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突然发现,本站统计学家传记和统计思想史资料匮乏,(相对于经济学家传记和经济思想史

    想找几本书看看,突然发现本站统计学家传记和统计思想史方面资料匮乏。(特别是相对于经济学家传记和经济思想史而言)试了一下,如下几本书都搜索不到,遗憾ing……StephenM.Stigler,TheHistoryofStatistics(TheMeasurementofUncertantybefore1900),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6.Porter,TheodoreM.(1986).TheRiseofStatisticalThinking1820-1900.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欧美统计学史》(高庆丰,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世界统计名人传记》(龚鉴尧,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是一部关于世界各国统计学家和其它领域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中对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有重大的、杰出贡献的统计名人的...《奈曼-来自生活的统计学家》(美)康斯坦丝·瑞德著,姚慕生,陈克艰,王顺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剑桥统计学辞典(第2版)(引进版)B.S.埃弗里特(B.S.Everitt)著,钱晓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2版,2010

  • [转帖]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们

    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卢周来什么才算得上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或许从经济思想史大师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一书中可以梳理出某些线索。这本书是1950年1月熊彼特去世前几个月经他整理后出版的,应该能够体现出他的基本思想。首先,经济思想具有超越时间的生命力的人物算得上大师。关于这点,熊彼特在论述马克思时讲得最多。他说,"绝大多数智者的创造或思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便永久地消失了。这段时间可能只是一顿饭的工夫、最长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但另一些作品却不是这样。它们经历过失落,但它们重新出现了,它们不是作为末被认识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出现的,而是以作者个人的方式、带着个人的印迹出现的,这些是人们能看到、感受到的。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东西"。熊彼特还特别强调,把伟大和思想生命力联系在一起有一个优点:"它可以免受我们自己的喜好的影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熊彼特尽管不同意马克思观点,但仍然力推马克思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大师级人物。他说:"对于马克思的体系来说,非难,甚至是完全的否定,并不能给予马克思的体系致命一击,而只能有助于揭示出这个体系的力量。"当然,也仅凭这一点,熊彼特作为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与国内时下那些动辄宣称"马克思已过时"却也被惯以"大师"称号的某些"经济学家"比较,谁才是真正的大师高下立判。其次,在经济学理论上真正有创新的人物算得上大师。关于这一点,熊彼特在论述瓦尔拉时讲得最清楚。瓦尔拉是熊彼特书中放在马克思之后第二个力荐的大师级经济学家。熊彼特说"经济学是一辆大公共汽车,搭载着许多兴趣和能力不相称的乘客。但就纯经济理论来说,我认为瓦尔拉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均衡体系.把‘革命的'创造性和古典的综合性结合在一起,这是惟一能和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相类比的经济学家的作品。"熊彼特还将瓦尔拉与马克思作比较认为,马克思和瓦尔拉截然不同,一个试图给出经济变化的逻辑解释,另一个给了我们一个"理论工具,它在我们的科学史上第一次有效地使用了经济数量之间互相依赖的纯粹逻辑"。除了看重经济思想与经济理论工具之外,仔细读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所推崇的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还可以从其字里行间看出这样的思想:真正的经济学大师必须具备某种特立独行的"反潮流"精神,而那些只想着追逐当下的世俗的荣光的"赶潮流"的主流经济学家,很少能成为经济思想史上真正的大师。在熊彼特所列举的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位经济学大师中,除了凯恩斯之外,其他九位大师都具备这一特点。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反资本主义,其反潮流精神自不必说,就是其他几位现在在经济学界正备受尊崇的大师,当时也都是经济学界的"非主流"。首先是瓦尔拉。熊彼持在瓦尔拉传记中写道:"他是在重重困难之中,在孤立无援助情况下开展研究的,他没有得到任何鼓励,他的力量来自于内心深处。是他的坚定信念帮助他走向成功,创造出了他的纯粹经济学理论。他知道,他不能期望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和数学家认可他的成就,便在没有获得实践家和科学家惯于接受的道义上的支持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因此,他的形象显示了他的全部品质,这种品质把真正的创造性思维与既有的思想明确地区分开了。"关于门格尔,熊彼特说:"门格尔以毕生的精力鲜明地反对陈旧的理论观点。不受任何外界刺激,当然也没有外界的帮助,他向摇摇欲坠的经济理论大厦发起了进攻。激励他从事这一工作的既不是对经济政策的兴趣或思想史,也不是想为原有理论添枝加叶,而主要是天生的理论学家探求新知识、新方法的欲望。"即使是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的马歇尔,熊彼特也说:"马歇尔的启迪永远不会过时,它的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不仅因为这种广泛而强大的启迪力量已为后世所继承,而且因为在它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品质:能有效地抵御流行的腐蚀。马歇尔生活在充斥着‘发展变化'口号的气氛中,首先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然而,那些反对他的批评家们不但忽视了他思想中的这一因素,而且有时实际上指责他的经济学忽视了发展这一方面。"也正因为这些经济学大师们不随波逐流以及不向强势低头的精神,使得他们中很多人在尘世的生活基本都很窘迫。马克思一生生活在受迫害、流放以及生计窘迫之中,这自不必说;就是开启了经济学从古典到现代之门的瓦尔拉,其遭遇也是如此。对此,熊彼特写道:"我不得不记下另一个客观事件。由于他的著作遭到冷遇,他的最后30年生活蒙上了阴影。这是一个陈旧的故事。在这个世界上,真理的命运如同绝色佳人的命运一样,总是悲惨的。尤其是当新生事物注重于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不注重于吸引人们的兴趣和理解的发明创造时,更会遭受冷遇。瓦尔拉遭遇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凯恩斯无疑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他与熊彼特出生于同一年,认识与交往也很早。熊彼特在著作中也对凯恩斯进行了褒扬,但看得出来比较勉强。对此,后来整理熊彼特遗稿的熊彼特夫人说:"由于一些不易解释的原因,他们两人的关系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专业角度来说,都不十分密切。"而所谓"不易解释的原因",恰就是熊彼特认为凯恩斯是"赶赶潮流"的人,不具备前述那些经济学家的品质。对此,西方经济思想界曾有人比喻说,凯恩斯与熊彼特之间的这种分歧,"犹如公元前5世纪在光辉的、精明的、不可抗拒的巴曼尼狄斯与行为笨拙、外貌丑陋、但大智大慧的苏格拉底之间进行的一场柏拉图式的对话。"凯恩斯在经济学界的精明以及由此造就的个人魅力无与伦比,一生可谓左右逢源,并一直是社交圈与政界的大红大紫的人物;而熊彼特推崇的真正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则与世俗利益不相干。当下中国包括经济学界在内的学界都在兴起一种"造师"运动。有许多学者不止一次写文章做演讲,声称"中国经济学界应该造就更多大师级人物"。从熊彼特所推崇的经济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具有的学术、思想品行,我就想到,中国经济学家向这些真正的大师们学习,也许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大师";但如果不具备这些大师们学术思想品行的经济学家,则永远难成为真正的"大师"。也正因此,那些如"明星"般整日价忙于在电视上露面在培训班上赶场的经济学家,那些有意或无意与某些特殊利益集团以及腐败官员构成"铁三角"关系的经济学家,即使现在享受再多的无限风光、被惯以再多的"著名"或"大师"称号,将来也会被证明不过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匆匆过客。中国经济学界要出真正的大师,看来距离还很遥远!

  •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学习资料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的成长》【美】亨利.威廉.斯皮格尔著;晏智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美国大萧条》!!!《美国中央银行简史》英文版byEdwardFlaherty【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美]唐.埃思里奇著24位诺贝尔奖大师解读经济学与人生AnEconomicHistoryofRomeL.Robbins: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英文版)波兰尼《大转型》英文版TheGreatTransformation布罗代尔的《资本主义的动力》好书啊读书笔记:魁奈《经济表》的诠释及其评介弗里德曼:选择的自由(freetochoose)弗里德曼的名作《CapitalismandFreedom》英文版国富论英文版免费哦-->jerryliu转移几本英文版思想史下载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晚清史(免费)金融危机史经济史学经典论作——《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讲义汇总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讲义汇总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系列论文资料经济史中最经典著作:剑桥欧洲经济史总八卷下载经济思想史全套(北大汪丁丁)共11讲连提纲在内共13个压缩包,32.6M,资料翔实、全面经济学发展简史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家的故事经济学流派代表人物及著作思维导图凯恩斯货币论下载历史制度分析:从经济史视角研究制度问题的新进展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文、俄文版)美国经济史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世界当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世界一流经济学名著精读斯密经典--道德情操论----兼论斯密问题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思想体系落后?西方经济学说史厦大经济学说史讲义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匈]安道尔·马加什著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杨小凯: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在西班牙发生——附xiaoyang评论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及《牛鬼蛇神录》杨小凯文集(45篇)——首楼附加xiaoyang版主评论文章一次读完三十本经济学经典浙江大学蒋自强的《经济思想通史》共四卷芝加哥学派中国经济史纲中国经济通史(1-8卷)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共六卷)下载!!

  • 限时免费下载经典《经济思想史(第六版)》(美)斯坦利 L.布鲁(中文)

    经济思想史(第六版)(美)斯坦利L.布鲁(StanleyL.Brue)原书名:TheEvolutionofEconomicThought翻译书名:经济思想史原出版社:Thomson作者:(美)斯坦利L.布鲁(StanleyL.Brue)译者:焦国华韩红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页码:380价格:¥55.00内容简介:美国经济学家斯坦利L.布鲁所著《经济思想史》是美国众多知名大学普遍采用的经济思想史教材,在美国已出版了6版,本书是其最新版本(第6版)的中译本。本书以前版本的基本特点都得到了保留,但这一版还是进行了较大的更新与修改,新增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和小罗伯特·卢卡斯的新内容。另猓浴袄方杓辈糠忠步辛私洗蟮男薷摹1臼槟谌莘岣幌晔担樯芰舜庸诺溲梢郧爸钡较执醚Ц鞲鲋饕髋傻墓鄣愫痛砣宋铮唤峁拱才偶蛎餍掠保挥镅郧逦晃闹写罅恳镁醚Ъ以此得骶醚Ъ业闹饕枷耄咚捣Γ蛔柿侠丛捶岣弧1臼槭屎暇美嘞喙刈ㄒ当究粕⒀芯可褂谩?偶传这书很费力的,请大家抓紧下载保存好!!由于此书占资源较多,请尽快下载,届时会删除的。另外,怕有同学不会解压,下页特给个小软件,打开这个软件之后,不需要将已经下载的分卷重新排序,就能自动解压了!好好保存哦!很有用的!![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923:22:06编辑过]

  •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外国经济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外国经济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经济思想史这门课讲述的是经济思想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它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这门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不懂得经济思想史,就不懂得经济学本身,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理论经济学人才来。国内外都有不少优秀的经济思想史教材。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为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奠定和发展做出了真正的贡献。他们也编写了许多堪称经典之作的教材,这些教材具有原创性和权威性,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国内,也有许多治学严谨的先生们长期从事经济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如陈岱孙先生、吴斐丹先生、胡寄窗先生、鲁友章先生、李宗正先生、吴易风先生、晏智杰先生、蒋自强先生、颜鹏飞先生等,他们的作品曾影响了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许多立志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后生。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以往国内外经济思想史教材及著作的研究成果(见书后的参考书目),对此表示谢忱。吉林大学在外国经济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80年代,宛樵教授、高荣贵教授就成为本学科国内专家,他们参与编写了好几部全国一流教材,并撰写著作多部。宛樵教授主编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在体系、内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历经十余载的讲授,获得好评。为进一步完善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体系,适应新时期对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和实施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列入“吉林大学十五规划教材”计划。初稿完成后,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的立项。此后,我们进一步修订原稿至最终完成。本教材的特点是: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观点来匡正以往的经济思想。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介西方的经济思想,还经济思想本来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面貌。2.适应教学改革要求,调整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删繁就简,简明扼要。例如,根据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并考虑到《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等课程已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以本教材没有专门介绍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而是专设一章,介绍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思想。对于那些值得一提的、但又没有必要设章、节专门加以详细讨论的经济思想及观点(取舍标准当然是主观的),本教材通过插叙的形式加以处理,这既节约了篇幅,又不至于顾忌不到。3.采用史、图、论一体的体例模式,运用图片、照片、插叙等多种形式,力求生动,引人入胜,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本教材除纸质文本外,还将制作多媒体学习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供教师、学生等读者使用。多媒体学习盘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大纲、幻灯片文档(PPT)、背景资料、习题解答、知识点解析、图片,以及没有收入纸质文本的一些经济学家的学说和针对某位经济学家所写的专论。吴宇晖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yhwu@jlu.edu.cn张嘉昕吉林大学与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aoyunhui1981@163.com[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021:11:13编辑过]

  • 刘军梅 李新:社会公正与经济增长:俄罗斯左翼经济学家格拉季耶夫经济思想

    社会公正与经济增长:俄罗斯格拉季耶夫经济思想刘军梅李新作者简介:刘军梅(1972-),俄罗斯联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新(1965-),俄罗斯联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格拉季耶夫(SGlazev)被认为是俄罗斯温和的左派政治家和“科学的共产党人”的青年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家格拉季耶夫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华盛顿共识”在俄罗斯的翻版“休克疗法”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并列举了在俄罗斯造成的一系列的恶果,主张社会公正和经济增长,实行国家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本文围绕他基本的经济主张,着重介绍他的主要经济观点和一系列经济政策主张,以此作为审视俄罗斯经济的一个独特视角。关键词格拉季耶夫俄罗斯经济学“华盛顿共识”社会公正经济增长 在2003年12月举行的俄罗斯第四届国家杜马选举中,格拉季耶夫领导的人民爱国联盟“祖国”赢得了近10%的选票,成为新一届杜马中的第四大党派,约占50个议席。2003年6月格拉季耶夫曾首先提议建立“共产党人-农业党人-爱国者”竞选联盟参加杜马选举。入盟的有30多个爱国主义倾向的政党和组织,其核心是格拉季耶夫领导的“俄罗斯地方党”和俄罗斯社会主义统一党(“精神遗产”)、“人民意志”党,俄共拒绝入盟,单独参加竞选。对于2004年俄罗斯总统选举,1月中旬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7名总统候选人中,格拉季耶夫的支持率仅次于普京,虽然他与普京一起竞选总统的胜出希望不大,但是一些观察家早已把格拉季耶夫视为2008年接替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的人。2004年1月29日,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格拉季耶夫为“俄罗斯政坛冉冉生起的新星”。格拉季耶夫何许人也?民族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左派?右派?而他自己反对把他划归到任何一派。一、格拉季耶夫何许人也格拉季耶夫生于1961年1月1日。198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经济控制论专业,并考入苏联著名的经济思想中心--苏联科学院经济数学中央研究所读研究生。1986年获副博士学位,1990年在他29岁的时候成为了苏联最年轻的经济学博士,2000年成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被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Д利沃夫院士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有实力的一位经济学家”。80年代末曾参加А丘拜斯和Е盖达尔领导的自由民主派青年经济学家小组,后来在与英国共产主义经济研究中心合办的经济改革国际研究中心任副主任。令英国同行困惑的是,他在90年代就已经开始表现出了左派的信念。1993年与ZF政策发生分歧辞去了外经贸部部长职务。作为俄罗斯民主党候选人进入第一届国家杜马,任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1994年成为该党领袖。他批评“休克疗法”,俄罗斯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失败使他开始向政治左派靠拢。首先是作为“俄罗斯公众大会”候选人进入第二届国家杜马,1996年任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信息分析局局长。在第三届杜马选举前夕作为俄共经济问题的“首席发言人”,选举结果使他作为俄共议员团一员于2000年1月又重新回到杜马经济政策委员会。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州州长选举过程中,被俄共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并获得了所有的“红色”选票。格拉季耶夫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陷入了野蛮的资本主义,他说:“在今天的俄罗斯,我们没有一种正常的、对社会负责的经济制度,俄罗斯的市场不是由市场竞争控制,而是由垄断者、寡头和犯罪团伙控制,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格拉季耶夫俄政坛耀眼新星[N]参考消息,2004-2-6(3))他要求取消石油家的超额收入,对烈性酒实行国家垄断,中央银行的利润纳入国家预算,提高进口关税,保护苏联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学家格拉季耶夫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研究和起草过俄罗斯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俄罗斯的科技生产潜力,为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社会竞争力及国民生活水平创造必要的宏观经济条件。格拉季耶夫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青年学者和政治家。他赞成市场经济,但同时反对那种“猖狂的”自由化,认为国家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支持是必须的,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十分危险。他提出了俄罗斯版的罗斯福新政,他反对盖达尔的货币政策,显然有悖于俄罗斯当时的“开放”思想。切尔诺梅尔金出任俄罗斯总理后对新闻界这样评价格拉季耶夫:他作为俄罗斯最年轻的经济学博士,是积极结构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主张国家积极干预进出口的管理。《莫斯科新闻报》1993年第一期曾经预言在盖达尔下台后,格拉季耶夫作为实力派经济学家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在他担任经贸部部长后,创建了战略分析部,参与了多项ZF规划的制定工作。他所领导的俄罗斯经贸部倡导缩减专业出口商的数量,严格控制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出口。格拉季耶夫为国家利益而斗争,他寄希望于公众的支持。但他却遭遇了失败。由于对石油及其他原材料出口的严格控制触动了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他们开始反击,格拉季耶夫辞职。之后,格拉季耶夫的职业生涯几经波折,曾应列别德之邀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经济安全局局长,在列别德辞职后离开安全部,开始领导联邦委员会信息分析局。在杜马工作期间,在他的倡仪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为保障经济增长和有效调节经济、提高社会福利、发掘国家科技生产潜力而创造条件的法律。在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前一年格拉季耶夫曾预言过这次金融危机,并向ZF和央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避免危机的发生,但他的声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98年危机之后,格拉季耶夫应邀参加了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他所提出的一系列货币信贷、价格和投资方面的政策建议被普利马科夫ZF所采纳,为危机后的俄罗斯经济复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张恢复和加强俄罗斯国家,保障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发展;保护俄罗斯公民精神、经济、社会和其他权利及合法利益;发展国家所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为基础的经济;保持和发展国家生产、科技和知识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本国农工综合体和轻工业综合体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保障社会的环境安全;保护俄罗斯人民民族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观。莫斯科中立的政治趋势研究中心负责人K西蒙诺夫不无担心地说,“在俄罗斯的具体环境下,格拉季耶夫的经济学观点将让我们重拾过去的计划经济和政治体系。”(格拉季耶夫俄政坛耀眼新星[N]参考消息,2004-2-6(3)格拉季耶夫被认为是温和的左派政治家和“科学的共产党人”的青年经济学家。本文的作者之一李新教授曾在国内最早介绍过格拉季耶夫的经济学观点。(李新向市场经济过渡:俄罗斯与中国[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程恩富、李新经济改革思维:东欧俄罗斯经济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二、格拉季耶夫抨击“休克疗法”是“华盛顿共识”的最野蛮形式格拉季耶夫指出,1991年末西方某些人士强加给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一种激进的、极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方法。这种战略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所谓“华盛顿共识”构想的翻版。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把经济政策极端简单化地还原为这样三条定理:放松管制、私有化、通过对货币基数进行形式上的严格规划实现稳定。将宏观经济政策的所有问题都简单地归结为: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减少到最低限度,限制国家在处理维护法律和秩序,捍卫所有权问题上的作用,减少对物价和国内外贸易的调控,将国家从再生产和投资的经济过程中清除出去。其目的就是为了国际资本的利益而剥夺债务国的国家主权,严格控制这些国家的ZF行动,确保他们的政策与外国“投资者”的要求相符。在外国债权人的压力下,俄罗斯的领导集团接受了“华盛顿共识”的最野蛮形式--“休克疗法”的战略。从1993年年末最高苏维埃遭炮轰和发生政变事件,一直到1998年秋,俄罗斯实际上处于一种外人来管理国家经济政策的状态。格拉季耶夫首先把俄罗斯1992年开始实施并于1998年以金融危机结束的“休克疗法”政策定义为国际法意义的“种族灭绝”。认为它只是“被披上了一层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外衣,这种宣扬普遍的人的价值理论,其核心观念是,在国家制度和政策中人权具有优先地位”,具有仇视俄罗斯和反人民的性质,实际上并“滋生了敌视、敛财、堕落、暴力、邪恶以及恣意妄为、毫无正义感等现象”(格拉季耶夫俄罗斯改革悲剧与出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格拉季耶夫揭露自由经济改革的实质是,那些激进改革家们借口社会主义社会低下落后,绝大多数人低能,要实现繁荣富强,人民就得作出牺牲,而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俄罗斯,为了他们个人致富,组成一个为数很少、享有特权的阶层“新俄罗斯人”,而实际上,其中的大多数从民族上讲并非俄罗斯人。在这些人看来,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国家都不过是代表其物质收益的一件东西而已,要使他们按照预谋沦为奴隶,就需将俄罗斯文化的民族基因特点消灭掉。“于是,我们得到的是罪犯的统治,而不是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是寡头集团以及对其俯首帖耳的腐败官僚机构,而不是法治国家,是彻底的虚假宣传,而不是言论自由,是殖民化,而不是经济增长。”(同上书,11)俄罗斯总统周围的人轻信西方专家,把他们奉为“自由民主学校”的老师。这些人故意选择了一种对俄罗斯经济极具破坏作用的经济理论,其动机何在,是很难归咎于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对民主原则和市场改革的忠诚的。主张民主的党派炮轰议会,拥护市场改革的人组成了寡头政权,这在意识形态上是极其荒诞的。因此,指导反俄罗斯的新革命派行动的并不是民主变革思想,也不是市场改革思想。他们置俄罗斯经济的具体结构特性于不顾,期冀市场机制的自我组织功能会自动发挥作用,这种做法引发了经济崩溃,使之愈发混乱。正如专家们反复警告的那样,“华盛顿共识”的政策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后果是:造成经济崩溃,使人民的福利骤然恶化,导致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下降,引起生产结构退化,使俄罗斯的科技潜力和生产潜力蒙受深远的破坏。就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而言,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掉到10名之外,名列俄罗斯之前的不仅有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而且还有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格拉季耶夫指出,支持“休克疗法”的人把俄罗斯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生产衰退、居民贫困化问题看做是一种客观现象,归咎于过去的经济失衡,是“转型性衰退”,是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他认为,俄罗斯经济的倒退、人口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问题,都是错误经济政策的直接后果。他高度评价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是“转型性衰退”合乎规律说法的有力驳斥。格拉季耶夫一针见血地指出,“休克疗法”的构想是为了外人的利益由外部强加给俄罗斯的。然而,他们的利益恰好与刚刚形成的俄罗斯寡头集团的利益不谋而合,后者渴望得到超额的收入,竭力聚敛财富并博取国际上的承认,以巩固政权及其特区地位,心甘情愿要做兜售这一使俄罗斯走向毁灭而对他们个人却极有利可图政策的贩卖者。国家作为体现公众和民族利益的一系列机制,成了这个寡头集团前景道路上的主要绊脚石。“华盛顿共识”的理论为他们搬掉这块绊脚石提供了绝好的意识形态依据。新形成的寡头集团通过用殖民政权取代了国家政权机构的手法,将国家的职能以及国家对国民财富的控制变成了私人工具。他们抛弃国家主权以换取外国主要大国卵翼之下的被保护国地位。他们主张抛弃国家控制和调节的意识形态,为其通过将国家的主要调节职能私有化而取得超额利润创造了机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前所未有的短暂时间里完成了国际资本登录俄罗斯经济开辟空间的任务,彻底实现了它们欲借“自由主义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将俄罗斯第一个“民主”ZF由“技术官僚型ZF”转变为“亿万富翁”ZF,这表明“休克疗法”绝不是什么不偏不倚的政策,而恰恰是在为某种特定的经济利益服务的。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一方面便于在“改革”的几年中形成的俄罗斯寡头统治集团谋取利益,另一方面也便于国际资本在实行这一理论时谋取利益。两者的利益紧密交织在一起,寡头为自己捞取利益的同时也实际上作了向国际资本转让对国民财富控制权的桥梁。总而言之,格拉季耶夫得出结论,“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就是为了将所控制的国家变成类似殖民地的获取廉价经济资源的蓄水池。在这些理论家的眼里,人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没有什么不同,都必须服从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利益。“华盛顿共识”理论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为寡头集团篡夺国家政权、侵吞国家财产提供辩护。俄罗斯绝大多数人民遭受的种族灭绝就是这种罪恶的寡头专制统治所带来的后果。 三、格拉季耶夫认为俄罗斯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威胁格拉季耶夫总结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认为,当权者在“改革”的旗号下对国家进行了10年的掠夺,使俄罗斯人民损失了收入外逃造成的3000多亿美元,1/3的科技生产潜力,移民国外或放弃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造成的几百万专业人才。俄罗斯人民再也无法忍受犯罪寡头的统治。普京当政的3年多时间剥夺了俄罗斯公民无偿使用土地的权利、劳动的权利和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权利。饱受有组织暴力、酗酒、毒品、流行病蹂躏、肆虐的多数居民丧失了改善生活的希望。俄罗斯丧失了国家主权,丧失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彻底变成了跨国资本的原料殖民地。要想避免俄罗斯文化被消灭和俄罗斯人民的退化,恢复俄罗斯独立发展的能力,重新走上经济快速和稳定成长的道路,必须清除国家政权中的买办寡头和有组织犯罪。他号召俄罗斯人民自我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全民利益的国家政权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和国家安全。格拉季耶夫认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威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科技工业潜力和人力资本潜力正在不断退化;其次,普京ZF在21世纪初期又一次错过了扭转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机会;而且俄罗斯仍然还处在世界市场的边缘。(一)俄罗斯科技与人力资本潜力正在不断退化尽管俄罗斯的经济在最近几年显露出复苏的迹象,但其总体状态仍然被前期工业生产与投资急剧而持续的下降所影响。众所周知,从1991年开始,俄罗斯的工业生产水平缩减一半,而生产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科技密集型的工业部门、投资型机械生产部门和农业部门。工业生产设备的平均使用寿命在18年以上,比发达国家高出两倍。由于ZF没有明确的投资和结构改革政策,俄罗斯经济的科技进步不断退化。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上,俄罗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到了15~20年。在俄罗斯,技术含量较高的成品生产被压缩得十分严重,大大超过了整个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国内市场几乎被进口同类产品完全占领。这种不断加强的技术破坏趋势意味着经济增长所赖以支撑的技术基础被不断破坏,俄罗斯经济与西方的技术差距会不断扩大。格拉季耶夫提示说,经济危机的挽救要靠新技术的推广,以创造出新的生产能力,从而保证效率的提高,并过渡到新的增长阶段。在一般的危机过程中经济发展减缓不会触及到新技术领域,以保存这一今后经济增长火车头的潜力。一般而言,危机期间在生产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新产品的生产是增长的,前景看好的生产领域的投资与创新积极性是高涨的,为了降低风险资本也从旧的领域向新兴高技术领域流动。但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与经济更新的传统模式截然相反。在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中,高新技术领域的生产下降大大超过了工业生产的平均下降幅度。企业技术革新投资的积极性很低。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前苏联有2/3的工业企业从事科研和新成果的推广的话,那么在1992年以后,这一比例下降到了22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70%左右)。俄罗斯经济转轨期间,作为经济增长原动力的科技潜力被破坏得十分严重,科学研究和设计试验只有原来的1/10,这使得俄罗斯的民族经济竞争力大大减弱,丧失了很多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90%,而俄罗斯在这15年以来,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从60%降到了40%,也就是说俄罗斯是靠昨天的科技成果“过”今天的日子。格拉季耶夫还发现,俄罗斯人力资源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俄罗斯在改革期间所形成的收入分配体系是很特殊的,也是史无前例的。改革前,俄罗斯属于“中产阶级”国家,并且社会消费层次也比较单一。1991年,俄罗斯10%的最富有居民和10%的最贫穷居民收入之比是4.5,而到了1994年由于对社会财富不公平的再分配,这一数字变成了15.1,1994年以来这一数字稳定在14左右。目前,近1/3的俄罗斯居民生活在贫困的边缘,而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则近60%的俄罗斯人属贫困者。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从70岁降到了64岁,尽管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但俄罗斯工作年龄人的死亡率退回到了100多年以前。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它将带给俄罗斯社会深久的负面影响。这些变化并非是自然经济原因造成的,其原因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堕入”贫困人群的大都是具有高学历的有工作能力的人,在失业者中就有80万的科研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格拉季耶夫认为,俄罗斯劳动与收入的价格比甚至比奴隶社会时期还低,俄罗斯的经济危机明显地带有一种病态,社会经济体系在退化衰落中变得杂乱无章。 (二)一次错过了经济增长的时机1999年以来,俄罗斯的宏观经济表现良好,GDP呈现出增势,不过这一良好势头没有保持多久。到了2001年,尽管GDP也同比增长了5%,但其增速已比上年有所退步,同时投资和出口也都有萎缩。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所导致的外贸收支不平衡是影响俄罗斯工业生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由于俄罗斯中央银行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企业需求被压抑,消费需求受到影响,俄罗斯国内总需求也因此萎缩。而与此同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明显减少,再加上卢布汇率的走强,进口关税的下调,进口产品增加了近16%,使得俄罗斯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大大削弱,不但被挤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份额也在下降。格拉季耶夫认为,这是俄罗斯现任ZF采取消极软弱的经济政策所导致的。如果ZF及时采纳“俄罗斯人民爱国联盟”的政策建议,促进投资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采取措施确保工业增长所需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实质性的结构改革,确保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的话,俄罗斯GDP的增长不至于会走下坡路。因此,格拉季耶夫认为,要想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切实地实施积极的国家工业和科技政策,按照“俄罗斯人民爱国联盟”的纲领来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如果还继续实施现ZF的消极经济政策,则俄罗斯将面临又一次的经济衰退,并彻底成为国际市场的“原材料附庸国”。 (三)世界市场边缘化的俄罗斯西方国家向俄罗斯派出法律、经济顾问为俄罗斯的转型出谋划策,他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俄罗斯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呢?国际舞台上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稳定的俄罗斯。俄罗斯的精英们天真地认为,西方国家想用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把俄罗斯变成它们当中的一员。其实,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就曾毫不含糊地指出,站在美国利益的立场上,搞垮俄罗斯是必要的,在美国的地缘战略中,未来的俄罗斯应是“由欧洲俄罗斯、西伯利亚共和国以及远东共和国组成的”自由联合式的俄罗斯。格拉季耶夫指出,西方国家一方面是要将俄罗斯肢解,削弱其整体实力;另一方面则鼓励俄罗斯ZF对外举债,这样跨国资本既有可能收获相当可观的利息,又可使债务国陷入债务的“金字塔”中,使俄罗斯的国民收入置于外国债权人的控制之下,国内生产力变成国际投机资本发财致富的源泉。西方资本还通过诱使俄罗斯参加国际贸易,进而奴隶般地服从专事原材料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分工,把俄罗斯纳入对外贸易规则的国际体系之中,使之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放弃国家主权。在格拉季耶夫看来,显而易见的是,在由世界寡头集团为主导设计出来的新世界秩序中,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俄罗斯重新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它们并不要俄罗斯经济得到复兴,它们分配俄罗斯去充当的角色不过是提供原材料的殖民地而已。一个从资金到生产,从外贸到金融都被置于外国资本控制之下的俄罗斯,势必在新世界秩序中沦为殖民地和被奴役的地位。在这样的总体设想下,使俄罗斯的工业化遭到严重破坏,让科学密集的技术部门倒闭,而专门从事原材料生产。这种战略不仅在俄罗斯的疆域内清除了国产产品,而且还清除了“多余”的人民。如果俄罗斯的科技与工业衰退局面在今后几年仍不能改善的话,俄罗斯经济将真正处于世界市场的边缘,这将彻底“摧毁”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机制。过去的一系列改革使俄罗斯经济陷入了原材料“专业户”的陷阱,原材料出口占整个出口产品的比例就是最好的佐证。科技产品生产规模的迅速下降使得俄罗斯经济在世界市场的对外交换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也会不断加大。俄罗斯现在一边出口原材料,一边又进口工业成品和服务,用自己的资源支持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近年来的激进式经济改革破坏了俄罗斯科技工业的基础,科学研究与试验的规模迅速减小,这一切说明俄罗斯不仅对外失去了经济独立性,受到世界市场行情的直接影响,而且对内失去了经济增长的源泉。此外,对外债务也是一个陷阱。俄罗斯的对外债务已经大大超出了财政支付能力,使俄罗斯甚至会面临“国家破产”。频繁的债务重组谈判,使得俄罗斯越来越受债权人要求的约束,有些甚至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内容。由此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因俄罗斯外汇管理过早地自由化所导致的3000亿美元资本的出逃,并成为酿成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今天有近一半的俄罗斯人正在逐渐适应生活的窘迫状态,而必将改变对几十年来所培育出来的“中产阶级”生活模式,其结果是使俄罗斯的现代产品市场变得狭小,使经济复苏面临更多的困难。在苏维埃政权垮台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面对当前的贫困会使他们形成与老一辈截然不同的生活“伦理”与生活模式,精神的颓废、自暴自弃,吸毒成风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贫困和失业正在使俄罗斯的社会和国家变得越来越“犯罪集团化”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劳动来摆脱贫困,甚至无法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格拉季耶夫甚至列举了一个相当悲观的数据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21世纪,俄罗斯人口有可能会再减少一半。四、格拉季耶夫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看法为了振兴俄罗斯经济,格拉季耶夫提出了自己对经济发展规律、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与制约以及经济增长政策的目标等问题的看法。(一)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格拉季耶夫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以科技进步和主要生产要素的知识化为特征。在发达国家,新知识融会在技术、设备、干部培训及生产组织中,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0%。新技术的掌握与推广成了在市场竞争中决胜的关键,谁掌握了这些新技术、新知识,谁就有可能获取超额利润,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垄断这些新的高效率的产品和技术。其结果是使得单位消费品的成本保持持续的下降趋势,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管理实践的不断推陈出新。在科技领域研发经费的支出要高于设备购置费用和其他建设费用。与此同时,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教育政策决定着国家科技进步。发达国家对科学和教育的支出不断增长,平均约占GDP的3%。其中,ZF支出约占到30%~40%左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能够为科学研究和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谁就能在国家竞争中取胜。国家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和支持在经济增长中非常重要,这是由科技进步本身的客观特性所决定的:高风险、受制于总的科技发展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水平、高资本密集度,科技成果商业转化的不确定性、对科研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高要求,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必要性保护,等等。因此,在全球竞争中某一跨国公司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其母国的国家科技政策。科技知识的“生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财富”,保障这种社会财富是后工业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18家美国企业,155家欧洲企业,76家日本企业,但没有一家俄罗斯企业。这足以说明一定问题了。格拉季耶夫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它的“非均衡性”,即生产工艺和技术结构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换代过程中。每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实质上都是一次主导技术结构的更新,每一次危机都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前期占技术优势的国家往往会碰到技术本身及技术工人的老化与落后问题,而另外一些国家却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技术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由此而成为老技术领域所释放出来的资本的集聚中心。每一次先导技术的更新都会带动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劳动分工,先进国家和跨国公司的组成名单也会有所改变。今天处于领先地位的工艺与技术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形成的,并在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技术基础。这一主导技术结构包括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加工技术、通讯与自动化生产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组织的原则发生了变化,创新过程持续不断、技术材料供应及时准确、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偏好发生了转变,更加重视教育、信息服务、饮食质量和环境保护,等等。据预测,当今处于先导地位的这一轮领先技术将在21世纪的下半叶达到极限,届时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技术发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刚刚起步的这些新技术的研究,比如生物工程技术、人造智能系统、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快速运输体系、网络教育、消费者全球娱乐和服务体系、电子商务集团,等等。智能化生产进一步加强,各行各业的创新活动会持续不断,人们会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社会则将完成从“消费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在整体的消费结构中,信息服务、教育、医疗、娱乐以及旅游将是主要成分。信息技术、通讯体系、金融服务技术等领域的进步更加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和电子化,更加促进了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全球统一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这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得交易费用进一步降低,同时消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咨询和电子交易的作用不断加大,加大了全球信息娱乐集团对消费者的操纵程度。在这样的信息时代,对消费者的观念、品味与偏好的信息控制是掌握世界霸权的一个相当有效的工具。因此,格拉季耶夫提醒ZF对跨国公司进入俄罗斯的信息通讯领域要十分小心。俄罗斯ZF有义务用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来建设自己的信息通讯体系。格拉季耶夫所归纳的以上这些经济发展的规律恰好印证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这些发达国家又是世界经济发展轨迹的主要指定者。他指出,依靠先进技术的力量,这些发达国家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其他国家只能模仿“领袖们”的成绩,使用他们的成果,作为交换被迫向他们提供自己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而这种交换是不平等的,先进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合作规则强加于其他国家,并在全球范围内攫取智力租金。格拉季耶夫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世界金融名流先是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七国集团”之手把各民族国家的政权在金融投机者面前缴械。然后逐步消灭各国独立的民族金融体系,在适当的时候他们会建立起“世界货币政权”对主权国家政治的全面控制,甚至会要求以其自然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作为获取贷款的抵押。格拉季耶夫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以金融信息网络为依托的新的殖民体系,这种新殖民体系不需要宗主国花费很多的军费等非生产性的开支,但却能够通过对附属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剥削或缺可观的利润。在格拉季耶夫看来,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开始的经济转型使其在“新殖民主义”面前毫无防御,而俄罗斯ZF的领导层却为了争取西方国家承认自己的合法性而不惜代价地为其瓜分“民族蛋糕”而提供服务。世界性的信息技术革命加重了俄罗斯经济的悲剧色彩。这场革命不仅意味着信息创造、交换和加工产业的加速发展,而且意味着经营和国家管理经济与社会方式的转变,原有经济活动要素的革新与技术转变,意味着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质量与规模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它将掀起新一轮的信息经济发展浪潮,它是一种节约能源、节约劳动力、节约原材料的技术进步,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基础上,科学、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和服务领域发展的作用不断凸现。由此格拉季耶夫得出的结论是在这种条件下,“科技领袖”国家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而那些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国家之地位却将不断恶化。格拉季耶夫说,全球金融体系的建立大大削弱了ZF对民族经济的调控能力,国家制度的建设往往因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利益而不符合逻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是近十几年来所形成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之世界局势的主要原因,外围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帝国主义国家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的自发势力和压力面前毫无防御能力。回归到俄罗斯问题时,格拉季耶夫指出,俄罗斯的“自由市场主义”的演说家们掩盖了“改革”所内涵的瓜分国民财富和非法转移数以百亿计资本的政策面目,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也证实了俄罗斯现任ZF无力维护俄罗斯的民族利益。更有甚者,2000~2001年俄罗斯来之不易的以新技术和新制度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契机被ZF错过了。格拉季耶夫总结说,发展中国家要想缩小与中心国家的技术差距,就一定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起附加值高的、有竞争实力的产业,否则它们将被迫接受自己所处的“臣服”与“依附”的地位。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使用主权在国内市场的全球竞争规则,使其有利于自己的国民与实业界的利益,使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民族利益不悖,并且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格拉季耶夫列举了一系列经济学家们耳熟能详的调整手段:国家对自然资源和关键经济部门的控制原则,保护国内市场,维护民族生产者在国外市场上的利益,采取积极的促进科技进步与投资的政策,提供社会保障,支持国家对货币体系的垄断控制,实施外汇管理,培育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民族企业领袖,创造条件提高民族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格拉季耶夫认为,掌握和运用这些手段是在当今条件下俄罗斯经济增长政策的首要任务。(二)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与制约因素格拉季耶夫认为,要使俄罗斯经济步入稳定增长的轨道,惟一的出路是动员国内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国家调控的质量、提升人们的劳动、创作与经营的热情。虽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俄罗斯经济仍旧具备相当雄厚的科技生产潜力和足以遏制经济倒退的资源储备,其中包括:俄罗斯人民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良好的精神传统;发达的科技工业潜力和一系列相当成熟的生产技术结构;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和独一无二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发展俄罗斯自己在世界市场有竞争力的生产;拥有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提高产品的供应;拥有技术熟练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用以满足内部需求;辽阔的国土和巨大的国内市场;俄罗斯以往的国际威望使得国际社会必须考虑其民族利益;如果能够将俄罗斯规模庞大的闲散资金引入经济周转中,会立竿见影地提高投资积极性。俄罗斯所具备的这些潜力足以确保其年均7%的GDP增速,到2010年俄罗斯居民收入应该能够翻一番,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格拉季耶夫认为,俄罗斯ZF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上述潜力,促进投资积极性,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民族经济的竞争力,以最终使俄罗斯经济步入稳步增长的轨迹。格拉季耶夫同时指出,俄罗斯当前的投资机制粗糙而低效,企业投资70%来自自有资金,ZF不再把促进生产视为己任,而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制度以扩大再生产能力的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在俄罗斯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能起到将储蓄转换成投资资本的功效,不能担当起使俄罗斯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使命。在格拉季耶夫看来,俄罗斯当前的银行体系功能失调,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未能执行把储蓄转换成生产性投资的功能。俄罗斯所有商业银行的总资本约为190亿美元,相当于国外一家大商业银行的规模;而俄罗斯整个银行体系的总资产约为800亿美元,仅相当于西方大商业银行的1/10。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指望俄罗斯的商业银行能够保证必要的投资水平。证券市场就更不用提了,基本上就是投机者的舞台。俄罗斯证券市场的规模很小,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总和不超过700亿美元,投机性非常明显。当前俄罗斯企业的生产投资主要来源于折旧和利润再投资,资金是大部分企业无法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效率和生产规模的重大瓶颈问题。格拉季耶夫认为要想真正抑制住俄罗斯的经济倒退,并步入增长,需要宏观和微观经济多方面的配合,需要国家在制度建设、投资、结构改革、货币、税收、关税、移民等多个领域齐头并进地采取多项相关政策配套措施。(三)经济增长政策的目标格拉季耶夫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不能只为速度、结构改革或满足政治的需要,增长需要改善居民的生活。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方面的客观指标应当成为国际和公司经济战略绩效评价的主要标准。这是作为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原则和含义。同时,体面的生活、公正的劳动报酬、获得教育的可能、健康的身体、创造潜力的实现,这些都是现代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他反对缩减国家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认为社会公正的要求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相反,现代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提供广泛的社会保障、体面的劳动报酬、公正的社会分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领域的发展是投资政策以及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力人的发展的关键要素。所以,实现2010年GDP翻一番目标的同时应当优先提高生活水平,至少延长10年平均预期寿命。显然,这样的目标应当成为国家政策的优先方面,如保健,提高对退休人员的关心,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大规模地打击犯罪。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知识开发和科技进步。迅速增加社会开支,提高工资和津贴以及科学、健康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支出,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内容应当成为编制联邦预算的主要方向,增加广泛的社会指标。国家调节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采用全面的居民收入指标,制定俄罗斯公民生活的最低社会标准,并保障资金到位。经济政策目标与实现手段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不同。俄罗斯经济增长的目标在格拉季耶夫看来应该是在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逐步提高俄罗斯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体体现在:消除贫困,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报酬,从而提高居民收入;提供教育、健康、妇女儿童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清楚社会经济关系的“非犯罪化”,彻底铲除犯罪现象;保护环境;为个人创新潜能的发挥创造必要条件。格拉季耶夫在比较了经济发展目标与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可能性,诊断了主要障碍的原因,分析了现代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规律之后,把以下任务摆在了俄罗斯ZF面前:]●在社会领域:要为公民提供教育、健康、居住条件、养老等基本保障,把儿童补贴提高到最低生活标准的水平;提高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70%;大幅度增加实际劳动报酬和退休金;消除非自愿失业;消除极端贫困;采取措施全面支持家庭、母亲和儿童;全面贯彻实施联邦法律规定的国家在社会领域的义务,如教育法、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关于文化的立法原则、退役军人法、残疾人社会保护法等;制定恢复和保护居民储蓄的法律;全面恢复公民对取暖和用电的权利,对公用设施服务费进行补贴,使这些费用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在劳动关系领域:把劳动报酬提高到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此不仅要把最低工资提高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并根据物价的上涨对工作进行指数化,而且要采取积极的收入政策,包括实施个人劳动合同制,工人代表参与企业管理;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解除低于两倍最低生活水平收入的所得税,恢复累进所得税。●在技术领域:建立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原有的科技潜力为基础培育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展开干部技能培训,保护国内市场,鼓励民族工业产品的出口。同时,还要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创造条件,建设基础信息设施,实施产权保护。●在制度建设领域:建立能够确保资源优质配置的体制,使资源能够从落后的工业部门顺利快捷地转入新兴工业部门,为经济增长点提供资源,促进经济现代化,在推广新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和竞争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进行重组,采取积极的对外贸易和金融信贷政策。格拉季耶夫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配合上述任务的完成,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创造好的投资气候和创新环境,保证生产领域资金周转的稳定,提高国家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效率,彻底改善生产企业的财政状况。格拉季耶夫指出,要使宏观经济政策、结构改革政策和制度政策相配合以完成克服投资危机的任务,通过完善“储蓄转换投资”的机制使生产性投资资金的规模至少提高3倍,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作用,同时制止资本非法外逃并积极吸引外资。格拉季耶夫指出,成功解决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克服预算危机,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否通过恢复国家对自然资源、自然垄断产业和货币垄断部门以及烟酒部门的控制来根本地提高财政收入。在微观层面,格拉季耶夫认为,需要一系列高效率的制度体系配套,包括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合作制度、金融制度等,创造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掌握、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等等。同时反垄断、反经济集团犯罪、恢复价格形成的正常程序也是市场竞争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格拉季耶夫认为,以上所列举的一系列目标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要求国家管理体系提高效率,要求国家公务员对自己权限内的工作直接负责,ZF对国家每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果负责,并在国家机关管理中克服腐败问题。格拉季耶夫把能否采取系统地、有顺序地实践措施来实现上述目标与任务视作经济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为此他提出了以下实施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1.克服预算危机和在履行社会义务方面的无能,特别是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防止资本隐秘外逃方面。将开采自然资源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家所有,对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有色和稀有金属、矿物化肥的出口以及烈性酒和污染环境的商品进口实行国家垄断,提高外汇兼监管力度,防止资本外逃。履行国家的一切义务,增加对科学和教育发展的拨款,筹集资金实现结构改革计划,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实现经济现代化。2.恢复国家对主要垄断组织的监督。使中央银行健康化,非商业化,将其服务于金融投机的目的转向服务于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和经济增长;将所有联邦和跨地区的电站收归国有,恢复国家统一的能源系统,使其现代化,并降低电、热供应价格;使通讯部及其下属机构的活动非商业化,恢复国家对线路输送、卫星通信的管制;保持铁路和公路的国家所有;国家对航空进行管制,实施新型国产飞机的研制计划。3.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使国家科技生产潜力得到发展和现代化的机制。建立国家发展银行,为有前景的高新技术生产、企业现代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及为具有社会重要意义的农工综合体的发展、住房建设、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发展预算,在国家担保和投资的帮助下吸引贷款和投资;启动联邦专项计划,解决现代技术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和现代化的问题,使国家科技实力突破世界发展水平,提高俄罗斯经济的竞争力。这些机制建立的同时,必须建立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预测和指导性计划体系。4.有效保护俄罗斯公民的劳动权。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障(免费教育和医疗、儿童物质保障等),相应提高对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救助的预算拨款,提高劳动报酬到发达国家的标准;采取支持就业措施,消除非自愿失业;提高退休金;消除贫困。加强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防止企业主垄断劳动力市场的企图;采取措施使非法就业变为合法;创造有效的机制帮助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使就业服务部门能够直接并积极地与企业和单位保持互动;支持中、小企业、传统工艺和民营企业的经营。5.恢复“改革”过程中贬职的公民储蓄。保护消费者在金融服务市场上的权利,国家担保公民的银行储蓄,对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涉及居民储蓄的组织的活动进行调控。6.完善使用自然资源的经济和金融机制的优先领域包括:国家行使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完善对使用自然资源的税收体系,并且有必要加大其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比例;研制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及核算体系,作为在对其使用征税时的依据;制定灵活的初级产品定价体系;鼓励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广泛推广节约资源的各种技术;保障有效的石油自然资源。国家的自然资源必须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为此必须建立国家对矿产资源实现所有权及其使用监督的机制,使用地方有益矿产、水能资源、土地、环境而获得的超额利润归国家所有。建立自然资源的保持和使用责任制。必须恢复土地法所规定的俄罗斯公民无偿使用土地的权利,城镇土地归市政所有,可以长期租赁用于商业目的。必须建立国家监督农用土地流转的机制,保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林地、湿地和水岸地归国家所有。7.为发展生产和经济活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减少税收,建立灵活的货币供应体系,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商品生产者免受进口商的不正当竞争,实行有利于发展本国生产的关税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恢复独联体统一的经济空间,加强反垄断政策的力度,对垄断行业的价格形成实行国家监督,对农业企业给予国家贷款,为支持农业、中小企业、住房建设建立金融和物质技术基础。降低利率,保证与生产资金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供给;减税,对企业的投资资金和研发资金实施免税。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经营激励机制和其他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保护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私有产权。8.提高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在大规模推广现代技术和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流转和消费的网络化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实施经济的结构改革。全力促进科技进步,包括以法律形式为科学研究提供预算支持,免除企业用于研发开支的税收,将国家支持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最新成果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创建发展机构,包括发展银行,以确保在国家担保、国有银行信贷资源的支持下使生产领域的发展能够吸收到资金,在央行的参与下形成生产性投资的再贷款渠道。采取切实的措施制止资本外逃。创建科学研究和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先进信息基础设施。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支持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口,并保护俄罗斯在国外的知识产权。促进电子商务和商业联盟组织的建设。9.在提高财政收入的基础上克服预算危机,财政收入提高的主要来源包括:制止非法资本外逃;对开采和出口原材料的企业收取“自然税”;国家自然垄断部门和中央银行所上缴的利润;迅速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采取切实的措施实施对酒类产品市场的国家垄断或调控;取消不合理的关税优惠政策,对进口服务征税;要把自然资源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使经济步入稳步增长轨道的重要条件使用来开采、使用和保护。格拉季耶夫认为,上述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核心在于加强国家制度建设。他指出,今天的国家政权已经不能履行自己的宪法职能,早就被寡头集团“私有化”了并为其利益服务,变成了反社会、反人民、不负责任的官僚机构。侵犯公民权利,在犯罪、腐败和恐怖主义面前无能为力是它把履行保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国家职能转变为寡头集团和腐败官员利益服务的直接后果。人民被政权异化,没有权力参与关系自身福利和命运决策的制定。创造历史的人民今天成了寡头联盟和恶意的官僚意志的牺牲品,完全有赖于他们的意志。格拉季耶夫指出,首先必须建立对社会负责的和强有力的国家,归还俄罗斯人民在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真正代表的地位。也就是说恢复人民政权制度,这是俄罗斯民族的优良传统。实行政权和管理机关对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责任制度。为此,必须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提高国家公务员的动力和责任,其前提是实行国家职务的竞争制度,监督并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国家财产的管理实行社会监督。同时,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要求对国家官员实行更高的标准,包括威望和能力。加强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同国家官员与经济的腐败融合,与权力犯罪做斗争。寡头模式导致了国家的经济崩溃、社会退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性和尊严的丧失。现在,俄罗斯国家和政权空间起主导作用的是金钱。在国家杜马、ZF、法院谁付钱,谁支付政治活动家、国家官员、法官的服务费谁就对。格拉季耶夫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全民利益出发最终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为此,必须迅速提高护法机关和司法制度的工作效率;建立法律文件的实施机制,消除国家官员和强力部门人员的腐败;通过提高外汇监管措施的效率和对金融投机的调控关闭资本非法外逃的途径;加大对具体职务人违法的查处力度;实行支付和结算的电子化,限制现金支付;扩大社会监督和自治的服务。格拉季耶夫进一步指出,俄罗斯现在的国家不仅没有履行自己对公民的社会义务,它甚至忘记了自己对俄罗斯的历史义务。今天的国家已经变成了发展的障碍:涉及居民利益和俄罗斯地缘政治利益的重要战略决策制度的运转已经停滞。经济的健康化不能没有国家的健康化,它应当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战略以及为经济组织有效运转创造良好条件的首要主体。为此,必须建立执法和立法机关对建设社会、国家的真实责任机制;形成议会监督下的ZF;扩大俄罗斯联邦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公民团体的立法建议权和对国家政权机关活动的监督权;实行国家预算在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专项管理;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建立联盟国家,并创造条件吸收其他独联体国家加入联盟条约。(四)经济增长的条件为了配合这些基本经济增长战略的实现,格拉季耶夫又从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条件角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稳定货币流通,实施积极的货币信贷政策,“康复”银行体系为了克服支付危机,改善生产企业和国家的财政状况,创造提高投资积极性的条件,防止债务危机的爆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国家管理货币流通的效率:首先,应该变强硬的货币数量调节政策为根据生产领域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而进行利率调整,以消除各种导致经济非货币化、支付危机的基本因素。为此,除了现有的货币发放渠道外,必须同时利用状况良好的生产企业的票据为抵押的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机制。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对各个大中型企业的支付能力进行评价,并保证央行发行政策的透明度。与此同时,企业要想得到央行的贷款,必须提高经营的透明度和效率,并按照要求重组以提高竞争力。通过利率调整来控制货币供应的政策,以保证货币发行能够实施其为经济增长提供信贷支持这一基本功能。利率的上调与下调能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和抑制的作用,并且可以配合国家经济战略的目标与重点来随时进行调整。格拉季耶夫认为,实施灵活的货币供应政策需要控制资金过多地进入金融投机领域,并加强外汇管理,控制有价证券的发行以形成防止“金融金字塔”,同时还要封堵资本外逃的渠道。其次,要整顿货币管理机关的秩序,加强国家对货币发行的控制,停止使用以国家为担保的高收入投机工具,防止资金被非生产领域所吸收。再次,应该实施银行体系的重组,恢复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投资与储蓄的功能,重建商业银行转化投资与储蓄功能的机制,提供储蓄存款的国家保障。2.建立俄罗斯投资体系作为提高投资积极性保障的基本机制,俄罗斯金融体系在当前的状况下,应该充分利用国家银行的发展体系。而投资积极性的其他保障机制,像私有银行、有价证券市场等则可作为第一补充梯队。而随着生产和投资的增长,储蓄的增多和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他们的作用会逐步加大。但格拉季耶夫认为除了国家银行外,其他机制都无法担当起在近5~10年内将投资积极性提高3倍的任务。同时,也不能指望外商投资会有很快的增长,就当前的数据来看,外资依然只是对购买俄罗斯财产的产权和金融投机感兴趣,不会对俄罗斯的实体经济进行长期投资。格拉季耶夫说,国家银行体系应该成为促使资本在产业内和产业间有效转移的市场机制,应该把资金集中在优先发展的行业,同时还要保证具有重大社会意义行业的资金需求。这些作用的完成主要是通过下列发展机构:为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吸收资金的俄罗斯发展银行和为各行业提供专项资金的各个专业银行,比如,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供信贷资金的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的银行;为小企业和住宅建设提供信贷资金的银行;等等。这些领域都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在市场条件下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目前,其中的一些银行已经决定成立,又比如,俄罗斯发展银行,俄罗斯进出口银行,俄罗斯农业银行等,但他们所起的作用都不是发展机构。3.提高税收-预算体系的效率,防止预算危机的发生格拉季耶夫认为,要想从根本上防止国家财政出现深刻的危机,必须同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偷逃税问题,扩大税源,降低税率,合理化征税,迅速提高国家非税收收入的使用效率,并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支出体系的效率。俄罗斯税收改革应该能够做到:把税收的重心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和租赁收入领域;对用于再投资和科研投资的利润应免于征税;简化税收体系;税收重心从低收入阶层转向高收入阶层。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的活力,可以为扩大生产和扩大投资的企业提供税收信贷。税率下调的损失可以被增大了的税源所填补,因为税率降低后,原来的“地下经济”会逐渐“浮出水面”,资本外逃也会减少。同时,对有害于社会和环境的经营活动、投机业务和财产收入及奢侈品消费课以重税,并积极开拓预算的非税收收入来源。这些项目可以成为预算收入50%的来源。为此,格拉季耶夫提出了以下既能提供国家预算收入,同时又能不影响生产积极性的具体措施,比如,对自然资源开放征收“资源税”;对原材料出口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征收“资源税”;对不益于环境保护的行为收费;严格措施禁止非法开采和输出生物资源;中央银行的利润除自有基金和储备之外,全部上缴国库;彻底提高国有财产委托管理者的责任和活动的透明度。格拉季耶夫的看法是,预算应该能够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保障经济迅速与稳定的增长,彻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国家预算的收入来源,提高预算支出的效率。代表国家制作预算的责任人应该承担预算实施的最终结果,并且要求权力机关各级预算都要加强对执行的财政控制。格拉季耶夫认为,预算作为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执行工具,应该致力于解决以下问题:消除大众贫困和失业;提供教育、健康、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在促进投资和创新积极性、促进结构改革、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降低各地区间的生活水平差异;把公务员的最低工资提高至最低生活标准;归还国家对百姓和企业的债务,包括各种社会转移支付。若要顺利地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将预算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而且不一定要增加对生产领域的税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增收的目的:提高对开发有限自然资源的租赁收入(每年约有2000亿卢布的增收);在截堵非法资本外逃的基础上提高利润税(每年约有1000亿卢布的增收);提高对酒精类产品征收的消费税(每年约有150亿卢布的增收);通过国有资产收入的提高,包括提高中央银行的上缴利润来增加预算的非税收收入(每年约有500亿卢布的自增收)。格拉季耶夫认为,中长期内通过以上途径可使预算每年增收近百亿卢布,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新的外债情况下清偿国债,也就不存在发行新国债和向国外商业银行贷款以及出售战略性国有资源的客观必要性了。预算收入的增加,为那些至关国家未来的重要财政支出提高了保障。如果俄罗斯的外汇收入能够持续增长的话,依靠中央银行的贷款可以减少相当的国家债务。过重的外债利息负担使得俄罗斯必须争取外债重组,争取减免一半的外债,而且还可以考虑“用债务换投资”的体系来最终解决俄罗斯的债务危机问题。支持经济增长,促进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社会义务的完成等这一系列政策要求财政支出有相当的提高,约计相当于GDP的17.4%;如果算上需要偿还的外债,财政支出则将达到GDP的20.1%。 参考文献[1][俄]ГлазьевСЮ,Благосостояниеи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Какпобедитьбедностьвбогатойстране[M]Москва,"БСГПРЕСС",2003[2][俄]ГлазьевСЮ,Геноцид[M]Москва,"Терра",1998[3][俄]ГлазьевСЮ,ПолторагодавдумеОтчетпередизбирателями[M]Москва,“Наука”,1995[4][俄]ГлазьевСЮ,Почемумысамыебогатые,аживемтакбедно[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ТЕРРАМосква2003[5][俄]БатчиковСАГлазьевСЮ,Эффективност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управления[M]Консалтбанкир,1998[6]程恩富、李新经济改革思维:东欧俄罗斯经济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7]刘淑春俄罗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改革的教训[J]高校理论战线,2003(11)[8][俄]С格拉季耶夫俄罗斯改革的悲剧与出路:俄罗斯与新世界秩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SocialJusticeandEconomicIncrease:EconomicPropositionsofRussianEconomistSGlazevLiuJunmeiLiXinAbstractSGlazeviswidelyacceptedasamildRussianstatesmanbelongingtotheleftwingandayoungeconomistofthesocalled“ScientificCommunists”Asaeconomist,SGlazevhashisownpointofviewontheRussianeconomicaldevelopmentandofferedaseverecriticismofthe“Shocktherapy”,thereprintofthe“WashingtonConsensus”,aswellaslistingawholetrainoftheconsequencesofthat“therapy”inRussiaHestandsforthesocialjustice,economicincreaseandtheestablishmentofaneconomicinstitution,themainbodyofwhichisconstitutedbythenationalownershipandinwhichotherformsofownershipcouldalsoexistBesidesthis,thereinforcementofthefunctionofthecontroloftheeconomiclifebythestateisalsoincludedinhisconceptionThisarticle,however,willfocusonhismaineconomicpointsandhiscorrespondingeconomicpoticyinordertoachieveaspecialperspectiveoftheRussianeconomyKeywordsSGlazevWashingtonConsensusSocialjusticeEconomicincrease

  • [下载]经济思想史大纲(英文版)

    AnOutlineof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Author:ErnestoScrepanti,StefanoZamagniFormat:PDF5.83MBPublisher:OxfordUniversityPress,USANumberOfPages:578PublicationDate:2005-07-15ISBN-10/ASIN:0199279144ISBN-13/EAN:9780199279142Thisbookprovidesacomprehensiveoverviewofthedevelopmentofeconomicsfromitsbeginnings,attheendoftheMiddleAges,uptocontemporarydevelopments.Itisstrongoncontemporarytheory,providingextensivecoverageofthetwentiethcentury,particularlysincetheSecondWorldWar.Thesecondeditionhasbeenrevisedandupdatedtotakeaccountofnewdevelopmentsineconomicthought.[此贴子已经被xiaoyang于2009-2-50:31:29编辑过]

  • 经济思想史讲义

    Word格式473页目录:导论第一篇前古典经济思想第一章重商主义第二章早期的价值理论第二篇古典经济理论第三章斯密第四章李嘉图第五章古典货币理论第三篇马克思经济学第六章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章马克思的古典一般均衡第八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四篇新古典理论第九章边际革命第十章边际生产力论第十一章奥地利学派第十二章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第十三章早期新古典货币和信用周期理论第五篇凯恩斯经济学第十四章凯恩斯革命第十五章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第十六章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第六篇货币与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主流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第十八章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七篇经济学的发展第十九章经济学方法论[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7-2315:44:59编辑过]

  • 李成瑞: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理解陈云的经济思想——兼谈陈云经济思想活的灵魂

    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理解陈云的经济思想——兼谈陈云经济思想活的灵魂李成瑞陈云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丰富的经济思想,是他留给党和人民宝贵精神财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怎样才能很好地继承和运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呢?我认为,基本前提是按照历史本来的面目研究和理解他的经济思想。几年前,我和朱佳木等同志一起承担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经过课题组同志几年的努力,这项研究已经完成。研究的成果作为一本60万字的专著,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在研究和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于陈云每个时期的经济思想,首先如实地阐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然后如实地阐述陈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的政策思想、理论观点;再如实地阐述它在当时实践中经受检验的情况。这样的原则,也正是陈云本人的要求。198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以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名义编辑出版《陈云文选》时,他明确提出:编他的文选,一定要保持历史的原貌,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我们是尽力按这个要求去做的。我们的任务是把陈云的经济思想“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避免任何主观性、片面性。对于陈云的经济思想和理论观点,如何进行评价,如何结合当前实际去运用,一概留给读者去思考、研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由历史长期的反复实践来判断。下面概略地谈谈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贡献及其活的灵魂。一、陈云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陈云的经济思想是随着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逐步探索、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革命战争中发育成长。陈云在中央苏区,作为全国和苏区工会的领导人,提出了工人经济斗争的正确方针,在劳动政策和私营工商业政策上反对当时流行的“左”倾错误,同时坚决维护工人阶级应有的权益。在延安时期,他作为西北财经办事处的领导人(抗日战争后期),针对当时陕甘宁边区对外贸易入超、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巨大的问题,提出统筹运用贸易、金融、财政政策的思想,在被敌顽包围封锁的农村根据地实现了外贸出超、金融稳定、财政结余,为抗日大反攻积蓄了力量。在东北时期,他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人之一,提出了结合当地农村在日本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特点,逐步推进土地改革的主张;在沈阳解放后创造了完整地接管新解放大城市的经验,并提出把日伪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的一系列政策观点,从而推动了东北解放区经济的发展,支援了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这些经济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并成为陈云后来在社会主义时期关于综合平衡、公私经济关系、内外经济关系、政经关系等方面的思想的源头。第二个时期,在国民经济恢复中奠定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他作为政务院副总理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面对长期战争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提出统一全国财政、现金、外汇、物资管理,集中力量战胜私人投机资本,树立国营经济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的思想,迅速地平衡了财政收支,稳定了市场物价,为他的综合平衡思想奠定了基础。他还主持了两次调整工商业的工作,提出了对私人资本实行利用、限制和某些改造的政策和观点,为他后来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构想提供了初步基础。第三个时期,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基本形成。陈云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和财经委员会主任,在编制“一五”计划中,没有照搬外国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在执行“一五"计划中,对两次小冒进及时地进行了调整。他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57年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这一时期,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了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稳步前进的一系列政策观点,把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他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56年提出了以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三主三辅)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构想,即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综合平衡论和主辅关系论的系统提出,标志着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形成。这个时期,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他提出了充分利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同时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思想。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他强调经济工作者一定要有坚强的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反对脱离政治、脱离群众的倾向。在经济建设与人口的关系上,他积极支持和倡导节制生育、减缓人口增长速度的主张。第四个时期,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中经受考验和充实发展。在“大跃进”中,“以钢为纲”、高指标和“共产风”等做法,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否定了综合平衡和“三主三辅”的思想,使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恢复了合理的比例,调整了生产关系,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一曲折过程,从反面和正面证明了陈云的综合平衡和主辅关系思想的正确性。陈云作为中央财经小组组长和国务院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始终坚持了上述正确思想,在前期力求减少“大跃进”的损失,在后期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调整,并使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实和发展。第五个时期,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发展。陈云在“文革”后期,从下放地点回到北京,顶着“四人帮”的压力,针对尼克松访华后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提出了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曾担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以后在担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第一书记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经济工作。他针对“文革”刚结束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提出实行清醒的健康的调整的主张,以后又针对两次经济过热,及时提出坚持按比例原则进行调整的主张,并反复强调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综合平衡思想。他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率先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按比例”和“市场调节”两条都要有,要改革过份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思想;以后,当他发现另一种偏向时,又提出“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不能丢”,并且强调:“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从而使他关于主辅关系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在对外全面开放后,他针对已经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对外国资本家要在欢迎中保持警惕、帝国主义本性没有变的思想。他还大声疾呼:要把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提到国策和战略的高度。陈云在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汲取广大群众和干部集体智慧的结果。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中共中央决定了路线、方针、政策,陈云在组织实施中总结群众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是陈云为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征求大家意见,自己加以总结而提出来的,其中有些经中央采纳,付诸实行,也有些当时未被采纳,但对后来的实践产生了影响。二、陈云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贡献纵观陈云在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除了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外,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目的论和方法论)在陈云的经济思想中,首先是建立和发展什么性质的经济,以及用什么方法建立和发展这样的经济问题,即目的与方法问题。早在1956年,正当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关键时刻,在有些人照搬外国经验,急于过早地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忽视市场作用的情况下,他提出应当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1即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产量扩大、服务周到,从而有利于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在l985年以后,正当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时刻,在“有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忘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情况下,他又着重指出:“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能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2(文内着重点是作者加的一一引者注)用什么方法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陈云强调: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办事情必须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实事求是。他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这个现实的情况,是制定建设蓝图的出发点。”他还指出:现在,“计划机关和工业、商业部门的同志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不纠正这种认识上的盲目性,必然碰壁。”3(着重点是作者加的--引者注)陈云大力提倡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对此,后面还要专门谈到。第二,关于搞好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综合平衡论)。陈云指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要做到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外汇收支、物资供求的各自平衡和综合平衡;在积累与消费之间,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中的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都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他指出,按比例发展,才能实现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益。这种思想是以马克思阐明的社会再生产原理为依据的。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的有些人,在运用马克思这一原理中,只注重了马克思阐明的扩大再生产要优先发展第一部类的观点,孤立地突出重工业,忽视了马克思阐明的扩大第一部类必须以第二部类的相应扩大作保证的观点,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使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和提高,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陈云的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阐明的再生产原理的回归和丰富发展。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如前所述,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陕甘宁边区提出统筹贸易、金融、财政的观点,初试锋芒,获得成功,成为这一思想的源头;新中国建立后,他主持了全国财政、现金、外汇、物资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迅速制止了长期战争形成的严重通货膨胀,奠定了综合平衡思想的基础;在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他注意了各个方面合理的比例关系,及时地纠正了1953年、1956年的两次小冒进,使综合平衡的思想臻于成熟,于1957年初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有人认为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而且只适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种误解。上述史实说明,他的综合平衡思想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计划经济尚未建立或开始建立的情况下产生和逐步形成的。他关于综合平衡的论述,包含着理论与方法两个层次。其中的理论层次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是长期是适用的;而实施方法的层次则是随着各个时期经济体制的不同而变化的。第三,关于经济建设要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思想(协调发展论)。这个思想是综合平衡思想的延伸和扩大。早在1957年,陈云研究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关系时,就思考人口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在当时许多人对节制生育还不大理解甚至有所抵触的情况下,他指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关系经济建设的大问题。现在粮食、布匹、学校等紧张,都与人口多而且增长快有关系。”4他还提出了实施节制生育的若干具体办法。由于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曾被国务院任命为节育委员会主任(因不久发生“大跃进”未能开展工作)。关于环境、资源问题,他在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时就开始注意。上世纪70年代以后,他多次提出关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以及重视水资源问题的建议,并大声疾呼,要把这一问题提到“国策”和“战略”的高度。他要求把水资源问题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位置,并列入经济建设的长期计划。当然,由于当时这方面的矛盾暴露得还没有后来这样尖锐,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也方在开始,所以陈云在这方面的思想,远未像他在综合平衡等方面的思想那样充分展开。但陈云对这一问题重视较早,提得较高,在我国当代经济思想发展史上还是不能忽视的。第四,关于经济体制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正确处理多种所有制和不同经济运行机制中主体部分与辅助部分的关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思想(主辅关系论)。陈云在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提出了“三主三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想,即在所有制上(当时用“经营”一词来表述),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个体所有制为辅;在经济运行机制上,计划生产为主,自由生产为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上,国家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辅。1979年初当经济体制改革刚刚从农村开始,尚未扩展到城市时,陈云著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有“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和“市场调节的部分”,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部分,后者是从属的、次要的,又是必需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即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区别不同的社会形态。这就是说,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社会的性质和上层建筑的性质。陈云主张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非公有制为辅,就是在承认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的情况下,为我国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提供了保障。陈云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他所说的计划经济既包括指令性计划部分,也包括指导性计划部分(如政府把一斤皮棉价定为八斤米价,结果棉花大发展)。他特别指出“指导性计划不等于市场调节。”他所说的市场调节专指“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的调节。”5这与许多人认为计划经济只包括指令性计划部分,而把指导性计划部分与市场调节部分一起视为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划分法,是迥然不同的。我们应当按照陈云的原意去理解和研究他的经济思想。陈云说:“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思想来之于马克思。”6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阐明了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而且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调节生产的规律。马克思指出:“……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问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7恩格斯指出:“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8有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只讲过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没有讲过社会主义有计划的规律。从以上的引文看,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经济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同时,还要有商品经济和市场。后来,经过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实践,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已经提出要发挥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但为时不久,即行停止。陈云在197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有计划按比例”和“市场调节”两条都要有的观点。当时的重点是指出那时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市场调节”这一条的缺点,所以主张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后来到1988年,当他看到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办法中出现另一种偏向时,他指出:“但在改革中,不能丢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这一条,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就会乱套。”9他要求提高计划的科学性,以计划作为主要依据,加强宏观调控。陈云着重指出:“既掌握了政权,又有了第一部分经济,就能够建设社会主义。”10这里所说的“第一部分经济”就是占主要地位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他把经济运行机制上能否坚持这一条,同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第五,关于积极地清醒地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为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服务的思想(内外关系论)陈云关于对外经济交流思想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一贯的精神是客观地分析国际情况,从本国实际出发,立足自力更生,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使对外经济交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而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敞开门户并伸出援助之手的情况下,他重点研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同时也没有忘记研究如何打破西方的封锁和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充分发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援助的作用,同时,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资金靠本国人民的劳动积累来解决,技术设备方面只要自己能解决的,决不依赖外国。这一方针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方面,即不照抄照搬外国的建设经验,而是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汲取外国有益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陈云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重点研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流(同时也没有忘记继续开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他的主要观点是利用资本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深入地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新的特点,并以此为根据灵活地调整对外经济交往和斗争策略。后来,当对外开放政策已全面实行,出现了另一种问题时,他又进一步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为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服务。围绕这一方针,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原则:要在现有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引进国外新技术必须考虑国内资源条件;要在进口设备的同时更多地买技术、买专利;要通过引进消化,增强我们自力更生、开发创新的能力;对于国际上对我封锁的敏感的重要技术,要像当年搞原子弹那样集中力量攻关;引进外资要避免盲目性,不能把自己的产品搞掉了。陈云还强调:外国的资本家也是资本家,要让他们有利可图,欢迎中要有警惕,防止上当受骗。要注意消除对外经济交流带来的消极后果。帝国主义的本性没有变,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没有过时,要高度警惕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和平演变”。11第六,关于经济工作者必须有坚强的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经济部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权威,保证经济工作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思想(政经关系论)。陈云认为,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有一支坚强的经济工作队伍。他长期从事经济建设工作,又长期从事党的建设工作。因此,他对经济工作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经济工作干部的思想建设给予特别的关注,要求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12他提出,为了加强经济工作,必要时抽调“一等的干部”充实财经机构,并要实行“德才并重,以德为先”的干部政策。要吸收和团结党外懂技术、懂管理的人共同工作。他强调经济工作干部要树立坚强的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致使经济工作走偏方向。在改革开放后,他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一切向钱看”,甚至违法乱纪、投机诈骗、贪污受贿、非法致富。“这些问题的发生,同我们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作用和权威有关,应引为教训。”他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都搞不好。他郑重地告诫全党:“要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同志们要坚决地刹歪风、正党风,增强全体党员的党性,从精神文明建设上,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13上述6个方面,是陈云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它们都属于全局性的、宏观经济方面的思想。除此之外,陈云对于许多重要的部门经济问题(如农业、钢铁工业、化肥工业、建筑业、外贸、商业等)以及微观经济问题(企业经营管理),也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中向前发展的。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正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正确处理客观存在的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矛盾而进行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综合平衡论和协调发展论是关于如何处理社会生产力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矛盾的思想;主辅关系论是关于如何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思想;政经关系论是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思想;内外关系论是如何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矛盾的思想。贯穿于所有这些思想之中的,是他的目的论和方法论。其中的目的论,即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能因改革而改变党的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根本要求;其中的方法论,即坚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倡用90%以上的时间弄清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等等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对陈云的经济思想有很高的评价。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关于高指标问题,毛泽东与陈云有不同看法。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毛泽东肯定了陈云的意见。1959年4月,毛泽东说:“在武昌,对是否发表1959年粮、棉、钢、煤指标问题,正确的就是他(指陈云--引者注)一个人。今年一月,也是他正确。他的话很有一些同志抵触,我就赏识。我看他这个同志还是经验比较多一点。真理往往在一个人手里。”同年6月底,毛泽东说:“大跃进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1962年1月,毛泽东说:“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别人比我懂,少奇同志比我懂,恩来同志比我懂,小平同志比我懂。陈云同志,特别是他,懂得较多。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就不讲话。”1964年5月,毛泽东说:我对陈云很怀念。“大跃进”时,大家头脑发热,陈云在压低指标上提过多次意见。高指标、高征购、浮夸风,这个教训永远不能忘记,永远也不能够再干了。14邓小平对陈云的经济思想也有高度的评价。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邓小平说:“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在一系列的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这就是实事求是。下决心这样做,表明我们真正解放了思想,摆脱了多年来‘左’的错误的指导方针的束缚。”15邓小平还赞成陈云提出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清醒的、健康的调整的建议,并支持他关于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倡议。陈云始终把自己看作是毛泽东培养出来的一代人中的一员。他说:“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16陈云对自己的工作和思想,采取唯物辩证法的一分为二的态度,从不以一贯正确自居。1945年5月在中共“七大”会议上,陈云的发言中,头一个问题就是“讲算账”,检讨了他1933年离开上海前,在工人运动中受了盲动主义的影响,在领导罢工中犯过的错误。17解放战争中他担任辽东党委书记期间,那里的土地改革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过阶级划分不清、没有巩固地团结中农,对佃富农与旧富农不加区别等“左”倾错误,他在有关会议上主动检讨,并详细地总结了经验教训。18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发行一万万分“折实公债”,对稳定物价、回笼货币起了很好的作用,但集中发行的做法有缺点。陈云检讨说:“一下发这么多,而且和税收等挤在一起,这种办法不妥。”19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于1979年3月一致建议,请陈云担任国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时,陈云说:“不要把我说得这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训。一百五十六项中,三门峡工程是我经过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我要有自知之明。”20陈云对自己的论著和观点,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198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以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名义编辑出版《陈云文选》时,他指出,编他的文选,一定要保持历史原貌,要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21他在1992年发表的《悼念李先念同志》一文中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22三、陈云经济思想活的灵魂: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唯物辩证法我们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样的,还要研究陈云的经济思想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当然,可以说这是由中国实际情况的特点决定的,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客观实际在头脑中的反映。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同样的客观实际面前,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呢?这就有个思想方法问题。因此,还要研究陈云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特别是他提出并坚持运用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种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一、既要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内容,更要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活的灵魂。陈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经济思想,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今天,全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我们在处理国民经济内部的比例关系、进行宏观调控中,在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中,在处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与作为非主体的私有制经济的关系中,在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中,在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中,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中,陈云的许多反映客观规律的经济思想,仍然是用得着的,是可以按照今天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活的灵魂,即他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的思想方法。陈云是一位具有哲学头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人。他不仅写了《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身负重任和学习哲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些关于哲学问题的论文;而且在他所写的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经济论文中,也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陈云的三卷文选,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他的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这一宝贵财富中最宝贵的部分。陈云一贯提倡学习哲学。他在1987年7月17日对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中着重指出:“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希望能够组织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的同志都来学习哲学,并且把这个学习看成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他特别强调:“现在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23他还多次谈到,延安时期毛主席三次当面同他谈过要学哲学并派教员帮助他们学哲学的过程,以及组织学习小组坚持5年学哲学的经验。我国有句古话:“鸳鸯绣好直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陈云不是这样。他不仅把绣好的“鸳鸯”留给后人,更要把刺绣的“金针”传给后人。这个“金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陈云1987年7月17日的谈话,生动地体现了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要把“金针”度与人的拳拳之心。二、提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种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继承和发扬陈云两个“始终坚持”和两个“善于”的思想作风。陈云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毛主席实事求是的思想,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提出了上述15个字的方法论,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可以说是抓住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它不仅回答了应当实事求是的问题,而且回答了如何实事求是的问题,便于应用和操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深入浅出,通俗明白,可说是一种独创性的“大众哲学”,为广大干部乃至群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宝藏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门路。陈云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24他提倡开调查会要让人们无所顾虑,真正畅所欲言;还提倡在各行各业广交敢讲真话的朋友。他反复讲,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制定计划,搞综合平衡要从开步走时的经济水平出发,不能“倒过来”,先定一个长远目标。陈云认为客观实际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要做到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就要多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听反面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25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要加以比较,上下比较,左右比较,前后比较,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全面分析。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陈云还讲不要怕挨骂,他说:“挨骂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一有错就有人骂,容易改正。如果人家天天喊万岁,一出错就是大错。"26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陈云逝世后发布的《讣告》中,对陈云的思想作风有这样两段评价:“他始终坚持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领导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具有注重实践、亲自动手、踏实细致、多谋善断的工作作风。”27陈云的两个“始终坚持”和两个“善于”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三、树立和保持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和人生观,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良好的基础。如果说方法论是过河的船和桥,那么,立场和人生观就是指南针。没有指南针就会迷失方向,走上邪路。陈云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掌握运用时说:“有了坚定的立场,才能掌握这个方法。如果尽是为个人打算,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这个方法。个人主义与马列主义的矛盾就在这里。真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有无产阶级的立场。”28他还提倡讲真理,不讲面子。他说:“如果一切从自己面子的角度出发,讨论问题、看问题搀杂个人得失在里面,立场不正,就不会看得很清楚,不会讲真理,结果一定害人害已。”29陈云还强调,要使我们的认识比较正确,必须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改正错误;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他说:“如果共产党不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见面都是哈哈哈,我看人家就不会参加革命了,也不愿意当这样的共产党员了。”“在党内不怕有人说错话,就怕大家不说话。有些‘聪明人'见面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看到了缺点、错误也不提。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不能成功,肯定是要失败的。”“只要有勇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条,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30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思想建设中应有之义。只要能在新形势下完成“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大事业,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和内外干扰,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注:18、20、28、29:见《陈云文选》第一卷,第348、254、346、296页。19:见((陈云文选))第二卷,第97页。1、2、3、4、5、6、7、8、11、12、13、16、22、23、24、25、26、30:见《陈云文选》第三卷,第12、347、246、68、350、244、267、245、370、372、347、284、379、360、371、372、33、190页。17:见《陈云年谱》上卷,第415页。9: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10:见《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第319页。14:这里引证毛泽东对陈云的评价,参见《毛泽东传》第521、9l3、939、953、1203、页:并参见《陈云年谱》中卷,第331页,下卷第13、22、23、105、130页。l5: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4、355页。21:见朱佳木等:《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27:见《人民日报》,1995年4月12日

  • 斯坦利·布鲁《经济思想史》

    “内容简介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充分理解现代经济学,就需要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很多经济学争论和以往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本书作为最权威的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之一,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回顾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的便捷途径。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按照经济思想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了自重商主义时代以来近三百年间经济学各个重要流派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的贡献,从而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的视角。”目录第1章 导言与概览第2章 重商主义学派第3章 重农学派第4章 古典学派:先驱者第5章 古典学派:亚当·斯密第6章 古典学派: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第7章 古典学派:大卫·李嘉图第8章 古典学派:边沁、萨伊、西尼尔、穆勒第9章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第10章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第11章 德国历史学派第12章 边际学派:先驱者第13章 边际学派:杰文斯、门格尔、冯·维塞尔和冯·庞巴维克第14章 边际学派:埃奇沃思和克拉克第15章 新古典学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第16章 新古典学派:货币经济学第17章 新古典学派: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第18章 数理经济学第19章 制度学派第20章 福利经济学第21章 凯恩斯学派: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第22章 凯恩斯学派:凯恩斯之后的发展第23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第24章 芝加哥学派:新兴古典主义第25章结束语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