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人才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旅游业人才规划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梦犀 2013-3-2 4 2767 512661101 2020-12-2 19:37:12
麦肯锡精彩实战案例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zzdxzd 2013-8-20 33 5107 512661101 2020-11-16 14:12:13
(可赠1000论坛币)请问用什么指标可以刻画高素质人才流失对我国经济或创新能力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daxiaxj24 2013-3-14 8 3113 xujianbo 2017-5-5 13:04:18
为什么中国人才流失世界第一 学术道德监督 匿名 2013-6-6 24 5989 johnmu 2017-3-8 22:37:30
论教育------------人才是弱势群 哲学与心理学版 兰陵广水 2013-6-22 5 2762 胡择超 2015-10-5 14:21:36
青岛大学公开招聘公告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小张在线 2013-9-7 36 10697 中国人民学生 2014-8-25 19:51:27
罗迈国际(RMG)2013.3发布《2012-2013中国人才流动调查报告》 attachment 人力资源管理 swb127041 2013-6-26 21 4368 explored 2014-3-6 18:36:52
莫把“绩效管理”变“绩效考核” 人力资源管理 华恒智信 2013-7-19 3 1096 jshking 2013-7-26 23:19:19
美世人才保留实践调研表明:理解员工职业诉求是保留企业关键人才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 qijiong 2013-6-27 1 3946 yeting2000 2013-6-27 15:55:27
请问有谁参加过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的考试吗? 爱问频道 coffee1976 2013-6-20 1 1405 零丁的梦 2013-6-20 11:59:47
银泰转型电商步伐加快 教育经济学 higherren 2013-6-14 2 1138 w08241081 2013-6-17 16:38:45
[轉貼] 采购人才面面观 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Toyotomi 2013-6-3 0 1240 Toyotomi 2013-6-3 00:15:22
第九章: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组合规则--经济学 论文版 hustmpa 2013-2-20 4 1057 1204434240 2013-3-28 16:22:39
悬赏 用什么指标可以刻画高素质人才流失对我国经济或者创新能力的影响? - [悬赏 5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daxiaxj24 2013-3-14 13 7206 木文计量 2013-3-17 12:02:51
悬赏 求: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2 - [悬赏 8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小魔女YY 2013-3-16 0 2238 小魔女YY 2013-3-16 16:29:35
招个人咋真难?人才都跑哪里去了 休闲灌水 bailin55 2013-3-11 2 903 bailin55 2013-3-12 15:36:31
悬赏 关于人才流动模型 - [悬赏 20 个论坛币] 论文版 wulitou08 2013-2-21 0 1306 wulitou08 2013-2-21 15:44:14
国家人事部:未来中国急需八类人才-------人才需求 论文版 cai23567 2013-2-20 0 869 cai23567 2013-2-20 22:30:21

相关日志

分享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让我们丰富和深刻起 ...
调皮小丑 2016-12-23 16:23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让我们丰富和深刻起来。杰出的人物几乎都是学有所成之士,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轻视
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执行力管理格言 127/300 条
kychan 2015-4-21 08:49
执行力管理格言 127/300 条
执行力管理格言 127/300 条 有无数的人拥有卓越的智慧, 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执行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无数的企业拥有伟大 的构想, 但只有那些懂得如何执行的公司获得成功。
个人分类: 执行力管理格言 30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执行力管理格言 42/300 条
kychan 2015-3-1 00:56
执行型人才的三大特质:信守承诺、结果导向、决不放弃!
个人分类: 执行力管理格言 3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说“中国没有创新人才”遭到反驳
大庆商江 2014-12-29 12:50
熊丙奇说“中国没有创新人才”遭到反驳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愚以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以“著名教育学者”“著名教育专家”等权威人士角色谈教育问题一定会鸦雀无声。万万没想到,熊丙奇谈“ 创新人才 ”却发生了意外。跨越不等于穿越。穿越可能穿帮。 2008 年 6 月,网易博客《熊丙奇 高校培养 创新人才 必须走出概念化误区》: 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但是,何谓创新人才,无论是高校办学者还是教师,都没有科学的认识。表面上,大家无处不提培养创新人才,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把创新的标签贴在原有的培养措施上,或者“创新”出一些形式上十分体现“创新”的做法。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概念化”的误区。一是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论文指标。有的高校提出,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若干篇 SCI 、 EI 论文,硕士生在读期间必须撰写并投递 1~2 篇核心期刊论文。为什么要求博士生、硕士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同时,还必须在求学期间发表期刊论文?很多学校对此的解释是,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但是,这样的举措本身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发表了几篇论文,就意味着人才具有创新性?而且论文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二是博士、硕士,在课程学习和做学位论文之外,哪有那么多时间撰写论文、为论文找发表的地方?三是哪有那么多学术期刊来发表这么多论文?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最终导致研究生们为了完成论文量要求,不作深入调查、研究,就凭空构思论文题目,炮制论文,然后四处托人找杂志发表,把撰写论文与学术研究视为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其结果是:学生们普遍急功近利,学术作风不踏实;为发表论文不择手段,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严重;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而论文质量严重下降,学术风气被大量垃圾论文所污染。而在国外学术界,考察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很少看论文发表数量,而重在论文质量。因此,很多学者开始撰写一篇论文,往往要用两年多时间来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情况,看自己是否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论文的数量上是十分“低产”的。二是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认为开设一门名为“创新”的课,就能培养创新人才,这显然是教育者把创新知识等同于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一个学生了解了创新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并不等于他就拥有了创新能力与素质。而这种简单等同,反映出教育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理解的偏差。三是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这是把创新人才培养理解为了“创业人才”培养,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对人才培养做出发表论文的规定,用创新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用大学生创业来展示创新教育的成果,都是因为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概念化的理解,没有把创新教育融进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所致。除此之外,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竞技化的趋向。所谓竞技化,即通过举办相关竞赛活动,以赛促教。去年 10 月,教育部表示,要重点资助 5~10 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部的用意当然是好的。但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而这些,都背离了教育部门的期望。无论是论文指标、还是创新课程、创业案例、创新竞赛,都体现了当前大学办学的功利化。相对来说,这些“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比起课堂改革,比起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真正提高,效果更为明显,见效更快。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并围绕这一核心功能,确立高校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与教学的关系——教师进行科研,应该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应该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实现——并保障高校对教学的投入。只有构建了这样的关系,才可能在具体的办学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发展教学,才可能使得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进入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而要让高校确立人才培养在办学中的中心地位,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至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从而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相关链接:•胡说一道 --- 悟道 --- 原创•胡说二道 ----- 问道•胡说三道 ----- 答道•胡说四道 ----- 文中有道•胡说五道 ----- 笑中有道•胡说六道 ----- 书中有道•胡说七道 ----- 图中有道•大道 -- 当且仅当人类进化为创类•胡说九道 ----- 影中有道•胡说十道 ----- 反其道而行之】 2010 年 11 月 11 日 ,《中国青年报》(记者 原春琳)《李政道率名教授试答钱学森之问 创新泡沫淹没创新》: 近日,在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带领下,一批来自教育界、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创新话题聚首北京,参加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并各抒己见,希望破解“钱学森之问”,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思考。目前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都有创新班,大学里有创新工程、创新计划、拔尖人才计划、优才计划等等。在熊丙奇看来,这种班跟基础教育里面的快班、慢班没有差别,无非是集中老师的优势资源,而这些学生的结果是:第一,很多学生可能选择出国,到国外留学;第二,选择到外资企业。有的保研了,以后还是出国或到外企,真正留下来研究学术的并不多。同样,现在中国的科研已经实现第一了,为什么还感受不到创新呢?熊丙奇的回答是,我们现在学生的论文特别多,硕士、博士论文也特别多,每个老师拿出简历里面都有很长的文章。“但是其中大家知道有多少的垃圾论文?博士生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发表论文,很多学校要求本科学生写论文。但是这些垃圾论文是以创新为名义推进的。”他说,“这是很严峻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的创新泡沫,现在却没有创新人才。” 2010 年 11 月 18 日 ,新浪网“李放(李保华)的 BLOG ”《驳熊丙奇的中国没有创新人才论》:去年岁末的时候,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提出了目前中国不需要太多钱学森式人才的惊人之论,他认为产生钱学森式大师级人才的环境目前还不具备,等具备了条件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笔者当时对这位北大前副校长的观点实在是难以苟同,发表文章驳斥他的中国不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错误观点。从王校长的话里不难总结出以下两点:一是他此言明显地是在为自己的教育失败推托责任,笔者指出,作为曾经的常务副校长,王校长任内北大究竟培养出了几个杰出创新人才呢?!二是说这种话充分表明王校长似乎并不太懂得创新人才产生的科学规律,因为环境的好坏并非“创新人才”产生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具有勇于挑战权威、探索真理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科学奉献精神。试想当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理论的时候,欧洲社会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代,社会环境条件比我们今天肯定要差得多,而哥白尼不是照样脱颖而出,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科学巨匠了吗?!再说我们如今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亟需涌现一大批创新人才,我们需要激励创新人才自我涌现,而非给希望自己成为杰出人才的人们浇盆温水说:别着急,慢慢来,中国现在还不太急需创新人才!事实上倘若中国能拥有十个钱学森式的大师级人才的话,相信我们中国人或许早就该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了。从上述分析观之,目前中国大学校长们的素质实在是不容乐观。无独有偶,就在数日前,又是《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位教育专家的宏世高论,该专家是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熊丙奇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现在有很多的创新泡沫,却没有创新人才。熊丙奇认为,目前从小学到初中到大学都有各种的创新班,大学里也有创新工程、创新计划、拔尖人才计划、优才计划等等。在熊丙奇看来,这种班跟基础教育里面的快班、慢班几乎没有差别,完全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无非是集中老师的优势资源强化教学,而这些学生的毕业去向是:第一,很多学生可能选择出国,到国外留学;第二,选择到外资企业。有的保研了,以后还是出国或到外企,真正留下来研究学术的并不多。同样,现在中国的科研已经实现第一了,为什么还感受不到创新呢?熊丙奇的回答是,我们现在学生的论文特别多,硕士、博士论文也特别多,每个老师拿出简历里面都有很长的文章。“但是其中大家知道有多少的垃圾论文?博士生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发表论文,很多学校要求本科学生写论文。但是这些垃圾论文是以创新为名义推进的。”他指出,“这是很严峻的问题,我们有很多的创新泡沫,现在却没有创新人才。”应当说,熊丙奇指出的中国目前有很多的创新泡沫的现象是真实可信的。远的不谈,就从前不久发生的方舟子揭露肖传国科技造假事件中即可一窥端倪。肖传国提出的所谓“肖氏反射弧”理论,根本不是什么医学创新成果,而是一起科技造假事件。但是,他不仅当上了科技部重点课题的首席科学家之职,而且差一点就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不是方舟子的科学打假使之露了馅,相信肖传国的学术造假成果还会被有关部门大肆宣传为科技创新的典范呢!类似肖传国的伪创新例子在时下可谓俯拾即是。前不久,浙江大学学报 ( 英文版 ) 执行总编张月红在《自然》发表文章称,“中国某期刊检测出 31% 的投稿中有抄袭现象”。张月红指出,“中国学术论文单篇引用率在 50 个国家中排名第 42 位,我们的科研经费年年递增,论文产出量高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目前中国科研跟随(模仿)远远大于创新”。张月红用确凿的事实挞伐了中国伪创新泡沫泛滥的严峻现实,这与熊丙奇的判断是不谋而合的。换句话来讲,眼下中国式创新多为伪创新已是一个得到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事实。笔者对熊丙奇和张月红等人对中国式创新多为伪创新泡沫的观点没有异议,并且表示坚决支持。因为中国的社会土壤和学术生态离真正的创新氛围来讲的确是相差甚远,因此,除了刻意制造创新泡沫之外,是决不可能出现大批量的真正的创新成果的。究其根源,时下创新氛围不利于涌现大批的真正的创新人才是其根本。但是,创新泡沫多创新人才匮乏的尴尬现实并不能必然得出如熊丙奇所言的另一个观点,即中国目前没有创新人才的结论。中国目前究竟没有创新人才?这首先需要我们明确创新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创新教育之父”钱学森指出,创新人才就是指发明创造人才。具体来讲,创新人才是指发明科学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品的创造型人才。按照笔者提出的按照笔者提出的创商 (CQ) 教育模式的人才衡量标准,所谓人才由低到高可以划分为六个层次或六个不同的人才成长阶段:“知识型人才”是最低层次,处于人才成长第一阶段。“知识型人才”属于封闭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记忆型”和“学以致用型”。“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基本上都属于“知识型人才”。“知识型人才”在社会实践中一般只满足于使用所学会的现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基本上没有任何创新能力。高考状元就是“知识型人才”的典型代表。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和硕士乃至博士都属于此列。“模仿型人才”是第五层次,处于人才成长第二阶段。“模仿型人才”属于半封闭半开放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除了会“学以致用”外,还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即学习模仿能力,能够将他人的知识成果灵活地掌握以为己所用。“模仿型人才”是“知识型人才”中的佼佼者,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用所学会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模仿创新能力。像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和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等都是“模仿型人才”的典型代表。中国的企业家和学者教授大都处于“模仿型人才”阶段。而“山寨现象”和“学术剽窃”现象的流行则是其典型病症。“批判型人才”是第四层次,处于人才成长第三阶段。“批判型人才”属于开放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卓越的判断力,善于对已有事物进行质疑和批判。“批判型人才”的问题意识很强,善于理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但是其解决问题能力有限,能够破旧但却难以立新,难于提出有创见的事务解决方案。像鲁迅、柏杨、黎鸣和方舟子等就是“批判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可惜的是这种人才在目前中国社会中还属于少数派。“创新型人才”是第三层次,处于人才成长第四阶段。“创新型人才”是在“批判型人才”基础上自我成长起来的,属于开放型人才和智慧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还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善于分析问题而且更善于解决问题,能够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提出具有独创性的事务解决方案,成为某一领域的前沿领军人物。例如:孔子就是中国历史上“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代表,而袁隆平院士和饶子和院士等是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典型代表。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杰出人才在目前中国社会中还为数寥寥。“创造型人才”是第二层次,处于人才成长第五阶段。“创造型人才”是在“创新型人才”基础上自我成长起来的,属于开放型人才和智慧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创造思维能力,不仅善于分析问题而且更善于解决问题,提出不仅具独创而且首创性的事务解决方案,成为某一重大领域的前沿领袖人物。例如:老子就是中国历史上“创造型人才”的典型代表,而钱学森院士和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以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们都是当今“创造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只可惜这种大师级人才在目前中国社会中还寥若晨星。“天才型人才”是第一层次,处于人才成长最高阶段。“天才型人才”是在“创造型人才”基础上自我成长起来的,属于开放型人才和智慧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创造思维能力,不仅善于分析问题而且更善于解决问题,提出不仅独创而且是首创的事务解决方案,成为某一重大领域的前沿领袖人物。“天才型人才”是智慧高度发达的卓越人才,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智慧灯塔。像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爱迪生和霍金等都是“天才型人才”的典型代表。了解了创新人才的标准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去判断中国当今有没有创新人才,以及有什么样的创新人才的问题了。由于熊丙奇先生本人只称得上是一位“批判型人才”,所以,他根本没有能力去辨别中国当今有没有创新人才。即便是将肖传国拉下马的“反伪斗士”方舟子也是属于“批判型人才”,他能将肖传国之流的假创新人才掀翻在地,但是对于真正的创新人才来讲,是绝对不会惧怕方舟子先生来打假的。前不久,由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组织编撰的国内首部大型史册《创新中国》已出版。《创新中国》立足于颂扬当代创新精神,树立时代榜样人物。入选者皆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总计三百余人。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院士,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有成院士,创新型中国网首席执行官、创商 (CQ) 教育模式创始人李放,著名航空航天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袁修干和当代中医名家王学贵等六人以其卓越的社会创新贡献荣膺《创新中国》封面人物。笔者认为,若按照创新人才的标准来衡量,入选《创新中国》的三百人中,或许有一些人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人才,但是笔者相信袁隆平院士、陈可冀院士、刘有成院士以及笔者本人(李放)毫无疑问属于当代中国的杰出创新人才之列。以笔者本人为例,近年来,笔者经过潜心研究后提出了创商( CQ )和“二”理论 (2=1) 等创新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首创意义,甚至于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具有开拓创新价值。否则,笔者就不可能成为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中唯一一位荣膺《创新中国》封面人物者。“创商”理论是笔者提出的一种人类智力新理论。究竟什么是“创商”呢?所谓“创商”是创造力商数或创造力智商的简称,也称作“CQ”,即英语 Creativity Quotient 或 Creative Intiligence Quotient 的简称。创商指一个人的能力智商,具体讲就是指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开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创商是人的智商和情商的一种深化和外化,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和情感智力在发现未知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转化程度的标准。它是衡量一个人的行动能力和成功能力的砝码。创商是目前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创商 (CQ) 与智商(IQ)和情商(EQ)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商数。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模式”具有本质不同的“创商教育模式”。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目前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型人才”和“模仿型人才”占据了人才的主流,整个社会尤其是精英阶层对真正的创新人才不仅缺乏认知判断力,甚至于有意无意地拒绝和排斥创新人才,因此,真正的创新人才虽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脱颖而出,但是却无用武之地,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中。这就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不幸现实,一方面天天高喊培养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又把真正的创新人才看作异类。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 【作者简介:李放,本名李保华,创新型中国网 CEO ,著名国学创新专家,创商 (CQ) 教育模式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创新教育第一人”。 1987 年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本科毕业, 1994 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近年来,李放经过潜心研究后提出了创商( CQ )和“二”理论 (2=1) 等创新理论。 2005 年,他因“文化维权”起诉作家周国平侵犯名誉权而广受社会关注。 2006 年,他主编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读本》。 2007 年,他撰写了《批判于丹:正说〈论语〉智慧》一书,被誉为是“一部引领百家争鸣的文化力作”。 2008 年,李放作为中国创新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编撰的大型史册《创新中国》。 2010 年,李放作为中国杰出创新人才的优秀代表者,再度入选中国科学院编撰的大型史册《创新中国》,与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和中医名家陈可冀院士等共同荣膺“封面人物”。】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好像没有看到(也许看到了并不理会)李放(李保华)的驳斥,依旧大谈特谈创新人才。也许,“著名教育学者”“著名教育专家”搞不懂“创新人才”的定义并不妨碍借助“创新人才”的话题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不影响拿媒体付给的稿酬) 2010 年 6 月 8 日 ,《新闻晨报》《熊丙奇: 创新人才 观有助于解放教育的活力》: 6 月 6 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下称《纲要》)全文发布,提出 2020 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在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方面,提出规范行政行为,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与《纲要》发布几乎同时,本年度高考开考。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今年高考报名数 957 万,比去年减少约 65 万人,录取计划为 657 万,虽然录取率提高 7 %,但高考压力依然巨大。将高考的消息与《纲要》所提到的具体总目标——包括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 1.8 亿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20 %等对比,就不免产生一个疑问:“人才”是不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从人才的培养、管理和发展看,正是以学历评价人才的传统人才观,造成了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教育方面,重视受教育者的学历,远超过受教育者的能力,这导致教育“空心化”和学历的迅速贬值。表现在就业上,就业制度与教育制度紧密对接,我国《劳动法》明确提出要促进公平就业,但是在就业中,明显具有学历歧视的政策层出不穷。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虚热。除此之外,按行政级别评价人才,也是传统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对于ZF部门以及一些事业单位来说,发展人才,主要职责应该是给每个人发挥才能的空间,提供多元成才模式,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打破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这就要打破人才评价的“学历论”、“级别论”、“资历论”,建立每个人都是人才、每个人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的新人才观。有这样的人才观,也才能促进教育观的改变。我国的高考之所以被认为是“性命攸关”的大考,“一考定终身”,就是因为高考所获得的学校身份和学历身份,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如果有多元的成才路径,高中毕业不选择高考不会被认为不正常,工作几年后再视个体发展需要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会成为常态,而从一所大学转到另外的大学求学,也不会有现在的壁垒,这样,教育的活力被解放出来,我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也就有了基本的土壤。 2011 年 12 月 19 日 ,《北京青年报》《熊丙奇:“训导”式教育难出 创新人才 》:在由清华大学学生会组织的“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大一时就较为成熟,而至少 1/3 的美国学生到大一时还没开窍。“但中国教育太偏重训导,这让中国学生有个很大的缺点:太专一,不管闲事”。就在同一天,笔者参加了在江苏举行的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在论坛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创新离不开“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包容百家”的氛围,试问,今天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氛围?他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次,他应邀出席以色列驻华大使举行的晚宴,席间谈起了教育的话题。大使告诉他,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的母亲,在佩雷斯小时候,每天在他放学回家后总会问两个问题,一是“你是否在课堂上问过一个你的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二是“你在学校里是否做过一件让你的老师印象很深的有创意的事情”。他听后,十分感慨,“每天我上清华附小的孩子回家后,我问的问题常常是‘今天你在学校是否听老师的话?’”施一公教授说他接受中西教育,他在课堂上也鼓励学生质疑,挑战他的讲课内容,但是,回到家里,他却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听老师的话。施教授将这归于文化的问题。这其中可能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问题,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希望孩子不要调皮捣蛋。但更大的问题则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环境,并不允许孩子们可以大胆提问、挑战老师,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在努力训导学生们听话。但就是“训导”,也出了问题。一个事实是,从我国基础教育走出来的大学生,并没有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基本的社会规则,比如,有调查显示,超过 90%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闯红灯,超过 80% 的学生认为自己曾有过做作业、考试抄袭的经历,同时他们认为,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这意味着,在“训导”教育中成长的学生们并没有“听话”,并没有形成基本的规则意识。说到底,我国教育的总体特点有二,一是“灌输教育”,二是“等级教育”。“灌输教育”就是要求学生照单接受老师上课所讲,也于是,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权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从平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变为类似“上下级”的服从关系。从教育的角度看,灌输方式,是适合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牢固掌握的,但却不适合引导学生发展自身个性、兴趣,进行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们的知识基础或许比较扎实,但却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失去了创新创造的基本能力。另外,除了知识的灌输,我国教育中还处处充满等级意识的灌输。比如,中小学组织学生列队欢迎领导,这就是学校教育在向学生灌输权力意识。而从整个教育体系的设计上,也是通过“等级”安排,把学生们的精力引导到争取获得更高的等级、待遇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有重点小学、重点初中(义务教育法限制之后,又出现示范、实验小学、初中),在非义务的高中阶段,有示范性高中、名牌高中;在大学,有 985 高校、 211 院校、一般院校等;在求职中,有户籍、学历等歧视,如此等等。在现有教育体系中,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路径是,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副部级的 985 高校,而在这之外,成长就将十分坎坷。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一个不愿意接受老师灌输、时常挑战老师的学生,会被冠以“坏学生”称谓。事实上,包括老师,也被这样的教育体系“训导”,不按照灌输模式,要求学生考出高的分数,进入好的学校,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时下,创新人才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笔者看来,如果教育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不鼓励学生有求异思维和大胆质疑,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为此,必须改变我国只关注学生知识教育,采取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读完以上文字,你会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宰相肚里能撑船”。原来,专家学者都是读过《厚黑学》的。外行绝对不和内行斤斤计较。 主流媒体一定知道,在“创新人才”话题背后,存在舆论引导和情绪疏导问题。 以上内容约 10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钱颖一:为什么中国的“杰出人才”少?
insight 2014-12-19 18:26
钱颖一:为什么中国的“杰出人才”少? 2014年12月18日 12:22 !-- 饶毅 /div-- 分类: 人文 阅读: 2,226 评论: 5 编者按: 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研究至今尚未能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在哪儿?为何中国的教育培养出不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日前的公开演讲中,带来了他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犀利观察。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我对教育问题有极大的兴趣,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求学经历(清华、哥伦比亚、耶鲁、哈佛),二是我的执教经历(斯坦福、马里兰、伯克利加州、清华),三是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至今八年多的经历。由于我并没有受过教育学系统训练,所以不熟悉教育学的方法和分析框架。我是一名教育实践者,所以我就从直观的观察开始。我今天讲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三个观察。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中国教育的成绩。因为中国过去35年经济高速增长,如果教育完全失败,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肯定成绩是容易的,但是肯定到点子上并不容易。我的第一个观察是,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叫做“均值”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较高。我是指在同一年龄段,在同一学习阶段横向比较而言,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的。这从“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 PISA)中上海学生的表现,在三个科目(阅读、数学、自然科学)中都名列前茅,可以看出一斑。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在这个测评中,农民工子女比美国中产阶级子女,艺术院校学生的数学比美国学生平均水平,都要强。这更说明了问题。 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ZF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中国学生在学业上花的时间多,都是原因。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通常的度量是教师是否准时上课,学生是否有课本等十分初级的要求。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教师的敬业程度还是令人钦佩的。即使是高等教育,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按平均水平来看,都是可圈可点的。 这种教育优势对推动中国经济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增长非常重要,因为它适合“模仿和改进”的“追赶”作用,特别是在与开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先进,加上我们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模仿能力强,挣钱动机更强,员工队伍整齐,就有了很强的执行力,就追赶上来了。这在制造业非常明显。即使是服务业也一样。在引进先进的IT技术和管理流程,超级市场的收银员、银行的柜台服务、医院的挂号和收费、出入关的检查等重复性的、规律性的大规模操作,中国服务人员的速度和精准程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体验。 我的第二个观察是,与“均值”高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方差”小。“方差”也是统计学的概念。“均值”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数,而“方差”则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数的累加起来的程度。简单地说,“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 我们都知道,杰出人才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说“天赋”的分布在不同人种之间没有太大差别的话,那么出现杰出天赋的概率就应该与人口正相关。中国有13亿多人口,但是至今没有中国学者在中国大陆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表明了一种问题。还有其他证据说明问题。我们不用去同发达国家比,与印度的比较更有说服力,因为两国的人口基数差不多,而且印度的人均收入比中国还低。印度教育的平均水平肯定不如中国,但是它在出现突出人物方面比中国显著。从我自己平常接触到的例子看:全球著名商学院中,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康奈尔商学院、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现任院长都是印度裔;全球著名大跨国公司中,微软、百事、德意志银行、万事达卡的现任CEO也都是印度裔。但是目前还没有中国人担任这类商学院和跨国公司的CEO。 我们不否认中国人才中缺乏创造力,缺乏领导力,缺乏影响力。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直觉是,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我在2010年8月清华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和在2011年2月黑龙江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都强调了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这个讲话被广泛传播,这个观点受到广泛认同。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我们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扼杀”了。再加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到培养,那学生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呢?因此,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的问题。在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在个性发展受压抑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减少了。结论是,我们培养出的人的“方差”小,不是因为中国人先天“方差”小,而是后天被人为地压缩小的。 “方差”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发展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靠模仿和改进,人才“方差”小无关大局,甚至还是长处,只要“均值”不低。但进入中等收入后,当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时,“方差”小的后果就严重了,因为这影响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这样,我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观察,即人才的“均值”高和“方差”小的特点,既能解释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又能预示在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果说在知识和能力上是高“均值”、低“方差”的话,那么我的第三个观察是,在人的素养、价值等方面,我们的问题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低“均值”是指人们经常批评的人的素养的平均水平低。而人的素养的“方差”大,是指太差的人不在少数。这在反腐中暴露出来的案件规模、程度中可领略,多么让人触目惊心,不可思议。这其中很多都是那些高智商、低人格的人做的。知识水平高,做人很差的,就是钱理群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 这就要来审视我们的“人才”观了。正因为我们对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紧迫感,所以就特别重视“才”。这种急功近利的结果呢?不但“杰出人才”的培养仍是问题,而且轻视对“人”的素养的培养造成更严重的问题,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讲人的素养,是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做人准则,是人格底线。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他们讲的都是先做人,再成才。我在2014年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中的主题,就是“人”重于“才”,这是因为人不仅是工具,更是目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和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三个观察,可以用“均值”和“方差”来概括:一是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二是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三是教育除了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利作用之外,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却“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 (本文系作者12月14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的演讲,原标题为“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三个观察:‘均值’与‘方差’”。)
个人分类: education|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张良点金: 1208的中线空已经爆赚 1100终极目标即将兑现!
张良点金 2014-12-1 10:46
趋势为王,赢在执行!我之前说过多少次,让你在 1208 建立中线空,嘴巴磨破,口都说干!事实就是事实!你不信我也没办法,但今天时间见证了,你当初没有跟随我是错误的!震荡酝酿单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趋势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把握一波上百美金的大利润,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只因如此,所以很多人才在刷墙的节奏中奉献了自己仓位所有的资金。我在钦佩你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时,也为所有严格执行我的策略的学员的仓位翻倍而感到自豪!因为你的无私奉献,才铸就了市场的繁华景象,因为你的投资失败才彰显金市生存的险恶,从而让我们时刻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因为你不遵守市场的规则,才让我们看到了逆势的另一面!本博自 1208 高点之时,无数次强调中线放空,这是有目共睹,有贴为证!天天唱空天天爆赚!你不信也没有办法,事实就是如此,你不跟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的学员能够稳定收益,这就足够了! 本博再次明确提示;本博不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喊单体验,博文思路和策略已经明确的见证实力!如若还想体验,请直接绕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以实力为导向,免费的 Wifi 没保障,都是真刀真枪的上战场,不要天天想着到处蹭网。为自己的仓位负责,就请认真的寻找合作对象! 震荡酝酿单边,黑暗前的黎明,单边爆发前的震荡。今天很费劲,明天很费劲,后天很美好,这个市场,注定有很多人是来浑水的,而只有少数人最终才能摸到大鱼!紧跟我们的脚步,千万别死在黎明前的那个晚上! 瑞士黄金公投失败,笔者早在上周录制环球连线节目时就曾准确的告知网友朋友!公投失败的结果,意味着具有避险保值功能的黄金不在受到公民的热捧和青睐,相比之下,理性取代了盲目,而十年牛市的黄金,最终也将会彻底终结!不要在期望第二个 1920 会到来,也会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会到,但那时或许你已不再这个市场!更不要把趋势空头当做你短线刷墙的乐趣,否则当别人都已翻倍时,你可能仍陷深套的泥潭当中!我说过, 1100 会到的,如果 1208 中线空头你没有跟上,那么这是最后的一次机会,现价 1250 就可以直接放空! 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复苏,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无法规避的现实!欧元区的衰弱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尽管德拉基和各成员国再怎么努力,一时间你看到的也仅仅是不断出台的宽松政策。原油的暴跌,是一种趋势,作为投资者应该顺应趋势,节省了那么多钱,中国应该感到开心!而投资者做空黄金仓位翻倍,也更应该庆祝!我现在都不知道我的学员现在仓位资金翻了多少倍!几千美金做到十几万美金,简直就像打电动那样爽! 黄金,在基本面持续打压的前提下,难道你还幻想着你的多单能够有一天解套吗?!方向错误时,停止就是进步,转身就是盈利!纽扣扣错时,最后一颗也会错!别不服气,跟市场怄气的结果会很惨烈! 我们看空黄金的思路和策略没有改变,既然是趋势看空,就别在乎那一两个点,我要说的已经很明确,空, 1250 上方任意点位空!别再问我详细的策略,对于趋势而言,详细的策略就是逢高做空,中线持有看 1100 !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盯着五分钟刷短线的朋友请找别人,喜欢翻倍稳定收益的朋友,请找我们! 具体操作策略; 1155 上方空,止损 1162 目标 1131-1110
个人分类: 黄金分析|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shiziz1989 2014-11-8 18:19
吴敬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他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产业经济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吴敬学研究员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时要发挥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壮大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如何充分发挥人才主力军作用,才能把发展现代农业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吴敬学说。 吴敬学在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状况时指出,据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民科技人才的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从农业科研人才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就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而我国仅有6名。这种状况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也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 对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特点,吴敬学研究员认为,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不但极为短缺,而且队伍很不稳定。农业科技人才总量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其他非农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增长的同时,农业科技人才却在不断下降,这主要是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的待遇较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分流等原因导致了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出了农业领域。另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也不尽合理。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中,学习传统农学、农艺的较多,而学习新兴学科的较少。此外,熟悉WTO知识、农业知识产权以及各国农业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人才更是奇缺。从人才配置看,绝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人才集中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而在基层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人才奇缺。从人才分布看,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不但偏少,而且质量偏低。最后,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如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特别是在国家层面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偏少。不少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技术和思维方式明显老化,对一些新兴的农业科技知之不多,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在回答如何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时,吴敬学研究员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观点:第一,要优化环境,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要从待遇上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事业经费,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向基层流动,确保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第二,要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ZF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管理,制订规划,实现农业科技人才资源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协调,达到农业科技人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第三,要优化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才能。加强部门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选准用好人才是一个关键环节。农业部门要强化公平竞争机制。要在农业科技部门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逐级聘任的体制,鼓励技术水平一流、又有领导和组织才能的人才,培育出一批专家式的管理者、学者式的经营者。第四,既要重视盘活现有科技人才,又要重视培养后备人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和量,加强学科建设,使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另外要对在职的农业科技人才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进行岗位培训。建立科技人员后备人才库,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群体。
个人分类: 现代农业|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参考--如何在人群中识别优秀的人才
fushou 2014-7-20 11:01
【摘要】:有一条原则:最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有某种奇异之处,这使得他从某种意识形态上与常人区分开。当你发现一个人与大众很不一样时,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你很有可能发现了一个优秀的人。 1、不合群者,独来独往的人,通常必有其过人之处。整天混在朋友之间,随波逐流的人绝对不可能有多大的能力。 2、受周围人嫉妒、非议的人大多具有能力。人们或许会去踹一只死狗,但一般绝不会去嫉妒弱者。 3、找男女朋友时,眼光很高的人也是有过人之处的,他们追求卓越完美。 4、敢在人群中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的人,敢得罪人群的人,必是有大本领。 5、固执的人多数时候要比随顺的人要强,狂妄的人也多数时候有过人之处。 6、走路比常人快,腰杆比常人直的人,多有过人之处。 7、喜欢静静沉思的人,走在路上神情镇静稳定,不东张西望的人,脑袋里面定有他的想法。 8、当一大群人都反对他的时候,还是依然不会改变自己想法的人,定是极为有主见的人。 9、为了生存能够放下架子去捡垃圾,擦皮鞋的人日后应该会有出息。 10、平常不去议论他人多厉害的人,不可以小视。那些整天在吹嘘别人成就的人,多是没出息的人。 11、做事情条理分明,步步都显出目的性的人,脑袋不会是弱智。今年干的事,明年还见到他在干,一般这种人定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可小视。 12、比较讲究自己仪表,言行举止的人,应该是有教养或者是有见识的人。 13、疯狂的人,富有激情的人,充满热情的人多能闯出名堂。 14、能够很好的品评各种人物的人,定有不一般的洞察力。大多数人似乎觉得周围的人相差不大,这就是缺乏洞察力的表现。 15、愤青中有大量的人会成为极为优秀的人,愤青虽然现在多是贬义,但是决不要以为愤青真的没出息。那些从来不愤的人,不要相信他会有多优秀。 16、干出了些常人干不了的事的人不可以小看。甚至那些进过监狱的人也不可以轻视。 17、有着强烈欲望,强烈渴求,强烈支配欲,表现欲的人不可以小看,这些是成功的开始。 18、激进的人日后一旦变得稳重,定会有大能力。 总之,有一条原则:最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有某种奇异之处,这使得他从某种意识形态上与常人区分开。当你发现一个人与大众很不一样时,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你很有可能发现了一个优秀的人。(来源:新浪博客)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记忆你 2014-3-16 15:38
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要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合理拉开差距,扩大单位内部的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个人分类: 公务员制度改革|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格雷欣法则
wnh728 2013-10-15 07:36
格雷欣法则 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提出者:托马斯· 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英国伊莉莎白女王一世的顾问) 点评:格雷欣法则,简单来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是说在市场上流通 a,b两种币,面值一样但 a是足值的货币,而 b不足值,仍然可以充当交换货币。那么理性的人都会选择以次充好,将 a留下来,将 b用出去。从而在市场上,b驱逐了a。
0 个评论
分享 光环效应
wnh728 2013-10-13 07:38
光环效应 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点评: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0 个评论
分享 和谐是什么
wnh728 2013-7-13 09:11
和谐是什么 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间的摩擦损耗心灵。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说法,至少不要和他人争执。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记住,至少要两个人才能争执。两个人以上为明确的目标同心协力,将产生无穷的力量。彼此信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永远不愁没有朋友。喜欢和谐的人通常知道该如何维系。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尽量充当和事佬,就没有太多纷争。趁机浑水摸鱼的人才会挑起人事纷争。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高端人才必看
37°的专属 2013-1-23 12:34
1、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2、老板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舞台再大,人走茶凉。 3、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 状是最大的陷阱。 4、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 5、生意,可以掌控努力与投资,却无法掌控结果。人生得意时找 出路,失意时才有退路,宝马都有备胎,您的人生呢? 6、世界上有多少有才华的失败者,世界上有很多高学历的无业游 民—是因为选择错误。 7、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 8、学识不如知识,知识不如做事,做事不如做人。 9、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10、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11、做人处事,待人接物: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 12、没有目标的人永远为有目标的人去努力。 13、人生三阶段:比才华;比财力;比境界。 14、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 格局。 15、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代替,把握趋势,把握未来。 16、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 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17、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 18、人生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有多大成就,看有谁指点。 19、聪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 20、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 记住这些话 他会帮你变得更完美 记住 : 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 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 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 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则无论输赢姿态都会好看。 生活不是单行线,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转弯。 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 却可以为你赢的成功。 变老是人生的必修课,变成熟是选修课。 以锻炼为本,学会健康;以修进为本,学会求知; 以进德为本,学会做人;以适应为本,学会生存。 人生四项基本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 起诱惑 。 当所有人都低调的时候,你可以高调,但不能跑调。 学会忘记是生活的技术,学会微笑是生活的艺术 。 什么是好工作:一不影响生活作息,二不影响家庭团聚,三能 养家糊口。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 让梦想成真的最好办法就是醒来。 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并不是因为所爱的一切他都拥有了,而 是所拥有的一切他都爱。 人生有几件绝对不能失去的东西: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希 望和信心。 慢慢的才知道 01.慢慢的才知道, 太在乎别人了往往会伤害自己 02.慢慢的才知道,对自己好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 03.慢慢的才知道,一个人要自己对自己好,因为真正关心你的人很少,有了事他们也不一定会在你身边。 所以要自己照顾自己 04.慢慢的才知道,真心对一个人好不一定有回报,而你忽略的人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视你的, 05.慢慢的才知道,很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 06.慢慢的才知道,恋爱不一定是真心的,有可能是利益关系,有可能是攀比心理, 07.慢慢的才知道,不要和别人争论什么,因为那是没有结果的,无论谁对谁错, 08.慢慢的才知道,很多时候自己遇到不开心事,千万不要渴望别人同情,大多数人会采取冷漠回敬的。 那样会更让人家看不起, 09.慢慢的才知道,有很多东西是不属于你的,你使劲强求会遭天遣的, 10.慢慢的才知道,未必做每件事情都有意义,可是做的每件事情都觉得是一件回忆! 11.慢慢的才知道,人的性格可以差异到如此之大, 12.慢慢的才知道,许多曾经的人会变的让你认不出,但请留住回忆。 13.慢慢的才知道,从现在开始应 该把握每一个你能把握的人,放弃你留不住的人,不要因为想留住个别人而失去一群人。 14.慢慢的才知道,自己一定在乎自己的自尊,但你的自尊在别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15.慢慢的才知道,不要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周围人发脾气,渴望他们谅解你,人家不是你的父母,现在你 可以明白父母对自己多么重要, 16.慢慢的才知道,即便有人对情感看的无所谓,你一定要坚信,人之间的感情,有可能会令所有东西都 无法超越的,但记住,只是有可能, 17.慢慢的才知道,原来现实如此的无奈。 18.慢慢的才知道,会遇到许多自己看不惯的人或事,但那与你无关,别人爱咋整随他便,别生不该生的 气,不值, 20.慢慢的才知道, 两个天天在一起的人不一定是朋友,有可能什么都不是, 21.慢慢的才知道,会遇到很多诱惑,无论别人怎么样,你是你,你有你的原则和底限, 22.慢慢的才知道,会有人很讨厌你或者和你过不去,但是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要大度,不和小人 计较,但前提是你正确, 23.慢慢的才知道,很多人无法理解男女之间的朋友关系,在一起就一定是恋人,不是恋人就一定不能 在一起, 24.慢慢的才知道,学习要刻苦,因为凭聪明就能应付考试科目的人是凤毛翎角, 25.慢慢的才知道,原来时间一空闲下来是那么无聊,丝毫没有中学的充实的感觉, 26.慢慢的才知道,手机是别人有事找你的时候用的,并不是为了交流感情的 27.慢慢的才知道,可以不把所有人当朋友,但千万不能把一个人当敌人,至少可以当同学, 28.慢慢的才知道,玩你能玩的起的,玩不起的千万别玩,不然会输了什么都没有的, 29.慢慢的才知道,快乐常常来自回忆,而痛苦常常来自于回忆与现实的差距, 30.慢慢的才知道,那些嘻哈打闹只是消遣而已,而过往的抽烟打架更是无知. 31.慢慢的才知道,有很多人的想法与做法你无法理解,或是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千万别在那揣 摩或者瞎猜,那样会让自己累,既然人家要保持神秘感那就让人家保持去啊,自己又不是占卜师, 32.慢慢的才知道,不要把自己想的有多高,没有绝对性的胜利,也没有绝对性的失败 33,慢慢的才知道,生活是有很多不公平的,你一定要正视,相信实力和群众的眼睛, 34.慢慢的才知道,兄弟情义有时候未必是想像的那么美好,只有自己真心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别人 的真心对待. 35.慢慢的才知道,有的人不断的算计,到头还来是会输的很惨,所以应当保持一个平和的心! 36.慢慢的才知道,有的事情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但是有的事情必须得去完成,那也是对自己的一段 特训. 37,慢慢的才知道,原来两个人在一起或真或假,相处的时间还是占据着重要成份. 38.慢慢的才知道,现实根想法的差距,必须要随机应变,跟上生活的步伐! 39.慢慢的才知道,自己也在慢慢长大,不在是小孩子了,适应着每一件事的成长. 40.慢慢的才知道,不要把自己想的有多高,没有绝对性的胜利,也没有绝对性的失败. 41 慢慢的才知道,给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的真正意义,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凡事不 要做的太绝,事情的结局都是用嘴巴说出来的. 42.慢慢的才知道,不管玩的多好的朋友都有可能失去,但是我们还是要乐观面对,若是真的把他(她) 当作自己的朋友就应该为他(她)祝福.遥望!只是做自己所做的. 43慢慢的才知道,自己在慢慢接受社会了,所以也要慢慢学会适应.
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曾飞:罗总关心国家命运,谁来关爱人才生命?
曾飞教授 2012-12-3 17:17
罗总关心国家命运,谁来关爱人才生命? 曾飞   2012年11月29日上午10点,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沈飞集团董事长罗阳的追悼会将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回龙厅举行。   举国哀悼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的难得人才。确实体现了国家和民众对爱国人才的敬爱与尊重。   然而,罗总的早逝,又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2012年11月27日都市快报《过度疲劳可能是罗阳猝死的直接诱因》:昨天,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随中国国产舰载机成功归来的航母“辽宁舰”上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无效逝世。医院判断罗阳的死因是心源性猝死。   2012-11-29天涯论坛网友“粉木耳的硬香蕉”发帖:罗阳遗体告别仪式(哀悼),罗总工竟住在这样的小区?让谁羞愧? (图) 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33/1/257358.shtml     网友“翩翩一骑来是谁”回复说:靠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得来的别墅就算再大,再漂亮也是应该,只会得到人家的尊敬,从人民身上贪来的或因体制问题而得到和自己贡献极不成比例的利益,就算是一毛也是对这国家和人民的极大犯罪。非但未对国家和社会尽到奉献相反极大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这些人别人就算不说,心里也极尽鄙视之能……同废物没有区别。   一个前一段时间备受攻击,非得私有化了才肯罢休的所谓“垄断国企”的老总,一个饱受围攻的所谓“垄断既得利益者”的国企老总——罗总和全公司的职工同甘共苦实在是一种 革命干部的优秀品质。但问题却在于国家关心这些杰出的爱国人才的身体健康与生命了吗?   不幸的是,国家关爱的却偏偏是有权有势的精英、高贵者和得宠明星的奢侈享乐与长命百岁,甚至“高富帅”、“美冨白”,而漠视杰出爱国人才的康健和与他们对民族的贡献相对应的待遇,不看重对这种人才的激励。   君不见,那些贪官们是如何地被关爱。   2011-10-20网友“机甲狙击手” “超豪大楼 高官病房 床位造价180万,大楼的护士,年轻貌美。高级干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帖子爆料:(综合讯)吉林建超豪华大楼,充当高官的病房。据报道,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耗资4亿8000万人民币,打造一栋超豪华的官员病房大楼。大楼建筑面积5万6000平方米,设厅级以上干部及离休保健床位257张,平均每张床位造价近187万元。病房大楼采用酒店式套房设计,配置国外顶级进口设备,大楼内的护士,个个年轻貌美。网民对消息纷表愤怒,怒斥当局不思解决普罗大众看病难的问题,一心只为官僚阶级谋利。   2012年12月02日东方早报《“亿元公安局长”确实有两处房产其妻移民菲律宾》报道说:据新华社电 广东顺德“亿元物业公安局长”事件有最新进展。昨晚,记者从顺德区纪委了解到,经初步核查,顺德公安局副局长周锡开及其妻子拥有两处房产情况基本属实。……有网友近日发帖称,顺德区公安局副局长周锡开掩饰房产资料,没有向组织汇报真实财产。周锡开有两套分别价值5000多万和1000多万的房产,并利用职权占取多处厂房和商铺,总价值上亿元。网友还称,周锡开利用职权知法犯法,安排已经怀孕的老婆移民国外,逃避计划生育,逃避法律制裁。   2012-09-21北京日报《贪官用190平方米的宅子存放奢侈品》爆料:辽宁某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江润黎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调查人员发现,江润黎专门有座190平方米的宅子用来存放名牌表、名牌包、金银首饰等奢侈品。 SFUV.init({isNorth:_isNorth,bid:_bid,frameType:_sfuv_frameType,location:_sfuv_location,referrer:_sfuv_referrer}) 1234 var _dctc=_dctc || {}; _dctc._account=_dctc._account || ; _dctc.isNorth = _dctc.isNorth || 'Y'; _dctc.bid = '8'; (function() {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async = true; script.src = 'http://js.soufunimg.com/count/load.min.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 ; s.parentNode.insertBefore(script, s); })();   2011-03-09搜房网《文强别墅成反腐景点 盘点中国十大贪官》爆料:被媒体曝光的文强的“双子别墅”位于仙女山镇石梁子村黄家湾,占地近二十亩。 (图) http://news.cd.soufun.com/2011-03-09/4641782_all.html     君不见,连那些受宠的蹩脚明星如小沈阳之流也被极力抬举,被百般关爱。   网友“丑鱼尼莫”发帖:晒晒小沈阳老婆终不离手的LV奢侈手袋。 (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491d9d0100bivq.html   网友aibyeku发帖:杯具!苦逼小职员塞班乞丐游撞见小沈阳夫妇奢侈旅行!悲催有~:唉!那句话肿么说来着,人比人气死人啊有木有!楼主一个苦逼的小职员,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的攒了一年的钱,好不容易去了趟塞班岛,准备省吃俭用的玩一玩犒劳一下自己!哪知道哪知道,咋就碰见了小沈阳跟他媳妇儿沈春阳内!一看人家那穿戴那气势,尼玛,楼主这是过的乞丐般的生活呀有木有!人家沈春阳穿的是VESSI 的短T,手腕子上戴的是百达翡丽的手表再看人家小沈阳,暴力熊的T,CD的眼镜,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啊!楼主再看看自己,一身最便宜的运动装,连个一般的手表都不舍得买……真实人比人气死人啊!! (图) http://baa.bitauto.com/hunan/thread-3228299.html   够了!一个民族如果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规则:为国为民的人才理应苦行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权有势的庸才蠢货理应极尽享乐,奢侈显摆,那么这样的民族还有希望吗?别忘了,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应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权分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个样。然而,不幸的是“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经济,权力与利益挂钩实际上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正在成为某些高官的新“理论”。据此,或许权力与利益挂钩规范化的“顶层设计”正在暗地里进行着呢。   呜呼,如此世道,为国为民实干者如此命薄,为一己之私作秀奉迎者如此命贵!如若听之任之,长此以往,不亡国才怪呢!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