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冥想苦行者
5849 56

[经济学前沿] 一种彻底消灭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商品货币之千重锚本位货币机制 [推广有奖]

教授

3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70 个
通用积分
38.1738
学术水平
168 点
热心指数
160 点
信用等级
137 点
经验
35685 点
帖子
1304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0-1
最后登录
2023-12-27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

奥地利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争——论生产过剩的

经济危机起因:


前言

20 世纪经济学思想史中有两位著名的人物哈耶克和凯恩斯,他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论战。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地进行调节,政府的过渡干预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阻碍经济的发展;凯恩斯则主张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府干预来影响市场经济过程,他认为政府的干预能够减少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克服经济危机并改善经济预期。凯恩斯与哈萨克之争虽然至今仍未有确切一致的结论,但在实践中是凯恩斯胜了,尽管在理论上哈耶克并未放弃自己的观点。

自由市场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不兼容

“利润信号”来引导经济人进行生产、交易等经济活动,这就是自由市场制度组织经济活动的方法。

在一个市场中,如果某种物品比较缺少,那么生产这种物品的利润必然就较高,必定会有更多的人跑去生产这种物品;如果某种物品比较过多,那么生产这种物品的利润必然就较低,必定会有更多的人跑去生产其它利润较高的物品。最后,一切物品生产的“利润信号”都将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中,从而实现供给对需求的追踪锁定。即便市场需求或者供给变动引起这个平衡发生任何变动,自由市场也都会用“利润信号”引导人们使其再次处于新的平衡,使新的供给再次追踪锁定新的需求。这个“利润信号”就是亚当▪斯密文章中的“看不见的手”。

由此可见,自由市场机制确实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但这个机制的运行却隐含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交给自由市场控制的所有对象的生产都必须具有“利润信号”,是经济运行中内生的物品,否则“看不见的手”对其将没有任何控制作用。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货币不是经济体系运行中内生的物品,生产它没有“利润信号”,自由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对它的生产供给没有任何控制作用。所以在实际中,信用货币的供给量完全由货币生产者的意志决定。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既采用了自由市场制度,同时又采用了信用货币制度,那么就会出现制度间的兼容性问题——由于自由市场的意志与货币生产者的意志无法完美沟通,所以两者之间必定会存在分歧和冲突——就好比同一个躯体的两条腿分别交给两个脑袋来指挥一样,必定会在配合上出现问题。

当市场中需要更多货币的时候,货币生产者没法准确知道市场到底需要增加多少货币;反过来,当市场中需要减少货币的时候,货币生产者同样没法准确知道市场到底需要减少多少货币。所以自由市场的意志与货币生产者的意志之间的冲突总是存在的,且无法消除。

地球上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向地处,有时形成瀑布,有时形成漩涡,但这些事物都仅仅只是现象而已,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万有引力。人类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生产过剩、滞涨等等,也都仅仅只是现象而已,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自由市场的意志与货币生产者的意志之间的冲突爆发。

货币在当今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自由市场更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规则。也正是因为两者都非常重要,那么当两者之间冲突爆发时,所产生的破坏力往往都是非常巨大的。


哈耶克注定要输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强调自发秩序原理——每个人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自发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极大化,这种原理在实际中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显然,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是严谨又合理的,但如果在纯自由市场当中加入一个非内生之物来作为货币,那么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将变得无能为力。如果你仔细地推敲奥过利学派的理论,那么你或许会发现它在纯自由市场中基本上无懈可击,但在信用货币制度中,却会漏洞百出。

所以在当时既采用信用货币制度,又同时采用自由市场制度的情况下,就早已注定哈耶克必输无疑。从他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货币的非国家化》可以看出,在哈耶克晚年的时候,他可能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信用货币制度与自由市场制度不能同时使用。

对于奥地利学派来说,只有找到一种远胜金本位和信用货币的内生货币制度,才能使该学派再次荣登巅峰、大胜归来!


凯恩斯注定要赢,但也注定赢的艰难和短暂

经济体系中所有生产者的盈利来自于所有买者的支出,而所有买者的支出又来自于他们作为生产者的盈利,这就像一个周而复始的转轮一样。那么一旦有人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就必定有人的产出难以销售出去,这个转轮的旋转就会变慢。凯恩斯将这部分储蓄起来的收入称之为“需求渗漏”。

也许你会说一部分人的储蓄,会被另外的人借来购买,这样不就可以填补了这个“需求渗漏”。但是借贷是需要偿还利息的,要想将本金和利息一起偿还,那么就必然会形成更大的“需求渗漏”。往往在开始的时候,人们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填补这个漏洞,但随着这个利息的膨胀,最终必定无墙可拆,经济之轮将迅速减速。

所以凯恩斯认为经济之轮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自身总是趋向于停止旋转,要想使其持续转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外力来推动。于是,政府应当干预经济的理由便应运而生,要求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填补这个“需求渗漏”,以推动经济之轮稳定旋转。在实际中也确实如此,只要采用了凯恩斯的理论,那么一国的经济迅速加速。

但政府的财政收入,本身就来自于生产者盈利,是经济之轮上的一部分,只不过是通过税收的方式分流到了政府手中。那么政府财政收入这一部分,从理论上来说是必须要全部用于购买市场产出,才能够不影响经济之轮的旋转。所以政府填补“需求渗漏”的开支根本就不是来自于财政收入,而只能是来自于借贷。这与国民借贷购买的道理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政府的信用高于个人,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可以玩得更久一点而已。

在实际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财政赤字几乎都是单向增加,很少有减少的,即便是有也不过是通过出口顺差将其转嫁给了其它国家,所以各国的财政赤字之和的总量总是增加的。不断的扩张性财政支出,而又没有收入来填补这一支出,导致政府的赤字不断增加,最终政府渐渐处于越陷越深的境地。更可怕的是,还不能停止财政支出,否则经济之轮减速的更厉害,所以凯恩斯的经济学被称之为“鸦片经济学”,就是这个原因。

始终依靠外力来维持其转动的轮子终究会停下来,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凯恩斯又岂能不懂如此简单的道理,所以在面对反对者关于“长期”的提问时,他只能回答说:“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

由此可见,信用货币制度和自由市场制度这两种冲突的制度绞合在一起,不仅仅只为奥地利学派带来了困难和烦扰,其实对凯恩斯也一样,导致了他永远无法正面回答关于“长期”的提问,这也就注定了他无法彻底地战胜哈耶克,同时也注定了他不可能在长期中处于胜利。

对于凯恩斯学派来说,取消掉自由市场机制这种组织经济运行的方式,问题或许能够得到解决,但从哪里能找到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比自由市场机制更优秀呢?难!实在是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消灭生产过剩 解决生产过剩方法 解决经济危机方法 解除经济危机 消灭经济危机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zl89 + 8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80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10:34: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彻底消灭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商品货币之千重锚本位机制

前言

各位读者看到本文的标题,可能立即就会认为这是一篇意图改变货币制度的文章,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仅仅是让货币实现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贮藏手段、国际间流通等等功能,那么人类曾经使用过的大多数货币都可以实现这些功能。在这些功能方面,过去的金、银本位和当前我们正在使用的信用货币都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就连数字货币也同样能够实现这些功能。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变货币,而是为了改变生产体系的运转方式,以货币与政府仓库相结合的方式为生产体系建立“中继站”,从而彻底解除市场需求对国民生产力的束缚。

摘要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为纸币建立一个锚,他们的方法是用多种商品的价格作为锚,这样就可以达到稳定物价和币值的目的。在本文中提出的千重锚本位却是以多种商品的组合本身作为锚,这样不但可以实现稳定物价和币值的目的,还可以使整个生产体系具备一个“生产中继站”,从而使得市场的总需求始终无限大。值得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垄断性行业的生产不是一般生产者能够随意进入,所以垄断性商品和它们的生产者都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

一、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本质意义。

假设1:政府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1克黄金,且无论是持有黄金还是纸币都可以向政府自由兑换。因为商品价格是该商品的所有生产层级的利润集合体,那么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每生产1克黄金,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就得到1单位纸币的纯利润,且这一利润是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不单单是指淘金者,还包括为生产出这1克黄金作出贡献的所有生产者层级。举例来说,淘金者的生产活动是有成本的,他需要木材、工具等等,他的成本就是他前级生产者的利润与成本之和。而如果再进一步将这个“成本”向上无限传递,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个生产层级为这1克黄金的生产作出了贡献,并从这1单位纸币中分得了利润,而这么多个生产层级因为生产出1克黄金而分得的利润总和又恰恰刚好等于1单位纸币。

由于政府为1单位纸币和1克黄金之间建立了这种锚定关系,这就相当于使这么多个生产层级每生产1克黄金的利润总和始终恒等于1单位纸币,所以为纸币与黄金之间建立这种锚定关系就等同于为黄金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了一个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上面这个假设中是以黄金这种单一商品作为纸币的锚,由于金本位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中已经出现过,所以上面这个例子大家一定都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在单一商品作为纸币的锚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以铜、铝、铁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纸币的锚建立一种货币制度并进行再次推理,是否还可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假设2:政府规定以1单位纸币锚定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的1单位锚(规定1克铜和10克铝,再加100克铁组合为1单位锚。请注意:是三种商品以规定的数量比例构成的整体才是1单位锚,不能拆分),且无论是持有锚还是纸币都可以向政府自由兑换。

那么在假设2这种货币制度下,进入政府仓库的每1个单位锚,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将同样得到总共1单位纸币的纯利润,且这一利润也同样是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这与金本位制度下的情况完全相同。当然也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锚的所有生产层级也同样是包括了为生产出这1单位锚作出贡献的所有生产者层级。

通过假设1中对单一商品作为锚和假设2中对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这两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即便是以几百种、几千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的货币制度,都是在为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一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本质都是在为纸币的锚的所有生产层级建立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纸币利润基准。

二、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组成锚的各种商品之间的市场价格关系

在金本位下任何1克黄金都被赋予了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法定纸币价格,而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只对任何1单位锚赋予了恒定不变又始终为正的法定纸币价格,却没有对组成锚的铜、铝、铁三种商品之中的任何一种商品赋予不变的法定纸币价格。但自由市场会以非常巧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使铜、铝、铁这三种商品都分别在市场中产生各自的纸币价格,从而使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实现与金本位完全相同的货币功能,并且还能实现更多难以想象的优越之处。

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黄金价格低于它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黄金拥有者就会用黄金直接与政府兑换纸币,所以市场中的黄金价格就会上升;反过来,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黄金价格高于它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人们就会用纸币向政府兑换黄金,将换出的黄金卖到市场中,市场中的黄金价格又会下降。由此可见,在金本位制度下市场总是会将市场中的黄金价格自动控制在始终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位置,即P1克黄金1单位纸币。

而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如果初始时在市场中的1克铜的纸币价格、10克铝的纸币价格、100克铁的纸币价格之和低于它们组合成锚可以向政府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人们就会把三种商品按照政府的规定组合成锚,然后向政府兑换纸币。即便大多数人手中都不可能同时具有铜、铝、铁三种商品,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市场中自然会产生掮客,掮客会从市场中同时购买这三种商品,然后再用这三种商品组合成锚与政府兑换纸币,从而获取差价利润,这就会使得1克铜的价格、10克铝的价格、100克铁的价格之和不断上升;反过来,如果在市场中的1克铜的价格、10克铝的价格、100克铁的价格之和高于它们作为锚可以兑换到的1单位纸币,那么掮客就会用纸币向政府兑换锚,然后再将兑换到的锚拆分成铜、铝、铁三种商品分别卖给市场中的需求者,从而获取差价利润。由此可见,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市场总是会将1克铜、10克铝、100克铁三者的市场价格自动控制在始终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位置,即P1克铜+P10克铝+P100克铁1单位纸币。

通过假设1中对单一商品作为锚和假设2中对三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这两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以几百种、几千种商品的组合作为锚的货币制度,其组成锚的所有商品在市场中的纸币价格之和也总是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重要的结论:在任何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市场中组成1单位锚的n种商品的纸币价格之和总是被市场自动控制在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价格位置,即P1+P2+P3+……+Pn1单位纸币。


使用道具

藤椅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10:40: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生产体系的中继站

很多经济学学者都认为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好处仅仅只限于货币价值稳定。因为纸币具有了锚,而锚本身又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所以充当货币这种交易中间物的价值必定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它的优点也远远不止稳定纸币价值那么简单。

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大多数工业物品的生产,都存在如下图1-1所示这样一个生产阶梯图:

图片1-1.png


1-1这个图中,可以非常直观的反映出物品的生产层级。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电视机、手机、冰箱、汽车等等的物品,都是通过很多个生产层级,然后才得以产生。从煤、铁矿石、石油等等原始材料到成为最终商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条环环相扣的生产链条。

大多数最终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就必须要在短期内开始使用,否则它的价值就会悄然流逝。比如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汽车、手机、电脑、水果、蔬菜等等,处于生产链条最顶端的产品几乎都是如此,只不过不同的产品流逝的速度不同而已。但还有很多处于生产链条中间的产品却不是这样,比如铜、铝、铁、铅、石油等等物品。由于它们是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物质形态,本身不能被人们直接消费,所以它们即便是被存放上百年,对于生产的意义来说也仍然是基本不变的。

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即便是不使用,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逝,所以能让生产者的生产能力最大程度发挥的生产方式,必然是最优的生产方式。当市场对生产链条最顶端物品需求减少时,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处于链条中上端的部分生产者转移到链条的中下端去生产,于是他们的产出就以中间物质形态铜、铝、铁、铅的形式被政府的仓库保存了起来,而生产者得到了纸币;当市场对链条最顶端物品的需要增加时,那么我们又可以将处于链条中下端的部分生产者转移到链条的中上端去生产,这样就只需要从之前存储的铜、铝、铁、铅这些物品开始向链条的最顶端生产,生产过程变短,很快就可以满足市场对链条最顶端物品的需要。于是生产者得到了最终商品,而政府收回了纸币,并将仓库中存放的铜、铝、铁、铅、石油这些物品再次释放到了生产体系。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假设2中的政府仓库实质上已经成为了生产体系的一个中继站,这个中继站的作用就是以实物的形态容纳和保存生产者贡献中目前不愿消费的那部分产出。这个中继站中的物品种类越多,受它“中继”调控的生产者数量、链条数量和最终商品的种类就越庞大,生产体系应对需求变动的能力将越强大。

但这个中继站又绝不能由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意志来指挥,因为任何人的需求都是变化的,谁也不可能预先知道在下一个月或者明年市场需要些什么东西,需要多少等等,所以这个中继站必须要具有自动运行的能力。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正是以中继站与货币相结合的方式,用货币作为媒介使中继站与所有人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于是中继站就可以接受到生产体系中所有人的力量和意志主导,从而间接实现自动运行。这就好比拔河比赛一样,没有哪个参与者能够知道绳子该往哪边移动,但绳子却自然的移动向了它该去的方向。

如果我们将中继站存储生产者产出的功能称之为前中继,而把中继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的功能称之为后中继。前中继出现变化时有两种可能:1、产出相同数量的锚比以前越来越困难,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缩趋向。比如:资源的枯竭;2、产出相同数量的锚比以前越来越容易,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胀趋向。比如:技术的进步。后中继出现变化时也有两种可能:1、组合成锚的一些或者全部商品越来越不被生产链条所需要,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胀的趋向;2、组合成锚的一些或者全部商品被越来越多的生产链条所需要,那么市场中的纸币将具有通缩的趋向。所以呢,即便是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纸币同样会发生通胀和通缩,只不过在实际中往往变化的非常缓慢,程度也不会像信用货币那样大,大多数人都感受不到而已。

综上所述,商品本位货币制度的真正优越之处是为生产体系建立了中继站功能——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储存生产者产出,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从而使整个生产体系能够自如的随市场需求的变动而灵活调整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出的去向。这就是这种货币制度能够应对市场各种需求变动的最核心机理。

四、市场的总需求无限大

还是以前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从前面在“中继站”的论述中可以看出:1、当生产者们变得少消费时,市场就自动引导生产者向锚的生产端转移,多生产锚而少生产最终商品。这相当于将当前不消费的产出以锚的形态保留在了政府仓库中,而生产者手中留下了纸币而已;2、当生产者们变得喜欢消费时,市场就自动引导生产者向最终商品的生产端转移,少生产锚而多生产最终商品,并释放出之前存储的锚,从而缩短生产链条长度,加快了生产速度,迅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生产者用纸币购买最终商品,这就相当于将自己之前贡献出的产出现在以最终产品的形态收回而已。

在假设2这种货币制度下,市场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存储生产者产出,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之前存储的生产者产出,所以生产者的产出数量与生产者对最终商品的消费数量之间已经失去刚性链接关系,生产过剩和不足的问题绝不会出现。

市场的总需求等于市场对最终商品的需求与对锚的需求之和。因为政府对锚的兑换是没有数量上限的,等于无限接纳,所以两者之和自然是无限大,即总需求无限大。

综上所述,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生产体系可以容纳的产出无限大,无论生产者的数量有多庞大、生产能力有多强,都能够容纳,因为市场总需求无限大。

五、生产体系的资本容量无限大

还是以前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新进入的资本如果进入锚的生产端,就会使纸币增加,从而导致锚的生产端相比于最终商品生产端的利润水平略微下降;反过来,如果新进入的资本进入最终商品的生产端,最终商品数量将增加,从而使最终商品生产端相比于锚的生产端的利润水平略微下降。这就像小孩子玩的跷跷板游戏一样,每个人都想选择站在跷跷板较高的一端。无论你选择站在哪一边,你所选择的那一边的高度就会下降,另一边的高度反而上升,所以最终结果是大家站立的位置基本都处于差不多的高度。即便是你始终站在某一端,在其他玩家的选择下,你站立的位置仍然会与大家所站立的位置一样高。这个游戏的参与者即便再多,其结果都一样。

比如:当第一笔新资本进入最终商品的生产端,就会使最终商品的产出数量略微增加→最终商品的价格水平就会略微下降→最终商品的生产者的利润收益水平也会略微下降→那么对于第二笔新进入的资本来说,选择进入锚的生产端就显得对他更为有利→如果第二笔新进入的资本选择进入锚的生产端,又会使锚的产出数量略微增加→纸币的数量就会稍稍增加→最终商品的价格水平就会略微上升,这就使最终商品和锚的生产利润收益趋于相等。

由于经济人具有趋利性,所以在市场利润诱导机制的作用下,无论有多少资本进入生产体系,锚和最终商品两个生产端所投入的资本的利润总是处于基本相等的均衡位置。又由于投入锚的资本被赋予了始终为正的利润基准,那么投入最终商品端的资本的利润收益也绝不会低于这个利润基准。由此可见,一个生产体系无论有多少生产资本进入,该生产体系中的每单位资本的生产利润收益水平都始终为正。

综上所述,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再多的资本进入生产体系都能够获得始终为正的利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的资本容量是无限大。

六、资本积累的雪球效应能够顺利实现

在假设2中的货币制度下,政府需要建设仓库来存储锚,那么会不会出现天量的锚被存储起来?那么每年政府花费的存储成本岂不是也非常高?

仓库确实是需要的,但天量的锚被存储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其根本原因还是生产者具有趋利的特性。

在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市场的总需求无限大,能够容纳的资本无限大,且资本获得的利润始终为正。任何一个明智的生产者都会选择尽量把纸币用于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收入,手中只留下日常所需的少量纸币应对日常开支。所以整个生产体系中只会有流通所需的少量纸币,那么政府仓库中自然也只存储了与之对应数量的锚。

一个生产者如果将每期收入中当期不消费的部分用于投资,这实质上就是用当期不消费的产出换成了更强的产出能力,于是下一期中的产出将更加多。如果再将这种方式不断在每一期中重复,这个生产者的产出能力将会快速的增加,如同滚雪球一般迅速壮大。

这个雪球之所以能够持续滚动并不断的壮大,是因为市场中存在基准利润且始终为正,所以这就使几乎所有的资本具有了获得利润收益的保障,雪球自然不会停下来。

当然生产者的产出能力的增加速度是与生产者的勤劳程度、消费程度、市场中每单位资本的收益率密切相关的。生产者越勤劳,消费的越少,市场中每单位资本的收益率越高,那么生产者的产出能力的增加速度越快。

在我们当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往往都需要大力提倡生产者将产出多用于消费少储蓄,否则就会出现过剩,生产端就没法继续生产。但在本文中提出的这种货币制度下,不消费的产出会被生产者转变成更强的产出能力,所以生产者如果想尽快变得更加富有,那么就尽量多产出而少消费。反之,则可以多消费。总之,不管生产者消费多还是消费少,都不会影响到生产体系的生产。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一个疑问:难道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的每一个生产者都一定具有了准确的投资眼光,能够用钱赚到钱?其实即便是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大多数人还是只会将钱存入银行,并不会自己亲自去投资,但即便是存入银行,实际上还是被其他人用于了投资,否则银行又怎么会支付你利息呢?但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市场已经保证了资本一定能够获得利润收益,那么资金的利率将远远高于你现在得到的那一点点微末的利率,这是不是就等于是用钱在赚钱呢?是不是也间接等于将当前不消费的产出用于增加生产能力呢?

七、命名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金本位、银本位、金银复本位等货币制度。这些货币制度都是以一种商品作为纸币的锚,而本文中论述的这种货币制度却是可以用几百种、几千商品的组合来作为纸币的锚,且运行的机理仍然不变。为了便于区分、理解和论述,我们将这种商品本位货币制度命名为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将一直采用这一名称。

曾经的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相当于千重锚本位的原始版。反过来,千重锚本位相当于金本位或者银本位的进化版。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重锚本位无论有多少种背书商品,它都只能算一种货币。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须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货币,所以千重锚本位绝不可能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过去的金银平行本位、双本位和跛行本位,它们实质上已经是两种货币,相当于两个千重锚本位的原始版本同时运行。这是曾经的金银复本位与千重锚本位的不同之处,请大家注意不要混淆了。

    温馨提示:本文基本上算是我所提出的这种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理论的核心原理构架,为了缩减篇幅,避免篇幅太长令读者失去耐心,所以在本文中只论述了这种货币制度的运行原理和优越性。但仅仅只有原理和优越性是肯定不够的,比如假设2中只以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锚,这在实际中是肯定不合适的,在后面的解析文章中我将会逐步论述如何将这种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实用化。另外,本文中很些地方没有作深入介绍,更略去了细枝末节方面因素的分析,这可能就会使部分读者对本文中的某些地方难以理解。在后面的解析文章中,我会把本文中的难点拆分,每一个难点都用一篇文章来论述,这样既能够更加详尽,篇幅也显得比较短,各位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的阅读。


使用道具

板凳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12:38: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之解析(一)

锚和最终商品的生产者的区分界限

在正文论述的过程中,关于如何用文字来阐述锚的生产者和最终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区分界限时,令我亦感觉极为麻烦。主要原因就在于同一个生产者既可能具有锚的生产者身份,又可能具有最终商品生产者的身份,甚至可能同时具有两种身份。所以在正文中就没有作这方面的阐述,将其放在解析文中进行解释,这样也正好还可以避免正文的篇幅过长。

在假设2中,锚的生产者不仅仅是铜、铝、铁的生产者才是锚的生产者,还包括为生产出锚作出贡献的所有生产者层级。那么这个范围就非常大了,甚至根本无法找到边界。比如,生产出的铜、铝、铁并非全部都被用于组合成锚向政府兑换了纸币,还有很多被生产成了电线、汽车等等最终商品,而这部分铜、铝、铁的生产者就只能算作是最终商品的生产者。如果在某一时期,市场对最终商品的需求旺盛,市场中的纸币没有增长,也就是没有锚进入政府仓库,那么在这一时期里面整个生产体系中将没有一个锚的生产者。

所以一个生产者到底是锚的生产者还是最终商品的生产者,与他所生产的产品无关,完全取决于他所生产的产品的实际用途。如果他的产品被用于生产出锚,并向政府兑换出了纸币,那么他就为锚的生产作出了贡献,我们就称他为锚的生产者;如果他的产品没有被用于生产出锚并向政府兑换出纸币,那么我们就称他为最终商品的生产者。

举例来说,煤是铁生产所需的原料,而铁既可以成为锚的一部分,又可以被用于制造电线、汽车。那么一个煤的生产者生产出的一部分煤可能被用来生产成铁,这部分煤所生产出的铁的其中一部分被用于组合成一些锚,并向政府兑换出了纸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煤的生产者是这些锚的生产者之一。另一部分铁没有被组合成锚,而被生产成了电线、汽车,那么我们又可以说这个煤的生产者是这些最终商品的生产者之一。

所以生产体系中的大多数生产者,其实都同时具有锚的生产者和最终商品的生产者这两种身份。

在正文中提到多次提到市场的利润诱导机制将引导生产者在锚的生产端和最终商品的生产端转移,有很多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大量的生产者离开原来的岗位进入新的岗位,难道没有成本损失吗?

其实这是读者误解了。大多生产者都不需要离开原来的岗位,只不过是他的产出更多的被用于了生产成锚,并向政府兑换了纸币,所以他的身份从最终商品生产者变成了锚的生产者。就好像上面例子中煤的生产者一样,当人们多生产而少消费时,更多的铁就被用于组合成锚向政府兑换纸币了,那么他的身份就变成了锚的生产者,但他的实际工作照样是仍然生产煤。所以实际上大多数生产者都只是身份划分上的变动,而并非实际工作岗位的变动。

在正文中的图1-1中,所画的生产链关系只是一个简图,在实际中单单是铁这一种产品就不知道有多少个生产层级,估计也没人能完整的画出来,所以画这个简图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了解生产的链式关系,但这绝不是真正现实中的链接关系。比如一个汽车的生产者,一般来说我们应将其看着是最终商品的生产者,但如果他生产的汽车被用于了生产锚的生产过程,那么他就应当算是锚的生产者之一,所以各位读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当然,当人们变得多生产而少消费时,也确实会有很少量的生产者会离开原来的岗位,但这个过程也是缓慢的,毕竟引起生产者转移的起因是“当人们变得多生产而少消费”,而这个起因的变动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本身也必然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那么它所导致的结果也自然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结果。

各位读者一定要注意:生产体系中的大多数生产者,其实都同时具有锚的生产者和最终商品的生产者这两种身份。所以无论是生产者向锚的生产端转移,还是向最终商品的生产端转移,其实大多都是他们的产出物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导致他们的身份划分上发生变化,而并非实际工作岗位的变动。


使用道具

报纸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12:40: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之解析(二)

两种货币制度下的“需求渗漏”

在正文中我们用图1-1为大家解释了生产体系中的生产链条结构。

恰恰正是因为这种呈环环相扣的链条形生产结构,所以处于任何一根链条中的任何一环的生产者都必然遵循一个规律:只有自己的产出能够销售出去并赚到钱,他才会继续购买他前级生产者的产出,进行再次生产。反之,如果他自己的产出销售不出去或者不赚钱,那么他就不会再继续购买他前级生产者的产出。如1-1图所示,如果第3阶段生产者的产出销售不出去,那么第3阶段生产者就不会再继续购买第2阶段生产者的产出,而第1阶段生产者也别想再继续将产出销售给第2阶段的生产者。由此可见,在这种链条形生产结构中,任何一环的产出销售上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前级的每一环。所以假如你购买一辆汽车支付了10万元钱的话,那么这10万元其实被分配给了所有与这家汽车生产厂相连的每一根链条上的每一个生产者。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所有链条上的生产者层级的利润之和等于所有最终产品卖出的总金额。而购买所有最终产品的资金又来自于所有生产者的利润。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生产者获得的利润都必须全部拿出来购买所有最终产出,这个生产体系的“轮子”才能持续旋转运行。如果有任何一个生产者将自己的收入储蓄起来,那么就会有生产者的产出就无法顺利销售出去,从而出现过剩,这个生产之轮就会越转越慢(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静态的分析,如果动态的分析,那么将复杂得多,结果也不是这么简单明了,但在这里我们只需要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就可以了)。在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理论中都曾阐述过与之相似的这样一个观点,马克思将这部分储蓄起来的收入称之为“需求缺口”,凯恩斯称之为“需求渗漏”。

由于生产者决定是否储蓄是根据他自身的需要来判断,所以出现一部分生产者把收入储蓄起来的情况自然也就是无可避免的事情,这个“需求渗漏”可以说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凯恩斯认为经济之轮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自身总是趋向于停止旋转,要想使其持续转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外力来推动。但是一个始终依靠外力来维持其转动的轮子终究是会停下来的,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

也许有读者会提出疑问:经济之轮停止旋转,难道我们大家都得饿死吗?并非是这个意思,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明确的论述了:一个经济体系的分工生产和交易的程度越高,每个人的生活将更好。因为交易活动会促进分工生产的发展,而分工生产的发展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交易活动的发展,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反复的正向促进下,最终就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繁荣的经济局面。反过来,如果分工生产受到制约,那么交易自然就会减少,交易减少自然就导致分工生产更加无法进行,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反复的反向促进下,那么最终你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需要你自己来生产。所以这里的经济之轮减速,是指生产者的分工生产和交易的程度降低,生产者的市场参与程度降低,即生产者的经济活动渐渐地离开了市场,更多的偏向于一种自产自用的状态。

在假设2中,选择组合成锚的商品铜、铝、铁都来自于图1-1中第3阶段的产出。那么在假设2的货币制度下,是否仍然会有“需求渗漏”呢?经济之轮本身是否仍然具有“自身总是趋向于停止旋转”的特征呢?

根据正文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初始时生产者必定大量集聚在铜、铝、铁的生产链条前端上,因为生产这些产品具有利润保障,生产组合成锚直接向ZF兑换纸币就可以了,所以生产再多都根本不愁销路→纸币数量快速增加→生产者们很快就会发现,生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那些最终商品的生产者的利润越来越高→于是一些锚的生产者就开始向图1-1中第4阶段到第n阶段的普通商品生产端流动,以获得更高的利润→n阶段的最终产品数量开始不断增加,其价格开始下降,第4阶段到第n阶段生产者的利润也跟随下降→直到第1阶段至第3阶段的生产者利润同第4阶段至第n阶段的生产者利润相差不大的时候,生产者就不再流动。于是整个生产体系的利润和生产者流动将处于平衡状态。每个生产者都能够向生产体系贡献产出,换句话说就是每个生产者都可以获得纸币利润收入。

此时每个生产者都有两种选择:

1、每个生产者都将自己全部的纸币利润收入都用于购买第n阶段的最终产品,那么整个市场中的所有第n阶段最终产品将被全部买光,同时纸币也将全部离开市场,ZF仓库中的锚也将被完全兑换清空。这就相当于每个生产者都将自己向生产体系贡献出的产出,以最终产品的商品形态收回,所以产出和销售必定是完全平衡的。

2、每个生产者都将自己的部分纸币利润收入用于购买第n阶段的最终产品,另一部分储存起来。那么生产者储存起来的那一部分纸币将有对应数量的锚存留在了ZF的仓库中。而用于购买第n阶段最终产品的那一部分,还是相当于生产者将自己向生产体系贡献出的产出,以最终产品的商品形态收回。所以产出和销售仍然必定是完全平衡的,只不过是多生产出的锚相当于被ZF用纸币购买了而已。

所以在假设2的货币制度下,如果生产者购买最终产品,那么不过是他将自己向市场贡献的产出以最终产品的形态收回而已;如果生产者不购买最终产品,也不过是他将自己向市场贡献的产出以锚的形态保留在了ZF仓库中,自己手中留下了纸币而已。

综上所述,在假设2的货币制度下,生产者买与不买最终产品,生产体系都照样运行,所以有没有“需求渗漏”对生产体系都将完全不具有任何影响。更重要的是,无论生产者是想要更多的最终产品,还是想要更多的纸币,只要他向市场贡献市场需要的产出,他的目的都能够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千重锚本位下的经济之轮是受生产者追求财富的经济活动的推动而旋转,旋转的动力间接来自于生产者对财富追求的欲望,欲望不灭经济之轮永不停转。


使用道具

地板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12:42: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之解析(三)

金本位和银本位

在正文的假设1中以金本位作为了例子进行论述。可能有读者会产生一个疑问:金本位、银本位在历史上的表现并非十分优越,否则也不会被历史所遗弃,既然它们是千重锚本位的原始版,那么又何以证明进化版就一定比原始版强大呢?难道就因为作为锚的组合物品的数量不同吗?

由于金和银这些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本身稀少,所以随着人们的开采,生产同等数量的金或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这将对生产体系造成以下几种影响:

1、市场中的货币具有了通缩的趋向。这意味着物品的价格将越来越便宜,既然未来比现在更便宜,那么人们自然更加愿意将钱留待未来使用,这样才更加有利。如果大多数人都想留待未来购买,那么现在产出的物品又卖给谁呢?产出难以销售→生产者就难以参与生产→收入更低→购买能力进一步下降→产出更难以销售。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货币的这种通缩趋向破坏了生产体系的运行秩序,生产者即便有生产能力也无法向市场贡献产出。更恐怖的是,未来之后还有未来,未来无穷尽,所以无论是金本位还是银本位都使每一个生产者长期处于一种市场参与度极低的状态。在实际中,很多生产者进入了以物易物的状态,更有一些人几乎相当于退出了市场——自产自用,一个人玩去了。这自然是非常不利于一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2、无法对生产者向生产体系贡献出的产出实现存储的功能。在正文中提到“当生产者们变得少消费时,市场就自动引导生产者向锚的生产端转移,多生产锚而少生产最终商品。这相当于将当前不消费的产出以锚的形态保留在了政府仓库中,而生产者手中留下了纸币而已”。但是金和银的天然数量本身太少了,无法容纳太多生产者转移,因为转移的人越多,每个生产者的产出率越低,这将导致更加剧烈的通缩。

综上所述,金或银本位下的政府仓库根本就不具有实际的中继功能,这是由金和银本身的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任何只用一种商品作为锚的商品货币制度,在不影响币值的情况下,存储生产者产出的容量都非常有限。比如:假如我们将金、银本位换成铁本位,是不是铁本位就能够表现的非常好呢?结果可能并不乐观。在任何一个时期,如果突然生产大量的某一种商品,必将会导致这种商品的产出成本上升,这就使得货币仍然具有通缩的趋向。而如果某一天突然出现一种新的生产技术,铁的生产代价大幅下降,那么随之而来的通胀又将是灾难性的破坏。所以采用单一商品作为锚的货币制度本身就存在的缺陷,无法满足经济体系的需要。

综上所述,金、银本位制度被历史所遗弃,其原因既有金、银本身的因素,也有这种单一锚本位货币制度缺陷的因素。

千重锚本位由于锚定了成百上千种商品,与生产体系中的绝大多数生产链条相链接,所以几乎任何一条生产链条的终端发生变动,它都能有效的发挥中继作用。另外,组合成锚的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动,都会被锚组合中的其它商品所分担,所以在市场中所代表的币值将非常稳定。由此可见,组合成锚的商品种类数量上的差别,的确会导致货币和中继站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产生差别。只不过种类数量越多,这种差别将越微弱,而种类数量越少,这种差别将越明显。

另外,由于千重锚本位锚定的是多种财物,所以随着生产体系的发展,它随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再次的锚组合和锚分离,变革成下一代更多锚或更优组合锚的新币,而不会因为影响到任何人群的利益而使货币变革受到阻挠。


使用道具

7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23:11: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之解析(四)

选择商品作为锚需要满足的条件

在正文的假设2中,只以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成锚,这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讲解,如果在实际中使用那是肯定不行的。

在正文中和解析文(三)中都已经明确提出组合成锚的商品种类数量越多越好。那么选择商品作为锚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呢?

一、它必须是其它很多种物品生产的原材料,而不能是最终产品;

二、易于在长期中保存而不变质,且保存成本低;

三、易于区别等级和实现标准化分类;

四、在目前的预期中,它在未来较长时期的生产中都是必需使用的材料;

五、在目前大多生产者的预期中,它在未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出速度会越来越高,而不会因为资源的匮乏而越来越少;

六、与之相链接的生产链条越多越好

七、本身非垄断生产性产品;

八、该商品所处生产链条的前端不能有垄断性原材料,至少在前端的近端不能有;

九、根据现在和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确立组合成锚的各种商品之间的数量比例。

在我们目前的大多数工业基础材料中,有很多材料都能够满足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比如:铜类、铁类、铅类、铝类、硫酸、盐酸、塑料原材料类、橡胶原材料类、石油类、化工类、氮肥、磷肥、水泥类等等类别的物质。而仅仅铜类就又可以分为紫铜、黄铜、铸铜,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铜板、铜条、铜管、铜棒等等。


使用道具

8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23:13: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之解析(五)

锚交易市场和ZF自动交易程序

    在正文中和在解析文(三)中都已经明确提出组合成锚的商品种类数量越多越好。那么在实际中参与组合成锚的商品的种类将非常多,几乎不可能有任何一个生产者能同时拥有组合成锚的所有商品,那么生产者如何才能向ZF兑换到纸币呢?另外,以组合成锚的商品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为原材料的企业,又要如何才能用纸币兑换到他们想要的那一种或者几种商品呢?

在正文的假设2中,由于锚只由铜、铝、铁三种商品组合而成,所以这个问题就显得不是很突出,市场中的掮客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但如果组合成锚的商品种类多达几百种或者上千种的话,那么掮客也很难以完成。

所以在千重锚本位这种货币制度下,ZF还需要建立一个与股票交易市场非常相似的交易市场和一个自动交易程序(请注意,这个自动交易程序是为ZF参与买卖,普通生产者不能使用)来取代掮客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便于称呼我们将这个交易市场称之为锚交易市场。如果我们的纸币被称之为H币,那么这个交易市场就叫做H锚交易市场。

在这个H锚交易市场中只有组合成锚的商品可以参与交易,且只接受H币,而不接受其它任何货币。在这个H锚交易市场中组合成锚的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交易盘。持有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者都可以在交易市场中相应的交易盘上卖出自己的商品,而持有H币的国民也都可以在交易市场中相应的交易盘上买到他需要的商品。

在正文中提到“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重要的结论:在任何商品本位货币制度下,市场中组成1单位锚的n种商品的纸币价格之和总是被市场自动控制在大约等于1单位纸币的价格位置,即P1+P2+P3+……+Pn≈1单位纸币。”由此可见,在H锚交易市场中的所有商品的价格之和本身就应该始终等于1单位H币。

于是ZF就可以采用一个自动交易程序代替假设2中的掮客促进纸币流入和离开市场的作用:

1、当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变少时→最终产品的产出将下降,导致对铜、铝、铁等组合成锚的商品的需求减少→于是H锚交易市场中的商品的价格将下降当锚交易市场中所有商品的交易盘价格之和稍稍小于1单位H币的时候ZF的自动交易程序将锚整单位(注意:这里说的“整单位”是指不能将组合成锚的商品拆分开来买入,只能在所有交易盘中同时买入组合成1单位锚的所有商品,卖出时亦相同,所以ZF在H锚交易市场中具有交易优先权)的以1单位H币的价格买入→这就等于将市场中多生产的组合成锚的商品吸纳到了ZF仓库,并将纸币流入市场→直到H锚交易市场中所有商品的交易盘价格之和上升到等于1单位H币为止;

2、当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旺盛时→最终产品的产出将增加,导致对铜、铝、铁等组合成锚的商品的需求增加→于是H锚交易市场中的商品的价格将上升H锚交易市场中所有商品的交易盘价格之和稍稍大于1单位H币的时候ZF的自动交易程序将锚整单位的以1单位H币的价格卖出→这就等于向市场释放出了组合成锚的商品,收回纸币→直到所有商品的交易盘价格之和下降到等于1单位H币为止;

3、当锚交易市场中所有商品的交易盘价格之和等于1单位H币的时候,自动交易程序就不参与交易。

ZF通过这个自动交易程序就可以使纸币流入(或者离开)市场,同时让组合成锚的商品离开(或者流入)市场,并且使市场中所有组合成锚的商品的价格之和始终等于1单位H币。

于是在千重锚本位、H锚交易市场和ZF的自动交易程序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任何一个生产者无论他是打算向H锚交易市场卖出自己的一种或者几种商品,从而得到纸币,还是打算用纸币从H锚交易市场买入自己需要的一种或者几种生产原材料,都可以非常快速、便捷的实现。

当然,在实际中肯定会是采用电子存单的方式,而不需要将实际的产品运到H锚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比如:要卖出商品的生产者,只需将自己的产品存入ZF的仓库,仓库就会在这个生产者的银行账户中记录上他存入的商品类别和数量,于是这个生产者就可以在H锚交易市场中相应的盘上将自己存入的商品卖出,从而就得到了纸币;反之,要买入的人的过程与之相反。


使用道具

9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23:14: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之解析(六)

锚的运输和装卸费用

  也许有读者会提到一个问题,如果所有组合成锚的商品都要先进入政府仓库,然后再流向后面的生产层级,岂不是平白增添了很多的运输、装卸等费用?

其实并非如此,只有在市场中的纸币的数量要发生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时,才会有商品需要进入或者离开仓库。因为买者和卖者都会考虑这个平白增添的费用,所以大多情况下都是以H锚交易市场的价格作为交易参照,而直接在H锚交易市场外直接交易,从而双方都可以减少开支。

可能又有读者会进一步提到一个问题,如果双方都在锚交易市场外直接交易了,那锚交易市场还有什么用呢?它的功能还怎么实现呢?

这个问题如果用正文中的假设2来分析的话,描述起来会比较复杂,大家也不容易看明白,所以我们临时新建一个假设3来分析:政府规定以1单位Z币锚定铜和铁两种商品组合成的1单位锚(规定1千克铜和1千克铁组合为1单位锚),且无论是持有锚还是纸币都可以向政府自由兑换。并假设现在Z锚交易市场中铜的价格是0.7单位Z币,而铁的价格是0.3单位Z币。那么在实际中往往就会出现3种情况:

1、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情况:如果铜的生产端生产出400千克铜,运到政府仓库中还得需要开支运输相关费用。而铜的消耗端需要400千克铜作为原料来投入生产,如果直接从政府仓库中去运回来同样需要开支运输相关费用。那么两端可能就会商量,以0.7单位Z/千克的价格但由双方共同承担运输开支的方式交易,这样双方都有利可图。于是这就形成了场外交易,双方都有利可图,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2、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如果铜的生产端生产出400千克铜,而铜的消耗端只需要300千克铜作为原料来投入生产。于是铜的消耗端消耗不了多出来的这100千克铜,这就打破了供求平衡,所以铜的生产端必须要降低价格才能够将400千克铜完全销售出去。Z锚交易市场中铜的交易盘价格就会下降,在政府的自动交易程序的作用下,铁交易盘的价格就会上升,这就会对市场释放出几种信号:A、铜的生产者利润下降,于是铜的生产者将察觉到自己的产出过多了,应该减少生产;B、消耗铜的生产者利润上升,于是消耗铜的生产者将察觉到自己的产出不足,应该加大生产;C、铁的生产者利润上升,于是铁的生产者将察觉到自己的产出不足,应该加大生产;D、消耗铁的生产者利润下降,于是消耗铁的生产者将察觉到自己的产出过多了,应该减少生产。于是,两端的生产者将发生流动,最终使生产端的产出比消耗端的需求多出来的部分之间的比例总是等于锚的组合比例。这就是在解析文(五)中提出“根据现在和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确立组合成锚的各种商品之间的数量比例”的原因。

3、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与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基本相同,过程相反。

综上所述,场外交易只能解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那一部分,而不相等的那部分就必须要靠锚交易市场来解决。在实际中,大多数时候经济运行都是平衡的,不平衡的时候相对较少,相等的部分必然远远大于不相等的部分,所以场外交易中需要运输的量必定远远大于锚交易市场中需要运输的交易量。只有在市场中的纸币数量会发生变化时,才需要发生商品进入或者离开政府仓库的情况,而这个数量相比于总产量是很小的。

另外,在实际中,无论是过剩还是不足,往往都不是短时间能够形成的。而生产者时刻都在流动,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动态平衡。当任何一个行业的利润高出来一点点,离开这个行业的生产者就会变少,而进入的就会变多,那么这将进一步消除过剩和不足的问题。于是商品进入和离开政府仓库而导致的运输和装卸开支就更少了。

虽然锚交易市场的交易量(这里指需要运输的量)远远小于场外交易量,但真正影响交易价格变动的部分,恰恰就是多余产出部分和不足产出的部分,而锚交易市场就是以多余产出和不足产出部分为整个市场中的商品实现了价格基准和生产引导的作用。


使用道具

10
冥想苦行者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3-11 23:18: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千重锚本位货币制度之解析(七)

锚的商品组合变动

任何一种货币制度都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有一天我们所选择为锚的组合商品种类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运行的需要,那么锚的商品组合应当如何来变动,新币又如何发行呢?

千重锚本位下的纸币,其本质是财物。比如在假设2的货币制度下,如果你拥有1单位纸币,那么实质上就是你拥有1克铜、10克铝、100克铁。

如果ZF需要把铅添加到锚的组合中时,就可以将国民手中的纸币收回(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纸币的收回只认现金),并将铜、铝、铁退回到国民的账户中,然后在锚的交易市场中为铅建立一个交易盘,并规定所有的交易盘都只接受新币交易。这样原来持有旧币的人只需将ZF退回到账户中的铜、铝、铁,在锚的交易市场中卖出即可得到新币。整个改变的过程中,将不会有任何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在实际中,其实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但原理都一样。

如果ZF需要从铜、铝、铁三种物品的组合中,将铁这种商品剔除,那么道理也是大体相同的,而且整个改变的过程中,同样不会有任何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只不过锚的交易市场中没有了铁的交易盘,铁成为了普通商品,而留在国民账户中的铁最终将被消耗铁的企业购买使用掉。

也许有读者会考虑到在原来旧币使用的过程中,国民之间会存在以旧币计价的债务关系(包括同银行之间债务),那么在废除旧币使用新币后,是否会影响到债务人或者债权人最初的利益呢?

由于1单位旧币所代表的是1克铜、10克铝、100克铁三种物品,那么在任何时候债务人欠下1单位旧币的债务,在偿还的时候都需要偿还1克铜、10克铝、100克铁三种物品,所以绝不会影响到债务人或债权人最初的利益。

也许还有读者会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由于突然出现一种新技术,铁这种商品不再被生产体系所使用,而铁又是锚的组合商品之一,那么岂不是为了组合成锚换取到货币,我们还得仍然要继续生产铁这种商品?

首先,锚的组合中的每一种商品,因为都是生产原材料,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突然不被使用的情况,否则之前规划锚的组合的时候,岂能不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呢?从整个人类生产历史中来看,凡是被大范围生产中用作原料的物品,往往都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用处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

第二,铁这种商品如果不再被生产体系所使用,那么锚交易市场中铁的交易盘上,来自市场中的买方将会完全消失。铁的生产企业要想卖出铁,就只有在ZF的自动交易程序启动的时候,才能卖出。由于铜和铝在生产中仍然需要用到,所以大多数新产出的铜和铝进入仓库后,很快又离开仓库进入了最终商品的生产过程,而此时的铁是只进不出。那么交易盘上铁的价格必将不断下跌,而铜和铝的价格必将不断上涨。

由于铁的价格下跌,铁的生产者利润下降,甚至亏本,那么铁的产出自然会越来越少,甚至不再继续生产,铁的生产者也就离开了这个行业。

在实际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ZF必定早就拟定出锚的商品组合变动计划,把铁从锚的商品组合中剔除,进而发行新币,以避免留在国民账户中的铁变成彻底地废物。

另外,不仅可能出现铁不再被生产体系所使用的问题,还可能出现铁矿资源枯竭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在千重锚本位制度下,ZF都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灵活自如的应对。

综上所述,千重锚本位下纸币的本质是商品,拥有纸币的本质就是拥有商品的所有权。那么无论纸币怎么拆分、组合,纸币背后的物品所有权都不会发生变动,所以绝不可能影响到任何人的利益关系,更不可能发生任何混乱。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