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无意苦争春
22322 61

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 [推广有奖]

23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6 13: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经济学中的经济史论
亚当·斯密:考察了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各国的经济变化,证实了《国富论》开篇揭示的论点:人类社会的进步归结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度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李斯特:把原始、畜牧以后的经济发展分为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B·H·希尔德布兰德:按交换方式提出三阶段论,即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

毕歇尔:提出三阶段论,第一阶段是封闭的家庭经济;第二阶段是城市经济(指中世纪包括郊区农业的城邦经济);第三阶段是国民经济阶段(开始于中世纪晚期)。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将导致非人身化和自动化革新本身已降为例行事务企业家失掉作用,资本主义将自动地进入社会主义。
W·W·罗斯托: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但把工业化以前的几千年统归入传统社会,所论实际是工业化的阶段论,即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J·R·希克斯:世界经济史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具有一个可以认识的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这就是由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D·C·诺斯:制度则是实施产权、约束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则,包括认可规则和约束行为的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这种产权和制度结构的有效与否,是决定经济兴衰的关键。由于人口、资本存量、知识存量是增长的,加以其他原因,导致结构的变革,促使经济向进步方向发展,这就是经济史。

使用道具

22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5 19: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怎样选用经济学理论作为研究经济史的方法?

在经济史研究中,是把现有的各种理论,特别是对经济运行和其机制的解释,作为方法,尤其是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至于选择哪种理论,主要根据其理论对我们所研究的课题的适用性和史料的可能性来决定。可以选用某种理论中的某一点,也可在一个问题上选用几种理论。总之,选用某种理论,主要是启发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

选择理论的标准是适合研究的课题,理论是用来作为分析方法,使启发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是不是说选择理论是用来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而不是用历史现象来验证理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尤其物化劳动,是不能计量的,抽象劳动在经济史上更无法描述。在新古典模型中没有土地和资源变量,而是归入资本,这在经济史研究中是难于处理的。
新古典模型,根本不谈制度、经济结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习俗等问题,而经济史要求整体观察,这些因素都很重要。因而,也要涉猎制度学派、结构学派等理论。又所谓资源配置,并不完全决定于市场机制,近年来已有非市场机制、非价格信号的研究,历史上,在市场不发达、没有生产要素市场的情况下,经济仍可以有进步,更不用说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以及殖民、移民、水利等对资源利用的影响了。

一方面,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在经济史研究中难以运用和处理;另一方面,新古典模型所抽象掉的许多因素又是经济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因素。经济史学对非市场要素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考察,也是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R·M·索洛不满于经济学和经济史这两个学科的现状:经济学没有从经济史那里学习到什么,经济史从经济学那里得到的和被经济学损害的一样多。他主要是批判当代经济学脱离历史和实际,埋头制造模型。但也指出当代经济史也象经济学同样讲整合,同样讲回归,同样用时间变量代替思考,而不是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上给经济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他说,经济史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学家提供的工具,但不要回敬经济学家同样的一碗粥。这对当代西方一些新经济史的批评是很中肯的。
索洛批评的“新经济史”应当特指“数量经济史”学派,数量经济史学派运用了大量的计量工具,运用整合、回归的方法得出了许多于过去不同的结论,应该说还是有贡献的,毕竟数据资料要比原先的“可能”、“大概”一类的文字描述要有更强的说服力,只不过现在对他们的怀疑之处是数据的可信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5 19:21:05编辑过]

使用道具

21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4 14: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过去猜想古代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系统的经济理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古代中国的稳定发展期要长于动荡、危机的时期,因为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与其相对应的经济史发展状况来看,社会处于动荡、危机或百废待兴的时期经济思想要比和平稳定时期活跃,比如春秋末期各类思想涌现,春秋战国至西汉中叶甚至成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形成阶段,相比之下盛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却陷于沉寂。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吴承明,转载自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7

一、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

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但不能从这种抽象中还原出历史的和当时的实践,就像不能从“义利论”中还原出一个“君子国”一样。

经济学的来源是社会经济实践,但是“理论”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恰恰相反,“理论”的产生应当处在社会的转型或危机时期,只有在这些时期,才是人们的行动最需要理论指导的时期(斯密的贡献处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端期,凯恩斯的宏观理论处在世界经济的萧条期)。

J·M·凯恩斯说:“经济学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工具,一种构想技术”。

经济学理论是从历史的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但不能从理论去窥探历史,比如诺思从西欧历史发展中抽象出“产权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但不是说工业革命产生的唯一原因是政府对产权的保护。这里纠正了我的一个认识,用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时虽然是“片面”的,但这可以让我们找到最关键、最重要的原因,使我们认识历史的方法和工具。

熊彼特极有远见地把他那部空前繁浩而又缜密的经济学说史定名为《经济分析史》,因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他还指出,“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独特的过程”,由于“理论的不可靠性,我个人认为历史的研究在经济分析史方面不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说,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史的方法,历史又是研究经济学的最好的方法。

熊彼特认为历史是研究经济学的最好方法,是不是因为经济学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实践,所以要更好的理解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最好的办法是重新审视这一思想和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4 14:52:06编辑过]

使用道具

20
hong 发表于 2006-6-13 15: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讨论相当好,几乎接近经济学与经济史的关键性要害啦!!

建议无意君思考一个问题:在所谓“经济学”远未产生的古代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那么,当如何“解释”??请仔细再仔细地思考!

你会得出一些认识,于是,请你带着你的认识再读吴承明先生的《经济小理论与经济史研究》,重新理解其源流之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3 15:28:45编辑过]

使用道具

19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2 13: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

龙登高 转载自: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2586

加州学派的代表人: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彭慕兰《大分流: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加州学派的特点:

1、从研究范式的高度反思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学术理论与方法。

2、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化不是欧洲最初建立和推动的。

3、注重中国研究,并将中国置入世界历史的范围之中探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突显中国历史的重要性,进而由此检验基于西方历史的观点与理论。

3、注重比较研究,比较视野从以往的文化差异角度转向中西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并检讨传统学术。

彭慕兰将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归结为:

1、煤矿位置。英国的煤矿位于经济核心区,不像中国一样远离最发达的江南,而且其地质状况与中国主要煤区山西也不同,英国煤矿含水量大,蒸汽机发明最初就是为了开采时不断抽水,进而演进为最重要的动力机。山西煤则干燥,与之相伴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风技术,不能造就蒸汽机的伟大发明与应用。

2、殖民地资源。来自殖民地的土地密集型产品,使欧洲节省了土地和森林,能够集中从事能源开发与其他生产,成功地缓解了生态制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同时殖民地吸纳了6000万欧洲剩余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殖民地。这使得西北欧人口急剧增加,并脱离土地,专门致力于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辩论:

黄宗智:18世纪英国农业较之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投入要低得多,平均农场规模是江南的100倍,平均农业用地是45倍,单位劳动时间的生产率要高得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动了以城镇为基础的手工业的发展。

Robert Brenner and Chris Isett:英国近代初期,经济不再由农民与地主主导,而代之以农业和非农业的直接生产者控制,他们一方面不受超经济强制掠夺,另一方面避免了非市场途径直接获取其生存资料。

彭慕兰:黄宗智曲解了彭氏观点及部分支撑论据,并缺乏18世纪的数据。彭坚持英国与江南的大分流不在18世纪,而在下一世纪;不是始于农场,而是来源于地下和海外。

Jack Goldstone:工业化的本质与核心是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集中于蒸汽机的使用所引发的矿物资源的开发。当然,为机器产品提供资本和市场需求是必需的,是起码的条件。英国与世界其他农业经济的分流,弄清其原因必须转向技术与科学,尤其是蒸汽动力的作用,而不能只简单关注农业或资源。

李中清:中西之间的人口历史与模式,不存在马尔萨斯所论的类型区别,和欧洲一样,中国也是“预防性抑制”(preventive checks)形成的“生育驱动”模式,而不是“现实性抑制”(positive checks)构成的“死亡驱动”。

加州学派得除旧立新表现在:

挑战欧洲中心论之一:经济地理上的非欧洲中心发展论;

挑战欧洲中心论之二:多元论取代单元论。

方法论突破之一:比较研究方法的创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考察相结合、前瞻性分析与回溯性分析相结合、互为主体的比较与检验);

方法论突破之二:史学科学化(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广泛使用、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自然科学方法的借鉴)与现代技术手段

使用道具

18
无意苦争春 发表于 2006-6-11 12: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小白鼠你好,谢谢你的建议。我现在看书的目的好像主要是找资料,所以常常是打开一本书就直奔主题,专找想要的部分,不知道这是经济史和思想史方法上的区别,还是个人读书习惯的差别,但是你建议的整合、系统的方法很值得试一试,如果能形成自己的理论,那肯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使用道具

17
xiaoyang 发表于 2006-6-11 12: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无意苦争春在2006-6-9 14:02:00的发言:

谢谢hong姐的指点,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经济史真的离不开思想史,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历史确实会产生许多疑问。现在的感觉是,如果专从经济理论来解释历史则不可避免地要简化历史,甚至会歪曲历史,但是如果我们把经济学看成是科学,那么这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科学就是要去掉次要因素,“片面”地看历史。我困惑的是,经济史学的目的究竟是要解释历史还是要推进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是前者,我们就要向斯波义信先生倡导的那样,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果是后者,我们就要最大限度的把经济史与经济学相结合,如果我们不能把两者相结合,那“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我是不是把“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混为一谈了,因为一旦我们把思想、文化、传统习俗加入经济分析就已经远离“主流”经济学了。可能经济学的学生学经济史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就是开始时总是乐此不疲地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历史,后来发现有些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求助于其他学科,渐渐的就把解释历史变为第一目标,也就不限于“一切经济学皆是方法论”,而是“一切社会科学解释方法论”,看来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才是更高一层的目标,如果我们对历史作出了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解释,那后人对我们嗤之以鼻事小,对他们认识历史造成误导、在我们的基础上再总结出离奇的经验才事大。把心里想的说出来觉得舒服一些,虽然有很多错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人类社会是个有机体,不考虑社会的其它部门而研究经济生活,是不可能的,纵使经济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第一位的。这是非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也与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口号相冲突。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科学,那么对于研究人类动机、行为等做出的努力,都应该彼此借鉴,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对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制度)给予较为全面的解释。但是这种方法常常被贴上“不科学”的标签。经济史如果仅是单纯的史料堆积的话,那就不能放在经济学这样一个学科的“华冠”之下了。从经济学角度对历史的解释,是经济史的基本视角。但是经济理论的内部分歧,使得同样的出发点有着不同的道路,到达的目的地也不尽相同。尊重经济理论的多元性,才能为经济史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举例来讲,所谓的“经济主义”通常仅从利益和效率角度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制度的形成与变迁等。但是经济史中许多制度变迁通常没有明显地利益或者效率的驱动,也有许多无效制度能够长期存在,对此做出的解释就必然会超出“经济主义”的狭隘视野。

http://gjs.cass.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01&Itemid=90

使用道具

16
小白鼠 发表于 2006-6-10 19:0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史学有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中的经济史学之别(或曰争论),其中各有各家的观点以及治学方法。我个人觉得两者无所谓是非与否,不同的认识问题的角度。

学问做到了深处,会遇到很多的瓶颈-从单纯的某一学科角度而言已经很难把问题解释清楚(尤其是交叉学科),这就需要继续学习,加强其他学科的修养(当然先从相近的学科着手)。非但经济史学遇到这样的问题,经济思想史同样会遇到经济史学方面知识不足的问题,毕竟要分析经济思想要放在客观的社会背景中,也许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的。

再就是学问我个人觉得无所谓正确与否的,也许你自己以为是曲解的地方或是自己的新知,这要向老师请教或与其他的同学讨论来检验,不过自己以为是新发现的地方坚持一下也未为不可,但是需要自己来查找资料论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跟无意君说一点心得:我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读完一本,几天不读,联系相关书籍只是瞎想,能够较为有效的整合(问了其他同学也也有这样的说法),你不妨试试。我书读的不多,但我读完之后感觉很有收获,我个人觉得读书多了,却不成体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以上言论,敬请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0 19:18:42编辑过]

使用道具

谢谢hong姐的指点,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经济史真的离不开思想史,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历史确实会产生许多疑问。现在的感觉是,如果专从经济理论来解释历史则不可避免地要简化历史,甚至会歪曲历史,但是如果我们把经济学看成是科学,那么这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科学就是要去掉次要因素,“片面”地看历史。我困惑的是,经济史学的目的究竟是要解释历史还是要推进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是前者,我们就要向斯波义信先生倡导的那样,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如果是后者,我们就要最大限度的把经济史与经济学相结合,如果我们不能把两者相结合,那“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我是不是把“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混为一谈了,因为一旦我们把思想、文化、传统习俗加入经济分析就已经远离“主流”经济学了。可能经济学的学生学经济史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就是开始时总是乐此不疲地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历史,后来发现有些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求助于其他学科,渐渐的就把解释历史变为第一目标,也就不限于“一切经济学皆是方法论”,而是“一切社会科学解释方法论”,看来对历史现象的解释才是更高一层的目标,如果我们对历史作出了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解释,那后人对我们嗤之以鼻事小,对他们认识历史造成误导、在我们的基础上再总结出离奇的经验才事大。把心里想的说出来觉得舒服一些,虽然有很多错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使用道具

14
hong 发表于 2006-6-8 23: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偶一直认为无意君很棒的,说实话,水平比一些博士生不差!真的耶。祖传秘方的经济史学硕士省都与他一样,中国学术就会上一个台阶啦:))

不过,偶建议无意君,可以在总结与一般比较或分析前人东西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深入:

A.系统学习和认真思考中国经济史和思想史的系列大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理路。

B.在提高经济理论的同时注重中国文化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因为研究中国最后拼的是这些。

对否,仅供参考。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3 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