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oneybags
3991 4

[转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大专生

8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6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507 点
帖子
8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13
最后登录
2013-9-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日期:2003-06-23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作者:

摘 要:在运用国外有关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等途径来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引 言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农业劳动生产力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却日益突出起来。国内外学者也对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的理论模型,其中以刘易斯模型、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托达罗模型最为著名。由于这些模型相对来说较为全面地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这些模型也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其政策建议也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所采用。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因而所采用的政策措施也有差异,从而政策执行的结果也各有千秋,有的国家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而有的国家则成绩平平,但更多的国家却出现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我们应当充分吸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正确理解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外国经济理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法规和对策措施,以解决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 1、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理论阐释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其经典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从而建立起了他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其模型假设:在现代工业部门既定的工资水平下,其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劳动无限供给仅是第一个阶段的情况,这时资本是稀缺的,劳动是丰富的,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第二阶段,劳动本身也会变得稀缺,从而劳动供给将不再是无限供给的了。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略高于农业部门,并为了分析方便,假定资本家将所有的工业利润都用于资本积累,增加投资。由于技术中性,因而随着资本的扩张,对劳动的需求也会扩大,又由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因而农业劳动力将愿意到工业部门中去工作。从而这一过程不断地循环,则工业部门资本量不断扩大,工业部门劳动需求不断增加,进入工业部门工作的农业劳动力也就越多,最终当所有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之后,经济发展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时劳动变得稀缺了,资本积累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将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上升,资本积累带来的利益将不再完全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于1961年由费景汉和拉尼斯在其合作的论文《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并在它们1964年合著的《劳动力剩余经济的发展》中进行了首次系统地阐述。其实质继承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并研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劳动力流动和工农两个部门的平衡发展问题。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即工业中吸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口粮问题。 费拉模型将二元经济中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该阶段的劳动力转移不会受到阻碍,因为农业的劳动产出并不会随着农业中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减少,粮食不会出现短缺问题;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劳动力转移将会受到农业总产出下降的影响;第三阶段,是农业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由于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或大于城市工业部门,工业部门要吸引农业劳动力就必须提高本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使其至少等于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在于如何把农业中第二阶段的失业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因为在劳动力转移进入到第三阶段之前,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越多,农业部门的产品价格就会越高,从而工业部门雇佣农业部门转移来的劳动力就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这样工业部门的贸易条件也就越不利,进而导致工业部门利润减少,其结果有可能是在这部分劳动力尚未全部转移之前,工业部门就有可能会因为其利润问题而停止扩张,从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就会停止。但是费景汉和拉尼斯对此十分乐观,他们认为:引起工业部门扩张停止的原因在于农业部门的停滞。而实际上,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同步的提高,一旦农业部门的发展平衡进行,就可以使得农业中的效率较低的劳动力(边际产品率低于不变制度工资的人)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劳动力转移才有可能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也只有当工业人口增长率高于总人口增长率时,一国才有可能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实现工业化。 费拉模型虽然较刘易斯模型有了很大的进步,克服了许多刘易斯模型中的缺陷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进步等,但也有本身的局限。首先,它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城市工业部门本身的失业问题,这在我国体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它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较为发展的地方,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改善,其工资水平并非是不变的。这也可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出来。 2、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 如前所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有着大量的农业人口。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我国截止2000年11月1日零时,共有农村人口80 739万人,城市人口45 844万人,总人口126 583万人。很明显农村人口约占到总人口的2/3。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人口无论是在相对数量还是在绝对数量上,都是很高的,而且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亦不容乐观。 首先,人口基数大,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且呈持续增长的势头。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对于人口控制问题没有重视,从而造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人口增长高峰期。第一次是始于建国初期,到1957年末结束。当时因为处于建国初期,受到前苏联观念的影响,几乎一切都是模仿前苏联。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相对较为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人们普遍认为人口问题不是问题,太平盛世本就该人丁兴旺,以至于当时主张控制人口问题的马寅初同志也受到了批判,从而形成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态势。第二次是从1961年开始到1973年结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补偿性生育高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失控,人口增长迅速。由于这两次人口增长高峰的影响,我国人口从1949年末的54 107万人增加到1973年末的89 211万人。1973年起我国开始重视人口问题,1979年改革开放后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而这在我国农村却表现得尤为突出,1952年末乡村人口总数为50 319万人,1978年末为79 014万人,1995年末为85 947万人,到1999年末为87 017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由于改革开放以前在人口政策上的偏差,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人口问题,但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又从另十方面恶化了本已严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问题。 其次,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低。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对人的生存和就业越来越重要。这要求人们有一个较好的素质基础。但在广大的农村,人们受教育少,科学文化素质低,因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也不高。在进入城市工作的民工中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可能不到进城人口总数的一半,这种状况是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就业者的要求的。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却不容乐观。截止2000年11月1日零时,在全国约13亿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到总人口的3.61%,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教育的只占到总人口数的11.15%,即便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也只有34%,在近8亿的农村人口中,仅文盲就高达8.25%,而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可想而知就更少了。因此,即使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朝阳产业,开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低素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也难以胜任。 最后,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进城就业。这一方面体现在前面所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的问题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制度的问题上。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没有什么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政策上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却依然困难重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户籍管理上的歧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要求,户籍管理制度有所松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城镇化发展战略,国家对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作了大量的改革,降低了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但是许多地方却依然是政策执行不到位或者是根本就不执行。二是在就业制度方面的歧视,许多大中城市的用人单位和企业要求所聘人员必须是本地户口,而且还常常人为地造成外地民工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如职业的限制、工种的限制等。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歧视,通常情况下是本地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而外来打工农民却享受不到任何保障待遇。四是教育培训方面的歧视,由于教育(中小学)常常与户口联系,因而外来农村打工人员的子女往往不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不仅教育如此,外来打工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亦是这种情况。 根据上述的理论模型以及现实情况的分析,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处于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所描述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说处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关键阶段,也是工业化的困难之所在。但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仅仅是费一拉模型中所提到的农业剩余产品的问题。并且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有下述的特点:一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二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我国近几年国有企业失业下岗职工的大量增加,导致了我国城市工业的发展并不会完全取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三是城市工业部门并非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唯一途径。据此,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其独特性,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需要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 3、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根据刘易斯模型和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我们要发展本国经济使我国由落后的二元经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就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工业部门以吸收就业,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消除低效率就业的发展道路,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也相当严重,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中去不太现实。因此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解决城市中的失业问题。因此,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应该从以下方面探索。 (1)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产业的方式运营农业,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专业化的生产、系列化的加工、一体化的经营、企业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最终实现农业产业深化以及向产前产后的延伸。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其多元化经营以产前产后的延伸就地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为此,我们应调整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比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资金、技术、信息以及产品的销售、运输、加工、储藏等产前产后服务的发展,建立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使当前脱节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衔接,从而提高其综合效益以及对外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基层政府行为,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力;改革农村财政体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2)大力发展小城镇,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城市化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但当前城市中失业问题严重,且失业人口数量较多,因而吸纳能力有限。农业产业化也只能实现产业上的转移而不能实现空间上的转移。因此当前我们在城市化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小城镇,让有条件的农村城镇化。小城镇是农村的核心,大城市之卫星,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经济学的理论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之所以比农村发达,比农村繁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各类生产要素与资源相对于农村来说更集中。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打破了城乡隔离的状态,填充了城乡两地的消费断层,既能激活乡镇企业的发展,又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为此我们应该加快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城镇功能与设施的建设,以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发展城镇第三产业,推行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交通、通信、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把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资源相对集中,相距不太远的乡村合并为城镇,以促进其发展,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 (3)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就业问题离不开企业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中的就业同样也不能离开乡镇企业的发展。但当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却过于分散而且规模小,这样既导致资源浪费,又使乡镇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城镇相对集中的资源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而外部的城镇环境又不利于其发展。为此,我们应当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着手,在乡镇企业内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与当地基层政府分离,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在乡镇企业的城镇外部环境方面,我们应制定并落实一些制度环境,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资金与人才方面的服务,这主要体现在当地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另外,当前许多乡镇企业的规模小,活动范围小,产品层次低。因此,我们应当鼓励乡镇企业联合起来实行集团化经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借助集聚力量扩大企业规模,拓宽活动范围,提升其产品的层次,形成规模经济,以使乡镇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4)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能改进城市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又能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其生产效率。并且,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如京津唐的城市重大项目建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以及三峡工程甚至西部大开发等都离不开转移出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许多人认为:中国目前存在过渡城市化的问题,城市中的人口太多,失业问题严重,就是因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6.22%,而农村人口却占到63.78%,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相当低的。我国的城市问题是由于城市的功能设施本身的欠缺和不配套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造成的①金兆怀:《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完善大中城市的功能设施建设,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实现城市现代化,同时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其人口规模,使城镇城市化。 (5)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它要以知识基础为动力,从而对就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加快城市化进程,还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小城镇或是到乡镇企业就业,都要求就业者有较高的素质。然而,正如前面所描述的,当前我国农业人口的素质亟待提高。现阶段的农村教育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城市化的要求,特别是在职培训教育方面的落后,更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满足现代就业的需要,从而就业无路。因而各级政府应注重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尽快实现社会化、多元化集资办学体系,以使农村教育有更多的资金支持。但就当前而言,国家财政应该承担大部分的农村教育事业投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 就业问题 劳动力 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 剩余劳动力 就业问题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yinlin0379 + 9

总评分: 论坛币 + 9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06scnulem 发表于 2006-12-28 11: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s

使用道具

藤椅
wjfllj 发表于 2007-1-1 14: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

使用道具

板凳
huangyuye0537 发表于 2009-11-27 01:09: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

使用道具

报纸
ybnys 发表于 2011-3-4 16:46: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