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石开石
3446 40

石开石谈需求定律与供给定律 [推广有奖]

泰斗

8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318 个
通用积分
1821.7757
学术水平
467 点
热心指数
438 点
信用等级
326 点
经验
508737 点
帖子
37782
精华
1
在线时间
10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8
最后登录
2024-4-5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09:50:4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需求定律与供给定律是西方经济学概念。
需求定律的内容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供给定律的内容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正方向变动: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需求量,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价格需求方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供给量,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价格供给方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销售)的商品数量。
需求定律与供给定律中均有一个“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
需求定律中的其他因素指的是收入、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其他等等。
供给定律中的其他因素指的是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其他等等。
我们用数学方法分析一下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的结论是: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化。这可以用微分形式表示为:dQ/dP小于0。
笔者认为,所谓的需求,其实是指不同价格与不同需求量之积所表示的货币数量,或者说是不同价格与需求量的购买预算的多少,一般用需求曲线表示需求(无数个价格需求量点的集合)。
定义价格需求(量)弹性为:Ed=(dQ/Q)/(dP/P)。
定义价格预算弹性为:Em=(dm/m)/(dP/P)。
Q需求量,P价格,m购买预算。
有以下公理存在:m=PQ
或写为:dm/m=dP/P+dQ/Q
上式两边同时除以dP/P(假设dP/P不等于0)可以推出:
(dm/m)/(dP/P)=1+(dQ/Q)/(dP/P)
即:Em=1+Ed
假设Em小于1,可以推出:
(dQ/Q)/(dP/P)小于0即:dQ/dP小于0。
反过来,如果dQ/dP小于0,可以推出:Em小于1。
也就是说:Em小于1是dQ/dP小于0的充要条件。
直接地说,需求定律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可以替换为Em小于1。
需求定律可以另行表述如下:
如果价格预算弹性Em小于1,那么有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即dQ/dP小于0。
现在可以说一说供给定律了。供给定律可以理解为一定的商品量如何销售的问题。
应该如何销售呢?供给必须按需求供给,否则无法成交。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定的商品量中拿出一定的商品量销售,必然存在一个价格使要销售的一定的商品量能够全部售出,这个价格是一定需求量对应的价格,这个一定的需求量=要销售的一定的商品量。
我们可以把要销售的一定的商品量(它对应一个价格)称为供给量——这是某一价格供给方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销售)的商品数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显然:在任意可以实现销售的价格,必然存在:供给量=需求量。也就是说供给量与需求量一样,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与需求量是价格的结果不同,供给量是价格的原因。
可以认为,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在价格确定的时刻,需求曲线是一定的。不同时期某一地域需求曲线是可以变化的。
可以得出结论了:
在需求曲线一定的前提下,价格与供给量反方向变动:供给量多,价格低;供给量少,价格高。或者说: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价格上涨。
不同供给量价格点组成的线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
在需求曲线移动的前提下,价格与供给量点随之移动——即供给曲线随之移动——依然与需求曲线重合,是新的需求曲线的一部分。
以上是正确的供给定律。
西经的供给定律是错误的。西经的供给定律在供给时根本不考虑需求(需求曲线)的存在,是非理性人的臆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这相当于前文所说的正确的供给定律,笔者称之为中国的供给定律。在经济学方面,中国古人还是颇有见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0:34:4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wzwswswz网友在本论坛发了一篇文章《石开石证明了供给定律的存在和需求定律的不存在》。

该文使用诡辩论中的“稻草人”手法,其实是他自己在“证明”供给定律存在和需求定律的不存在。

特发此文,申明自己对需求定律与供给定律的理解。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2:05: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康德哲学十二范畴
判断的量:1全称的,2特称的,3单称的
判断的质:4肯定的,5否定的,6无限的
判断的关系:7定言的,8假言的,9选言的
判断的模态:10或然的,11实然的,12必然的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复多性,3全体性
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7依存性与自存性,8因果性与隶属性,9共联性
样式的范畴:10可能性与不可能性,11存在与不存在,12必然性与偶然性


            在先验分析论里,康德主要是对概念进行了分析,对知性的纯粹概念也就是范畴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他提出了“十二范畴”,这“十二范畴”是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里引出来的,也就是说,他发现“十二范畴”的方式,不是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去寻求,去搜集,是偶然的碰巧,碰到什么是什么,列出来了发现不够又去增加,这样增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搜集的方法是不应当采纳的。再一个,亚里士多德有些范畴根本不是范畴,所以应该有严格的标准。什么是范畴,什么不是范畴,这必须要有逻辑性,要按照形式逻辑的结构引出各种范畴。所以康德对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也就是我们下判断的方式进行了一番分类。这个分类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工具论》里已经做过了,康德作了一些改进。康德在这里就是从被公认是正确的形式逻辑里引出他的范畴。


            康德把这个判断分成四类,一个是量,一个是质,一个是关系,还有一个是模态。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不是很明确,所以康德对亚里士多德的分类作了一些修改。比方说亚里士多德采用两分法,每一类判断里都有两种,比方说量的判断分为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康德加入了一种单称判断。单称判断和全称判断在以前被认为是一样的,单称判断只不过是范围小了,但它也是全称判断,是范围最小的全称判断。“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这是一个全称判断;“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这是一个单称判断,但以往这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称判断,等于说“所有的苏格拉底都是有理性的”,当然只有一个苏格拉底,这就代表“所有”。但康德认为单称判断不能归于全称判断,它是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价值的,应归于第三种判断。诸如此类作了些增加和修改,把两分法变成了三分法。亚里士多德的每类判断只有两个,康德把它改为每类判断都有三个,这三个判断呈现出正、反、合的关系,也就是第三个判断是前两个判断的综合。康德用三分法来表示判断的分类,不再沿用以往的正反两分法,正、反之外还有一个合,它既是正也是反,既吸收了正的方面,也吸收了反的方面,如单称判断既可看作全称,又可看作特称。这是康德的一个改进。其他的判断也是这样,例如质的判断有肯定和否定,还有第三个就是限制。限制既是肯定也是否定,这是在质的判断里所做的改进。这种分法已经含有一点辩证法的意思了。


            通过逻辑判断的分类,康德认为每一种类的判断后面都有一个范畴在起作用,它的根据其实是范畴。作为形式逻辑的判断,它不涉及对象的问题。它只是对概念进行一种联结,从概念到概念,它不涉及对象,所以也可以用来玩逻辑游戏。但康德认为这些判断一旦要涉及对象,要建立起一些有关对象的知识,那么就会暴露出它后面实际上是有一个范畴在支撑的。范畴,知性的范畴,在康德看来是用来建立对象的。形式逻辑的判断不管对象,它只是概念之间的形式关系。先验逻辑的范畴是要管对象的,它要建立有关对象的知识,那就是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有关对象的,数学就它本身而言,好像跟对象没有直接关系,数学家可以不管这个数学公式证明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数学家可以不管。但数学的真理性最终仍然要在自然科学中、在物理学中得到体现。自然科学家则是直接面对对象的,是人直接为自然界立法,立法的依据就是范畴。康德开列了一个范畴表。

            范畴表:量、质、关系和模态(四大类,每一类有三个)

            量: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
            质: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
            关系: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依存性(原因和结果)、协同性或者交互性。
            模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这个范畴表分四类,每一类分三个,所以叫“十二范畴”。当然严格来说不是12个,因为后面几个范畴是一对一对的。像因果范畴,实际是两个———原因和结果;实体性范畴,一个是实体,一个是偶性———就是实体的偶然属性,也是两个;协同性范畴也是讲互为因果,讲因果之间的交互关系;至于模态范畴里边,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性和非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一对一对的。所以笼统地讲,有12种范畴或12类范畴,而不是12个范畴。


            这个范畴表是人为自然界立法的根本,根本的构思,根本的构图。天地万物莫不被纳入这一套体系里,没有超出这12类范畴的。反过来有了这12类范畴,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含。例如它是一个植物,你就要看到它的实体、偶性、因果关系、交互作用。它的实在性,也就是它的性质,它的否定性,就是说它的性质有哪些不完满的地方;实在性和否定性还要涉及限制性,它限制在哪个程度上;再就是对它的量的规定,是多数的还是单一的或是全体的。当你把所有这些规定好了之后,一种知识就出来了。所以它这套东西就是从分析现有的关于现象的知识里面发现的,它发现那后面有这样一些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或者说这些条件中间缺少一项,比如说你把别的东西都找到了,但是唯独实体没有,它不是一个实体,那其他的都垮台了。缺一样都不行。量的规定,质的规定,关系的规定,模态的规定,到底是现实的还是可能的或是必然的,这些都有所规定,然后这个具体的知识才有可能。所以这些规范体系是从任何一个自然科学知识里面揭示出来的,通过层层剥取,反思它之所以这样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的根据是什么。所有的自然科学规律,只要提出来,康德都可以把它归入某一个范畴里。所以这个范畴表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包括未来的自然科学也将纳入这个范畴表的体系下。据说,霍金的自然科学虽然与牛顿的和爱因斯坦的自然科学大不一样,但霍金认为他的自然科学仍然可以适用于康德的体系。霍金对上帝、对其他东西都不相信,但他相信康德的哲学。


            所有这些范畴都属于纯粹知性概念,其他的一些概念是不纯粹的,带有经验的成分。比如像运动与静止、变化、作用与反作用,这都属于具体的物理学概念,不属于哲学的范畴。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都可以把它纳入到哲学来理解,比如说作用与反作用相等的原理就可以纳入到协同性或者交互作用这个范畴,作为次一级的、从属的概念来加以理解。所以这样一个范畴体系是为自然科学奠定形而上学基础的。康德后来写了一本书《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就是把牛顿物理学整个体系搬到这样一个基础上来,用这些范畴来解释牛顿物理学的每一条定理、每一个概念。他就是用这样一套范畴体系来解释自然科学是怎么可能的。自然科学有它的哲学基础,它不是说完全凭经验收集,然后从经验里面寻求比较常见、比较普遍的规则,那样的自然科学就太没有必然性了,那就成了一种后天的不可靠的东西,像休谟说的是一种不可靠的知识、一种常识性的东西。康德则是要为自然科学奠定它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是他的概念分析。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2:11: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本帖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的概念,属于量的范畴,包括个体与全体。
看到价格决定购买,个体的购买集合是全体。
拿出商品量出卖,这个比较复杂,应理解为整体供给量对应需求曲线确定价格,个体只能面对这个价格(见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理论)。
当然,理论是理论,实际上个体可以调整一些价格的,这不影响需求定律的成立。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3:25:5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300.jpg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4:20:5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报纸的图是西经的均衡价格模型图。
事实上:
在价格P1处只会有与F点对应的供给量,不可能有与G点对应的供给量。
在价格P2处只会有与K点对应的供给量,不可能有与H点对应的供给量。
供给曲线S应该与需求曲线D重合。

使用道具

zsl0815 发表于 2019-8-19 15:18:2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
石开石算是掉进【供需定律的坑里】出不来了。

不知道论坛里还有多少人看不懂上面那幅图呢?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5:25:3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人对错误的东西一定要进行批判。斜向的供给曲线就是错误的东西。
供给曲线的定义是:供给曲线是销售的可能性线
所以必须与需求曲线重合,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供给曲线不是斜向上的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线。

使用道具

zsl0815 发表于 2019-8-19 15:28:0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5:25
本人对错误的东西一定要进行批判。斜向的供给曲线就是错误的东西。
供给曲线的定义是:供给曲线是销售的可 ...
我再回你一句吧,那图画的一点都没错。你看不懂而已。
你看不懂的东西,不代表别人也看不懂。

使用道具

zsl0815 发表于 2019-8-19 15:30: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8-19 15:25
本人对错误的东西一定要进行批判。斜向的供给曲线就是错误的东西。
供给曲线的定义是:供给曲线是销售的可 ...
还是那句话,你掉进【供需定律坑里】出不来了。
琢磨清楚那张图之后,供需定律到底怎么用,估计你也就差不多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8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