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mn-567
2658 6

[财经时事] [转帖]李开发:朗咸平对国企改革的实际所知甚少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0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635 点
帖子
124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22
最后登录
2014-1-2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05年走了,2006年来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不进则退。许多国
有企业近两年等待改革,付出了极大的成本。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不改革都会带
来更大的困难。改革必须加快,改革不能迟缓。

  一、对国企改革应慎用“国有资产流失”来下结论



  04年的郎顾之争一年多了也没有停息,争议此起彼伏。这一年多时间里,改革
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人们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质疑国企改革,批评国有企业在改革
过程中造成了资产流失,而这种质疑多数脱离了事实。

  我的调查表明,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应慎用“流失”。国有资产本身存有
多种问题,有的由于质量的问题,水分的问题,许多帐面资产原本就不存在,挤水
实际上是说原来就没有。还有一种是交易性减少。交易实现的是市场价值,实现市
场价值应该是物有所值,不能认为与预期价格的差价就是流失。比如菜场卖菜,你
想卖出去,只得给成交价,你不成交,那你就耗着,时间一长,菜就会烂掉。还有
一种,是资产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中的成本。比如,有企业欠你1000万,但那个企
业不值500万,你得开支讨债队伍的开支,诉讼的开支,年复一年追索的开支,最后
能讨来多少?其实这也是市场的成交价,如果你想变现,就象银行只给贴现价。只
有一种是人们所说的国有资产流失,这就是把货真价实的资产“明显低于市场价出
售”了,但这种比例究竟占多少,这种事情不能凭感觉,一定要核实。郎咸平说中
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是主流经济学家拍脑袋,我认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质疑不
可拍脑袋,要注重事实。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辩论,许多人说是主流经济学家与非主流经济学家之
争,依我之见,实际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者与经院理论之争。凡是深入基层做调查的
学者无不反对郎的理论,这些人即所谓主流经济学家有个特点,就是每年有大量的
时间在基层做调查研究,在那些困难的国有企业做了许多调查,相比之下,大学教
授们到基层去的太少。这些在基层调研的,几乎清一色的支持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国有企业必须有退有进,中小企业需要国退民进,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走上面
对市场、灵活经营、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之路。而经院的学者,多数不赞成中小型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理由还是意识形态的观念多,比如,职工是主人,企业领导
是保姆啊,比如,国有企业搞不好完全是管理者不好,国有企业领导人都是贪污受
贿分子,要把企业搞糟了自己购买啊,只要按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国有企业就完
全可以搞好等等。有的还动不动用扣政治帽子的办法,说主流经济学家站到利益集
团一边了,总而言之,用道德评判的办法,用给别人定性的办法来显示自己的正确
与正义,令人颇感不爽,虽然里面有一批学者是我的好朋友。

  郎咸平从国外来,作为经济学家对经济建设发表看法无可非议,但是,核心一
点,就是郎的见识与中国的实际相距太远,对国有企业这么多年根深蒂固的问题与
改革的实际情况所知甚少。然而,郎下车伊始,高论频频。对长期从事基层调查与
实践研究者来说,他那个理论实在是肤浅得很。在时下的中国,当改革会造成许多
人失去眼前利益时,充当一种道德评判者的角色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其实,众多
网民们只要清醒一些,多少解实际情况就要理性得多。比如,父母在国企工作过的
,他们一定知道国企是如何人浮于事,许多岗位的人是如何不称职,国企加工资是
怎么平均主义,怎么搅得天昏地暗。郎教授及其一些非主流学者把垄断国企说得一
团花,把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国有企业说成是美艳可人,那个理论其实真的
不值一驳。

  二、垄断国企绝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

  郎说,中国国有企业从来不比民企差,例证是H股的上市公司。天哪,几乎举国
上下的人都知道国有企业的毛病,只有郎教授如此天真可爱。在香港上市的国有公
司,几乎清一色是垄断型公司,产业垄断型、资源垄断型、资本构成特别高的公司
,电信业,石油,煤炭业。国家投资了巨额的国有资本,许多是独家经营,别无分
店,建立了全国性网络,有的是通过资源垄断封杀了民企的投资机会,有的是用推
动主管部门建立很高的准入门坎来实现垄断的。例如,在中国,电信、铁路、邮政
,石油,你能进入吗,不要说没有多少亿,你不够资格,就算你够了资格,油田、
油轮、管道都在垄断国企手中,你绕也绕不开,你与它竞争,胜算有多少?不过这
绝不意味着它先进。中国的通信业,根据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以前的提供的研究成果
,电信运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世界抽样国家平均水平的1/19。劳动生产率之
低让人不可思议。然而,中国电信业的收费标准之高确是令人咋舌。从香港往深圳
打电话比往美国打还要贵。前两年,小灵通要上马的时候,信产部曾经下过封杀令
,后来开放了。其实小灵通早就是在国外淘汰的技术,信号那么差,为什么在中国
行得通?便宜。为什么便宜?因为移动的话费太贵。出了个联通,移动话费下调了
30%以上。我敢说,如果国家放开电信经营,再有三到五家的企业来经营电信,特别
是有民营企业来经营,手机费一毛钱一分钟肯定能达到。垄断还带来服务水平的不
足与服务质量的众多欠缺。北大的周其仁教授是研究电信企业运营的专家,是当时
电信分拆的主要建议者之一,我和周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垄断企业通过剥夺全国
消费者,加大了整个社会的营运成本。垄断价格决不是合理的价格。与合理价格相
比,我们普通消费者每月可能多交了一多半的话费。

  垄断国企实现的利润是以剥夺广大消费者为前提的,是以挤压其它消费为背景
的,是损害其它企业竞争力为条件的。你数一下偌大的中国,有多少个在完全竞争
行业里效益突出的国有企业(没有过假账的、不象三九集团那样的企业)?有些企业
是事实上的垄断,比如中国一汽,多年来国家滚动投入了数十个亿,但是实际上只
有合资企业有效益,而效益的大多数被外资拿走了。中国汽车产业近二十来奉行拿
市场换技术,但一直没有换到技术是不争的事实。与这些大型国企没有自己的品牌
和技术正好相反的是,吉利、奇瑞汽车用5万元的车打入了市场,形成了自己的技术
与品牌,并且越做越大。没有吉利与奇瑞这类民企,可能捷达与普桑还会在15 万元
左右价格不下来。近20年中,中国的汽车行业是市场最好、效益最好了,然而却是
既无品牌,又无市场。中国一汽2005年上半年亏损5个亿,20多年那么好的市场,那
么高的的售价,效益那里去了?过去14万元以上捷达车,现在还买7万元,可知里面
有一半是毛利,天知道消耗到哪里去了?吉利车五万元有盈利,能高速发展。这一
反差多么强烈?!

  记得2004年郎顾之争中,我在许多场合讲过,国有垄断企业从来不向国家交红
利,垄断企业的利润被自身消化了。前不久经济学家盛大林先生在《中国青年报》
发表文章,举例说一家卷烟厂职工月工资近1。5万元,是其它非垄断国企职工一年
的工资。人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最近也谈起了国企应当向国家分红的事,大家才醒悟
过来。原来垄断企业多年来连红利都没有交给国家,这样的垄断对国家的好处在哪
?对人民的好处在哪?

  三、目前的国有企业远不具备完全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相关条件

  郎说中国国企要搞职业经理人制度,拿外国的例子来唬人,现实完全行不通。
微软中国的老总年薪千万人民币以上,一些著名的中外合资企业老总们也日进万元
,能者多得。但这得有个条件,必须是来自市场,从市场中产生。中国的国有企业
有多少是从完全的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从来都是任命制,从市场产生的微乎其微。
如果让他们年薪百万,他们值不值年薪百万?相比之下,国资委的领导不是应该年
薪千万?再一个,这些大型国企业的中层是什么价?技术人员是什么价格?更重要
的是,他们值不值这个价?比如,你先把电信运营商、垄断的汽车企业的劳动生产
率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再说。况且,即使垄断企业能用从全国人民头上剥削来的
钱开支,有这个开支能力,非垄断的企业就根本没法操作。你给一个人,还是领导
班子?你给了领导班子,中层也在管理岗位,给不给?技术人员是企业的命根子,
给不给?市场营销人员也是重要的,你给不给?最后恐怕就是普通职工没有份了,
职工会不会答应?企业本来就没有效益,钱从哪里来?事实上,你只要不是完全市
场化的经营体制,你就不能算是职业经理人,你就不该拿职业经理人的工资。中国
的国有企业能进入完全市场化体制吗?至少说,目前的外部环境,体制条件,企业
自身条件,都离操作职业经理人制度相距甚远。一个以铁饭碗为特色的体制,一个
严重人浮于事的体制,谈什么职业经理人制度?笑话!

  四、实行MBO与国有资产流失并无直接关系

  关于MBO,实施的对象是中小型国有企业。MBO方式是困难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
。是啊,不知道我们总是想把企业出售给外国人,出售给外来企业?为什么不能出
售本企业的人?特别是本企业的管理层是对企业最了解、也最有感情的一拨人。难
道本企业的人是另类吗?至于出售价格是不是完全市场价格,那应该有程序来把关
,由政府组织的那么多的相关部门把关。出售给谁也都可能有流失,不独MBO。郎先
生不知实情发议论,好象国有中小企业原来困难得转不动,一转手就要损失多少钱
,这些话毫无根据。就比如科龙,郎先生赖以立足的批评顾雏军购买科龙的依据是
上市公司公布价3。48亿元完全错了,现在有证据证明格林柯尔还承担了科龙母公司
容声集团12。6个亿的关联债务,这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典型事实上不成立。(见《
财经》杂志的专门报告《顾雏军全调查》)

  时下的中小型困难国企多数资不抵债。这种类型的企业其实白送给发议论的先
生们都不敢要的,因为即使零资产出售也根本就不存在白送,因为,你那个企业的
虽然也有资产,但更重要的是有大量债务是要还,那个债务比资产更多。企业抵押
给银行了,还有非银行的一大批债主,还有职工要就业安排。你看,只要你从形式
上接过手,时不时的就会有债主出现在工厂里和你的家里,有的干脆是带着大盖帽
,带着手铐来的,你不还钱得要把你带走,也会每天有许多企业职工向你要工资,
要安排工作,成群结队的出现在你家门口。这还不打紧,每个企业还有少数人能铤
而走险,敢与你玩命的,动刀子的,要你给工资,给条件,解决生活保障,解决待
遇。所以,唱高调的先生们,自从你接收企业那天起,你要准备好,有债主们是登
门讨债、死打烂缠的,也得准备着有人和你玩命。你得小心点。

  困难国企基本上是传统企业,行业利润非常薄。由于原来那个机制,人多,成
本高,费用多,所以资产的折旧多数提得不足,资产水分很多,所以你接收了,到
处都有水分。职工不了解企业的实际家底,来一个记者采访,职工告诉记者的全是
纸面上,常常与实际相差甚远,发到媒体上的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国有资产流失。虽
然也有个别是真正的国有资产流失的,但多数企业公开的账目与实际价值相差很大
。那些资不低债的企业,或者帐面有上有多少资产、实际价值资不抵债的企业,接
手的风险很大。就象浙江万向集团本来计划并购襄轴,即便7000员工只安排2000,
还是担心局面可能难以维持,最后只得放弃收购。那么,许多国有企业远不如襄轴
的资产质量,最后的情况是,外企不要,大企业集团也不要,职工持股即使有几个
人愿意投钱,只要有一部分人不投钱,这个方案也会泡汤。前不久,我了解到一些
原来的困难国企,至今也没人买,放在那里干耗着。职工什么状况?外出谋生的,
做点小买卖的,也有一批活得极其困难的,其生活景象令人悲惨落泪。

  所以,我想告诉那些不分原委,一古脑儿反对MBO的读者,应该了解企业的真实
状况。不要一听说搞MBO,好象就是一块肥肉被人吃了,应该尊重事实。我列举一个
实例给大家看,来自最近的媒体:济南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达255家,其中国有企业1
47家,集体企业108家,账面资产总额427.75亿元,负债率 88.65%,职工总人数26
万人。企业总体状况是“三多三少”:即困难企业多,生产经营正常的少;改制不
规范遗留问题多,规范改制的少;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及医疗费的多,三费不欠的
少。对此,专业人员称,政府也面临着“两难”境地:及时使该破产的企业破产,
政府买单财力不济;若拖着迟迟不破产,亏损越多,欠职工三费越多,安置费越多
,以后破产的成本越大,政府的包袱越重。

  根据我的分析,上面说的资产账面总额是427.75亿元,估计实际清算时,挤出
水分,也许可能只会是300万元、200万元甚至更少。这是因为有形资产购置的时候
,建设的时候,以及包括提折旧的时候,都有水分含量。更多的是企业都有大量的
应收款,这些应收款可能多数有问题。你想啊,要是没有问题早就收回来了。这年
头欠钱的是大爷,讨债的是孙子。更何况多数欠钱的单位破产了,人间蒸发了,改
制了,换人了,亏损得根本还不起了。可能还有债务还没有入帐,比如,该支付职
工的劳动保险费等。大帐一算,企业就值不了几个。而且,有些旧设备除有形磨损
外,还有无形损失,如科技进步导致旧设备的淘汰。比如全新的设备,即使你摆在
哪儿几年,现在设备落后了,不能用了,也只能报废,比方,你拿着三年前的手机
,那怕就是一天未用过,也值不来几个钱。这样算来,资产的实际打折会很大。象
上边的例子,倘若完全挤出水可能是250亿元资产,负债率就要上升到150%以上,许
多困难企业如此。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先生们,不要说国有资产流失了,我替这些困
难企业求情了,谁去MBO吧,白送给您,只要你能盘活企业,让职工有饭吃,国家收
到税,我愿意每年都为你去烧香。

  这样实际资不抵债的企业能算国有吗,国家还有什么吗?有时候政府得考虑,
倘若有人要,先得考虑他是不是炒地皮的,或者是捞一把就走人,是这样的人,就
是出价高也不能卖给他。为什么?他到手折腾一下,把能变现的拿走了,原来企业
职工怎么办?职工还不是要去找政府?给社会增加压力?所以即使便宜些,给实际
认认真真做企业的,好好的带领职工抓生产,做市场,稳定生产经营活动。去年我
在一个座谈会上说了这个意思,出发点正是为困难企业职工着想。唱高调是不要负
责任的,说老实话对解决问题才真有作用。国有企业从严格意义上不算企业,不是
一个市场机制中的企业,根本就不能拿真正的企业方式去操作。郎教授拿这点来说
事,本身就是体现了对中国时下的国有企业的不了解的。

  我去过珠三角、温州及福建石狮等地许多次,在多次的调查中,我的体会是,
在企业竞争中,中小型国有企业如果不转制,一定难以生存。中小型国有企业面临
三个方面的竞争,一是三外企业的竞争,二是乡镇企业的竞争,三是民营与个体企
业的竞争。深圳珠海那么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职工基本是20多岁,30岁以上很
少,工资比较低,工作量那么大,企业的职工清一色来自农村与小城镇,许多人每
天加班。你也不要说企业老板心黑,他不这样产品在市场赚不了多少。市场经济,
你得问市场。企业的承受能力就那么些。农村来的职工特别能吃苦,即使企业没有
让你加班,但你要挣到钱就得加班,许多人每月不到700元工资,每月工作 29天,
多数也没有医疗失业等保险,或者即使有也数量很少。付出比国有企业职工多得多
的劳动,工资却只是国有企业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国有企业职工即使只有1000
元工资,企业也要交300元以上的各项统筹金,实际收入是1300元了,工作时间可能
是23天,如果再要加6天班,还得付几百。因此,你要知道,中小型国有企业,如果
你依然在传统行业,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你根本不别去与民企或三资企业竞争,
那个竞争能力是相差太远了。国有企业没有办法按市场化来经营,那个大锅饭的体
制,你开发新产品也不容易,再说了,民营企业更容易开发新品,大部分人的低工
资,企业还能拿得出钱来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开发新品。国有企业的技术部门,
你即使给得起高工资,全厂职工也会和你过不去。最终,发不出工资要硬发,亏损
了只有用银行的钱来填充,更何况在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方面,民营企业、三资企
业与乡镇企业的优势更加突出。

  我还想说的是,许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好于国企,为什么,因为有
严格的奖罚制度,你早上不好好干,晚上就得走人,这在国企是没有办法到位的。
有些人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说应该要给农民工加工资啊,不能容许剥削得那么厉害
呀。其实,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些企业为什么有竞争力,成本是最重要的方面之
一,而成本是由市场决定的,就业的人,你嫌低你可以不干,但你不干有人干。倘
若你不干就没有人肯干,企业必然要加工资,否则招不到人。现实是有那么多农民
工或乡镇人口要到城市就业,你没有办法,你想让农民改善生活,就得容许他去找
工作。一些西部农村,年收入不过千元,因此他要来找这份工作。从另一角度讲,
当大多数企业如果有了足够的利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职工收入待遇。这时候
,企业之间就存在竞争,经过竞争,待遇差的企业也会有所改善,这是经济规律。
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的国有企业生存,时下的办法只有一条,
把三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都关了,只是那样做国家的经济就不要发展了,你也
别想改变农民的积贫积弱的困境,还回到贫穷的老路上去。谁教咱们中国人口这么
多、资源又那么少呢?

  四、2006,我们亟需通过交流,实现共同推进改革的共识

  国企改革因为和资产流失的问题放在一起讨论,所以出现了宁愿不改也不背黑
锅,宁愿烂掉也不愿意趁企业尚有点价值去出售。不出售谁也没有责任,没有人说
三道四,这个倾向很危险。关于改革的质疑变成道德的评判没有价值。按照市场经
济规则去定价,去操作,程序的严密性与竞争的多重性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郎咸平一方面把自己当成最正确的经济学家,一方面又把自己当成说真话的孩
子,他的批判正好迎合了社会上众多民众对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不满的情绪,这
种现象值得警惕。郎咸平在反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名义下,推崇垄断国企,推崇大政
府和威权政府、否定民营企业的发展,目的却是根本的倒退——一种完全不属于市
场经济的陈旧体制。

  中国正在全面融入全球经济,WTO的加入给了我们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使我们面
临着巨大的竞争。如果不加快改制,中国本土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无法运用
中国自身的合法资源,将直接导致本土企业做不大,其结果只能是把市场拱手让给
外国企业,让给国际资本巨头,中国的经济命脉将落入外国资本家手中,中国的经
济动荡不安将指日可待,中国人将会成为国际市场最廉价的打工仔。中国的汽车工
业20多年发展就是明证。现在,我国经几十年打造起来的一大批机械工业集团、著
名化工工业企业、光学产品企业、日用化工企业等纷纷落入外资之手,许多资本有
机构成高、有经济前景、但体制落后的国有企业正在陆续进入国际资本的囊中。许
多企业在寻求出售合作时,宁与洋人、不与国人的心态令人担忧。

  2006年已经到来,愿人们能用理性的眼光也看待国企改革,辩证地看待对改革
的种种非议,能清醒地面对现实。面对国有企业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不改革就
得沉沦的现实,人们需要宽容与理解改革,让改革有一个宽松的政治与舆论环境。
政府在主导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更公开合理的程序、充分的竞争,让国有企
业的产权在过渡过程中更能体现价值、体现社会公平;同时,政府还应充分调动社
会资源,作出更大的让步,力争最大限度地保护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创造更多的
就业渠道,缩短改制这一艰难而有诸多阵痛的过程,用未来的发展来换取迫在眉睫
的改革的成功。整个社会万众一心,冲破质疑,推进改革,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企改革 李开发 国有资产流失 主流经济学家 国有企业改革 咸平 国企 所知 李开发

沙发
b960450 发表于 2006-1-12 10: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句话没错, 改革必须得改了

使用道具

藤椅
lq5210 发表于 2006-1-12 14: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贫富差距扩大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在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也非常血腥

使用道具

板凳
laudon 发表于 2006-1-13 09: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赞成楼主的观点。对争议问题要有理智的态度,改革带来发展,带来希望。我们绝不回避改革中的问题,尤其是国资流失问题。但因此否定市场化改革,我以为也是不恰当的。

还是那句话:更市场化,更社会主义。前者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了一切。后者则是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老百姓的负责。

使用道具

报纸
wufeifei 发表于 2006-1-15 12: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学家的研究资料应该回到刀耕火种。

使用道具

地板
elitelzy 发表于 2006-1-22 10: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国企改革要透明,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抱怨,让改革进行的更合民意

使用道具

7
yishesu 发表于 2006-4-30 16: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6-1-13 9:51:00的发言:

我赞成楼主的观点。对争议问题要有理智的态度,改革带来发展,带来希望。我们绝不回避改革中的问题,尤其是国资流失问题。但因此否定市场化改革,我以为也是不恰当的。

还是那句话:更市场化,更社会主义。前者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了一切。后者则是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老百姓的负责。

我个人认为,要赞同某人也罢,批评某人也罢,首先你得先了解情况.郎先生的作的节目我看了58集,他在几个大学的讲演我也看了,的确在某些方面不够明智(人不可能每个看法都很明智,最起码到目前为止我没见过这样的人),但他从来没有说过否定市场改革的话,而且他在这个问题上也声明过,你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

至于有些教授或专家对他的批评,我也看过一些,有些人也的确说得比较好,但大多数都是胡乱批评,根本就不会去认真的分析.复旦大学有位老教授对他的批评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他基本上不讲道理,老气横秋地质问,说他没资格质疑.一个名校老教授居然说出这么没水准的话实在令人失望!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1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