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陈才天
1006 3

[心理学] 第12章:物象知识。83 : 间接认知事物 [推广有奖]

  • 5关注
  • 84粉丝

svip3

学术权威

95%

(VIP/贵宾)五级

9%

威望
1
论坛币
81229 个
通用积分
3822.1720
学术水平
1301 点
热心指数
1219 点
信用等级
828 点
经验
275457 点
帖子
10483
精华
0
在线时间
52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1
最后登录
2024-6-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物象是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

我们在上节中基本确认了语音、文字、语义记忆加工的脑区。 语言双通路的核心是物象。

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是言语交流的目的所在。我们以在校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课或阅读课本掌握科学知识为例子,讨论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是物象或物象结构。

比如,在化学课本中,“H₂O”是关于水分子结构的隐喻描述。“H”(隐喻为)代表氢原子,“ O”(隐喻为)代表氧原子。“H₂O”是意指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学生不必亲眼见到水分子的结构。通过理解“H₂O”含义转换成水分子物象间接认知水的内在结构。或许有人认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水分子结构的视觉表象,只是记忆着“H₂O”符号。物象心理学认为,学生理解“H₂O”在头脑中能够形成由水物象(而不是树物象)相联系的微观层级结构物象。还有实验者提供高倍显微镜下看到了水分子结构影像或绘制图形,帮助学生产生水分子结构物象。虽然,学生必须记忆“H₂O”符号形式,但也须记忆理解它代表事物是“水”,同时必有“水”物象心理;而不是“树”物象心理。否则,学生就不知道“H₂O”意指什么?代表什么?因此,语言理解给予我们认知的心理样态并不是“概念”,而是语符意指事物的物象。

又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文字符号的含义,与其说是“命题”、“意义”,不如说它是描述呈现一种广阔的中国北方严寒冬季自然景观物象。对于读者来说,该物象是由这句诗文含义所产生的心理上体验的景观,而不是亲眼所见的景观。所以物象心理学认为,这是语言理解转换的北方严寒冬季自然景观物象,是间接认知事物的方式。

阅读即语言理解转换物象是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的观点,可以由再造想象来证明。张述祖,沈德立认为“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而建立起来的新的表象的组合。…… 就是作为组合成分的那些表象是原有的,但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组合却是新的。(12)这是一种反思符号代表事物的物象来感受体验事物本身的认知心理过程。由于物象与事物同一性,我们才能够通过语言理解达到间接认知事物的目的。但是,想象表象理论不能涵盖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性质、关系、作用的认知心理样态。

物象理论认为,语言理解转换物象包含对于事物性质、关系、作用的认知心理样态。例如,当你听读“面条”一词时,你就知道它是一种用面粉做的细条状的食品。“面条”一词不仅激活了你记忆中的视觉形象(白色、细条状),而且也激活了它的用途(可食充饥)、性质(食品)的物象,它们共同构成认知面条的心理样态即面条物象。但它又不是面条本身。这样,面条物象就是连接文字(“面条”词语)与代表的物体(用面粉做的细条状的食品)之间的心理中介物。因此,词义给予我们认知的心理样态并不是“概念”,而是词符意指事物的物象。

综上,语言理解心理转换形成的物象是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语言理解心理转换是意识由语言符号反思回归符号意指事物的物象,是由语言联系事物的心理转换。它是心理转换模式之一。

一、物象与听、读、说、写的转换

人使用语言有4种方式,就是听、读、说、写。这4种方式又可分为2种用途,就是输入与输出,也就是理解与表达。听、读是理解,说、写是表达。但是,它们的目标却是共同的。不过,对这个共同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有2种说法可以选择。一是客观事物,一是语义。

一,听理解转换的物象心理

根据物象认知模型,物象是语义表征。物象作为语义存储形式,它分别存储在左额下回(BA ,44,45,47区),前额叶的左右两半脑区,左半球前额叶(包括背外侧前额叶,BA, 46,9区),布罗卡(Broca)区和右中前脑回等脑区。当人的意识意向性要将某物体某事件物象用口语表达出来时,就要使用语音词汇。意识必须在语音存储脑区缘上回、背外侧前额叶提取相对应的语音词汇。并进行语法组构成句子,经过发音运动皮层驱动发音器官产生外部语音句子说出来。

二,读理解转换的物象心理

三,物象心理转换的说明

关于事物物象向语音转换的“说”,我们以Levelt的理论模型来证明。

Levelt认为,口语表达涉及一系列加工阶段;这些加工阶段严格遵循一个接一个的序列加工规则。Levelt给出了这个口语表达模型的详细框图,加工包括包括以下六个阶段。

1、概念准备:以语义为基础激活潜在的词汇概念。

2、词汇选择:一个抽象词或一个词条连同其句法特征一起被选定下来;一个词条被选定通常是因为它比另一个词条受到了更强的激活。

3、词形编码:激活所选词条的基本词形。

4、语音编码:在这一阶段,一个单词的音节被计算出来。这一个过程被称为音节化。

5、音位编码:语音准备是利用音节表来完成的。“这个音节表是一个关于语言中常用音节的符号分数库。”

6、发音:口语肌运动所引起的针对某一单词的实际发音。

此外,该模型还提出了一个用于监控说者出声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自我监控机制。(13)

脑成像证据支持Levelt等(1999)所提出的口语加工顺序。Idefrey和Levelt(2000)对58个脑成像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正如所预期的,绝大部分加工发生在左半球。Idefrey和Levelt(2000)发现:“视觉和概念加工似乎与枕叶、腹侧颞叶和额叶前部的参与有关;颞中回中部似乎参与词条提取过程……接下来,激活扩散到Wernicke,(韦尼克)区,似乎就是在这里单词的语音编码被提取出来;然后激活被传递到Broca(布洛卡)区和左侧颞上回中部以进行像音节化这样的语音加工。”(14)

〖〗语音物象与语义物象转换的功能区是前额叶的左右两半脑区;

⑷Price( 1999)用PET研究翻译和语言转换的神经基础,被试为熟练的德英双语者。结果发现翻译激活了前扣带回,语言转换激活了布罗卡区和跟语音记录有关的缘上回。看来,翻译和语言转换有不同的加工机制。Hemandez ( 2000)的fMRI研究指出,混合语言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更长,同时缘上回、背外侧前额叶激活增加,说明缘上回和背外侧前额叶与语言转换有关。

翻译是前扣带回;语言转换是布罗卡区、缘上回和背外侧前额叶。

Hernandez( 2000) 采用了两种语言转换使用的任务。被试为西班牙语–英语双语者,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开始年龄在5岁以前,且第二语言的熟悉度成绩优于第一语言。研究者发现,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时背外侧前额叶显著激活,并目反应时明显延长。所涉及的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46, 9区),缘上回(40区),前额叶(44和5区),上颞叶(22区),两种语言未显示出不同。这表明早期双语者语言的加工没有激活不同的脑区。作者认为,虽然背外侧前额叶是在本实验中语言转换条件下惟一激活增加的脑区,但不能说明该脑区的惟一功能为语言转换,一种可能性是,语言转换如同一般性的任务转换一样,需要执行控制,因此进行此类加工时将导致该区域的激活。Hemandez( 2001) 又用fM RI作实验,发现交替用两种语言与只用一种语言做图片命名相比,即语言转换命名相对于非语言转换命名,在右背外侧右前额叶激活的强度增加,在左前下回有更广泛区域的激活。这提示语言间转换更需要执行加工过程的参与。

四,物象心理转换的写。

一个人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称为双语者或多语者。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形式。语言有形式和意义之分,语言的表征即可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显而易见,根据语言语音和书写系统的特性,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形式表征,但不同语言的语义在双语者头脑中是共同存储在一个语义系统,还是分别存储于不同的语义系统?双语者两种语言形式表征的激活怎样相互转换?这些问题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有关双语研究的热门课题。

贯穿说、听、读、写等4种语言交流活动。霜(Frost,1998)提出一个“强语音加工”模型认为,语音表征是加工书面文字的必然产品。即使任务并没有要求对它们的语音结构进行外显的发音,情况仍然如此。这个强语音加工模型预测,语音加工是强制的(必然的),甚至可能是自动化的。霜认为,“即使语音编码会损害成绩,该过程还是会发生的;当视觉性地呈现一个单词时,一些语音编码过程发生非常迅速。”(15) 我们在说、听、读、写过程中都离不开语音记忆,这是对音节的记录、读取、说出(包括音素和音位)的语符物象加工活动。但是,听懂别人说话与自己说话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加工过程。后者较前者更具复杂性。

文字存储加工脑区是…………。

在大多数情形中人们听、读、说、写等语言交流时,客观事物并不在眼下。但人们都产生了对言语内容与事物相联系的感受和体验,并做出真假的判断。比如,对“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虚构的假的判断。对“小张昨天生了一个儿子”是真的判断。前句使听读者产生一种虚构物象。后者使听读者产生社会事件物象。后者是一个真实的事实。由于说者、听者与小张都是同事,听者知道小张怀孕到了产期,他没有必要亲眼看到后才相信。读者对这两个句子理解是实现了由句子向物象(虚假的或真实的)的转换。但这是一种推论,心理实验无法验证它。因为不论是SOA实验,还是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都不能证实心理体验的样态即语义表征的性质与形式。因此,物象认知心理模型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但是,用“事件物象”、“事件物象结构”来描述由句子理解转换产生认知事物的心理感受与体验的样态,是比较符合的。下面我们用语义心理实验和失语症案例讨论这种转换。

采用 3种方法考察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激活 (词条选择 )和音位编码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实验一、二分别采用图片命名法和干扰字命名法 ,发现目标图片 (“牛”)的语义相关词 (“羊”)的语音信息得到了激活 ,说明汉语词汇产生中存在多重语音激活 ,音位编码在词条选择完成之前既已开始。实验三采用语义范畴判断法 ,考察语音信息的激活是否会向上反馈到词条和语义层次 ,发现目标图片 (“羊”)的同音字 (“阳”)不会促进对图片的语义判断。(16)

研究表明 ,多重语音激活与语音激活向词条和语义层次反馈是两个独立的 ,可以分割的问题。虽然实验一和二的结果符合相互作用理论 ,实验三的结果符合模块化观点 ,但就总体而言 ,本研究更加支持词汇产生中的模块化观点

汉语语音的语义作用研究:胡林。本研究采用语音中介语义启动的实验任务,考察了语音表征在语义激活中的作用。实验一发现,在频率较高的词的加工中没有发现语音中介语义启动效应;在频率较低的词的加工中得到了语音中介语义启动效应,但是这种中介启动效应与直接的语义启动效应有显著差异。实验二进一步考察了当声旁读音与整字语音一致时,整字语音在语义通达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不论是高频字还是低频字,语音中介启动对目标词的加工都有促进效应,并且高频条件下,语音中介启动效应与直接的语义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双语; 语义物象表征; 脑功能成像

简介了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有关双语语义表征的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方法 ,重点总结了近几年来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结果 ,指出当前双语脑功能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不同语言的语义表征是否具有完全一致的神经基础; 2 、语言熟练程度和语言获得年龄对语义表征及其神经基础有什么影响;3、两种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由哪些脑区负责 ,是否具有特异性。

物象与口语心理转换可以由命名性失语症来阐明。例如,命名性词义错语的患者,在指物命名时接受物体的视觉信息却不能以相应的词应答,而是说出同范畴中的另一个词或是另一个相关联的词。比如将一只猫说成“狗”,将一串葡萄说成“苹果”,将一包烟说成“火柴”等。(17) 这说明该失语症患者头脑中对于“猫”、“ 葡萄”和“一包烟”的视觉信息形成的物象不能与内部音位形成吻合,因此选错了词来命名该物。这是由物象向语言转换的认知心理障碍。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命名性词义错语是词汇-语义结构的异常病变或者词汇检索方面的障碍引起的。这当然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语义是什么?物象心理学认为,命名性词义错语的案例是,证实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物象的有力证据之一。

由物象向文本转换要比向语音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更复杂。因为它必须经历由物象向音位内部转换后才能向内部文字转换。然后,意识意向性决定启动大脑皮层文字运神经系统支配书写动作。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知心理转换过程。假定由一物为起点至文本,其心理转换的认知过程是,由事物→物象→内部语音→内部文字→书写动作→文本,这是一个线性转换的认知心理路径。有的人可能认为,这种线型认知心理路径不需要什么心理转换,只不过是一种脑神经结构而已。其实不然,“无语义阅读症”就证明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认知心理转换。高素荣认为,“这些患者的表现类型在探讨阅读认知过程的理论上令人十分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朗读没有介于语义的阅读过程。”(18) 这些患者表现为能够正确朗读规则及不规则词,但不能够理解这些词,语义理解深度丧失。这种现象在汉语失读症中未曾见到。

在大多数情形下,写作的认知心理过程的起点是事物不在眼下时进行的。这说明写作主要是对于事物的认知心理样态即物象进行的描写或表述。进一步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物象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Level 认知心理学 高倍显微镜 Price Frost

沙发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8-24 12:32: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隐喻理解转换物象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比喻离不开语言,一个比喻必有一个语词或语句存在。比喻语言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而且作为一种在语言系统中普遍地、根本性地存在着的现象。安军博士认为,“隐喻在科学理论的陈述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会发现,科学文本中大量地散布着隐喻性的概念和表达法。试图在科学话语中避免隐喻的使用是不可能的。”(19)对比喻的理解必然要联系到语义问题。从比喻的语义结构看起来,它有利于论证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物象的观点。比喻包括了本体与喻体二个事物。这就初步但有力的避开了语义是概念、命题、意义的观点。从比喻的使用者、表达者,讨论由物象向语言的转换;从比喻的接受者、理解者,讨论由语言向物象的转换。都可以得到具体的论证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物象观点的证据。比如,“光是一种波”就是将“光”隐喻成“波”。 “光”是本体,“波”是喻体。“波”是什么呢?人们直观看到的“波”是水波,水被其他物体绊动后,会产生一种由振幅和频率构成水的运动的形态、样式。水波与水有直接的关联性,但“波”并不是水。由于“光是一种波”并不是说“光”就是水、水波,所以称之为隐喻。

安军博士对于数学隐喻、物理学隐喻、化学隐喻以及生物学隐喻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证明科学隐喻在科学理论的陈述中是非常普遍地、深刻地存在着的。比如,原子隐喻、分子隐喻、细胞隐喻等。安军博士指出,“分子隐喻首先是一种结构隐喻。简言之,分子结构的隐喻即把分子结构理解和描述为一种平面的或立体的特殊组成模式或模型。”(20)物象理论认为,读者理解分子隐喻转换产生“一种平面的或立体模式或模型”的分子结构物象心理,就是语言理解间接认知分子物象。

我们来讨论由隐喻形成的时间物象心理问题。周榕和黄希庭(2000,2001)研究了时间隐喻心理。他们认为:“由于时间无形无态的抽象性,对时间的认知、思维、以及其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讲就是隐喻性的,因不使用隐喻就很难表征时间。”(21) 但是,物象理论认为,事实上,时间表征是感官直接感受和智力认知形成的时间物象。比如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有白天与黑夜更替、季节交替、植物生长周期,对自己经历的时间物象记忆等。对于时间隐喻只不过是交流时间物象心理的一种需要。周榕和黄希庭研究认为,时间表征是隐喻构成的一种语义层次网络模型。但实际上这些时间隐喻句是对时间结构、状态、性质、作用、价值物象心理的揭示和描述。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通过语言即语词或句子来实现的。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认知心理活动,正如“时间是金钱”等时间隐喻句。这些隐喻是将时间这种直观的“易逝物”,通过隐喻为直观的固定物。如把时间“易逝”性质隐喻为“时间是忘情水”;把时间作用隐喻为“投资”、“花费”、“浪费”的行动物象等,把时间价值隐喻为“金钱”、“珍宝”物体物象等。作为听者或读者可以通过上述时间隐喻来理解说话者对时间的感受、情感等即时间物象心理的状态。

微观物象主要由科学隐喻、类比的语词、数字、方程式描述。表象理论排除了智力认知宇观、微观事物的心理样态。智力认知宇观、微观物体的性质、关系、作用的心理样态,不是感性的形象或表象,而是隐喻思维转换成心理物象记忆。

数学、逻辑符号推导演算是,在心理时空状态中对事物非直观结构、运动、关系、性质、作用等进行物象思维的表达。因此,符号推导演算是一种对于非直观物象用外部语言描述的方式。在这里,隐喻是最常见的方法。

三、阅读理解中情景模型是物象结构

“本研究结果表明,言语理解中既有知觉符号表征,也有命题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是信息表征的一种早期状态,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22)这个实验结论是不置可否的。但是,这两种知识表征假设的心理依据是不同,或者说是从两个相反的方向提出的理论假设。命题符号系统理论是从语言方向提出的假设,知觉符号系统理论是从事物知觉信息方向提出的假设。所以,它们各自具有其合理性和效用性。由于这个实验是以语言探测模式为主要方式。所以得出了“人类头脑中最终的信息表征形式主要是命题符号表征。”但实际上这个结论是有片面性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因为用语言为材料的实验得出命题符号表征结论,在逻辑上就有问题。语言本身就符号,况且命题符号又无法验证。事实上就是语言符号表征。命题符号不过是语言符号的代名词。命题符号理论是为寻觅语义在大脑中的存在方式,却又生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命题符号。我们认为语义就是由事物信息经过知觉、思维的加工构成的事物物象。只要我们建构起物象理论,不仅解决了语义问题,也解决了知识表征问题。

一个单词或语词涵义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语义的物象本质。概念化网络理论的提出者兰道尔和迪迈斯(Landauer & Dumais,1996)利用1.6亿个摘自新闻的单词创建了一个单词间的相似性程度表。根据他们对这些单词的计算机分析结果,和“垄断”(monopoly)最接近的单词是“巨大”(huge)、“威胁”(threat)、“大”(large)、“枪”(gun)和“道德”(moral)。你可能会同意,这些单词并不能真正告诉我们多少“垄断”的涵义。正如墨菲(Murphy,2002)所疑问的,“垄断是一种威胁还是它被某人威胁?它究竟威胁了谁,又是如何威胁的?如果只知道垄断和威胁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并不能理解垄断究竟是什么及是做什么的。”“垄断”涵义的边界之所以模糊,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包括多种类物象,如自我物象、社会关系物象、意向物象和自然物象等的复合体。类似“垄断”代表多种物象的复合体的词汇还有很多。它们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但是由于语境关系,人们一般能够准确判断某个名词在句中的涵义。

读者要建构情境模型需要激活与当前文本信息有关的背景知识。文本信息加工模型都涉及背景知识的激活,不管是建构整合模型,或是建构主义模型,还是记忆基础模型,都认为在情境模型的建构中激活了背景知识。这就回归到一个古老但至今仍没得到很好解决的热点问题:背景知识是如何表征的。根据物象心理理论,背景知识就是以物象形式表征的。这个问题还要从语词产生的心理开始讨论。

必要使用不同的行为测量范式如呈现图像刺激等来探讨情境模型的实质,而不仅局限于纯语言探测模式。可以预见,两种理论的争论将成为未来情境模型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并对构建更符合实际阅读过程与实质的文本阅读理论与模型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的理解比听的理解,在心理转换上多一个内部语符转换的环节。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暂不作严格的区分。在语言与事物与操作与情绪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转换,物象是心理转换的核心。语言理解心理转换的物象,主要涉及几个方面:1、语言智力对语言理解的作用;2、隐喻形成的物象;3、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4、言语指令发生的操作行为的心理结构;5、言语刺激引起情绪发生变化的心理依据;6、语言虚构的精神价值的心理依据;7、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

参考再造想象。



使用道具

藤椅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8-24 12:33: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语言智力对语言理解的作用

我们在3·4节中已经涉及听读理解间接认知事物是一种智力物象加工的观点。其实,将直观事物转换为语言表述如说写的能力,也是一种智力,而不仅仅是知觉加工。……

我国心理学家张述祖、沈德立、梁宁建和李伯约、赛丹等人,以及美国语言心理学家D.W.卡罗尔在讨论语言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时,只注重语言知觉的地位,未曾提及语言智力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心理学界对语言智力的忽略,是我们写本节的直接原因。或许,这种状况与心理学界对智力认知能力尚未达成一致有关。但是,L.索尔所等人指出,“很多人都认为,认知的所有高级形式——概念形成、推理、问题解决、创造力以及记忆和知觉——都和智力有关。”(23)毫无疑问,语言理解是认知的高级形式。比如,判断句子真伪,即判断语言描述中那些是事实物象,那些是虚构物象。又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假言推理等,都与语言理解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把语言理解看成是一种智力认知能力,称为“语言智力”。由此可见,语言知觉与语言智力是语言理解的两大要素。前者是对语言符号、语法结构规则的听觉和视觉的认知能力,是语言理解的前提和语言智力心理的基础。然而,在语言与事物、物象、行为的联结、分离等心理转换过程中,语言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智力对语言理解的作用表现如下:

首先,语言智力产生了语言和形成了人类社会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智力就是把某个音节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使一个音节代表某事物而具有含义。此外,人类对于同一物体有多达数以千计的音节来表征,有数百种文字来代表、指称。这也是语言智力的作用和结果。比如,对于可解渴的无色透明液体,汉语发音:“shuǐ”并用“水”表征;英语: Water;德语: Wasser;葡萄牙语:água;法语:Eau,等等。这种语言现象有力地支持着语言知觉与语言智力的区分。

其次,L.索尔所等人认为,“如果说信息加工遵循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独立运作,那么智力就是和信息加工交互作用的人类智能的一部分。”(24) 这种观点用来阐明语言智力或许是可行的。根据物象理论,人脑对事物信息加工形成物象与语言表征是两个不同的系列、不同的阶段,而且需要将两个不同阶段联系起来。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言理解是通过反思回归到音符意指事物的物象后,感受、体验和把握事物,间接认知事物本质和规律。实际上,就是要在心灵意识中将音符与其意指事物分离出来。这种语言形与义的联结、分离、转换,就是语言智力的作用。

第三,语言心理学家一般将语法结构作为一个语言知觉问题来研究,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语言智力运用的表现。我们知道,复杂事物需要将独立的语词组织起来,构成语句、形成语段或语篇才能阐明。它需要语法结构的规则才能实现。将语词组成语句以及语句与语篇组织的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过程,也不是语言知觉独立完成的,它需要语言智力的参与。正如王甦、汪安圣讨论“言语理解的策略”时指出: “人的信息加工需要利用一定的策略,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25)因此,我们认为,语句篇章的阅读理解比之字词的阅读理解涉及的过程更为复杂,它涉及到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等句法策略和语义策略以及复杂的知识背景等的运用,是一种更为复杂高级的语言智力的认知心理过程。

第四,理解比喻语言是语言智力的表现。比喻语言是字面意义和真正含义不一致的语言。冯广艺指出:“关于比喻的各种形式和名称,现在已有几十种,如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喻代、提喻、例喻、缩喻、对喻、引喻、……、讽喻、事喻、物喻等。”(26)毫无疑问,读者理解诸多类型的比喻语言,更需要语言智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觉。通常人们把一个人能够听懂即理解别人说话的意图,看成他是个聪明人的表现。

第五,语言理解过程中有判断和推理等语言智力认知心理活动。在20世纪下半叶,国内外均有心理学者研究了对于句子理解的实验。例如,彭瑞祥、陈永明(1984)进行了一个“句子主语的不同水平特性和类属对于当判断其伪真的反应时差异(s)”的实验。结果表明:句子水平愈高,判断其伪真的反应时愈长。又如,布兰斯福德(Bransford和约翰逊(Johnson)于(1973)的实验证实在言语理解中出现推论。还有 基南(Keenan) 和克印赤( Kintsch)在(1974)进行的语段实验提示推论是在言语理解当时,而不是后来发生的。古茂盛等(1984)对中学生做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测试,李丹等(1985)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做的假言推理与直言推理测试,都是运用语言理解的方式进行。

第六,在实用心理测验中,凡是智力测验的量表都有言语理解的项目。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编制的成人智力量表就是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构成的。法国的比内智力量表(第四版),将“言语理解因子”作为检测智力的“三因子模型”之首。由此可见,在实用心理测验中,言语理解是当之无愧的智力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英)M·W·艾森克 .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第344页。

(2)(英)M·W·艾森克 .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第345页。

(3)(英)M·W·艾森克 .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第369页。

(4)黄华新、陈宗明 (主编):《符号学导论》,第54页。

(5)(美)罗伯特·L.索尔所 . M.金伯利·麦克林 . 奥托·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七版),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等译,第263页。

(6)张惠娟、李恋敬、周晓林:《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功能成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第5期、2003年9月。

(7)唐一源等:《默读汉字词的脑功能偏侧化成像研究》心理学报 , 2002,34(4),335。

(8)素荣(主编):《失语症》. 第151~152页.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9)李荣宝、彭聃龄:《双语者的语义表征》现代外语/1999/3

(10)张惠娟、 李恋敬、 周晓林:《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

(11)高素荣(主编):《失语症》.第128页.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12)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第524页。

(13)(英)M·W·艾森克 .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7页。

(14)(英)M·W·艾森克 .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9页。

(15)(英)M·W·艾森克 .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9页。

(16)庄捷,周晓林. 《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语音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 心理学报, 2003, (03) .

(17)高素荣(主编):《失语症》,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18)高素荣(主编):《失语症》,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第128页。

(19)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第29页。

(20)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第35~36页。

(21)周榕; 黄希庭;《时间隐喻的语义层次网络模型研究》心理科学 2001年 02期

(22)王瑞明、莫雷、李利、王穗苹、吴俊:《言语理解中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北京,《心理学报》2005. 37( 2), 第149页。

(23)(美)罗伯特·L.索尔所 . M.金伯利·麦克林 . 奥托·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七版),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等译,第418页。

(24)(美)罗伯特·L.索尔所 . M.金伯利·麦克林 . 奥托·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七版),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等译,第419页。

(2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229页。

(26)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页。

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242页。


使用道具

板凳
陈才天 发表于 2024-5-20 12:07: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或是阅读文本的方式,实现间接认知世界事物并获得知识。这是一种采用理解语义物象的认知心理过程作用的成果。陈老师将这个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状态,称为物象知识。个体的物象知识量是其全部记忆的物象系统的总和。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4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