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aoyang
4671 2

19世纪的美国学派:经济思想史所遗忘的学派(首楼配发xiaoyang评论) [推广有奖]

荣誉版主

有内涵的流氓

学术权威

8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8
论坛币
44786487 个
通用积分
1.3984
学术水平
260 点
热心指数
423 点
信用等级
224 点
经验
102445 点
帖子
3260
精华
9
在线时间
288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7-10
最后登录
2024-5-11
毕业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不 只 争 朝 夕
                                               
                                                                          xiaoyang


     相信即使学过经济思想史的人,也对“美国学派”或许会感到陌生,更遑论没有学过经济思想史的经济学研究者。即使对“美国学派”不陌生,或许在大家的脑际浮现的是凡伯伦、康芒斯等老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应该说美国学派在经济思想史的地位比德国历史学派还要惨淡,毕竟德国历史学派还能在经济学说史的教材中多多少少有那么几页的介绍,即使总是那些“陈词滥调”。美国学派在经济学说史的教材中,几乎没有专门的介绍。这就使得经济思想史这门课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

       在有篇研究李斯特为代表的经济学传统坚守多元主义的文章中,这么一段话,即使过了几年,仍然时不时地游荡在我的脑海中。这段话原文非常优美,硬生生翻译成中文大意是: 
       欧洲思想传统恰似一栋带有许多房间的大厦。当科学研究的阳光炫目地照射着这栋大厦的某个或某些房间时,其它的房间却笼罩于黑暗之中,甚至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些昏暗的房间与囚于其间的思想,宛若幽灵般,镇定而耐心,等待着复兴时代的到来,或是出于人们的好奇,或是出于必要。


    主流经济思想史对待经济思想采用的处理方法是所谓的“胜者的历史”——以今天主流的经济学说的框架来批旁其他经济学说。或者说,以对今天主流经济学的贡献来给予历史上其他经济学说“划分成分”,或根红苗正,或牛鬼蛇神。这种历史观是的经济思想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家谱学”,可以参见萨缪尔森《经济学》封面或者封底的那幅经济学史图。主流经济思想史家自然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修谱匠”。这些主流学派的先祖:古典学派,李嘉图右派,边际学派,凯恩斯右派就是蒙被着“阳光”恩泽那些房间,重商主义,李嘉图左派,马克思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学派,剑桥学派等等一长串的名单,就是那些笼罩在黑暗的房间,一张更长的名单上列着的经济学家就是被囚禁的幽灵。

    希腊神话中,没有被超度的灵魂飘荡在冥河之上。我是个凡人,从伦常的基本信条出发,可以想象这些幽灵经济学家虽然不及中国鬼故事里面的“枉死城”中“冤死鬼”未竟发配沦为孤魂野鬼那样悲惨,但是如果他们泉下有知,难免有“死不瞑目”之感。哈姆雷特逝去的父王化身幽灵,点燃了复仇的火焰,末了湮灭于正义性的悲剧结局。经济思想史研究者像哈姆雷特那样,应该肩负着一种使命,充当招魂师为这些幽闭的灵魂奏上一阕“安魂曲”。无论从学科发展来讲,还是从道义上说,都比“修谱匠”有意义!

    遗憾的是,经济思想史从当年于政治经济学并肩的学科,没落成为理论经济学大学科里面的“丑小鸭”。就像蚌壳用沙砾碾磨自己,才能结出圆珠。在中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泛西方主流化的今天,坚守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又不流于旧式,需要坚忍的决心和痛苦的摸索方可出些新的东西。我们欣慰的看到,在我们的学科中,仍有些严肃的学者,为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发展辛勤耕耘。
 
    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19世纪的美国学派:经济思想史所遗忘的学派——是我目前所接触的文献中,第一篇专门研究研究美国学派的专论。文章的第一作者贾根良教授,相信经常光临“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的朋友们应该会比较熟悉。贾老师和他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们在过去的10年中对新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先后对(1)制度学派(重新认识旧制度学派的理论价值,天津社会科学,1999,4;
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2)奥地利学派(奥地利学派的演进:传统与突变,社会科学战线,2004,3)(3)历史学派(重新认识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价值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意义,南开学报,2006,4;施穆勒纲领与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起源,南开学报,2007,4)、复杂科学(复杂性科学革命与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学术月刊,2006,2)(4)演化发展经济学(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_基于张夏准和赖纳特新著的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评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还是自由贸易的新争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除了上述部分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外,贾老师在《理解演化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4,2)、《中国经济学革命论,社会科学战线,2006,1》、《穷国的国富论(中文版序)》和《新经济思想史刍议,未发表》等作品中对新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对象和任务等都做了相关研究。

我们相信,随着成果的积累和进一步研究的逐步跟进,一个完整的新经济思想史最终会水到渠成。

(http://xiaoyanghet.spaces.live.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4 17:24: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 yang Yan 思想史 美国 学派 经济思想史 xiaoyang 配发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jingjingfox1984 + 1 + 1 + 1 对我很有帮助~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http://gjs.cass.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01&Itemid=90
沙发
xiaoyang 发表于 2009-1-24 17: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引用请注明原出处。
+++++++++++++++++++++++++++++++++++++++++++++++++++++++++++++++++


19世纪的美国学派:经济思想史所遗忘的学派*

贾根良[①]     束克东[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北京)

 

【内 容摘要】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美国学派经济学家对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美国成功地赶超英法等发达国家中功不可 没。但奇怪的是,在目前的西方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美国学派却几乎完全被人们所遗忘。本文通过对历史史实的考察,较系统地总结了美国学派以下五个方面的核 心思想:制造业立国;贸易保护主义;政府的重要作用;高工资战略;教育、智力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本文的讨论说明,美国学派不仅作为技术创新经济学、李斯 特经济学说和庞巴维克-费雪资本利息理论的先驱等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且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特别是高工资战略对当代发展中国家特 别是我国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价值。

【关键词】   美国学派   幼稚工业保护  技术创新  高工资战略 

 本文作者 在研究演化发展经济学思想史[1]并阅读美国经济史的过程中,日益强烈地感觉到: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目前使我们感到陌生但在当 时很有影响的并可以称之为美国学派的一些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了中文和英文版包括翻译成中 文在内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教科书共计三十二种,但是非常遗憾地发现,只有蒋自强和张旭昆等人的《经济思想通史》提到了“美国学派”并且一笔带过以 外,其它教科书的情况是:提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有四本;提到丹尼尔·雷蒙德的仅三本;提到凯里的最多,高达十四本,但其中对凯里经济思想的介绍大都是 阐述他的“阶级调和论”,而对凯里有关贸易保护和技术创新等许多经济思想却只字未提,而约翰.雷等其他重要经济学家几乎被完全遗忘了;更不用说目前的教科 书能对美国学派在十九世纪美国经济发展所起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了。因此,我们认为,美国学派经济学家基本上已经被经济思想史所遗忘。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 貌,本文讨论了为什么说经济思想史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美国学派。论文共分三节,首先说明美国学派是在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中诞生的,然后讨论美国学 派的核心思想,最后论述美国学派对经济思想史和当代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价值。 

一、美国学派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古典经济学产生 于十八世纪末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这不仅为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特殊的经济背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它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行经济政策霸 权提供了理论基础。十八世纪末的美国尽管在政治上刚刚独立,但不仅没有自己完整的经济理论,而且经济上仍然严重依附于英国。英国不仅向美国推行它的经济理 论,而且还要推行它的产业政策。然而,当时的美国只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几乎空白,面临英国推行的产业政策和对美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考虑,美国学派的经济学家 们积极寻求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并在批判过程中,导致了美国学派的兴起。

1.批判古典经济学忽视工业的重要意义

作 为英国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深受重农学派的影响。重农学派认为农业是创造剩余价值的部门,而农业以外的 部门如工业不创造剩余价值,工业只是把农业提供给它的原料和生活资料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即工业品。亚当·斯密也认为用于生产原生产物的劳动是最有生产性 的,因为这些部门有自然力参加“劳动”,这表明他仍然没有摆脱重农主义的束缚。虽然他承认工商业也可以创造价值,但仍然存在农业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片面看 法。亚当·斯密以后的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

美国学派经济学家极力反对重农学派所谓农业是创造“剩余”的唯一部门的观点,反对古典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理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1791)为美国后来的工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汉密尔顿认为,制造业不仅是保证美国政治上真正独立的基础,也是国家军事强大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维持整个国家联合统一的纽带[3]
  。 与汉密尔顿一样,丹尼尔·雷蒙德(Daniel Raymond,1786-1849)和亨利·凯里(Henry.C.Carey,1793~1879)都强调了工业部门在摆脱殖民主义和促进农业发展的 重要性,都对政府为什么要对幼稚工业进行扶持、保护和补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此外,斯蒂芬·柯尔韦尔(Stephen
Colwell)从多样性的部门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吸收技术和生产率增长的外部性对工业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4]。

2.批判古典经济学把资本积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古 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根源于资本积累,亚当·斯密虽然是以劳动分工为出发点来阐述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但是他把劳动分工归于资本积累,即资本积累 有利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不过,劳动分工反过来也提高产出,产出增加为更多的资本积累提供了可能。亚当·斯密虽然也把发明作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因素,但 是他并没有重视发明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从总体上,古典经济学家都把把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归于资本积累,并且认为资本积累是由个人储蓄而不是企业储 蓄所决定的。

而美国学派的丹尼尔·雷蒙德却认为,资本只是提高劳动力的效率,资本本身并不是生产性的 [5],一国经济发展只有在充分运用劳动力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劳动力下才能实现,而充分消费和高需求可以充分发挥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一个 国家潜在的有效率的劳动力和技能的作用[6],因此,我们可以把丹尼尔·雷蒙德看作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约翰·雷(John Rae,1796-1872)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源泉是发明而不是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由储蓄引起的资本积累,他在《关于政治经济学主题的新原理阐 述》(1834年)一书中,指出亚当·斯密在阐述国民财富增长源泉的问题上存在谬误[7]。约翰·雷认为之所以有投资是由于技术发明给投资带来更多的未来 预期收益;投资是由企业储蓄而不是个人储蓄引发的,因为只有企业储蓄是生产性的,而个人储蓄不是生产性的,因为它没有导致新资本的产生,它只是对人们现有 资本的重新分配。

3.批判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

斯密认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就能实现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古典经济学家都具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天然和谐的思想,为了提倡自由放任,他们反对政府干预。

其 实,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经常出现冲突和矛盾。丹尼尔·雷蒙德认为,有时个人财富的增长是不利于国家财富的增长,因为个人目标常常与国家目标是冲突的。对个 人来说,财富意味着生产性的财产,如土地、货币和其他一些生产工具等,只要节俭和储蓄就能增加个人财富,甚至不需要劳动和创造,它们仍然能给拥有者带来生 活必需品和舒适品。而对国家来说,土地和货币的积累不是财富,没有创造和劳动就不会带给国民悠闲的生活[8]。私人财富的总和不是国家财富,一个也许很穷 的国家却有很多富人。丹尼尔·雷蒙德公然地赞同重商主义者的思想,他特别赞同国家的激励和规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古典经济学所谓个人追求私 利可以自然地达到社会利益协调的看法只是一种幻想。

4.批判古典经济学的阶级对立和忽视社会和谐

在李嘉图著名的地租理论中,由于他 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所以他只看到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认为三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从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利益是根 本对立的。这与美国当时地租、工资和利润同时上涨的现实情况是不吻合的。美国学派经济学家对此提出的解释是:由于工资上涨和利润增加,经济的繁荣必然要引 致地租也会跟着上涨。 凯里反对李嘉图所谓利润与地租相对立的观点,按照他的价值再生产理论,随着财富的增加,资本家和地主所获得的份额在降低,工人所得在上升,不过三者所获财富的绝对量都增加。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 1784-1873)也否认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不可克服的冲突,投资的高利润通常反映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那么就会出现高工资。凯里认为劳动一旦得到资 本的资助,将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改进了劳动的质量,资本家和工人双方都从更高的生产率中得到好处。
   

5.地租理论

亨 利·凯里反对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关于农业耕种顺序是从耕种最肥沃的土地开始,然后过渡到耕种劣等土地的观点。亨利·凯里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人们耕种土地是 从劣等地开始依次向优等地耕种,亨利·凯里的理论更符合当时美国的现实。在凯里看来,如果按照李嘉图的说法,由于土地肥力不断递减,人们只能年复一年地成 为自然的奴隶。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不仅阻碍资本报酬递减趋势的出现,而且可能带来报酬递增的局面[9]。地租并不是李嘉图所认为的土 地原有的具有不可推毁的生产力的产物,地租的获得是由于人的劳动和资本联合作用的原因,凯里认为,土地是一种资本,它的价值高低受投资于它的资本及带入市 场的程度所决定的。威拉德·菲利普斯认为地主合理地收取地租正如资本获取相应的利润一样,并像美国其他经济学家一样把土地和生产性资本联系起来[10]。 同时他还认为在内战后的美国,地租上涨没有影响资本积累和利润投资,而李嘉图是极力反对地租增加,否则会减少利润,影响投资,进而阻碍经济增长。  

二、美国学派的主要思想

1.“制造业”立国

美 国在十九世纪初还是农业国,依靠向欧洲市场提供粮食和原材料来换取工业品,这种产业结构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供需和价格波动。这种不利的局面让美国学派经济 学家不再相信英法古典经济学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所倡导的经济政策。汉密尔顿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1791)最早阐述了“制造业”立国的基本思想
    [11]:① 制造业易于采用分工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充分利用机器,训练技术人才;③可以增加社会各阶层就业、减轻社会负担;④鼓励外来移民,促进本国工业发 展;⑤为人们彼此在才能和偏好上的差异提供更大的活动范围;⑥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而且对农产品的需要是稳定的;⑦为企业提供更广阔和多样化的场所。汉密 尔顿在认识到发展制造业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出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比如,在产业创立之初可以通过政府发行债券提供所需的资本;对发展起来但竞争力不强的制造 业进行各种补贴;通过必要的高关税来保护幼稚产业,既可以扩大国内市场,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也降低了国外产品的竞争力。

另一个对美国制造 业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是丹尼尔·雷蒙德,他就提出了“美国制造业制度”,他认为一个国家生产财富的能力正如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一样是由所选择的职业和职 业所含技术水平决定的。如果美国不选择制造业的话,那么美国就是一个财富生产能力低的国家,和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不过,雷蒙德也认为,制造业发展 的初期比农业需要更多的资本,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所以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刚建立的制造业,虽然在短期内使物价上涨、工资增加,但是 也会刺激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12]。此外,雷蒙德特别强调国内市场对规模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制造业不仅提供工具,而且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并认为美国农民的长期利润来自于国内蓬勃发展的工业。

2.贸易保护主义

汉密尔顿看到美国制造业的弱小,提出美国要想快速发展 制造业,对外贸易就要实行保护性关税、财政补贴等手段,同时必须采取发放政府奖金和技师监督等措施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在他的《工业的奖励和保 护》一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在他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指导下,美国学派经济学家提倡对制成品进口征收关税,甚至禁止进口;对于原材料进口采取较低关税,这都 成为后来美国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基本政策。

在十九世纪50年代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个经济学家”的亨利·凯里是著名的贸易 保护主义者林肯的经济顾问,他鼓吹由亨利·克莱(Henry Clay)在1824年提出的意在保护制造业的“美国制度(American Systems)”。亨利.凯里对古典经济学倡导的自由贸易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具有不同技术的国家如果推行自由贸易,那么技术落后的国家将长期处于不利地 位。由于技术上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对技术落后的国家要实行保护政策。

认为发明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根本原因的美国十九世纪经济 学家约翰·雷也指出,落后国家需要对幼稚产业提供关税贸易保护,因为幼稚产业从不成熟、没有竞争力发展到成熟并有竞争力需要一个过程,幼稚产业的技术进步 本身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贸易保护[13]。卡尔文·科尔顿(Calvin Colton)也认为高关税对保护美国工人独立和高生活水准是必需的,这种积极的保护是持续自由的前提,已经建立起来的工厂没有保护就算能生存,但是投资 者不可能建立新的工厂。此外,威廉·菲利普斯认为保护是有利于所有阶级的工具:投资者获得利润,工人的工资得到提高,最终将明显降低消费品价格并增加税 收。

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都把亨利·克莱在1824年向美国众议院的报告中提出的“美国制度”作为美国内战后发展制造业的指导方针。克莱寻求 政治上维护和支持美国制造业发展以消除来自国外的竞争,其中,贸易保护是“美国制度”的核心思想[14]。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例如法国经济史学家巴路殊指出,在整个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几乎贯穿于这个时期,美国也是最保守的 贸易保护主义者。在美国1830~1910年期间,美国两个人均GDP指标最好的20年分别是1870~1890年(2.1%)和1890~1910年 (2%),这两个时期也是美国贸易保护程度非常高的时期[15]。

3.主张政府发挥巨大作用

古典经济学家们都相信市场经济具 有自行调节的运行功能,李嘉图说:“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需要国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预,既不要鼓励生产的一 个源泉,也不要抑制另一个源泉”[16]。但这种观点遭到了美国学派经济学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新技术和规模经济对作为社会先 行资本的物质基础结构和金融基础结构产生了强有力的需求,而单靠市场或私人行为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因此,美国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政府不仅要在保护 民族工业上做出贡献,而且要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直接投资,这就需要一个大政府,反对约翰·泰勒(John Taylor)不能给政府太多权力的观点。事实证明,美国学派的这些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这是美国经济超过英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学派经济 学家不仅强调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对政府更广泛的作用提出了许多在现在看来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观点。例如,丹尼尔·雷蒙德认为应该 给政府更多的权力才能去做私人做不了的事情。雷蒙德把政府看作为一个工具,在减小不平等和促进普遍的繁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政府不仅可以为国 民开发新领域提供机会,而且可以调节个人道德和经济的关系。同时对于像大河、湖泊和信息的主要动脉,国家应该把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既能在和平时期促使最便 宜和最好的商业和社会交往,降低交易成本,又能保证最有效的战争防卫系统[17]。又如,约翰·雷认为,保护幼稚工业不仅需要关税保护,而且还需要各种奖 金、保险费等促进幼稚产业发展的国家资金,这就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知识发明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必然会导致 市场对发明的非最优供给,这同样需要国家干预。

对于创造金融基础结构方面,主要是汉密尔顿对美国应该建立银行的看法,美利坚银行既是商业银 行又是准公共性质的中央银行。1791年,美利坚第一银行经国会特许成立,它的成立应归功汉密尔顿。他就任财政部长不久就对新生的美国面临的财政问题以及 银行业的经济意义显示极强的洞察力。1811年,在反联邦党人士特别是托马斯·杰斐逊认为美利坚银行是大政府和经济集权的堡垒的错误认识下,国会收回特 许。由于出现了所预料的没有联邦银行所存在的问题[③],1816年,国会特许成立美利坚第二银行。美国学派认为,只有政府发起的国家银行才能保证基础设 施建设对货币的需求和促进商业发展,这包括抑制投机活动的信贷的管制,保证经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国家银行可以调节生产型企业的投资方向,并为基础设施 投资提供巨额资金。

 

4.高工资战略

丹尼尔·雷蒙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经济政策就是提倡美国实行高工资战略。工 业比农业更容易分工,从而可以比农业更容易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的资本投入工业会带来更多利润,这样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走向高 工资状况[18]。美国学派认为,高工资反映了高生产率而不是高生产成本,人为地降低工资,使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实,这只是产品在劳动 成本方面竞争的一个优势。劳动、资本和土地它们三者之间不仅跟自身竞争,而且相互竞争。产品市场价格主要不是由廉价劳动力而是由技术所塑造的,日本在二十 世纪60年代大量占有美国的汽车市场,主要就是日本的科学的生产机械化和日元升值,使美国劳动力大大贬值造成的[19]。

正如伦德德尔 (Lauderdale)在批判斯密《国富论》时指出的,一个国家不要害怕工资的提高会抑制经济繁荣,可以用资本设备代替劳动力,美国学派认为,产业不断 进步的过程就是资本不断代替劳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劳动力的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低工资并不是优势,而是一个国家产业难以升级和劳动力技术难以提高的障 碍。只要存在较高技术含量的机器代替劳动的趋势,那么一个国家就不会存在永远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优势。伊拉斯莫·P·史密斯(Erasmus Peshine Smith,1814-1882年)也以李斯特的格言为例,强调政治经济学不应该仅仅以增加国家交换价值而应该以增加生产能力为目的。

5.教育、智力和技术创新

当 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时,他实际上并没有注意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而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经济学说更使经济学获得了“沉闷科学”的绰号。因此,古典经 济学低估教育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夸大“报酬递减”的作用并非偶然。在经济思想史上,美国学派是最早比较系统和突出强调教育、智力和技术创新重要性的经济 学派。

丹尼尔·雷蒙德认为,政府干预不仅是通过扩大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统一国内市场以及建立促进工业增长的国家银行来实现的,而且更 重要的是要通过发展公共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期发展。最先提出以能力(energy)作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伊拉斯莫·P·史密斯也 高度重视教育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作用。

约翰·雷是最早强调创新和技术变迁的经济学家,他尤其是分析了技术发明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在 引导货币从奢侈品消费流向对技术创新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教育上负有重要职责。约翰·雷对技术在美国赶超当时先进的英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经济增长是由新技术所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引起和促进的。约翰·雷还强调发明和技术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方的转移需要适应和变化,在新产业和新地方,会面临一些 困难,需要不断学习。同时,他也强调建立一个新企业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一旦建立,就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潜在的收益[20]。

史密斯首次提出以精神力量为支柱的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两个基本力量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wit and
will), 智慧延伸技术能力的界限,而社会的毅力(will)是提供充足的激励去投资技术的潜力[21]。他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认为经济增长依赖精神力量——运用 人类能力、利用自然力量的经济学家。对史密斯来说,精神力量相对自然固有的资源来说具有无限的潜力。史密斯不同意食物增长落后于人口的增长,人口不仅是财 富产生的根源,而且还促进新技术的产生。

三、为什么说美国学派对于经济思想史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1、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先驱
    

古 典经济学运用抽象方法把经济发展仅仅归结于储蓄和增加物质产品。对于古典经济学来说,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资本投资会减少,经济增长最终会停止。 但是,这遭到了美国学派的反对。例如,雷蒙德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沉闷科学”,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所以经济会不断增长;又如,约翰·雷指出,发明和技术促 使企业生产性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而古典经济学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是第二位的[22]
  ;史密斯认为技术进步本身就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成本,同时,也使人类的劳动力从仅仅是蛮力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力方向的转变过程[23]。因此,我们认为,美国学派是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先驱,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 前,由于科学技术和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战后以来才得到迅速发展的创新经济学得到人们日益增长的青睐。约翰·雷是首次提出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核 心地位的经济学家,而不像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当代大量涉及技术创新经济学的文献中,几乎人们都认为熊彼特是创新经济学家的第 一人。但约翰·雷要比熊彼特更早强调发明的重要性,并强调发明为更高利润投资打开新的机会窗口[24],但是,熊彼特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提到约翰·雷关于 技术发明的论述。约翰·雷作为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先驱应该得到承认[23]。

美国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也是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先驱。例如,雷蒙德 认为技术和知识是决定一个国家财富最重要的因素。制造业是新技术和新知识产生的温床,制造业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发动机,所以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昌盛最终取 决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雷蒙德也不同意经济增长会与人口增长相等,从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他认为人口增加不仅刺激新技术的产生和生产的增加,而且还 会产生阻碍人口增长的新文化因素。又如,亨利.凯里由于看到经济发展主要靠技术和知识,所以他强调可以通过知识改变资源的稀缺状态。他认为可以通过资本和 人类发明技术的运用来克服土地报酬递减,从而来反对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仅可以通过联合劳动来使劳动越来越具有生 产性,而且可以获得报酬递增的方式提高获得更多的财富[25]。

2、美国学派是李斯特经济学说的先驱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1825~1830年在美国过着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受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雷蒙德和约翰·凯里的影响,从一个自由贸易者转变为贸易保护者。他在美国 学派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回到德国以建立“生产力理论”和“国家经济学说”来指导德国经济发展,为德国在19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26]。此外,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欧根·杜林(1833-1921)也是凯里的信徒。

事实上,第一个系统提出幼稚产 业论的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而不是现在很多人认为的李斯特。作为幼稚产业保护论者的李斯特,他认为在更发达的国家面前,落后国家如果不采取政府干涉,尤 其是关税保护的政策,就无法发展新生工业。他接着解释,自由贸易对于两个处于相似工业发展水平的国家是有利的(这是他极力主张在德国城邦之间成立关税联盟 的原因)。在美国学派的影响下,李斯特还成为创新经济学的先驱
    [27]。李斯特从民族利益出发,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套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以幼稚产业为保护对象和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学说,至今对发展中国家仍产生着巨大影响。

3、美国学派对庞巴维克和费雪的资本利息理论的影响

在经济理论上,美国学派对后来很多经济学分支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约翰·雷的资本理论对庞巴维克(1889)和费雪(1907)的资本利息理论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著名的经济学家多夫曼(Dorfman,
1993)和萨缪尔森(Samuelson, 1994)在他们的各自论文中分别对庞巴维克(1889)和费雪(1907)在资本理论上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发现约翰·雷是他们的先驱[28]。

根 据多夫曼的看法,费雪的《利息理论》(1907)和庞巴维克的《资本实证理论》(1889)是现代新古典资本理论的起源[29]。其中,时间因素不管在庞 巴维克和费雪的理论中,还是在约翰·雷分析资本理论时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都指出投资意味着放弃现在的消费,而获得更多的将来收益,利息就是未来和现在时 间差的补偿,利息的大小不仅受资本供给和需求影响,还依赖于人们的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庞巴维克在他著作中就说约翰·雷的资本利息理论是“极具有原创性 和非同寻常的”[30]。

费雪在他修订后的《利息理论》(1930)中对影响资本供给的因素分析十分接近约翰·雷的分析。除了收入的时间模 式这个要素外,约翰·雷对资本供给的探讨要比庞巴维克和费雪都要深刻,庞巴维克和费雪承认,他们完全接受约翰·雷的“社会和慈善的友爱”[④]增加资本供 给的主张,他们自己对资本供给的分析没有贡献。对于资本需求的分析,费雪虽然受到约翰·雷的影响,但是他把约翰·雷的资本需求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庞巴维 克也深受约翰·雷的影响[31]。

4、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影响

其实,在美国学派中所体现的经济 政策早在文艺复兴时就产生并得到英国等国家的实际运用[32]。美国由于正确地推行了美国学派经济学家们提出的发展政策,从而使美国在十九世纪末就超过英 法而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美国学派的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历史上每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都采用的政策,不管是最初的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德国和日 本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东亚都是如此[33]。所以美国学派不仅仅给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产业政策,而且也给了发展中国家有益的启示。

在 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东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些国家采用了比较优势学说和自由贸易的发展战略[34],但许多研究说 明,它们都是采用关税保护和数量限制等措施保护幼稚产业发展起来的。日本和韩国采用出口替代战略获取外汇,进口新技术,提高幼稚产业的竞争力。很多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取得成功主要是这些国家没有把出口促进战略与幼稚产业保护很好地融合起来。日本和韩国在国家保护等政策措施下,已经从贫困的初级产品出 口国向高附加值制成品的尖端制造国的根本性转变,它们没有理会西方所提出的应该盯住这些反映了他们“自然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建议,而是构建起了比较优势的 新基础[35]。在“华盛顿共识”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政策遭到失败的今天,重温美国学派的经济思想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5.高工资战略的启示

在 典型的工业化国家中,工资形式的劳动要素支付约占到国民生产总值(或曰国民财富)的70%,这对于通过压低工资水平获取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什 么?美国学派的经济思想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我们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扩大劳动就业和增加出口,通过压低工人工资来吸引外资的“低工资战略”与 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它是受西方主流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的教条和错误理解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经济发展模型”支配的结果。

作为 一种长期战略,“高技能、高附加值(以自主品牌为基础)和高工资战略”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一种战略性选择——它类似于19世纪美国的所谓“高工 资战略”,这种战略与“美国制造体系”共同构成了美国崛起的基础,其理由就在于,人力资本价值的持续上升是通过国家干预创造良性循环的关键性因素。目前, 我国所提出的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格局奠定基础,美国学派的“高工资战略”对于我们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 深入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高重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32][挪威]埃里克.S.赖纳特.穷国的国富论:演化发展经济学论文选[M].贾根良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Alexander Hamilton.Report on the Subject of
Manufacture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791. [3]John C. Miller.Alexander Hamilt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new nation[M].New Brunswick,
NJ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4.

[4] S. Ahmad .‘Smith’s division of labour and Rae’s
“invention”: a study of the second dichotomy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first’[J].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5):457-489.

[5][6][9][10]Conkin,Paul,k.Prosperity:America’s First Political
Economists[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
   

[7]
  John.Rae.Statement of Some New Principles on the Subject of Political Economy,
Exposing the Fallacies of the System of Free Trade and of Some Other Doctrines
Maintained in the "Wealth of Nations," [M].Hilliard Gray and
Co. Boston;reprinted in James 1965.
   

[8]Gavin Wright.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dustrial Succes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4):651-668

[11]陶大镛.外国经济思想史新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12]Lars Magnusson. Free
Trade and Protectionism in American:1822-1890[M].USA and Canada by Routledge,2000.

[13][18][20] O.F.Hamouda, C.Lee and
D.Mair.The Economics of John Rae[M]. London and New York,1998

[14][34]Davida.Hounshell.From
the American System to Mass Production 1800-1932[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15]
  张夏准[英].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 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7][18]Daniel Raymond.The 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M].Baltimore press, 1823.

[19][23][28]Erik S.Reinert.Globa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M].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4

 

[21][22][35] Rodney J Morrison.Carey, Classical R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1968,(3):267-268.

[24][29][30] Murray
N.Rothbard. Classical Economics: An Austrian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M], VolumeⅡ,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Hartnolls Limited, Bodmin, Cornwall,1995

 

[25]
Robin Neill.
  Francis Bacon, John Rae, and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 Capital Theory and Trade Policy[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99(58):385-398 [26][27]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德].《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1] Stephen,Meardon.
Postbellum Protection and Commissioner Well’s Conversion to Free Trade[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2007(4):571-601.

[33] Ha-Joon
Chang.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he Miracle, the Crisis and the Future[M]. Zed
Books,2007.

 

American     School in 19th Century: This School Was Forgotten in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Genliang Jia                     Kedong Shu (School of Economic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100872,Beijing)

【Abstract】Economists of American
School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not only on establishing American
economic policies,but also giving enormous efforts to overtake successfully
England and France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from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wentieth century during growing up of American economy. But to my
surprised, American School has been forgotten almost completely in western text
of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today. Five kernel ideals such as that are
manufactuing, trade protectionism, important founctions of agovernment, high
wage,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it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summarized by
the numbers in American
School through reviews of
historical facts in this article. AmericanSchool not only is regarded as
forerunner of technology innovative economics and economics of List and
interest theory of Bǒhm-Bawerk-Fish which taking up unslighting important
status in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but also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policy especially high wage strategy has great real valu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especially China of the contemporary era.

【key words】American School  Protection of Infant Industri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of High Wage

*中国人民大学985课题“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成果,压缩稿发表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①]
    贾根良(196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演化与创新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研究;

[②]
    束克东(1976-),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在读博士生。

[③]
    在 美利坚第一银行终结后的五年中,该银行支持者的诸多担忧成了现实。尽管战争造成了混乱,但州立银行的数目几乎增至三倍。已发行流通的银行券的数额由 3,600万美元上升为7,600万美元。银行体系所持有的金银实际上减少了。结果,银行业的结构严重削弱,而1814年的银行挤兑迫使大多数银行背弃自 己的法定义务,拒绝将银行券兑换成金银。如果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银行,其管理层坚持谨慎地发行银行券,那么防止银行券的迅速膨胀则是可能的。

[④]
    约 翰·雷认为人们储蓄增加资本供给除了存在追求利润的欲望外,还有另一个方面增加资本共给的动力就是:虽然每个人生命是很有限的,也许未来没有等到投资获取 利润时刻就离开世界,从而享受不到未来利润带来的好处,但出于对社会发展和其他人的善心,可以放弃目前的消费去储蓄,从而增加资本供给。


http://gjs.cass.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01&Itemid=90

使用道具

藤椅
cdy210007530862 发表于 2009-1-25 09: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希腊神话中,没有被超度的灵魂飘荡在冥河之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0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