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ilangwu
1936 0

[货币和银行] [转帖]如何看待当前的贷款猛增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1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02220 个
通用积分
0.54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358 点
帖子
54
精华
1
在线时间
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10
最后登录
2021-11-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信贷猛增的三个理由

  2006年以来信贷出现猛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多,为信贷过快增长创造了基础。2006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仍保持了较快增长。1~4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3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高123.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4.8亿美元,同比增长5.7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3.56个百分点。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尽管个人、企业、商业银行持汇额度和头寸均有所放开,但市场主体多倾向于短期结汇。这就造成央行不断购汇,“双顺差”不断转变为外汇储备,央行同时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投放人民币资金。1~4月,外汇占款累计增加6378亿元,同比多增293亿元。在外汇占款的持续投放下,银行体系流动性过于宽松,潜藏着巨大的信用扩张能力。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存差”的快速增长。2006年4月末,金融机构“存差”同比增速达40%,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

  二是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约束作用在弱化,商业银行的盈利动机加强。2005年以来的“紧信贷”主要源于在资本充足率和信贷风险加大的双重约束下,商业银行放贷趋于谨慎。但经过2005年的资产与资本的调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有所提高,资本充足率约束作用有所弱化。与此同时,在债券资产收益率偏低,存款增长较快的压力下,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意愿也在增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贷款和债券是资金主要运用渠道。2005年以来的“宽货币、紧信贷”使大量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因此债券市场在2005年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债券收益率走低,货币市场利率也一直在低位徘徊。另外,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的第一年,也是地方政府的换届年。地方政府存在较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基础能源等方面的投资使商业银行重新寻找到了贷款方向。

  作为最大信贷主体的四大国有银行因为股改或上市2005年普遍存在压信贷的现象。但目前建行已完成上市目标,工行和中行也已完成股改,由于资产质量显著提升,资本充足率因素对其放贷的制约已大大弱化;相反,利润考核压力开始明显增加。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过2005年的资产和资本调整,资本充足率也有所提高,而在存贷利差仍是其主要收益来源的情况下,扩张贷款的动机也在增强。农村信用社财务状况改善,增强了支农实力,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应的贷款需求也大量增加。政策性银行为扩大业务范围、扩张资产规模的趋势也比较强劲。2006年一季度,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普遍多增,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分别增加894亿元、6005亿元、2863亿元、415亿元、1925亿元和160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27亿元、2752亿元、1738亿元、95亿元、157亿元和66亿元。

  三是贷款的过快投放与实体经济需求增长加快也有关。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共同完成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2004年第一季度到去年年末,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从68.9%平稳下降到64.1%。但2006年第一季度,银行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为65.1%,高于去年四季度,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这是银行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从2004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第一次回升。调查还显示,65.2%的银行反映贷款需求比上季增长,反映下降的比例仅为7.6%;农村商业银行反映贷款需求增长的比重最高(73.7%),其他依次为城市商业银行(71.3%)、股份制银行(70.8%)、国有商业银行(66.5%)、外资银行(51.2%)和政策性银行(50.4%)。目前贷款投放的加快侧面反映出实体经济活跃程度的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 银行资本充足率 城市商业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实际使用外资 贷款 猛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