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1998-2004年中国财政政策效果分析(一) _财务会计论文

    本论文在财务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摘要 1998—2004年中国财政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择机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显示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基础数据的研究分别从财政政策变化内容、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互关系,最后还借助IS-LM曲线模型分析了财政政策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引言: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宏观经济运行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讲,也就是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总水平下降。应对通货紧缩局面,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第二种类型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即“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第三种类型就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有矛盾,冷热并存,发展不均衡。此时应采取稳健财政政策,即在总量上不做太大的动作,但在结构上有保有压,加强薄弱环节,压缩过热行业的投资。 中国在1998年至2004年期间,先后两次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第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为1998年到2000年。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增发了1000亿元中长期建设性国债,赤字规模相应扩大到1673亿元,比上年增加542亿元。1999年经济形势继续严峻,当年分两次增发国债1100亿元,同时增加赤字689亿元。第二轮积极财政政策始于2002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经济增速显著下降。在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后,更加坚定了人们对美国及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悲观看法。为了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明显恶化以及入世带来的新的竞争不确定性,政府灵活运用了相机抉择原理,再次启动了新一轮扩张性财政政策。 一、1998-2004年财政政策变化内容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依据 1998年在亚洲爆发了一场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的金融危机,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外需不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长期实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低效率投入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以内需不振、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面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式,中央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手段及种类等。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财政政策的目标应与经济目标相一致主要有:(1)稳定物价;(2)促进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我国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拉动了国内有效需求,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优化了我国经济结构,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新增国债中用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这都极大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二)施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按前5年带动比率1:5(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形成总投资规模32800亿元)测算,将拉动形成投资总规模3.5万多亿元。到200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46万亿元,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基本改观,经济结构优化也取得明显成效。 2、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支持扩大国内外需求。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开始暂停征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我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左右提高到15%左右;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年底累计组织收入超过1000亿元。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利于扩大国内外需求。 3、注重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自主投资能力。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2年的823元,翻了一番。2003年又进一步提高到877元。同时,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1998~2003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共安排资金2620亿元左右。这些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4、结合财政体制完善,强化财政政策作用。2003年,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相应地,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由1997年的2857亿元增加2003年的8687亿元,年均增长20.4%,高于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在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设计中,注重发挥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国债投资项目也带动了银行的配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金的运营效益,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凋与配合的作用。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二、1998—2004年投资和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互关系 投资率指标是资本形成总额与支出法GDP 总值的比,我国现行的投资率指标的计算是以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口径,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生产法GDP总值的比。该指标虽然是相对指标,但用于观察全社会一定时期投资状况时,比投资总额指标更优越,因为该指标最明显的优点是把投资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起来。 (一)投资增长变化 我国自1998 年以来,投资率一直持续高位。1998-2004 年,我国平均投资率为39.2%,2004 年投资率高达51.5%。依据世界银行资料,我国投资率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分别高于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国家的平均水平。2002 年世界平均投资率为19.9%,其中低收入国家为19.7%,中等收入国家为22.9%,高收入国家为19%,我国同期水平为39.4%,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9.5 个百分点。 近年来,形成我国高投资率尽管有一些客观原因,例如,既有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方面的原因,也有短期经济波动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但过高投资率给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过高投资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甚至会导致过大的经济波动;促使能源、交通和主要原材料供应紧张,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引发通货膨胀;加剧了一些行业和领域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导致投资效率下降;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增大了金融风险等等。 (二)经济增长速度变化 伴随着政府财政投资的逐年增加,经济增长也显现出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98年6.8%到2004年9.1%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积累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全过程的宏观调控经验。这里所说的全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1992-1997年积累了经济“软着陆”的经验。这期间经济增长率由14.2%缓慢地下降到8.8%,处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限以内。②1998-1999年又积累了制止经济增速过渡下滑的经验。这两年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下限以上。③2000-2002年积累了经济缓慢回升的经验。这三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7.3%和8.3%,均高于1999年。④2003年下半年—2004年,又 积累了治理局部过热,避免经济大起以及必然大落的经验。这两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和9.5%,处于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限线内。当然,上述经验还只是初步的,需要发展与完善。但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国际上也不多见。它是知识形态上的一笔巨额的、宝贵的资本,是我国今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财政收入、支出变化情况 1998-2004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陆续加大。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仅是缓解财政困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规范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事业。对一般性支出坚决实施零增长政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改革开放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并成为这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但这是否可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释放生产能力方面已经走到尽头”的观点的论据呢?不能。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国际经验,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就国际经验来说,如果以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英国算起,作为社会生产资源主要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看不到这种市场经济制度在释放生产力方面已经走到来尽头。为什么中国市场取向改革才进行了20多年,就达到了这一步呢?就我国当前实际状况来看,更不能这样说。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在释放生产力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已有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二是改革发展很不平衡;三是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其难度更大,但作用也往往更大。四是伴随改革的进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更成熟,方法更完善。这就使得改革仍将在一个长期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中国有许多有利条件,实现经济的快速平稳持续发展。对此,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 三、IS-LM曲线模型分析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长不断减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却持续保持着骄人的增长率,其中,政府所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主导政策工具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改革开放的前几年,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倾斜;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政策运行机制上存在着问题,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难以发挥作用。同时,中央银行制度的独立使得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形成了“独木撑天”的局面… 。但是面对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的通货紧缩问题,货币政策却陷入了深深的困境,无法有效地启动经济 。为此,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那就是启用财政政策来启动经济增长。根据总需求理论,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为对总需求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 IS-LM曲线的相交点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投资、消费、储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利息率与国民收入能互相配合,减少调控中可能出现的矛盾,达到预期目标。 一国政府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例如,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生产率,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提高,从而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弱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如果同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购进有价证券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就可以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消除或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其结果是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有效地刺激经济发展,使国民收入增加。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同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把这两种扩张性政策搭配在一起,在短期内会增加社会需求,比单纯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有着更大、更迅速地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效果。 (一)我国IS—LM宏观经济模型 IS—LM模型所表示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和货币需求行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的实际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认识中国的消费、投资等行为。

  • 关于论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体会_财务会计论文

    本论文在财务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随着主义市场的,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1999年10月3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同时,又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这些规范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推动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加速我国会计化的进程。 1、会计计量带来的挑战 会计计量是对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事项的定量,即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确定金额,新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最大的改变是使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都能在交易所挂牌上市,即存在活跃市场。 2.会计报告带来的挑战 在国际上“会计报告”通常被称为“财务报告”,它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最终结果体现。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就是财务报表,新会计准则将财务报表的列报范围扩大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又在具体的报表项目上作了较大修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使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1)设计、制造和销售更多高科技含量的产品。(2)更加关注灵活的、高质量的、柔性的生产环境,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产品需求。(3)通过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市场,融通投资的资金。(4)贸易的国际化。(5)跨国公司的成长。 这样变革将改变财务会计人员传统的工作模式。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曾对会计及财务人员作了一项有关其现在业务与未来业务的调查,发现在他们的工作中有以下五项业务被评为最为重要:(1)顾客及产品获利分析。(2)企业流程改善。(3)绩效衡量与评估。(4)长期策略规划。(5)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由此,财务会计人员应从记帐、算帐、报帐作业范围拓展出来,融合到企业价值链各经营环节活动中,并通过主动参与这些活动来提升会计人员的价值创造能力。这些活动包括:为负责计划、执行、评价组织活动的决策者及时准确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一起分析业务流程的经济特性,共同设计适合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章制定。推进会计信息过程能与企业的业务过程、管理过程集合化程度。确保融合于业务过程的会计信息系统能有效触发控制规则,并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连接关系来控制业务系统的运行。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将承担的更多的角色变换。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需求的分析上其主导作用,他需要知道: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1.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2.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

  • 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分析_ 财务会计论文

    本论文在财务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 企业财务危机概述 企业财务危机含义 企业财务危机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发生的过程,是指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和危机,是一个企业因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而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其最坏的形式是企业破产。为防止发生财务危机与企业破产,所有的企业都在寻找财务危机的方法和挽救危机的措施,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须重视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分析。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并 不是在某一时刻瞬间爆发的,是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它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内在资金循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或企业在投资决策方面产生了失误或者在生产中管理失当,提高了生产成本也是造成财务危机的原因。因此,财务危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最终形成的结果。 企业财务危机的基本特征 从财务危机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财务危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 财务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回收、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在筹资方面,由于筹资渠道出现问题,投资计划得不到顺利的实施保障,导致投资效益达不到预期;在投资方面筹资投资分开写在投资方面,由于企业投资 企业财务危机突发性 财务危机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 企业财务危机的复杂性 企业财务危机的复杂性体现在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经营过程、财务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这些活动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财务危机。 (1)企业财务危机的复杂性首先受到经营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面对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的竞争。这样复杂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复杂性的危机影响。 (2)其次,企业财务危机的复杂性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复杂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危机。 (3)再次,企业财务危机的复杂性是受财务行为复杂性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环节中不管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也都可能会带来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危机的灾难性 发生财务危机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一旦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尽管有的企业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加以补救或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借新债还旧账,解决了危机,避免了破产,但这些企业也需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它不仅需要重组,还需要增加代理成本,资金成本等。有的企业面临破产,它给企业带来毁灭行,灾难性的打击。 5、企业财务危机的可预见性 因为财务危机是逐渐形成的,在他爆发之前会有各种苗头,可以通过各 种手段加以预见。这就给财务管理人员留以足够的时间来防范,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识 别财务危机的能力,多留心,争取防范于未然。 企业财务危机的危害 1.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由于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加之由此而带来的资金占用费和银行贷款利息逐年滚动上升,造成恶性循环,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生产经营严重受阻。 2.是制约企业的发展后劲。由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出现潜亏挂账,虚盈实亏,甚至由于产生亏损无法形成积累。因此,也就无力进行更新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 3.是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由于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将以危机为重,陷入一片混乱,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4.是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严重滑坡,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经济收入。 5.是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企业效益不实,流动资金长期挂账无法周转,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取胜。 二、诱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 1.由于企业的过度扩张策略,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高速度、多元化而引发财务危机。 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偏离了企业主营业务的主攻方向,一味地过度扩张经营范围,盲目追求高速度,致使企业大量资金投向企业陌生的产品或制造业,新项目挤占优势主业的资金。这种扩张也会超越管理和财务上的能力,投资方案实施后,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效益反而带来不良影响,以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资金结构失调,企业由于过度扩张而失去偿债能力,陷入财务危机之中。 2.企业偿债风险过高,短期支付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以借款作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资金的主要来源,负债就要支付本息再加上短期内到期的本息过于集中,使企业在还本付息的时间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当企业利润不足以抵减债务本息时,企业必然发生亏损。企业的效益呈现负数就会面临财务危机,这种情况把企业逼向破产的边缘。 3.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控制出现问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在实行内部控制过程中由于风险管 理出现问题致使企业在财务决策中出现失误,具体表现在企业在筹资、投资及资本运作中屡遭挫折,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营运资本出现障碍,诱发财务危机。 加强组织架构,科学性,忙东西,避免决策失误 企业突发性的风险事件 政策突然变化,国际汇率变化 金融危机,让企业蒙受重大损失,企业自有自己不足,无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会引起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 财务结构明显恶化,即长期处于一个不合理的状态 (1)筹资结构不合理;筹资结构是指在企业筹资总额中内缘性筹资与外源性筹资所占的比重。不同的筹资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治理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如果筹资结构不合理,将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下降,或还债高峰集中,以致偿债困难。 (2)投资结构不合理;长期,短期投资比例不当,部分项目选址不正确,或超过风险限度,容易造成投资回报率便宜,收益减少,导致变现困难,到期债务不能及时偿还。 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结构是一种特定的投资组合,每一种生产结构,都对应一个投资量和结构组成。资产中的存货,应收债权比例过大,不仅影响资金周转也影响运营资金正常周转,更容易产生存货跌价和债权回收风险,导致企业要承担重大损失。 (4)支出结构不合理;企业在费用支出过程中不合理,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 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内不准确 企业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内不准确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制订的企业财务发展规划与实际执行效 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该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及时修正,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给企业收益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是企业财务危机产生的直接根源。 借入资金到期不能偿还,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过度依赖贷款 企业在资金需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自有资金不足就必须依靠借入贷款资金来补偿,借入资金的增加,企业除了支付本金以外,更需支付高额利息,高额利息的支付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怎么办 (五)财务报表不能及时公开 企业财务报表不能及时公开,影响了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全面了解,就会影响企业及时从资本市场上融得资金,当企业融资渠道出现障碍后,企业再生产过程就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了企业再生产,企业就无法继续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不能获得需要的资金,生产经营无法继续,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企业应当保证对会计要素的正确理解和解读,按照会计信息质量及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 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如果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且盈利空间很大,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强。相反,如果企业的产品出现压库现象,造成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或企业的市场份额未变,但盈利空间却在明显缩小,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减弱。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旦由强变弱,企业就无法按计划,按目标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长期处于弱势状态 经济效益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都要由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销售额上不去,成本却在不断攀升,导致盈利空间在逐步缩小,甚至连年出现亏损。这就出现了财务危机的明显征兆。若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企业必然陷入绝境。 (八)关联企业趋于倒闭 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账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注意观察分析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或苗头性问题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四、企业财务危机的诊断 (一)安全等级法 企业财务的安全程度可通过计算经营安全率和资金安全率两项指标分析得出。 ①经营安全率可用安全边际率来衡量。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额=1-保本销售额/正常销售额。安全边际表示正常销售额再降低多少,企业不至于亏损。安全边际的数值越大,亏损的可能性越小,企业越安全,相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越小。由于正常销售额是一个相对稳定值,因此企业的安全边际率越大,企业的安全程度越高。 ②资金安全率=资产变现率-资产负债率。其中,资产变现率=资产变现金额/资产账面金额;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当资金安全率大于 0 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可以采取适当的扩张策略;当资金安全率小于 0 时,表明企业已潜伏财务危机,应积极改善资金结构。 (二)财务指标综合法 财务综合模式是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风险,即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函数模型(Z 分数模型),来综合反映企业财务风险。这一方法是由美国学者阿尔曼提出的,它是根据大量破产企业的财务报表用统计方法建立的,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资产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五、预防财务危机对策 (1)实施资本结构的动态管理 企业资本结构一经确定,企业管理者就会依据企业资本结构预案进行决策。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情况、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等相关因素对资本结构内容进行适时调整,使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对企业内部管理状况进行调整,保证永远相一致。 (2)加强对固定资产利用水平的静态监控 在保有对企业固定资产利用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对新产品研发的需要,尽量挖掘现有固定资产的利用潜能,在保持固定资产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使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通过对固定资产现有能力的挖掘,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方面的投资,使得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避免盲目过度投资。增加自有资金来源,减少借入资金借入,给企业流动资金带来好处。 (3)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关系 企业在投资者及债权人心目中要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安排好长短期筹资的比率,使企业融资规模和水平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在保证既有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偿还到期债务,取得良好的公众信誉。另一方面,投资者和债权人要主动关心企业事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与企业管理者形成良好的互动,维持好关系,建立信任,预防企业财务危机。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健全企业预警的组织机制 。 他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职责是负责确定预警目标,研究预警方案,听取财务预警情况报告,并据此商讨觉得预报的类型(零,低度,中度,高度预警报告)和预报内容,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案,及时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危机预警的组织机制的建立,企业可以从组织层面,建立起企业财务危机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预警的信息机制 企业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明确信息收集人员的职责,从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到适应,反馈各街道的工作任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汇总,有效的筛选,分析研究,挖掘资料中所含的信息,启示以及挑战,机遇。通过危机预警的信息机制的建立,企业可以聪哥信息层面,建立起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信息支持。 建立健全企业预警的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运行最重要的是要对财务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危机进行分类,危机类型不同产生的后果程度也不同,因此,企业建立健全的预警分析机制,用来对各种危机进行评估,判断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经济环境和市场调节是否可以保障财务活动的安全运行灯。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预警的分析机制,企业可以提前布局,排除风险。 建立健全企业预警的管控机制 建立管控机制,让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动态过程中实时地捕捉到各种疏漏和失误,及时地反馈出危机信息,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企业实施必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预防,确保企业的财务资金处于合理安全的领域里可以减少经营者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公司整体的决策和经营效率。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预警的管控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对危机的管理能力,可以有效的去防范,规避,降低企业的财务危机。 平衡企业扩张速度和稳健经营关系 4、抓好经营中的关键控制点 资金成本控制点; 投资项目中的投资流量、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控制点; 产品开发中的技术经济匹配、功能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控制点; 商品营销中的销售网络控制点、销售合同履约控制点、赊销应收账款控制点、存货结构控制点; 物流过程中的物资配送、供产销协调控制点; (二)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1、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是指,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业务流转需要合理进行投融资,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在筹资方面,根据企业发展的规模,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从而安排长期和短期筹资比率;在投资方面,和资本具体市场根况企业情况变化规律,确定投资收益多少和长久问题,确定合理的投资比例,使资产结构最优化,这样据具体情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几率。 2、企业要在技术.人事.管理等方面给予积极配合 技术方面,通过对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使产 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份额,使企业发展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人事管理方面,注重对优秀 技术人才储备,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管理方面,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内容的提升,强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内驱力。从对以上三位一体的整合,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筹措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发行 股票等,企业要改变融资方式,还通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并购贷款、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 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可以增加公司的资金来源,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因此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是防范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4、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 它说的是,以会计法为宗旨,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内部会计规范,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企业财、物进行全面监管,以实现企业所传达出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投资者和利益关系人使用企业会计资料的可靠性。 企业财务危机的化解 1、快速查找现状,及早面对现实 当财务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尽快查清现状,明确企业所处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搞清楚债权人、股东与供应商等方面的损失,面对现实,才能解决问题。 拓宽.拓新产品的市场 企业应认真分析研究自己的经营条件与相对优势,通过广告、媒体等其 他手段做宣传,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拓宽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提 高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强,企业盈利也随之增加。 新产品的研发是企业生存之本,是发展和利润增长的关键,而新产品市场开拓又是新产品开发出 来后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赢得产品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所以拓宽、拓新产品市场给企 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现金流,缓解企业财务危机。 3、拟定短期行动方案,尽快缓解当前危机 当前面临的财务危机如果不能够得到缓解,可能引发企业更大的危机甚至导致破产。因此,企业需要拟订短期的行动方案,增加现金来源、减少现金开支来解决当前的现金支付危机。 争取利益攸关方的支持,尽量减轻企业财务压力 财务危机的爆发是突然的,危机一旦发生,企业立即面临巨大的现金支付压力,因此,企业应当积极争取相关利益各方的理解与支持,以求可以暂缓付现的业务和加快收现的业务,来暂时缓解企业财务的压力。 对企业进行整改,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素质,从根本上化解企业财务危机 当企业处于危机境地时,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处于紊乱状态,经营管理秩序不顺,决策机制出现低效率,创新机制严重萎缩。为此,企业必须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策略,从根本上化解企业的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重组和产权资本运作 财务重组: 实行债转股 债转股是指设法改变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即通过对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来解决。企业和债权人可以相互协商,使债权人做适当的让步,减轻企业的还款压力,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可以让企业债权人延长还款期限,降低给企业贷款的利率,免去利息,减少本金,转化资本等。这些办法能降低企业到期债务中到期债务的比例,减轻资不抵债的程度,帮助企业起死回生。 (2)以资产清偿债务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后,和债权人协商,采用比原有的债务账面价值低的比例的现金来支付债务,或企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把企业现有部分子公司、部门、生产线、固定资产 等出售给其他企业,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缓解财务危机。 (3)修改债务条件 在企业财务危机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友好商量,修改负债条件清偿全部或部分 债务,其中包括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免去应付未付的利息、减少本金等,来减轻债务人财务 压力,渡过难关。 (4)产权资本运作 资本控制 资本控制可以约束子公司的行为,减少代理成本,优化整个企业的资本配置,实行 统一的资金管理,一方面可使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活动更加方便快捷,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减 少整个企业的银行账户,盘活现金存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从旗下的子公司经营活动中获取 利益,增加企业的收入,实现资产增值,从而解决财务危机。 资本兼并 资本兼并是指发展新产业,促使低效益企业生产要素向高效益企业流动,高效益企业发挥其技术,经营和资金的优势,带动和危机中的企业资本营运效果。通过资本兼并,化解企业财务危机。资本兼并是企业快速扩张的经营手段,企业可以迅速扩大其生产规模,通过兼并后 双方的资源互补从而使并购后企业实现最佳生产规模,这样促使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得到提 高,资金增加,企业也就有实力解决财务危机。 资本收购与转让 资本收购是企业实现对外发展、市场占领和业务扩张的有效手段。通过资本 收购的方式,可以把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全部收入囊中,减少恶性竞争,实现规模效益,对 价格、市场和客户资源有整体的控制和把握能力;整合区域资源,开拓资源空白区域或覆盖潜在竞 争区域,增加企业收益。资本转让可以剥离不良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获得生存经营所需的资金, 化解财务危机。 资本租赁承包经营 资本租赁承包经营可以避免选地、买设备的大量资金投入,为企业节省大 笔资金,迅速扩大规模;资本租赁承包经营还可以增加企业流动能力,哪里经营环境适合就可在哪 租赁经营。这些有利于提高资本流动性和运营效益。资本租赁承包经营可避免一次性大投入对危机企业的困扰,达到迅速扩大企业资本规模发展新生产经营之目的,从而化解企业财务危机。 资本嫁接改造. 嫁接改造后可以盘活存量资产,为企业资本增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的企业资本 结构单一,资本负债率高,是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利用其它资本进行嫁接改造,是企业居高不下的资本负债率急速下降,利息大幅度减少,从而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迅速实现增资减负,不断改善财务状况。 通过产权资本运作,可以使企业资本得到集中或分散,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使企业实现资本扩张,获得资本的最大增值,防止企业财务危机。 企业的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不断恶化的过程,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威胁,企业有必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捕捉企业财务危机的各种征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检测和预防措施,建立健全防范危机的机制,将财务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财务危机产生的根源》 吴倩 《商业文化》 2011 年 8 期 2、 《企业财务危机的理性浅析》 李春明 《今日科技》 2008 年 10 期 3、 《企业财务危机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彭博 《财会通讯》 2011 年 22 期 4、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新特点》 王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年 12 期 5、 《浅析企业财务危机的危害与对策》 孙英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2 期 6、郑德俊《企业危机信息预警机制研究》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6:1-135 7、李秉承 《企业为什么会陷入财务危机》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5:1-204 8、 《对企业财务危机的理性分析》 李颖 《中外企业家》 2013 年第 1 期 9、 《企业财务危机的识别与防范》 关雪婷 《科技致富向导》 2013 年第 8 期 10、《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及防范》陈冲 《东方企业文化》 2012年第24期 11、《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张京 《现代商业》 2013年第29期 12、《论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与化解》 王大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07年第10期 13、《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及防范研究》 赵莉等 《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年第02期 14、《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与化解》 邹友华 《经营与管理 》2008年05期 15、《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研究》 刘菊 赵伟峰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8年02期 16、《探析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防控措施》 王荔 《金融经济》 2009年12期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