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金融学
  • 论新形势下我国蔬菜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 要:立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法总结分析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态势,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蔬菜市场的新变化、蔬菜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走向,以期为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蔬菜产业;机遇;挑战;SWOT;对策    蔬菜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居民的饮食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    我国既是蔬菜生产大国,又是蔬菜消费大国,在我国,蔬菜是除粮食作物外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作物[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蔬菜的品质和安全,市场重心转向绿色农产品,给绿色蔬菜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掀起了蔬菜等农产品网上营销的热潮,传统的蔬菜营销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应对国际市场中越来越严格的卫生检疫,蔬菜种植行业要如何发展,是时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近30 a的发展,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2 000多万hm2,年产量超7亿t,人均占有量达500多kg,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当前市场开放、菜源扩大、品种增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蔬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高品质蔬菜受市场欢迎程度日益增加,蔬菜生产由数量向质量转型。因此,蔬菜总量在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方面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以质取胜无疑是蔬菜种植行业再上新台阶的出路。    随着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以保证新鲜蔬菜的全年供应取代淡季蔬菜供不应求的状况。从全国范围看,山东、河北、辽宁等区域形成蔬菜产业集中地,蔬菜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市场。但从国际范围看,我国虽然是蔬菜生产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蔬菜种植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蔬菜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   1.1 蔬菜供给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2013年每年的蔬菜播种面积、总产量以较快的速率增长,其中,蔬菜总产量以年均6.82%的速率增长,播种面积以年均4.80%的速率增长,但每1 hm2产量的增长速率仅为播种面积增长速率的40.4%,因此,蔬菜供给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播种面积的增加,而单产提高占比较低。如果在单产方面有很好的突破,那将会带动整个蔬菜行业总产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在数量上有供过于求的趋势,但在质量上亟需进一步提高,且蔬菜供给依然存在很大的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风险[3]。   1.2 蔬菜需求现状    ①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出口量较低 我国的蔬菜出口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年增加,特别是1993年后,蔬菜出口量逐年增长。近几年我国蔬菜贸易顺差持续扩大[4],2012年我国蔬菜出口累计创汇总额首次突破90亿美元,蔬菜净出口额超过60亿美元。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蔬菜出口量仅次于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和荷兰,是世界第五大出口国[5]。    相比2003年蔬菜出口量的485万t,2012年蔬菜出口量增长近1.6倍,虽然增幅很大,但是总量仍然只有769.3万t(表2),仅占国内蔬菜消费总量的1%左右。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生产主要满足国内需求。    ②蔬菜进口贸易地位远低于出口 如表2所示,2008-2012年,我国蔬菜贸易发展迅速,进口量由17.60万t增加到47.94万t,增加了1.72倍;进口额由1.39亿美元增加到3.56亿美元,与进口量同步增长。虽然我国的蔬菜进口量上升较快,但其基数较小,蔬菜进口贸易在我国蔬菜贸易中的地位远远低于出口贸易。    ③国内人均占有量趋于稳定,质量要求日益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蔬菜需求量上,我国城市和农村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先下降而后逐步稳定。目前,我国城市蔬菜人均年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20 kg,农村人均年消费量则在100 kg左右(图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所以,今后我国的蔬菜需求总量将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消费者日益重视蔬菜供给品质和安全,对蔬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者对蔬菜品种的偏重使需求结构出现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喜好呈现多元化和精细化态势,对传统的大白菜等的需求量逐年减少,而对时令性新鲜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第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蔬菜质量安全,激励生产者在蔬菜安全问题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2 基于SWOT法分析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劣势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原是用于对微观企业的战略分析[6],近年来许多学者用SWOT分析法来对行业或产业进行分析,将整个研究行业或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列举出来,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与思维,把各种因素互相对比并加以分析,最终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与决策的方法[7]。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综合近年来发展态势,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态势如下。   2.1 优势(Strength)    ①出口价格优势 蔬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农村劳动力较丰富,因此我国蔬菜出口价格总体水平低[8],一直低于世界平均价格,近年来,相对于全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我国蔬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②蔬菜生产形势乐观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后,到2013年末,蔬菜种植业结构已经得到良好的调整,占据了国际物流运输路线的区位优势,且全国横跨热带、温带、寒带,有着适合种植所有蔬菜品种的资源优势,因此,近几年全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上市时间基本均衡,供应状况得到改善[9]。    ③蔬菜产业整体布局逐步优化 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指导下,我国蔬菜生产已经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六大优势区域,分别是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华南与西南热带地区冬春菜、云贵高原秋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大大促进了全国蔬菜品种搭配、周期的选择和区域的协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蔬菜供求的紧张状况。   2.2 劣势(Weakness)    ①流通环节众多 基于我国现状,在蔬菜流通过程中并不能做到点对点的运输,而目前我国大多城市都按照“菜农―中间商―批发市场―销售商―消费者”的模式进行流通,这种模式缺少了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信息反馈。流通环节越多,转手的次数就越多,直接导致菜农所得收益减少,蔬菜的价格差也就越大[10]。    ②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近几年,由于我国蔬菜本地自给率较低,流通环节冗长,且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蔬菜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长期来看,我国蔬菜价格具有很大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1]。    ③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的贮藏加工技术和设施建设得不到重视,而且蔬菜的生产管理、采收、采后处理措施、运输途径等还不完善,难以有效控制运输、贮藏过程中蔬菜产品的损伤和变质,直接导致蔬菜产品保质期缩短。国内蔬菜质量标准技术与国际相关法规存在一定差距,在生产、分级、包装尚无统一标准。此外,我国蔬菜产品多为初加工,有些甚至未经清洗、包装就流入市场,同国外进口农产品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吸引消费者选购,效益低下。    ④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较低 由于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以及在标准化实行方面与国际接轨不畅,有些蔬菜因农药残留和其他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国际标准,而被拒收、退货、索赔,使我国蔬菜产业遭受严重的损失。例如在农药残留方面,美国制定的标准达到9 000多项,而我国新颁布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所涉及的农药种类只有136种,其中涉及蔬菜的只有49种,限量值只有90种,两者差距极为明显。    ⑤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缺乏有规模的蔬菜生产设施化栽培基地,较少使用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资料和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绿色、有机栽培技术得不到广泛普及。此外,我国蔬菜产业未达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监控、品牌化销售的统一局面。   2.3 机遇(Opportunity)    在生活方面,随着人们膳食结构逐步改善,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食品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首选。绿色蔬菜在慢慢被消费者所重视,近几年优质蔬菜在我国一直供不应求,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商机。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食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种植过程,目前我国正在鼓励发展设施农业,例如大棚绿色种植是一种绿色的物理防虫方法,但在我国蔬菜种植中大棚农业所占比例仍非常低。    在种植格局方面,就内销来说,近年来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户个体种植蔬菜面积大幅度减少。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所以购买力和购买量都会创下新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越来越多职业菜农的出现给蔬菜种植业带来新的活力。并且这些职业菜农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娴熟的信息收集技能,相对于普通农民,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在当今重视质量、关注食品安全的时代,正是需要一批新农人去践行绿色食品的理念,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目前,农业发展形势大好,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加大了补贴和扶持力度,促使越来越多的农学人才投入到农业大军的行列中去。    当前,因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蔬菜供应处于无法自给的状态,而各国市民对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导致了全球蔬菜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我国蔬菜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较低,因此,在国内市场蔬菜需求量饱和的情况下,拓展国际市场,也是我国蔬菜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4 挑战(Threat)    中国蔬菜出口面临各种贸易壁垒,近年来,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允许下采取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12,13],对我国的出口蔬菜质量、数量、运输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农作物生产上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等技术优势,通过制定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不仅设限的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标准更是近乎苛刻。如甘蓝、蘑菇、番茄中的抑芽丹残留标准提高了100多倍[14]。同时《肯定列表制度》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严重削弱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严格控制质量标准    蔬菜基地生产做到“五统一”: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土、肥、水、药等技术管理,统一采收标准,统一加工渠道和品牌服务,统一物流。对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蔬菜质量安全,降低因技术壁垒带来的出口风险。尽快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进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相关认证制度,通过产品标准化来提高我国蔬菜的品质和价格,实现优质优价,打破蔬菜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尴尬局面,提高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3.2 加大良种良法的引进与技术创新    在品种上,可重点培育和引进适合设施栽培的抗病、优质、耐低温的辣椒、番茄、西甜瓜、茄子、黄瓜等专用品种,适宜在不同季节栽培的萝卜、菠菜、结球甘蓝、大白菜等系列品种,适合加工的番茄、胡萝卜等专用品种,适应不同市场的莲藕、食用菌、芥菜等特色蔬菜品种。    在良法上,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紧密结合,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同时注重发展设施园艺,使其标准化生产,并集成良种育苗、高产栽培、质量安全保障、远程监控等现代蔬菜产业技术。    在硬件上,企业可配置一定的技术培训、田间小气候观测、农残检测等设施设备,设置蔬菜专业技术岗位,配备蔬菜专业人才,并通过加强考核、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3.3 加大力度招聘并培养职业菜农    对于企业特别是蔬菜企业来说,人才是企业的主心骨。但目前有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大部分是农民,他们依靠常年积累的经验进行生产,但在经验的总结、经验与理论的结合、种植方式创新上往往是欠缺的。而随着大学生队伍的增大,企业可以适当地引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有经验的农民的帮助下,大学生往往能很快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能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或试验出更有效的高产种植模式,从而成为真正的职业菜农。   3.4 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国家正在鼓励加快农村耕地流转步伐,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蔬菜种植企业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第一,加大企业种植规模,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用较少的人员、较轻的劳动强度培育更多、更好的蔬菜产品;第二,尽快地提高蔬菜标准化水平,从而提高产出率和市场竞争力。   3.5 创新蔬菜冷链物流模式    物流是制约我国蔬菜销售的一大瓶颈,通过分析发现,发展第三方物流,利用其专业化运作,可以大大降低蔬菜生产企业在运输上的浪费。第三方物流可合理地统一分配物流资源,以订单为基础进行组织、发货,并运用其专业的信息化系统来选择最佳路线。也可联合农户、行业组织一同建立冷链物流联动机制,形成以蔬菜自身企业为基础的冷链保鲜物流体系,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发展,降低蔬菜储运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15]。   3.6 建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增加科研投入,适当引进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生产无公害、绿色的反季节蔬菜,同时国家应加大相关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帮助生产者申报相关设施支持项目[16]。   3.7 树立蔬菜品牌战略意识    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的重要标志,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农产品名牌并发展壮大名牌。重视品牌建设能有效监督和保障农产品价值,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要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开展产品研发,重视蔬菜加工品,特别是名、优、新、稀农产品的出口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2] 王世尧,王树进.中国省区蔬菜种植面积变化中农户决策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9):128-134.   [3] 陈铁飞.我国蔬菜产业供需状况及其走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2):84-93.   [4] 王闯,孙皎,王涛,等.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北方园艺,2014(4):162-165.   [5] 李欢.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2014(4):17-21.   [6] 李玉奇.基于SWOT分析的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2(10):27-29,44.   [7] 张秀芳,岳书铭.我国蔬菜产业的SWOT分析及出口定位[J].山东经济,2008(1):152-156.   [8] 章棋.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9]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蔬菜,2012(5):1-12.   [10] 刘同山,郑力文.中国蔬菜供需问题探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3(2):52-55.   [11] 周振亚,李建平,张晴,等.中国蔬菜价格解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2(1):72-75.   [12] 赵建欣,谭立群,田新霞.质量安全问题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考察[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0-23.   [13] 李辉尚,李志强,孔繁涛.2012年中国蔬菜进出口情况分析[J].农业展望,2013(3):66-70.   [14] 刘晓石.论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 崔露.我国蔬菜批发市场物流现状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4(13):79-81.   [16] 赵晓飞.蔬菜价格波动的规律、影响因素与调控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2):37-42.

  • 林业投资风险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结合已有的研究风险和理论成果,对林业投资风险相关理论的内涵、特点及类别进行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人,企业,国家等不同主体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投资主体提出发展林下经济,购买森林保险,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林业风险管理法律,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并完善林业风险投监督机制,建立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等相关规避或减少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风险;林业投资;风险防范   林业是风险高的弱质产业,在其自然的生长生产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各种风险。林业投资回报期长,此外,来源广、损失重、预防难、成本高、影响远等特点使得林业风险投资更加复杂。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08亿hm,森林覆盖率为21.63%,森林面积位于全世界第五位,人工林面积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森林覆盖率仍低于世界31%的平均水平,且人均森林面积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4,林业发展还存存种种困难。   1.林业风险投资涵义及特点   1.1 风险的含义   关于风险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有如下几个定义:   ①结果的不确定性会产生风险。不确定性是指对事物未来的状态,人们不能确切掌握或知道。美国的阿瑟?威廉姆斯等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中,把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的生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②不同结果发生的概率称之为风险。风险是可度量的,是各种结果以一定概率发生的可能性。由于风险的原因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总是在0-1之间波动,概率越接近于l,发生的可能性越人;反之越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称为风险。风险是事前概念,损失是事后概念,那么风险则是盈利或是损失这二者中的一种可能状态。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林业投资的风险,所以对风险的定义是指可能使预期收益减少的因素。   1.2林业风险的概念   林业风险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会导致预期收益下降或不能实现的因素。林业风险投资主要扶持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达到林业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高资本收益化的目的。   1.3林业风险的特点   1.3.1 林业风险种类多   林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人为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自然风险有:气候异常导致的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病虫鼠害等生物灾害;酸雨、水污染等环境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人为风险有滥砍滥伐、偷盗等;市场风险包括价格波动风险等;政策风险包括政策的不稳定性或决策失误风险;技术风险包括技术的不稳定性和不适性等风险。   1.3.2林业风险具有非独立性   林子一般都是连片种植的,非独立的。如果某一部分的林木遇到风险,那么一定区域内的其他林木也会遇到风险,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果。某些技术,政策或市场风险对林业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一旦林业风险发生其影响范围势必迅速慢蔓延。   1.3.3 林业风险具有潜在性和危害长期性   自然风险对林业的影响比较直接;环境危害对林业的风险则是潜在的,其危害看似对林业不明显,但会影响林业的长期发展。   2。林业风险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林业风险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从诱发林业风险的原因和不同投资主体的角度进行风险分析。根据诱发风险的原因我国林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因木材生长特性而决定,气候、地形、土壤、火灾、洪涝、病虫害等影响树木生长量的不确定因素在林木培育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影响,并且这些病、虫、害等都是不可抗力因素,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 森林中的植物病虫鼠害等被形象的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如表l所示:2000-2013年全国共发生约115,466起森林火灾,受灾面积148.581 9万hm2.2008年森林火灾的次数最多但2003年的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最大的;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2000-2013年期间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在2003年和2006年起伏较大,但总体趋势是减少的如表2所示,全国2000-2013年病虫鼠害发生面积14,501.9万hm2,其中病害面积为1,455.2万hm,虫害面积为10 959.4万hm2,鼠害面积为2087.3万hm2。如图2所示,我国森林病虫害受灾的总面积也呈上升的趋势。   2.2社会风险   2.2.1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顾名思义是指因人而产生的风险,指林业在面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也难以摆脱森林资源被人为偷盗、人为破坏、人为火灾、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不正当销售等现象发生。这与人类的修养,素质和道德有一定关系。此外,人为风险还有:因保管看护不力导致林木缺乏水土等营养导致仔活率低,从而严重影响林木成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   2.2.2市场风险   林业市场风险一般是指林产品市场行情难以预测,价格具有波动性,信息存在错误可能性,资本市场态势瞬息万变等使林业受益人遭受经济损失。   2.3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来源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林业和林业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或者由于上级政策决策的失误而带来的风险。林改后,集体林是分山到户、分散经营,大多数林农文化水平有限,对政策理解不够,考虑更多的是短期行为和利益,这使得政策的落实没有长期性。政策上的因素还体现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上,经济调控导致市场需求急剧变化,使林业承担一定的风险。   2.4技术风险   林业技术风险是指南于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而产生的林业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存在不适应性,如有些品种在某些地区可能有高产优质优势,但在其他地区可能会受到环境影响而无法正常生长;二是技术的不完善性;三是技术的不稳定性,在某些品种的培育过程中,有时可以实现优质高产,但其是不稳定的,有时又可能会由于变异不能实现高质高产二,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新技术可能会减低风险但也可能增加风险,只有成熟的技术才有较大可能降低风险。   3.按承担主体分类   3.1个人风险   对于一般的林农来说,投资林业最大的问题是林业的投资期长,农户如果花大量的资金进行林业投资,短期内不会有收益,其日常生活难以维持;且农户承担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果发生火灾或虫灾,农户没有较强的资金做后盾,承担此风险的能力较差。   3.2企业风险   企业投资林业面临的主要是市场风险、投资期长的问题,如果企业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完全,由于市场的竞争激烈,供求的不稳定导致价格波动大和国家政策的变动给企业带来风险。   3.3 国家风险   国家投资林业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吸收碳排放,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由于政府设立的国有风险投资企业远离商业压力和管理监督,投资公司可能会存在官官相护等腐败现象,导致政府风险投资公司的反应能力和运用效率远不如民营机构,最后投资失败。   4.林业风险投资的防范措施   林业投资被誉为“绿色银行”,十八大也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五位一体”中。改善林业风险,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各方都要积极配合,进行投资前对风险收益全面分析衡量。   4.1农户方面   4.1.1 发展林下经济,合理利用资源   林木的培育周期:种苗、造林、抚育、管护到成材。周期短的需要4-5年,周期长的需十几年或是几十年。农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在植树造林、培育森林资源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根据动植物的特性,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草、林菌、林药、林畜等经济模式。林下经济的动植物投资周期短,可产出较名贵的药材、动物、人参、蘑菇等,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合理利用资源还可以缓解林业投资期长带来的经济压力。   4.1.2增强风险意识,购买森林保险   农户、企业、国家这三个投资主体中,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最弱,尤其是发生自然灾害,或是林产品市场价格有较大波动时,只能任其损失发生,所以农户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购买森林保险,不能只是单方面认为购买保险无用,或是当地村民都没有购买,自已也跟风,觉得没有必要。   4.1.3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规避市场风险   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关于市场风险的规避,农户加入专业林业合作社,或是与其他农户或企业联合经营。这样组织化程度高,经营规范再加上和专业的合作社合作,获取市场信息及时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市场风险。   4.2 企业方面   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林业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找出规避风险的方法。   4.2.1 定量分析   ①净现值法。使用净现值法来测定林业投资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现值是否大于项目未来现金流出现值。若流入现值大于流出现值,则项目可行。②内含报酬率法。内含报酬率,是使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率,可以揭示项目本身投资报酬率。③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期代表投资者收回投资资金所需要的年限,时间越短说明项目越有利,在选择方案时可作为评价其清偿能力的指标。   4.2.2定性分析   4.2.2.1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通常是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测定某一个变量发生特定变化时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研究各种因素的变化对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一旦某种因素的参数指标使得评价指标(内含报酬率)达到临界点时,则表明其变化已达到极限,超过极限点,项目就不经济。   4.2.2.2 SWOT分析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内外部条件状况,对林业投资做SWOT分析从而做出正确决策,如表3所示   4.3政府方面   4.3.l 建立健全林业风险管理法律,加强风险管理   我国应根据基本国情和中国的林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加强林业风险投资的管理和监督体制,减少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例如,建立健全的集体林权流转制度,规范集体山林的评估、产权变更、登记等程序,减少林权纠纷,使得林地的流转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此外,政府适当减少行政审批权限,根据地区特色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要件,实现更便民高效的风险管理。   4.3.2 建立补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林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有限,为了鼓励各界人士进行林业投资,国家应向风险投资者提供一定补助,重点是提供研发资金。建立“林业基金”项目,对为林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那些因林业投资严重受损的企业或农户酌情给与补偿。

  • 金融压抑下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民营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民间金融更是呈现出繁荣的态势。本文着重从金融压抑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及现状,并就如何消除金融压抑,规范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压抑;民间金融;对策   一、金融压抑的表现   20世纪70年代,金融压抑理论首次由美国经济学家肖和麦金农提出,主要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过多的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从而更加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信用发达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虽然政府想方设法要推进经济发展,但都面临着资金实力薄弱,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等困难。因此,为了获得资金实现发展战略,政府往往采用一些“压抑性”的金融政策,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利率管制。主要是指国家将资金利率调整到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金融压抑下,政府会人为地规定并压低银行存贷款利率,这样会使得人们的储蓄意愿降低,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也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得缓慢。   (2)选择性的信贷政策。国有企业自身特殊的实力背景以及较高的信用等级,使其较一般的中小企业更易得到政府或正规金融有限的资金支持。而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只能另外开辟新的途径去达到自身的融资需求,民间金融也应由而生并不断发展。   (3)严格控制金融机构。政府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管理,易造成金融机构发展不全面,金融工具种类单一,规模有限,机构运行成本增高,但效率低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的单一性使得商业银行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那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则会受到限制。金融工具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投资者开始转向民间金融市场以期达到保值增值。   (4)人为地高估本国的汇率。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当本国汇率较高时,一方面会使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会使本国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无形中增加了本国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由此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使国家陷入外汇赤字的境地。   (5)金融体系的“二元结构”特征。一元是以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的、以现代大银行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及其庞大的分支网络;一元是以落后的农村为中心,以钱庄、典当铺、合会和高利贷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两者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二、金融压抑下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   民间金融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常被界定为“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官方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居民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借贷、企业之间的借贷以及私募筹集资金等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类型主要有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贷;利率水平较高的信用借贷;不规范的中介借贷;变相的企业内部集资等。   1、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原因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金融压抑的存在更是成就了我国民间融资的发生和发展。具体来讲,主要原因有:   ①金融工具的单一性和规模有限性。现阶段,在我国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仍以银行为首,业务也多为存贷款、贴现、承兑、同质化的理财产品。而一些新兴的金融工具如个人理财业务、代理业务、委托业务等都未能提供。因此不断增长的民间盈余资金想要寻找更多的收益方式,而中小城市中的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融资,这样就推动了民间融资的发展。   ②金融体系的“二元结构”特征。近些年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在利益的驱使下,国有银行的经营重心逐渐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一些县、乡、镇等地区的经营机构相继被撤并,而同时,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又难以担负起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数量较少也使得这些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的融资需求不得不借助于民间融资,这些都在客观上为民间金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③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其不完善性也使得我国直接融资的渠道较窄,人们手中盈余的收入可用的途径不多。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转而投向民间融资。   ④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还未全面实施。非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造成了我国金融资产的价格扭曲,也使得我国的实际利率过于偏低,从而导致一些潜在的资金供给者不去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存款而转向民间借贷或其他领域,民间金融得到发展。   ⑤金融机构“有进有退”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也为民间融资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难题,金融机构在风险和利益的考虑前提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较小,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另外,由于金融压抑所导致的各种有关民间融资行为的法律漏洞、政策真空等,也推动了民间融资的发生和发展。   三、消除金融压抑,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压抑导致民间融资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压抑所导致的相关民间融资体系的欠缺。因此,为了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消除金融压抑,深化金融改革,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等。   (一)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丰富金融工具的品种,为各类民间融资主体提供更多的金融投资产品。民间融资的主体主要是城乡中的居民和城乡中的各种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各类国有中小企业。一般而言,居民中的资金盈余者通常构成民间融资的供给方,城乡中的各类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各类国有中小企业中的资金需求者通常构成民间融资的需求方。因此,要协调好资金在供需方中的分配,就需大力创新金融工具。   (二)积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取消利率的行政管制,充分发挥利率在民间融资中的基础性地位。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使基准利率成为民间融资利率的风向标;二是改革和完善存贷款利率的形成机制,通过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使存贷款利率在民间融资中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三是改进和完善利率的监控机制,对民间融资利率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民间融资政策等。   (三)改善我国民营经济的贷款环境,完善我国结构性的信贷政策,满足各类中小企业的信贷要求。国有银行及其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以中小企业为立足点,对其进行积极扶持,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同时改进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并积极发展小型化的社区金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拾零补缺的作用,为民间融资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等。   (四)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约束,化解民间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使民间金融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约束,需建立与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与民间金融组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制度,建立民间金融监测通报制度,建立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民间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由于金融压抑催生了我国民间融资,而民间融资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趋利避害,消除金融压抑,深化金融改革,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尚妍.民间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教训和前景.金融经济,2012(7):71.   [2]冯兴元.民间金融风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37-243.   [3]史亚荣.如何引导地下金融走向“阳光地带”.发展,2009(7):91-92.   [4]李季刚,陈彤.金融抑制与新疆中小企业融资难.经济研究,2010(5):46-48.

  •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策略的应用探析

      【摘 要】作为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金融会计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影响,产生了各种风险问题,本文就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策略   金融会计是按照相应的会计基本原理以及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而进行的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核算和监督,是一项对其各项财务信息活动进行衡量、加工及传送的专业会计。本文主要在对当前金融会计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基础上,从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类型入手,探讨相应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监管模式不健全   金融监管模式的不健全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及控制水平相对较低,首先是地方政府在对当地金融业采取保护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金融结构的市场公平竞争产生较大影响,从而造成了部分金融机构享有了过多的“政策性”优惠。其次,对于金融宏观监管来说,其尚处于真空地带,各种违背金融法规和制度情况时有发生,也就直接造成了金融风险防范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且存在着较多的金融制度建设落后、权力制约失衡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2.竞争环境激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了相应的市场经济缺陷逐渐暴露。特别是市场准入标准的降低或者是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以及金融结构的持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部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   3.会计手段落后   会计手段主要指的是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处理,首先表现在对会计核算制度的优化处理;其次更多的表现在对会计电算化的改善和深入应用。在当前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风险的防范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对账务信息的记录和核算,同时还应相依的总结、分析及风险控制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类型   1.会计操作风险   该项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进行日常结算的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为失误或者是欺诈以及意外事故而产生的风险问题,特别是会计人员在面对大量的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及有价单证时,经办人员责任心以及法制观念的缺失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纰漏问题,从而产生较大的金融会计风险。   2.会计核算风险   该项风险问题主要是由于在众多环节中,会计核算带来的多种风险问题,比如单证和空白凭证的管理混乱、会计科目滥用以及财务核对不及时等,都会造成相应的会计核算风险问题。   3.会计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的金融会计监督职能弱化,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作用从而引起的风险问题。特别是在不正当利益的驱使下,超规模贷款的发放以及账外投资、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规现象的大量存在,都可能会产生相应的金融会计风险问题。   4.信息失真风险   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主要是依靠会计信息进行反应的,但是在自身利益维护以及经营指标的趋势下,存在着部分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政策及上级有关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造成了会计信息资料缺乏真实性。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1.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员综合素质   当前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问题所造成的金融会计风险问题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金融会计风险问题的防范应从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入手,从而有效保证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遵守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其次,对于金融会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考核,通过将其工资和工作表现及工作质量的有机结合,并采用能者居之的管理方案,促使其改正当前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问题。第三,在进行会计培训的过程中,应努力创建其良好的金融会计学习环境,从而为全能型金融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   首先应进行是管理体制的建立,主要可以从加强企业人员内部控制入手,从而实现对金融机构的上下监管的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应注重金融会计人员的相关规定遵守执行能力以及业务流程掌握能力的管理,同时加强对重点岗位以及风险问题相对较多的环节的监管。另外,还应使金融会计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仅仅简单的进行记账,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从而起到有效的决策指导作用。   3.改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系统   当前存在的现代金融企业资产核算不真实的现象,其归根结底是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最终导致银行以及信贷机构不能对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进行有效了解。因此,对于当前的金融行业来说,应做好各项信息的核对和处理工作。而对于银行来讲,其金融会计应能够对财务报表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对潜在的金融风险信息及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上报。金融会计信息的揭示不仅能起到对金融会计报表进行完善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对外业务的风险指数,从而避免不要的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   四、结语   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企业的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但其承担的责任也更加巨大。如何在当前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减少金融风险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发挥出会计在金融行业的重要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贤哲,当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于化解措施研究[J].时代经贸,2014(6):92-93   [2]吴羚雪,产品创新:中小金融结构会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企业导报,2014(11):05-06   [3]张英萍,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防范措施[J].经济师,2011(1):211-211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