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财务会计在工作中的实践 _财务会计论文

    在现在的宏观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在社会中成功生存与发展,财务会计工作现正处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所以财务会计实训的培养就更为重要,为了提高我们的现实应用水平。在实训过程中,经由过程做分录,填制凭证到建造账套,来巩固我们的手艺。经由过程财务会计实训,使我们系统地操做企业会计核算的根基规范和具体体系。增强我们对所学专业理论常识的理解、现实操作的脱手能力,提高运用会计根基手艺的水平,也是对所学专业常识的一个磨练,经由过程现实操作,不公使得我们每个人把握直投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挂号账簿的会计工作手艺和体例,而且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熟悉、最终达到会计理念,会计实践相连系的目的。 实践内容 我们将运用会计工作中的证、账等对会计核算的各步骤进行系统操作,包括账薄的如何建立、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和填制,各种账薄的登记、对账、结账等。在学了财务会计之后,我们虽然掌握了会计的理论知识,但对于我们要如何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导致不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如果不会做账,如果不能够把发生的业务用账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么就不能算做会计。 首先,我们要掌握财务会计的书写技能,如书与支票金额的大小写,日期,收付款人等等信息的填写; 其次,要知道怎样填写相关的数据资料; 再就是如何审核凭证和填写原始凭证; 第四步,是根据各项经济业务的明细账编制记账凭证。根据有关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逐日逐笔的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其他有关明细账;往后我们还会编制科目汇总表,进行试算平衡。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并与有关明细账、日记账相核对。 最后还要编制会计报表;将有关记账凭证、账页和报表加封皮并装订成册,别看这小小的装订成册还要有大学问的 再最后,就是这些我们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都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经济业务活动的重要历史资料和证据。会计档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为国家或者单位提供比较详细、完整的经济、技术资料,对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具体经济部门的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会计人员最谨慎的地方了,也就是最重要的,这些我们装订成册的会计档案,没有保存好,造成丢失,隐匿或是故意销毁,是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 当然,我们所以的财务会计理论还是来原于我们在工作中的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我们在财务会计专业的学习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然而,会计专业教材是以系统讲解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列举的典型会计业务只是为印证阐述会计理论服务。财务会计还是重在动手去做,把企业发生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熟练地反映出来,这样才能证明作为一名会计人员的实力。比如课本上及会计模拟实验中都要求将记帐凭证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及转帐凭证三类凭证,刚开始分不清三者的区别,往后就孰能生巧了,还有就是总账、明细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等的填制,虽然现在还有点手生,但只要细心,一步步的填制,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更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我对自己往后熟练的填写很有信心。 。 二、实践结论 我们作为一名未来的财务会计人员,现在才刚刚起步,往后还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动手去挖掘。况且,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有机衔接、紧密配合,才能显著提高我们掌握知识的质量。在课本上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是为我们的实际执业注明框架、指明方向、提供相应的方法论,真正的职业技巧是要我们从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慢慢汲取的。而针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拘泥于课本,不可以纯粹地“以本为本”,而应在遵从《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结合你所服务的企业,在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加以修改。这就将从课本上所学理论知识的原则性与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就是作为一名未来的会计人员,我们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因此我们要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使我们不仅在理论上是强的,在动手能力上更是强者。 这样,在我们走出校门后的今天,当我们步入工作岗位的今天,才能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的操作中,不仅使得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更扎实的掌握了填制、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的会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而且使我们对所学理论有了一个较系统、较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三、学习心得 在学习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时,就知道财务会计其实是枯燥的,但是,我知道,等你真正体会了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时,你就会觉得,它其实也是充实的! 从填制原始凭证,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填总分类帐和各种明细帐,现金日记帐银行日记帐等等。不过,我知道我离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师还很远很远,但是我不担心,因为我正在努力的学习这些知识。 经过这些天的手工记账,使我的基础会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并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在取得实效的同时,我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比如自己不够心细,经常看错数字或是遗漏业务,导致核算结果出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通过会计实训深刻的让我们体会到会计的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支出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会计工作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的重要性,以及会计工作对我们会计从业人员的严格要求。 总而言之,会计实训让我们对“填制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填记帐凭证等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会计学习与工作中都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唯一选择就是迎接时代的挑战,认真研究会计的科学框架,进行会计创新,以满足信息经济时代使用者对会计的新要求。 财务会计是由生产和经济的展所推动的;返过来,会计发展了,又能更地服务于生产和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知识经济对会计的挑战是严峻的,但同时,又给了会计一个创新的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财务会计不会对知识经济束手无策,它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极为重要的角色。

  • 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中国地区差距的一种解释 _财务会计论文

    斯洛维.德莫格尔 法国 比较经济学29,95-117(2001) 摘要:本文提供了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依据,使用了24个省(不含直辖市)在1985年至1998年期间的面板数据样本,估计增长模型表明,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投资在各省份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中起着显著作用,结果表明交通设施在解释增长差距上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同时指出了电信在增强地区间联系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地区不平等;面板数据;中国 1、导言 在二十年的市场化改革中,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人均实际收入比1978年翻了两番。这种进步的主要特点是,随着开放政策,国际贸易量得到了显著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的巨额流动,这两个因素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然而,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省份间越来越不平等的人均收入差距。为了维护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和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均衡增长以缩小地区差距似乎是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一项主要的政策挑战。 从这个视角来讲,提高内陆省份的增长潜力,要直接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或间接通过高速发展的沿海地区的增长溢出效应。第一个问题已广泛地记载在最近的经济文献中,这表明了沿海地区省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产业和对外贸易的高度改革。然而,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些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最大优势,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关注。考虑到中国广阔的幅员,在地理和自然资源禀赋上出现较大的地区差距是很自然的。这些可能会对各种形式改革的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弥补自然因素的不足,提供一个适宜的基础设施可能是有助于促进省际间以及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因此,在评估省级经济增长绩效和地区经济溢出效应时,这个问题可能很重要。利用24个省自治区在1987年至1998年间的数据库,为在整个改革期间各省际间经济增长绩效巨大差异的原因提供了实证依据,证实了基础设施禀赋的分布与增长绩效的分布存在着特殊的关系。 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差距。第三部分总结了基础设施投资在国家和省份两个层面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描述了定量评估的概念和方法论基础。第五部分使用定量评估方法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的关系。第六部分建立并讨论了经济增长的分解模型,证实了分组省份可以根据经济结构、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绩效的一种解释。第七部分与若干经济政策相关的言论。 2、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局 关于中国各省际间不平等现象的扩大或缩小问题,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如果省际间不平等发展还远远不是中国的一个新现象,那么重新关注这个问题的原因部分来源于改革的实施,再分配制度已被废弃的事实(诺顿,1999;王和胡,1999)。因此,这一政策已无法对省际间不断拉大的二元现象起调节作用。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经历了日益增长的跨省不平等。的确,从1978年至1998年,各省份间的增长绩效都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最有活力的浙江省,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2.5%,相反,青海省只有7.1%。 按省份的地区划分显示,平均而言,沿海省份的增长远远快于内陆地区。经济增长集中在沿海地带引起了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首先,它导致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截面分散图上略有下降的趋势。然而,从90年代开始,它一直伴随着地区相对差距的增长。的确,沿海省份迅速的增长并不利于收入的扩散,直到1990年,当经济增长最快的沿海省份开始扩散到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时,情况才有所改善。这种收敛的过程持续到1990年后结束,并且随着那些省份经济的追赶和沿海最富有省份也在加快增长,地区差距开始呈现出分散化的拉大趋势。洛伦兹曲线可以用于描述这种趋势(见图表1)。他们认为,当我们排除直辖市在比较范围内(这种做法似乎很典型),跨省的不平等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仍然相当稳定,但从那以后开始趋于扩大。所以,内陆省份比如贵州和云南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仍然很落后,但大多数沿海地区已经开始赶超最富有的直辖市。因此,由于经济增长集中在沿海地区,最显著的差距已经在沿海和非沿海省份间出现。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地区间较高规模的追赶过程和离散趋势两种相对现象的同时存在,表明了自中国实行改革以来,复杂的地区发展状况。这种复杂性解释了为什么很难发现各省际间收敛关系。的确,正如图2所示,在考虑所有省份而不包括直辖市的情况下,初始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其后的增长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_财务会计论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蓬勃兴起、不断创新。其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事物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至今为止一直没有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由于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性,又使得会计上对其反映和监督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 衍生金融是指基本金融工具(债券、股票)以外的金融工具具体有三种:期货、期权、互换衍生工具交易的目的有两种:投机或套期保值有效套期关系是指套期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动能高度有效抵消现货市场公允价值变动的风险(具体相关性在80%-125%以内)套期工具一般是指用来套期用的衍生金融工具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 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后,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公允价值如何计量,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其应用的难题。特别是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由于合约交易内容和规模按交易者的需要而制定,而且多在场外进行买卖,合约没有进行标准化,一般不能转售他人。因此,通过市场询价很难取得其公允价值。这种场外交易类似远期外汇合约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和定价模型,及使用这些技术估计的假设,如折现率、波动性、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流入时间的披露很重要。对公允价值如何取得的披露在新准则做了相应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比较笼统、只提供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有限指南,并且对计量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没有提供统一的解决框架,而且没有统一的解释。 (二)增加会计报表的波动性 实施新准则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核算由表外转入表内,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或损益,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产生很大影响,进而使企业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动,增加了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波动性。 (三)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就是为企业规避相关风险,如果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不能跟进,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如何完善,也将是徒劳无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风险的披露既提出了定性要求,又提出了定量的要求,而管理层所能提供的信息决定了披露的细节层次水平。 (四)确定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 首先,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估值系统。采用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估值系统的企业对其公允价值进行估值,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且作好估值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衔接,这将对企业的日常工作和财务状况带来一定的压力。其次,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衍生金融工具都不存在交易市场,有些即使有公开标价,交易市场也不一定足够完善和活跃,金融工具价格很容易发生被操纵的情况,这样的交易价格不能代表真实的公允价值。如果企业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境外市场的,企业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雄厚的科技为后盾,很难获得境外衍生金融工具的实时报价。在这样的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相关性也存在疑问。 (五)披露格式规范性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形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且没有形成规范的披露格式和披露内容。我国企业信息披露不统一造成混乱,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对各家企业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投资决策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冲击 数年来,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更加剧了这一状况,使得传统财务会计在其会计处理上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财务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 现行财务会计对“资产”、“负债”等会计基本概念的定义是针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进行的,预计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本身无法形成资产或负债。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之一是,合同所体现的交易现在并未发生,而是将在未来发生。若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企业资产,则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概念必须改变。同样,若把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负债”,它只是有可能将或有负债转化为现时负债,或者说这种或有负债永远也不可能转化为现时负债,传统意义上的“负债”难以概括此点。“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来自双方签订的契约,与传统的资产、负债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按照传统的会计模式,签订契约是不能够形成企业资产或负债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提出了质疑。 (二)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的影响。 财务会计的确认标准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并要求所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按照权责发生制,企业不是在收到或付出现金时记录经济业务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期间记录其对企业的影响。实现原则是指企业主体获取收入的过程已经完成,同时收到货款或已具备收取货款的权利,那么该主体就可以确认此项收入。可见,无论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两者都是以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对于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发生预示着将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而这些未来的财务变动在传统的财务报告上无法反映,使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致使风险无法预知。 (三)会计计量原则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计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但历史成本原则只确认交易活动及其发出的数据,很多财务信息得不到反映,这就会使以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为基础的资产计价严重脱离实际,传统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再像传统交易那样经历一个时点即可完成,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一个过程来完成,并且这个过程不像传统交易那样可以作为两项交易分别处理(比如传统交易中购入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最终报废可以作为两项交易处理)。衍生金融工具在其持有期间的任何变动,都是内在相连、不可分割的。某项衍生金融工具从有价值到低价值甚至到无价值,没有一项独立的交易存在,但结果却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如果要从反映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出发,就应该分阶段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这样势必打破原有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取而代之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出现,使历史成本原则不可能也不应该再作为财务会计的唯一计量属性,今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应当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长期并存。 (四)财务报告的影响。 财务会计确认、记录、计量的目标就是要向外界提供合理、真实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是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三种通用会计报表成为财务报告的主体。现有或潜在的信息使用者通过财务报告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大多为表外业务,交易本身无法加以体现,人们无法从财务报告上直接了解到企业所从事的金融交易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从而使金融市场和企业自身的风险都变得更加不可捉摸

  • 电子商务建设现状及需求调查 _财务会计论文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政府为先导,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实施策略,是成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环节。政府从全局出发,立足国情,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不仅有利于形成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也为企业、社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途径。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优越性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认为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世界银行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利,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高效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对政府的要求。电子政务把政府搬到网上,政府通过网络快捷收集和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实行透明、阳光行政,就能极大地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政府在网上发布政策信息,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或在政策文件网页上开设意见反馈窗口,就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应急能力。 第三,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为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从主要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 第四,提高政府的竞争能力。电子政务改造并提升了政府的竞争力,网络时代的政府竞争力必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 第五,开辟公众对政府的批评渠道。政府官员可以及时并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和各个方面的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这样可以广开言路,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交流。 在我们看到电子政务这么多优点的同时,我们不能为其优越性所迷惑而不去注意其存在的缺陷。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突出问题是重电子轻服务 所谓“电子”,主要是指技术手段的实现。所谓“政务”,主要是指政务变革的实现。多年来,我国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采取的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建设的重心偏重于“电子”。突出的特点是: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子政务的硬件建设。我国是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始阶段,对电子政务概念和内涵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引用,政府处于被动位置,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必然。近几年,全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在“政务”的实现方面,遇到了主客观方面的各种阻力和障碍,推进工作进展缓慢,与电子政务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基本能够保证建设需求,技术手段的实现并不困难,而难点是“政务”方面的实现。以技术为主导的“电子型”建设模式已经显现出问题和弊端,因为拥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绩效。 (二)我国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发展滞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表明:尽管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都花了力气,并且许多单位自认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从用户方的调查却显示了相反的信息。在“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与用户实际需求二者关系”方面,不同地区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应用项目发展滞后,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作为首选项,有意思的是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的反响比东部和中部更大。也就是说,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远远低于东、中部,但被调查者中有更高比例的西部人认为电子政务满足不了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需要。 (三)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 我国多数电子政务应用层次较浅,被称为“沙滩上的电子政务”。对互联网上的我国电子政务站点进行进一步审视,我们往往会发现,在多数网站上,职能介绍、政策法规、联络方式等静态信息和政府新闻发布占据主要位置。表格下载,网上申请等为公众带来更多价值的在线服务寥寥无机。于是,这些网站在经历了短暂的热闹后,很快便成为遗忘的角落,用户访问量少,网站缺乏维护,造成电子政务投资的浪费。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其他问题 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我国电信服务的服务价格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只有加大电子政务的建设力度,加快建立高效政府,才能在信息时代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相信我国能够克服在电子政务方面遇到的困难,改善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之路,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概述 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是一个集成的政府信息化管理工具,它从政府机构处理日常事务的OA系统和构建公共财政财务系统的角度出发,以通用化的政府工作事务流程和相关法规制度为依据,通过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方式构建出电子政务信息化工作平台的软件体系和应用模型。 1、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概述 金蝶公司拥有大量的财政及行政事业单位用户,涉及到各级财政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各行各业,从开发财务软件开始,金蝶公司在积累行业软件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这些行业用户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提出的需求建议进行分析,以服务电子政务为目标,以先进技术为手段,以多年软件开发经验为基础,开发集成度高、网络性好、分布广泛、业务关系复杂的全面化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是金蝶产品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特点 技术先进:采用SQL大型数据库,能够处理海量数据,适合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大数据量的要求,提升了软件的性能;"一套软件,两个面孔",全面支持WEB应用,应用无边界;采用Windows DNA架构开发,网络性能优越。 业务全面:涉及到电子政务的办公自动化、政府采购、国库资金管理、财政财务管理、政府办公自动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功能需求,完整的产品体系,系统的解决方案,有效的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改革进度。 操作简单:政府部门的用户多年来的需求积累,为金蝶公司的电子政务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业务需求内容。对软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操作简单,容易实施,在软件应用的广度和宽度上具有非常广泛的涉及。 网络应用:本系列产品采用先进技术,提供了基于局域网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基于INTERNET广域网的产品解决方案,打破了软件应用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电子政务的应用更上新的层次。网上采购、网上结算、网上查询、网上办公、网上招聘、政务公开等政府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化的应用而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实施。 权限严密:操作员的编辑查询受控于不同级别的权限配置,由于政府机关的层次性比较强,不同层次的行政事业单位又分属不同的行业,同一单位的数据需要按照纵向组织体系进行统计,同时还需要将不同的部门按照同一级财政进行数据的汇总。这就形成了数据的多维汇总和查询结构。不同级别、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操作员需要按照所属级别授予相应的编辑和查询权限,在金蝶电子政务系统中能够实现多层次的权限控制机制。 集成度高:所有功能模块之间设计时通盘考虑,无缝联接,数据交换无障碍,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部门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所有职能部门之间数据的共享性,能够极大的满足和方便财政机关、部门、单位三个层次、多级别的查询、控制和核算。 针对性强:立足于电子政务的各级客户群,将目前涉及电子政务改革方向的相关业务均纳入到整体的解决方案中,为政府办公自动化、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技术先进、性能优良、适应电子政务不断发展所需功能的应用产品。 系统性好:各个系统之间遵循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不同系统完全实现了数据的共享,通过业务规划,可以按照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进行工作流的设置和定义,实沃电子化、无纸化的网上办公,避免了手工状态下的低效率运做带来的人忙、物力的大量耗费。 转贴

  • 中国50年的区域不平等:以中央计划、改革开放的视角_财务会计论文

    拉维坎普 张晓波 美国 联合国大学项目会议-关于亚洲空间不平等 联合国大学中心,东京2003年3月28日至29日 摘要: 本文建构和分析了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到目前为止长时间序列的地区不平等现象。在过去50年里,出现了三个不平等的高峰, 这恰好与50年代末的大饥荒,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 以及90年代后期政策的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相吻合。计量经济分析证实了不同阶段的区域不平等可以通过三个关键政策变量—重工业占国内产出总值的比重、分权的程度、以及开放的程度来解释。 关键词:不平等,两极,分权,工业化,开放,全球化,中国经济 3、中国历史上不平等现象的演变:以叙述的角度 根据标准的讨论,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949-56年(革命和土地改革时期),1957-61年(大跃进和大饥荒时期),1962-65年(后饥荒的恢复时期),1966-78年(文革和改革过渡时期),1979-84年(农村改革时期)和1985年至今(后农村改革,分权和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对外开放时期)。 表1列出了中国从1952年至2000年的经济指标。它包括经济政策的三个主要指标,重工业占国内总产出的份额(衡量对农业的偏见和中国的比较优势),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开放度),地方政府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衡量分权程度)。图1显示了在上述不同阶段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演变过程。 表2列出了长期不平等的时间序列,以及图2描述了以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衡量的地区不平等在以上六个发展阶段的演变过程。两项指数以相关关系的波动,跟中国在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情况相当吻合。 在土地改革实行后,中国共产党早期执政的几年里,不平等性是相对较低和稳定的。但是,在大跃进与大饥荒时期,不平等性在急速增长,在1960年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大饥荒的恢复时期,呈现下降趋势,在1967年达到谷底。但由于受到始于1966年年底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平等又开始增长,在1976年达到高峰的。从文化大革命到农村改革的过渡时期,不平等在不断下降,在80年代早期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并在1984年达到了谷底。在1984年后的后农村改革时期,当中国实施分权和对外开放后,经历了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爆炸性增长,不平等稳步上升,并在2000年达到了数据序列里最严重的状况。 因此,在过去50年中,不平等已经在大饥荒时期、文革结束时以及当前全球一体化时期达到了三次顶峰。事实上,中国在2000年地区差距的基尼系数,超过了1976年文革结束时以及1960年大饥荒时不平等高峰的水平。利用基尼系数测量,不平等在2000年比1960年约高出16%。 同样,在不平等的整体演变中有三个主要的低谷期,分别是1952年,时间序列的开始阶段;1967年,大饥荒恢复的结束和文化大革命开始影响之前;1984年,农村改革的结束和全球一体化的扩张期。总体而言,不平等似乎很低,当政策一般用于鼓励农业和农村部门时,当这个部门被相对忽略时,则显得很高。这些影响可以进一步通过将不平等的总体分解成子组并研究这些子组的演变的方法调查得到。 正如前一节所讨论,广义熵指数是可以小组归纳与分解的,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平等的构成。56个数据是每年观测28个省份农村和城市并组成的总体布局,可分为农村和城市观测全国各省,利用方程式(2)广义熵指数可以分解成一个“农村-城市组内”与“农村城市组间”(我们将称之为城乡不平等)两个分量。总体广义熵指数和农村-城市组间的分量见表2。而农村-城市组内的分量是不同的上述两项的。 在中国,尤其是在后改革时期,一个关键方面的不平等,是内陆和沿海各省之间的。(崔,1993年;陈和弗莱舍,1996年;姚1997年;张和坎普,2001)。我们根据将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作为沿海地区,其他省份作为内陆地区的划分方法,因此,可以把56个观测数据分成沿海22个及内陆34个,相应地对广义熵指数进行分解。“内陆与沿海组间”分量(我们将称之为内陆-沿海不平等)的报告见表2。 图3-5将上述的叙述变成对总体不平等和城乡及内陆沿海不平等的影响分析,经历了较多的步骤,并为下文的计量检验提供了一些初步的假说。在中央计划制度下,中央政府有相当大的权力分配和使用财政收入,不惜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实现平等的目标。 随着经济改革,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在分配的资源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并承担更多的责任(马,1997年;林、刘和钟,1997年;钱和罗兰德,1998)。图3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在改革期间,当地政府支出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尽管有一些项目要作为政府重新评估其优先事项进行定期审查。随着新的财政体制的建立,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激励去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增长速度可能有所不同。在财政分权体制下,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地区,必须更多地依赖于提取的征收和强制摊派,这会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多元化和收入基数较大的地区有较大的自由度,以资助经济的发展(张等,2003)。不足为奇的是,如图3,不平等与分权两者紧密配合。

  • 有关企业管理会计_财务会计论文

    本论文在财务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急需将以往企业中应用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并籍以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正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 会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各个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顶工作。随着国际投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日益成为各个国家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从新版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及内容来看,各项准则环环相扣、衔接有序,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 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如: (一)管理模式僵硬。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地位缺失。 一些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重视会计工作,造成会计部门的不健全和会计工作的杂乱无章。这使得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被忽视,造成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及时、真实地被记录。事实上,会计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影响到会计信息差异的大小。会计地位的受控性越强,受控制人的支配越具体,越容易受到非会计因素的影响(如控制者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信息差异就越大;控制会计的权力主体越多,会计的公正性就越高,会计信息差异也就越小。会计委派制、代理记账制提供的信息质量要高于会计企业身份制,因为支配会计的权力主体多元化。但总的来看,当前会计工作处于受单位负责人控制的地位,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各种目的,控制会计核算向非会计规范转变,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扩大了会计信息差异。 (三)意识淡薄。 意识淡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意识淡薄。部分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能按时报送出会计报表,完成报送任务就可以,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建不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甚至有的企业领导为了局部利益远,迫使或诱导会计人员说假话、报假数,以显示其“政绩”,取得“政治荣誉”,或逃避税赋,使会计人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以至于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缺乏统一、规范的领导。二是会计人员的意识淡薄。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会计约束机制由正式约束、非正式的约束等几部分构成。正式约束是指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制度等法律约束;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活动中无意识形成的行为规范,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意识形态等。对会计信息差异的影响来说,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会计诚信度差等方面,当然会计职业道德匮乏与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社会不正之风和党政人员腐败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意识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使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不能规范进行,导致会计信息差异增大。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 (1)有的企业会计机构还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还有欠缺、会计岗位设置还不够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 (2)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机构改革成为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企业中表现好的、技术全面的会计人员往往被分流,安排他职,从而因为岗位的变动,影响到会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一些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并不是向社会广招人才,公平竞争,而是把一些文化水平低、不懂业务、“听话”的人安排在会计机构,这些人不懂会计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只为了讨好领导,惟命是从,不按规矩办,记帐随意,手续不清,资料不全,任意伪造。在是非方面,不坚持原则,对违法违纪行为不敢于制止和揭发,影响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二、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其管理成效的优劣不是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只有让会计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会计工作,就没有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具有复杂的内容,它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等等。它涵盖企业人财物、供产销每个方面。这些内容,错综复杂,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则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这是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对会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分配劳动,以节约劳动时间。要科学地管理经济,就必须要进行经济核算,而经济核算的中心是会计核算。现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劳动分工和协作更细,更复杂,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广,因此,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各种有关数据和资料,才有可能组织企业经济的综合平衡,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反映和控制,做出科学预测,以指导企业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监督职能越来越重要。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和目的。会计监督是加强企业法规、制度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是企业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三)会计工作更具有政策性和科学性。 企业的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企业长远目标的引导、约束、规范下进行。而企业的各项决策,又绝大部分直接地或间接地落实在会计工作中。因此,作为企业,必须加强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和完善会计工作,强化会计部门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中的最大的效益,也就是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荣誉,并且还会实现各个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都是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而反映出来的。会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对企业的核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成果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不但促使企业决策者可以很快的了解当前企业实现利润的多少和欠债能力的高低,而且还可以发现企业风险的大小,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劣,使决策者在企业运行的很多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好最大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必要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一些相关依据。 四、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会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很多人看来,一般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会计报告,不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也是财务经理们的事,其实,会计除以报表方式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公司经营信息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司管理之中,无论是进行成本核算、报账、记账,会计是企业预算执行第一个知情者和监督人,从材料采购到销售回款,通过预算、比较价格、信用管理、指标对比等,会计无不履行着监督的职能,无不参与于企业管理之中。 会计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专业工具,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并采用较多的专业术语和专门方法,然而会计其服务对象并不是会计专业人员,其存在的宗旨除自身通过控制与监督有限地参与管理外,更多是为企业相关管理服务的,而这些管理人员并非都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全面、真实、及时与可比,还要求对此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有用,则除自己能读懂外,还要求所涉及管理人员、相关利益者都要能读懂,如果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信息,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其他管理者能从会计提供的信息中读到其所需的相关管理信息,只有这样,会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发挥更大的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者能够更方便的读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决策。 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还通过预算、监督、参与决策等,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环节来使用,作为履行此项工作的会计人员自己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职责。 五、会计资料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会计体系由五个分支组成:(1)财务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外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2)管理会计,主要功能是对内部管理者提供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3)成本会计,其功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信息,以合理确定存货价值及计算损益,二是为管理会计提供决策分析中的基础信息。(4)税务会计,主要功能是依据税法计提税金,订立税务规划。(5)内部审计,主要功能是维护企业会计体系的客观性和安全性。 这些会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在企业管理中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参考资料。对会计信息的会计分析既是制定计划的前提,又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反映工作成绩、提出改进意见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所进行的会计分析,一是可以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二是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三是可以找出差距及原因进而提出对策。 六、会计主管是企业领导的左膀右臂 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主要依靠会计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共同努力来完成。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每个单位都要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经济建设,必然与社会发生多方面的联系或多种形式的经济往来,这些经济关系需要会计主管人员来处理。从内部经济环境来看,每个单位都要按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尤为重要,需要会计主管人员认真细致地研究生财、聚财、用财等理财之道,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广泛,要求更加规范,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对企业决策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决策者就不得不借助于会计主管的工作和帮助。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应该坚决加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者服务,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平稳、持续地发展。 致谢 感谢XX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给我这个平台,让我有继续上学深造的机会,在此谨向XX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所有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们新华学院的领导给了我这一次锻炼的机会,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 感谢我所有的老师们,是你们让我学到了如此丰富的专业课知识,为我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同时更为我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感谢书馆管理员,是你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才使我的论文顺利完成。 感谢我的朋友们对我的无私帮助,给我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最后我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是您们让我成长、成才,我会以最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们!谢谢您们!

  • 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认识与思考_财务会计论文

    本论文在财务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 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简要总结 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两种属性。从技术性方面看,会计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为会计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社会性方面看,会计总是在一定的国别范围内服务于特定的利益集团。但当不同国别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出现了纽结,这时才有了在跨国范围内共享会计信息的要求。由此,可以认为:会计国际化问题与会计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的成长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偶然性国际商业阶段、初级国际商业阶段和跨国公司阶段。我们对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也可作如下三个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从16世纪开始,西方国家殖民政府直接向殖民地投资,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国外投资,如英国的跨国公司-东印度公司。19世纪后期,美国也开始投资海外,会计国际化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这一时期,会计国际化的特征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些会计思想从一国范围走向世界范围。 第二阶段,从本世纪初到60年代。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急剧增加,跨国公司的各类业务也随之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所有从事国际经贸的公司充分考虑对会计的要求。于是,一些从事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的组织开始出现。如1904年在圣路易斯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计师会议。这个会议为世界上主要国家提供了一个对会计原则和实务进行讨论与比较的场所,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这一时期,会计的国际化还仅仅局限于特殊的地区,主要解决地区性会计问题,但在缩小各国会计实务明显差别方面却未作任何努力。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跨国公司采取全球性的进攻战略决策,越来越多地关心不同国家的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参与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的国际组织不断增加。1973年由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9国的16个主要会计职业团体在伦敦组成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制定和颁布国际会计准则,并促进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接受。此后,很多国际会计组织相继成立并采取了积极务实的态度来研究会计国际化问题,对各国会计实务上的不同及与跨国公司相关联的一系列会计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处理,从而使会计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会计国际化是中国加入WTO后的趋势 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了充分的共享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剧,世界范围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的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必然要求会计准则推行国际化。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潮,已加入WTO的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投资队伍的日益壮大,客观上必然要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同时,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又并非各国会计的统一化,国际协调并不意味着抹杀各国会计的特点。我们应深刻理解会计国家性与国际化的辨证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片面追求会计与国际接轨或是一味强调国家特色都是极其有害的。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已然是放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会计国际化,妥善处理当前国际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所谓会计的国际化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语言”而为国际社会所普遍适用。它要求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的差异,寻求处理国际经济业务对双方都能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包括国际企业会计、国际比较会计、国际社会会计、国际审计等。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统计,已经有117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有些甚至有路线图,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早自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加快之势,金融危机爆发后,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采用国际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计划,美国也加紧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11月14日推出了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4日又发布了一份委员会声明,重申了其对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支持,为在美国推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订了一套更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表示将于2011年就美国上市公司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正式决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公允价值引发的一些相关会计问题逐渐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决心依然毫不动摇。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且正在各国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会计国际趋同的现象也备受瞩目。 (一)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国际经济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潮流,想谋求自身的较高水准的发展,脱离国际贸易市场和世界资本市场是难以实现的。而会计作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的国际性是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管理问题发展起来的,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各国在会计事务处理中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以求一方面促使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国际经济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促使各国会计在履行对内管理职能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所以会计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使全球的经济情况能公允地体现出来,方便合作与对比。 (二)会计国际化是跨国筹资、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需要 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特征是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日趋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企业跨国上市前,都被要求按资金所在国许可的会计准则,重新编制财务报表,例如香港联交所要求所有在该所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表要遵守香港的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国际间的贸易交往逐渐频繁,倘若没有相对一致的国际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国家会计报告制度的差异,将导致企业进入跨国市场筹资的困难,增加其依据不同资本市场规定调整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作业和上市成本,不同准则的存在也必将给他们带来评价公司风险和收益的困难,因此国际间的合作迫切需要各国公司基于一致会计准则带来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中国现阶段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历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行业完成一些初步的统一规划,继而又经过14年的艰辛努力,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我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面对市场运作的国际化和经营的全球化,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已不可逆转。 1978年~1992年是我国探索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逐渐步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阶段。会计制度则在恢复苏式会计的同时,又进行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的自我探索,但其中相当一些处理方法依然充满着计划经济的色彩。1992年~20世纪末,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步伐明显开始加快,整个协调工作也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确定了与新的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趋同的新的会计模式。在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中,勇于借鉴国际通用的标准会计处理方法和统一的会计报表体系,这使我国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逐步接轨,层层递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发展,西方国家的会计在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协调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由务虚开始转向务实。2000年至今,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贴合的步伐明显加快,协调的领域也在不断日益扩大,趋同工作的每一步都是在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又充分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适当的解决方法。在整个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我们逐步由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状态。 (二)对于中国会计国际化“急于求成”的错误认识 对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存在着一些“急于就成”的错误认识,即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完全贴合欧美的会计制度准则,强调会计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会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反映着一定社会环境的要求,同时又受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制约。会计的整体体系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也相应地反映着其服务的环境。正是由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国会计实务一些处理方式的种种不同。会计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以及教育等。在这些因素当中,经济发展则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会计又不是被动的,当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会计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外界环境时,它又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变经济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如果漠视这种经济规律,片面地夸大会计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实际上暗藏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其特点是没有从根本上完善的市场机制,没有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经济水平也处于落后阶段。会计这一商业语言是与其经济发展状况、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程度,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在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残余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在这一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许多特有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也由此引发许多特殊的会计问题。例如,会计核算的计价基础,西方财务会计的计价理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资产计价方面是遵循稳健性原则,可用原始价值反映,也可用重置价格,以及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方法按变现价格反映。我国财产物资计价要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我国目前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都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与其贴合形成的,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为前提来制定的。这种中国现有的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与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能否有效的相结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其中如何协调也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前进。 (三)会计制度建设与会计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财政部一直忙于制定各种会计标准,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会计标准体系。会计制度建设固然很重要,而建设后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则更为重要。相反,在现实中对一些更新过后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其实际操作很多企业却并未按照条款要求的实施到位,仍然保留着惯有的处理方式,这明显是态度的不端正导致的,因此,我们要加紧对新准则的宣传学习,对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否则会计信息市场就无法净化,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也是一句空话。 高水平的会计实务,不但要求严格执行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自愿披露更多的人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且要求这些会计信息,不拘泥于会计准则,而去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其经营成果。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要形成如此高水平的会计实务,目前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进入90年代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走上了正确的国际化道路,并且进展很快,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则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 (四)我国的会计准则趋同仍处于被动贴合状态 当今会计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并应予以关注的问题,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协调的过程中来。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欧盟、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或地区早自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国际准则。从2008年开始,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相继宣布采用国际准则或与之趋同的计划,美国也加紧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进程,并于2008年11月发布了采用国际准则的路线图,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公允价值引发的相关会计问题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心依然毫不动摇。因此,在全球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应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只从自身考虑去完全地贴合国际会计准则,更应当积极地、互动的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达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强国代表,理应肩负起义务与责任,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会计从接轨到协调,再到趋同,这些在会计改革领域为其他转轨经济国家提供了可取的经验。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向国际会计界介绍中国的会计研究成果、实务做法,扩大我国在会计界的国际影响力,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时候,能够充分认真考虑我们的做法和意见,这也必将我国的会计国际趋同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五、正确对待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策略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中国会计的国际性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一渐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会计的中国特色为前提,掌握一定的原则:一是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必须既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交往,又有利于维护我国自身的利益。在大方向上维护我国经济等方面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改革我国会计体系中不适应国际会计惯例的方面,与国际化贴合,以求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二是必须与国际会计协调的总体进程基本一致、并且做到循序渐进。所谓欲速则不达,中国会计国际化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一部分,但国际会计协调的道路尚相当遥远、困难重重,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应当走出去听取他国在会计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的少走弯路;协调不仅仅在于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更要在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协调,综合我国的经济特点做出调整;统一指的是标准化,但这只能是协调目标的理想状态,在现阶段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只是各国为尽可能地为国际间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增强可比性做出贡献。因此,中国会计的国际性,只能与国际会计标准协调的总体进程基本一致、循序渐进。 (二)坚持会计国家化中的会计国际化 在我国,是由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一种类型和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以公有制来配置资源,同时十分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些都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对会计来说,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要与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处理方法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使会计信息符合我国具体经济管理的需求,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 正确对待国际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引进并且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从而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性决非盲目引进,更非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理论和实务时,必须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都进行研究,必须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的认真态度,视需要和优劣而选择借鉴对象。 我国这么多年会计的发展历史中也存在着许多科学的、合理的、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好东西,理当坚持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不能为了国际化或国际协调而放弃它们。相应的,我国的会计具体操作中也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不能一味地强调“中国特色”,不能打着“中国特色”的幌子为自己尚未做到的国际趋同开脱,因为有些情况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并不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这些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是我们要改革的而不是以“中国特色”为由来当做保护伞。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国际性是指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但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一次重新学习与借鉴的含义。正确对待国际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引进和吸收国际上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并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性决非盲目引进而不考虑本国实际,更非照搬某一国家的模式。在与国际社会协调时,要明白调整我国会计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必须与国际上的主流和趋势而协调,不能一味地盲目崇拜,只面对某一个国家,要始终坚持会计国家化中的会计国际化。 (三)通过争取国际会计界话语权,反被动为而主动 会计的国际协调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与国际会计接轨,甚至是协调的一段时间被动地贴合国际准则,这必然是错误的。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姿态、以各种形式、真正地作为成员、作为主人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从中学习其制定的背景、实质意义,同时针对情况提出我们的想法和意见。对于其中中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具体规范的,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可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及与此环境相适应的关会计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应当呼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能够更多地考虑到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更实际的可以我国会计准则与缩小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同时减少我国会计制度的转换成本。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经济实力的参与总是有限的,目前,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还没有席位,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主导权方面亦是后来者,但要想改变现状更加需要不怕困难的前进,我国的长远目标应当是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可以代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尽快提升我国在国家会计趋同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主动权。 (四)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加强国际性的双向会计交流 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奠基石,提及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必然仍存在着差距,在此笔者提议在财经类高等学校中可以设置一系列介绍国外会计、国际会计的相关课程,如西方会计、经贸外语等,使每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能熟练掌握国际会计知识,并能将其中与中国不同的处理方式区别开来,以便进行更深层次的协调。同时,有条件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这将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人才储备。目前我国这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显得比较薄弱。会计国际化需求决定了我国会计交流的国际化,一方面,我们的会计及相关专业人才必须积极地、辩证地学习国际会计标准、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等;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人员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也应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经受锻炼与考验。 据专家测算,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在校所获知识只占所需掌握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更新,因此即便我们实际上可以做到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国际会计知识,也不能沾沾自喜,要鼓励会计从业人员在实践中继续完善、补充自己。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经济合作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断加强,加上随着各国自身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会计准则不断地加以修订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当前的会计国际环境来看,会计国际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会计国际化,不但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更有助于实现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应尽的义务。但会计的国际化并非各国会计的统一化,国际协调也并不意味着抹杀各国会计的特点。我们应当正确理解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辨证统一关系,避免极端化。在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保护我国民族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利于我国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国际会计实务协调一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的国际化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应当服从经济建设的需要。相信我们只要对会计国家性和国际化之间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以务实的态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差异,一定能在稳健的发展中取得最大程度的国际协调。

  • 中小企业发展及财务经营策略探析 _财务会计论文

    摘 要:中小企业的外部筹资环境比较差,所以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并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相平衡,而可持续增长率方面的研究可以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当局一个比较有效的财务规划工具。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率 内含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 一 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竟争环境中身生存,盲目地拓展市场,扩大销售,将销售额视为首要的发展指标。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销售额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利润的增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存在一个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可变成本) 利润=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可变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单位可变成本)×(销售量-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量 可以看出,当其它因素不变时,企业的利润和产品销售量是正相关的关系。特别的,当安全边际量为负值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是,这其中包含了几个隐性的条件:第一,企业的产品不会受到市场的限制,市场是完全充分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能够销售。第二,企业的产品不会受到自身生产能力(表现为固定资产等)的约束。第三,在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都不会存在费用的约束等等。 事实上,各类企业都会受到资金方面的约束,如果企业盲目地扩大销售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造成企业资金缺口。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的压力更大。结果是,增长过快加速了企业的破产,即所谓的成长性破产。正如美国著名的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Robert·C·Higgings)所言:因为增长过快而破产的公司数量并不少于因为衰落而破产的公司数量。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必须和自身的财务资源相适应、相平衡,而可持续发展率和内含增长率(特殊形式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数学模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效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工具。 二 特殊的可持续增长率(内含增长率)模型 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三种:内部的留存收益、外部股权筹资和外部债务筹资。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外部股权筹资和外部债务筹资的难度和筹资成本都很大,它们依靠的主要的筹资渠道是内部的留存收益资本积累。一方面,从股权筹资的角度看,股权筹资会稀释原有股东所占的份额,降低每股盈余,并且对股权筹资存在着种种限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和投资项目风险大这一问题也使新的债务筹资更加困难。因此,对于某些中小企业来说,只能靠留存的收益发展企业,尽管这种方式对企业的发展限制极大。在此情况下: 外部筹资需求=资产增加-负债自然增加-留存收益增加 =资产销售百分比×新增销售额-负债销售百分比×新增销售额-计划销售净利率×预计销售额×(1-股利支付率) =0 …… (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负债销售比中的负债并不是从外部筹资中产生的负债,而是由于销售的增长引起的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等产生的自发性负债。第二,销售增长会引起大部分资产或负债相应的增加,如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但是长期资产或长期负债并不一定会相应的增加。例如,当固定资产还有闲置生产能量时,固定资产就不会和销售有同步的增长,所以,资产销售百分比中的资产指的是与销售同步增长的敏感性资产。 那么,根据(1)式:由于预计销售额=基期销售额+新增销售额 故 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销售净利率×(1-1/增长率)×(1-股利支付率)=0 得出: 内含增长率=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 …… (2)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企业筹措不到新的外部资金时,只能靠内部的留存收益的积累支持未来 的销售增长,而这种增长受到企业采取的有关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的影响。当实际的销售增 长率大于内含增长率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必然使资金链短裂, 出现企业破产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当局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实际的增长率或 者提高内含增长率,如: 提高产品的单价,一方面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提高内含增长率。另一方面价格上涨可以减少销售量,从而降低实际的销售增长率。即厚利少销。这种方法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比较小; 减少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增加留存收益,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是这种方法受到企业上一期净利润总额的影响; 剥离非相关性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增加企业资金,填补企业的资金缺口; 尽量利用企业的信用,延迟一些应付帐款及应付票据等自发性负债的偿付期限,提高负债销售百分比; 寻求外部筹资。 当实际销售增长率小于企业的内含增长率时,就可以采取: 降价,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减少收益留存率,将收益反还给股东; 增加投资,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及时返还自发性负债。 三 稳态模型的可持续增长率 稳态模型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的公司销售所能增加的最大比率。由于资产的增加与销售的增加是同步的,而自发性负债和留存收益的增加却不同步,所以,要保持财务政策之一的目标资本结构不变,必须通过外部筹资来解决。在此情况下,如果不通过外部股权筹资解决筹资问题,则只能通过外部负债筹资来解决。根据此模型,可以为中小型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假设条件:(1)管理当局打算维持目前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 (2)管理当局打算维持目前的股利分配政策; (3)管理当局不打算进行外部鼓权筹资,只把债务筹资作为外部筹资的手段; (4)管理当局维持目前的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变动量/期初股东权益 = 净利润×收益留存率/期初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乘数 …… (3) 可以看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特别的,如果企业保持相关的经营政策不变,保持现有的股利分配政策,就能够根据预期的销售增长情况确定债务筹资的数额,当然这一数额不能超过企业所处行业的基本水平,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指标中负债比例的上限为:第一产业20%左右,第二产业50%左右,第三产业60%~70%。这一约束对筹资难度较大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销售的增长会引起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帐款和存货等项目的增加,相应地,企业必须增加固定资产及原材料。这些都是资金需求量的函数,而且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筹资过多,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就必须偿付多余的利息,而且一般债权人都会附带一些保护自身利益的保护性条款(一般性保护条款、例行性保护条款、特殊性保护条款)从而增加债务筹资的成本。当债务筹资的数额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发破产倒闭的可能。当然,另一方面,如果一些中小型企业能够在理想的筹资范围内获得尽可能大的财务杠杆,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么,在其他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新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确定一个合理的、适合本企业的销售量,作好销售预算。而且,销售预算是生产预算、资金预算和其他预算的基础,有了一个合理的销售预算,企业就可以依此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这对于生存环境较为困难的中小型企业尤为重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企业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可持续增长率,只不过要对可能产生的资金缺口做好财务策略上的准备。 四 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外部筹资的困难较大(特别是外部股权筹资),某些中小型企业还是存在获得有限的外部债务筹资的能力,关键是如何保持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销售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企业平衡增长,才能实现企业价值(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目标。一方面,如果过度使用财务资源,必然加大中小型企业再度债务筹资的难度,信用恶化,增加财务风险,而且,当投资项目的报酬率不能高于负债的利率或者经营状况恶化时,企业就不能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和利息,直至破产。另一方面,如果不充分利用企业的财务资源,同样会影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降低企业(股东)价值。这种平衡关系主要就是体现销售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第一 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会出现资金不足现象。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数学模型,可以从降低实际增长率或者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两方面考虑: (1)提高产品的销售单价。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销售量,即厚利薄销,从而,降低实际增长率、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2)加快存货和应收帐款的周转,控制新的固定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的数量,放弃一些非核心的经营项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总资产周转率; (3)充分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杠杆; (4)增加收益留存,为未来的债务筹资创造条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未来的股权收益率大于留存收益成本时,企业价值才能增加,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才是有意义的; (5)寻找一些现金流充足的经济体进行合作,包括兼并或收购一些能与本企业产生并购效应的企业。 第二 当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说明企业出现资金盈余。如果企业持有多余的现金,就会提高全部资本成本,并且会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1)降低产品售价,增加产品销量,即薄利多销,增加可持续增长率、降低实际增长率,使两者趋向平衡; (2)增加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资,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和开发;(最新的会计法规已经将科研开发费用由原来的记入管理费用改为记入无形资产费用); (3)进行多元化的投资与经营,充分利用企业的现金资源,降低现金的持有成本; (4)提高股利支付率,降低企业的现金留存; (5)用盈余的资金偿还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可持续增长率。 总之,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和经营策略。当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说明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要将重点放在采取措施使企业处于一个良好稳定发展轨道上。如提高产品售价,提高赊销的信用额度条件,加强存货和应收帐款的管理,剥离一些不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资产。当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说明企业处于成熟或者走向衰落的阶段,这时,必须首先解决中小型企业的新的增长点的问题。对于好的投资项目,要加大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入,加大科研开发费用的投入。其次,考虑到今后可能会出现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造成的资金缺口问题,应及时偿付某些债务,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而且可以直接降低资产负债率,使可持续增长率趋近于实际增长率。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金斯 财务管理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帆 吴刘兵 可持续增长率和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 商业研究 2005–16 〔3〕汤谷良 游尤 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 会计研究 2005–8 〔4〕油晓峰 王志芳 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会计研究 2003–6 〔5〕葛文雷 宗欢 可持续增长等式与企业财务管理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0 〔6〕袁业虎 可持续增长率探悉 企业经济 2003.1 〔7〕刘淑华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和防范 内蒙古统计 2005–6

  • 中小企业发展及财务经营策略探析_财务会计论文

    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摘 要:中小企业的外部筹资环境比较差,所以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并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相平衡,而可持续增长率方面的研究可以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当局一个比较有效的财务规划工具。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率 内含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 一 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竟争环境中身生存,盲目地拓展市场,扩大销售,将销售额视为首要的发展指标。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销售额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利润的增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存在一个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可变成本) 利润=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可变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单位可变成本)×(销售量-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量 可以看出,当其它因素不变时,企业的利润和产品销售量是正相关的关系。特别的,当安全边际量为负值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但是,这其中包含了几个隐性的条件:第一,企业的产品不会受到市场的限制,市场是完全充分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能够销售。第二,企业的产品不会受到自身生产能力(表现为固定资产等)的约束。第三,在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都不会存在费用的约束等等。 事实上,各类企业都会受到资金方面的约束,如果企业盲目地扩大销售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造成企业资金缺口。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的压力更大。结果是,增长过快加速了企业的破产,即所谓的成长性破产。正如美国著名的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Robert·C·Higgings)所言:因为增长过快而破产的公司数量并不少于因为衰落而破产的公司数量。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必须和自身的财务资源相适应、相平衡,而可持续发展率和内含增长率(特殊形式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数学模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效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工具。 二 特殊的可持续增长率(内含增长率)模型 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三种:内部的留存收益、外部股权筹资和外部债务筹资。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外部股权筹资和外部债务筹资的难度和筹资成本都很大,它们依靠的主要的筹资渠道是内部的留存收益资本积累。一方面,从股权筹资的角度看,股权筹资会稀释原有股东所占的份额,降低每股盈余,并且对股权筹资存在着种种限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和投资项目风险大这一问题也使新的债务筹资更加困难。因此,对于某些中小企业来说,只能靠留存的收益发展企业,尽管这种方式对企业的发展限制极大。在此情况下: 外部筹资需求=资产增加-负债自然增加-留存收益增加 =资产销售百分比×新增销售额-负债销售百分比×新增销售额-计划销售净利率×预计销售额×(1-股利支付率) =0 …… (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负债销售比中的负债并不是从外部筹资中产生的负债,而是由于销售的增长引起的应付帐款、应付票据等产生的自发性负债。第二,销售增长会引起大部分资产或负债相应的增加,如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但是长期资产或长期负债并不一定会相应的增加。例如,当固定资产还有闲置生产能量时,固定资产就不会和销售有同步的增长,所以,资产销售百分比中的资产指的是与销售同步增长的敏感性资产。 那么,根据(1)式:由于预计销售额=基期销售额+新增销售额 故 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销售净利率×(1-1/增长率)×(1-股利支付率)=0 得出: 内含增长率=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 …… (2) 由上式可以看出,当企业筹措不到新的外部资金时,只能靠内部的留存收益的积累支持未来 的销售增长,而这种增长受到企业采取的有关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的影响。当实际的销售增 长率大于内含增长率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必然使资金链短裂, 出现企业破产的可能。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当局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实际的增长率或 者提高内含增长率,如: 提高产品的单价,一方面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提高内含增长率。另一方面价格上涨可以减少销售量,从而降低实际的销售增长率。即厚利少销。这种方法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比较小; 减少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增加留存收益,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是这种方法受到企业上一期净利润总额的影响; 剥离非相关性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增加企业资金,填补企业的资金缺口; 尽量利用企业的信用,延迟一些应付帐款及应付票据等自发性负债的偿付期限,提高负债销售百分比; 寻求外部筹资。 当实际销售增长率小于企业的内含增长率时,就可以采取: 降价,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减少收益留存率,将收益反还给股东; 增加投资,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 及时返还自发性负债。 三 稳态模型的可持续增长率 稳态模型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的公司销售所能增加的最大比率。由于资产的增加与销售的增加是同步的,而自发性负债和留存收益的增加却不同步,所以,要保持财务政策之一的目标资本结构不变,必须通过外部筹资来解决。在此情况下,如果不通过外部股权筹资解决筹资问题,则只能通过外部负债筹资来解决。根据此模型,可以为中小型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假设条件:(1)管理当局打算维持目前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 (2)管理当局打算维持目前的股利分配政策; (3)管理当局不打算进行外部鼓权筹资,只把债务筹资作为外部筹资的手段; (4)管理当局维持目前的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变动量/期初股东权益 = 净利润×收益留存率/期初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乘数 …… (3) 可以看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会受到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特别的,如果企业保持相关的经营政策不变,保持现有的股利分配政策,就能够根据预期的销售增长情况确定债务筹资的数额,当然这一数额不能超过企业所处行业的基本水平,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指标中负债比例的上限为:第一产业20%左右,第二产业50%左右,第三产业60%~70%。这一约束对筹资难度较大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销售的增长会引起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帐款和存货等项目的增加,相应地,企业必须增加固定资产及原材料。这些都是资金需求量的函数,而且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筹资过多,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就必须偿付多余的利息,而且一般债权人都会附带一些保护自身利益的保护性条款(一般性保护条款、例行性保护条款、特殊性保护条款)从而增加债务筹资的成本。当债务筹资的数额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发破产倒闭的可能。当然,另一方面,如果一些中小型企业能够在理想的筹资范围内获得尽可能大的财务杠杆,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么,在其他的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新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确定一个合理的、适合本企业的销售量,作好销售预算。而且,销售预算是生产预算、资金预算和其他预算的基础,有了一个合理的销售预算,企业就可以依此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这对于生存环境较为困难的中小型企业尤为重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企业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可持续增长率,只不过要对可能产生的资金缺口做好财务策略上的准备。 四 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某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外部筹资的困难较大(特别是外部股权筹资),某些中小型企业还是存在获得有限的外部债务筹资的能力,关键是如何保持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销售增长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企业平衡增长,才能实现企业价值(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目标。一方面,如果过度使用财务资源,必然加大中小型企业再度债务筹资的难度,信用恶化,增加财务风险,而且,当投资项目的报酬率不能高于负债的利率或者经营状况恶化时,企业就不能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和利息,直至破产。另一方面,如果不充分利用企业的财务资源,同样会影响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降低企业(股东)价值。这种平衡关系主要就是体现销售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第一 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会出现资金不足现象。根据可持续增长率的数学模型,可以从降低实际增长率或者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两方面考虑: (1)提高产品的销售单价。在产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销售量,即厚利薄销,从而,降低实际增长率、提高可持续增长率; (2)加快存货和应收帐款的周转,控制新的固定资产和闲置固定资产的数量,放弃一些非核心的经营项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总资产周转率; (3)充分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杠杆; (4)增加收益留存,为未来的债务筹资创造条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未来的股权收益率大于留存收益成本时,企业价值才能增加,提高可持续增长率才是有意义的; (5)寻找一些现金流充足的经济体进行合作,包括兼并或收购一些能与本企业产生并购效应的企业。 第二 当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说明企业出现资金盈余。如果企业持有多余的现金,就会提高全部资本成本,并且会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1)降低产品售价,增加产品销量,即薄利多销,增加可持续增长率、降低实际增长率,使两者趋向平衡; (2)增加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资,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和开发;(最新的会计法规已经将科研开发费用由原来的记入管理费用改为记入无形资产费用); (3)进行多元化的投资与经营,充分利用企业的现金资源,降低现金的持有成本; (4)提高股利支付率,降低企业的现金留存; (5)用盈余的资金偿还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可持续增长率。 总之,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和经营策略。当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说明企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要将重点放在采取措施使企业处于一个良好稳定发展轨道上。如提高产品售价,提高赊销的信用额度条件,加强存货和应收帐款的管理,剥离一些不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资产。当实际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说明企业处于成熟或者走向衰落的阶段,这时,必须首先解决中小型企业的新的增长点的问题。对于好的投资项目,要加大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入,加大科研开发费用的投入。其次,考虑到今后可能会出现实际增长率大于可持续增长率造成的资金缺口问题,应及时偿付某些债务,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而且可以直接降低资产负债率,使可持续增长率趋近于实际增长率。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金斯 财务管理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帆 吴刘兵 可持续增长率和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 商业研究 2005–16 〔3〕汤谷良 游尤 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 会计研究 2005–8 〔4〕油晓峰 王志芳 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及其应用 会计研究 2003–6 〔5〕葛文雷 宗欢 可持续增长等式与企业财务管理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0 〔6〕袁业虎 可持续增长率探悉 企业经济 2003.1 〔7〕刘淑华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和防范 内蒙古统计 2005–6

  • 财务管理选题-对某企业成本费用的管理_财务论文

    XXX地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研究 XXX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预警问题研究 某公司全面预算目标的制定与分解 对某连锁经营企业资金运行管理的思考 某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问题研究 某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状况研究 完善某区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机制对策分析 某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分析论 对某企业成本费用的管理 某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使某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关于某上市公司成本控制方面的思考 ×××公司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公司基于信息技术的资金集中管理的研究 ×××公司ERP环境下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ERP环境下集成化财务管理应用研究——以×××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的ERP成本管理系统研究 ×××企业成本控制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 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项目管理在ERP实施过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 论××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及对策 ××公司筹资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公司负债融资的财务效应 ××企业资产经营策略分析 论××企业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企业税收流失现象的治理 ××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环境 如何做好××公司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 论××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的债权人地位 ××企业项目投资的决策分析 论××企业资金结构 如何有效解决××企业绩效低落 论××公司财务资源的配置 论××会计师事务所的绩效管理 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如何改进××企业成本管理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成本控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 论杠杆原理在某企业中的应用 平行结转分步法在某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某企业的筹资方式 从某企业产品寿命周期浅谈成本管理 变动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在某企业应用的对比分析 作业成本法在某企业的应用 关于某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与比较分析 标准成本法在某企业中的应用 某企业会计工作中的税收筹划及其应用 企业如何加强信用管理 某行业现行偿债能力分析 机会成本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规避问题研究 本量利分析在某企业中的应用 xx高技术企业并购的知识资本协同风险研究 我国xx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财务问题研究 私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研究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 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资金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探讨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与对策 基于投资者角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研究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研究 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网络财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初探 融资渠道与资本结构研究 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认股权证在投融资中的功能作用 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研究 财务风险与资本结构研究 民营科技企业筹资与融资问题探析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问题探讨 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的探讨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关系探析 对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的思考 学院大学生股票投资的调查报告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选择 试析职工持股的若干问题研究 财务失败与预警机制问题的探讨 对当前××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 论存货控制模型及其应用 论财务分析内容的变化趋势 论敏感性分析的可操作性与局限性 论内部报酬率的可操作性与局限性 论筹资风险的表现形式和防范对策 论企业获取杠杆收益理论技巧 目标成本及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 存货计价与存货控制研究 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 基于新制造环境下的管理会计的创新 决策成本及其运用 作业成本法ABC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基于作业成本信息的管理运用 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分析及其运用 基于JIT下的存货管理 经济增加值EVA原理与运用(基于某上市公司) 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公司业绩评价(基于某上市公司) 低碳经济对企业理财环境的影响 股份支付会计若干问题探讨 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 产品质量成本核算和控制问题的探讨 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研究 短期经营决策方法的比较及其应用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