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engqinge2288
1212 0

[财经时事] 外国媒体记录的中国航天之路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硕士生

7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02 个
通用积分
8.2132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442 点
帖子
105
精华
0
在线时间
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8
最后登录
2016-4-1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外国媒体记录的中国航天之路
     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当年外国媒体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虽然不太客观,但也清晰地折射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新华网专稿:公元2007年10月24日,在中国西昌,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美誉的川西小城,“嫦娥奔月”从传说成为现实。此时此刻,当我们回望中国航天探索的发展之路,不禁让人想起曾被举世关注的那些里程碑式事件。当年外国媒体对这些重大事件的报道虽然不太客观,但也清晰地折射了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 

    1970年“东方红”卫星:     

  让西方目瞪口呆 

  让西方目瞪口呆 

    法新社香港1970年4月25日电:中国把它的第一个人造卫星射入轨道的这个大成就,使西方观察家们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不顾中国在核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飞快进展,特别是中国一再试验氢弹,一直坚持认为中国和西方相比,在技术方面是落后的。

    中国卫星的主要意义在于,中国现在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中国卫星今天每114分钟绕地球一周,播送凯旋的乐曲《东方红》。北京电台除播送《东方红》外,还播送从中国卫星上遥送出来的颤动的信号,作为十分清楚的证据证明中国已进入空间时代。

    观察家们说,把人造卫星射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使中国已进展到足以很快就有能力制造和试验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资料图片: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的第一颗东方红卫星。 秦宪安 摄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为了分析世界舞台上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的后果,必须很好地区别发射一颗卫星上天这件事和拥有一枚大型火箭这一事实。发射一个空间卫星是困难的,这不是指发射本身,而是指发射所需要的一整套技术和工业体系。简而言之,一个空间大国就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这对于中国来说更加真实,人们能够相信,中国的一切手段都是自己创造的,它没有向苏联购买一枚导弹,也没有向美国宇宙航行局要求使用后者的通讯网。

    当然,这种技术力量的肯定,从政治观点讲是特别重要的:它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拥有为其提供强大手段的杰出的优秀分子。

    英国《泰晤士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中国发射空间卫星使俄国和美国对自己的安全产生新的不安情绪。

    从昨天的反应来看,产生的第一个影响大概是,两国国内要求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压力将会增加,并且使谋求裁军的工作更为困难。

    戴维·博纳维亚自莫斯科报道:中国发射地球卫星使绝大多数俄国人完全感到惊奇。  

    不管苏联情报部门是否知道中国计划发射卫星,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俄国最近关于中国的宣传,普通人是难以了解这一事态发展的。

    苏联的报纸很难向它的读者解释,一个处于政治混乱状态的据说是落后和遭破坏的国家,怎么能把一颗比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要大的卫星射入轨道。

    英国《每日简报》1970年4月27日文章:毛主席的第一颗卫星于24日飞进空间播送《东方红》乐曲。

    昨天莫斯科电台和《真理报》仅用一句话报道中国的发射。它们的编辑们认为,毛泽东的人造月亮是打在俄国脸上的一记耳光。  

    这也是对莫斯科的一次直接的军事挑战。一枚能把381磅重的物体发射到轨道上去的火箭,肯定能够把一颗两吨重的原子弹发射到乌拉尔以东俄国境内的任何地点,甚至完全可能发射到莫斯科。

    对于美国来说,威胁可能还比较遥远。但是威胁始终存在。

    现在中国拥有能够往东越过太平洋打到美国以及往西可能打到英国和欧洲的火箭,只是时间问题了。昨天一些美国科学家猜测要3年。

    毛泽东的科学工作者有一种发展他们的核弹和火箭比西方敌对者们预测的要快得多的怪倾向。

    2003年“神舟”五号:  

  “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美国太空网站2003年10月14日文章:题目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不会引发新的太空竞赛“。

    虽然中国现在已加入了俄罗斯和美国的行列,成为地球上有能力将国民送入太空的极少数国家之一,但长期关注亚洲太空计划的美国分析人士说,他们认为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太空竞赛。

  

    2003年10月,前空军飞行员杨利伟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成功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从此,被誉为火箭故乡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图为杨利伟着陆内蒙古草原,准备出舱的激动瞬间(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华盛顿的政策分析家说,他们认为此次发射本身是一个渴望在世界舞台上建立声望的国家姗姗来迟的成功之举。一位分析家说,与北京被选定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地一样,“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就像是在对世界说:“我们来了。”

    就连立场坚定的美国鹰派人物也在刻意淡化“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战略意义,认为它未必会像46年前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那样引起强烈的反响。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3年10月15日一期文章:中国吸取美国航天计划的教训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美国的很小比例,它能否在今后10年或更长一些的时期内在载人太空探索领域实际压倒美国?答案是:能,而且不难。

    中国航天计划的一切迹象显示,它采用的是可靠、成熟和花钱不太多的技术,而不是采用美国载人航天计划20多年来所依赖的那种引人瞩目的、危险的、目标过高的技术,把自己搞得财力枯竭。

    过去10年指导中国航天计划的是一种谨慎但卓有成效的“乌龟胜兔”式稳步前进的设计与试验理念。这预示着,未来数年中国的飞行与运载能力将得到极大增强。

    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10月15日文章:题目是“中国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改写尖端技术‘势力图’”。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发射给国内外留下中国繁荣昌盛、成为“世界技术大国”的深刻印象。毫无疑问,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世界“势力图”也将因此而改变。载人飞行只有在火箭、生命维持系统和卫星

    回收等技术非常可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印度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至今尚未具备向载人飞行挑战的“技术上的基础实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2003年10月16日文章:题目是“中国载人飞船的发射给美俄敲响醒钟”。

    “神舟”所取得的航天进步,使得在公众中早已强烈的对这一历时11年的载人航天计划的热情再度升温。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所取得的成就绝非已告一段落,它只不过是中国航天员不断向美俄主导的文明太空探索和军事竞赛发起挑战的一个阶段。

    法新社华盛顿2003年10月10日电:美国专家说,中国首次载人空间飞行行动将会点燃北京的战略野心,并将使中国这个共产主义国家处于与美国类似的军事轨道上。

    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部门的陆军上校马克·斯托克斯说,此次行动确实能够增强中国的战略实力。他说,中国的载人空间飞行计划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但他承认它将使中国成为一个“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 

  “对美苏接近大示威”    

    法新社香港1975年12月2日电:新华社今晚间接透露中国的空间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华社用一句话报道了中国11月26日发射的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地面。观察家们说,中国具有收回卫星的能力,就使它同美国和苏联———迄今只有这两国曾收回宇宙飞船———处于同等的地位。

  “对美苏接近大示威”    

    法新社香港1975年12月2日电:新华社今晚间接透露中国的空间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华社用一句话报道了中国11月26日发射的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地面。观察家们说,中国具有收回卫星的能力,就使它同美国和苏联———迄今只有这两国曾收回宇宙飞船———处于同等的地位。

    法新社香港1975年12月2日电:新华社今晚间接透露中国的空间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华社用一句话报道了中国11月26日发射的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地面。观察家们说,中国具有收回卫星的能力,就使它同美国和苏联———迄今只有这两国曾收回宇宙飞船———处于同等的地位。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这是参观者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图中左边的锅形物就是返回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日本《朝日新闻》1975年12月3日文章:题目是“中国成功地收回卫星是对美苏大示威,洲际导弹已接近部署阶段”。

    中国收回人造卫星,表明制导技术有了划时期的进步,并且在为对抗美苏而独自研制战略武器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从最近相继发射两颗人造卫星,这次又收了回来,以及进行地下核试验等情况来看,可以认为中国研制战略武器的速度提高了,第一次试验洲际导弹等远程导弹和进行实战部署的时期日益迫近。

    在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前夕发射卫星,而在其访华高潮中收回这颗卫星,这也是意味深长的。看来,这表明了中国领导有这样的意图:使美国感到中国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其军事力量是有前途的,并对一帆风顺的美苏接近制造障碍。

  2005年“神舟”六号:   

    “将与美国并驾齐驱”

    路透社北京2005年10月13日电: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进入太空,加入了由立志探索宇宙的国家组成的精英俱乐部,对美国构成了重大挑战,可能具有军事意义。

    “将与美国并驾齐驱”

    路透社北京2005年10月13日电: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进入太空,加入了由立志探索宇宙的国家组成的精英俱乐部,对美国构成了重大挑战,可能具有军事意义。

    路透社北京2005年10月13日电: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进入太空,加入了由立志探索宇宙的国家组成的精英俱乐部,对美国构成了重大挑战,可能具有军事意义。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致意。 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华盛顿的世界太空和防御计划观察员约翰·派克说:“不爱冒险的美国决策者将不得不关注中国在太空竞赛中击败我们的可能性。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担心。我们是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将人送上月球的国家。如果中国把人送上月球的话,就会压低我们的气焰。”

    有人认为,由于反恐战争分散了华盛顿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中国可能会在太空竞赛中抢在美国前面。

    法国《费加罗报》2005年10月18日社论:“神舟”六号的成功表明北京正在掌握弹道技术,这显然具有军事意义。这一事例还证明中国有能力加速实现技术飞跃。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能够向全世界提供T恤衫、玩具和其他大众消费品。可它不仅仅是世界工厂,它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可以证明这一点。

    共同社北京2005年10月17日电:今后中国将在太空技术开发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中国的太空开发不仅获得商业实利,而且还具有牵制美国单极控制这一战略上的意义。不妨认为,中国将强调太空的和平利用,并在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外国媒体 中国航天 国内生产总值 新华社记者 美国科学家 外国 记录 航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30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