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周军杰
2532 3

从新古典到不完备合同——厂商理论的重新认识 [推广有奖]

教师

带刀护卫

院士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4
论坛币
202771 个
通用积分
9.0655
学术水平
361 点
热心指数
465 点
信用等级
298 点
经验
73647 点
帖子
1609
精华
5
在线时间
23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27
最后登录
2024-3-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从新古典到不完备合同——厂商理论的重新认识

开始了厂商理论的学习,不知道这是第几遍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的认识肯定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暑假的时候,陆续看了coase 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simon的《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张五常的《中国经济》,加上最近的oliver hart的《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呵呵,算是基本把厂商理论基本看了一遍吧!
哎,无止休的翻书看书,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在看什么,知道看了hart的文章之后,才明白自己一直都是糊里糊涂的啊!
真是无知无畏啊!
一、新古典到不完备合同——你还停留在新古典阶段吗?
从新古典的厂商理论到不完备合同理论,厂商理论基本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新古典、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备合同理论。标准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厂商理论部分基本都是标准的新古典的观点——这也难怪大家一直停留着新古典阶段了,不积极拓展,原地打转也是必然的啊!自己以前觉得还可以的西经算是彻底被打击了一次!
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企业是作为一个技术函数的约束存在的。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企业考虑的只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这也成为后续的其他理论抨击新古典的原因所在。
在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中,至少有三个问题未被考虑:1、未考虑激励问题;2、未考虑企业的科层机构安排,谁具有权威,以及权力如何分配;3、厂商面临着成本上升的问题,经营受到规模等影响,但是未考虑通过引入新的经理层解决。也就是说,在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中,企业是一个看不见内部的“技术黑箱”:投入原材料和资本,产出产品,但是对企业内部结构如何安排,经理层和所有者关系的处理等未作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一个引入经理层并对经历层监督的模型,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分成问题,即引入经理层之后,对剩余索取权的重新分配。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涉及到一个监管问题,但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监管是需要成本的。经理层的努力水平和引入经理层后的不确定性,是整个模型的关键。关于这个的研究,已有的成果非常多,包括多委托人,多代理人等问题,都已经得到了研究。
但是,委托-代理理论也存在着问题:1、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减少了,但是这种现象是如何和为何减少的?对雇员的监督比对独立承包人的监督容易吗? 2、企业合并后,成本和利润的分摊变得容易了。但为什么在单一企业内成本和利润的分摊是可能的,而在两家独立的企业之间却是不可能的?这些问题没得到回答。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由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在后续的问题社会成本问题中得到了明确。Coase提出交易成本的初衷是研究企业的边界,即市场和企业的分界点。作为两种交易或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和企业是并存的。但是,按照新古典的厂商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交易是可以自动达到均衡的,按说不应该存在企业的。Coase在实习中发现了现实和书本理论之间的差距,并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既然市场是有效率的,那为什么企业还会存在?为什么有些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中完成的呢?针对这个问题,coase认为,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任何交易的完成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即存在交易成本的费用,这为交易在企业内部完成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虽然,企业也需要管理的费用,如内部交易的行政成本费用等,但只要企业内部交易的费用小于由市场完成交易的费用,由企业来完成交易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企业和市场的分界点在市场组织交易的费用和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相等的地方。这也就有了stigler提出的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的产权如何配置,由市场自动完成的交易都是最有效率的。换句话说,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只要初始的产权界定明晰,市场可以达到有效率的配置。交易成本理论经过williamson等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将对产权的研究引入到了厂商理论之中。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存在,hart提出了不完备合同的理论,认为:1、在一个复杂、不可预测的世界中,人们很难对未来预测,并作出计划;2、即使能够做出单个计划,缔约各方也很难达成协议,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描述;3、即使各方能达成协议和计划,也很难写下来让第三方知道。基于以上三点,hart提出了不完备合同理论,即人们很难预测到未来所有的情况,并将这些付诸于合同,也就是说,已达成的合同都是些不完备的合同。不完备合同理论涉及到一个激励问题:经理层的激励以及普通工人层的激励等,以及权力在经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分配等,在研究企业的合并等上,涉及到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安排等。就激励这点来说,不完备合同和委托-代理理论还是存在着相似点的。而不完备合同也成了厂商理论的最新发展。
二、从新古典到不完备合同——分四个阶段合理吗?
但是,从新古典到不完备合同,分四个阶段好嘛?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对新古典的一个发展,而不完备合同则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所以,与其说四个阶段,到不如说是两个阶段而已。
还有,如果真的是一个理论上的纵向发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或替代,那为什么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仍然存在?并且是作为标准的厂商理论出现在标准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呢?
其实,很简单,侧重点不同。
新古典的厂商理论,侧重于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该理论在分析企业最优生产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变动而变动,在分析一个产业的整体行为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毕竟,在研究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标本。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合同则侧重于激励问题,或者说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而交易成本理论则侧重于对产权的研究。
从这点来看,新古典侧重市场,而后三者则侧重于产权分配及剩余索取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这是对同一主体——厂商或是企业,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的结果。伴随着这个研究,我们越来越深入到“黑箱”内部。
这样子看来,分两个阶段也是不合理的了,呵呵,干脆分成几个学派吧!
三、回归现实——我们不应该苛求历史
其实,回归现实,我们不应该站在今天,去苛求昨天的理论。
在工业化革命之初,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是欧洲经历过中世纪的黑暗和文艺复兴之后需求的井喷,当时的情形是供给不足,所以就有了“市场会自动消化掉供给”,一个只需考虑生产,而不需考虑其他的时代。当时的工厂,一般都是自营的。这样看来,新古典的厂商理论没有考虑到激励也是情有可原的。
伴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伦敦出现了第一代的资本家,这些人在成功之后,开始享受生活,将工厂委托给专门的经理经营——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产生了第一次分蘖,这也促使了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
所以说,理论一般是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的,而我们也不应该苛求历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新古典 Williamson Williams 微观经济学教材 William 理论 古典 厂商 认识 合同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arthistory4 + 100 + 100 + 1 + 1 精彩帖子,鼓励原创
meixue1983 + 100 + 100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200  论坛币 + 20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2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周军杰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9-9-14 22:01: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自己占个位置~~~

使用道具

藤椅
周军杰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9-9-14 22:06: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从word过来的格式,怎么这么乱呢?

使用道具

板凳
fxr0806 发表于 2011-5-10 18:32: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无语。。。。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8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