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浅论面向新课程,教师要重塑形象_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0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对教师形象的研究成为热点,社会上对教师形象的期待充满了关切。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蓬勃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师形象”和重塑提供了动力、确定了目标、开辟了路径。
一、什么是新型的教师形象
国内学者认为21世纪国际教育赖以生存的未来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的头脑和灵魂,教师的人格德行是教师的身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教师的双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的双足。由此而得:教师形象是内在素养能力与外在仪表行为相整的统一体。日本学者平冢益德主编的《世界教育词典》提出,教师形象是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素质、能力等的总体。
由此而得:“教师形象是教育形象——作为教师的人和职业形象——作为人的教师两类角色交错、冲突而协调共存的统一体。”
以上的教师形象是从理性的角度来描述的,而从感性的角度来说,那就是——
每当我们走近优秀教师,都会油然而生尊崇的感觉,因为他们不仅聚合着知识与智慧,更散发着强烈的人格魅力,会让身边所有的人强烈感觉到你是一颗充满感召力的文明火种。——这就是新型教师的价值所在。
二、教师形象的现实审视
“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公认的教师角色定位。一代又一代为师者也用自己的全部学识和心智,去努力实践和诠释这种定位,为经验的传递、知识的延伸、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在默默地奉献着。因此,在传统社会的功能定位中,在教师出有的职业意识中,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教师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教化型教师
现象之一:重驯化,培养模式化的学生。
情境一:一位带着塑框眼镜,手捧一叠教案的老师满意严肃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用镜片后那严厉的目光扫视一下学生,于是,学生们满脸的敬畏与惶恐,把小手放得整整齐齐,把腰杆挺得笔直。老师开始“讲”课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
现象之二:严惩型,让学生循规蹈矩。
情境一:某中学一位从教8年的教师在班级管理方法上十分简单:学生上课随便讲话,每次罚款1元,后来增至两元,结果仍有学生屡罚屡犯,又无力交纳罚金,她就用胶布封住学生的嘴巴。
(二)工匠型教师
情境一:某个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云”字,叫起一名男孩问,这是什么字?男孩大声说“云”。老师沉了脸:“他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位女孩子站起来,背书般说:“云、云、云,横、横、撇折、点,这个字念‘云’。”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算对。”
(三)传递型教师
情境一:德国一个博士生为了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考察教育,在看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学校后,他用两句话评价了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中国和学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这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也不无道理。的确,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教师像我们的教师这样上课,从打上课铃讲起,到响下课铃为止,有许多教师甚至还要拖堂。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情形形成了众人头脑对一人头脑的依赖。上述情景中的教师形象来源于传统的教师观。
一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学校的教师一般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是这一时代的特征,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即教人为君,管理国家是这一时代教师的任务。由此,“国将兴,必贵师而重教”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尊师重教”也就凝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德,而重“教化”、重“师训”也就自然沿袭下来成了教师“自觉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二是自古以来,我国教师职业所担负的工作主要就是传习性的,按部就班、重复传递是教师职业特征。因此,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对此已无异义。为了胜任“解惑”的工作,教师显然不能传授暂无定论的并可以加以讨论的东西,而必须要给学生传授确切的和不容置疑的知识,否则就是“以惑传惑”。换句话说,教师讲授的都是无可争议、不容置疑的知识。有学者进行一项调查,当问及教师“您备课时要考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时,选答“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80%,选答“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学习能力”的占12%,选答“传授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培养集体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占7%。
三是西方启蒙运动引发的技术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师观所使然。技术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可以包装并传授或出售给别人的商品;教育教学就是一个传授系统,一种技术性事业,一门应用科学;教师好比技术人员,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技术理性主义的教师观使得教师的视野被狭隘地限制于科目内容及其传授方式上,教师的教学注意力被固定在照本宣科和教学方法的外显形式上。
这一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形成了传统教师的意愿归宿,也固化了教师成为“教化者、传递者、教书匠”的职业形象。
三、教师形象的时代要求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曾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成真理的人。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实际上是新世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及人本主义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潮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5分钟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实现新的功能性定位。与此同时,现代教育理论工作者也强烈呼吁,教师应该是“与一切理论研究者一样有着特定的知识和思想”,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有自己探究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而受到社会的公认和教师的自我认同,专家们提出,教师要与新课程共同发展。由此而催生了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新的教师形象——
(一)创新型
教师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教师的创新素质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仅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更是体现于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发展。创新型教师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具有创新的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简明地说,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2、具有创新的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活动本身具有智慧经验和良好技能。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教育教学应变能力。3、具有创新的品质。所谓创新的品质就是教师要对创新的尊重、激情、渴望,具有创新的敏感性和进行创新的强烈责任感,将创新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总之,创新教师的具体表现为“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责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试试,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二)反思型
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浓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反思型教师的教学特点:1、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不是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想了解教学结果,更喜欢追问“怎么样”、“为什么”;2、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激活动力、不断改进,将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3、具有全面反思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习惯与能力。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要求自己“学会教学”为发展目标。
(三)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诚然,研究型教师形象的确立,使得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虽然目前教师队伍中研究型教师还为数不多,但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动,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牵引,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型教师的群体会不断扩大。一个研究型教师有别于专业研究者,“这种新形象要求教师除拥有传统的”专业特性“——诸如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需要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其内容具体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活动中:1、乐于追求新的自我,具有“自我新生”的信念;2、善于质疑或与同行探讨自己教学经验,具有研究自己教学的实践的开放的心态和能力;3、敢于在实践中质疑与检验书本上的教学理论;4、勇于成为有创意的问题解决者,主动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5 要有敬业精神,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教书为荣,以教书为乐.对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四)智慧型教师
教育需要智慧,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人才。尤其是走进新课程,教材变了,学生活了,课堂生活丰富多彩了,要求教师——
当我们面对课堂上学生闪现出“后生可畏”的锋芒时,不以权威自居,不会“旁顾左右而言他”,而是以教学的机智和幽默的语言欣然相接,让彼此在热烈融洽的交流中,悄然收获着教学相长的成果。
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学生时,不靠面容的威严,也不靠言语的犀利,而是心平气和地保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选准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风和日丽中明辨是非,知晓美丑,感情真善。
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信息扑面而来陷入尴尬境地时,不会惊慌,也不会逃避,而是以“契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来面对挑战,以敏锐的学术视野去捕捉问题,让自己在课程改革的洗礼中走向专业成长。
——这么做的教师就是智慧型教师!
由上所述可知,处于终身学习朝代的教师形象是立体的,鲜活的,是多样化的,复合型的。
四、新型教师的成长要素
诚然,新型的教师形象是一个复合体。新时代的教师形象,也许在现阶段更多的还是想想化的“虚像”。但是,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家长而言,教师形象又必然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是可以通过教师的主体与其专业生活的不断互动得以发展、完善和提升的。首先,新型教师要确立专业理想。
具体而言,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即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因为教师专业是以培养人作为服务宗旨的;二是要强化“专业”意识,即“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教师必须以专业标准来鞭策自己。
其次,新型教师要注重修养。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既是人民对教师的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自觉进行自我修炼,即注重伦理修养,完善人格品质;注重文化修养,提升人文精神;注重学术修养,丰富知识素养;注重个性修养,充实内在涵养。
第三,新型教师要不断学习。
新型教师的内涵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来丰富。“必须从以往满足于既有知识的传授转向今后永不停歇地学习;从只热衷于操作技术的训练转向理论知识和充实;从安于浅显转向不断进取,以求达到广博精深,真正成为专业人员”。
总之,新型教师形象的塑造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理想的追求。让我们用生命去体悟、用理念去牵引、用素养去充实、用德性去铸就、用信仰去坚守!


参考文献
①阮成武《专业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教育研究2003.3
②史根东著《主体教育概论》第77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施良方、崔允著《教学理论》第373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88页
⑤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⑥崔允《走向专家型教师》见《人民教育》杂志2002.6
⑦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第29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