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中国海洋大学食宿条件

        学生宿舍                     学生社区服务中心隶属中国海洋大学后勤集团,下设崂山校区管理部、鱼山校区管理部和浮山校区管理部,分别承担着三个校区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心以全体在校住宿学生为服务对象,代表学校全面负责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心始终坚持“导教、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指导方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服务内容,提高管理水平,努力为广大同学创造健康文明、舒适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心实行生活辅导员制度,密切学生和中心的关系,及时解决学生住宿中的困难;中心建有宿舍管理网站,校内宿舍安装了宽带网,为广大同学的学习及生活提供了方便;宿舍楼内全部安装了“96200”电话;安装了门禁、监控和智能控电系统,保障了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定期出版学生宿舍文化报——《港湾》,作为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成立了学生宿舍自治管理委员会,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搭建了平台,同时吸收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兼职助理,协助办理中心日常事务;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在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山东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评比中被评为示范单位。               食堂                饮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海洋大学近2万师生员工的饮食保障任务。下设崂山校区餐饮部、鱼山校区餐饮部和浮山校区餐饮部。有各类食堂、餐厅18个,员工350余人,就餐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餐厅以其宽敞明亮、清洁优雅的就餐环境,先进的硬件设施,每天上百种的美食佳肴,吸引着广大就餐师生。餐厅设有南北风味小吃及各种高、中、低价菜,可以满足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水平的学子的就餐需求。所有餐厅均提供消毒餐具供师生免费使用。师生持有校园智能卡便可在学校三校区任何餐厅就餐。           在多年的改革、探索、实践和发展中,海大饮食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后勤集团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战略,一直注重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提出了构建健康安全高效优质的现代高校饮食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抓管理,重服务。2002年两校区食堂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校标准化食堂”;2003年“学苑餐厅”又在“全国高校百佳食堂风采录”中精彩亮相;2003年底完成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被确认为青岛市政府实施的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从2003年至今连续获青岛市“菜篮子”暨“三绿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两校区所有食堂通过市卫生局、市教育局专家审验,认定为青岛市第一批“食品卫生A级单位”;2006年饮食服务中心被中国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学苑餐厅”获得中国高校餐饮服务行业“百佳食堂”称号。不断提升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的办伙条件和就餐环境,为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饮食保障,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面旗帜。          

  • 中国海洋大学就业状况

         我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海大毕业生是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一直成为社会需求的“热门”,就业率始终处于全国高校的前列。大批才俊在沐浴了海大的教泽之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 共和国元帅—罗荣桓;      ● 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      ●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      ● 中国海洋药物工程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      ● 水产养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      ● 水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      ● 海洋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绥;      ● 水产养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法箴;      ● 海洋鱼类养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      ● 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      ● 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      ● 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      ● 中国第一个南、北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      ● 我国第一次赴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有52%是我校毕业生;      ● 在全国19名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海大校友13人,占68.4%;      ● 13名水产领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海大校友6人,占46.2%;      ● 在“神舟6号”发射现场,有42位海大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而日夜忙碌;      神秘的南北极,浩瀚的海洋,国内国外,各行各业,到处都有海大人奋斗的足迹……      目前,学校已与国家海洋局、中石油、中海油、海尔、海信、华为、朗讯等5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除部分毕业生考研或出国深造外,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到国家重点单位、政府机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行业就业。另据调查,80%以上的毕业生在各大主要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就业。

  • 中国海洋大学--学校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始建于1924 年。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 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200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设有17个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69个本科专业。现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3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具有招收高校教师(15个专业领域)、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0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学校。还拥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4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国家投资价值数亿元,供教学、科研使用的3500吨级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启动区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经完工,即将投入使用;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点项目和青岛“蓝色硅谷”的核心区,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将为国家和地方的海洋事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科技支撑。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2个。现有在册各类学生395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700余人、本科生15500余人、留学生900余人、继续教育生近11000人。到目前为止,学校毕业生中已有10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30余人,博士生导师357人。其中5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4人,“长江学者” 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3人,“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 18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 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9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89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10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学校科技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近900项。管华诗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十一五”以来,学校另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51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万余篇,截至目前,学校在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大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十一五”以来,申请发明专利968项,授权发明专利517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3项。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或更长一段时间,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