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zjm0328
5102 37

[原创]新浪经济学人的国企改制辩论 [推广有奖]

  • 5关注
  • 6粉丝

教授

81%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劳权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新论

威望
0
论坛币
4002 个
通用积分
57.7320
学术水平
301 点
热心指数
253 点
信用等级
204 点
经验
50962 点
帖子
1800
精华
0
在线时间
7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5
最后登录
2024-4-11

zjm0328 发表于 2006-7-2 16:1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国企改制的方向不容扭转*

~~~~~~~~~~~~~~~~~~~~~~~~~~~~~
1、何谓国企改制?国企改制,从产权关系讲,就是将国有独资企业改成市场化的股权多元化企业,包括国家将国有企业整个出让;从国企的运作方面讲,就是将政府对国企的行政管理关系改成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制约关系。当然,极少数的国企可能不在改制之列。

2、国企改制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千万个各自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竞争,不断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传统国有经济的一个制度性的弊端是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企业不能自主、更无法独立。国有企业改制,表面上看是效率问题,实质上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从拥有国有企业,转变为持有国有资本,并使其具有流动性。
(2)国有资本由覆盖各个行业领域,向国家必须控制的少数行业和领域收缩和集中。由此必然伴随国有资本覆盖企业数量的大幅减少,也必然伴随国有资本总规模的相对减少。
(3)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实行政资分开,管监分开,资产管理和企业经营分开。并保证国家所有权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有效性。
(4)国有参股和控股的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造,促进股权多元化,建立有效
的公司治理、制约结构,实行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家所有者按其拥有的股权,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而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3、国企改制的过程与主要内容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算起到现在是28年的历史,如果从1992年算起是14个年头。从1978年至1992年的改革主要走了一条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自92年至今正在进行的,一个是对中小国有企业进行非国有化改造,一个是对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从改革的内容上看,从主要改变分配关系向主要改变产权关系的转变;在改革的方式上,主要是从政府自上而下行政性推动向主要是企业自身自下而上的市场性推动的转变;国企改制从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核心,逐渐地转变为整个经济改革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改制既是法律、财务和政策问题,更是理念、战略、经营和管理问题;改制企业既需要合法合理的改制方案,也需要改制后新企业面向发展的管理方案。改制不只是改体制,而是改“三制”――体制、机制和制度,且三位一体。

4、国企改制必须澄清的问题和把握的界限
(1)如何看待改制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承认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但是导致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与企业管理层相互勾结,暗箱操作,“强买强卖”,靠强势“市场地位”侵占广大人民群众的“合作剩余”,疯狂地掠夺人民财产所造成。之所以能够使他们的丑恶行径变成现实,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制度缺失,法律不健全,或执法不严所致。我们不能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国企改制本身,更不能因这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国企改制的大方向。这些问题恰恰是与国企改制的原则相悖的,其中的部分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加快改制来解决。
(2)如何看待“国退民进”问题。
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经济需要“收缩战线,合理布局”,国有企业从某些行业和部门退出是正常的、合理的。国有资本主要是在点多、面广的为消费者服务的领域中逐渐退出来。有的企业本来就不应该由国家来办,早该交给民间承办,国家退出是明智之举。当然,必须在造币工业、国防军事工业和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领域以及国家战略储备系统领域中保持垄断地位;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国家必须拥有其中一些骨干企业的控制权,也就是控股;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国家虽然也可参股甚至控股,但大的方向应是退出;在高科技风险领域国家资本应该进入。
(3)如何看待“私有化”问题。
十六大报告十分清楚地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然会提高私有化的比例,国企改制也不排除私有化。事实上,非公经济在我国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4)如何看待管理层收购问题
管理层收购是国企改制中采取的多种具体办法之一。MBO是英文MANAGEMENT BUY-OUT的缩写,意为管理层收购,主要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通过收购使企业的经营者变成所有者。由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成为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从国外情况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我国企业而言,实行管理层收购,可以激发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以改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进而改变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保证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目前,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我们的观点:国企改制的方向不能变、操作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步伐要加速。
太羊挑战天方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人 国企改制 经济学 Management Managemen 经济学人 国企 新浪 原创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zjm0328 发表于 2006-7-2 16:2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11,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那么,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呢?
所谓机制,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某种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譬如市场机制,我们有很具体的了解。这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它是由市场反映系统(反映体制)把供应和需求状态表现为价格波动,通过价格波动(一个波动),作用于商品生产者(利益主体),调节社会生产过程(调节体制),不断使供应和需求状态趋向一致。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呢?所谓企业经营机制就是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机制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它由按资分配体制把企业经营状况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这种波动作用于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者再通过相应的管理体制调节企业生产过程,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处于能够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状态。产权制度既然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那么,它所形成的经营机制就是按资分配机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是不存在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者。而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因此,在我国国有企业能够发挥作用的经营机制,应该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以劳动收入的波动为特征的经营机制,它应该是由按劳分配体制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并形成劳动收入波动,促使劳动者调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这种经营机制只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过程。改革前的国有企业也建立有产权制度,为什么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呢?那是因为改革前的国有企业建立也是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由于我国公有制企业的生产主体已经是劳动所有者,不再是资产所有者,而产权制度形成的经营机制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经营机制,并不适合国有企业的客观需要,所以这种机制处于无效状态。由此可见,适合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需要的改革应该是建立劳权制度,而不是产权制度。从这里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建立产权制度,进行产权改革不能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仅仅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角度看,我们也必须改变国企改制的方向!
12,李开发曾谈到,“平心而论,郎咸平的确看到了问题的一面。他看到了国企改革中的不公开、不透明和黑箱操作,看到了不公平的一面。然而,他是看出病象,却没诊对病症,更没开对药方。改革中出现的丑恶现象,不应该成为不改革的理由,应该成为继续深化改革的动力。”但是,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改革中出发的丑恶现象本身就是由产权制度制度的建立或产权改革造成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停止产权改革吗?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有三大特点: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而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只存在着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而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如果我们适合公有制基本特点,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那么,公有制企业就有规范的生产主体,企业每个职工都会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管理企业,企业管理者和管理行为就会处于有效约束状态,腐败行为和官僚主义就难以产生和持久,类似资本外逃的现象怎么会发生呢?具体地说,如果我们也在国有企业建立类似农业生产责任制那样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即“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使国有企业和其它公有制企业在保值的前提下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会通过劳动收入的波动表现出来;而劳动收入的波动必然会促使企业全体职工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关注企业管理者及其管理行为,并通过相应的管理体制来调整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状态,从而使企业经常处于正常发展状态。很显然,在建立劳权企业制度条件下,是决不会出现于志安外逃之类的现象的。然而,现在我们在公有制企业建立的不是劳权企业制度,而是产权制度。公有制企业明明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没有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但我们建立的却偏偏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否定了劳动所有者当家作主的权利,解除了职工反腐败、反贪官的武装;另一方面又必然把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变成了无主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约束的管理者是癞痢头撑阳伞--无法无天,为所欲为,携资外逃又有什么奇怪呢?从表面来看,建立产权制度的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也有股东,也有董事,也有监督者,但是,这些代表国有资产的股东、董事和监督者不过是“假洋鬼子”,当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利益受损时,割的是别人身上的肉,他们感觉不到疼,怎么能够象真正的资产所有者那样去监督管理者呢?不仅如此,如果条件许可,他们完全可以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一起来损公肥私!从这里我们看到,国有企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恰恰是由于产权制度不适合国有企业基本特点造成的,是由于产权改革与国有企业的实际不相适应造成的。试问,如果不停止产权改革,不用适合国有企业基本特点的企业制度取代产权制度,怎么能从根本上消除国有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呢?
13,产权改革完全有可能把中国经济变成殖民经济。在中国改革论坛的“文化视点”栏目(2005-3-27)中,在一篇名为《一个拳头的中国,还是一盘散沙的中国?》。文章认为“中国抗美援朝收获何在?最大的收获在于让全世界从此认识到中国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拳头,就是说,整个中国社会已经高度组织起来了。这个事实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得不承认。”文章用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证明“落后要挨打,一盘散沙则更要挨打。”严厉批驳了满口“人权”“民主”“自由”的“精英”“黑白颠倒,好象中国处于一盘散沙时从来天下太平,而自从变成了一个拳头之后就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只有重新变成一盘散沙才会美妙无比”错误论调。读完这篇文章,我们自然会想起当前的产权改革。50多年前的中国经济,不就是私有化的经济吗?50多年前的经济制度,不就是产权制度吗?50多年前的中国经济不就是与西方国家相类似的市场经济吗?为什么50多年前的中国不能强大,不能发展?为什么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就是因为中国经济是一盘散沙吗?而50多年来尽管我们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尽管建立的模式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我国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几十年的时间取得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发展的成果。这种成果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新中国的经济形成了一个拳头。这个拳头不是别的,就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但是,因为这个拳头还是缺乏力度或不够灵活,我们的经济学家便出谋划策,要从根本上来消灭这个拳头,要把中国的经济重新变成一盘散沙。所谓的产权改革实质就是私有化,就是要把我国存在几十年的公有制经济变成私有化经济。是的,我们的国有经济就象一支缺乏训练的正规军,它的战斗力不强。但是,现在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正规军就三个人一伙,五个人一队、甚至是单枪匹马,这样的战斗力就强了吗?资本主义经济,它经历了从个人独资到股东合资的长期发展过程。现代的资本主义企业不再是单枪匹马,甚至也不再是三、五个人为一伙的游击队,而是具有国际化和世界性的大兵团。随着生产集中程度的空前提高,垄断企业经营的日益多样化,大量联合企业的涌现,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而我们却在化整为零,拆了机器用零件,如此做法只能给中国带来殖民主义,又怎么能不扭转这种改制趋势呢?
14,我们所以要进行改革,仅仅是因为改革前的国营企业缺乏活力。但是,令人不能理解的是,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国有企业不仅没有恢复活力,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困难的局面,甚至出现了持久的、大面积的亏损。为什么改革中的国有企业会越来越困难,发生持久的大面积的亏损?改革前的国营企业是不存在亏损问题的,因为国营企业只是一个生产组织,。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出现亏损问题,说明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已经具有了经济实体性质,盈亏变化是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但是,国有企业,由于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它是不可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亏损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改革并没有形成适合公有制企业特点的企业制度。而国有企业亏损出现的面之广、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则说明国有企业是一个不规范的经济实体。既然这种大面积亏损是在改革中出现的,那说明这种非正常亏损是与不正确的改革相联系的。只有纠正了改革中的某种偏差,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扭亏。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出现持久的大面积亏损呢?是因为改革后不规范的企业生产结果分配模式造成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职工非工资化改革及后来的承包制改革,突破了“职工拿工资,盈亏国家负”的产权分配体制,它使企业生产结果两重化:即在流向国家的同时,分流职工。这种不彻底的改革形成了国有企业以职工为核心的内部价值运动;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以国家为主体的不完整的价值运动;两种价值运动的并存,必然导致国有企业亏损运行:一方面,上缴国家的税金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能少;另一方面,由于职工是规范的劳动所有者,他们的利益要求会得到管理者的回应,个人收入必须增加必然会形成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资产价值量却却处于波动状态,再加上国家又不是规范的资产所有者,因而生产资料价值补偿与扩大再生产追加处于软约束状态,这就必然造成了国有企业亏损运行的可能性。如果说改革后国有企业不规范的价值运动的两重性造成了国有企业非正常亏损的可能的话,那么,产权制度保留,国有企业在表面上的生产资料实体方式把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由此可见,恰恰是由于与国企基本特点不相适应的产权改革造成了国有企业亏损日益严重的局面。
15,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到2006年,已经进行了28年。改了28年之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试问,这任重道远还要多少年?10年?还是再来个28年?甚至更多呢?改了28年,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甚至连“企业效益差的状况还难以根本改观”,这又怎么能说“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呢?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在总结国有企业改革时,是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的。实事求是说,国有企业改革就整体而言,基本上是失败的。为什么说从整体上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是失败的呢?第一,从时间上说,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长达25年(现在已经是27个年头了)还没有完成。这一事实本身说明,到现在为止,国有企业改革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依然没有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我国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过用了七年时间,我国的农村改革也在短短数年中完成。而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仍然“任重道远”,这除了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是失败的,还能说明什么呢?第二,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变化状态来看,改革中的国有企业日益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甚至出现了长期的、大面积的亏损状态,以至后来国有企业被卖的卖,送的送,只剩下了少量的大型企业。这也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是失败的。第三,从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产生的结果看,不论是形成的以国有股份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还是已经转制,到了私人手中的企业,都没有成为规范的市场主体,都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在以国有资产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其生产模式依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这一模式与改革前的国营企业制度的生产模式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从“独资”形式到“合资”形式的变化,只是产权制度的形式变化,并没有改革产权制度本身。也就是说,25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从上改变国营企业生产模式中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对立的矛盾状态,因此,改革后形成的股份制企业依然是一种不规范企业。至于转到了私人手中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姓了私,但由于我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老板――资产所有者和雇佣工人,我国没有剩余价值充分发挥作用的国家环境,这些新形成的私营企业仍然是不规范的企业,仍然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从这一角度看,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失败的。失败并不可怕。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本来就是前所未有创举,失败总是难免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还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可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失败,面对真正的失败不敢承认,不能及时地去认识失败的原因,从而了延误纠正错误,调整方向的最佳时机。必然会误国误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16,当然,市场化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但是,在产权学派的主导下,我国的所谓市场化改革事实上是照搬了西方模式。因此,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事实上发生了重大偏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这是大家都认同的。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因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而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区别存在两种市场主体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为主体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为主体的。这种区别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应该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即劳权制度。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建立的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即产权制度。由于产权制度不适合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要求,所以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越改革越困难、越改革国有企业越少的局面。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确实发生了重大偏差。其次,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由于产权改革方向与我国国情特点不相适应造成的。为什么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腐败日益严重等问题?这恰恰是因为产权改革不适应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特点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要求造成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所有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因此,如果适合公有制基本特点,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劳权制度,企业就会有明确的生产主体,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由于建立了体现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而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但是,我国不是建立适合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的劳权制度,恰恰相反,建立的是产权制度。公有制企业明明没有资产所有者,但我们的产权学派偏偏要建立产权制度,结果是一方面否定了劳动所有者应有的生产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因为公有制企业没有资产所有者而造成了无主体的状态。既然在建立产权制度条件下的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是无主体企业,出现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问题不是理所当然的吗?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发生了重大偏差,在公有制企业错误引用了与公有制特点不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因而使国有企业和其它公有制企业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并难以制止。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立公有制?就是因为只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因为只有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时才能避免两极分化的严重后果出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中共中央二六大报告),不就是要增大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和范围,不就是要用公有制经济逐步取代私有制经济吗?但是,在产权理论的主导下,所谓的改革变成了采用不同形式不同手段的私有化,加速度的私有化。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就不用说了,乡镇企业也在所谓的改制中姓了私,至于国有企业则是卖的卖,送的送。于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已经完全让位于私有制经济。不仅如此,为了发展私营经济,对于个体或私营企业的侵害劳动者权益、偷税漏税等违法经营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此情况下,又怎么能不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呢?私有化的发展产生两极分化是必然的,而所谓的社会保障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的。这一结果的出现,无可辩驳地证明改革已经发生了严重偏差。至于象所谓的MBO,这种做法本身就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又怎么能说改革没有发生偏差呢?明知道国企改制已经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基本要求发生了重大偏差,却不肯纠正国企改制的基本方向,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17,什么叫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应该是在保留公有制基础上的制度改革。然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私有化趋势。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主导经济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由于缺乏理论创新的能力,他们事实上已经没有本事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了,因而最后走上了消灭国有企业的道路。这就好比庸医杀人,还要为自己找一堆理论振振有词!而守擂方却做了庸医们的帮凶!
18,我记得吴敬琏先生自己也多次呼吁要警惕权贵资本主义。认为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会出现岔路和弯路。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主流经济学家自己也已经明确地承认,他们所设计和倡导的改革根本就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走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是一种坏的资本主义道路,其中国有企业私有化就是基本内容之一。近两年来,主流经济学家们所以会遭到广大网民的责难,正因为他们主张的改革改制明显是好了少数人,苦了多数人,出现了明显的偏向。对于这样的改制方向,难道也不容改变?
19,在你们看来,即使你不得不在连美国人都要指责的“血汗工厂”工作,即使你有亲人在频频发生的煤矿事故中已经离去,即使你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了房,即使你面对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有毒食品防不胜防和环境污染严重,一人发财,众人受害的现实,譬如在国企改革或改制的过程中,几千万人失去工作或提前退休,其得到的补偿却微乎其微或者没有补偿,而在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资产被瓜分,甚至在瓜分之后也没有出现一些人期望的所谓“效率”你也不能表示不满,更不能要求停止这种改革?

                            

                     钟建民、丁礼庭、老顽石评说、江南新思维、静水流深联合攻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 16:24:55编辑过]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zjm0328 发表于 2006-7-2 16:29: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评擂主观点------逻辑混乱

一,莫名其妙的“转变”

擂主方在第3部分有这么一段奇文:“国企改制从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核心,逐渐地转变为整个经济改革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两句话实在令人费解:既然“国企改制”曾经“作为整个经济改革的核心”,那它自然也应该是整个经济改革的组成部分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还要“逐渐地转变为整个经济改革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呢?难道原来它只是“核心”而不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否者,又何来“......核心......转变为......组成部分”呢?

这好比某个男人,他是自己那个家庭的“核心”,不知什么原因他还不是自己那个家庭的“组成部分”,还需要一个“逐渐地转变为他自己那个家庭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天下有这样的奇谈怪论吗?

二、混淆概念----国企改制=?=国企改革

“国企改制”和“国企改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除了无法混用的地方,擂主方多处混用这两个概念。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其一,有时是概念的直接混用。比如,结尾的那一段文字,擂主先是大谈“‘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地变革。目前,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然后顺势引出“我们的观点:‘国企改制’的方向不能变,操作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步伐要加速。”

如果把其中的“国企改制”换成“国企改革”,这段话当然就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把其中的“国有企业改革”换成“国企改制”,恐怕就要招来质疑。妙就妙在先给这段话戴上个“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帽子,呛得你不敢吱声,然后把结论落实在“国企改制”上面来。从而实现“扯大旗做虎皮”的目的。

其二,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原本是国企改革的原因,擂主方却硬往国企改制方面靠。从而达到危言耸听,非国企改制不可的目的。(详见第2部分,请特别注意那个标题,这一部分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在“国企改制的必要性”这个大框框下完成的。)

比如,国资委的成立,从理论上讲就已经把政府从既当爹又当妈的尴尬窘地解脱出来,只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就完全可以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实行政资分开,管监分开,资产管理和企业经营分开”,也不仅仅只能靠国企改制来完成,事实上,“卖羊头搭全身”的管理层持股,依然存在余下的国有股如何管理的问题,显然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以后将对管理问题做全面深入分析)

擂主方在第一部分写到:“国企改制,从产权关系讲,就是将国有独资企业改成市场化的股权多元化企业,包括国家将国有企业整个出让;从国企的运作方面讲,就是将政府对国企的行政管理关系改成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制约关系。”

擂主方在第三部分又写到:“从1978年到1992年的改革走了一条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

显然,就用擂主自己的话来说,无论是“国企改制”,还是早先的“放权让利”、“利改税、拨改贷”、“承包制”,它们都是国企改革进程中的探索方式,国企改制只不过是最新的尝试。显然,“国企改制”和“国企改革”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大家都意识到“国企改革的方向不容扭转”,擂主方凭什么说“国企改制的方向不容扭转”?假如方式方法尝试错了就应该扭转!就如同我们抛弃了早先那些改革尝试一样;假如有更好,“应天理,顺民情”的改革方案,难道也不能扭转?擂主方未免把话说得太绝对了吧。连主题都站不住脚,文章的内容就更可想而知的了。

三、混淆因果关系

擂主方在第2部分“国企改制的必要性”中指出:“国有企业改制,表面上看是效率问题,实质上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

结合这部分的内容,特别是结合“国企改制的必要性”这个标题,我们不难看出擂主方的推论“逻辑”:因为国有企业效率低,所以要进行国企改制!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啊,多么“无懈可击”的推论哟。可是--------

1、国企改制是不是国企改革的唯一出路?

2、国企改制能不能真正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的问题?

其实,擂主的这段话里,隐藏着两个多重的因果关系:

其一,国有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效率低。能够与之并列的没有第二个原因。进一步追究下去:国有企业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两类管理成本-----正常管理成本(指那些受客观因素制约的管理成本)和非正常管理成本(指包括腐败在内的形形色色的剥削)-----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以及劳动者的惰性反抗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显然这不是单凭私有化所能解决的。事实上,中小股东的权利遭践踏和劳动者的惰性反抗,是西方经济学始终都解不开的两个死结!

其二,国有企业如何改革?

显然,只有摸清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如何解决不利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杜绝包括腐败在内的形形色色的剥削?如何才能调动劳动者自发地劳动积极性?如何才能把天量的银行存款吸引到投资领域来?这四大问题,恐怕是任何国企改革方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产权制度改革能够解决其中哪些问题?

擂主方不但模糊“国企改革”和“国企改制”的界线,而且闭口不谈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利用全球国有企业效率普遍低下的表象,不顾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强行地把国企改革的原因作为国企改制的理由,这样的推论站得住脚么?

我并不是一味地反对产权制度改革,我赞成“抓大放小”的方针。问题是,如何“抓”?如何“放”?无论是“抓”还是“放”,都别忘了我们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国企改革,尚且把全体雇员持股放在改革的首位,并规定所有的改革企业,都必须无代价地送一部分股票给每一个员工。擂主的国企改制方案,为什么眼中就只有管理层?
巫山刘老五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leabai 发表于 2006-7-9 18:2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何谓国企改制?国企改制,从产权关系讲,就是将国有独资企业改成市场化的股权多元化企业,包括国家将国有企业整个出让;从国企的运作方面讲,就是将政府对国企的行政管理关系改成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制约关系。当然,极少数的国企可能不在改制之列。

从中央国资委的文件来看,国企改制主要是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我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被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评选为二等奖。

李志刚: leabai@126.com

使用道具

zjm0328 发表于 2006-7-9 21:3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国企改制辩论正在进行之中,何不关注一下。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zjm0328 发表于 2006-8-6 08:54: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转帖]我先对老钟开第一炮(温和的)

面对老钟洋洋洒洒的近乎两个万言书所展示的单纯,咱墨客心清似水,可就别怪俺吐气如虹啦。先反问阁下的四个设问:

反问一
老钟在质问1指出:“难道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不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请问:什么是国有企业?我的理解:一是国家所有;二是企业。既然有国家所有,不是集体所有,也不是个人、外资所有,这与其他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上升为法律上的权利,难道不构成所有权吗?所有权与产权又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不顾现实竟说国有企业没有产权呢?再说企业,什么叫企业?企业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利润。利润是相对于资本而言的,请问企业有资本怎么会没有资产所有者呢?
过去正是因为我们不实事求是,才把企业搞得全民不象全民、集体不象集体,企业不象企业。
以上请攻擂方重新作答。

反问二
老钟认为:“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我们的改制会使企业劳动者的权益受到践踏。

老钟这段(老钟的2)最长,估计是研究成果的精华部分。我只能用最短的语言来反问了。
老钟的理解片面,其实现代企业都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互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搞的产权改制,产权明晰,正是要承认并保证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源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正当权益,正是想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将国家(整体)、企业(集体)、劳动者个人利益不分的模糊状态的相互侵权行为。我还真想知道阁下的劳权保护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但绝对不能接受连阁下自己都会承认的那种空想。

反问三
老钟指责说(老钟的3):“我们走了相反的路子,保留了产权制度,改变了公有制。这是以错纠错,错上加错。”
那我可就不得不问老钟了:如果按照您老钟天真设想的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按照企业劳动者满足自身利益要求按需分配”的确好,但是千万别忘了,资源是有限的,可中国是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怎么进行配置呢?记得80年代,各地、各企事业单位,为了争得有限的国家资源(计划调拨)虚报、谎报、胡报需求指标等成风,浪费惊人。。。。。。老钟,如果将这个按需分配的大权交给您,我估计阁下一天都活不成。

反问四
这段(老钟的4)反映了老钟先生对产权概念不清,自相矛盾。
请问:什么是劳权?是劳动权还是劳动所有权?是劳动者的权利还是劳动力的所有权?企业是国家的,是全民的资产,国家(全民)拥有的产权凭什么由企业部分职工以劳权名义取而代之? 具体的只能在阁下作出解释后再答。

以上请攻擂方必须作出回答,否则,我方难以接受什么帮凶之类的罪名。

疯妄墨客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zjm0328 发表于 2006-8-6 08:5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转帖]置疑钟建民的“空想”方案

置疑钟建民的“空想”方案
苦读钟建民的长达万字文章论文。宏观理解钟的思想,先生还是没有逃出“大锅饭”的幻觉,还是逃脱不了奥斯卡兰格的纸上谈兵试的构建政治经济范式。下面对先生的长长19点提出置疑:
1先生在第一点阐述:……公有制企业一样,国有企业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不存在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 一个没有资产所有者的企业,是不是存在对资产所有权或产权的基本要求呢?答案实际上已经包含在问题之中了。没有资产所有者,又哪来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没有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又有什么必要建立产权制度,进行产权方向的改革呢?
……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我们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却总是抱着产权改革思路不放,甚至在产权改革出现诸多问题时也不愿承认是走错了路子。难道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不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先生犯了最大错误是没有认清为什么国企不存在“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不存在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的深处原因,先生认为国企不存在资产所有者,所以没有所有权,所以不满足产权改革。至于先生的“劳权”方案暂时不提。我们知道六十年代“大锅饭”时的国企结构与现在差别巨大已经是不争事实。那请问谁开始掀起这场私有制改革呢?难道掀起市场化改革们是始作俑者吗?相反,是他们“理性”冲破“传统观念”选择。难道一套新理论开始提出不符合在某个领域上生活的人们思维模式,道德或条件,他就不应该发展吗?比如牛顿力学刚提出的时候,他辩论输给了老辈。因为当时在很多人思想里只有单一的哲学。就像我们实行产权改革,很多顽固者还怀念心目中的乌托邦一样,不切实际。再比如我们开始废除古代科举考试也一样,还是有人反对。这是顽固思想的特征,当然先生也一样!
先生说我们不实事求是,未必。我们反思过改革,我们不是不考虑别的方案。但是我们还得理性地说:必须坚持产权改革,因为方案的建立是在微观人伦理道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所有改革方案中最优。虽然方案用于现实有误差,甚至出现不慎重导致错误的后果。这也是所以方案的共性。因为我们知道别的方案用起来更糟糕。
我们不能因为病毒的存在而不用计算机网络,或者摔掉计算机自己闭门造车。
从1点可以看出钟先生还是没有逃脱(空想)理想主义的思维,但是现实现实,我们没有办法寻找到“乌托邦”(这里是没有的意思)。请问先生您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吗?

2 ……我们知道,国营企业的弊病既有产权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进一步问:国营企业的要害到底是计划经济还是产权制度呢?我的回答是产权制度。
……
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就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劳动者的劳动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
在这里我还指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在前苏联利益这个词是禁止不谈的,而是以数量指标来决策的。苏联的图书出版业最初的管理激励是按照出版的数量来奖励,结果出版社里出现了成千上万本小薄书。面对激励的后果,计划者转而要求页数,结果出现用洋葱皮那么厚的纸张和大号字来印刷厚厚的书籍。(萨缪尔森《经济学》)
这是计划经济典型的描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激励——委托——代理问题。计划经济的软预算与硬预算钟先生不是不了解吧!
回到钟先生的新方案——劳权方案。
说到按劳分配,按权分配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反问先生:是不是要制造一把劳动——价值等价的“秤”啊?这把“秤”是不是像公斤“秤”一样?还是像压力“秤”?怎样才能秤出国企劳动者的权与领导者的权呢?劳动者的权与领导者的权是不是“1斤=10两”的关系?谁去定这个规则?定了能不能履行?
所以看出钟先生的思想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是计划经济的衍生品罢了,还是没有逃脱”乌托邦”的太空。
3点钟建民认为:……正是产权企业制度不适合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造成的。在国家所有制条件下,如果我们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出发按照"谁劳动、谁所有"的劳动所有权原则建立企业制度,就会形成"国有劳营"的模式,"国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它表现在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可以按社会需要分配、随效益流动的优越性上;"劳营"就是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集体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由劳动者自主经营: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完全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和市场情况自主决定,国家只是通过生产资料的按需分配和合理流动调节社会生产,使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从先生的观点,先生还是在“主义”性质上兜风。首先我敢说没有一把秤来秤“谁劳动,谁所有”的比重。诚然劳动当然有收入,但是如果没有市场,劳动的价格如何体现?还有有谁能够维持劳动多大——价值多大这个无形秤?要是有这样的一把“秤”,我们当然想这样了,因为这样最公平。这样的秤存在就不会存在腐败,肮脏,权力……但是理性告诉我们,计划的腐败,肮脏,权力,不平等更严重……
还有先生说"国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其实是一个顽固的,不科学的观点.为什么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公有制呢?"公有制(资源分配形式)"是制度范式固有的属性吗?未必!问问您自己吧!应该是先生您主观强加进去的吧?国家发展不是为了人民吗?为什么您这么顽固,以至凭一种静态的立足点来作为您判断事物的是非准则呢?和上次您说的一样:“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所有权的实现,西方经济学则是关于产权的学说,所以不适应”
您的静态立足点来判断事物的是非也像上次我说的: “因为我爸爸是官所以我就拽”一样。谁争得赢你?只有零和博弈了。诚然,博弈均衡就得一方妥协,但是一方妥协也未必见得是博弈最大值。像您的劳权方案一样,未必见得好!
4 钟先生的第三点用大篇幅来谈论生产力――生产关系论证.真的有点像1929年与1933年经济危机那样是因为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风格。不过先生不要忘了使用同样的方法来论证您的劳动权利执行,是不是很符合生产力――生产关系。 另外您在论证时候还是以"乌托邦"或静态立足点作为您判断事物的发展。比如您说的:我们知道,公有制有二个基本特点:公有制由于它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社会生产主体;由于它消除了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差别……
真是一个顽固的理想主义者啊!
5 ,6,7,8没有什么新意,道理空泛,随便找一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都可以看到那样的内容。但是我感觉看的人并不是很多。实践证明真理是您却忘了“实践是无数次实践,无数次理性选择”的结果,您更不知道“真理”,因为您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假设您在大学自愿选择了经济学,那您进入了大学好好学经济。但是真正进了大学,经过理性能力思考与对比,您觉得您学电子专业更有发展。那您会改学电子专业吗?您不会是觉得您本来志愿是学经济的,所以您以后就得学经济吧!这并非一种超边际性,而是一种显内生性,而是一种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机会成本问题。同理我可以告诉您我们为什么选择产权改革,是因为我们有一定理性能力核算产权改革与非产权改革的成本,这是钟先生您没有想到的!
再者先生在最后几章喊了很多空口号,我不说,您不说,别人不说。大家都知道口号是喊的而不是做的,可是大家都不说。但是您说了,我更不说,因为我怕别人说我傻……我不说的目的是口号能否执行大家心理很清楚。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的建议 “少说多做”是无不道理的!
看了半天终于看完钟先生的大作,后部分从微观环节分析。一目了然,大量批判国企的腐败,权力市场,当然他认为是改革造成的。大量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权贵资本主义这些制度属性。为什么先生喊如此多口号呢?是因为钟先生还是没有逃脱出“理想主义”的幻觉,其最大的错误是把制度范式离散化。邓小平说过市场经济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所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这钟先生不具备的,而且钟先生并不了解这句话,他把“上代”的某个观点(比如"国有"体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作为自己的静态立足点来判断事物的是非的准则。这样的话那先生的观点全都是“真理”了!
我的观点是因为存在权力,存在垄断,存在腐败,权力勾结……最终破坏方案运行效用。并不是方案固有的属性,而是一种外生特性。我相信任何方案运行都受到外生因素影响。先生您的方案那不用说了,奥斯卡兰格也有他的方案,我建议先生您可以去参考参考。
最后我坚信国企产权改革是方案中最好的一个(当然比您钟建民的方案好),不可否认方案运行在现实生活中的误差特性,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人有伦理道德,人有自私自利,人有大公无私,离开的这些因素去谈经济不是经济学,而是空想方案。
就像我们研发计算机用于生活一样。病毒是某一些人制造出来影响正常计算机运行的,而且我们不可能完全根除(就像权力参与经济一样)。但是有了病毒的存在我们就不再用计算机,或不再研发新的计算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只有努力设计好我们的防火墙,升级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才能战胜病毒,广泛应用于社会。这就是发展。

     黎东文
2006年 7月 2号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zjm0328 发表于 2006-8-6 08:5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评反方:劳权企业制度可行吗?

钟建民先生反客为主,它并没有针对擂主的问题一一回击,反而长篇宏论的把自己的理论摆了上来,倒让守擂者变被动了。所以,要牢固了坚守住我们的阵地,就必须给对方的打击做一个全面的分析:钟先生从三个方面对守擂方进行了攻击,第一,直接从劳权制企业说明我国现在企业的存在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在本文给予回复;钟文第二个方面是从理论高度——企业机制进行论证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从现实中来说明产权改革的不成功之处。后面两个我将在以后渐渐给予回复,并从中阐明只有走产权改革,我国的企业才有出路。
劳权企业制度是什么样的,纵观钟兄的劳权制企业,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劳权制企业的来源:
“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具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生产资料实体存在方式和生产劳动实体存在方式。一个企业,如果劳动力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我们把这种企业称之为生产资料实体。它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与之相适应的是产权企业制度;相反,如果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量多少的变化,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我们把这种企业称之为生产劳动实体。它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
钟兄想当然地(没有严格地论证)就把现代企业分为产权企业和劳权制企业。然而,这现实吗?综合考察:企业可分为业主制、合伙制、股份制和国有制;就现代公司制又可分为日德型、英美型和家族型等等,但无论哪一种企业形式,它的组织要素——都必须具有以下几种,劳动力、生产资料,缺一不可能成为企业。其运作过程——都必须是通过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而生产出商品进入市场,从而生产出价值,以后在进行分配。劳动力什么时候都生产的主体。
而钟兄的企业分类是什么样的呢?他把企业分为产权企业,认为产权企业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这显然是一个弥天大谎,什么时候现代产权型企业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了,别说英美比较分散的股东绝大多数都用脚投票之外,日德型大股东控股形式的企业其生产型主体什么时候是资产所有者了?再看其劳权制企业是如何形成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量多少的变化,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这真让人费解,这是什么年代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量多少的变化,这是企业吗?生产劳动量能够决定企业的经济状况、利润状况,不通过市场交换就表现为消费品。这是市场不发达的原始生产合作制,他不是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吗?怎么又被钟兄拣了回来。
其实,这种劳权制企业已不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企业在社会化市场经济的今天,其企业的存在都必须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都必须表现为商品经济,其收入不仅仅来源于劳动量,劳动量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市场的认可,才能够确实企业的收入、利润,不可能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
二:钟兄的典型例子是农业的制度改革。
“农村改革所以能一举成功,就因为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劳动者的支持和响应;国有企业改革所以至今不能成功,不能完成,就因为国有企业改革走的是产权思路,它所体现的是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它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农业改革其实也是产权改革的一种形式,土地准所有权不也是一种产权改革吗?并不是所谓的劳动所有权,农业改革的一举成功,因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产权改革容易到位;而国有企业资产唯恐流失,国有企业唯恐变为私有,所以产权改革迟迟不能够到位,结果导致现代这种局面。其实,我国早期的农村合作社就是钟建民所谓的生产队公有制加工分制形式,结果怎样了,不是解体了吗?
三:钟兄得出这样的结论关键在于其潜意识中存在这样几个前提
第一:只要实行劳权制,分配就能够公平。钟兄显然根本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东西,企业是一个组织,并不是两三个人的合伙,这就必须存在管理、权力和制度等等分工,不然就不能够被称之为组织,有分工就存在工作的好坏,有权力就存在当权与不当权的不同,当权最终就必须是一个人的权力,它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权力,所谓千锤敲锣,一锤定音,就是这个道理。分工有好坏,你怎么保持公平;专业有轻重,分配就不可能平均;有管理就有权力,你如何就能够保证没有腐败。这种典型的合伙制企业早就被被抛在了历史的后头。其实,就是两个人的合伙制还极其容易散伙呢?
第二:只要实行劳权制,企业就会有效率。钟兄显然误解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效率不仅仅靠努力,更重要的是靠能力,没有能力,什么样的效率也是罔谈。但是否有了努力,能力就会产生呢?因为劳权制企业的存在前提也就是否定劳动力的差异,人们共同管理,共同劳作,共同分配。再者,人人参与管理现实吗?人人只能够参与监督都不错了,经营与管理是一种专业能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参与的。
第三:只要实行劳权制,工人就会有积极性。再进一步,是否实行了劳权制,人们就会努力呢?回答也是否定的,正如前几位兄所批评的那样,钟兄的理想主义是不现实的:劳动的动力是什么?劳动并不是人们行为的本质和目的,他们需要的就是价值,有时可以不择手段,更别说懒惰,搭便车了。至今为什么那么多化公为私、假公济私,见缝插针的行为,为什么至今尚需要制度。别把人想得太伟大了,只要有充足的生产资料,就可以各尽所能,按需要分配,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这现实吗?

xieyongxia01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zjm0328 发表于 2006-8-6 09:0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转帖]二评反方: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机制

钟兄从理论高度——企业性质、机制来论证了劳权制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产权制企业存在的不合理性。
那么,钟兄所言的企业性质和机制是什么样的呢?但纵观其全文,其言之凿凿,什么性质了,机制了,其实,都是其自造的,并没有逻辑论证的性质和机制,那么,其如何得出正确的结论呢?我在此试析之。
一:钟兄的企业性质
“从企业的性质来看……企业是由市场、产品、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要素,产、供销等多环节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面构成的一个转换系统,它必须满足使用价值形成的一切条件。从这方面看,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什么区别;任何企业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它总是某种生产主体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我国的国有企业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在社会属性方面却有根本性的区别:西方国家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以资产阶级或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国有企业。”
钟兄对企业的性质的阐述有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其对企业的社会属性确定的不够准确,企业的社会性并不存在于国家所有制的不同,国家所有制的不同是企业存在的大环境,并不是社会主义企业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企业的根本,我国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难到就不社会主义企业,我们的劳动人民靠自己白手起家,积累了资本建立了企业,难到是资本主义企业。
其次,企业的社会性是企业的基本属性,企业什么时候其生产都是为了社会生产的,其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够体现自己劳动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收入,这被人们称之为社会化生产。
再次,企业追求的是价值,现代化企业什么时候也不会只满足能够生产使用价值,那是原始的合作性生产组织,企业任何时候追求的都是交换后的价值。不然的话,企业只追求使用价值,不用多长时间,他就会陷于停产的阶段。
钟兄对企业的性质的阐述完全是为了适合自己劳权制企业的要求,而不是对企业性质的科学阐述。追求价值,就必须通过市场承认,就不能够“表现为生产劳动量多少的变化,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
二:钟兄对企业的运行机制阐述的更是不完善,
“因此,在我国国有企业能够发挥作用的经营机制,应该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以劳动收入的波动为特征的经营机制,它应该是由按劳分配体制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并形成劳动收入波动,促使劳动者调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的经营机制什么时候也不可能简单地表现为“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以劳动收入的波动为特征的经营机制”。其经营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运行机制,其内在运行机制其实就是责权利的统一,缺一不可,不强调责任,那么,生产资料的投资及其保值增殖谁来管;不强调利益和权力,那么,管理、经营与生产谁来负责。企业的内部运行就是靠责权利来协调的,而不是单靠劳动就能够运行的,企业不能够运行,劳动或曰生产从何谈起。现实国有企业的关键就是责权利不能够统一所致,当然,空谈责权利统一是不容易的,这在前几年已经喊破了喉咙,不能够到位的关键就是在于产权不明。
企业的内在运行机制目的在于保证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或者说在于提高人们努力的程度,但努力了并不等于成功了。由于企业的社会性,因此,企业内部再完善的运行机制也不能够使企业兴旺发达,关键还必须造就一个强大的外在运行机制。这就是企业的实力,企业的实力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能力:主体人是企业能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能动因素,只有人才是创造价值和技术的真正主体;同时,人又是技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企业的竞争水平,企业的较量越来越成为技术的较量;再者,人才又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如果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从决策、管理、营销到技术、服务都必须不断创新,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寿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明显加快,没有企业产品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在现实中,有的企业为了收笼人才,连人才所在的企业一并收购了过去。可见,主体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他一般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①,领导能力:企业领导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管理能力与决策能力。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管理是企业运作的灵魂,科学的管理,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使人财物配置达到最优、产供销秩序协调。有一个好的领导能让一个企业兴旺发达,同样,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能把一个企业搞垮,企业领导的素质是企业整体能力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②,职工能力:企业领导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群众,再在本事的人也将一事无成。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要潜力,企业职工是技术应用和转化的主体,是产供销的具体操作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原动力。可见,职工是企业的真正主体,他决定着企业的综合能力;
可见,企业的运行机制并不像钟兄所说的那么简单,只要建成劳权制企业,形成劳动收的波动,按劳分配的体制,企业就能够称之为企业,错,这种理想的企业在现代社会,普天下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因为他只设计了利益的分配方式、企业的生产形式。只注重劳动者,而忽视管理者和投资者,责权利不能够统一,谁能够保证投资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不被瓜分,其实,劳动者也往往表现出“割的是别人身上的肉,他们感觉不到疼,怎么能够像真正的资产所有者那样去监督管理者呢?”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多的是,监督不力,管理不严就出现贪污、腐败现象,难到这些经营者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不是社会主义大学中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
同时,他也忽视能力的设计,这势必造成市场竞争力的不足。毕竟企业是市场的企业,而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合作社,让职工都参与管理,这是不懂得能力与分工的基本含义,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高水平的能力,并不是谁想参与就能够参与的,如果那样,企业就不会竞争那么激烈了。特别是进入WTO以后,我们面对的市场压力更大。因此,我们更应当注重企业家的培养。
产权制企业正是确定了这一点,重视投资者的绝对监督和管理权利和利益,这样,资产所有者就会利用自己的 “资本有着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雇佣最强的企业家,投入最大的精力去监督和管理经营者,创造一流的外在运行机制;利用自己的权力建立责权利统一的企业内在运行机制,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最大的利润。
三:钟先生认为我国有企业不能够转为产权制企业的另一个理由
钟先生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现实中不可能转化为产权制企业,因为,我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资产所有者。这简直是笑话,出卖、转让不都是方法吗?为什么说国有企业改制呢?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要素组成的,作为企业,它只不过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作为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缺一不可,而作为生产关系的组合则不可能摆脱产权关系而去单独谈什么劳权,况且人们行为的目的就是价值品,生产资料只要存在,其作为价值品,如果产权不明晰则很可能成为——其实已经成为经济人攫取的对象。劳动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获得价值。

可见,钟兄所谓的企业性质与运行机制是存在问题的,因此,根据其性质和机制设计的所谓的劳权制企业根本不能够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企业形式。

xieyongxia01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zjm0328 发表于 2006-8-6 09:0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转帖]点评钟建民先生的观点

点评钟建民先生的观点,其实15000字的长文可以用几个要点归纳:

1.国有国营的模式是不行的
这一点与我方的观点完全吻合,希望未来攻擂方如果没有新鲜见解,不要再重复。
钟先生用大量的例子、陈述句和历史分析来说明这一点,结论只有一个,即“国有国营是不行的”。但钟先生试图将此解释为“产权改革是不行的”,这就是混淆是非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国从1978年到1992年之间的国企改革,基本上都围绕着坚持国有体制不变的框架来进行的,这一阶段的困难与改制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是改制政策的依据。

2.公有制是必须坚持的
这一点我们并不反对。但钟先生所谓的“公有制”却是异化了的,事实上是小集团所有制。
钟先生提出国企的劳动者拥有收益权,这事实上是把国企变成了内部职工的私有企业,如何能够体现出全民所有的特征?我们认为,国企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国企职工一方面作为13亿人中的一员,享受国企收益中的1/13亿;另一方面作为全民的雇员,领取相当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的工资和福利。除此之外,他们不应当从国企得到任何额外的收益。
用攻擂方喜欢说的一句话来说:国企干部和职工不过是国企的“管家和园丁”,13亿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管家不能随便把家给分了,难道园丁就可以随便从家里拿东西?

3.国有国营不行,所以必须转为国有劳营
钟先生在这里至少犯了如下错误
(1)国有国营不行,可以转为国有劳营,也可以转为私有私营,或者转为“股份所有,经理经营”,这些都是合理的。钟先生有什么理由认为只能转为国有劳营?
(2)一个企业是需要权威的,这一点请攻擂方去重温恩格斯的《论权威》。企业管理不可能政出多头,如果采购一支圆珠笔这样的事情也要开职工大会进行投票,那这个企业何谈活力?因此,即使按钟先生所称“劳营”,其实也只是由职工大会代行董事会职责,最终还是要聘用厂长经理的。即使在过去的生产队,派工也是由队长负责的,如果全体社员联合派工,我估计一整天也出不了门。
因此,钟先生认为的“劳营”能够解决劳动者积极性不足问题的设想,仅仅是一个乌托邦。
(3)在一个新企业建立之初,劳动者的聘用由谁负责?钟先生的模型是建立在现成企业之上,而且要求企业是静态的,没有人员流动,而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4)既然劳动者一律平等,那么不同企业间由于装备水平、行业、区位等因素而带来的收益差异如何解决?钟先生认为各企业的职工拥有本企业的收益权,事实上就是认可小集团利益,这是最大的不平等。
(5)企业破产怎么办,资产流失怎么办,职工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人员进出怎么办……所有这些现实问题,在钟先生的劳营论中都没有能够解决。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劳营理论是不是攻擂方解决国企问题的基本观点?如果是,那么好,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劳营的实现问题。如果实现不了,那在前面的选择项中就去掉了这一条,而只剩下守擂方提出的“改制”观点了。

除此之外,钟先生其他的话都是车辘轱话,反反复复,除了浪费大家时间,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方方0504
劳权经济学: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Economics.aspx。经济学QQ:448738950.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