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借一步
2711 9

转帖:关于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的不实之词的真相 [推广有奖]

  • 1关注
  • 7粉丝

学科带头人

9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5466 个
通用积分
18.0000
学术水平
118 点
热心指数
171 点
信用等级
124 点
经验
63847 点
帖子
3649
精华
0
在线时间
19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8
最后登录
2024-5-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从中国选举治理网转上来的,此文可以视作比较客观的一种看法。不管怎么说,工业革命是个被过度高估的现象。而资本主义的早期经济形态的野蛮落后性必须还原。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通俗化的办法,因为在一个愤青遍地,史观歪曲的国度,不被非理性和妖魔化、神圣化传染的人真的很少。


英国,用白银、鸦片加坚船利炮突围
作者:韩毓海
来源:川大哲学研究所

  在清帝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中,还包括对市场的分工、协作、交换的高度鼓励,而鼓励市场和交换的措施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康熙时代规定海关税“正额”仅为银4万3千两,而这个税额直到鸦片战争时并无改变。
  下面的表中列出了自1764-1833的(东印度公司垄断权被废除前)70年间,广州粤海关仅对欧美的贸易值统计,它起码能使人一目了然地认识到:一是所谓清王朝的“闭关自守”、“拒绝贸易”这种流行说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可靠的;二则它还可以通过对比显示出,中英双方同期的海关税收之差距是怎样的天文数字,从而向我们清晰地昭示着:真正给贸易和商人加上沉重负担的,究竟是中国当局还是英国当局。
  中国与欧美各国海上进出口贸易值统计

1764-1833每年平均数                             单位:银两

      年 度  进出口总值   进 口   出 口  出(+)入(-)货值
      1764    5,545,847  1,908,704  3,637,143  (+)1,728,439
      1765-1769 5,952,724  1,774,815  4,177,909  (+)2,403,094
      1770-1774 6,451,012  2,094,336  4,362,676  (+)2,268,340
      1775-1779 6,721,893  1,995,913  4,725,980  (+)2,730,067
      1780-1784 7,002,880  1,994,617  5,008,263  (+)3,013,646
      1785-1789 12,944,247  4,489,527  8,454,720  (+)3,965,193
      1790-1794 13,243,083  5,894,663  7,348,420  (+)1,453,757
      1795-1799 12,946,191  5,008,937  7,937,254  (+)2,928,317
      1800-1804 19,129,161  8,737,364 10,391,797  (+)1,654,433
      1805-1806 23,517,162 23,348,319 11,168,783  (-)1,179,536
      1813-1819 22,823,948  9,053,208 13,770,740  (+)4,717,532
      1820-1824 22,630,740  7,952,488 14,678,252  (+)6,725,764
      1825-1829 23,551,422  9,161,314 14,390,108  (+)5,228,794
      1830-1833 22,636,249  9,192,608 13,443,641  (+)4,251,033


  资料来源: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第45页两表编制,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尽管是抽象的):18世纪-19世纪的亚洲贸易市场是个怎样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热闹非凡的商业大道,可惜的是英国长期却找不到进入这条热闹大道的门径。于是,并非这条市场的大街是“死胡同”,而是寻找这条大街的艰苦过程,反复给英国人留下了陷入迷津和“死胡同”的深刻印象,这却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进入这个市场的有效商品所致。
  我们暂且将如何应对自然生态、资源困境的问题放在一边,还是先来看一下被这一结果逼进“死胡同”的英国商人,究竟是如何从那里突围出来的吧!
  因为,工业革命及其伟大成果(英国商品),如果真像人们所宣扬的那样,具有改变世界的伟力,那么19世纪后期的英国商人们,也就不至于为了“呢绒”而苦恼,满世界去寻找救星,以至于让美国人看他们的笑话了。感谢上帝,他们找到了救星,因为救星竟然就在那个被称为“世界体系”的东西里面――而这就是为什么说:在漫长的17、18乃至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贡献其实很少,而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却对英国贡献最多。
  当然,英国从世界体系找到的,首先就是白银,或者西班牙银圆。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银矿的85%流进了中国,在换回茶叶和生丝等对英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商品外,还导致了中国黄金的外流,因为在中国白银而不是黄金扮演着通货的角色,黄金/白银在中国的比价为1:8,而在英国则是1;16,这从而为后来的英国主导的金本位制埋下伏笔――这些自然在此不必赘述。
  但是,正如彭慕兰正确强调的:白银的开采,却与任何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都没有关系,因为这完全是欧洲“高压统治”政策的产物。“由于欧洲获得并经营银矿,也提醒我们想到高压统治在促进欧洲经济优势中的巨大意义。”的确,我们不应该忘记,所谓“资本主义海外高压统治和工业化之间看起来更强的联系”,进一步说明,英国霸权的形成,并不仅仅是由其技术、生产力和财富所决定的,而是由在漫长的欧洲内部战争和移民战争中日益强化的武力决定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武力崇拜,也深刻地体现在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关于民族国家、市场竞争和国际法的构想之中。或许事实竟如此:不是工业革命导致了霸权政治,而是如果没有这种霸权政治传统,工业革命其实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是为什么,能真正将英国拖入困境的不是别的,而总是一个与之类似的霸权。1779年,由于西班牙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英国的对华贸易从而彻底陷入困境。由于西班牙原来向英国开放的银元市场被封闭了,所以自1779年至1785年,没有一块银圆从英国运到中国。随后,新的美国**强制实行纸币制度,更给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甚至直接导致英国罗氏银行破产。而恢复装运现银之后,受银供应不稳定的影响,英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变得惊人。
  而当英国再次发现它还是没有从“死胡同”里突围出来的时候,它想出来对付这个根本难题的办法也不是别的(实际上它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而是印度和孟加拉殖民地的产品――而那恰恰又是一项英国军事暴力和霸权的产物,我想关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大概也不必在此赘述了。
  实际上,是英属印度的产品,而不是“英国商品”打开了中国市场。其中主要的产品是棉花,其实中国本身也生产的(如彭慕兰所说的棉田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占用,而在中国植桑、种水稻比种棉更有市场效益,所以中国的棉花市场时而会出现周期性短缺空隙),另一个则是鸦片――这则是中国**禁止的。但无论如何,随着印度产品的加入,市场天平似乎终于开始倒转,1804年以后,东印度公司运往中国的现银就开始大规模减少,而自1806年开始到1809年,约有700万两高成色的纹银块(而不是银圆)从广州运往印度。
  从表1可以清晰看出,在70年的贸易中,中国唯一出现逆差的,恰恰也就是1805-1806这一次,这乃是一个新的界标――原因在于:印度产品对原有中英贸易的加入。
  而这个新界标意味着,1804年之后的中英贸易,其实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开的:英国向中国购买茶叶、生丝、黄金,却用印度殖民地输入中国的产品赚来的白银结帐。从而,东印度公司不必再直接从英国乃至美洲运载银圆。更具体说就是:印度殖民商人通过东印度公司开具的汇票,将从中国赚来的款子汇到英国老家去,这就是中国/印度贸易对于英国资本积累的贡献,即使从帐面上也可以查阅的开始。
  我们从前面的表中还可以看到:从1804年起,广州对于英美(除了美国棉花之外,英国对中国的进口部分,实际上都是由英属印度完成的)的贸易总值一下子就突破了2千3百多万两白银,此后一直到1833年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被废除,这个数字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如此大规模对于英国资本积累的支持,即使从帐面上看也是一目了然的。
  显然,一个初步的结论到此才清晰起来——18世纪后期以降,英国的经济是建立在如下条件基础上的:美洲大陆的遗民空间、奴隶制庄园的农业产出、银矿的开采;印度殖民地农奴制度下的棉花和鸦片生产;中国的茶叶、黄金、生丝――特别是1804年之后中印贸易的货币盈余。而这个时期,也就是彭慕兰所说的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与亚洲“死胡同”发生“大分流”的时期。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所谓英国工业革命其实是这几个大项的产物,然而如果将这些基本因素都考虑在内的话,我们又怎能说: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突破人类生态资源困境、人口压力“现代经济”的创生?我们又怎能说:这种所谓“现代经济”可以彻底摆脱自然资源、土地和人口的制约而独立存在?
  真正使英国处于有利地位的,不是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英国力图武力统治世界的霸权政治的产物。如果没有野蛮的军事暴力支持,没有“高压统治”,不但所谓“工业革命”会因为其“奇技淫巧”(1804年之前,英国可以勉强出口中国的商品,无非是坚硬的呢绒和“打簧器”,后者的大部分今天依旧陈列在故宫的所谓“珍宝馆”里供人欣赏)找不到市场而胎死腹中,而且,如果没有军事暴力,英国要想让美洲、印度都俯首帖耳,那根本就办不到。所以说,英国指责中国的“朝贡体制”垄断,那么它代表的也从来不是自由贸易,而是力图剥削全人类的炮舰资本主义。英国进而指责“怀柔远人”的朝贡贸易虚伪而且古老,那么,它就也因为其炮舰贸易的赤裸裸,而不可能长久和可持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不实之词 鸦片战争 工业革命 东印度公司 科学出版社 转帖 真相 工业革命 鸦片战争 不实之词

隐客 白痴 不学无术
沙发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8 13:20: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首先声明,我并不同意用道德观点批判任何问题,包括鸦片战争和工业革命。批判即是非中立,但是妖魔化、神圣化、高估都是道德观点,更不值得一提。
隐客 白痴 不学无术

使用道具

藤椅
yings1986 发表于 2010-11-8 13:24: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又多学了点了
叶子的离去,到底是树的遗弃,还是风的不挽留

使用道具

板凳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10-11-8 16:33: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请翻查一下, 1693年之后, 英国的海军组建计划,采取的模式。 其实这个也反映出来一个重要的差别。

实话说, 对于 英国,关税收入实话作用不是真的那么大,而且英国一向都是小**。 更关键的,到底是工业革命 才 早就 了 西方的霸权。。 还是霸权早就工业革命。 这个让 哲学的人去争吧。
我不是斑竹.有问题不要找我.
此猫已死,有事烧纸。
论坛空间不加好友

使用道具

报纸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10-11-8 16:39: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过说工业革命是一个被高估的现象。那为什么,理论上国力应该强大多的包括中国,土耳其帝国这些都败在了一个希望建立强权的西欧手上呢。 但是没有技术革命,和制度革命,欧洲绝对建立不起来强权。

而至于资本主义早期的野蛮,不知道国内教科书怎么所,国外的历史书一向都这样写的,包括英国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殖民史
我不是斑竹.有问题不要找我.
此猫已死,有事烧纸。
论坛空间不加好友

使用道具

地板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10-11-8 16:54: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顺便一说, 工业是直到1870年之后,才开始从数据上(高收入就业人口)超越的。
而农业占GDP的比重,大概在鸦片战争的时候还占了英国的一半,而之后在1860年之后, 高速下降。这个大概是我在剑桥欧洲经济史里面曾经看到的数据。

也就是说,欧洲真正意义上工业化,大概就是在1850年之后。
我不是斑竹.有问题不要找我.
此猫已死,有事烧纸。
论坛空间不加好友

使用道具

7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8 17:17: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其实也没什么,只要翻开历史就很清楚,这么简单的历史现象,理论强大的大明帝国亡于满清,理论上强大的民国政权,被挡的政权代替。而中国的经济水平到建国后到现在才恢复早先的水平。你在剑桥的那本书关于中国,很大部分是费正清的材料,而费的材料又是日本人的。1860年以后,实际英国的国内的粮食产业已经完了,并且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国内的教科书即使说的是事实,也被人怀疑,因为有一些人在恶意歪曲。
    所谓霸权,最明显的就是领土、人口、文化、制度的扩散倾向。

使用道具

8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10-11-8 17:23: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8 17:17
其实也没什么,只要翻开历史就很清楚,这么简单的历史现象,理论强大的大明帝国亡于满清,理论上强大的民国政权,被挡的政权代替。而中国的经济水平到建国后到现在才恢复早先的水平。你在剑桥的那本书关于中国,很大部分是费正清的材料,而费的材料又是日本人的。1860年以后,实际英国的国内的粮食产业已经完了,并且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国内的教科书即使说的是事实,也被人怀疑,因为有一些人在恶意歪曲。
    所谓霸权,最明显的就是领土、人口、文化、制度的扩散倾向。
我用的只是英国人自己的统计资料,欧洲经济史的。 和费正清还没有多大关系。
我不是斑竹.有问题不要找我.
此猫已死,有事烧纸。
论坛空间不加好友

使用道具

9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8 17:36: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10-11-8 17:23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8 17:17
其实也没什么,只要翻开历史就很清楚,这么简单的历史现象,理论强大的大明帝国亡于满清,理论上强大的民国政权,被挡的政权代替。而中国的经济水平到建国后到现在才恢复早先的水平。你在剑桥的那本书关于中国,很大部分是费正清的材料,而费的材料又是日本人的。1860年以后,实际英国的国内的粮食产业已经完了,并且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国内的教科书即使说的是事实,也被人怀疑,因为有一些人在恶意歪曲。
    所谓霸权,最明显的就是领土、人口、文化、制度的扩散倾向。
我用的只是英国人自己的统计资料,欧洲经济史的。 和费正清还没有多大关系。
       在经济史这个问题上,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史教科书基本上沿袭费正清的思路和记述方式,至于数字中统计资料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当然近年来有所转变

使用道具

10
借一步 发表于 2010-11-8 17:44: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inston1986 发表于 2010-11-8 16:33
请翻查一下, 1693年之后, 英国的海军组建计划,采取的模式。 其实这个也反映出来一个重要的差别。

实话说, 对于 英国,关税收入实话作用不是真的那么大,而且英国一向都是小**。 更关键的,到底是工业革命 才 早就 了 西方的霸权。。 还是霸权早就工业革命。 这个让 哲学的人去争吧。
      霸权不是讨论的重点,我只是还原一下历史,工业革命存在高估问题上,工业革命真正的历史作用是滞后的,那么这种因果性也就是非线性的。技术和制度变化对于经济并非直接的一加一等于二。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6 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