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z_lotus
1238 1

就业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之变 [推广有奖]

  • 1关注
  • 9粉丝

学术权威

79%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财务报表分析

企业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

威望
0
论坛币
154 个
通用积分
246.6459
学术水平
11 点
热心指数
23 点
信用等级
4 点
经验
100763 点
帖子
1507
精华
0
在线时间
149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2
最后登录
2023-2-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时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就业前景迅速恶化,失业潮、裁员潮一浪高过一浪,就业危机正成为继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全球新一轮危机。对于中国而言,所遭遇的是经济周期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冲击。就业危机的破解不仅决定着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国家盈利模式的转型能否成功,也决定着中国强国崛起的新的竞争优势。
一、       就业危机:全球新一轮危机凸现
10月全球金融与经济寒潮袭来,全球失业总数剧增2000万,全球失业总人口将从1.9亿增加到2.1亿,这次失业潮不仅是华尔街危机,而且是全球性危机。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非农失业达53万,创下1974年以来单月失业人数的新记录,在美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2009年第一季度净就业前景为10%,第四季度时为9%,但仍低于2008年第一季度时的17%;欧洲就业市场恶化的速度比美国更快。英国2009年第一季度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净就业前景降至-2%的15年低点,法国2009年第一季度的净就业前景降至-2%,这是20多年来该数据首次出现负值。亚太地区的降幅最为显着。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净就业前景均降至纪录低点,这表明全球就业危机正在来临。
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最新报告显示,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从业人员指数出现明显下降,为最近三年所少见。10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7%(50%为临界点),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创下最近三年的最低点。上述报告给出结论,目前制造业需求下降、生产减速,已经对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人保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也表明,10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增速降至8%,是近年来增速首次降低。加上未进入失业统计的农民工、2008年的559万以及2009年的610万大学毕业生。我国原本脆弱的就业平衡局面将被打破,是近30年来最严峻的局势。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失衡是长期性的全球问题
经济增长与就业不一致是长期的全球性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动就业增长。上个10 年,经济的增长主要反映为生产力增长,而非就业增长。世界生产力增长26%,全球就业增长的数量仅有16.6%。从2000年到2006年,全球年均经济增长率约为6.26%,而失业人口却从2000年的1.77亿增加到2006年的1.95亿,约增加10%。可见,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全球失业率,失业人数一直呈上升态势。
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有所减弱,再加上中国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经济增长对资本、技术的弹性更高,而对劳动力的弹性更小。以近几年为例,2003~2007年GDP年增长率均在10%左右,而就业人口年增长率均在0.8%左右,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失业率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为何他们的政策总是围绕降低失业率这一目标展开?究其原因是西方国家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相对来讲这是有质量的增长。比较而言,我国的高增长的GDP当中有多少是由人力资本贡献的,又有多少惠及到就业的增长?如果GDP增长的发展红利有可能不被大众所拥有,那么这种增长就是一种无效的增长。
三、中国就业正遭遇经济周期和结构转型的双重冲击
事实上,眼下中国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经济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的双重挑战,也就是说,周期性衰退要求中国经济“保增长”,而结构性困境需要中国经济“促转型”。当前的就业危机表明,中国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一切领域,都会发生重大调整,特别是在劳动分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就业保障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深刻变革。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是反就业危机的根本所在。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危机
根据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 不同的产业由于其技术构成和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存在差异, 致使各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 因而, 必然影响和决定着劳动就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多国经验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世界其他国家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都是不断变小的,说明了这两个产业吸纳的劳动力的比例正逐步与产业创造的产值比例相匹配。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经验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三个产业结构偏差大于其他国家,并且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偏差越大。
中国的结构偏差大并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劳动就业的困难所在: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上的配置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不足;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看,中国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的现象。根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目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也相对不足。比如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仅在40%左右,不到60%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如印度的50%占比,更与发达国家美国80%的占比差距甚远。
    (二)劳动力结构与就业危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过程,即最初经济增长主要靠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直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短缺时的“刘易斯拐点”出现,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已出现结构性失业的趋势,应该说,即使没有这次危机,在转型过程中,由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也将是未来中国必须经历的阵痛过程。我国就业市场的供过于求的总量矛盾正让位于产业升级,低端劳动力过剩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如果把劳动力市场分为高级专业劳动力市场、熟练技术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三类,那么前两类劳动力市场在我国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第三类即普通劳动力则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压力促使产业升级转型,逐步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这必然会导致传统经济模式的就业空间萎缩,并贯彻于经济转型的长期过程。事实上,在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大批实力相对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或者上百家企业成批地被转移出东莞、深圳等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量农民工失去了原来的就业机会,成为首先被挤出产业升级进程的对象。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但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有1.2亿以上,如果这样庞大的就业大军不能很好的被吸纳,将会延缓产业升级转移的步伐。
(三)教育结构与就业危机
我们的教育结构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偏重高学历教育,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国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生产市场(教育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传统。此外,从学校来讲,专业设置,招生规模都要听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计划安排。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与大学生相对应的“技术型人才”、“高端人才”却因产业“档次”不高而需求不足,技术开发、创新产业、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并没有以大学扩招的速度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和复合型技能人才也不能得到满足,而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力大量过剩,产业发展和人才供应之间出现了供求错位。
四、就业危机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革
未来应该选择就业优先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避免政策实施的逆就业倾向出现,应该更多指向吸纳就业或激励创业的经济领域,将“双保——保增长、保就业”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线条,以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更多的就业,真正实现从“藏富于民”到“创富于民”的转变。因此,在总体布局上,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避免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可行能力—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在具体安排上,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予以考虑。

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将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的转换,整个社会对从事单纯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者的需求量相对减少,而对人力资本、R&D 等知识资本的要求则大。因此,从长期看,中国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包括进行大规模的农民工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以适合未来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之外,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
此次就业困局也将是化“危”为“机”的好时机。扩大就业重在开源,以创业促进就业,全方位启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打造自主创业的造血机制才是破解就业瓶颈的根本解决之道。用经济转型的产业角度衡量,创业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产业发展的起点,更是产业内生式增长的永恒动力。为此,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创业政策体系,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同时将创业纳入正轨教育体系中,提高创业能力,促进社会整体就业观的转变。借鉴美国、欧盟创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发展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业文化、倡导创业精神包括深度意义上的全民创业教育和创业文化构建等长远政策措施,注重创业实践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对预备劳动力群体实施创业教育及对社会各年龄阶段的失业群体创业活动的培训性引导和资金上的支持,适应经济格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 就业危机 经济发展 中国 经济发展 危机 就业 模式

沙发
mituhi 发表于 2010-10-24 22:39: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无证据的瞎帖 ~~
我在哪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