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经济紊乱与萨伊定律——西方经济学思考之二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经济紊乱与萨伊定律

——西方经济学思考之二


经济周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问题,数百年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扩张与紧缩相互交替、循环往复的现象,尽管经济学家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其中的原因,企图找到有效的应对解决措施,但是时至今日,经济周期似乎仍然是个无法根治的痼疾。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是一国经济的普遍性繁荣与萧条问题,而并非特定行业的兴衰现象,所谓经济周期,就是指经济总体活动所经历有规律性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一次,即为一个经济周期。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经济周期曾经做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即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长期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简单来说,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从萨缪尔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从宏观上就是表现为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在19世纪初期,很多西方经济学家根本否认经济出现全面危机的可能性,也不承认经济体会出现全面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只承认个别行业有可能存在生产过剩的可能。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李嘉图和萨伊,他们的看法几乎惊人的一致,他们都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货币只是实现产品交换的媒介,交易的实质还是产品的相互交换,生产者在市场上出售产品换取货币的原因,还是在于用这些货币再去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李嘉图认为:“产品终究还是要用产品来购买的,货币只是实现交换的媒介。某一种产品可能生产过多,但就全部产品来看,这种情形是不可能的。”


萨伊认为:“在以产品换货币,货币换产品的过程中,货币只是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结束时,我们将会发觉交易的实质总是在于以一种产品来换取另一种产品。除非ZF横加干涉,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大量过剩的现象,决不会长期存在。”


但是实际经济现象显然与这种理论大相径庭,19世纪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深入思考经济周期问题,1857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更是彰显了市场经济无全面危机论的局限性。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经济周期是总是强调: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企业利润等的波动,因此,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与波动的规律和根源。


由于经济周期几乎要牵涉到经济体系所有方面,像这样复杂的现象是不太可能用任何一种特定的因素来加以说明,因此不论是在20世纪初,还是在21世纪初,我们都很难用同一种解释来说明所有的经济周期现象,也不容易正确指出经济周期的唯一原因赖。当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现象是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发,不可能用单一因素来解释它,但是虽然存在种种困难,经济学家试图为经济周期现象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的努力却从未间断过。


在对经济周期现象的探索过程中,西方经济学家提出过很多重要的论述,并且形成了多达几十种的经济周期理论。这些解释之间在逻辑上并不是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否定的,而是它们各自过于强调一个或者几个因素,并将它放到主导地位,对于其他因素,认为它们不是关键因素,则采取忽视态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对这些理论,笔者不可能一一予以详述,只能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作一些介绍,以力求加深对经济周期现象的理解。


一、纯货币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中信用规律性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进行所造成的。此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为霍特里,后期的代表人物为弗里德曼,他们认为,经济周期乃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即经济周期之所以会发生,“货币流动”是唯一的具有充分理由的原因,所谓货币流动是指以货币计算的商品需求。


著名经济学家哈伯勒认为:“货币与信用,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可以断言,不论是作为一种推动力或者是决定因素,在促成经济周期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霍特里却将货币因素推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他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最充分、最坚决的纯货币解释,在霍特里看来经济周期就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萧条与繁荣之所此起彼伏,原因就在于货币因素。


在霍特里的理论中,“消费者支出”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消费者支出意指来自收入的总货币支出,所包含的不仅有对消费品的支出,还有用作新投资品的支出,即消费者收入项上供作储蓄和投资的那个部分。消费者支出的变动主要是由于货币量变动。如果通货有了显然的收缩,对经济活动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商业趋于呆滞,生产将萎缩,价格将下跌,相反,如果通货有了增长,则会形成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产生刺激作用,商业趋于活跃,生产将提高,价格将上涨,。


按照霍特里的看法,“经济周期不过是显著的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一个比较缩小了的翻版而已。”周期中的萧条阶段是由于通货量萎缩造成的消费者支出减退而引起的,而繁荣阶段,通货膨胀过程则是占优势的。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前提条件是使货币流动稳定,但这个条件很不容易达到,因为现代货币与信用体系本来就是不稳定的。


霍特里认为:“如果可以使得货币流动稳定,经济局势的波动就可以避免。但要使货币流动达到稳定,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现代货币与信用体系本来就是不稳定的。从任何方面脱离了平衡时,任何细微的差离,都会造成扩大的倾向。”


现代社会中,“银行作用是主要的支付工具,流通的媒介主要是银行信用,法偿币只是属于辅助性的。创造信用并调节信用量的,是银行体系。调节的手段是贴现率,是在公共市场买卖证券。”因此,繁荣与萧条完全是银行体系交替扩张和紧缩作用造成的,尤其是短期利率起着重要作用。


周期的高涨阶段是由信用扩张引起的。信用的扩张,则源于银行放宽了对客户的贷款条件。扩张的主要工具是降低贴现率、辅之以延长贷款期限,不严格审查客户借入资金的用途等方式。霍特里认为,扩张过程中,商人是处于战略地位的。因为商人不同于工业者,商人的利息支付是其成本中的较大部分,利息率的细微变动对商人非常敏感,而对工业者却未必如此。通常情况是,利息率略有降低,就足以促使商人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生产的增加必然引起消费者的收入与支出提高,一般商品的有效需求随之增长,而存货则更加减少。需求的提高又足以刺激生产活动,使生产活动变成累积性的扩张,这种累积性的扩张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还要指出的是,价格的提高在这一累积过程中是一个加速因素。价格不断上升,利润不断增加。商人借入资金就受到了鼓励,使得商人进一步增加借款多备存货,这时生产者也受到了鼓励去进一步扩大生产,更加大胆地借贷。这种累积性的扩张就这样随着价格的累积上涨而加速。


然而,信用扩张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银行迟早总是要被迫阻止信用扩张,甚至从事信用收缩。当银行体系收缩信用时,商人难以得到借贷,于是不得不向生产者减少定货,严重时甚至完全停止定货。这时,消费者收入与支出降低了,需求减退了,生产过剩性的危机由此出现,经济进入累积性收缩的萧条阶段。要注意,这个收缩过程也是累积性的,在这一点上并不亚于扩张过程。在萧条时期,贷款陆续清偿,资金逐渐向银行回笼,利息率很低,价格下跌,悲观心理笼罩着人们。如何度过难关,使萧条转向复苏,霍特里的态度很乐观。他认为,只须依靠银行政策中的传统方法,如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就足以使萧条局面转向复苏,无须借助于进一步的激烈手段(例如举办公共土木工程)。进入复苏阶段,银行体系又忙于过度的作用扩张,新一轮的周期又从此开始。


此外,霍特里还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强化了通胀或者通缩的严重程度。当通货扩张时候,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将加快,经济繁荣,生产活跃,商人和生产者将更愿意多多借入资金,更愿意多做投资,对于原来闲置的可以由他们自由处置的一切余额,也将尽量利用,通货扩张进一步膨胀;当通货紧缩时候,货币的流通速度无疑将会下降,经济衰退,生产萧条,商品和生产者将更不愿意借入资金,也不敢轻易投资,对于手中的资金也愿意将之闲置起来,通货紧缩程度将愈加严重。


总之,经济扩张或者收缩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旦它开始启动以后,无需依靠银行的从旁鼓动,也会依靠自己的动力继续前进。


当然霍特里在对经济如何由萧条转向复苏问题上,认为依靠银行的传统政策就足以使得萧条局面转向复苏。“低利率政策不能造成复苏现象是极其少见的。”,对于这一点,他有着牢不可破的乐观信念。


霍特里关于经济周期的纯货币理论,对扩张过程和收缩过程的累积性分析与以后要谈到的其他各派周期理论有着很大的一致性。霍特里的这一论点,大部分是从马歇尔和剑桥传统得来的。纯货币理论在描述货币因素渗入周期的扩张、收缩累积过程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具有很大贡献。然而,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却很难令人同意,正如哈伯勒所说:“认为货币额如果能取之不尽,繁荣时期就可以延长,萧条就可以永久防止,这个看法受到了多数经济学者的攻击。”


该种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年代的低落之后,后来有所恢复,特别是在当代又有一定发展,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实际是纯货币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