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决策应用研究”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_管理学毕业论文

    党和政府的决策应用研究机构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智囊团,也可称作智库、思想库。它的工作以决策转化为目的,通过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领导决策的具体执行路径与实施方案的调查研究,为实践提供指导;通过对决策执行过程与执行效果的评估研究,为领导完善或延伸决策提供建议。一个好的党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应具备以下五种素质。 一、能够持续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决策应用研究者的根本任务是为党和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建议、参考和咨询,而完成这项任务的根本前提是要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发现问题。所谓问题,管理界普遍将之定义为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按照这一定义,发现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敏锐地找出社会发展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要寻找出社会经济发展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那些引起政府和社会民众特别关注、特别需要消除而又难以消除的差距。为此,决策应用研究者应及时、准确地把握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发展所要实现的理想状态,通过比较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发现两者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掌握各部门为消除差距所开展的决策应用研究工作,了解其中的空白,对业已提出的决策建议进行评估,寻找出那些尚未得到研究,或者虽然进行了研究,但还不够充分、尚未得出有效决策建议的差距,从而提出题目,这就是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应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要建立对问题的好奇 建立对问题的好奇,就是决策应用研究者在发现问题后,能够主动分析问题,积极地探索问题的本质,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实践过程中,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发现问题,往往是因为注意到了问题的一些表象,但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表象上,不去深入探求其本质,就可能提出治标不治本的决策建议。而且在探求问题本质的过程中,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还容易受到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对某些既有观点非理性偏好的限制,只有对问题怀有强烈的好奇之心才能够推动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克服上述阻力,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地逼近真理。因此,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要勤于动脑,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落入决策研究的陷阱;要肯于吃苦,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尽可能搜集到第一手资料,搞好调查研究,努力揭示问题的真相。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深入挖掘问题,才能提出有效对策。 三、拥有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决策理论创始人赫伯特·西蒙指出,管理决策是研究达成目标所遇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由决策者运用其智慧、见识、经验及判断力,权衡环境因素及相关条件,选择一种最佳行动方案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应用研究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决策应用研究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受到法律法规、技术水平、物质条件等诸多客观因素和客观规律的约束。说它是一门艺术,一是因为在研究问题、尤其是公共决策问题时,几乎必然涉及到领导力、民心等模糊变量的度量,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些变量难以精确界定,需要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依据经验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判断。二是因为决策应用研究往往涉及多个主体,尤其是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就必须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这同样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由于决策应用研究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要提高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加深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运用系统论、博弈论等决策辅助工具,优化决策研究流程,将决策应用研究中科学的部分做得更加精确;另一方面,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要不断丰富自身经验,提高情商和心智,注意从决策涉及的主体、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问题,将其中艺术的部分做得更趋完美。 四、能够凝聚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决策等相关问题日趋复杂多变,单靠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往往难以解决,需要利用外脑,整合、凝聚集体智慧,方能有效应对,不断创新。因而,决策应用研究者的工作就应从对决策问题本身的判断与选择,转化为对人的判断与选择,即要能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将不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的人员灵活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个研究团队,再让这些研究团队到组织外去寻找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在课题论证时,更应当考虑:在一个地区就某一个问题谁是这方面的顶尖人才?谁既有专业知识,又很务实,能为领导者提供有效的对策思路?通过研判,提出一个专家组名单来,再分析这些专家的特点和长处,整合他们的集体智慧。总之,好的决策应用研究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引导、协调和激励团队。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在公司外部聘用了大量的知名教授和各类高级专家作为自己的特约顾问和研究员,他们参与兰德公司重大课题的研究分析和成果论证,确保了研究质量及研究成果的权威性。 五、具有世界视野和战略性思维 一个政府的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应该具有世界视野和战略性思维,在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一只眼睛看世界,另一只眼睛看北京。世界各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例如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存在着人口失控、住宅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加剧了政府的负担。对此,各国都在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在研究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问题时,借鉴国外的这些宝贵经验有助于实现首都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同时,研究国外城市治理的错误做法,也能够避免北京走同样的弯路。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在用世界眼光来看待和吸收这些宝贵经验和教训时,既要解放思想,又要防止教条主义、照抄照搬,要立足北京市情,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批判地学习、汲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总之,一名好的决策应用研究者兼具多重身份,他既是一名科学家,又是一名艺术家;既是一名研究者,又是一名管理者;既是公益诉求的表达者,又是政策革新的影响和推动者,因此,必须努力学习提高决策应用研究工作者的五种综合素质,才能切切实实地为党和政府和人民群众搞好决策服务。

  • 流动人员管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探讨 _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创新理念、强化保障、完善制度等来改进和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关键词】城市化;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并加强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并将流动人口的管理作为常态化的日常重要议程。 1、前流动人口的基本现状和特征。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带来人口的频繁流动,而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存在人口流动增加。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经济运行中的市场配置必然要求不同产业和地区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流动人口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1 流动人口总量剧增,绝对比例增加。 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必然会导致人口的频繁流动,是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0 年居民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一样的人口高达2亿6000 多万人,相比2000 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增加了80%。并且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比例正在高速增加,2010 年占到了近20%。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大大超过了本地常住人口,如广东省深圳市流动人口高达80%多;二、以青年为主,流向趋于广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分布已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重心,内陆较发达城市为中轴,西部中心城市为聚集点的格局,并且流动人口以80 后、90后青壮年为主;三、流动频率增强,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我国人口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遍及每一个角落。劳动着在选择工作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工资福利、工作环境、时间、交通等,以及对家人的照顾方面等因素,导致人口流动频率明显加快,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四、教育素质偏低,责任意识薄弱。虽然我国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开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年限不断提高,但高中文化和初中文化仍是流动人员的主体素质。教育素质偏低使得他们只能从事那些重体力、低收入,甚至高危险、低保障的活。加之缺乏亲和力、认同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五、刑事涉案面广。流动人口进城后,由于原有的生存社会支持保障网的断裂以及自身低就业竞争力,价值缺乏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有效法律包括,导致全国各地区很多刑事犯罪嫌疑人和被侵害对象中大部分涉及到了外来流动人口。 2、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和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人口管理工作,但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导致人口管理领域的问题产生,特别是流动人员管理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观念的排斥性。 虽然流动人口给城市建设个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一些政府受传统狭隘思想的影响,流动人口被错误地看作是城市发展中的敏感群体、边缘群体、流浪群体等。 而且一些本地居民受高人一等的心理驱动,认识还停留在感性,有意地造成外来人员生活和工作的障碍;二、制度的二元性。传统的社会管理制度是人口流动的最大阻力。其中的户籍制度最大的弊端是将户籍与人们的享有的社会福利、社会地位、其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直接挂钩。 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存在着相对流动人口来说不公平的附加功能;三、资源的分割性。由于流动人口管理涉及的部门和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在各行政系统间建立部门合作机制,但规划不统一,公共资源不能充分共享,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增加了人员管理的负担,导致人口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四、政策的自利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往往是依据地方政府的政策规章,而不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当本地利益和流动人口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会牺牲流动人口的利益来保护当地的利益;五、法制的滞后性。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依据法规以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和规章为主,其内容大多是规范约束流入本地的人口,而没有本地人口外流到其他地方居住或工作相应的管理依据,导致了流出和流入管理的严重脱节,增加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困难。 3、和加强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创新理念。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和服务优先的理念。相关部部门应将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服务中完成管理,管理中充满服务。二是树立公平对待和开放包容的理念。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本着包容开放的政治态度,努力使流行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三是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流动人口法制理念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3.2 完善机制。 一是健全劳动力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以及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包括不同部门、系统、机构间的合作。构建我国市、县、乡、村四级流动人口信息互享工作网络。三是建立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机制。 构建区域网络互动平台,加强协作,及时动态掌握人员的流动情况。 3.3 改进方法。 一是以证管人。采用旅店式管理办法,加强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二是以房管人。建立健全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落实房东和租房者之间的责任。三是以业管理。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员工信息报送制,加强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四是以网管人。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工作平台,加强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录入、更新等工作。 3.4 强化服务。 一是提供均等化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实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保障他们的权利。二是实行吸纳型服务。培养服务理念,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公共福利和服务,包括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三是开展奖励性服务。对那些给本地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流动人口给予相应的入户奖励。四是推广自治式服务。 引导外来人员建立自治组织,加强该组织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关爱工作。 3.5 统一领导,协调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专门服务管理机构除了市县镇三级建立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管理人员外,社区或村要设立协管员或户管员,负责登记、管理、检查流动人口的工作。其次,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将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纳入到社会建设经费,考虑在本年度的财政预算中。最后,法制保障。借鉴国外管理流动人口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温彬。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人本化取向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 [2] 陆杰华。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 2007, ( 9) . [3] 李洋,柳学信。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与建议以朝阳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0.

  •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研究_管理学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研究_管理学毕业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 现今很多旅游专业设置上,往往在没有进行专业调研之前,就想当然地确定教学内容,并且大多都以学校自身的特点为依据,使得教育比较笼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详细的市场调查,根本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市场需要的,甚至不知道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市场中旅游企业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脱离了市场。此外,我国旅游教育培养的目标也非常广泛,专业性不强、教学没有特点,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懂一点,但知识的掌握不精通。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学校没有设置实习场所。学生往往只能够在课堂上接受学习,而所学到的仅仅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的人才自然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培养本科层次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在于应用性的体现,以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构建满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等内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立对满足中国社会发展,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应用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琼州学院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服务于海南乃至我国的经济建设。 二、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化思路 (一)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指南,集中体现专业的特色。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应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思路,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最终确定自身的专业定位。琼州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国立省属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地方综合性院校,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必须大胆创新。琼州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它要培养的是能够为三亚甚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琼州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三亚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拥有的漫长海岸线和热带旅游资源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排头兵。同时,三亚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做法将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社会转型,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把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因此,旅游产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作用显而易见。 琼州学院是祖国最南端的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应依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打造成以国际旅游为主的教育平台,全方面服务于三亚热带旅游建设,突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所需能力水平的知识结构系统,反映专业内涵。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执行专业定位的重要保证。教学体系构建主要从教学队伍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阐述。 1.教学队伍 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培养出色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专业实践性较强,需要既懂理论又能联系实践的复合型的教师,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师资建设主要重视理论,大部分老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为了适应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琼州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首先,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外聘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注意应用型本科教师团队的特点。适当引进旅游管理、外语及管理类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在此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其次,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最有效的方法是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进修培训,到全国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者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更新业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融教师与技师为一体的72师型素质的目的。2010年10月份,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8位教师参加了旅行社经营管理师和酒店经营管理师的培训,并取得了相对应的培训证书,这是落实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集中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需求。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产业,需要文化素养高,知识面广,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其中,理论教学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组成。实践教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课内实训:旅游管理专业所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例如饭店经营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礼仪等均安排实训课程比例占课程总计划学时的33%。(2)课外实训: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琼州学院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旅游专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另一方面,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2010年下半年,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举办了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能力。(3)毕业实习:学院将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学生到旅游行业的一线去进行实习,实习单位主要是三亚市或者临近市县五星级以上的酒店或信誉良好的旅行社,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也利于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的自然对接。 (三)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发展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加大投入建好实习平台已成为我校的共识。近年来,我校加大投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建好实验中心平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学院历来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建设。我院的校外实训基地有:三亚玉海国际度假酒店、海南海之缘旅行社有限公司、三亚亚龙湾五号度假别墅酒店、三亚天地海源商务会议服务有限公司等一些知名企业。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使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接轨,全面地满足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旅游教育已开始面向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琼州学院作为三亚唯一的公办本科院校,坚持走应用型本科发展道路,面向生产与社会服务第一线,以旅游管理与服务学科专业作为龙头,走好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 论管理者的“成就”_管理学毕业论文

    当你升任团队管理者后,你一定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不同的人会对成就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最大的成就应该是让你的下属获得成就。当然,这样的下属越多,团队取得的成就越多,作为团队管理者的你的成就也就越大。 对管理者最大的成就是让你的下属获得成就这句话所包含的是一种团队管理理念。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靠一夫之勇去单打独斗,而是要带领团队一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员工成就的取得是实现目标的前提,而实现目标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换位思考,你在团队领导岗位上最希望不就是得到自己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赏识吗?希望在自己的舞台上有所成就吗? 把让自己的下属获得成就作为团队管理者的工作目标,也是一种团队管理艺术。它可以让团队的员工感到你对他们的关爱,营造团队员工的归属感,有效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你的下属信赖你、拥护你,支持你为团队建设付出的努力,乐意在这样的团队中奋斗。在这样的团队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才干,充分发掘员工的内在潜力和聪明才智,提升员工成长的速度。试想一下,当你看到自己的属下在你的帮助下不断成长,你能不为之而高兴吗?这难道也不正是你所期望的吗? 那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管理者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让自己的下属获得成就不是要管理者牺牲自己,把自己的功劳让给下属,而是在你的支持下,让下属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创造出业绩,取得成就。这种支持这就需要管理者为下属创造一些条件。一是培养下属的能力,特别是当下属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有差距时,需要管理者为其提供培训的机会或适时的辅导,让他能够作出业绩,二是为下属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如为下属争取机会或在部门中合理的分配工作等,让下属有机会去作出业绩,三是适当的宣传,如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在部门的工作总结中,让下属的业绩得到认可。 当然,这样的支持还应该建立在管理者对下属了解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团队管理者深入了解你下属的思想动态,特别是的自身职业规划,需要将其职业规划与其本人的现状(个人能力及所处的岗位环境)结合起来。对于那些职业规划过于激进的员工,应该予以适当的矫正,调整其职业规划,避免在其规划时间内达不到预期而造成热情急剧下降,一撅不起。对那些目标茫然,工作缺乏热情的员工,则应该指导他们确立清晰的、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鼓励他们增强对自身的信心。多了解下属,还有助于和下属交朋友,营造融洽的团队氛围。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期望能获取成就。但在现今社会,成功的取得往往都是建立的他人帮助的基础上,正如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作为你团队的管理者,你愿意为团队的成功,为你部下的成功伸出你的臂膀吗?

  • 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_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 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目前的预算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预算管理受到了诸如脱离企业战略、偏重财务业绩、重编制轻执行、信息反馈滞后、考评指标不科学等方面的批评。 研究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的控制和考评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出改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预算管理; 现状分析; 实时控制; 动态考评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经营目标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这一方法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考评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它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 世纪9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全面预算管理引入我国以来,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成本、规范基础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在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凸现出了许多不足和缺陷。 一、目前我国企业在预算管理的控制和考评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预算执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对编制预算还是较为重视的,大都设置了专门的预算机构参与预算编制,而在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调查和预算调整时预算机构就很少参与,普遍出现了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这些都将导致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预期的效果也将无法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1、预算监控力度不够。 由于许多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只强调上下级的垂直命令与控制,造成下级在执行预算时缺乏内在动力; 专门的预算机构和董事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着眼点仅放在预算编制上,执行时随意性大,使得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分离; 预算单位内部控制力度不够,对下级单位而言,预算常常是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开展的,常常把预算当成负担,在执行上缺乏内在动力。 2、预算执行信息反馈不及时。 由于缺乏明确的预算执行流程及有效的监控措施,预算反馈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较差,造成信息不对称,监管者无法掌握被监管者的信息,预算仍然以事后控制为主,无法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预算差异的分析与控制不足,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动态、及时地适应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政策调整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3、预算控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缺乏沟通。 一般来说,预算的控制部门通常是企业的财务部门,而预算的执行部门是各业务部门。在一部分的企业里,财务部门极少与业务部门就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沟通。 ( 二) 预算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于传统财务预算的业绩评价体系自 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以来,就一直成为多数企业的首选模式,其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在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中,对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在竞争的日益激烈、经营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强,传统的预算考评体系已经显现出自身的许多弊端,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1、偏重财务评价,忽视非财务评价。 基于传统财务预算的业绩评价体系中使用的考评指标主要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数据或根据其中的数据计算的有关财务比率。这些指标的获取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具有较高的可比性,而且指标之间也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但这种偏重财务评价的倾向导致了信息在时间上比较滞后,因为传统的预算评价指标数据往往来源于财务结果,只反映过去业务的情况,无法揭示过程和动因,不能反映企业预算的动态运营,不利于企业未来的价值创造。 2、易诱发经营上的短视等非理性行为在传统的预算考评体系下,管理人员将会倾向于消减用于如维修保养、广告及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从而在以损害企业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前提下提高其短期经营业绩,使企业的短期预算达到盈亏平衡。此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算目标也会做出其他忽视企业战略的非理性的短期行为。 3、导致组织目标分歧和内部冲突。 传统的预算考评还因使用过多的衡量标准使问题复杂化。采购、制造、销售等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业绩衡量指标,由于部门间往往各自为政,在实现本部门目标的同时可能会影响其他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业绩。传统的预算考评由于缺乏完整的业绩标准,容易导致员工的错误行为,使善于在预算目标上讨价还价的管理者尝到了甜头,同时造成了狭隘的部门观念而不是企业大局协调观。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 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预算管理模式普遍缺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由于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滞后,使得预算管理者不能实时掌握预算信息,从而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预算管理决策。对于预算执行者而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则可以利用预算信息的这种滞后性逃避预算的管理控制,使得预算形同虚设。同时,准确及时的预算执行信息是预算考评和奖惩的依据,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预算执行信息,使得预算评价变得十分滞后,削弱了预算考评的效果。 ( 二) 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目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研究是零散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缺少与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结合。许多企业在实施预算的过程中不注重企业战略与预算的衔接,缺乏对驱动企业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的深度发掘,预算指标不能从企业竞争策略中导出。预算与战略的脱节使得预算指标没有主次之分,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无法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意图。这也必然导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和考评职能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改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而且学术界对预算管理的研究也往往集中在预算的编制上,无论是预算编制的起点还是方式、方法上,学术界都有一些比较深入地研究,而对预算的执行控制和考评却未引起足够重视。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企业融合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时控制和动态考评。 ( 一) 实施预算管理实时控制。 预算执行即预算的具体实施,就是将每。一预算指标落实到实际经营活动中,来实现企业预算目标。而预算的控制就是对预算所反映的财务目标进行监督反应、修正、改进,使实际与预算相一致。预算实时控制系统是一个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能够对企业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应提供预算的预警功能。可以针对各项预算项目设置相应的预警条件,由控制系统进行检测,并及时生成预警信息传给相关责任人。在实施预算实时控制时,企业可以根据要控制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设置适合本项目的控制方法,既有体现灵活、柔性的一面又不失刚性、严肃的一面,既考虑总体又兼顾具体,以达到最优控制。 ( 二) 进行预算管理动态考评。 在预算实时控制的要求下,预算考评需要突出其时效性和动态性,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实时评价。动态考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场进行的、对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的即时确认和处理。对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之得出量化的评价结果。对于动态预算的评价,评价方法不但要应用定量评价,而且要应用定性评价,不仅要应用综合评价,而且要应用动态评价,不但要采用水平分析,而且要采用结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当然在具体应用时应该具a有灵活性,应该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采取不同方法的组合。 【参考文献】 [1]于增彪等。 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 会计研究,2004,( 8) . [2]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 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J]。 会计研究,2001( 4) . [3]汤谷良,何成梁。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运筹提升企业控制力[J]。 商业会计,2002( 8) . [4]高晨。 企业预算管理: 以战略为导向[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 . [5]崔也光。 企业预算管理的新视点[N]。 中国财经报,2001 -06 -14. [6]袁海燕。 浅析推行全面预算管理[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 . [7]关于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Z]。 财政部财企 2002( 102)

  •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_ 管理学毕业论文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_ 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中的提出和发展,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和环境的关系,文章对企业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其和人类生产活动等具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并且会耗费各种资源,因此,为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企业在安排资金的时候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从而诞生了绿色财务管理的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目前在短期使用中并不利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很多企业都放弃这种模式,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 绿色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导向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它必须遵循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原则,做到可持续发展。另外,财务管理是在社会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将企业作为经济人来对待。绿色财务管理强调对社会负有责任,在管理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其目标效益是多层次的,而不是单一的。企业管理理念决定着其具体的管理模式,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跟传统的模式不一样,其主要追求着六大理念,即对社会负责、促进经济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经营、实现各个相关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几个核心的理念。 二、目前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的绿色管理中环境效益是一个隐形的企业财产,所以相对于实体的物品来说,环境效益难以计量,所以绿色财务管理量化很难。当涉及到企业环境问题的业务计算时,绿色财务管理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第二,企业类型的局限。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所以我果断饿企业受国有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多的国有企业都会存在设备老旧以及社会责任重的局面,而且,国有企业长期的经济发展颓势使得这些企业财力较为薄弱,而企业的规模大又使得改造的难度大,民营和外企相对来说,社会负担轻,设备也较为先进,有利于实现绿色管理。 第三,企业经营决策方面。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是公司的决策的主要者,如果企业经理单一强调经济效益,缺乏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绿色财务管理将难以实现。在某种意义上,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对绿色财务管理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四,行业监管方面。在制定行业发展的统一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行业协会所起的作用比较局限,特别是在质量的监督、环保宣传的概念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的帮助和支持做的还远远不够。 第五,政府的支持和监督情况。政府支持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支持和监管的力度不够完善。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得到的支持较少。还没有试行了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在对企业的监督和处罚的力度还不够,仍然存在许多缺失和不足。 三、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问题的因素分析 第一,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企业有怎样的制度就会出现怎样的行为,因此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的根本。目前,中国虽然已经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规则,会计制度等文件,但这些制度文件都是基于规范的会计和财务行为传统意义上的。还没有建立在一个绿色会计、绿色财务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由于缺乏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和约束。很少有公司自愿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第二,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西方发达国家推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表明.政府不仅需要发挥其监督作用,还需要发挥其支持导向作用。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通过财政补贴来或制定绿色税收来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来引导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通过建立绿色认证标识和绿色审计来规范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等。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政府对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第三,企业不具备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应有实力。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经营成本的增加,也就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在短期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尤其是企业的技术较为落后,而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的,则更为不利。一旦缺乏合适的环境,那么绿色财务的管理模式就难以真正展开和贯彻。尽管有部分企业能够下定决心改进生产工艺,使得生产过程中国产生的各类废弃品能够得到科学的处置,但是基于底子薄弱,仍旧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从这一点来看,未来短期内我国仍有大部分的企业,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绿色模式。 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第一,企业应制定、完善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并监督执行。只有在根源上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种陋习,才能够起到管理的促进作用。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同时,加强监管部门的控制力度,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坚决严加惩治。 第二,构建绿色预算会计制度。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将企业生产的环境因素纳入企业成本预算、会计核算的范围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安排预算时,将相关规定和措施落到实处,并且进行预算会计时生产成本的核算和监督。同时,还应将企业预算活动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比如像是能源的消耗量等,都列入考核范围内,就能准确地对预算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 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从大环境来讲,我国目前正在努力改变着过去长期形成经济增长模式,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模式。在过去的十一五计划中,就十分看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政府是经济制度的总设计师,既然由国家政府所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都发生了改变,那么企业更应该抓住这一时机,把握良好的政治环境,落实构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第四,实施绿色激励政策。一是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针对落实绿色财务管理措施的部门给予一定奖励或补贴,通过经济激励让构建模式的脚步加快。二是寻求政府的帮助,比如一些政府主导的绿色信贷政策,都是支持企业、帮助企业能够顺利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三是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提高其运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能力。 首先是树立企业进行绿色经营与管理的意识,使得绿色以及环保成为整个企业成员的共识。其次是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回收废旧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物的排放量,增强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再者是进行企业绿色文化的建设,营造企业绿色文化以及绿色文明的氛围,试图建立起一个绿色财务管理的内部模式。然后是对企业内部的相关成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个队伍能力的整体素质,加大他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提高,培训相关知识包括环境会计、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技能以及操作方法和准则,把好人力这个关卡。接着是进行进行绿色监督的能力,各级机关要遵照相关的法律和环境法规,依据相关的环境以及会计准则,保证会计完整性、真是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提高会计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的质量。最后是要实施相应的专门小组,采取多种方案以及计划的监理,提高相应决策队伍决策的能力以及科学性,保证决策与事实相符合,组织合理,水平高超等。 参考文献: 1.吴金波,董雪艳,李婷婷.绿色财务管理探祈[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2). 2.范永太.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0). 3.刘淑华.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3). 4.郭海芳.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之探析[J].财会研究,2011(3). 5.忉彭琳.构建循环经济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通道探讨[J].会计之友(中),2011(1). 

  • 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对策_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要】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矿区的工作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构建稳定的职工队伍,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作过程当中煤炭企业要以人为本,要从职工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把握好煤炭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实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煤炭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在企业建设的初期,奉献了他们的青春,等到他们退休之后,应该得到社会的保障。企业要对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些职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他们养老。在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工作当中,煤炭企业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煤炭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很广,管理的对象的特点相当显著:这些职工居住的地点很分散,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回到家乡生活,这给管理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离退休人员的体力很差,也不会很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的感觉,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还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的负担,离退休职工住院治疗的费用很高,很多职工都不能承受这么重的经济压力。 一、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面临的问题。 1、社区的发展不平衡。 由于社区的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阻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社区的建设才属于开始的阶段,多数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少,而且社区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所以,在这种没有专门的场地和工作人员,没有老人们活动的场所。还有一些社区聘用了一些管理服务的人员,但是他们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忽视了为退休职工的服务工作,而把精力放到了社会医疗保险上面。所有的社区都是属于城区办事处,没有专人来服务这些离退休职工,所以很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2、管理经费的提留有很大的难度。 社区管理经费的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的落实。要想做好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经费的问题。本身企业应该把经费都上交给管理部门,但是一次性上交的难度却很大。煤炭企业给离退休人员的资金很有限,而且企业资产的分割有很大的难度,这使得资金很难去兑现。由于社区管理的经费比较紧张,社区的退休老人如果想开展各种活动,就没有资金的支持,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3、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福利不同。 由于社区的不同的福利,影响了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管理的看法。效益好与效益不好的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在医疗待遇等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一些待遇好的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不愿意接受社区的社会化管理,而一些待遇很一般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希望尽快能够把社区的管理社会化。 二、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对策。 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应该根据企业和职工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切实加强管理工作的水平。 1、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社区管理工作能够稳定。 可以先把破产或者是重组的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纳入到社区管理,如果职工的档案移交工作不是很方便,就可以先不做这项工作。职工的档案要由专人来统一管理;在职工的保险方面也要能够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解决这些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还要能够解除社区管理的离退休职工的各种问题,还要能够提高那些还没有纳入社区管理的离退休职工的积极性。社区管理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为社区的社会化管理的工作奠定基础。各级地方政府要把社会化管理的工作提上日程,帮助这些职工解决问题,制度有效的方案。比如可以确定社区管理的机构,明确工作人员的制作,落实管理的经费问题。还要一步步把所有的离退休职工都纳入到社区的管理当中,办理社保的机构要能够引导离退休职工办理相关的手续。 2、为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提高生活上的保障。 要完善职工的养老保险的制度,落实好他们的生活待遇。要确认好职工的出生年月和缴费的年限,把离退休职工的档案移交的工作做好,要及时办理手续。为了能够准确技术职工的待遇,切实保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办理审核手续的时候,认真把参保人员的各项信息核对准确,各个数据之间没有逻辑方面的错误,要保障养老金的准确。为了使得离退休人员的理解,可以先把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然后请本人来签字。如果由于没有得到个人账户对账单而无法办理退休的手续的时候,企业按照规定不支付职工的工资,而且这些职工的养老金还没有批下来,给退休职工造成了生活方面的困难,企业要为他们每月发放生活费,等到养老金发到单位之后,再扣除发放过的生活费,这不仅为退休职工提供了生活的保障,还保证了企业的利益。 3、筹集资金。 煤炭企业要筹集资金,从而能够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所以说要想做好退休职工的社区管理工作,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经济问题。所以,要从各个方向来筹集资金。要按照文件的规定,来解决服务工作的经费。还要向企业来收取服务费,对于改制或者是破产的企业要把管理费提留出来,企业如果不能一次性缴纳,就可以分几次缴纳。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在已建立健全社区党总支、党支部的基础上,一是按退休人员党员的居住方位,建立退休夫员竟小组。对于原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党员应与所在社区党组织联系,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居住地社区,就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社区党组织应采取不同形式,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在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根据退休人员党员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有计划地安排组织活动。凡重大节假日都应有组织地安排活动。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启发全体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保持党员先进性。三是社区和党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离退休人员的体质,陶冶离退休人员的情操。 5、采取多种形式使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学。 学习是许多离退休职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党的各个时期重大政治活动,采取征订报刊、发放资料、办班辅导等形式,建立以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的常规学习体系,并做到对体弱多病、行动困难的离退休职工实行送学到家,对远涉外地、不能参学的离退休干部实行函学到人,对文化偏低、视力不行的退休干部实行帮学到位,切实做到党中央有重要会议、中央领导有重要讲话、报纸杂志有重要社论等相关内容,都要及时组织离退休职工学习。 总之,离退休管理工作做好了,既能更好地安抚离退休职工,又能间接地做好在职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使他们安度晚年生活,还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煤炭企业的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寇凤超。公务员法中监督约束机制的八大举措Ⅱ】。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 f21刘民。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创新浅议以中铁十六局离退休职工管理为例Ⅱ】。新西部,2010,(07)【3】3史立峰。如何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Ⅱ】。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崩己),2007,(06)。 【41刘少云。文化养老颐天年以人为本共和谐郴州卷烟厂离退员工生活见闻及启示Ⅱ1.湖南烟草,2010,㈤。 【5】付跃仙。关于离退休干部坚持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落实两项待遇问题的思考Ⅱ】。中国市场,2011,(48)。 【6】孙建中,蒋海燕,马翼飞。心系夕阳倾情服务一鸟海市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工作纪实Ⅱ】。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5)。

  •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_管理学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_管理学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征以及培养目标内在要求实践教学应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调查和走访发现,虽然其在旅游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普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因此加快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步伐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制约了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与综合素质课等。传统的学科体系存在着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应用性知识偏少的问题,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但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缺乏科学的认识,能力培养单一化 旅游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三个层面,需要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内容的实践课程与之相适应,进而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在层次上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二是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课程体系方面,忽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具体表现在:能力培养表层化,偏重于第一层次实践;实践教学类型单一,覆盖面窄。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等方面。但是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设置空白,关系到学生各层次和各方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未能体现。 (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 难以满足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要求目前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校内实验室与校企联合办学两种,也具有实际意义。但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平台普遍存在着建设不力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和设计的原因,校内实验室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相关实验室建设不能落实到位。高等旅游院校的实验室普遍设置少,只能为个别实训课程提供有限的实训;旅游管理教学甚至完全缺乏校内实践场所,或者根本不进行实践训练。二是设施设备简单、落后、缺乏环境氛围。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只能进行基本的服务技能训练,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管理能力训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建立紧密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客观上,由于企业缺乏参与培养的责任感,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工作繁重复杂,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在主观上,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关注、投入不足。这两方面因素制约了校企深层合作育人的有效开展。目前,旅游高校的校外实习,只停留在基层服务层面,管理层面的实习难以落实,影响到旅游管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四)实践环节实施缺乏保障条件,实践教学环节制度化管理欠缺 实践教学的管理相比于理论教学而言,需要协调校内外多层关系,其管理难度更大。目前,实践教学在教学要求、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等方面还很不完善。 例如,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实施细则、实训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文件不够齐备,或者内容缺乏科学性,导致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项目确定、学时分配和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缺乏标准,随意性大,缺乏控制。另外,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改革措施与对策 (一)实践教学计划改革应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 (二)积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市场、社会、学校。要尽可能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我们应以旅游实践为依据,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适应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具体体现为旅游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学校在旅游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 (四)实践教学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五)改革旅游实践课的考核制度。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旅游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加强旅游实验环境建设旅游实验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校内的各类旅游实验设施设备以及校外的实验基地。 校内旅游实验环境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基础实验室。如:语音室、机房的设施设备,避免资金浪费;运用多媒体条件立体模拟客房、餐厅、旅行社以及景区(点)的实际运营;使用学校已有设施开展旅游案例教学、双语教学、互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校外旅游实验基地建设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档次高、发展成熟的固定实习、参观基地;开办一些旅游校办产业,以实践教学为主,也局部对外开放;鼓励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旅游经纪人资格证、领队证、调酒师证、博物馆讲解员合格证以及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技师证等相关旅游职业资格;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开设旅游专业的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同时还可以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旅游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 三、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既是旅游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5):118-119. [2]刘冰清,陈国生。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71-74. [3]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2. [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2. 

  • 城市化需要智力支持_管理学毕业论文

    当今世界是城市的世界。在全球范围内看,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格理蒙德于 2007年预言:今年之后,全世界大部分人将居住在城市里。人类的历史将进入空前的城市史。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成长为城市中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690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这意味着,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国家,已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指数与主要尺度,因而,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业人口,可以看作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与象征。但另一方面,中国城市高速和超常规的发展也进一步激化或加大了城市与乡村、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矛盾与差距,造成了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看病难、上学难、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与矛盾。特别是很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由于对新的生存环境、工具技术及游戏规则很陌生且不适应,不仅很难切实地分享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利益,而且付出了沉重的牺牲和巨大的代价。正是由于这个深层原因,才出现了对国际大都市的尖锐批评和中国伪城市化等极端言论,同时否定我国城市发展的舆论和社会思潮也迅速滋生并广泛传播。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观念、意识、心理与社会思潮,扰乱了我们对中国城市化应有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但究其根源,则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长期存在的城市盲点密切相关。一方面,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谱系和价值观念上具有浓郁的乡土中国色彩,使人们在面对迅速的城市化进程时缺乏必要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受西方影响,关于大都市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环境、经济、人口与管理等方面,不仅片面而且也不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经验。这是在认识和描述城市时容易走向简单化、非理性和极端化的主要原因。推动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正面研究,是清理和消除在思想和现实中极为有害的反大都市或逆城市化舆情思潮的关键。 结合近年来国内城市研究的探索,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城市科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具体是以马克思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观点为指导,整合中外在城市环境、政策、规划、经济、管理、人口、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打破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于专业化与精细化的既有学科架构,以满足城市研究多元化的知识需要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需要。 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探索。如201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置城市科学新目录,为推动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首批资助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等,在综合研究城市发展上都积累了不少的成果,为城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 二是以都市文化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与升级。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以古典人文精神和现代理性系统为核心,无法从容应对以多元性与异质性为主要特征的都市社会,由此产生的大量知识与观念,不仅不符合中国城市化的理论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反城市的。当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反大都市舆情,可以说主要是在这个温床上繁殖的。都市文化学根据城市化的规律和特点,其目的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理性的方法、观念、理论与解释框架,对农业背景下形成的文史哲和在工业背景下形成的现代理性文化如何融入都市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蒙与引导作用。 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积累,如重点研究都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重点研究海派文学、古代城市文化与文学等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都市化进程中,随着文化资源直接构成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文化生产力成为城市社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文化发展成为城市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更高理想,都市文化在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以都市文化为核心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 无论如何,中国城市化进程已兵临城下,破除人们思想观念中对城市的蒙昧和错误认识,通过正面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系统,在当下具有越来越紧迫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浅议现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策略_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 要: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很多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核心实力而联合组建成集团型发展的企业实体,在当前市场环境与经济活动中发挥了较好的集团性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新时期,针对联合企业加强其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尤为重要,本文简要阐述分析了现代企业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手段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实施策略。 市场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促进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当前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很多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核心实力、往往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形成共同合作与发展的集团式经济实体,以便于在相关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针对当前很多大规模集团企业来说,创新和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强化集团财务管理效果,对于促进集团型企业经济稳定经营和发展尤为关键。 1、集团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 作为当前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是以具有控制能力的母公司为核心,由相关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其他相对独立的企业组织共同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理财模式,集团财务管理通常是指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运用一定的方式针对集团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分配、控制和预算等财务方面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集团财务管理以资本运营效益为中心。针对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过程实施全程管理,渗透于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环节之中,相对偏重于企业资金筹措、运用和控制的过程效果。集团财务管理直接影响着集团企业的稳定经营程度。集团企业的财务业务具有协同特点,同样承担着提供公正、准确会计信息的责任,以满足集团资产优化运行的客观要求。 由于集团企业通常包含多种行业组成,其内部理财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具有较大迥异性。针对实施资产经营一体化的集团企业内部子公司进行优化调整资源结构,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加强集团企业的税收筹划和管理,使子公司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集团财务管理达到良好的资产经营状态,并充分反映其产业特性和资金运动规律。传统的财务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基本上是以记账、核算、报账为主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方式,由于集团企业在资产组合上体现了多行业并存、联合经营及规模经营的特点,原有被动式监督运行模式应向主动式理财及资产经营方向发展。 2、常见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通常需要一定的模式途径去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集团企业的正常经营效果。常见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2.1 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实施集中财务管理,将各项财务经济决策进行集中管理,便于统一财务政策,充分发挥母公司的财务导向和调控作用,协调集团资金,发挥资源优势,降低资金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完成集团统一财务目标,防范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集团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容易挫伤和抑制下属企业积极创造性。 2.2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根据内部各企业的行业特点,将财务管理决策权下放给子公司,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的职能,母公司仅间接监督和管理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下,各下属子公司在融资、投资和使用调配等财务决策权上具有很大的激励性和灵活性,能够保障财务决策的适应性,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2.3 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混合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分权基础上将资金筹集、使用、回收与分配融合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属于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相对理想化的集权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 3、新时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策略手段。 新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合作与发展,集团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应注意落实如下策略: 3.1 优化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明确财务管理权责。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效果影响着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集团企业要想基于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式财务管理观念,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职能建设,强化财务风险意识,集团母公司在获得经营控制权后,应及时构建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基于债权利相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集团企业内部各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提高集团财务管理效益。 3.2 加强集团内部产权结构调整,实施经营授权控制。 企业集团组份之间主要通过资本纽带连接关系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企业内部投资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集团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梳理和调整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优化财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强化集团战略决策等财务管理职能,对子公司对外投资等具体经营活动实施授权控制和分权管理,确保下属企业经济活动及财务管理的相对独立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完善集团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集团应根据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特性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整体财务管理目标,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督促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我管控,评价和调整,加强下属企业财务运转的动态监管和审计控制,及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防范经营风险和资产流失,保证集团目标计划的有效实视。 3.4 强化集团财务资金预算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程序。 资金运营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心,集团主管部门应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构建财务资金结算中心,针对集团生产经营等资金进行筹资运营和动态监控,规范和完善财务资金的审批程序,强化集团资金金的集中管理,实行统存统贷。严格各子公司的财务运作程序管理,杜绝资金账外循环。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融通和调控管理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集团资金实力。 结束语: 总之,企业集团属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构建和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加强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和策略研究,对于促进集团企业稳定发展和高效运营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谷良 企业财务管理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 张芳 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 2003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