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在北京卖煎饼的大妈火了。
因为跟顾客发生了争执,大妈脱口而出:“我月入三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
很多人把这当一个笑话看,也有很多网友自嘲,自己读211、985都没摆摊赚得多,还不如去北京摊煎饼。
然而,别说在国内读211、985了,就连一般人眼中理应高薪的海归们,赚得也没煎饼大妈多。
根据《2017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
40%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七成海归初次就业收入在8000元以下月工资,低于自身期望的占比达68.9%。
此外,在此次调查中,实际工作收入高于个人期望收入的仅为1%,认为基本符合的占比30.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
可是,这意外么?一点也不!
在海外的中国学生中,读的最多的就是商科,进不了商学院的,就读经济。
让老外来猜中国留学生学什么专业,99%张口就会猜是商科,其次就是经济、应用科学和传媒。
中国学生之所以扎堆在某几个专业,很多人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和安排,学生懵懵懂懂就去留学了,对专业兴趣没有浓厚的兴趣,更不知道毕业了可以干嘛。
许多家长送孩子出国,就是想着之后好找工作,赚取高薪。因此会去选择那种直接跟工作挂钩的学科和排名靠前的学校,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而抱着“实用主义”的目的去留学的结果,往往就是丧失学习动力、学术表现差、抄袭、找代写、作弊、被开除,甚至是自杀。
据美国媒体估计,自2013以来,在美国的27万中国留学生中,有大约8000人被学校开除或退学。
华威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海归们在应聘时往往认为自己的海外大学毕业证就已经自带光环了,但随着海归越来越多,中国雇主也越来越把留学经历视为“寻常”,更加看中的是海归的工作经验,而这,正是许多毕业就回国的小海归最为欠缺的。
而那些把自己修炼成专业技能拔尖、工作经验牛闪闪,一回国就遭名企哄抢、赚取高薪的大海归,月薪与小海归相比,能相差10万之多!
如果你正准备出国,或者刚好就是个小海归,也不用为以上事实而气馁,不妨换一个角度理解留学这件事。
1. 跨文化沟通能力
这是一种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难以培养的能力,因为出国后你才知道,之前在国内学的,都是假英语。
你会发现老外其实不太在乎你的发音和语法,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跟他们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不仅要知道他们在聊什么,喜欢聊什么,什么是禁忌话题,还要能加入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目的是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那里获取独到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认知。
2. 批判性思维
中国式教育向孩子灌输的,就是听话,按老师说的做,肯定能拿高分。
而中国学生到了海外大学,语言只是一个小问题,最难克服的往往是批判性思维。
无论是essay还是presentation,教授们打分的重点,都在于你是否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附和前人的研究。
而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被称为是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3. 独立思考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祖国,留学生即使在国内再依赖父母,一旦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很多问题也只能靠自己。
怎么看病?房东不退押金怎么办?怎么借到图书馆没有的参考书?哪个导师适合我?
当遇到问题,怎么样搜集有效信息、分析、得出最优方案,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业上,留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在短短的留学期间就能突飞猛进。
虽然有时候很辛苦,可是挺过来以后,觉得自己是真的成长了。
4. 了解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路
在留学的时候,多跟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多出去走走看看,多尝试在国内体验不到的事物,发现自己,计划好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不用担心以后的路跟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兴趣和能力才是要义。那么多专业对口的人,一样拿着一般般的薪水,更悲哀的是,他们一点也不开心。
海归并不是高薪的代名词,高薪也不是留学的唯一目的。
留学几年,即使拿不到理想中的高薪,我们也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