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lue_wind777
7045 5

[经济现象] [原创]拿学术开开心-锚定效应(上) [推广有奖]

教授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8772 个
通用积分
13.9702
学术水平
560 点
热心指数
514 点
信用等级
418 点
经验
20034 点
帖子
286
精华
10
在线时间
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0-2
最后登录
2021-12-29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拿学术开开心-写在前面的话


我自认为不算一个很刻苦的人, 从我大学时代第一眼看到一个“学霸”从我面前飘过的那个瞬间起我就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当时我正没心没肺的和几个死党研究校门口烤鸡架味道的好坏问题,突然觉得一股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一抬头,她便出现了在我面前。她那凌乱的发型,那迷离的眼神,厚厚的眼镜片子,还有那明显大了一号的皮鞋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传说中学霸的生活一天中除了吃饭的时间全会呆在自习室里,手里面永远拿着一摞厚厚的书。 其实我的心里是十分渴望和她结识的,但事实证明我的结识计划应该不能算做是成功,因为大学四年她只跟我说过一句话: “同学,太冷了,把窗关上好吗?”…

123.jpg


尽管如今的我有时也会在书桌前面看论文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也会跑到某会议上在众人面前作作学术报告,亦或是拿着马克笔在一群充满着求知欲或是满脸睡意的大学生前面讲题,但内心深处对那些一篇篇充满了晦涩语言,高等数学和计量统计的学术论文还是很头疼的。这种头疼感在我发现了我研究了一下午的学术论文却被恩师只看了5分钟就搞明白了的事实以后就变得更加强烈。我十分怀疑恩师们是把学术论文当穿越小说看的,对他们来说在旅游的火车上消灭几篇论文,在去往会议的飞机上解决一本我需要花半个月时间才能看完的学术著作是打发旅途时间的一个不错的消遣。 学术论文似乎是应该和沙滩躺椅,墨镜,太阳伞,还有插着心型吸管的橙汁配套出现的一种东西……这也太不符合逻辑了!

无论如何学霸与恩师们的境界是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在现实生活中我更多见到的是和我一样拥有好知欲却在一篇篇英文论文中稀里哗啦倒下的人们。那为什么学术的东西不能有意思一些呢?其实你不能怪罪我们教授们,学术最大的一个要求就是”严谨”,每完成一个课题或是一篇文章,作者都要把他的研究成果拿到一群把学术论文当穿越小说看的人们面前让他们帮着挑毛病,要知道,即使很多时候作者们绞尽脑汁,如履薄冰,心惊胆颤,急头白脸的使用最严谨的学术词汇和最小心的语言,也依旧会被这群审稿人们批的七零八落,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千疮百孔,让你觉得你的研究成果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以外再没别的用处了。你想,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们还能有心情把学术论文写的像小说一样吗?

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学术完全没有必要搞的太过严肃,大家有些时只是想了解一下某方面的知识而已。因此我写下了下面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无关学术,写的目的无非是想为那些对心理学和经济学感兴趣的人们举个例子了解一下社会学家们在研究些什么而已,当然如果了解的同时能让哪怕一个不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人对行为经济学产生了点兴趣,我也算是功莫大焉!

PS: 无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本人是彻头彻尾如假包换的一个Junior,而且此时此刻笔者正在为了研究某项目而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因此这篇文章只会涉及笔者比较熟悉的一个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现象,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万望多多担待一二...... (注: 这篇文章是作者原创,之前零散的在其它板块发过,这个是最终的版本,修改了一些内容添加了一些references)

谨以此文献给我看不懂中文的导师们。



拿学术开开心-锚定效应(0)


要知道,在当今社会想要冒充一名经济学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卖烤地瓜的也可以把自己称为CEO,在淘宝上给越南的留学生卖了双袜子就可以说自己在搞跨国公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想要依靠说出几个经济学家的名字或是随口抛出几个诸如CPI或是IPO的缩写单词就赚到无知少年们崇拜的目光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 想要冒充一名有学问的人,你首先必须掌握大家听都没听过的专业术语,最好是百度不到的百度上写错的或者百度到也没人愿意看的,然后在用一种极其随意并理所当然的语气在和一个完全外行的谈话中将术语抛出来,并在对方一脸茫然,问你怕显得自己没学问,不问又听不懂的尴尬时刻及时显示出一脸的惊讶和抱歉的表情,请注意,这种表情一定要涵盖一下两层意思:

1. 哦卖糕的!!!我学问太大了,我没意识到原来我说的这个专业名词不是所有人知道的啊。  

2. 哦卖糕的!!!实在对不起,我没有意识到我学问大到这种程度,吓着你了。

鉴于这种表情很难掌握,建议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对着镜子练......

124.jpg



好了闲言少叙, 下面隆重介绍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一个名词: 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




拿学术开开心-锚定效应(1)


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 到底是什么?

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教授说:锚定效应就是"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yield different estimates, which are biased toward the initial values. We call this phenomenon anchoring"。穆斯韦勒教授说: 锚定效应就是 "The assimilation of a numeric estimate to a previously considered standard".......[1]

怎么样,没看懂吧?

看到这么短的一句英文你可能还是不太明白"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究竟是什么,你看不懂的原因并不完全因为你的英语太烂(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可能),这主要是由于他们使用比较严谨的词汇。

不过这时候你不要慌,发型保持好,因为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一个学者的风度。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就明白了。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实验,研究锚定定理不知道这个实验就好比宅男不认识苍老师一样,是会被人鄙视的。

实验发生在距今40多年前 [2]: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教授把他们的学生分成了2组,关在两个教室里。然后拿了个刻度为0-100的轮盘分别两组同学面前转。

放在第一组同学的面前的轮盘转了个10,于是卡尼曼教授问他的学生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比10%高哪还是比10%低哪?(我分析当时他的学生们肯定都以为教授忘备课了 不好好讲课搞智力测验) 不过为了期末的成绩,同学们都认真回答了高或者低。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以后卡君问他们的学生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百分之多少啊?把答案写在小纸条上,否则不许回家吃饭!

同学们回答完以后卡尼曼教授把小纸条收了上来,然后用计算器一摁:第一组同学平均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25%”。

算完之后两个教授又窜到了第二组同学那里转同样的轮盘,这次轮盘的指针停到了65这个数字上。

于是卡尼曼教授又问第一个问题:孩儿们,你们觉得在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比65%高哪还是比65%低哪?同学们回答完高或者低之两个教授又问第二组同学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百分之多少啊?同学回答完后老卡一算:第二组同学平均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中,非洲国家占所有成员国家的比重是“45%”!

好了,问题来了,两位教授问两组同学的第二个问题一模一样: 但是两组人给出答案的平均值竟然差了不少!(25% vs. 45%)

经过反复的研究,两位教授发现,这种结果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巧合,同学们给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竟然很明显的受到了第一个问题中轮盘数值的影响!第一个问题问的数值低(10%),第二个问题给出的答案的就低; 第一个问题问的数值高(65%),第二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就高!

这是因为学生们脑残吗?显然不是,因为这个实验是70年代做的 当时脑残还不像今天这么普遍。(当然,后来两个教授怕这帮死孩子为了应付教授胡乱答题,又引诱另外一些同学说答对了奖励100块钱,得到的结果依旧与之前的实验相一致。)

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教授很激动,他们把这个现象命名为 "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 意思是说第一个问题中的数值 (也就是英文定义中的 starting points 或者 initial values 和 previously considered standard)像锚一样把人们的判断给固定住了。 (不过笔者后来想要是特君和卡君当年两组轮盘都转了50该怎么办,后来在卡君赠送给我导师的一本的书里才知道原来当年轮盘做了手脚,只能转出10和65.....这两个教授把自己的学生都忽悠了......)

References

[1] Mussweiler, Thomas. (2002). The malleability of anchoring effect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9(1), 67-72.

[2]: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New York, N.Y.), 185(4157), 1124-31.


拿学术开开心-锚定效应(2)

在我们开始介绍更多的登场人物之前,让我们先回答一个问题,了解锚定效应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有很多实例,比如一位美眉看到一双标价1000元的漂亮鞋子,她会想,这双1000元的鞋子我是买还是不买呢?由于没有有钱的老爸老公或者干爹等一系列关键要素,挣扎了很久还是不买了,不过MM暗下决心,如果这双鞋降价到500我一定买!结果第二天这双鞋打5折!Oh my god!神真的是存在的!这位美眉高高兴兴把鞋给买了,并为此吃了一个星期方便面。

同样的一双鞋,如果一开始标价100,而美眉路过刚好没带钱,她会想,这么漂亮的鞋别说100元就是200元我也要买!今天没带钱明天带钱来买!结果第二天竟然发现这双鞋价格变成了500!难道这个鞋商疯了?一天涨价5倍?老娘脑子被门挤了才会买这双鞋!(要知道淑女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会愤怒的。)

好了,在这种情况下,鞋商给鞋定的价格(1000元或是100元)就变成了所谓的"锚",而美眉对这双鞋的接受价格就受到了这个锚的影响。同样一双鞋同样500元的价格就会造成买与不买的两种结果。

了解了锚定效应以后,每当我看到打折场中嘶吼的人群,我都会淡定的飘过。(什么?!你说Beats by Dr.Dre Pro 明天打折?!!不写了,我今晚就去排队!!)

特维斯基和卡尼曼教授发现了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就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了。此起彼伏原因很多,比如他们发现锚定效应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自己研究锚定效应就有机会发表论文,发表了论文就可以变成教授,变成教授以后就可以买车子买房子娶漂亮媳妇嘲笑无知小青年等等。当然,更多的原因是科学家们发现锚定效应说的很有道理,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于是想发表文章变成教授的科学家们便开始研究了,第一个要研究的问题就是这个"锚定效应"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好用呢?科学家们发现人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在人们对所要判断的目标很熟悉的前提下,锚定效应是非常小的[3][4][5][6]。

什么叫做“人们对所要判断的目标很熟悉呢?”

比如一个宅男在和一个漂亮妹子聊天的时候你突然心血来潮想展示一下自己学问很大,决定用“锚”来影响妹子的判断,于是宅男马上抛出了“锚”:"妹子你的年龄是比40岁高啊还是比40岁低啊?" 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很有可能妹子会跳起来给他一个耳光,或者把手里面的红酒扣到他头上。(活该!用40岁这个锚干什么?难道不应该用16岁做锚吗!?)当然,即使宅男用了16岁做锚,妹子对自己年龄的判断依旧不会受到它的影响 因为妹子已经完全知道自己的年龄大小了,在这种情况下宅男做什么都是白费劲。

125.jpg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是3岁娃娃都知道的常识,熟悉答案的人当然不会受到“锚”的影响的。可着实有几篇发表的论文在研究人们在对某一样物品有相关知识的时候是否会受到锚的影响,而且他们的研究的结果竟然并不一致!这并不奇怪,因为“熟悉”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妹子对自己的年龄是"熟悉“的,那么消费者对洗衣粉是熟悉吗?人们知道每一种洗衣粉的价格吗?碧浪洗衣粉的价格会不会成为汰渍洗衣粉的"锚”呢? 我们能想到的这些问题当然都被蜂拥而至的科学家研究过了 (太不地道了,丝毫不留给后人们任何研究机会啊!),不但是对物品的熟悉程度,更多影响锚定效应的因素也一个一个的被揪了出来......

小常识: 锚定定理其实最早是心理学界研究的比较多的,心理学界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叫做"起始点偏差"starting point bias 其实也是锚定效应的一个种类,最开始一些社会学家们发现他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会引导人们对调查问题的估值偏向于调查问卷中所设定的一些"起始数值",这样一来调查问卷的结果就会不准确。

直到2003年Dan Ariely,George Loewenstein和 Drazen Prelec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将锚定效应正式引入到了经济学中,他们发现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买价和卖价也会受到锚的影响!这就大大挑战了之前传统经济学中消费者有固定偏好的假设。Dan Ariely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写的一本书心理学的爱好者可能听说过,这本书的名字叫做: 怪诞行为学 。[持续...]

References

[3] Englich, Birte, Mussweiler, Thomas, & Strack, Fritz. (2005). The last word in court - a hidden disadvantage for the defense. Law and Human Behavior, 29, 705-722.

[4] Englich, Birte, Mussweiler, Thomas, & Strack, Fritz. (2006). Playing dice with criminal sentences: the influence of irrelevant anchors on experts’ judicial decision ma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2), 188-200.

[5] Englich, Birte, & Mussweiler, Thomas. (2001). Sentencing under uncertainty: anchoring effects in the courtroom.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1(7), 1535-1551.

[6] Wilson, T. D., Houston, C. E., Etling, K. M., & Brekke, N. (1996). A new look at
anchoring effects: basic anchoring and its antece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5(4), 387-4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Experimental Assimilation disadvantage uncertainty Personality 穿越小说 大学四年 大学生 自习室 高等数学

131.jpg (8.99 KB)

131.jpg

130.jpg (42.51 KB)

130.jpg

129.jpg (181.24 KB)

129.jpg

128.jpg (151.06 KB)

128.jpg

127.jpg (45.92 KB)

127.jpg

126.jpg (43.17 KB)

126.jpg

沙发
haffer 发表于 2014-5-14 21:29: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看看!!!

使用道具

藤椅
JiaBinXu 发表于 2014-5-18 11:30: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错的文章
晴朗天空的云彩。

使用道具

板凳
partni 发表于 2018-10-5 21:11: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003年Dan Ariely,George Loewenstein和 Drazen Prelec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
请问这篇论文的题目和期刊是什么?谢谢

使用道具

报纸
chenchunlon 发表于 2018-10-10 18:28:57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地板
4031830281 发表于 2018-12-8 10:29: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很有趣~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9 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