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物理学国防生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物理学国防生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系况简介  近代物理系(4系)1958年创办于北京,时名原子核物理与原子核工程系。首任系主任是赵忠尧院士,严济慈、张文裕、彭恒武、关肇直等知名学者曾任教于此。1961年更名为近代物理系,1970年近代物理系随校迁至合肥。现已成为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近代物理系现有五个博士学科点: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物理电子学,分属于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原子分子物理、物理电子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近代物理系设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物理电子学四个专业进行本科教学工作。自2000级起本科学制四年,本科前2年以扎实的数理基础教育为主,后2年结合研究前沿进行泛专业的基础教育,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约40%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为主。近代物理系的教育特点是:重视基础,崇尚学术自由,坚持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近代物理系现有教职员工118人。教授4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8名;副教授30名。半数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在校本科学生近500名,研究生近200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者70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物理学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物理学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专业名称:物理学  物理系(2系,原名技术物理系)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建校时即设置的系之  一。首任系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施汝为担任。  先后还有马大猷、严济慈、钱临照、朱洪元、曾泽培、王守觉、章综、李荫远、张宗燧等  著名科学家在物理系任职、任教,他们为物理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4年,与生物物理  系、地球物理系、物理教研室合并组成物理系。1978年系调整时物理系保持半导体物理与  器件、低温物理、磁学、固体发光、光学等物理专业。  目前物理系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凝聚态物理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方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生专业和凝聚态物理、光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四个博士点。其中凝聚态物理、光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系是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基地。  物理系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23人(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5名);副高级职称30人。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物理学科从基础到专业一系列课程。  40多年来,物理系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3800多名(其中研究生200多名)。毕  业生遍及全国,已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赵忠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震西、陈立泉、许祖彦,还有著名企业家和国家ZF部  门的负责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48名,硕士研究生197人,博士研究生89人,代培研究生  195人。  现有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超导研究所、光子技术研究所、强激光技术研究所、微电子学实验室、激光生物实验室等科研机构。1996年以来已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科研任务。郭光灿教授担任国家重大基础项目(973)的首席专家。1996年以来已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0多篇。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环境科学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环境科学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学科:理学  门类:环境科学类  专业名称:环境科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材料科学与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材料科学与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应国民经济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于1987年成立。(其中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二个专业于1996年分出组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伴随新技术、新材料飞速发展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合成、制备技术、组成、结构、性能和应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和变化规率。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按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组织本科教学,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博士点,同时还招收无机(固体)化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生。本系含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内耗与缺陷开放实验室、固体化学与无机膜研究所以及材料化学青年实验室。  教研队伍共40人。有教授18人,研究员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7人,高工2人,讲师3人,助教3人。现有学生人数:本科生215人,硕士生53人,博士生21人。有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3人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引进境外杰出人才”计划,1人获杰出青年基金B。他们都活跃在国内外材料科学的前沿。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和部委的科研项目25项,约1000余万人民币。在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及相关体系、氧分离膜及反应器技术、中温燃料电池、以及量子力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中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复合材料与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专业介绍_复合材料与工程_专业课程介绍_专业排名_就业方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首任院长为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第二任院长为俞书勤教授,第三任院长为中科院院士钱逸泰教授,现任院长为中科院院士吴奇教授,执行院长为陈初升教授,副院长为汪志勇教授、刘世林教授、俞书宏教授。现任党委书记为俞寿明同志、副书记张明杰同志。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由四个系和一个实验教学中心组成,即化学系、化学物理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23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他们是:刘有成院士、朱清时院士、钱逸泰院士、吴奇院士。教授75人,博士生导师66人,其中列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7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在校博士生390人,硕士生433人,本科生951人。  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内耗与固体缺陷重点实验室。纳米化学和纳米材料实验室、生物质洁净能源实验室、量子化学研究室、固态化学与无机膜研究所、辐化技术研究所、绿色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等七个校内研究机构。“化学反应人工控制”、“先进功能材料和应用技术”、“可再生洁净能源”等项目是学校“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化学物理和无机化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有机化学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近五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其中钱逸泰院士等的“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成与鉴定”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晓光教授等的“高温超导材料及相关体系的微结构及电磁特性研究”获2001年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辛厚文、侯中怀教授的成果获安徽省2003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出版专著23部,发表学术论文1700多篇,其中《Science》2篇、《J.Am.Chem.Soc.》7篇,2003年发表SCI论文504篇。目前承担着863、973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中科院创新项目等,每年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  学院化学实验中心在国家“985工程”项目经费和世行贷款支持下,2000年进行整建,目前实验室软硬件都具国内先进水平。  学院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在2002年4月由教育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列化学一级学科第三名。学院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六个博士点,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应用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学三个硕士点,形成了化学与材料科学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