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nbc1
27497 52

[经济现象] 【网络首发】Armen Alchian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1983 第三版(更新完毕) [推广有奖]

34
ihz 发表于 2010-5-10 23:31: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大力支持,楼主功德无量

使用道具

33
hnbc1 发表于 2010-5-10 10:59: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32# yuedragon
已经全部上传完毕。兄台好运。

使用道具

32
yuedrago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9 23:34: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希望兄弟发第三章!一个人的战斗很累也很寂寞!先读exchange and production 和stigler的价格理论吧。这两本完成后再读米尔顿的价格理论吧,最近很多文献需要读。痛并快乐着!加油!哈哈哈---

使用道具

31
yuedrago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9 23:24: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下面提示几处笔者认为分析精辟的地方:
1、P30,价格尽管不会改变人们的tastes 和desires,但是会改变人们的mode of living。 这一段很精辟,很这的反复思考!!

2、P32 price和political power 都是控制和协调人和人关系的方式,有什么差异?大家思考一下。

3、P33 superior goods vs。 inferior goods 的区别,注意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4\、P35 对需求定律的几处例外的阐释,很精辟!好好研读!

5、P36 为什么盛产苹果的加州吃不到优质的苹果,而在千里之外的纽约能很容易的吃到是何故??
解释很精彩!大家可以和张五常的分析做一对比,看看谁分析的更有道理!!


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
不是所有好的需求假说都是我发明的(一笑)。老师艾智仁发明了一个,精彩而重要,但可惜棋差一,错了半步,使某些人认为艾师全盘错了。我在这里把艾师的假说略加修改,作点补充,然后一般化地表演一下。
三十多年前,艾师见出产于美国加州的橙(又称金山橙)中,质量最高的牌子是新奇士(Sunkist),而新奇士的橙大都运到外地去,在加州本土反而少见。为什么优质的产品运到外地,而留在产地的反而较差呢?艾师的假说发表后,两个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不同意,为文反对。我的一个学生(J. Umbeck)加入笔战,橙就变作苹果。今天行内的老生常谈,是苹果而不是橙了。
美国华盛顿州是盛产苹果之地,品种数以十计,其中红苹果(Red Delicious)的品质最受欢迎,市价也最高。然而,明显的观察所得,上佳的红苹果大都卖出口,远渡重洋,华盛顿州的本地人多吃较差的或其它品种。是的,今天在香港及中国大陆,市场所见到的美国苹果,差不多全部是红苹果,华盛顿州出产的其它品种亚洲很少见。
艾智仁的解释,是假设在美国顶级的苹果是每个二毫,次级每个一毫,其相对价格是二对一。如果把苹果运到香港来,每个加运费一毫,到了香港顶级的是三毫,次级的是二毫,其相对价格是三对二。二除以一是二,三除以二是一点五。一点五低于二。结论是,苹果运到香港后,虽然顶级与次级的市价都比美国为高,但以相对价格而言,顶级的在香港比较便宜(一点五低于二),所以红苹果而不是其它的就运到香港来了。
艾师这个假说解释本来十分精彩,但芝大的两位仁兄(J. Gould与J. Segall)在七十年代初期发表文章,以等优曲线的功用分析,证明艾师的分析错了。引起争议的原因,是加州的橙与华盛顿州的苹果,出口的都是上品,这观察不可能错;另一方面,芝大二兄的等优曲线的分析反证,白纸黑字,逻辑井然,也看不出错处。他们错了的是举出的反证实例:龙虾在波士顿原产地最可口,蔬菜在农村原产地比城市的好吃。这两个反证例子不能成立,因为龙虾与蔬菜都是以新鲜为上。波士顿的龙虾运到香港来,其肉缩水会少了三分之一。
我今天认为艾师的分析没有错,只是看错了角度;我认为芝大二兄的分析是错了,因为他们的分析图表的纵轴与横轴用错了「量」。他们三个人都忽略了的,是顶级与次级的分析必定要从多质物品的角度入手。以苹果的只数为量入手,不言自明地假设其它重要的质量──如糖分──不同,分析很容易弄错了。苹果的糖分本身虽然没有直接地定价,但糖分的高低对价有决定性。如果我们间接地把糖分的价算出来,问题就变得清楚了。
(我自己当年为这个问题想了很久,若干年后才想出「有质」量与「委托」量这个重要分别,才知道苹果的只量是「有质」与「委托」的合并。糖分委托于只量,问题就清楚了。此前
57
我没有发表过「委托」量这个新概念,今可见本书第五章第六节。)
因为一个苹果的糖分的多或少,运费都是一样,运到香港来糖分的每个单位的间接之价,必定是糖分越高越相宜的──增加糖分的额外运费是零。解释香港人要吃上佳的华盛顿州红苹果,艾智仁加运费这个验证条件加得妙,但以美国的顶级与次级相对价格与香港的相对价格相比,是看错了角度。正确的角度,是因为有了固定的运费,糖分及其它质量上升时,这些质的间接之价在香港跌得很快。我们在香港选吃上佳的苹果或金山橙,是受到需求定律的约束了。
一个母亲要寄一箱衣服给在外地的儿子取暖,如果空邮运费是以每箱计,不计重量,箱子的大小经邮局规定,那么母亲一定会尽量把箱子装得满满的。母亲的爱,也要遵守需求定律。
朋友,想想吧。要是你穿上西装,带新相识的女朋友,隆重其事地到跑马地的雅谷餐厅去吃晚餐,你不会选吃汉堡包。事实上,雅谷的老板明知你不会选吃汉堡包,他的高级餐厅没有汉堡包供应。这是需求定律的含意了。
买了一幅高级的住宅用地,风景如画,你不会建一所简陋的房子在那里。要是你发了神经,以简陋为贵,建造了那样的房子,你的建造费用一定血本无归:在建造后把房子卖出时,你所得的充其量是地价而已。上佳的住宅用地,建造的房子必定是较佳的。这也是需求定律的含意。
一个时间宝贵的人,千方百计地抽空去听音乐演奏,不会选购廉价座位。坐飞机去巴黎度假,到那里的餐厅吃晚餐,叫的红酒会比同一个人长居于巴黎的为贵。一个自己出钱请补习老师的学生,上补习课的出现机会,会比这学生进了免费大学,上免费课的出现机会为高。
如此种种,都是需求定律约束的行为,苹果与橙之类也。

使用道具

30
yuedrago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9 23:10: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张先生说的出租车的案例我也观察到过,在中部地区每年过春节的时候长途汽车票价一年比一年高,但是拥挤的程度丝毫没有减轻。
但是我对这一案例反驳第二需求定理的充分性表示怀疑。张先生说,寻找其他替代物品不需要花费时间,因为人们很熟悉。其实大家都知道时间是一个弹性的量,不可能找替代品不需要时间。另外,从动态的角度看,消费者在t0时刻和t1时刻的约束条件未必相同。怎么就武断的说需求第二定律失效了?!根据stigler在“价格理论”中的说法,经济理论只有质量高下之分,只能用理论能战胜理论。

使用道具

29
yuedrago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9 22:59: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章终于看完了

把笔记接上
六、对需求第二定律的讨论

这一部分,希望读者参看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
我把电子版照抄过来:因为有价格弹性这回事,而我们不能预先知道这弹性系数的大略,艾智仁(A. A. Alchian)与史德拉(G. J. Stigler)分别发明了需求第二定律(The second law of demand),其目的是要让我们有一个关于价格弹性的规律,可以增加一点解释行为的功能。
这第二定律说:弹性系数的大小与时间是正数连系的。那是说,若某物品减了价或加了价,价变之后时间越长,弹性系数越高。其逻辑是这样的。一样物品的价格弹性,除了该物品本身的性质外,主要是由其它代替物品的多或少及它们的价格决定的。代替物愈多,愈相近,价愈低,该物品的价格弹性系数就愈高。艾智仁与史德拉认为,找寻代替物品来替换是需要时间的。时间愈长,替换的机会就愈大,所以该物品的价格弹性系数是与时间正数连系的。
先考虑某物品的价格上升吧。价格上升,需求量会立刻减少,但过了一些时日,找到了一些代替物品替换,需求量会再多减一点。这样,需求曲线有关的部分是会向左移动的。
再考虑某物品的价格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会立刻增加,但过了一些时日,消费者会再减少其它代替物品的需求,或从整个市场的需求来看,其它消费者会逐渐多购买这减了价的物品,局部或全部代替他们此前所购买的。这样,需求曲线有关的部分是会向右移动的。
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是因为被事实推翻了。我细心观察两个在香港发生的现象,使我
51
不能接受这第二定律。
其一是香港的出租车加价,加了不少次了。每次加价,顾客量在初时明显地大幅下降,但过了几个月就差不多回复到未加前的水平。其二是香港的海底隧道加价,之后的顾客量变动与出租车一样,先减后回升。
得到我的提点,一位港大同事找到了香港好些年前隧道加价的用客数字,明确地显示车量是先大跌然后慢慢回升。可惜这位同事「捉到鹿唔会脱角」,处理失当,用数之不尽的计量经济方程式,由计算机搞得一塌糊涂,以致五六十页的长文(起码过长五倍)没有学报愿意刊登。
为什么需求第二定律会被事实推翻呢?我的解释是,艾智仁与史德拉想对了一半,忘记了一半。他们对的一半是,找寻代替物品是需要时间的。他们忘记了的,是代替物品有时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找寻。这样,价格上升,消费者立刻转用已知的代替物品,但用了一段时期,认为不称意,就转回旧物那方面去。
出租车加价,香港有谁不立刻知道哪几种交通工具可以代替?这些代替交通工具是不需要找寻的。隧道加价,就算是只有一条隧道的当年,香港有谁不知道汽车渡海可以用渡轮的?试用渡轮,不称意,就回头用隧道。这样,需求第二定律就被推翻了。
科学就是那样奇妙。约束行为的定律不需要多,很简单的可能威力无穷。需求定律的本身威不可挡,我们不需要第二定律。

使用道具

28
yuedrago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9 22:08: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书接上文:
五、注意消费者剩余的的概念
这个概念要注意区分personnal valuation 和 market value,这是理解消费者剩余的关键。
Figure2-2 is very important!
P19 Paradox of value 详细阐释了“水和钻石的悖论”,深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即混淆了总价值、边际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

P24 注意:real price=relative price


P25 measure of quantity ? 这个问题要注意quantity是“rate of use”

使用道具

27
yuedrago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9 13:40:3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二章 的阅读心得
一、行为假定的简单与复杂?
要达到能使我们用之来分析复杂行为的本质为最佳。

二、假定3的讨论我认为拓展了经济学的分析范围,也可以说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理论基础。P14甚为精彩,值得反复研读。

三、假定4也以用来回答“水与钻石的悖论”问题,尽管后面有很详细的介绍。
四、在关于需求第一定律的探讨中,读者应该注意到demand vs. amount demanded的区别。
(下面只能在下午阅读后接上)

使用道具

26
yuedragon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0-5-5 19:32: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nbc1 发表于 2010-5-5 19:18
第一章第5页讲成本概念的时候提到,某种选择的不良后果不属于成本。举的例子是关于建泳池的,作者说泳池建成后隔壁孩子们的戏水和吵闹不是你建泳池的成本。可是因为孩子们的吵闹,我放弃了安静的环境,为什么这不应该算到成本里去?
我认为成本是发生在经济行为的过程中,不应该是结果!游泳池建成后产生的喧闹当然不能算在成本里面。分析的重点在于建立游泳池这一事件的本身--建设“游泳池”。你说的喧闹是“游泳”这一行为本身所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即负的社会成本,不是建立游泳池所产生的成本。

你的明白?!抛砖引玉!

使用道具

25
hnbc1 发表于 2010-5-5 19:18: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一章第5页讲成本概念的时候提到,某种选择的不良后果不属于成本。举的例子是关于建泳池的,作者说泳池建成后隔壁孩子们的戏水和吵闹不是你建泳池的成本。可是因为孩子们的吵闹,我放弃了安静的环境,为什么这不应该算到成本里去?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5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