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张二寅
1138 2

[经济学模型] 新宏观连载二十九 新宏观之货币性质转变:央行统治者 [推广有奖]

大师

4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44491 个
通用积分
184.6929
学术水平
934 点
热心指数
892 点
信用等级
783 点
经验
244392 点
帖子
4508
精华
27
在线时间
1430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9
最后登录
2024-3-29

张二寅 发表于 2020-7-31 21:09:5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张二寅

编者按: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系统稳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解决经济周期是经济学家的使命所在;在令人失望的经济世界中,我们需要反思经济流派的是非得失,呼唤经济学革命。

新宏观主义吸取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明斯基等经济大师的合理内核,扬弃其偏颇,弥合供给主义与需求主义的裂痕,最终统一于市场经济为基础、公益经济为补充的二元经济。作者提出的储备需求方案既保留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又摆脱了其周期性倒退的重大弊病,获得了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2020年冠肺炎肆虐,个体被隔离,产出下降,储备体系短板暴露,口罩、疫苗高速成为免费公共品的呼声尤为强烈,是储备需求的核心要义,它凸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新年伊始,第1经济融媒体矩阵启动了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张二寅先生著作“新宏观——债务长周期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的连载,此为2014年7月出版的《新宏观主义》的升级版,建立了完整的概念体系与公式体系,完成了经济范式的变革;提高了经济学的科学性;将是未来的教科书,适用于大企业领导人、宏观经济管理者、经济理论研究者。

让我们一起期待!

本文连载的是第四章新宏观之货币性质转变的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让我们一起阅读!

  中间投资与资本品不再是最终需求

由于货币循环主导了实物循环,因此,货币经济的生产目的就不再是消费与库存——实物利润,而是货币利润,即投资需求必须通过消费需求回收货币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因此,最终需求从实物经济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并重,转变为货币经济的仅有消费需求,而投资需求成为中间需求。
    这里需求着重说明的是,投资需求既包括实物的供给与需求,也包括货币成本的投放与销售收入,而新古典经济学只关注实物层面的投资需求,投资后即视为资本形成,比如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库存等实物;但在新宏观的货币循环视角看,这些资本已经以现金的方式流出,它们必须以折旧的方式摊入成本,能否回流取决于有无货币沉淀。

实物经济由于没有外在债务的约束,生产的目的就是增加实物利润为所有者享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不分,投资需求也是最终需求,即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与资本品。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货币影响中性,交换主要为不同生产者之间的消费需求,两者保持一定比例,即可实现均衡,也就是满足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均衡理论成立,这种理论倾向导致了重农主义。

货币经济由于投资需求不再是最终需求,而变成了中间需求,它需要消费需求来实现它的利润诉求,交换转变为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最终产品只有消费品,资本品要以折旧的形式摊入成本,通过消费品来回收。经济增长更多地受制于消费倾向、消费能力,加上货币带来的债务性,它们极大地影响了产出规模,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成为常态,这就是重商主义产生的深刻根源。

即实物经济最终产品——资本品与消费品。

而货币经济最终产品——消费品。

在货币经济中,经济模式为投资——消费——再投资——再消费。

即投资与消费两者不能相加,它们是同一笔投资不同时间的流转形态。

GDP核算中,投资收入与消费收入均来自顶级投资支出,其中,只有消费收入用于购买顶级投资生产的产品,而投资收入用于借贷,它不是最终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实物经济,这就是农村包干的个体小农经济,其本无负债,它们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用,其余用来交换,库存即为财富,没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约束;而现代公司则负有高比例的债务,其生产目的则是追求货币利润,严格地受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表的约束,尤其是现金流量表,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这两种生产方式中以后者为主体。

目前,已有有不少学者认识到投资需求为中间需求:

“居民消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一种中间需求的投资,本质上不过是消费的一种引致需求,是受消费决定的。”(刘方棫李振明,2003年)

“投资需求所形成的是经济增长能力,仅仅投资需求增加了,可能加大经济增长的后劲,但没有进入最终消费。我们最需要启动的是消费需求。”(萧灼基,2002年)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资只是一种中间需求,而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增加投资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扩大消费。作为中间需求的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决定于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郑新立,2002年)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基本归宿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范剑平,2002年)

“社会最终需求是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购买是中间需求,因为企业购买要再生产产品,再生产产品还要卖掉,没有消费者需求就无法卖掉。今天中国的问题在于最终需求不足。”(厉以宁,1999年)

因为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来源,因此它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它是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基础,没有投资需求,就没有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

投资需求又是经济增长的非充分条件,因为它可以产生实物利润,但货币利润却不足,即消费需求小于投资需求。
    也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投资需求不行,有了还不行。

马克思的著名论断:“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 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资本论》第一卷188189页)看起来令人费解,好像自相矛盾,实际上,“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实质就是实物利润,“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则为货币利润,“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说的是既需要实物利润,也需要货币利润。
    夏斌从实证角度论证了中国近年来投资收益率逐年下滑的事实。据测算,2005-2008年,1元社会融资量能带动4GDP,到了2012年,1元社会融资量只能带动1.93GDP2012年,未扣除利息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 为8.88%,但银行一般贷款的加权利率却为7.07%,如果算上各种理财、影子银行中的高利率因素,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实际上已接近其融资成本,有相当部分企业已低于融资成本。而在 20135月,居民与企业的债务却已超过82.9万亿元,若仅以7%的利息测算,每年的利息就高达5.8万亿元(有人以非金融企业债务合计算利息,利息高达8万亿元-9万亿元),分摊到每月为4840亿元 。也就是说,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企业除本来需增加一定的正常贷款外,在企业资产收益率接近甚至有些企业已追不上融资成本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其日常生产和投资活动而不“崩盘” ,还需另外增加一块以偿还利息为目的的新贷款,才能维持整个资金链的不断裂。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2013年一季度GDP增速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但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却是同比上升64.2个百分点的原因。”

吴敬琏论证了需求三驾马车理论的落伍,并兴奋异常地提出了供给侧理论:
    一种是从需求侧的三个构成要素: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入手进行分析,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上述“三驾马车”的动力不足。由此提出的对策,是采取刺激政策,多发钞票,多上投资项目。2009年用4万亿元投资(两年)、10万亿元贷款进行刺激,虽然造成了增长率的短期回升,但货币超发、负债增加等消极后果也同时发生,成为需要长期消化的负担。2012年以后,又多次采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刺激经济,但正面效果愈来愈差,负面效果愈来愈大。一方面是投资的增速效应递减,另一方面,投资高速增长却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使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不断提高。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困难就不可避免。更危险的是,如果杠杆率继续提高,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另一种分析方法是从供给侧驱动经济增长因素出发进行分析。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不外三个:新增劳动力、新增资本投入(投资)和效率提高。近年来不少中外经济学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和目前增长速度为什么持续下降都有很强的解释力。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靠大规模的投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大量新增的劳动力,也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所说的“人口红利”。还有一个因素是效率的提高。改革开放对提高效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他的问题有两点:没有回答大规模投资与债务累积的关系;将投资效益下降与债务上升归因于人口红利消失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
    吴敬琏据此反对投资,他忽视了没有投资需求就没有就业,从而使消费需求进一步减少,经济不可避免地下滑,也即他没有看到投资需求的必要性;
    林毅夫则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
    可以看出,林毅夫支持扩大投资还是从生产效率角度出发的,也就是实物利润,而没有上升到货币利润,产能过剩是生产效率提高而非下降,因此他无法解释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投资效益下降的矛盾。也就是说他没意识到投资需求的非充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统治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新古典经济学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100 + 100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张二寅 发表于 2020-8-1 10:19:3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  过剩的多样性与萨伊定律适用性
一、行业过剩与全面过剩
所谓行业过剩,就是某些行业供过于求,库存积压,产能过剩,价格暴跌。市场本身可以自行调节,某一商品短缺,自然价格上涨,利润增加,厂家会争相加入,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反之,供给过剩的商品则减产,厂家退出,最终市场的企业利润率达成一致。
全面过剩指的是几乎所有行业都出现了销售不畅,商品严重积压,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情况,社会平均利润为零甚至为负,形成流动性陷阱,千年一遇的负利率(李扬语)此刻也登场亮相了,它直接让经济学教科书中依据利率建立的IS-LM模型破产。
一方面是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过剩、库存积压、产能过剩,另一方则是在债务危机压迫下的企业大规模倒闭、工人群体性非自愿失业、厂家无可奈何地倾倒牛奶、苟延馋喘的工人不得不节衣缩食、等待救济人员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同在,何其荒谬?!
实物经济中的过剩属于行业过剩。实物经济以实物循环为主导,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同为最终需求,库存即为财富,储蓄可转化为投资存货,因此,经济不会发生全面过剩,也就是可以实现均衡。
货币经济中既有行业过剩,也包括全面过剩。全面过剩的原因是货币的外生性导致投资需求蜕变为中间需求,由此导致最终需求不足,经济系统无法均衡,只有靠经济危机周期性强制解决。
二、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
相对过剩指的是有消费欲望,却无消费能力。
绝对过剩指的是有消费能力,却无消费欲望。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定义,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缺一不可,因此,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都不是有效需求。
引发经济危机的过剩是全面过剩,因为行业过剩经济系统可以自行解决;而全面过剩下生产要素过剩,但工人却失业挨饿,有消费欲望却无消费能力,因此是相对过剩。
提高个体竞争力,获取货币利润或顺差的重商主义,只能适用于小的经济体,不适用于第二大经济体,更不可能是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当前的家电、手机、计算机、汽车、造船、核电、风电、太阳能、钢铁、煤炭、银行柜台、快餐快递,产业链条纵深与宽广效率之高,与改革开放前的天壤之别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面临产能过剩,主流经济学家与官方认为该类过剩应该进行结构性改革,即通过技术进步、转型升级来淘汰落后生产力,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化解过剩,解决危机。他们大声呼喊,中国人有充裕的消费需求,不过都去日本买马桶盖了,而国内只剩下品质低劣、数量无穷大的钢铁、煤炭、水泥、家电、汽车、计算机、手机、家具、房子、多晶硅、太阳能。
他们忘了中国人去国外购买的商品,很多是产自中国的,只是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更便宜实惠,中国人的出国购物潮不能简化为暴发户的视金钱如粪土,而是躲避国内的高税负,或者出口退税,他们精打细算,满世界淘宝,这不是在炫耀无尽的奢侈性消费,而是穷怕了的自然反射。
他们忘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中国成功所谓转型升级,能生产包括日本马桶盖、瑞士手表、法国葡萄酒、意大利皮具,也就是包罗万象的世界总工厂,中国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不必进口外国产品,那么中国将是所有外国的顺差国,成为贸易战争的世界公敌,这是重商主义的狂想症发作。
他们忘了这些逆差债务怎么能还的上?昔日的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顺差债权无可匹敌,但随着殖民地的独立,这些纸上富贵顷刻灰飞烟灭。
有人说,大数据下可以通过订单式经济解决这些过剩。然而这势必陷入企业等订单,工人等就业等收入,最终双方僵死的局面。也就是说,订单经济只适用于个别企业或行业,而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或者说,只适合行业过剩而无力解决全面过剩。
因此,市场对全面过剩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周期性的衰退从头再来。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把相对过剩与全面过剩相混淆,以全要素竞争方式来淘汰末位的方式实质是让失败的企业提供货币利润,这只能导致恶性竞争,然后市场主体单调减少,供 给减少,失业增加,经济衰退,直至剩下一家,那么它也必然倒闭,因为已经没有对手可以喂养它了,这就是大萧条、死寂状态、零均衡。
现实看,尽管提出了去产能、去杠杆的口号,但实际上却不得不继续扩大投资,突破赤字上限,央行不断降准降息,发行SLF、MLF,本质上是在加杠杆,以避免急剧衰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但这种无奈做法只能将更大的危机拖后。
实体循环通过所谓全要素改进来提高产出效率,而货币循环则通过寻求更多的需求来提高生产效益。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有人以房地产和金融为主导的服务业占比提高来论证结构性改革的成就,事实上,房地产的发展依赖于按揭贷款,而金融业的繁荣更多地是过剩资本的推动,最终的货币利润兑现将使其原形毕露,股灾与房产泡沫破裂频频上演,说明它并非根治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另外,两者的效率相比于制造业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
刘鹤2012年发表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指出大萧条与次贷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实质是技术革命形成的巨大实物利润无法实现其货币利润,即技术进步并不能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与债务危机。
三、萨伊定理的适用性
将社会分成两组:一组甲工厂、甲工人;二组乙工厂、乙工人。新古典的交易是甲乙之间,新宏观的交易是工人与工厂之间。新宏观的交易为工人先买自己厂的产品,然后工人之间再交易一次。第一次交易环节出问题,为消费储蓄问题,适用新宏观月度GDP公式;第二次交易环节出问题,是行业比例问题,适用费雪公式。新古典只看到行业过剩,可由萨伊定律解决,但它无法理解全面过剩,因此不适合现代经济。
萨伊定律对行业过剩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其他行业的供给与产出,使交换在更高的比例上进行,这无疑是有道理的。
萨伊定律之所以能解决该类过剩,原因是经济系统中平均利润率大于零。正是由于平均利润率大于零,这些过剩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它盈利行业,因此,可以保持经济不衰退,即所谓均衡。
在萨伊定律指导下的解决行业过剩的实现方式有下面两类:
计划经济省略了个体的盲目摸索,要求直接用兰格中心计算机模式进行按比例生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生产过剩解决方案。
市场与计划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多计划,自主决策;后者是单计划,被动服从。这导致两者的生产积极性存在极大差异。即前者更多出现的是过剩和创新,后者更多出现不足和守旧。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所描述的经济景象实质为萨伊定律所约束的产物,即该定律与均衡理论是有适用条件的,也就是以实物利润为目的的实物经济中。
微观经济学的企业目标为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但是,消费效用的实现来自收入,收入来自企业投资,由于中间加工利润与储蓄,因此,企业投资不会有正收益,从而无法均衡。这种货币性亏损对于实物经济影响不大,但对于货币经济却是致命的。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天才地将实物循环公式定义为经济,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货币循环公式定位为货殖,目的是价值。在奴隶社会,商品经济极其不发达,更没有央行创造的外生货币,他反对后者非常合理自然。
现在经济学以GDP、GNP为目标,即生产总值,然而,市场并没有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两大并立的目标,它导致了后面的分析障碍,最终还是停留在实物增值层面,对货币循环的中断缺乏研究,结果无法触及周期性危机的实质,只好对其避而不见。现实中,资本形成要服从于是否赢利,即货币利润才是唯一目标,实物利润属于第二位的。
250年的经济周期史告诉人们,商品过剩与严重通缩才是致命的,而资源枯竭、通货膨胀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得以解决的。
因此,商品经济发展到它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时,必须要以货币循环与货币利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此才有可能揭示经济周期与增长的真相,反之,则是本末倒置,不得要点。

使用道具

张二寅 发表于 2020-8-1 18:40:3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节 央行统治者

一、商业银行的泛滥

由于分工的发展与交换的扩大,金银的数量有限与分布不均,导致了流动性短缺,于是代金券与部分准备金制度出现了,由此推动了商业银行的急速发展,1580年威尼斯银行成立,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但它只是存款银行。1661年瑞典银行在欧洲首次发行了银行券,以替代铜币。随后贷款银行开始出现。1668年瑞典银行国有化,成为第一家中央银行,在其300年大庆上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为世人周知。1776年英国有150家商业银行,1814年则为940家;美国则在1781年至1861年激增2500家。此时的代金券相当于个人借据,开具人并没有完全兑付的动力,因此少兑付,即意味着开具人所得增加,这极易导致货币兑付危机。

二、央行的统治

1844年英格兰银行垄断了银行劵的发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它的银行劵成为基础货币,然后以基础货币控制了商行,商行通过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控制了居民、企业、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价格是静态的,存在高估的可能;利润表中的折旧处理与库存高估都可以使利润表产生误导;真正决定经济体生死的是现金流,因此,商行对企业、居民、国家的控制核心为现金流,它才是贯穿经济的主线,但现金流的估算却是微观的,非闭合的,人们只是将它一股脑地推给了市场黑箱,这一缺陷让人无法看清经济运行的全貌,因此,发展一种新型的方法论势在必行,即刻画货币循环的宏观货币流工具。

那么,货币循环是怎样闭合的呢?一个简洁而完整的示意图如下:








再贷款 提取法定准备金








投资 储蓄

贷款 存款




消费支出








购买商品




雇佣劳动力




图 5 货币循环

图中,厂商首先从商行获得贷款,然后雇佣劳动力,分配工资,形成居民收入,这是收入环节;然后居民获得工资,一部分购买商品,形成消费支出,另一部分形成商行储蓄,它被借贷给厂商,也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I=储蓄S,这是支出环节。

其中,将收入与支出环节联系起来看,购买商品与雇佣劳动力形成实物循环,分配工资与消费收入与借贷收入形成货币循环。

这样一个完整的货币循环就建立起来的,它的关键在于一是确立投资与储蓄为货币而非实物;其二是确定储蓄乘数。正是缺乏这两点,才使得新古典经济学找不到货币循环,从而对经济周期不置可否。

实物经济没有外生债务货币,而系统内的借贷数量小、无累积性,没有象货币经济一样集中于银行,因此,没有经济周期。

霍布斯曾指出,市场价格系统是以货币利润为导向的。货币经济中的企业与居民均努力赚钱,拼命省钱以适应货币环境,而央行则负责创造适宜的货币环境。国家、企业、居民、证券、保险都要在商业银行开户,而商业银行又受控于央行,因此,整个社会的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从而使经济危机具有同步性、系统性。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张二寅,山东宁阳人,现居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MB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第一经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当代宏观经济学者,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控制论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新宏观创建者,储备需求倡导者,指出储备需求为第四大需求,它实现了对消费不足的价值补偿,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路径。

专著《新宏观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7月。合著《草野集——中国经济再出发》,新华出版社,2016年12月。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