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jclx
4764 2

[货币和银行] 货币乘数的具体应用意义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8粉丝

教授

8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602 个
通用积分
170.2368
学术水平
85 点
热心指数
76 点
信用等级
69 点
经验
44514 点
帖子
9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184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4-18
最后登录
2024-4-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货币乘数的具体应用意义







抽象和演绎,就是强调独自抽象客观事物的能力,需要懂得因势变通进行逻辑演绎。



我们都知道,货币乘数是指M2/基础货币的比值,我国央行公布的货币乘数,就是这个比值。

我们先查阅货币乘数的百度百科。

其中一句核心是:“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假如百度过该词条的各位,有没有质疑过该定义是有问题的呢?

前一句很显然指出,货币乘数=M2/基础货币。但是结合后一句看,所有的基础货币,一定都会是准备金吗?

正常的逻辑是,所有的准备金,都是基础货币,但是所有的基础货币,却并不一定是准备金,因为基础货币包括了M0和准备金两个部分。



假如货币乘数是指一单位的准备金额所产生的货币量的话。

那么货币乘数的公式应该变为K=(M2-M0)/(基础货币-M0),因为M2-M0,就是银行通过准备金信贷派生产生的所有存款规模(包括初始存款),基础货币-M0就是所有的准备金的规模。

因此,货币乘数K=各项存款/准备金,这个逻辑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说这个逻辑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适当的呢?

因为该公式通过变形可得准备金=各项存款*(1/k)

换句话说,银行各项存款的K分之1,会始终等于准备金的规模。

也就是说,逻辑上和理论上,所有存款的K分之1假如同时来取现,理论上就可以挤兑所有的银行。

这个才是货币乘数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所在。



我们都知道,当K=1时,也就是各项存款始终等于准备金,这样的银行是100%安全的,不会有任何挤兑的风险的。我们都知道,银行的运行,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挤兑风险。



同时我们也知道,社会上大量的存款的主人,是不可能形成合力,统一在集中的一个时间段去挤兑银行。

因此,假如社会上的所有的存款的主人,即使10分之1,或者5分之1,或者2分之1都去取现,理论上就可以挤兑货币乘数分别为10,5,2的银行体系。而且我们也知道,10分之1,是一种很微弱的合力。而2分之1,是需要很极端的社会共鸣来形成合力。



因此,货币乘数就是揭示社会在某些极端的现象出现后,例如战争,天灾,网络攻击,政治动荡,社会危机等一些情况下,形成的社会合力去取现的情况,很显然,K=1的银行最安全,而且K值越大的银行,风险越大,即使社会上出现很小的合力去取现,就有可能全面挤兑银行。



当前,我国央行公布的货币乘数是6.02,17%的存款取现,理论上可以全面挤兑银行。

假如用K=(M2-M0)/(基础货币-M0),则货币乘数为7.57,实际上,只要13%的存款取现,理论上就可以全面挤兑银行。

假如考虑排除掉10万亿人民币规模的央行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央行对商行通过MLF等方式释放的再贷款),则K=(M2-M0)/(基础货币-M0-对存款性公司债权),则货币乘数为13.71,我国货币体系内的真实情况是,所有存款的7%,只要集中取现或者外流,就已经可以全面挤兑我国的所有银行了,而且,7%只是一种微弱的合力,稍有风吹草动,风声鹤唳都可以形成这种合力。甚至微弱到仅靠我国1.8万亿的美元融资外债集中到期偿还和货币互换协议集中到期,就可以满足如此微弱的合力了。



以上,重在解释货币乘数背后的具体应用意义,并没有考虑央行不断增加基础货币发行这个因素,本人的观点从没有假设央行发行基础货币限定在外汇占款上,甚至建议在未来适当的时候,改国债为锚印钞,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我用数据推演一遍货币乘数的不同计算方式,是否可以让大家看清我国高层领导常常提及要防范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到底是指什么样的风险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12-13 05:56:07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金融风险在于坏账的多少,即:借钱的没有能力还钱的多少。超过一定数额,将引起金融危机。历史上所有经济危机,都是如此。
坏账率=坏账/应还借款本息,这是衡量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

使用道具

藤椅
ljclx 发表于 2018-12-13 11:19: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思考分析问题,要重视抽象和演绎。
什么是抽象?就是针对客观事物的共性,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属性,以及一些关系作出取重避轻的总结和模型化处理。这里不是去伪存真,而是取重避轻。因为客观事物不存在伪的问题。因此,抽象的原则是要得出普遍的最本质的因素,很多与我交流的人,总是喜欢用特殊的一些现象来反驳我,这不是你们高明,而是你们思维还没上升到抽象的境界,因为你们看到的东西和我看到的东西不是一样的。(衡量你思维是否具有最初级的抽象能力,就用你判断当期物价的综合水平,就能知道个大概,很多人说,物价上涨了,我经常吃得牛肉面上涨了50%,大通胀要来了,这里的牛肉面上涨了,则是一个特殊的事物,但是普遍的消费类产品如大米,水果,蔬菜,猪肉,蛋类等,都并没有显著上涨,因此,分析通胀,你需要综合抽象社会的大宗消费品价格,而忽视那些特殊产品的,权重小的商品价格。这就是最初级的抽象思考的能力)
什么是演绎?演绎就是根据客观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经济逻辑推理的能力,请注意,这里请注意是逻辑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所谓的逻辑公式,几乎都是1对1的关系,例如物价是被买上去的,买的人多,物价就上去了。买方的购买交易行为,就是物价上涨的逻辑因素。而我们所说的供需关系,则是因果关系了,因此,因果关系很多情况下都是多对1,多对多的关系。很难用来推演客观事物背后的运行规律。
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买的行为多,但是物价不是上涨,而是下跌的呢?当然有,例如现在的人民币,你买的越多,央行为避免汇率贬值过快,反而进行干预抛售大量美元,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这是特殊现象,记得前面的抽象原则,就是要注重客观事物背后的普遍的共性而忽视特性。

下面就用抽象和演绎,来告诉大家,什么时候货币的锚,货币的锚和信用的关系,生产力与货币信用的关系。

首先,明确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因素,生产和消费。是经济最基本的活动。而这个活动是靠交易来完成的。交易只有买方和卖方出现,而买方只跟金融相关联,因为买方只跟货币和信用关联在一起。卖方则跟生产力关联,提供的是物资产品和服务。
因此,生产,消费,交易,买方,卖方,货币和信用,屋子产品和服务这几个因素,就构成了经济的核心因素和模型。其他你暂且统统忽略。当然跟货币关联的价格,包括CPI和PPI,肯定是要关注的。

接着,明白什么是货币的信用。
我们一般理解货币的信用,是指国家是否乱印钞,国家是否乱印钞,跟你有个毛线关系?你关注这个东西干什么?
因为根据历史经验和规律,一般国家乱印钞,都会导致物价上涨及大通胀,而大通胀则会稀释你们储备的货币财富。令储备的货币购买力缩水。因此,货币的信用不再国家是否乱印钞里,而是在CPI里。也就是社会物资产品的价格里。

接着,明白什么是货币的锚。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没有货币出现时,社会同样存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但交易是一个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逻辑上,任何物品,都可以充当货币,因为他们都是等价物。
要成为普通都被认可的一般等价物,则要满足携带方便(内在价值很高,否则货币就会变得很大不便携带),易于鉴定和分割等基本原则。历史上很长时期,黄金白银成为了货币,长久成为一般等价物而存在,后来发展到金银铸币,含金银币,铜币等。
因为金银开采困难。长期金银货币供应不会大增,以金银计价的物资产品价格长期稳定,所以,我们很多人认为应该回到金本位去,其实这是不对的。为什么?
因为随着社会化的大生产过程,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导致生产加速和扩大,物资产品和丰富,假如社会货币供应不能相应扩张,就会导致物价下跌,导致通缩,这反过来会抑制生产,会抑制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技术研究提高等,会导致效率降低等。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提高,货币供应是要适当扩充的,否则会导致通缩,抑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 推演得出,正常非战争天灾等极端情况下,金银货币体系是再也回不去了的。但是,这并不会改变金银本身仍然是具有十分高昂内在价值的。任何局部的一个阶段或时期,仍然有回到继续充当一般等价物属性的机会,但这是很极端的小概率现象,且过程和时间并不会持续很久。

以上金银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般等价物,这里的货币,不需要锚,其本身就是锚。这个锚,就是货币背后的内在价值。

接着法定意义的一般等价物出现了,由国王或者ZF,或者央行发行的纸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首先,明白一个前提。这个纸币,是用来代替黄金白银的,毕竟金银在携带和分割方面,很显然不如纸币。因此,发行纸币的背后,一定会有金银储备。这个纸币背后的储备物资,就是货币的锚。
人民币是有我国央行发行的,央行发行人民币背后,一定有储备物资,如黄金,国债,外汇储备,债权等,都是央行的储备物资,因此,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端的项目,就都是货币的锚,这个货币的锚分两类,1类是黄金,外汇等储备物资。2类是各种债权。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储备物资了。
因此,这个逻辑下,别傻傻地用土地是货币锚,未来的生产力是货币的锚这样的概念来思考问题了。因为央行不可能储备土地,也不可能储备未来的生产力。
任何有假想用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成为货币的锚来印钞的思考,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需要加强和提高。

最后,知道了货币的锚。就应该能理解货币的锚和货币的信用的关系了。理论上,货币的锚采用国债等债权来考虑,这个债权很难受强制的约束力的。例如我国人民币的货币的锚,其中有10万亿是央行对商行的债权,通过MLF等再贷款方式释放的。理论上,很难受制约量化其最大约束在哪里。

但是我们要始终记住一点,你可以不管货币的锚是什么,央行印了多少钞票,但是你要量化一个相当长时期的CPI增长水平,也就是通胀水平,你储备的货币财富的够买力水平,这就是货币的信用。

我们知道,根据费雪公式MV=PT,物价P=MV/T。我们暂且忽略教抽象的货币流速V因素,因此,物价跟货币供应和物资产品供应量逻辑关系在一起,任何公式背后,揭示的都是1对1对应的逻辑关系。没有银行出现前,社会的基础货币会等于流通货币,也会等于货币供应量,因此,这里的M是基础货币,或者流通货币,或者是货币供应量都没关系,因为他们是一个东西,银行出现后,尤其电子货币出现后,基础货币和流通货币和货币供应量是3个不同的概念,这里的M,则是指流通货币供应。这背后就真的有点复杂了。不深入。因此,最后我们发现,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社会产出跟物价逻辑关联,而这里是个卖方因素,往往跟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和水平都关联在一起。
因此,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都是为了能保证未来有足够多的社会产出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胀高水平发展的因素,其实也是一个维护货币信用的因素。
什么情况下,这个卖方因素会成为首要因素来左右物价?
一般来说,社会化的大生产总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因此,社会稳定,生产发达的国家,只要ZF不作死,几乎都会维护社会物价稳定,低通胀率发展,但是社会上老百姓生活富裕,富足,和谐和稳定。
一旦因为战争,天灾,人祸等等因素,破坏生产力,抑制生产技术的发展,那么生产不足,必然会令物价上涨,货币信用降低。
所以,美国等其他先进发达的国家,其国家生产制造力发达,生产技术高明,科技研究前沿,这些国家的货币信用就会相对较强,因此,生产力是一个卖方因素,可以起到维护货币信用的作用,但是不是货币的锚。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行走的青年 + 100 + 3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经验 + 100  学术水平 + 3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