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论文致辞
  • 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运用试析_论文范文​

    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运用试析_论文范文     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运用,本文通过对公序良俗这一法律原则在当今法律界的运用状况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法治发展。 一、公序良俗概述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概念构成的,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外国民法典中有公序良俗的概念,我国《民法通则》中没有采用公序良俗的概念。《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该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按照许多学者的理解,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道德,就相当于公序良俗。按常人的通俗理解:公序良俗就是基本道德。 二、公序良俗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当今诸多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判案原则加以运用,法总是来源于社会发展又落后于社会发展,法律不是万能的,它或多或少有些漏洞,法律不能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所谓徒法不足以行。法律原则的运用相比于法律规则较灵活,它可以解决法律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的难题,公序良俗作为民法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原则,现今被越来越多的法官重视与运用,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泸州二奶案简述:蒋某与黄某系夫妻关系。1990年7月,蒋某因继承父母遗产取得一处房产。1995年,因城市建设,该房被拆迁,拆迁单位补偿了另一套房子给蒋某,并以蒋某个人名义办理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1996年,黄某与张学英相识,便一直在外租房公开非法同居生活,2000年9月,黄某与蒋某将该房产以8万元的价格出售。2001年初,黄某因患肝癌病晚期住院治疗,黄某于2001年4月18日立下书面遗嘱,将其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卖房所获款的一半计4万元及自己所用的手机一部,总计6万元的财产赠与朋友张学英所有,并经过公证。2001年4月22日,黄某因病去世,张学英为争遗产把被告蒋某告上了法庭。二审法院判决遗赠行为无效,张学英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 这个案件的判决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是死者黄某身前的遗赠行为是否有效,法院判决无效的依据是该协议违背《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内容违法的遗赠是无效的。但是很多人认为法院判决有误,黄某作为一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遗赠又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应该属于有效的法律行为。 笔者认为,法院的判决完全正确,这是公序良俗原则在实践中的合理运用。死者黄某与原告张学英长期非法同居,其行为违反了我国社会的道德标准,也违背了婚姻法关于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法律规定,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该遗赠的利益属于原告基于与死者非法关系所获得的非正当利益,其内容是违法的,《民法通则》规定:内容违反法律的民事行为无效。所以黄某的遗赠行为当然无效,自始无效。 三、公序良俗是一种道德 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存在着联系,近代以前,法律与道德高度重合,近现代法倾向于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逐步明确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但现实生活中和司法实践中,有的行为看似违法却归道德规范调整,有的行为看似符合道义却违反法律。法律与道德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泸州二奶案的判例让很多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死者的同居行为虽然违背道义,但因此而做出的遗赠行为还不至于违法,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其实不然,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行为已经违背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时即已触犯了法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此案例中法官依据《民法通则》第七条关于公诉良俗的明文规定来判决,是完全合理和合法的。当道德已经上升为法律,人们能做的就只有服从,不能违抗。 四、公序良俗是一种法律原则 成文法的滞后性决定了法官断案的拘束性,法官们宁愿选择运用成文法明文规定的符合常理的规则进行判决,也不会铤而走险运用没被用过的原则进行判决,而得出的结论恰恰甚至与规则相反。 公序良俗是民法领域的重要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法律规范包括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那么,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法官断案怎样才能更好运用它们,使之更好的结合呢?二者的区别在于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出现在案件审理中,而法律原则的运用比较灵活,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有的时候两个相反地法律原则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案件审理中;法律规则的规定明确具体,它明确规定了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行为人一旦违背就要承担责任,而法律原则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模糊,法官可以自由裁量,原则相比于规则更能给与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而法官因此而承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大。法律原则的适用一般来说比较严格:只有穷尽法律规则,方可适用法律原则;如无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可以舍弃法律规则而适用法律原则。泸州二奶案的法官其实就是为了实现个案的正义而适用法律原则的,况且《民法通则》是《继承法》上位法,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这也是法官的更强理由。法律是服务于社会的,它总是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所以法官在断案应更多的考虑到法律所带来的社会效果,而不是仅仅以法论法,以法用法。 五、展望 虽然越来越多的法官认识到公序良俗的重要性并且加以运用,但是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也有很多法官担心判决结果不能服众,在法律上也站不住脚,就避而远之了,归根到底,还是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公序良俗原则,只是笼统的规定民事行为不能违背道德,不能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并没有写上公诉良俗这四个大字。 笔者认为,公序良俗作为民法领域的重要原则应该更多的运用到司法实践之中:首先应该完善立法,《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都明确规定违背公诉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我国立法也应当规定公序良俗的具体内容,明确违背公诉良俗的法律后果;其次在司法上,必要的时候,法官应该全面充分考虑公诉良俗原则,并合理运用;最后应当广泛宣传道德,弘扬善良风俗,普及相关教育,提升群众相关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公序良俗的重要性和法定性。 每个人对善恶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不一样,公序良俗的运用也有弊端,这种因人而异的原则对于法官来说也是重大考验。我国在立法的同时也应该明确定义善良风俗,善良风俗的定义应当充分考虑文化历史,群众感情,道德良知等因素,它必须满足公认性,合法性和反复适用性。一般而言,危害国家公共安全,违反社会管理秩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侮辱他人人格尊严,破坏他人家庭关系等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不得确认为善良风俗。 公序良俗的运用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首先,它可以提高办案效率,法官可以用调解的办法,让当事人认识到事实违反道德大过于违反法律,节约办案成本;其次,它可以弥补法律漏洞,有的案件单靠法律解决不了,有的案件甚至没有对应的法律规定,比如说克隆人,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制造克隆人,但是以常人对克隆人的理解,它明显违反了道德风俗,法官完全可以运用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断案依据;最后,它是司法上的创新,提高了审判水平,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运用随着法官的逐渐年轻化,公序良俗会被越来越多的法官所接受和运用,拓宽审判的思路,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官必须对这一原则有明晰的理解,不能夸大运用,片面强调法的自主性,忽视法的确定性,否则不但不能实现个案公平,反而对损害了法的权威。法官在价值判断时,必须尽充分的说理义务,把自己对案件的相关理解,尽可能的传达给当事人,做到判有所据,决有所依,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法律效果。 总之,中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和中国人的道德认知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序良俗作为一个法律原则明确规定在法律中的急迫性以及合理运用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有一百种法律,就有一百零一个案件,法治社会离不开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 试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法教学及文化教学_论文范文​

    试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法教学及文化教学_论文范文 关键词:交际能力 语用能力 文化教学 摘要:交际法教学理论要求语言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实施交际法教学,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注重文化教学很有必要。 在汉语教学中,人们对语言教学教什么,实施何种教学法,语言教学中要不要进行文化教学存在一些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上,一是认为汉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本体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相应采用结构主义教学法;另一点是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的工具性,因此,语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为根本,并应采用交际主义教学法。本文将结合对这二个问题的讨论,探讨语言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一、 交际能力、语言本体知识及和文化教学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并明确了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的内容,即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细化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指标。那么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与语言知识是什么关系,它与文化教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不仅要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和掌握并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二、交际法教法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区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汉语教学中。 三、交际法教法中文化教学的实现的方法和原则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我们提倡我区从事汉语教学的各族教师不断加强对汉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这种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与现在流行的五步教学的某些环节有明显的共同点。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法教学并在汉文化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是能实现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的。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与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

  • 高校兼职教师的教学分析_论文范文​

    高校兼职教师的教学分析_论文范文 1、兼职教师教学管理的现状 1.1学校方与兼职教师沟通少,兼职教师管理较随意、不到位 (1)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较少。因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企业,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组织,学生心理,教学课件制作缺少了解。在实际聘请中,兼职教师从确定聘请到直接上讲台,很少有机会系统的接受教学业务和教学能力上的培训。 (2)对兼职教师教学任务分配较笼统。尽管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企业的参与,但是在具体制定教学大纲时,特别是专业课,很少有企业参与制定课程规范,课程规范较行业规范有差距。在实际聘请中,一般就口头达成聘请意向,开学前给教学大纲和教材,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专题的学习来把握整体教学任务和分模块的要点,缺少对课程培养方案的学习与消化。 (3)兼职教师的教学档案欠规范。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方潜意识认为,兼职教师是企业来的专家,他们不愿意也不积极来做日常的教学规范材料,如完整的课件制作及留存,课堂项目作业布置与批改留存,平时成绩的记录,总评成绩的录入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现实中由教学秘书代劳。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较随意,保存不完整。学校方缺少对规范的明确告知和实施跟踪。 (4)管理兼职教师的制度传达不到位。在教师管理中,学校方认为中,兼职教师不受学校的行政管理,也就不传递学校关于教师教学管理细则办法,兼职教师教学中出了问题,也会以其的身份为由不处理;但同时,学校方对已有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又很少真正落实。现在占学校总教师数20%~30%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存在管理空隙。 (5)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方缺少对兼职教师长期的教学跟踪反馈与指导,如教学效果,教学任务执行情况,教学态度,课堂情况等,不能很好的帮助兼职教师提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对做好兼职教师教学管理的思考 2.1形成师资库,促成多方面联系,共赢共育 (1)使学校方有行业教师可选。学习澳大利亚,德国等关于职业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办成集政府、企业、学校一起合作的教育。在兼职教师引进时,向社会公开招聘,鳞选。避免小范围的利用个人关系聘请人员;也避免将这重任压到某个专业主任身上。将兼职教师选择从个人对个人,转向学校对社会对企业,做到学校有人选,选到合适的人。 (2)发挥好行业教师课堂外的行业作用,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行业教师熟悉行业技术与前沿,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项目规范,职业能力培养时,多听取行业教师的建议。 (3)学校应为兼职教师做好教师教学档案,对兼职教师应设立一定的奖项,让兼职教师有荣誉感和成就感,使兼职教师把参与教育工作作为长期的职业来对待。让学生在行业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行业,掌握本行业的基本技能,收获自己的成长。学校兼职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了,也方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2.2进行岗位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明确教学业务,跟踪实施情况 (1)兼职教师来自企业,教学能力较弱,人事和教学管理部门应采用专题培训、讨论、经验分享等方式,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指导提升,使兼职教师了解高职教学特点,并自如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2)将教学管理制度中,对要求教师做好的日常教学过程材料及具体要求,做事先书面明确告知,使其有规程可寻,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踪提醒。 (3)明确告知教学任务,严谨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质量反馈。 (4)对教学任务进行明确告知。将课程培养方案、教材等至少提前一个月告知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熟悉教学模块,接合行业,事先进行备课安排;在开学前,还可进行课程系统性研论学习,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避免无计划无安排的上到哪儿是哪儿。 (5)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应实时全程关注,通过专家、同行、校内老师听课,学生反映,进行实时反馈,帮助兼职教师上好课。 2.3明确落实兼职教师的教师管理制度学校方应将教师管理制度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及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进行整理摘要,事先明确告知兼职教师,并在实际管理中,依法办事。 2.4教学管理中对兼职教师的例外规定如考虑到兼职教师另有主业,教学时间安排上,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集中授课,且上课时间可安排在双休或晚上。 2.5建议配备专门的联络员,来帮助处理生活或教学上的事,以方便及时沟通处理。

  • 行为金融学推动金融学发展_论文范文​

    行为金融学推动金融学发展_论文范文 一、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 1.效率市场假说存在的困惑。效率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和证券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该假说提出后,引起了投资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许多实证研究对效率市场假说作出了肯定,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效率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如小公司规模现象。美国的金融学家将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根据公司规模的大小分为多组,其中发现规模最小的一组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比规模最大的一组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高。再如反向投资策略。一些研究显示,选择那些不被市场看好的股票进行投资,可以明显地获得高额投资效益。如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或选择股票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 早在1977年,罗尔就指出,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石之一CAPM可能是不可证明的,贯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市场有效假说(EMH),检验发现了许多统计异常现象,超额非市场收益率的存在与市场有效假说EMH相抵触。同时,标准金融理论的另一个关键概念β风险,被显示与股票回报有仅仅弱的关系。这导致法马1992年撤回了对CAPM的支持。所有这些表明现有的金融理论模型,如果不是错误的,就是不完全的。 2.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尽管早在20世纪50年代Burrell和Bauman就发表文章呼吁把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认为更传统的行为方法和定量投资模型相结合是有益的,但当时由于认识心理学尚处于形成阶段,行为决策领域也还未发展成熟。另外,金融学家不大情愿将金融学作为工商管理的一个应用领域。他们希望能通过更多采用金融的源科学经济学的概念和技术来将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然而,这些带有经济色彩的经典现代金融理论的某些基本假说在现实中却与投资者在市场上的实际行为冲突。例如,现代金融理论认为人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说前提。20世纪80年代后,不断有与现代金融理论模型相冲突的数据出现(如前文所述),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实际投资并非如EMH假说中的原因结果方式对信息作出反应。人们更多的是根据其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并不能很好地遵从于最优决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讨论人们应该如何最优决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正确反映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用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来讨论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决策的以及证券的市场价格实际上是如何确定的。这就是行为金融理论所要研究的。 二、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为现代金融学发展提供了变革性视角 现代金融学家普遍认为,股价的波动性是由于投资者认知程度的不同所致,对此,他们借助现代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在公开的证券交易市场,这种不对称性较弱,投资者之间信息的差异所导致的认识分岐似乎不足以解释许多股票的高波动性。行为金融学提出了另一个认识差异的来源,即投资者处理数据进行决策的行为方式。实践研究表明,对决策复杂性的认识的不同、投资者的情绪、做出决策的期限、决定的可变性、信息的形式等的不同将对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Shefri和Statman在1994年结合行为学、心理学、生物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与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对应的BAPM(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两类交易者的市场相互作用,即信息交易者与噪声交易者的相互作用。信息交易者通常支持现代金融理论的CAPM模型,他们避免出现认识性错误并且具有均值方差偏好;噪声交易者通常跳出CAPM模型,易犯认识性错误,并且无严格性均值方差偏好。 与CAPM不同的是,在BAPM模型中,证券的预期回报由行为β决定。行为β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相关,而均值方差有效组合并不同于市场组合,因为噪声交易者影响证券价格。在BAPM模型中,由于既考虑了价值表现特征又包含了效用主义特性,因此,它一方面以战胜市场意义接受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理性主义意义出发拒绝市场有效性,这对金融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启示。 三、金融研究未来的发展 现代金融学是建立在Miller和MOdigliani套利定价模型、Markwitz证券有效组合、Sharp、Lintner和Blace的资本资产价格理论,以及Black、Schdes和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基础上的一门以数量经济为基础的科学。现代金融学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是因为它几乎用了最少的工具,就建立起来一套可以回答金融领域所有问题的统一理论框架。然而,正如很少有理论与实证结果保持一致,现代金融也不例外。Miller也曾经承认股票红利在现代金融学中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难题。现实生活中模型与实际情况的悖离使得传统的现代金融理论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何将人类心理与行为模式的研究纳入现代金融学研究范畴,将是未来金融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有人认为,行为金融学只是将心理学引入到金融投资领域中,但要知道,心理学决不来自于金融学。尽管行为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所有行为均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像现代金融学一样,行为金融学也是由能解决诸多问题的极少工具构成。 行为金融学的某些分析工具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对认识错误的敏感性、对风险的不同态度、不完善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后悔(对后悔的厌恶)、功利主义和对价值表现不同的偏好等。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首先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并不试图定义理性的行为或把决策标识为片面的或有缺点的。相反,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通过正式的统计训练和对直觉决策方法正确应用的教育,人类的决策能够改善,当然这种改善并不是完全的,也永远不会完全。其次,行为金融学并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意运用心理学、行为学、人类思维进化学以及经济学原理改善金融决策,因而使得金融研究更接近实际。

  • 公平责任的法哲学思考试论_论文范文​

    公平责任的法哲学思考试论_论文范文 一、公平责任与衡平       衡平是一个源于普通法的重要概念,可以说它贯穿于整个西方法治思想史以及司法实践当中,在西方法律近代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早关于衡平概念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指出,依法律的一般性,若不凭借衡平进行调节,将成为一个顽固无知的独裁者。,对于老师有关衡平理念的论述,亚里士多德持赞同的观点,他认为衡平的理念是一种超越成文法的正义,他认为,衡平应当是指:当法律因其太原则而不能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法律进行的一种矫正。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首的古希腊哲学家正是发现了法律的一般性、僵硬性,才提出通过衡平的方法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个案的平衡,实现最广大的公平正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衡平一方面可以缓和严格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依据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实现个案正义。 公平责任,公的意思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平的意思为平等、平均。公平是法律的象征,是法律追求和体现的价值之一。但是,由于僵硬性和一般性,法律只能就一般性事项作出规定,并不能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了在一些个案中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此时,衡平的理念应运而生。衡平是一个不同于公平的概念,公平理念作为法律的原则和目标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宏观指导,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并不具有微观指导性,这就需要一项具体的制度来实现公平的理念和制度价值。衡平其实可以表述为一种优越于僵硬、一般性原则的公正,它的目标是实现实质正义,方式是针对个案进行区别于一般性法律规则的自由裁量,它的出现有利于软化和缓解法律制度的僵化,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是个名词,而衡平是个动词。公平是法律的本质所在,是法律制度的追求和目标,而衡平趋向于公平,但是又不同于公平,它是实现公平这种价值的途径和手段。明确地讲,两者之间是价值和方式、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 公平责任,是衡平这种法律理念在侵权行为法领域当中的具体表现。《瑞士民法典》对于公平责任的规定很具有代表性,《瑞士民法典》第4条规定:法律指示法院得依职权衡量,或依情形判断或基于重大事由而为裁判者,法院应依正义及公平为之。通过上述表述可以发现,公平责任通过内在的补充和外在的调整,对无法适用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案件进行个案衡量,依据公平正义的理念,实现个别化的正义。可以说,公平责任和衡平理念同样是一种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衡平理念通过公平责任原则在侵权责任法领域的具体适用,达到了衡平的目的,进而实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当然,公平责任能够实现个案平衡和实质正义,并不代表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作为一般归责原则的不正义或不公正,只能说作为一般归责原则的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无法适用于每一个具体案件当中,它们只能保证一般性的正义,而不能实现所有的正义,这恰巧表明稳定和僵硬的法律规则永远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二、公平责任与正义 公平是正义的核心,正义蕴含着公平。对于什么是正义,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有着经典的论述: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价值,且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柏拉图曾说过: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正义是法律所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而法律则是正义价值理念的外化载体和重要实现途径,二者结合的目的和意义则恰恰就是为了人类自我在至善引导下的不断完善、有序发展和和谐统一。作为法律最重要的内在价值之一,正义理念先于国家的产生、法律的产生便已出现。正义理念最初发端于人的理性,正义的观念本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在伦理社会便已产生、盛行,最初的正义价值观念仅仅要求人们坚守本分,各行其事,但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法律的形成,正义价值理念逐渐从主观正义发展为客观正义,最终成为法律的重要价值之一。对于正义价值理念,周旺生教授有着这样的论述:法的价值通常由形式价值、目的价值和评判价值三种指向,分别体现为秩序、利益和正义三种基本价值,法律秩序是法的社会价值,法律利益是法的实在价值,法律正义是法的伦理价值。 公平与正义的内涵不同。根据语意的不同,公平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如果公平作为一个名词,那么它就具有价值论方面的意义,它成为正义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公平作为动词,那么它将成为实现正义价值理念的手段和途径。要实现公平的价值诉求,进而实现更高的正义价值理念,最重要的实现途径便是法律,法律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的规范体系,它主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对人们之间的利益进行分配,法律可以将资源占用和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化,特别是保证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减少贫富差距,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公平正义的理念正好可以保证这种利益分配能够在不偏不倚、公正合理的情形下进行。就像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的表述一样:由于这些人对由他们协力产生的较大利益怎样分配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因为为了追求他们的目的,他们每个人都喜欢较大的份额而非较小的份额),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利益的冲突,就需要一系列原则来指导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安排之间进行选择,达到一种有关恰当的分配份额的契约。这些所需要的原则,就是社会正义的原则,它们提供了一种社会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办法,确定了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 所以说,公平从方法论角度来讲就是进行公正合理地利益分配。 法律的正义价值并非天然的,贯彻法律的正义离不开程序的保障,离开了程序的法律制度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存在的基础。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程序是一套规则体系,是维持公平游戏的规则,它是指为达成某一法律决定所要经历的步骤、方式和程式。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法律程序无非是一种旨在达成某一法律决定的过程,程序正义又被称为过程正义,它强调的是正当的法律过程。 程序正义又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有一句著名的法律格言说道: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它指的就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具体是指一个案件的司法裁判过程要符合正义的要求,在具体的司法裁判过程当中,与案件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应当被公平的对待,同时要提供利害关系人充分的机会以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到裁判过程中来。从深层次上讲,程序正义强调的是当事人双方形式平等和机会均等,追求程序上的公平。 法律应当平等地增加所有人的机会。程序正义是构成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实质公平的现实基础。如果程序不公正,结果再正确、再合法,也不符合正义的标准,也无法实现实质正义。 在法律程序中,事实认定对于确保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都十分重要,因为事实认定是连接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纽带。事实认定本身是法律程序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保证法律事实最大限度的契合于客观事实,以实现实质正义,笔者认为应当尽量保证事实认定的过程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即便如此,法律事实终归是法律事实,它并不是事实本身,只是我们运用理性推理判断得出来的,最接近于客观事实真相的一种事实假定,而这种与真相的误差会造成一些案件并不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即实质公平。在这种情形下,虽然符合程序正义,但时空上的差异,以及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个别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此外,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的目标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争端,合理地进行分配利益。在法律制度里,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最佳代言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通过理性人假设的观点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人性的自私自利促使人们运用各种手段获取自身的利益,这便会造成人们在争取个体利益时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此时就需要法律来遏制人的欲望,让人们回归理性。法律的理性和程序性使得法律的本质属性与人们道德诉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法律无法以过高的道德标准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这是法律不能承载之重。有时,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根据理性的逻辑思维,当事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既合乎程序正义的标准,又符合最低道德标准的考量,但却并不公平。究其原因,法律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就像凯尔森说的那样:法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秩序,一个秩序是由许多规则组成的一个体系,人的行为是法律规则的内容。关于人的行为,存在许多的秩序,其中有道德秩序,有宗教秩序,法只是人的秩序中的一种。 法律、道德和宗教等共同调整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上面的情况,如果运用法律来调整,那么可能会造成个案不公平,这时,为了达到个案平衡,实现实质正义,我们会运用其他的手段来辅助法律进行调整,比如道德规范。 综上所述,不管是由于事实认定的不准确性、认识的局限性亦或是法律的最低道德属性,公平责任的法哲学思考在实现程序正义的条件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实质正义,此时,衡平能够解决问题。它一方面体现了公平正义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律的社会属性。法律是调整社会经济生活的规范体系,它的产生以社会为根基,它的本质中也必然蕴含社会性。自然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他们有些时候必须承受本不属于他们自身的负担,这在于他们自身来说可能认为不正义,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它却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公平责任的适用便是衡平理念在侵权责任法领域的具体适用,它的适用体现了法律更多的道德性和社会性。这种道德性和社会性能够帮助法律调整那些个案不正义,做到个案平衡,实现实质正义。

  •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课教学_论文范文​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课教学_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课 语音教学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摘要: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本文主要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三个方面对汉语教学进行论述。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这里重点讲一下教上声的方法,上声是教学中的难点,令很多留学生头痛。上声是个曲折调,没有声调语言或者没有上声声调语言的学生发这个调是很困难的。在教单字时可让学生模仿练习,在日常的交际中,上声单用的情况并不多,它一般是与别的声调组合使用,这也就涉及变调问题。上声在非上声字前变成半上(211),如老师、语言、感谢,在上声字前变得近乎阳平(24),如水果、选举、友好,所以重点是教学生半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词组中反复体会。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 东方哲学精神的内涵_论文范文​

    东方哲学精神的内涵_论文范文 中国素有哲学之实但无哲学之名,哲学是日本学者西周1873年由希腊文爱智(Philosophia)翻译而来。哲学起源于文化没落,有志之士指点迷津,提出化解之道,哲学是文化的医生。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再加一句,哲学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准确表述哲学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中国哲学精神是先哲们留下的精神基因、文化遗产;是我们对于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灵的交契;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中国哲学精神有诸多答案,无论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之道说、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说,还是张岱年的六大特点说、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说,这些哲学大家都是用专业性很强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诠释的,对于哲学素质本来就不是很高的广大群众来说是晦涩难懂的,难于理解其真谛,导致不少人以为:哲学知识的普及都是哲学家的事情。这与党关于理论的普及活动、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要求是有出入的。本文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的比较中论述中国哲学独特的内涵。 一、人生观:以人为本 中国哲学首先是一种人生哲学。哲学的理论形态可以概括为:自然哲学;宗教哲学;人生哲学。关怀人生实际、怎样做人,是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中国哲学就是教你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它的理论关注点不是自然与彼岸,而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人生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以人为本的这个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人的生命、人权和人的尊严等等;这个人,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能动的主体,不能把人民群众仅仅看作是被同情、关爱和扶助救济的对象,更不能仅仅看作是需要别人从上面赐予雨水、甘露和阳光的被动客体,而应看作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主体,看作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这个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被发展的客体,当今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是主张一种具体性、有条件性和有限意义上的人类相对中心论。以人为本的这个本不是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力量的来源,以人为本就是把重视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作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长远奋斗的目标;这个本既是指人的理性世界也是指人的非理性世界,是坚持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坚持二者的内在和谐统一,要在二者之间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在人的现代性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人的欲望、情绪、情感、意志、激情、知觉、灵感、集体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人生哲学具有积极性的功能,对社会群体来说也提供了渐进的原则。那就是:修身个人独立性的完成;齐家群体意识的温床;治国群体生活实习之所;平天下群体性最终目标的形成。中国哲学也谈天,是为了说明做人的道理,不是单纯地谈论天,也不是单纯谈论人,谈的是交天人之际,把天作为人生存的一个环境。中国哲学不关心纯粹的自然问题,也不关心纯粹的彼岸问题,而是非常重视人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价值与地位。 二、价值观:内在超越 中国哲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超越是指一个人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及时空的限制,与时俱进地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掌握规律,并在正确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后做出科学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有能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才能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通俗地说,超越就是一种把现实提升到理想的层面,理想对于现实来说是超越。超越是对现状的否定,对于现状的不安是人的普遍特性,如果人总是满足现状就不求上进,求上进就是不满足现状,就要超越,所以超越就是对现状的提升。无论哪个民族的人都是有超越的追求,但中国哲学的超越跟别的民族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内在超越,是人对人自己的一种超越,是一种价值观的提升,就是超凡圣人,要把一个普通的人、凡夫俗子提升到圣人的层面,做一个兼善天下的圣人,圣人对于凡人来说就是超越。希腊人、印度人也讲超越,但不是人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而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对于现实等待超越的人给予拯救、提升。西方的基督教、印度的佛教使人变成比人高一点的佛、天使,它是靠外力提升拯救,是一种外在超越,这种价值取向是自己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好像只能轮回、堕落,佛一提升就进入了极乐世界,那就是超越。它把超越的动力寄托于人性之外,一种神的力量。无论这个神是主,是安拉,还是什么释迦牟尼,反正有一个神来帮忙的外在超越。 按照中国哲学的理解,人的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还要不断修行。这种善是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在今生今世可以实现的目标,肯定了人生是可以自我完善的。孔子说,如果你不想学好,神圣也拿你没有办法,所以将超越的根据放在人性之内,所以人性善理论是中国哲学对于人是什么的一种独到判断。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人性是罪恶,人是天使的堕落,亚当与夏娃本来在天上活得好好的,干嘛偷那个禁果?印度佛教说人是苦的,所以没有一个孩子是笑着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都是啼哭,所以超越寄托于人死之后。中国哲学使人更像人,最像人的那种人就是圣人。圣人思想境界比一般人更高,这是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印度不同的一种内在超越。 三、世界观: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国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基本态度,出自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所说的天包括了地、包括了人,相当于世界总体概念。世界总体是什么呢?用一个字表述:健,意思是宇宙是不断运行、发展、产生、消灭、生生不息的一个流变的过程,所以叫天行健,健就是动的意思,天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变动。中国哲学所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与西方哲学的提法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把世界看作一个判断的对象,好像世界是某种东西一样,这就是所说的第一原理,所以有它的本体。中国哲学家提出第一问题是世界怎么样?世界到底怎么样?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流变的过程,这是我们对世界总体的一种理解。西方哲学对世界是什么是采用分析的方法,世界肯定首先得由什么组成,要有一个形式,质料和形式结合在一起,接下来分析就是原子,完全是分析的路径。中国哲学提出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是采用综合的路径。 中国哲学说的天行健属于世界观,对世界总体的理解,但接着一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做人的准则了。天和人奉行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自强不息,就将宇宙观发展成人生价值,告诉你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君子,独善其身的君子,最像人的人,而不是做小人。中国哲学将世界观与人生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宇宙人生,就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就是自强不息,这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必然,这种对世界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自强不息就是要提升你的责任感、参与意识。不息两字包含着对于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用毛主席的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现代表达。自强不息支撑起我们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励中国人自强、自立、好学、上进,所以,天行健,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一再崛起的一种精神支撑。自强不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华民族的领袖级人物从这里面吸取了精神理念,如,孙中山越挫越奋是对自强不息哲学精神的近代理解,从1895年开始先后发动了十次起义,十次失败,但是第十一次成功了,就是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是从自强不息里获得精神动力,大家熟知的与时俱进哪里来的?就是自强不息这种古老的中国哲学精神的现代版,它不是一个过去时,而是现代时、未来时,是激励着我们民族乐观向上的动力支撑,是我们人生责任感、上进心的一种理论指导,对于打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无尽的启迪。尤其是在倒霉的时候,想想中国哲学精神,恐怕会找到精神领袖、精神导师,精神的鼓舞、精神的力量。 四、知行观: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就有,它既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表明了中国哲人如何看待知识的一种基本态度。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是,包含着智慧、知识、真理,求是就是最接近西方哲学的爱智慧。求是就是不断地求,中国哲学也求智慧、求知识、求真理,怎么求?前提是实事,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真知探求这个是,这个是是我们中国哲学的独到提法。讲实话、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对待任何工作都要以科学态度来谋划,以务实的精神来对待,以实干的作风来落实,这也正是当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西方人讲世界观、宇宙观,接下来要进入知识论的层面,知识是哪里来的?西方人认为知识是人们起于一种好奇心,为什么要求知识,因为好奇,没有实事的前提,所以西方人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中国的知行观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中国哲学相当于西方的知识论,它的准确称谓就叫知行观。知行观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一个内涵。实事求是作为一种知行观,跟自强不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人生观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问题的品格。在中国对于一个学人的要求就是德才兼备,光有德没有才不行,光有才没有德也不行。 西方人很重视逻辑的表述,大前提、小前提,然后推出结论。中国没有这样的三段论,形式逻辑的科目,应该说比古希腊人落后了,比印度也落后了。西方哲学原著抓住大前提、小前提就可以了,而中国哲学的书恐怕就不能这样读,没有一个现成的形式上的系统供你领悟和把握,用冯友兰的话来说,读中国哲学是通过先哲给我们留下的鳞片,你再把整体的龙重现。这需要你通过想象去领悟,领悟书中的道理。读中国哲学的原典比读西方哲学更难,因为需要想象,不是现成的龙放在那里,而是需要通过鳞片把龙重现出来。所以古代人读书的功力是力透纸背,这样才能把书读懂、读通。实事求是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精神瑰宝,获得了现实的生命,那就是毛泽东对它新的诠释。毛泽东的诠释把古老哲学精神变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它既是传统又是现代化,既是古人适用的也是现代中国人所适用的,这是我们领会中国哲学精神的一个要点。 中国哲学精神的基本内涵除了以上最基本的四点之外,还有辩证逻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方面。当希腊人和印度人仔细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以辩证逻辑为主的。当然中国哲学的辩证法还是停留在朴素辩证法,没有充分的理论化。中国哲学还显示出宽容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接受异族文化时没有文化上的障碍。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它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现在的语言,中国语言原来发声是两声,古诗都是讲平仄,而印度念经是四声,比两声好听,所以我们就有了四声。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也是很顺畅的,几乎就是几年的时间,用毛主席的说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声就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的前提是没有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障碍。中国文化传播史上经历了佛教的传人、基督教的传人,然后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跟中国哲学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我们应该把这些哲学资源,包括西方与印度的哲学资源进行创新,打造一个当代中国人应有的精神世界,那就是:以人为本、内在超越、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以及辩证思维与有容乃大等丰富的内涵。

  • 论高校教师聘任问题_论文范文​

    论高校教师聘任问题_论文范文        观念上,对于分配制度的衡量标准,要从以劳动量为主转变到以生产要素和市场价格为准。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依次经历了供给制、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工资制、教学工作量制度和结构工资制等,这些分配形式无一不是以劳动量为标准。这种制度现已无法适用于进入知识经济时期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取而代之的应是以生产要素为标准的分配制度。这种制度主要强调发掘生产力潜质,尤其是强调发挥科研创新能力包括知识产权的作用。这既与高等学校以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为主要功能的规律相符合,也与发展知识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社会发展总趋势相吻合,因而明显比传统的以劳动量为主要标准的分配制度优越。另外分配制度的改革必须与市场价格接轨,并创造条件与国际价格接轨,因为市场价格信号基本反映了该学科专业、该层次规格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人力资源竞争已发展到白热化阶段,谁拥有新兴领域的优秀人才资源,谁就拥有该领域的优势和竞争力。 基于以上观念的引导,适应教师聘任所进行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我认为应该这样开展: 1)、根据全国范围内学术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及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和教学科研工作量,把待聘岗位划分为多个等级,并将各个等级岗位的工作量化为各种指标要求。 2)、以当时每级(个)岗位所涉及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价格为准,核定出每级(个)岗位的具体价值,用货币表现即岗位津贴。 3)、将每级(个)岗位的拟享受岗位津贴数额编入岗位说明书。 4)、对于学校的固定编制教师保留原有的工资待遇;而对于非固定编制的教师,不给予其他的工资待遇。 5)、制定每级(个)岗位的考核办法,其中一定要说明: 岗位津贴与岗位业绩严格挂钩,绝不是岗位固定.津贴就固定。(例如,某一级岗位的岗位津贴为每月10000元,而此岗位教师的业绩只达到原定目标的60% ,那么他当月只能享受6000元甚至更少)6)、制定岗位津贴发放办法(针对于不同岗位)。按教学科研周期发放,分步骤发放等方法均可采用,但要因岗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对于超额或提前完成任务,经审定确有特殊贡献者,应由学校备案,另发奖励津贴。 7)、前面1)、2)、5)、6)提到的有关工作均应聘请专家来操作,使之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 以上都是为适应教师聘任所采取的有关分配的办法,实质上这就是对分配制度的改革措施。 实行教师聘任,信息公开,竞争上岗,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明确规定所聘岗位不受任职资格、任职时间的限制,以求招贤纳士。这样一来,肯定会出现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的现象,那又怎样客观地看待这种现象和解决其中的矛盾呢?答案是更新职称管理观念,改革职称管理办法。 观念上,对教师职称的认识要客观实际,职称的高与低绝对代表不了能力的高与低,现在的职称评审大多依照工作年限和文章数量,对人的实际能力重视不够,评职称是在身份.而非评能力。问题的实质在于对人才评价标准的认识。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完成了用人和评价标准从重学历重能力的转变,而实行教师聘任就是要极大限度地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可见,适应教师聘任需要的职称管理指导思想要更新,由评转为评聘结合,教师只有在评聘双丰收的前提下,才可享受相应待遇。 实践中.教师聘任的开始势必要求职称评聘办法的改苣: 1)、改变原来职称评审标准的弊端和导向。传统的评百标准导致了偏重学术、轻视应用,使教师将|、平职称作为个八发展的最终目的,以论文、评奖和展品为追求目标。而新的职称评审要以成果的应用和经济、社会效益的产生以及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标准。 2)、组织职称评审.严格按照新的评审标准执行。 3)、核定待聘岗位的级别,组织那些取得评审资格的教师进行岗位聘任。 4)、聘任工作展开时,完全可以取消原来职称的局限,鼓励低职高聘,允许高职低聘(这是在经审定有能力承担本岗位工作量的前提下进行的)。 5)、将评审所得职称作为存量,聘任所得职称作为增量,为计算岗位津贴或衡量其他利益指标提供依据。 6)、聘任完毕后,将上岗教师的评聘材料全部归挡。 7)、前面1)、2)、3)、4)提到的有关工作均直聘请专家来操作,使之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 以上都是为适应教师聘任所采取的对职称评聘办法的改革内容。 综上所述.实行教师聘任,不仅引发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观念上的革命,而且在实践中丰富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训_论文范文​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训_论文范文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独立学院它区别于传统的本科院校,它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其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要比母体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金融管理与服务的就业岗位。这种定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既体现了独立学院的客观条件,也避免了与传统高校的专业竞争,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要的。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欠清晰。我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及其母体学校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见表1),分析独立学院与传统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区别。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极其相近,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尚不够清晰准确。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两所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相差不大,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并没有体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亟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开始将金融学培养重点放在财务管理、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仍然放在传统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领域,而对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风险管理等较前沿的课程仅仅安排在选修课程中。很多选修课程往往因为选课人数的限制等等原因,实际无法开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金融技能方面比较缺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不强。以笔者所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的大学为例,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政治类、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数930学时,占必修课程1834总学时的51%,所占比重很大;专业基础课836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46%,但设置过于宽泛,基本为与经济、管理有关的课程,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而实际上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知识开设的基础课程比重不大;专业主干课程只有6门,学时数30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8%,但相对于毕业额定学分而言,所占学分仅为16.6%,比重过低。可见,从目前的独立学院金融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有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变化,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适合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适应金融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实习实训环节薄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26学分,占总学分的16%,所占的比重较低。并且所开展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程论文,教学实习,以及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除了教学实习环节,能够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业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外,其他的实践环节仍停留在传统的论文形式上。这主要是因为受到独立学院教学经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金融学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以建立,与外界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也较少,使得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标的实现还相距较远。另外,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也不尽理想,实践环节往往被忽视。课程论文原本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结合现实热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但学生普遍从网上查找资料组合甚至抄袭文章,缺乏独立思考。由于学院不具备集中安排实地调研的条件,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各自分散进行社会调查,而实际上真正开展调研的很少。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发挥检验、整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的效果。 4.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成分呈现多元化。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其师资队伍构成主要为:外聘母体高校的教师、一定数量的本学院培养的青年教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母体高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母校的授课教师往往以在独立学院授课以赚取报酬为主要目的,并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而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缺乏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难以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学院金融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更要塑造独立学院的特色,尤其是随着当前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更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在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独立学院培养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具备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包括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革。第一,目前公共基础课所占的学时和学分比重均较大,而很多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学习。实际上厚基础应体现在更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因此,建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将减少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到专业基础课部分,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的厚实。第二,独立学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建议首先突出专业方向,比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保险精算等,然后根据方向设计课程,如果是金融理财方向,可以将一些重要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进行更改。第三,增强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应配合安排一定的实践学时,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喊口号、走过场,必须要落到实处。第一,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必须配合校内实验室建设,引进一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软件,这些软件模拟环境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独立学院通过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合作等途径,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能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符合自身人才培养与专业课程定位的师资队伍。第一,独立学院师资以聘请母体高校师资为主,应积极支持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到外校进行培训学习、研讨和交流,在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调动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第二,青年教师和独立学院自己培养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态度和教学经验上有所不足,建议独立学院经常邀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或是邀请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学,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或是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应该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走上教学岗位,培养一批具有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

  • 试论网络词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_论文范文​

    试论网络词语“给力”的语言学阐释_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词语 给力 语言学 [摘要]2010年,网络上盛传给力这样一个词语,QQ聊天、各大论坛甚至纸质媒体也纷纷使用。网络词语给力来源于日和动画配音,其语义及构词特点值得进行语言学角度上的分析。网络词语的产生有其社会价值,它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对于草根文化的包容。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网络交际的日益频繁,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适应网络媒体的言语交际方式。语言不是静止的。尤其是网络语言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而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2010年,给力一词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络热门词汇。 一、词语来源 目前,互联网上对于给力一词的来源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给力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在闽南话、海南话中,给力就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的崔健教授表示,给力一词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语言体系中都没有背景,应该只是单纯的网络流行词。 笔者注意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名为给力网的网站。这个网站创立于2009年12月,到了2010年的1月,给力网注册会员超过了2000人。2010年5月世界杯期间,由于恰好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时的情绪,给力和不给力迅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和使用。2010年11月10日,由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给力一词一夜之间爆红。 二、使用范围及语义分析 给力一词,如今已不止运用在网络中,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化的语言,甚至在日常的聊天中,人们也开始使用这个词语。经过一番汇总,其使用范围大概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纸新闻标题 继11月10日,给力一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12日,各地报纸也纷纷使用了这个网络热词。 1.央行给力 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重庆晨报》11月12日) 2.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 3.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 4.七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燕赵都市报》11月12日) …… (二)网络交际 笔者注意到,在一个名为给力网的网站上,几乎每条帖子都包含有给力一词。比如以下几条例子。 1.给力怪象:硕士月薪竟不如保姆 3.现在买房难,房价一直在给力上涨,而我们的工资却一点都不给力,因此蜗居也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4.今天小编在网上看到一则《美国发现最年轻黑洞,年仅三十岁》新闻,作为一名给力的天文爱好者自然也是相当兴奋。 (三)日常口语 就像过去的一些网络用语最终会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样,给力这个词语也逐渐得渗透进了当下年轻人的日常交流中。校园里,一些大学生会用考试太不给力了来表达自己在考试中做不出题的苦闷;球迷们在看世界杯时会对着电视屏幕大吼西班牙太给力了,而不是进了进了、越位一类的词语…… 综合分析以上三种给力的使用情况,其实可以得出这个词语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这种区别在第一大类报纸新闻标题中特别明显。 第一种语义,给力作为形容词使用,比如新闻标题《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引乘客不满》,网络论坛帖子标题《给力怪象:硕士月薪竟不如保姆》,还有日常生活中考试太不给力了等。给力在这里被解释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 第二种语义,给力作为动词使用,比如报纸新闻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等。在这里,给力的解释类似给予力量。所以,给力当动词用时可能更适合读作jǐ lì。 三、中式英语新词gelivable和ungelivable 伴随着给力一词的传播,有的网民创造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即gelivable和ungelivable。这两个网络英语新词的产生,又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网络英语与标准英语语法特征最鲜明的区别是其构词方法。gelivable和ungelivable采用了的中式英语构词方法。geli直接来源于汉语拼音,而able则是英语中常见的词缀,un则代表否定。这样一来,这两个生造词就产生了。 萨尔曼•拉什迪曾在《想象的家园》一书中写道:我们所有的人均共享着一个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仿照英国人使用英语的方法来使用英语;它需要为我们自己的目的来予以重铸。荷兰ChinglishBV公司创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利厄斯•伯根表示:汉语和英语是人类未来的两门重要语言,Chinglish网站的使命在于建立一个汉语和英语共存和互相补充的网络社区,从而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 四、网络词语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符号系统,它巨大庞杂,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包容性。王希杰指出:语言存在着潜在的可能的部分而且其数量之大是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比显现的那部分要多得多。它随时准备破门而出,由潜而显。网络语言的产生,是网络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语言本身发展的要求。 网络热门词,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社会的晴雨表。诸如给力一类的网络词语,体现了社会日益开放的特征。社会大众对于新词语的接受速度越来越快,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了更多的乐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词语产生速度过快、数量过多的现状,也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一些困扰。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词语的发展趋势一般有三大类:一是停留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只在网聊或者某论坛使用;二是其使用范围扩大到现实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词所替代。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