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大经济论坛 标签 经济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经济学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日志

分享 cochrane和hamilton的主页
凸集分离定理 2014-11-9 00:57
今天关注了cochrane和hamilton的主页 cochrane和主要贡献是用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联系资产定价 hamilton也在做能源经济学 hamilton的书有R实现不错
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苜蓿产业发展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shiziz1989 2014-11-7 21:52
中国的土地资源稀缺,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经济问题,更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问题。苜蓿是牧草之王,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苜蓿草蛋白含量很高,综合营养价值显著高于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是奶牛健康,进而持续提供优质、高产、安全原料奶的基础。没有苜蓿产业的发展壮大,发展奶牛健康高效养殖便无从谈起。而发展苜蓿产业必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影响到粮食生产。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两难选择”的基本前提下进行的,即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从经济视角分析苜蓿产业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充分考虑了粮食安全这样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借用了“政治经济学”这样一个概念。 一、必须树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 (一)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 在国际上,只有“食物安全”的概念,没有“粮食安全”。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于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的问题,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随着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方面诸多问题的出现,学术界呼吁用“食物安全”取代目前的“粮食安全”的提法。原因在于,在过去生产结构单一的时候提粮食安全有意义,目前农业生产结构日趋多元化,再单一探讨粮食安全意义不大,应更多地注重居民的营养安全和食物安全。客观现实也已一再证实,猪肉生产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同样牵动着CPI的剧烈波动,牵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神经。因此,粮食安全的范围应该扩展为食物安全,其中包括肉、蛋、奶产品的安全,以及为生产充足和优质安全的肉蛋奶所必须的饲草料的安全,以充分满足居民日常摄取的蛋白质营养。 (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生产水平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和质量的粮食产出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和各要素间的匹配与融合能力所决定,由正常年份稳定的产量所体现。上述五种要素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匹配与融合程度,直接决定着粮食的产出能力。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耕地保护能力;二是投入能力;三是科技服务能力;四是抗灾能力。可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转化为耕地的数量和耕地的质量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至关重要因素。在我国,当由于供求关系或国家政策而导致粮食的比较效益高时,至少棉花用地、油料用地、蔬菜园艺用地、林果用地、牧草用地可以及时转化为粮食用地。另一方面,我国的中低产田数量基本占到耕地总量的2/3以上,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其中合理的粮经草三元结构就是国内外长期证明十分有效的耕作制度),完全可以将大量中低产田改造为良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效果可观。所以,我们在关注粮食安全时,不仅要关注粮食的现实生产水平,更应关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关注目前生产能力,更应关注长远生产能力;不仅关注现实生产能力,更应关注潜在生产能力,一定要通盘考虑、全面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傻瓜式、单一目标管理上。 二、苜蓿的适度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首先,奶牛饲料中添加苜蓿可减少粮食(或精料)的用量。 根据养牛技术专家的研究结果,在当前国内奶牛普遍的饲喂模式下,在中高产奶牛日粮中添加3公斤干苜蓿可替代1.5公斤精料。在中等农田中(具备灌水条件,在与种植粮食同等的施肥和灌水条件。),每亩可产700~1000公斤干苜蓿,可替代350~500公斤的精料,这样便可以减少相当于1亩地的粮食种植。所以苜蓿的适度种植可以替代一部分饲料玉米的种植,基本不多占用农田。 其次,饲喂苜蓿可提高奶牛单产,从而减少养牛头数,减少对粮食的消耗。 研究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3公斤苜蓿,对于每头泌乳期产奶5000公斤的奶牛来说,每日可增产鲜奶1.5公斤,这样10头饲喂苜蓿的奶牛产奶量,相当于不饲喂苜蓿条件下11头奶牛的产奶量。若全国750多万头的产奶牛都饲喂苜蓿,产等量的牛奶便可少养75万头奶牛;若按每头日供精料7.5公斤计算,则每年可减少202.5万吨的粮食消耗。由此可见,使用苜蓿饲喂奶牛,不仅可以提高奶牛的单位产奶量,而且可以减少奶牛饲养量,节约成本。发达国家奶业走过的道路我们必须得走,美国从1985年到2010年,奶牛存栏头数从1098.1万头下降到911.7万头,奶牛单产从5.91吨增加到9.26吨,牛奶产量却由6492.7万吨增加到8753.98万吨。 第三,种植苜蓿可以将中低产田改造为良田,更高效地生产粮食。 我国耕地分高、中、低产田,分别有3490.67万公顷、3951.61万公顷和2982.27万公顷,其中,中、低产田分别占37.9%和28.6%。苜蓿草根系发达而耐旱,根瘤具有强劲的固氮能力,可以疏松土壤,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据研究统计,如果通过种植苜蓿把中低产田改造为良田后,粮食亩产便可得以提高。保守估计,低产田亩均可增产20公斤粮食,中产田可增产10公斤粮食,这样通过种植苜蓿改良农田,约可提高粮食产量1487.4万吨。 第四,种植苜蓿可使用生产粮食余下的边际土地。 对于大量不适合粮食生产的边际土地,生产粮食没有经济效益,但是种植苜蓿要求的土地不如种粮那么严格,所以苜蓿生产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大量的盐碱地、退耕还林(草)地、撂荒地等。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区的极干旱地,十年十旱,种粮食基本绝产,而苜蓿仍能获得收成。不仅如此,在大量水资源不足地区,种植苜蓿还可以与粮食错峰灌溉,不会影响粮食生产的正常用水。 最后,种植苜蓿草是最不容易改变耕地用途的农业生产方式。 草田轮作是一种比较完美、经济的耕作制度,牧草生产在其中可很好地扮演粮食生产的“调节器”。在粮食供应充足时,农田种植苜蓿既可以很好培肥土壤,同时也可以生产出优质牧草以供养殖;在粮食供应偏紧时,苜蓿等草田便可立即改作粮食种植,为粮食增产奠定良好基础。只要耕地的用途不发生改变,牧草地就能很好地发挥其粮食生产能力的现实作用。 三、破除传统观念,重视扶持苜蓿产业的发展 (一)当前各地发展的苜蓿产业比较效益较高 根据我们对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等地的调研和监测,初步结果表明种植苜蓿的效益很好,特别是规模化种植效益更高。首先,苜蓿产业的效益需要延伸计算,不仅仅局限于牧草产业这个单一领域,还要将草畜结合共同产生的效益计算进去。国外经验表明,单纯种草不养畜或养畜不种草,效益都不高,只有将草畜结合,综合效益才能得以充分显现。如奶牛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苜蓿,导致奶牛精料用量的减少、奶产量提高、牛奶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以及奶牛发病率的下降,所产生的一系列效益应归功于苜蓿产业。其次,苜蓿是多年生作物,一年种植,多年受益,所以计算苜蓿种植的效益时不应局限于第一年,应该综合衡量、延伸计算全部收获年份的整体成本效益,然后再向每个年份进行分摊。第三,苜蓿产业的最终效益要靠发展精品畜牧业来体现。当前,尽管从美国进口的苜蓿,每吨到岸价达到3000多元,但仍然有许多大型奶牛养殖场争相进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质优价高的高端原料奶所需。 (二)苜蓿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更高的基础条件 苜蓿产业与其他牧草产业的发展一样,比其他种植业的发展难度更大,在一个区域内必须形成一定的“气候”或“氛围”才能比较顺利发展。种粮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随意种植几亩都可以,完全的人工种、收、贮都可以获得收成;而种牧草就不行,不能说苜蓿效益很好就马上会有大量农户种植,就很顺利获得效益。种植牧草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必须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必须有为牧草生产提供的“耕、种、收”等全程的机械化服务,必须有收购牧草的企业或营销组织,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必须具备牧草产业发展的基本“氛围”,这样牧草生产的效益才能顺利实现。 (三)当前苜蓿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 尽管苜蓿在我国也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也仅是起始于本世纪初的事情。当时在国内退耕还林草政策和国际市场对苜蓿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在北方地区发展起大量的苜蓿种植基地和草产品加工企业,但当时并没有培育起稳定的国内需求市场,在国际市场动荡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新一轮的苜蓿产业发展潮流始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一轮发展是国内强劲需求的拉动所导致的,建立在国内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强劲需求之上,市场需求是稳定的,苜蓿产业的发展也就有了稳定的基础。但毕竟苜蓿产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很不完善,产业各环节的技术条件薄弱,基础设施条件严重落后,特别是农民对苜蓿产业的认识还很肤浅,且粮食补贴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牧草业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出台种植牧草与种粮同样的优惠政策是必要的。牧草良种补贴、种植牧草直补和牧草种植、收储、加工机械补贴等政策的颁布将有利于推动处于幼稚阶段的牧草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还要扶持牧草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加大技术支持和推广力度。 (四)苜蓿产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拉动 每一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其相应的成熟、完善的市场来支撑,牧草产业更是如此。牧草产业要想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通过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最终流向奶业等养殖产业,同时还要有高度发展的消费市场来拉动和引导。所以,牧草产业只是一个中间产业,提供的产品也仅是中间产品,必须通过养殖产业的“消费”和转化才能产生最终产品。因此,发展牧草产业,必须实施紧密的草畜结合,充分依靠优质、绿色、无公害等特色畜产品品牌的创建来拉动对牧草的强劲需求。当前国内对高价苜蓿的强劲需求就是奶企生产高端奶产品和创建优质品牌所导致的,只要养殖户有持续强劲的需求,种植牧草的经济效益就会得以体现,从而进一步刺激更多资源进入牧草行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王明利 杨春 胡向东 石自忠)
个人分类: 牧草产业经济|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解说实例
HZZH 2014-11-7 20:19
本文以最浅显的道理阐述经济的真相。不会有任何所谓的学术妓女们常用来欺骗人民的深奥的学术理论,还事实清白,真相只有一个,让我们擦亮眼睛,洞观今天发生的一切。本文在以下几方面阐述中国经济真相。 1 、什么是经济发展? 简单的讲经济发展就是有钱,但钱从何来?钱只能印出来。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印钞机不停的运转? 假设一个岛上有 1000 口人,与世隔绝,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 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 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 2 、什么是对外贸易? 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 1 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 1 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 2 元换 1 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 3 、什么是通货膨胀? 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 100 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 100 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 100 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 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 100 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 200 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 100 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 N 多个 100 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架了岛上的经济。 4 、房价能绑架中国经济吗? 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使中国央行发行了太多的人民币,如果房价下降,等于把那颗石子投进了海里,那么多印出来的钱会使中国产品价格飞涨,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看似房价与石子毫无相干,可是他们的属性是一样的,就是价格和价值严重的背离。实际上房地产的崩盘受害最大的并不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而是整个中国经济体系。为什么政府迟迟没有把房价降下来,不是降不下来,如果真想降房价,只需要一道政令,房地产价格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可是后果谁能承担,严重通货膨胀谁来负责? 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的经济,是无可置疑的,是客观实在的,没有人能改变。 不管谁是总理,廉洁也好,贪污也好,都希望社会和谐,可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5 、房价和通货膨胀有关系吗? 可更棘手的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如果降房价,面对的是马上的通货膨胀,可不降房价,那么面对的就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何去何从?所以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稳定房价,然后在社会产品增加时,减少货币的投放量,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来使中国经济软着陆,这是最好的办法,我们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这个逻辑。不信的话,可以查阅一下近年来政府发布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业的措施。 可是为什么房价不稳定而且更加的疯长呢?难道是开发商与政府在博弈吗?告诉你在中国没有人能和 “ 党 ” 叫板,几个肚子大点的开发商是没有这个实力的。实际上是幕后的另一只黑手在和中国政府博弈,这支黑手就是外资,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攫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黑手。 6 、房价高涨的原动力是什么? 使房价上涨的动力很多,房价上涨对其有利的人就是动力之一,比如:为了 GDP 和个人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赚钱的开发商、炒房族、以至于买了房的所谓 “ 房奴 ” 都是是房价上涨的动力,可是最大的原动力不是这些,是外资,是美国的以攫取超额利润的各大财团。 开发商作为商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各行各业都有商人,难道想赚就有吗?那除非是神话。房地产业的开发商也一样,不是他们想赚多少就有多少的。根据价值规律,当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时,会有一种趋向正常价格回归的力量钳制价格的上涨,可是在中国的房地产业,这种规律似乎不起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一个参考范围的原因,如果以中国经济本身而言确实打破了这个规律,可是目前的情况是有一股力量在维持着房地产业的价格,即托市,那么谁在托市呢?谁能在房地产业失控能得到巨额利润的人就是托市的人。 讨论这个问题前,现看一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情况。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近几年迅速由 1 、 2 千亿突破万亿,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难道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挣来的吗?这个不需要证明,看中国的 GDP 增幅就知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 GDP 的增幅。显然不是挣来的,那么除了挣来的一部分,那么就是所谓的 “ 国际热钱 ” 的涌入,而国际热钱的涌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取得高额的回报。 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市场后,首先要兑换成人民币,那么一下子哪有这么多人民币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印钞机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这笔钱用来托住已是烫手山芋的房地产市场,就是拼命的投资房地产业,当房地产价格因背离价值而向下波动时,通过托市再把它抬高,反复如此,给人的表象就是房产价格决没有偏离价值。导致房价越涨越高。 而开发商呢,他们一到房子将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有人出高价买下来,他们怎么会降价,如果没有这部分资金在运作,别说是开发商联盟,就是全国只有一个开发商,价格也会降下来,没有人买了,难道等房子发霉吗? 那么外资持有这么多高价房产做什么?不怕砸到手里吗?不怕!为什么呢?在这个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冤大头在最底下接着呢,是谁呢?就是中国的商业银行,由于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一流的流通性,近年来没有看到任何萎缩的迹象,放了贷款就盈利,为什么不贷款呢?没有理由不放贷款。 加之中国老百姓买房的心情,外资可以轻易的把高价房转嫁到中国的银行和消费者身上,连炒房的农民都能赚到一杯羹,职业的外资会赔钱吗? 7 、那么房价一直涨下去,会怎样呢? 房价一直涨下去,开发商会笑还是会哭?什么情况下会笑?什么情况下会哭?在中国政府近几年来密集的几十道金牌的调控下,房价还是如脱了缰的野马一样狂奔不止。暂且不论何时能停止上涨的势头,毕竟房价在目前还是上涨的,所以我们就看看房价上涨不止会带来什么。 首先:由于 GDP 上涨,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上文说的 “ 保持产品交换的继续 ” 要不断地投放人民币,即开动印钞机。只要房地产这个石子还没有投入到大海里去,还有一定的流通性,那么就不会有通货膨胀的发生。其次:开发商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赚取巨大的利润。再次:能看到的是,炒房族会赚钱、所谓的买房的 “ 房奴 ” 会增值。 都赚钱!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亏了呢?钱从哪里来呢?如果你是有炒股的经验就会知道,如果投资价格和价值背离的商品,你赚的钱就是别人赔的钱,那么套用到房地产上,就是买房自住的人,现在看似增值,那是镜中月、水中花,你不变现就不是你的。再有就是当价格完全回归真实价值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到真实价值一下,被高价房套住的投资者。还有一个就是开发商。 为什么说开发商也有赔钱呢?大家知道商人的本性是赚钱,赚取利润。如果一个商人投机一次就永远都不做这个生意了,他是赚钱了,可他不是商人,这种商业行为没有意义。由于商人的本性,所以赚来的钱会继续扩大再生产,在能赚钱的领域不断的加大投资。这个道理从生活中就可看出来,越是做大生意的人总喊没钱,因为要更大的流动资金来维持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所以一旦房价回归真实的价值之时,就是有一大批开发商崩溃之日。这个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任何行为为转移的。如果现在有开发商逃离房地产业的角斗场,那么跑得慢的就是最后的输家。如果都不跑,就像击鼓传花一样,最后拿到接力棒的就是接盘者。有句话叫: “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 。也许只不过是方式不一样,看谁的运气好而已。 可是现在却没有任何的开发商赔钱的迹象,有的是开发商不断的赚钱,老百姓送钱都来不及。只是因为目前房价还在上涨,房产还在不断的流动。一个巨大的问题来了,这样不断上涨的房价何时是个头啊。 8 、坐在华尔街办公室的财团们是如何吸干中国山区一个农民的血汗的? 毛泽东说过: “ 帝国主义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图谋不轨,想达到他们的罪恶目的。诚然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嚣张,但他们确实在活动着。 ” 是不是冷战结束就代表着人类的和平得以实现呢? “ 一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 就能掩盖帝国主义噬血的本质吗?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对的,但它只不过是帝国主义用来欺骗人们的伎俩罢了,说到和做到永远是两码事。 国际财团通过国际热钱涌入中国,使人民币加大发行量,然后通过房地产炒作,把中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无限制的提高, GDP 的增长又一次使人民币的发行量被迫提高。国际财团心黑手狠,双管齐下,目的就是使中国经济热到烫手,热到让每个中国人为之疯狂。 我们暂不去关心这个过程,我们放眼未来,看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换句话说财团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明显,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财团们最乐见的结果。先做个假设,比如国际热钱在投资的中国房地产领域里上演最后的疯狂后,然后把房产成功解套全部变现,如果此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达到美国预期最高时,汇率是热钱逃离时需要相乘的那个倍数,会发生什么谁都能想到,所有热钱会一夜之间全部兑换美元逃离。财团们会赚得沟满壕平,中国市场上除了钱就是钱,能遮住天的大把人民币将成为中国人民的噩梦。 这是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财团最乐见的结果。近期美国不断的通过政治、贸易等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而中国政府迟迟不升值或小范围的升值,远远没有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这是在出口处的中美之间的博弈。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顺便提一句,如果真的这个升值预期达到了,中国楼市将重演日本上世纪 90 年代崩盘的历史。只是那时中国经济也会像日本一样进入一个连续低迷不振的不归路。 在这种攸关民族生存的问题上,政府会坐视不管吗?就算是退一步来讲,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政府遇到这种情况,因为这个资本运作同时也极大侵犯了政府的利益,也会拼命反搏的。 9 、那么中国政府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化解这一 “ 经济危机 ” 呢? 在有关这场围绕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选择的中庸路线。我一直相信:物极必反,中庸,是老祖宗留给后人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 既然是中国房地产 “ 绑架 ” 了中国的经济,那么我们就从 “ 绑架 ” 说起。何为 “ 绑架 ” ,应该是相对弱的一方,拿着相对强的一方的 “ 要害 ” ,使相对强的一方即便有能力对付弱的一方,但碍于投鼠忌器,无力可施。 我们先来看看绑架双方的阵容和各自手上的筹码。房地产业的主体是开发商,所以开发商算一方,它绑架的要害是中国经济,那中国经济是谁的要害呢?是中国人民的要害,代表中国人民的,目前只能是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算一方。外资呢?它是煽风点火者,划到开发商一方。中国政府一方有公权力,可以通过税收、财政、经济政策、行政手段对开发商阵营施力,开发商阵营通过源源不断的后备资金来绑架中国经济,且不断的提高赎金。 问题已经摆在这里,怎么办呢?冲上去一枪击毙,那歹徒非撕票不可,太极端不可行。所以有为政府开出药方,只要实现了某某一条既可降低房价的主意,就犹如这一枪击毙一样是不可行的。我们想象如何解救绑架事件的,首先要稳定住对方的情绪,再一步步地靠近,但这种靠近虽会引起歹徒的敌意,但不会导致他撕票,然后再进一步稳定情绪,再靠近,然后条件成熟时,再稳准狠,即保证人质的安全,又要保证歹徒一举拿下。这才是真正的营救。所以中庸才是解决棘手问题的杀手锏。极端、盲目、冒进是要不得的。 针对如何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绑架问题,就要围绕问题的关键部分一步步地施加反作用力,然后一举成功,才是正道。 第一个关键的部分就是汇率,中国政府会严把汇率关,我们可以预期的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决不会过快升值,但会小幅升值,就是要稳定对方的情绪,如果一点不升,对方会狗急跳墙,如果升的过快,是给自己掘墓,所以为什么中国汇率升幅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看美国政府的态度跟一个绑匪是多么的贴切,我要一瓶果汁,为什么拿来半瓶水。可又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还能暂时解渴。 第二个关键是限制资产流动性,既然房地产能绑架中国经济,说明它举足轻重,限制房产的流通性,就可以限制资产的流动性,注意这里是两个概念, “ 资产流动性 ” 和 “ 房产流通性 ” 。两者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关。房产流通性减弱,资产流动性减弱,那么需要印刷的人民币就减少。就像那个石子,不流通马上通胀,不涨价流通没问题,可是行不通,外资也不同意。既然是不断的上涨价格,只能一步步地限制房产流通,只要房产流通性少一点,通胀就会显现一点,然后再通过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柔性政策来调整一点,用柳叶棉丝掌来化解泰森的一记重拳,以绵柔克强刚、化千钧于无形,这就是中国政府的策略(这好像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我们从官方媒体就能看到相关的消息,楼市签约率在下降,即流通性在下降,然后物价开始有所涨幅,如猪肉等副食产品,但央行马上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来稳定物价。不知各位看官是否也看出些端倪。可预期的是,到完全化解危机之前,会不断地加息和调高准备金率,同时房产流通性会越来越弱,这个预言是否准确可在以后的央行政策上验证。等完全消除了由于经济过热导致的通货膨胀预期,那么就是房地产价格回归真实价值之时。 不管你看到没看到,这已是最后的疯狂,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如果这场博弈以外资胜利而告终,那么中国经济将步日本 90 年代持续下滑的深渊,由于外资撤走,房市赖以生存的支柱坍塌,房价会一落千丈,可到时候不管是开发商还是老百姓都将承受经济下滑之苦,持有的货币迅速贬值,即便房价落下,也不一定买的起。这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可接受的,也是无法接受的。 第二,如果外资以失败而告终,即在汇率上把住出口,让房价回归真实价值,把外资同样套在中国,这才是胜利的前提。那么以美国财团为首的帝国主义噬血者必将疯狂报复,会在投资、出口等各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我们今天人民币升值没有达到美国预期,已经导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受打压,进而引起了众多的贸易摩擦,由此可见一斑。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是,投资、出口和消费,在投资、出口领域遭到报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我相信不会影响我们的发展速度,别忘了还有一套马车是 “ 消费 ” ,房价下降后,如果你是爱国者,请现在保护好你的钱包,到时千万别羞羞答答,要果断地出手买房,中国经济会在消费领域异军突起,继续独占世界经济引擎的鳌头。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对《经济学不要大而化之》的补遗
ldjdkj 2014-11-7 11:40
在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经济学始终是被政治绑架的一门学科。纯粹的宏观经济割裂了微观经济的影响,此外经济学面对的是社会,是人。所以,西方经济学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在经济体系架构中的作用和反作用。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变革,不能脱离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取向,不能脱离忽视政治架构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力。所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单有“产权 明晰” 是不够的,还要借鉴西方发展出来的社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法治经济学、组织经济学等等学科的成果。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经济问题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但就宏观而论或是单就微观而论都是片面的。对一个经济问题或现象要从多维视角来探究才是可取的途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一个经济学人离开实践和社会调查,难免范范空谈。上世纪70年代初,山东省东明县意为人民公社的老书记面对“抓革命促生产”的极端做法愤而斥之:“社员生活要吃粮,国家建设要用粮,你不种粮,他不种粮,只顾革命哪来的粮” !文化程度不高的公社书记这短短的一句话就把经济学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了, 反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轰轰烈烈学术论坛,鲜见有价值的学说。这就难怪陈嘉映先生说“ 中国人当然更不缺聪明和技术,在两千年中,中国的技术不说比欧洲更发达,至少是不差。但是中国人始终没有理论兴趣,中国人的理论都是闹着玩的,这个不但历史上这样,到今天也是这样,从阴阳五行理论到宋明新儒学的理论,都是闹着玩的,没有当过真。我们这一两代人给世界文明增添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你要问理论,我敢说的确是没有增添什么。人家有一个人类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我们就去做田野研究,作为人家的理论的一个例证 ”, 这的确值得经济学界的人们思考。 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法治,而法制总是滞后的,因此市场并不无所不能的“万能上帝”,“无形之手”也会干出坏事。而计划经济从字面上讲也未必就是万万不可用之“恶魔”。就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ZF不尽快出手干预,单靠市场的逐利性是否就可以短时间平息次贷危机的影响?计划体制和市场模式大底与社会的政治架构有关。不同的国情也不妨兼而有之:计划经济中的市场兼容性(即计划外经济),或者市场经济框架下的计划性。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存在是必要的,错误在于大一统政治架构下高度的垄断性。在经济危机时刻ZF的管控还不能说不是一种办法,ZF的管控就是管理,它包含了计划、组织、协调和调整的意思。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在某一时期采用计划经济中的市场兼容性(即计划外经济)可以快速建立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发达国家要避免经济结构失衡也有管控(计划)的必要性。只是,计划要有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形成高度的垄断。市场也要有起码的规范性和秩序性,适当的产业结构和总量控制也是必要的。总之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东西,也很难找到绝对怀的东西。
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宏观部分)均已看完,开始进入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阅读 ...
vanhongbin 2014-10-26 22:01
希望能在12月看完这套书。
0 个评论
分享 2014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出炉
Yokai 2014-10-13 22:53
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通过论文征集共收到中英文投稿700余篇,其中优秀论文数量众多。 为保证年会最佳的学术交流,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经济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经济学者对年会投稿文章进行了集中评审,共选出中文235篇、英文58篇优秀论文参会。 今年年会拟按惯例组织女经济学者专题、国防专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专题,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专题,微观家庭金融行为专题等。 以下为2014年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名单,公布表单中的作者信息为投稿系统直接导出(英文文章信息从邮箱所投稿件中摘录),若有需要更正之处,请您务必于10月28日之前将需要更正的个人信息、论文题目,所属领域发信致 mail2cenet@aliyun.com 。 注:第14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将于2014年12月13日-14日在深圳北京大学大学汇丰商学院召开,届时还将举办经济学年会人才招聘专场和经济学图书展。敬请关注年会官方网站-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www.cenet.org.cn)的最新消息。 中文入选文章 稿件领域 论文题目 作者 单位 产业组织理论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王磊,夏纪军,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产业组织理论 自然垄断的测度模型及其应用——以中国重化工业为例 陈林,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产业组织理论 消费者理性预期与企业的动态研发策略分析 张剑虎,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产业组织理论 政策性负担、规制俘获与食品安全 龚强,雷丽衡,袁燕,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产业组织理论 自然灾害、社会信任与产业集群 阮建青,张晓波,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发展经济学 收入差距与炫耀性消费 周广肃,樊纲,马光荣,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发展经济学 跳出“腐败陷阱”:与经济效率激励相容的反腐败改革 叶静怡,赵奎,方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距离、知识溢出与创新——基于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叶静怡,林佳,姜蕴璐,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政府补贴、所有权性质与企业研发决策 孙晓华,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中国GDP统计数据可信吗:来自外太空的证据 陈丰龙,徐康宁,刘修岩, 东南大学 发展经济学 房价影响竞争力:2003年之后的土地政策如何推升了工资? 陆铭,张航,梁文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技术进步方向转变诱导劳动力结构优化了吗? 董直庆,蔡啸, 吉林大学商学院 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模仿、经济增长与就业 秦永, 南京审计学院 发展经济学 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宇,干春晖,张亚军, 上海财经大学 发展经济学 要素市场扭曲、垄断势力与全要素生产率 盖庆恩, 上海财经大学 发展经济学 中国各省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的实证比较 吕明元,陈维宣,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村干部素质、基层民主与农民收入增加 赵仁杰,何爱平, 西北大学 发展经济学 经济发展与交通事故:斯密德“倒U型”法则在中国成立吗? 刘瑞明,佟欣,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 2001-2012中国省域工业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 ——基于修正的3阶段DEA模型 刚翠翠,任保平,李娟伟,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 劳动力市场分割、迁移成本和滞后城市化 李勇,魏婕,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 中国能源增长核算以及对TFP的再解释 邹沛江,张大永,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发展经济学 中国的贫困现状、特征与反贫困政策措施:基于等值规模调整后的再分析 宋扬,赵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收入来源、收入平等与集体效率: 对中国集体制农户收入流动性的考察 黄英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发展经济学 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后工业社会中的一种新解 叶提芳,葛翔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律与经济学 知识产权纠纷解决行政偏好与企业创新激励 苗妙,魏建,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公共经济学 “营改增”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收入和消费的双重视角 葛玉御,田志伟,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公共经济学 新农保、宗族网络与农村家庭代际转移 范辰辰,李文,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公共经济学 全面直管还是省内单列:省直管县改革的扩权模式选择 gongrukai,姚东旻,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公共经济学 节能一定会抑制经济增长吗?——基于不同节能政策实施效果的考察 程时雄,柳剑平, 湖北大学商学院 公共经济学 税制结构、税收低估与居民的再分配需求 徐建斌,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公共经济学 税收凸显性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以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例的经验分析 陈力朋,刘华,徐建斌,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公共经济学 经济集聚、税收竞争与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程度 邓明, 厦门大学财政系 公共经济学 优质义务教育的支付意愿: 基于住宅租售比的实证估计 张牧扬,石薇,陈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经济学 中国增值税与营业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影响演变的分析 田志伟,胡怡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经济学 村庄直接民主与农村居民幸福感 职嘉男,陈前恒,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经济学 公共支出政策如何影响社会信任:中国的微观经验 陈思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公共经济学 保障性住房建设困境与土地财政——对城市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 谭锐,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管理经济学 吃喝腐败、寻租与政府补贴 申宇,陈震, 复旦大学 管理经济学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效率研究:新的方法和假说检验 孙祁祥,边文龙,王向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 国际经济学 人民币汇率变动如何影响员工收入? 徐建炜,戴觅,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学 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省级出口竞争力 沈国兵,张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 贸易网络地位、自主研发能力与高端制造业技术扩散 ——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 孙天阳,许和连,吴钢,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学 国外最终需求对我国碳排放诱发效应及SDA分解 肖皓,陈娅妮,汪寿阳,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国际经济学 企业家精神的国际溢出——来自FDI渠道的证据 刘鹏程,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国际经济学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世界经济再平衡——基于全球生产分工的视角 谭人友,葛顺奇,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国际经济学 全球价值链分工如何改变了贸易利益? 李宏艳, 天津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学 对冲、金融约束与出口汇率弹性 赵仲匡,李殊琦,杨汝岱,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学 南-北国际分割生产效应的模型分析 杨永华, 云南师范大学 国际经济学 人民币汇率的进口价格传递效应:来自微观面板数据的证据 黄滕,金雪军,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 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的三元边际 杨连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 出口经验、路径依赖与企业出口的地理广化 陈勇兵,李梦珊,赵羊,李冬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际经济学 多产品进口企业、进口产品转换与企业生产率 陈勇兵,赵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行为经济学 群体分类能否解决公共合作的囚徒困境难题?——来自公共品实验的证据 连洪泉,周业安,陈叶烽,叶航,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宏观经济学 利益冲突下时间不一致性政策的理论建模及应用 路继业, 东北财经大学 宏观经济学 逻辑平滑转移机制、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与不确定性:基于逆序构建的NLRE模型的实证研究 郭凯,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异质性企业与中国城镇居民就业 郭长林,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 中国减排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和最优碳排放量研究 程时雄,柳剑平, 湖北大学 宏观经济学 金融抑制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发展战略的视角 张建武,王茜,林志帆,赵秋运,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宏观经济学 劳动力成本上升、资产泡沫与中国经济波动 郭念枝,村瀬英彰, 闽江学院公共经济学与金融学系 宏观经济学 结构变迁中市场与政府的贡献水平测度——基于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晶,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学 债务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龚刚,徐文舸,杨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 中国罕见灾难冲击与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及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的实证分析——基于贝叶斯DSGE模型 袁靖, 厦门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 宏观经济学 公众预期对房价及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 许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宏观经济学 什么决定了技术进步的方向? 黎德福,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 宏观经济学 房价预期、房屋资产与中国居民消费 ——基于总体和调研数据的证据 万晓莉, 西南财经大学 宏观经济学 房价波动对我国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 张笑, 西南民族大学 宏观经济学 中国土地政策与经济波动 何怡瑶,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 存款利率开放、经济结构调整与货币政策转型 李宏瑾,洪浩,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宏观经济学 央行沟通、实际干预与货币政策效果的频域异质性 林建浩,赵文庆,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金融学 政策差异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影响 梁巧慧,胡金焱,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学 股权集中与信贷约束 ——来自世界银行2012年中国企业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 陈兴,成福玲,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金融学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绩效:来自公司治理的影响 茹璟,薛娇娇,Ting Ren, 北大汇丰商学院 金融学 投资效率、公司治理和高管变更 岑维,童娜琼,王京,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金融学 “政商旋转门”—独立董事政治联系、 政府补贴和企业经济社会效益 童娜琼,岑维,沈若琳,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金融学 新基金进入的竞争效应研究 冯旭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学 晋升激励、考核机制与国有企业研发投入 俞鸿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学 融资流动性与系统性风险——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 吴卫星,蒋涛,吴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及应用金融研究中心 金融学 银行能够实施有效监督吗?——基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研究 张光利,刘轶,戚俊峰,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金融学 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非线性调整 潜力,胡援成, 华东交通大学 金融学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借款价格的影响:趋势、效率和政策含义 钱雪松,杜立,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学 人民币安全溢价测算:2004-2012 范小云,郭步超,袁梦怡, 南开大学金融系 金融学 资本市场错误定价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影响分析 王璐清,何婧,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学 道德风险与银行再融资选择: 为何资产证券化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工具? 刘航,王勇,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金融学 地区政治能量、地方IPO热潮与公司业绩逆转 蔡庆丰,张浩,郭俊峰,郝凯, 厦门大学金融系 金融学 生产潜力、市场择时、外国竞争与企业并购——基于中国企业国内并购与跨境并购的比较研究 何彦林,刘莉亚,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学 早年灾害经历与金融风险态度异质性 黄枫,孙世龙,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学 同城VC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开展创新投入吗? ——来自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证据 徐晓萍,张顺晨,敬静,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 金融学 企业创业板上市前为何引入私募股权投资者 ——基于发行成本及核准上市之间权衡的视角 张子炜,李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 金融学 询价阶段机构投资者报价策略实证分析 胡志强,姜雨杉,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非线性相依结构、时变系统性风险测度与后验分析 王锦阳,刘锡良,杜在超, 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学 一股独大不利于公司治理吗?——基于持股模式和两类治理成本的经验证据 尹筑嘉,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学 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研究 张小茜, 浙江大学 金融学 中国信贷供给周期的实际效果:基于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 王义中,陈丽芳,宋敏,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学 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贷款—银行视角下的合谋还是合作? 马松,潘珊,贾春新,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深改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金融学 中小企业主政治背景对担保费率及银行贷款条件的影响分析 马松,潘珊,姚长辉,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深改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金融学 企业自主研发、IPO折价与创新能力的信号效应——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徐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 官员变更与资本市场发展 罗党论,佘国满,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金融学 我国要素市场发展差异、企业性质与异地并购绩效 姚益龙,刘巨松,刘冬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金融学 企业创新来源:信贷市场还是股票市场? 刘培森,尹希果,李后建, 重庆大学 经济史 战争的遗产: 太平天国战争对近代人力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李楠,林矗,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史学系 经济史 历史冲击与发展: 太平天国战争对经济发展长期影响 李楠,林矗,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 经济学教育 匿名审稿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学进步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研究 刘瑞明,赵仁杰,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高校扩招如何影响教育溢价? 马光荣,纪洋,徐建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最低工资标准与农民工收入不平等 叶静怡,杨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我国遗产继承与财产不平等分析 吴珊珊,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 尹志超,宋全云,吴雨,彭嫦燕,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中国代际教育流动性的水平与趋势:基于多种方法的测度 潘春阳,吴柏均,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政府干预、投资品相对价格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徐蔓华,赖艳,赵秋运, 华南师范大学 劳动、人口经济学 融资约束、企业储蓄和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发现 赵秋运,魏下海,马晶,林志帆,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社会关系网、朋友圈效应与农民工收入 王春超,张呈磊,周先波  , 暨南大学 劳动、人口经济学 自我雇佣有利于农村外出劳动力市民化吗?—来自RUMiCI2009的证据 宁光杰,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劳动、人口经济学 动态死亡率模糊性对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 汪丽萍,朱文革, 上海财经大学 劳动、人口经济学 外出务工,心理健康及自选择性--基于反事实分布的分析 傅伟,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高校扩招降低了大学教育回报率了吗 蔡海静,马汴京,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 刘国恩,陆方文,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 劳动、人口经济学 计划生育损害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么? 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人的城镇化”:文化距离与社会融合 徐现祥,刘毓芸,肖泽凯,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农业经济学 要素丰裕度、技术进步偏向性与中国农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 王林辉,袁礼,国胜铁,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经济学 农地流转、土地规模与农户信贷约束——来自江苏的经验证据 黄惠春,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农业经济学 关税减让、汇率升值与农户福利——价格传导视角 张腾飞,朱晶,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学 “一家两制”:对农户模型理论的拓展 于泽洋,周立,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农业经济学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及贷款可得性研究 余新平,熊德平,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业经济学 农户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玉米种植户为例 张崇尚,吕开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农业经济学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的影响因素:一个理论框架及其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肖卫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经济学 资源禀赋、结构差异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决定 乔长涛,王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区域经济学 集聚经济是工资差距的来源吗?——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吴晓怡,邵军,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 从外太空看中国省区经济趋同 王贤彬,黄亮雄,徐现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区域经济学 城市规模、中间产品与异质厂商生产率 赵曜,柯善咨,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区域经济学 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 张望,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 实际政治权力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影响 李飞跃,张冬,刘明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经系 区域经济学 边界效应、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壁垒 何雄浪, 西南民族大学 区域经济学 价格差异、市场分割与中国省际边界效应 —基于断点回归方法的实证分析 黄新飞,陈珊珊, 世界经济研究 中国出口增长实现以质取胜了吗? 刘瑶, 东北财经大学 数理经济与计量经济学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Bootstrap LM-Error检验研究 任通先,龙志和,陈青青,林光平,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数理经济与计量经济学 住宅投资、要素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半参数非线性空间计量分析 吴玉鸣, 微观经济学 距离、信息和贷款定价--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公告数据的经验分析 钱雪松,金芳吉,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微观经济学 社会网络、信息获取与家庭创业收入——基于中国城乡差异视角的实证研究 张博,胡金焱,范辰辰,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卫生经济学 医保统筹制度对促进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实质公平的探讨 顾海,马超,宋泽,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经济学 住房拥挤、小孩健康和学习成绩 温兴祥,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政治经济学 市场、社会行动与最低工资制度: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叶静怡,赵奎,方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 过度自信、官员异质性与地方经济增长 万欣,张克中,马媛媛,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政治经济学 作为社会契约的合作社:应用Ramsay模型理解合作社原则 许建明,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结构变迁的内生性理论 黄少安,韦倩,杨友才,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制度经济学 国家结构、特授权力与中国转型 韩忠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制度经济学 双重金融压制、外源融资错位与企业技术创新*——为什么我国金融系统存在创新产出的低效率? 刘政,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制度经济学 异质性文化资本、适度规模与创新效率 李娟伟,任保平,刚翠翠,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中国经济改革 城镇化模式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居民消费 汤向俊, 江苏科技大学 中国经济改革 中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配置 江永基,蔡继明,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转型期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估:1999-2010 gongrukai,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FDI提升还是降低了中国环境规制?——“污染天堂”假说的新检验 李子豪,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工业废气污染物影子价格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程时雄,柳剑平, 湖北大学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非线性效应——基于中国272个地级市PSTR模型分析 刘建民,陈霞, 湖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政府鼓励企业节能的最优激励契约及其政策传导机制 甘兴,张汉江,赖明勇,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城市经济结构、技术外部性与土地集约利用 彭冲,金培振,李玉双,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环境政策激励和技术进步方向转变 李多,董直庆, 吉林大学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低碳技术下边际减排成本与工业经济的双赢 杜敏哲,王兵,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分权、寻租与“资源诅咒”——理论分析与中国省际地区的经验依据 * 邓明, 厦门大学财政系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过犹不及的资源“红利”:资源依赖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邵帅,杨莉莉, 上海财经大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我国环境规制改革缓解了省际边界污染问题吗? 林立国,孙韦,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本深化、经济结构变迁与二氧化碳排放 黄晓芬,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吕明元,陈维宣,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居民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 周晨,李国平,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农户受偿意愿研究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南水源区为例 周晨,丁晓辉,李国平,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我国环境规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 师美妮,岳利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评估:基于物质平衡原则 袁鹏,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产业组织理论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最优专利授权:固定费用还是特许权收费 叶光亮 中国人民大学 产业组织理论 中国的企业规模及规模分布合理吗?—基于资源错置视角的分析 李旭超,罗德明,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农户人力资本收入效应研究 杨国涛,段君,刘子訸,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 小农家庭参与土地经营探因——家庭收入结构与收入差距视角 冷智花,周靖祥,许先普, 湘潭大学商学院 公共经济学 人口结构变迁、福利制度错配与主权债务适度规模 郭敏,黄晓薇,黄亦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公共经济学 债务利用效率与外债负担 杨云,陈乐一,邓佳燕,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公共经济学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公共支出效率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DEA-Tobit分析 潘春阳,高强,吴柏均,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管理经济学 要素禀赋框架下的政府科技激励与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SYS-GMM检验 郑琼洁, 南京社会科学院 管理经济学 高管同酬、激励效率与公司绩效 黄再胜, 国际经济学 国际市场竞争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 高越,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行为经济学 资源分配决策中规则偏好及其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关宏宇,朱宪辰,周彩霞,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行为经济学 腐败的悲剧——腐败本质的一项实验研究 姜树广,陈叶烽,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宏观经济学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效应:理论与实证 Huangkainan,赵丽娟,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动态 郭长林,李艳鹤,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 融入金融信息粘性的DSGE模型-基于中国数据的模拟 汉桂民,李雪松, 济南大学 教育经济学 教育回报率的家庭背景差异——基于CGSS2008的经验研究 祁翔,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金融学 政企合作、企业合作亦或创新成长? 王凤荣,孙涛,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金融学 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 ——来自中国银行业经验证据 李明辉,孙莎,刘莉亚,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史 赋税改折与明代白银货币化 陈昆,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经济史 送瘟神:新中国血吸虫防治对人口增长 影响的实证分析(1953-1990) 李楠,卫辛, 上海财经大学 农业经济学 畜禽养殖产业集聚演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姚文捷, 浙江工商大学 数理经济与计量经济学 空间多层次误差模型的估计方法研究 叶倩婷,龙志和,陈青青, 华南理工大学 数理经济与计量经济学 不确定性预期、异质性风险偏好与家庭资产配置选择——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实证研究 周先波  ,代川,洪振鹏,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微观经济学 “穷爸爸、富爸爸”真的重要吗? 金梦洁,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卫生经济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续保意愿实证研究 王国军,周新发,石安其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政治经济学 地方政府行为、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朱勇,邓邵磊,张建武,赵秋运,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营、企业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研究 周阳敏,郭慧娟, 中国反垄断网 中国经济改革 事权范围、决策权配置与中国政府精英化 李石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刘军,马勇,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效应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程时雄, 湖北大学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进口真实碳福利视角下的中国贸易减排问题研究 ——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李真,俞冰笑,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能源强度约束政策有效改进中国能源效率了吗?——来自工业部门的经验证据 杨振兵,邵帅,张诚, 南开大学 发展经济学 中国经济2014-30展望:理论与政策分析 郑义,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经贸学院 国际经济学 外资企业选址与企业生产率 李佩源,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国际经济学 要素市场扭曲如何影响中国多产品企业出口:广度、深度还是总额? 周康, 暨南大学 国际经济学 贸易开放影响了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吗? 彭瑞娟,徐建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金融学 中国银行间市场中票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宗磊,孙磊,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金融学 交叉上市、流动性竞争及对A股证券市场的影响 陈学胜,方红星,崔丰慧, 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金融学 存量流量一致框架下中国金融网络抗毁性研究 温博慧,袁铭,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劳动、人口经济学 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拉大还是缩小?——来自跨国数据(1980-2011)的经验发现 蓝嘉俊,魏下海,吴超林,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在职培训对企业生产率和工资的影响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王万珺,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劳动、人口经济学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李强,姜太碧,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经济学 农户行为“邻里效应”的博弈学习模型 姚瑞卿,姜太碧,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区域经济学 城市空间成本、双技术溢出与环境污染 何雄浪, 西南民族大学 区域经济学 合作博弈框架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姚瑞卿,姜太碧,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世界经济研究 中国OFDI动机及其双向技术溢出—基于二元边际的实证研究 聂飞,刘海云,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微观经济学 外生冲击、代理人实力变化与威权组织内部领导权变更:“养寇自重”的博弈分析 郭广珍,章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政治经济学 利益同盟、腐败与高房价: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张浩,李仲飞,邓柏峻,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研究:时空比较、动态演进及收敛性 田云,张俊飚, 发展经济学 中等收入的“增长陷阱”:一个“适宜制度”的视角 韩忠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发展经济学 “欲速则不达”:金融抑制、结构转型阻滞与“中等收入陷阱” 林志帆,赵秋运,廖慧玲,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 金融发展与我国产业升级: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视角 李强, 南京大学 发展经济学 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能力差异还是市场制度阻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的证据 宁光杰,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 发展经济学 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与行业收入差距 周云波,田柳,鄢姣,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国际经济学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生产分割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杨珍增, 天津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学 融资约束与全球价值链提升——来自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理论与证据 张洪胜,马述忠,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 企业的国外关系与出口-内销定位:理论与经验证据 余壮雄,闫苗苗,杨扬, 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 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信贷周期与居民消费 郭长林,李艳鹤,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 政策不确定、宏观冲击与房价波动——基于LST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张浩,李仲飞,邓柏峻,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金融学 股利税差别化、现金分红与委托代理问题--基于财税 85号文件的研究 贾凡胜,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金融学 次贷危机、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绩效 颜海明,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学 地区差异、人口密度与财险市场集中度:基于面板分位数模型 贾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口经济学 金融抑制、经济结构扭曲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理论模型与跨国经验证据 林志帆,赵秋运,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互动:省际竞争和地方跟进 黄亮雄,王贤彬,刘淑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区域经济学 中国城市车辆密度、劳动生产率与拥堵成本研究 shanzike,郑腾飞, 湖南大学 微观经济学 异质性企业RD投入自选择效应和RD的产出绩效 冯萍,柯善咨,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微观经济学 基于互惠偏好的团队生产博弈时序与激励 魏光兴,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环境管制存在陷阱吗?环境规制与技术进步方向转变的非一致性和门槛效应检验 董直庆,焦翠红,王芳玲, 吉林大学商学院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工业能源技术进步的差异化影响——基于SFA的经验研究 杨振兵,邵帅, 南开大学 区域经济学 中心城市在区域人力资本聚集中的效应研究 王金营,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英文入选文章 Research Field Title Author(s) Affiliation C93, J01, J12 Income attraction:An online dating field experiment DAVID ONG AND JUE (JULIE) WANG Peking University, University Town, Shenzhen; University of Iowa political economy The Successor’s Dilemma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The Role of Social Mobilization Yuan Li,Shu Yu,Yongjing Zhang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Professor Asset pric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Income Inequality and Asset Prices: A Cross-country Study Yilin Zhang Peking University PHBS Business School The Impact of Options on the Underlying Stocks: The Evidence from the Listing of Mini Options Erik Benrud,Renata Shaykhutdinova LeBow College of Business Drexel University J1, J2, D1 CHILD GENDER,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 Qing Wa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实验经济学 Authoritarian Norms and the Efficiency of Institution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China Zhou, Yexin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Corporate Finance Financing for Innovation of Chinese Listed Firms Ju Xiaoshe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Lecturer E44, G11, G21, G28, K11, R20 Recourse Mortgage Law and the Housing Bubble Tong Yob Nam ,Seungjoon O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30, G34, C70 Fire-Sale Acquisitions and Intra-Industry Contagion Seungjoon Oh 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Determinants of the Financing of Investment Spikes Hyun Joong Im 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Does Share Liquidity Increase the Propensity to Raise Debt Finance? Hyun Joong Im 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合约理论 Optimal Penalty for Termination Wei Qian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金融 How Can Credit Constraints Influence the Profitability of Chinese Household Firms?——Microcosmic Evidence from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1 袁东、李劼巍、梁平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R11 R30 Does the Real Estate Boom Hind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Yan Wu, Nico Heerink Wageningen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 E37, E52 Monetary uncertainty and default Kwangwon Ahn HSBC Business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health economics The aggregate effects of health insurance expansion: evidence from the enforcement of universal coverage in China Hongqiao Fu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资产定价 Short-term Momentum and Trade-based Price Manipulation Ming Guo, Liangliang Lu and Dongming Zhu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博士后 拍卖机制设计 Simple Shill-Bid-ProofMediated Auction Design Rukai Gong, Ning Sun and DazhongWang 上海财经大学 金融经济学 Asset allocation with higher order comoments and factor models Wanbo Lua, Kris Boudt 西南财经大学/副院长 Monetary Economics News Shock and the Eects of Monetary Policy Zhang, Ren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Dallas, 公共经济 Identific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Fiscal Policy Shocks in China Wang Wenfu, Yue Chaoyun, Zhangnan 西南财经大学 Import Response to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Yao Amber Li, Juanyi Jenny Xu, Chen Carol Zhao,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公共品捐献 Relative Income and Donation Behavior An Experimental Study 王湘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G32, D86 Agency Problem and Credit Risk 牛华伟 南京审计学院/讲师 劳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 Industrial transfer, migrants flow and Wage difference 李琴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Turning the WTP-WTA Gap Off and On: Subject Samples and Endowment Effect 刘一点等 中央财经大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21),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s (D24) How Will the Origin of FDI Affect Domestic Firms’ TFP?—Evidence from Vietnam Bin Ni (倪 彬)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conomics, Osaka University Game Theory, Financial Risk, Industiral Organization Using Weighted Shapley Values to Measure Banks' Systemic Risk 林俊山 Shandong University Development Economics On the Impact of Microcredit Shu Cai HKUST Banking Local Finance and Local Growth Chunyang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发展经济学 The Colonial and War Origin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_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林志帆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Development Economics Migration Decision and 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Northwestern China 华岳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助理教授 Bank risk managementsupervision Can non-credit business help save Tier-1 capital? ——a study about grouping panel data of 108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王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 农业经济学 Transaction Costs and Farm-to-Market Linkag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Apple Producers 侯建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Banking Theory, Network Games Financial Networks, “Too Systemic to Fail” Bailout and Regulation 隋鹏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师 经济周期与财政政 Global instability under balanced-budget consumption taxes+ 陈言张严 山东大学/讲师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nder onto Hotelling and Knight what Belong to Them: Equilibrium Exhaustible Resource Price Dynamics with Ambiguity 林晨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D50, E40 Strategically Determining Fiat Money’s Nominal Value across Time in a Competitive Sequence Economy 谢志平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game theory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Action as Signaling Device Jia-Ping Huang, Maurice Koster, Ines Lindner, Roald Ramer VU University Amsterdam/PhD candidate 城市经济学 Is city-county merger in China promoting economic agglomeration 唐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nonlinear dynamic economics Incentive and Risk Taking in Financial Market: A Study of Heterogenous Types of Mutual Fund Managers 王涓溪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农业经济学 Social Capital Heterogeneity, Cooperative Agreement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Small-Scale Irrigation–the Case of Northwestern China 王昕 天津商业大学/讲师 Corporate Finance How do powerful CEOs view dividends and stock repurchases? Evidence from the CEO pay slice (CPS) Shenghui To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ssociate De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微观金融,计量经济学 Non-interest Income, Profit, and Risk efficiency: Evidence from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边文龙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R23,E21 How Urban Segregation Distorts Chinese Migrants' Consumption? Binkai Chen 劳动、人口经济学 Are Only Children Worse Off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China’s One-Child Policy 武玲蔚,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K42,D83 Deterring traffic violation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Fangwen Lu 中国人民大学 A study on capacity allocation scheme with seasonal demand Jian Zhou , Deming Zhou HSBC Business School J12, J16, J61 Bride Drain: Rising Female Migration and Declining Men’s Marriage Rates in Rural China Lei Meng,Min Qiang Zhao Xiamen University 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Lazy and Exaggerated Respondents and Behavioral Findings 刘一点等 中央财经大学 城市经济学 Managing urban growth 王媛 华东师范大学讲师 J61,R23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migrant workers on lacal residents income in china mi zhou 沈阳农业大学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FTAs in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Lobbying Zhenhua Gu and Yao She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 and Professor 区域经济 China’s Housing Bubble Burst? 刘铁鹰,苏志伟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Commercial Bank Effect of Bank Ownership on Lending Behavior Over Business Cycles: Evidence From China 沈冰洁 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国际经济学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st Shifting and “Destructive Creation 韩忠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finance Capital Liberalization and Contagion Effects Su Che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反误导》之后的反思
veronap 2014-10-8 08:59
最近在看一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反误导》,这总算是一本能够读懂并让我能够有所思的专业书了,也许仅仅这个原因,就也应当庆祝一下。同时,今年的这个“十一”大学的同学在校园相聚言欢,而我实在是愧对大家,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也送给我的同学们吧。 可是为什么要反误导呢?先从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说起吧。 2012 年 11 月下旬在西安,晚上没事,和同学出来闲逛,市场上卖的香蕉竟然有一块钱一斤的,看着还不错,虽然这性价比让人有点怀疑,但既然这么便宜,就买几个吧。拿了 6 个,结果称出来 6 斤……尼玛,你这是要卖给哥钢材呢,还是要侮辱哥的智商呢?于是我们断然拒绝在此购买,而是去了一个比较大的水果店,买了 6 个,还是六块钱,不同的是这个店里的香蕉两块五一斤。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总是首先要去接受外部的信息,然后通过理解领会,内化于自己,不过有多少信息是在误导我们,哪怕是殊途同归的信息,也不乏误导之类。无论是这个故事,还是这本书,都让我再次想起,之前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的,有效的反思,即理性。之前芮成钢东窗事发的时候,让我知道了他所说过的一句话:新闻没有真相,只有事实和角度。而这话的原意,出自马可•奥勒留。近两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很了解引导和误导的作用了。 从小我们所学的封建制在狭义上说就是分封制,这是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解释,而马克思主义就要关于阶级与剥削了,但马克思本人却指出,他所说的封建制只适用于西欧,西欧之外应该是什么呢,马克思了解吗,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就真的是封建制吗,还仅仅就只是君主专制,不过无可厚非的是君主专制是绝对存在的,即使到现在也是存在的,当权者若有思路,便可以直接去专制,若无思路,就是通过专制来让他人提供思路,决策顾问与决策分析,相对于专制,明显要少很多,而大家也习惯于被专制,这被专制恐怕还是鲁迅当年所说的奴性了,那么国家智库的成立,将从制度上有利于改善这一状况,只是偌大的一个国家,仅仅一个国家智库足够吗?这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学如此,经济学又如何呢?恐怕经济学要更容易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利益了。凯恩斯曾经描述:经济学家的思想,不论对与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的,那些实干家们自以为不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可是他们无意中已经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反误导》中指出,社会的变革往往是从思想界的变革和开始的,同样,社会的混乱也是从思想界的混乱开始的,恐怕我们当前某些方面的混乱,就是从很早之前就有的种种误导而导致的思想混乱引起的。 张维迎先生表示,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是宣扬市场失灵的。他们认为市场是失灵的,于是研究市场缺陷的理论要远远多于市场有效性的理论,缺陷才是现实的世界,而有效性是理想状态,所有的条件都是想象与假设,这样的理论有多大意义。这就像我们去学习,去参加高考,去工作,去谈恋爱,去生活,总是习惯于假设一些理想状态,而当我们以笑脸迎向我们所设想的理想状态时,往往是迎面而来的是一大嘴巴子。 在最近所看的经济学基础中,也是有许多的假设,当然有的假设是必须的,可是看了那么多假设,那么多的结论与工具,我们却了解很难到他们的思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只能得到零星的有形之物,无法领会到事物的规律,我们看着书本,却很难将其运用到实际,我们处于自己的现实中,却只能是当局者迷,就像严复当年讲将《物理学之后的诸卷》翻译为《玄学》,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而一个日本人却引用了《易经》中话,将其翻译为《形而上学》,看来在这迷局里误导自己的,也往往就是自己,难怪常有人感叹:忘掉经济学吧,被物质主义迷惑的心灵是无力思考高层次问题的……我亦常常在这功利的迷局里陷入混乱。 市场是失灵是常态,而生活的不如意才是现实,所以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一些问题,会促成成功,而通过对外部的努力和内心的修炼,才足以达到幸福,或者我们用另外一个说法,市场就是先天失灵的,而生活就是不幸福的,所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并未提及人需求幸福,因为幸福是诸多需求的代名词,完全是后天创造的。我们喜欢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将问题的条件设置为理想状态,干扰因素减少的更多,更易于研究,可是这样的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有多大呢,最终要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与辛酸,而要实现我们在不同时期的幸福,同样需要付出更多,也难怪尼采说:所谓的幸福感,就是把痛苦踩在脚底下的感觉。 那么这许多的痛苦从何而来的,自身的痛苦更多来于自身,其中不乏故意曲解、断章取义,进而误导别人以达到自己的想要的效果,我们经常听到的“看不见的手”、“守夜人ZF”,因为这些词已经根植与我们的经济学基础中,而其实这两个词的本意是要讽刺ZF,就像牛顿说的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其实是在讽刺驼背的胡克一样,我们常常被这样的断章取义所误导,已经是罄竹难书了,而且这种做法被运用到了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对被人进行挑剔的时候,所以泰勒斯说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而最容易的是给别人提意见。也许这断章取义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取得了成效,可这不就是同样那六块钱去买一块钱一斤的香蕉吗? 到此为止,你可知你被我误导了多少。
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 如何写实证经济学论文
gagugagu 2014-9-29 14:42
(一) 这个题 目很大,我分两个层面讲写作论文的问题。第一部分为整体写作,第二部分为细节与步骤。 其实,这里的很多观点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我的一位老师在平时课上和研讨会等场合反复强调的。 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的部分,一般是我自己的想法。无意批评任何个人和单本期刊。希望某些个人判断,不会伤害潜在读者的感情。 之所以写作本文,第一是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诲,第二是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三是论坛经常讨论实证论文的写作和发表问题。 一、整体写作 之所以叫“整体”是因为写经济学论文必须有通盘考虑,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即使技术含量很高也难以发表。 本文主要讨论发表型论文(非学位论文),并且仅以实证研究为例。 本段的重点是写作,故而所有技术工作全部列入前奏部分。 0.前奏 实证的文章首先要有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扯淡。所以,先把数据处理好。处理数据分两个基本步骤,第一为数据清理;第二为数据计算。这里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当如何处理数据,但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做好Identification。技巧是,要么你借用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由理论模型到计量模型。这样ID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是自己构建计量模型,那么ID的工作要自己严格按照统计和计量要求做,对模型的假设前提与限制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国内的实证文章,包括刊发在《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等“顶级”期刊的,普遍存在ID不清的问题。 1. 研究问题 假设所有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稳健性检验都完成了,这个时候你要动笔写论文。在这个阶段,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搞清楚自己在研究什么问题!!! 其实,确认研究问题应该在处理数据之前,否则你很难想象连问题都不知道,你如何处理庞大的原始数据。我之所以把数据处理放在确定问题之前,主要是基于现实的情况。如果我们确认了问题,但数据处理的结果不支持我们的预设问题,那么结果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很多实证文章都是先做试验后确定论题的。 但是,一旦有了结果,你就必须严格界定自己的研究问题。第一,你要用简洁但准确的经济学规范用语表达自己的问题。第二,注意表述中问题的导向性,确保读者看到问题不会疑惑。第三,确认这个问题是新问题!!! 2. 方法论 当你有了实证结果又确认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不是就万事俱备了呢?不,至少,在这个阶段,你还不能动笔写论文。 你必须要明白,论文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完美”的实证结果!!!任何实证结果都是大厨做出的菜,一位厨艺高超的师傅可以用普通原料烹制出美味佳肴。所以,“完美”的结果有时候只能蒙外行,却不能欺骗审稿人。这里,我强调逻辑推理与阐述问题时的语言流畅性。不要小看这两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去组织文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档次。 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论,但在这里应该大致上趋同。被普遍接受的方法无外乎是“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你的贡献”。在论文主体部分,应当注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必须严格按照逻辑顺序,要有写“小说”的心态,做好铺垫,突出重点,善于总结。时时刻刻注意论文的走向,并且确保读者(甚至是外行)可以通过你的引导轻松抓住文章的重点要点(即使他们未必理解所有经济学术语和计量方法)。 3. 提纲与计划 在解决了数据、论题、方法论之后,你可以开始制定计划。这种计划不是国内写的那种空而无物的标题式提纲,必须在每一个段落明确写作目的,明确所用模型(或其他方法)的假设与限制,明确写作的要点。 完成计划初稿后,不要动笔。 两天之后修改计划。 再两天之后交给其他人修改。 一周之后自己再修改,与导师(或者其他有经验的同行)商议定稿。 4.写作与发表 接下来,按照提纲扩充论文,具体步骤将在下一段中详细展开。论文完成之后,不要立刻修改。等两周,等自己把一些固有想法淡忘之后再复读论文进行第一次修稿。将第二稿给同事修改,返回后再次修改。这个过程中可以举行seminar或者workshop,一定要得到反馈意见。梳理和总结意见,进行第三(N)稿的写作。 严格地说,在大修改之后,应该再次做presentation以确认修改是成功有效的。 隔一段日子,对论文重新进行修改,定稿。一般论文从初稿写作完成到投递刊物应该有3-6个月。投递之后,如果通过初审那么一般会要求作者再次修改(一次就刊发的稿子很少很少),那么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修改与等待了。 二、细节与步骤 一般实证论文分为:“摘要、引言、理论框架、实证部分、总结”五大部分,其中实证部分可以分为“数据描述、实证模型、实证结果、稳健性检验”。 最后写作摘要和引言,这是惯例。一般应该先写作理论框架,随后可以确定ID的方法,然后解释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情况,最后报告结果与稳健性结论。 这些问题一般国内谈得比较多,也不需要太多的赘述。我想着重谈谈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按顺序):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方法选择、结果报告、文章结构安排 1、要提出问题,并且解释问题的重要性。 2、告诉读者现存文献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局限,你的研究有何种贡献。 3、介绍方法,阐述清楚自己的研究思路。 4、简单明了地把结果或者结论告诉读者,如果他们有兴趣会认真去看论文的主体部分,否则。。。 5、例行公事,要把后文的结构安排预告 不要在论文中单独出现文献综述部分,除非是学位论文写作,不然没有必要。第一,没有人去看文献回顾,对于外行来说这就是天书,对内行而言这些都是废话。文献回顾的价值是突出自己研究的贡献,告诉读者你做了哪些前人没有做的工作。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国内所谓顶级期刊的论文引言,有一些真的写得非常烂,根本不符合基本的写作规范,也达不到引言的作用。首先,读者不关心过于“宏观”的事情(比如,彩旗迎风、锣鼓齐鸣,xxxx发表讲话),这种政治性高调在论文中没有意义。其次,读者不关心学派之争,不要去批评某些和你不属于一个流派的作者。最后,读者关心论文的方法和结果,但很多作者在引言里只字不提。 三、尾声 实证性文章的结果是报告参数,但其实这些参数的具体值并不重要。这话也许很矛盾,既然我们的工作是围绕着参数进行的,为什么具体值又不要紧呢? 第一,这些参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它们不是圆周率的pai值,也不是物理中的g值。就算你计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又能如何呢? 第二,参数的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学问题或者现象。从这个角度说,解读比数字本身重要。 第三,由于国别(或者地区)差异,很多参数并不具备普遍性,也很难真正解释世界。不能夸大参数的作用,这一点国内研究做得非常不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无限夸大参数估计的力量,使得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小小的总结: 从结构看,摘要和引言最要紧。因为审稿人不看内容,单凭这两部分就可以拒搞。 从内容看,数据描述和模型设定最重要。因为这部分往往是错误最集中的地方。 (二) 上次的文章( 如何写实证经济学论文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782298-1-1.html )有朋友跟帖问如何把常见实证文章分类,我想了很久发现这个很难。所以,在本文中,我只是试图给实证文章分分类,但绝对不是什么标准分类。 本文的目的还是希望引起讨论,并把一些好的范例介绍给大家。欢迎跟帖,我会整理并添加新的意见。所引论文全部为外文资料,这样也省得涉及对国内作者和期刊的褒贬不一。(这不表明国内论文没有好的范例,请勿联想。) 在切入正题前,我想提一下经常做理论文章的Lucas(Robert Lucas)。也许本文的读者大部分对实证感兴趣,或者自己就是做实证研究的,但我还是想强调下理论论文对实证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很多人选择实证领域是因为自身数学、计量统计等专业能力所限,不得不转做实证,而真正理论过硬、数学过关的经济学家一般偏向做理论。你可以不同意这个观点,但这个潜规则客观存在于这个圈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故事,我的老师们(包括我提到过一年发一篇JME的那位)都希望我选择理论方向,但我自知水平有限选择了实证研究。他们同我说:“假如你认为做实证可以不学理论,或者说逃避过理论关,那么你的论文永远是中学生水平。事实上,实证论文比理论难得多!” 这段话,我最近才慢慢明白过来。类似的话,做纯计量理论的老师也同我和我的同学说过,当然,一开始我们都不信。随着自己的成长,我逐渐发现他们的话是对的,所以,我把故事写出来。希望真正想做出优秀实证论文的同仁们一起探讨。 回到Lucas的文章。之所以说他是因为我的老师曾经提起过,现役的经济学家中有两位的文章写得好。这个”好“与经济学无关,只和英文写作有关系。其中第一个是Lucas,第二个是Acemoglu。可能,他的总结主要局限于宏观领域,不过我们不妨学习下这两位的文章。 Lucas论文: http://home.uchicago.edu/~sogrodow/homepage/papers.html Acemoglu论文 http://econ- www.mit.edu/faculty/acemoglu/publication 他们都可以称为著作等身了,所以上面的链接无法穷尽他们的所有作品,有对宏观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慢慢去查。 重点推荐两篇: Lucas,2004的一篇JPE,论述收入和乡城移民的理论文章,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86664-1-1.html Acemoglu et al.,2001的一篇AER,用殖民地做IV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论文 http://econ- www.mit.edu/files/4123 这完全是两种风格和类型的文章,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针见血。无论是阐述理论模型还是讨论现实问题都言简意赅,不搞迷魂阵。Lucas的文章虽然是理论论文,但读起来不枯燥,他会尽量使用短句和浅显的词表达最直接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老师很推崇Lucas,一个能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是真正的大师。反之,大家懂的,倒过来操作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Acemoglu也是理论大师,他的实证文章相对比例较低,上面推荐的一篇我个人认为是经典之作。对于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有,可如果没有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预计是不够的。而Acemoglu使用殖民地的情况做IV很好地解决(或者说尽最大可能解决)了内生性问题,这也是大部分实证研究所面临的难题。 小结: 理论文章要带着对现实的关注,比如Lucas(2004)。实证论文要回答理论问题,或者提出新的理论难题,比如Acemoglu et, al(2001)。 ============================================================= 下面,正式地,我们讨论实证论文本身。 目前好的实证论文已经不能缺少Theoretical Framework(理论框架)部分了。当然了,那种为了拼凑一个理论框架而无病呻吟的做法不可取。 我想用一篇尚未发表的论文来做例子: http://www.economie.uqam.ca/pages/docs/Manovskii_Iourii.pdf Price of Experience 此文,通过一个简单的计量模型做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数据发现人们的收入与工作经常成负相关?“。这是典型的实证做法,数据来自美国、丹麦和瑞典。有了这个疑问,读者被吸引住。 我当时看文章的时候有种读小说的感觉,很想知道后面写了什么。 然后是理论部分,这个部分并不难,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下载论文一看。他们其实就引入了经验指标,并通过简单的数学变形构造出可以用于计量模型的理论模型。这个套路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但要做得严谨和巧妙还是需要花费一些脑筋。 随后的部分是计量模型,但读者理解了理论部分,计量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作者很小心地写了一节”识别“(Identification),这是国内实证论文最大的软肋,没有之一。因为我们不太注意识别问题,所以很多看似高深的计量论文其实就是糊弄人——有时候作者糊弄读者,更多的时候作者自己也被糊弄。简而言之,就是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在计量模型中没有体现,而计量模型中测量的是其他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经常讲的,驴唇不对马嘴。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见: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93428-1-1.html 随后,作者汇报计量结果,本文主要测量两个参数值(他们的做法有点像宏观的路子,尽管用的是微观数据),这里不展开。然后,使用几种替代性的Specification。最后总结。 纵观全文,构思巧妙,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理论模型直截了当与计量模型高度贴合,计量识别讨论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并指出不同的specification。尽管这还是没有发表的working paper,但其水平已经很高。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在世界上30-40名的经济学期刊上看到,甚至可能进入前20名。 如果我们对照下自己的文章,不难发现差距是全面的。第一,问题提出的方式不如他们新颖。第二,理论模型构建不够巧妙。第三,实证部分识别难以自圆其说。 ======================================================================== 接下来,我用JDE上刚刚录取的一篇论文(Urban growth and uninsured rural risk: Booming towns in bust times)做例子: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85521-1-1.html 这是标准的发展经济学实证文章,使用是国别宏观数据,与上一篇微观数据略有不同。 基本调子很简明,要讨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劳动经济学版块老大deltaatfr所言“嗯,好文章就是这样,简介几句话,把问题就说清楚了。这篇文章立意很好,提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双轨机制,这就跳出传统传导机制的束缚了。” 具体的模型推导等,这里从略,我想突出一点,关于本文最后部分的模型检验。实证论文最怕无法检验自身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而本文采用模拟值与数据值比较的办法(out of sample prediction),就是在所有国家中逐一去除一组国家(如亚太国家,撒哈拉国家、拉美国家等),然后用估计系数代入重新模拟出这组国家的城化率趋势图。这种检验直观而且有力,我们看图就知道模型的效果如何。当然,在宏观中有calibration一环,与此还有一些区别,这是题外话。 图中第一行是没有IV的结果,第二行是使用IV的结果,对比明显。 ========================================================== 最后,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回答到底实证文章分哪些类。 我只能说常见的: 第一,纯实证,没有理论部分。好的纯实证文章有两种用途,第一,检验某种理论是否符合现实;第二,为了提出新理论问题寻找现实数据支持。一个比较现成的例子是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文章很多,一般不需要再赘述引力模型的原始推导过程,可以直接做计量模型。 第二,实证加理论。这样的论文是从数据而来,发现问题,然后用理论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现在计量在前,然后开始构建理论。这类文章其实并不多,因为太难了。 第三,理论加实证。现在大部分外文期刊的实证论文多是这个模式,有一个历史文献中有的框架(当然有所改变,看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从理论到计量模型。 如果还要细分,第三类可以再拆开: 1、引用经典理论模型,稍加修改,符合特定实证问题的要求。 2、基于基本经济学理论,构建自己的理论模型,然后过渡到计量模型。 我自己知道和想到的暂时就这些,欢迎补充 (三) 过了挺久回头看过去写的经验分享,觉得有补充和修改的必要。 为了节约大家时间,我写得简短点。四个问题:如何读文献、如何找数据、如何选题、如何看待中国问题 一、如何读文献 先找Handbook,后找文献综述,通过这些框架性的文献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对于最新的文献要紧盯working paper,比如NBER和IZA等。有必要的话应该订阅IDEAS的邮件提醒,他们会定期把指定选题的最新working paper链接发送到你邮箱。 对于实证类的文献,核心内容两个:方法和数据。方法上的演进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在某一个时期内某一种或几种方法会特别流行。读文献的时候要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且了解那些方法的优劣。数据的积累完全是依靠读文献得来的,平时多搜索数据很必要,但这与文献的阅读量也分不开。 在浏览过一个领域200-300篇文献之后,你就应该可以了解历史情况和前沿动向,进而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位置。要想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一个靠技术进步,一个靠新数据。如果两者都没有,就要靠选题,这个问题我们留在后面讲。 二、如何找数据 其实我前面已经讲了,数据的熟悉依靠文献积累。除了知道数据的来源,还要熟悉数据,知道质量的优劣,了解主要变量的内容。对于那些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要想办法通过扩大社交面和学术影响。比如你看到一个文献使用了不公开的数据,你就该大胆的联系作者。虽然绝大部分时候,他们都不会同意共享数据,但你要跟这些人保持联系。垄断数据的人,大致两类人。 第一类是老资历的,他们的数据有着明显的局部利益,所以你很难接触到。但除了核心层之外,还有外围层,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了数据,只不过因为保密协定不能公开。你如果与外围搭上了线,那么通过二次合作你起码有接触数据的机会。 第二类是年轻学者通过个人努力或者小团队手工收集的方法编制的数据库(或者基层调研数据),他们不公开的原因是“太珍贵,不舍得”。这类情况,你就更应该给他们发信,告诉他们你可以使这个数据库的成果更丰富。当然,这也要别人能“看得上”你的科研能力。 所以数据问题,一个要肯找,一个要肯磨。笔者的经验,你越与别人交流多接触多、“磨”得厉害,成功获得更多保密数据的可能性就越强。那些牢牢掌握数据优势的人也不都是天生的,一部分就是靠“软磨硬泡”进入圈子的。但有一个是硬功,那就是你自己必须有过硬的科研能力及发表。否则,不要怪别人不带你玩儿。 三、如何选题 在理解文献,了解前沿,掌握数据的前提下,选题就不是太难的事。我总结了三点: 第一,新意。这种新意可以是方法层面的,也可以是数据层面,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当然,最高端的新意是用通行方法,比如OLS,用公开数据,选一个新的切入点。这种新意往往需要很多年的经验和沉淀,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在校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不应该做这样的强行要求。 第二,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主要是基于现存的数据和现有的技术条件,是否可以完成“新意”。有时候数据不给力,有时候方法不给力。如何解决操作性?笔者的经验只有一条:合作。这个时代闭门造车显然是下策。你有想法,有数据,没有技术,可以找技术好的人合作。你自己技术好,没有数据,可以找垄断数据的人合作。通俗说,这就是一门“生意”,各取所需,达到共赢。如果抱残守缺,就不要眼红别人的成绩。 第三,营销。所谓的营销就是向别人推介自己的成果,说白了就是如何让读者、编辑都接受你的观点。这方面过去被忽视了。一篇好的论文,营销应该在研究启动的时候就被列入计划。也就是说,除了要解决数据和技术问题,还要解决好文章投什么会议投什么期刊,要突出什么方面,尽可能降低拒稿。举个例子,如果使用了从未有过的数据库,就应该在文献回顾中点出以往文献中的数据缺陷,对比之后,强化目前数据库的优点。如果使用了新技术,也是这个逻辑去“营销”。俗话说得好,“货比货得扔”,如果没有办法在营销中突出自己的优点,那就不能怪审稿人“没有眼光”。审稿人发现不了夜明珠,通常是因为夜明珠没有发出耀眼的光芒。 四、如何看待中国问题 中文文献把中国问题当作主要问题研究,这无可厚非。英文文献把中国问题当作个案研究,也无可厚非。作为研究者,你要清楚读者是谁,简单讲产品卖给消费者,你要懂消费者需求和心理。中英文期刊的导向有很大差异,不要把英文期刊的那套拿到中文期刊,反之亦然。分清了市场和消费者,你才明白应该把中国问题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对于国内的科研来说,政策导向是绕不过的。笔者认为,提政策导向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事事都要以这个为标尺。国内的政策变化频繁,本身就是很好的“准自然实验”机会,或者提供了政策评估的机会。而这些,从实证角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术价值。认清这一点,不仅可以提供很多研究选题的思路,更能够提升研究的质量。 对于国外期刊而言,中国问题是个案,是对发达经济体研究的补充。这个定位短期内无法改变。所以,在强调中国国情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这样的特殊国情到底在经济学上意味着什么。国内的数据和政策所带来的研究成果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如何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者往往忽略,或者“力有不逮”。 总结 决定一个研究成败的因素很多,笔者分析过,失败的原因有时候非常不起眼。一般而言,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博士,犯低级错误的几率并不大。之所以论文质量总是无法有提升,很重要的原因是细节没处理好。这些细节从文献回顾、数据选择、结果讨论,到标题的吸引力、摘要的简明扼要、结论的实事求是、营销的恰当好处,不胜枚举。很多人写实证论文,把所有精力投入计量,这是很大的误区。诚然,计量不过关是很容易导致失败。但有了好的数据和方法,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本文所讲的经验是基于笔者投稿和审稿的大量实践。这种积累大多来自审稿人的批评和帮助、来自与合作者及同行的讨论,也来自于自己做审稿人时与编辑部的沟通。失败了,要明白到底错在哪里,今后才能提高。被拒了稿子,稀里糊涂是不会有长进的。同样,成功了要知道自己对在哪里,别蒙对了一回,下次又栽了跟头。 祝走在学术道路的朋友,都能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考研二战求建议
杨水平 2014-8-28 17:50
本科中部211,今年考研二战,考经济学专业,不想冒险考北清人大等风险大的学校。外加现在职业规划不是很明,不是很确定未来从事学术还是业界。现在有这样一种想法,考一个只要读两年的经济学学硕,再考一个清北的学硕(那时候决定从事学术的话)或者金砖(要是决定去业界的话),不知道这样值不值得,以现在的复习水平感觉去央财金发院金融过初试问题不大。说白了,建立在考的上的前提上是选择央财金发三年金融学硕还是去读个两年的硕士再去考清北专硕一共四或五年,求建议。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60本建议投资者阅读的书
adam01 2014-8-10 11:19
业余投资者的书柜(业余投资者) 以我这个典型的业余投资者从前读书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并经过从易到难和重要性两个指标重新排序,以后也会及时更新和调整。也希望并请各位不断推荐和评论。这些书仅仅针对业余投资者,范围主要涉及投资哲学与方法、投资历史、投资大师、价值投资、社会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经济学、商业以及和投资相关的一些新学科知识,没有包含技术分析以及一些国内股神们的方法。关于投资,我崇尚“读很多书不如读一些书很多遍”的方法,认为反复阅读、多做笔记是最好的读书原则。 1、彼得林奇《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可读性 * * * * * 虽然很晚才读这本书,但是我觉得这是业余投资者最应该读的第一本投资书。简单、真实、适合是三个主要因素,虽然这是彼得林奇20年前写的书。书中的方法和道理非常简单,但是不失深奥;作者退休之后马上写就,所以说的都是真话,这一点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再就是作者提供的方法比较适合业余投资者。巴菲特说投资者在投资之前要阅读《证券分析》12遍以上,我觉得业余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不妨至少要阅读这本书2遍以上。 2、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可读性 * * * 这本书要比《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出版的晚一些,系统性介绍了针对一些行业的具体选股方法和作者的主要投资生涯。但是我认为阅读的重要性低于上一本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作者因为在第一本书里说真话得罪了不少基金同行,在这本书里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解释多次,因此可以想象这本书的真实度和深入性会打一些折扣,绝不如第一本是在作者大获成功后急流勇退时的感性之言;另外在投资上,我觉得应该像大师们学习的是投资思想和哲学,而方法则应该是自己悟出来的,生搬硬套会出大麻烦。因此如果业余投资者如果没有时间的话,这本书完全可以不读,甚至有°两本书的时间,我也建议读第一本书两遍。 3、但斌《时间的玫瑰》可读性 * * * 业余投资者要对国内的投资书籍加一些小心,因为以副作用较大的江湖猛药和胡言乱语居多。当然国外的书籍这类也层出不穷,只不过引进的时候已经被历史和译者过滤了许多。但是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投资方法,倒不如说是励志的读本。但是作为国内第一批私募投资人,毁誉参半的但斌还是有很多真知灼见的,只不过你的有鉴别的接受。比如他说闭着眼睛买平安的时候,你得先忍住不买,然后在大跌之后再买。再比如,但斌买茅台、腾讯,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另外但斌真实,敢于认错,并且愿意与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分享。当然不买书也有个捷径,就是读作者两年前的博客。 4、杰里米西格尔《投资者的未来》可读性 * * * * * 作者不是媒体记者和投资大师,而是严肃的学者,所以分析全面、系统、详实,都是数据说话,而非一些格言或者生动的案例,这两样东西在投资阅读和学习中绝对是双刃剑。但是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学的东西不少,比如科技可能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价值的毁灭者,再比如股价可能和盈利的增长没有对应关系,还有关于人口统计性的观点,等等。这是作者写的第二部书,如果说读彼得林奇得读第一本,而读西格尔则应该读第二部。 5、马尔基尔《漫步华尔街》可读性 * * * * * 作者是有效市场假说的拥护者,提倡指数投资。对于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的业余投资者来说,指数投资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可不是我说的,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这么说过。如果说法玛是有效市场假说的发明者,博格是指数投资基金的发明者,那么马尔基尔就应该是指数投资理论的发明者。 6、曼昆《经济学》可读性 * * * * * 按照每隔50年就会更换一部《经济学》教科书的历史规律,那么我想下一个可以替代沙缪尔森的就应该是曼昆了。还记得卓别林和爱因斯坦关于简单和复杂的小故事吗?曼昆的价值不在于提出了什么新的经济学理论,而在于把晦涩的理论变得简单、有趣儿。这在今天这个知识和信息都要爆炸的时代是个无价之宝。尤其是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如果你曾经考虑过试图闲暇时阅读一下北大或人大的经济学教科书,那么就赶紧去买这部曼昆的《经济学》吧。 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可读性 * * * * * 投资需要对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认知,这已经被我们认可。这是一本很厚的教材,但是千万不要被吓倒,连纸老虎都不是。和国内的教材相比,国外的教材简单得多,因为他假设阅读者都是不懂的人,而国内教材的宗旨则正好相反,如果大学教授恐怕因为写的教材太简单了被误认为幼儿园阿姨。这特别像北京的路标,都是给知道怎么走的人看的,不知道的看了之后还是一头雾水,呵呵! 8、罗杰洛温斯坦《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可读性 * * * * * 投资的人是一定要读巴菲特的,但是关于巴菲特的书太多因此更是良莠不齐。所以我觉得读别人写巴菲特等大师的书时,一定要有冷静和逆向的思维习惯,就是是否能看到其他类似书里没有的东西,和作者是否敢于直面这些大师的缺点。在这两个方面,作者都表现得不错。比如很多书都把巴菲特借给家人钱、没有时间顾家、离婚或者非婚同居等等描述成了优点,而在这本书里则说了一些巴菲特在人性上的不足,有利于成功不利于幸福吧,客观得多。当然也不是那种把巴菲特推向另外一个极端的批判主义者。 9、爱丽丝斯罗德《滚雪球》可读性 * * * * 这是唯一获得巴菲特授权的巴菲特自传,作者倾注很长的时间,应该非常详实并值得肯定。至于准确性,我觉得至少是夸巴菲特的地方应该比较真实吧!有点儿小人之心,但是我觉得在投资上怀疑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优点。总的来说,如果你想成为巴菲特的分析师,这应该是最好的书籍,而如果想学习巴菲特投资,我觉得不如《一个资本家的成长》,更不如巴菲特的采访问答、股东会问答以及五十多年写给股东的信。 10、格雷厄姆《聪明的股票投资人》可读性 * * * * * 我总觉得《证券分析》过时了,因为当时的投资环境和会计方式和目前国内严重不同。而如果只希望学习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哲学,则读这本书就应该足够了。而且我建议一定要读后来经过巴菲特、卡拉曼等很多大师们修订的第五版。 11、饶育蕾《行为金融学》可读性 * * * * 在行为金融学上没办法绕过国内的教材有点儿遗憾,不过好在行为金融学并不像计量经济学那样数学,所以理解和应用不至于让我们望而却步。这是很系统地学习丹尼尔卡尼曼和特威尔斯基的观点,这本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的,如果遇到更好的版本或者相关书籍,请各位不吝赐教。但是那些读起来很容易但是很不系统的通俗版本什么什么里面的经济学,就算了吧。 12、塞斯卡拉曼《安全边际》可读性 * * * * * 可以这样说,巴菲特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合伙公司时完全复制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比如他在年报里提到的四种投资方法。而作者则是在四五十年之后的世纪之交依然在复制价值投资。所以我觉得如果单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作者比巴菲特更格雷厄姆一些。另外,和巴菲特相比,作者对于一些伪价值投资者可没有巴菲特那样谦谦君子,而是直击痛处而后快。观点深刻、文笔犀利。尤其是对于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念的三大要素之一的安全边际,作者的领悟应该是如火纯青的,其管理的基金的投资方法也是言行一致。 13、张志雄《华人杰出投资者》可读性 * * * * * 刚开始VALUE买200元一本,后来变成了100元。这个时候买也算是皈依价值投资理念吧!记得有句名言:问对了问题就已经得到了正确答案的一半儿。这对于财经记者和主持人来说,其实至关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采访和访谈很没有水准的原因其实不在于被采访者,而是因为问话的采访者没有水平。而这本书决定是问对了问题,但是否问对了人,则不得而知了。不过仅仅因为问对了问题,就非常值得一读了。 14、巴菲特《五十六年给股东的信》可读性 * * * * * 现在应该是五十七年了吧,因为篇幅太长估计大多数自称信奉价值投资的人没有读过。但是绝对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去读一些所谓的精简版,读起来是容易了,但是对不对就另当别论了。我觉得全面领悟巴菲特的最好甚至唯一的方法就是阅读这些信,我读的是VALUE编辑的版本,里面错误不少。不知道是否有更好的中文版本,请大家介绍。我的英文水平还不足以让我自信可以阅读伯克希尔哈撒韦网站上免费的原版。另外,股东会上的问答,很有价值,不过都是零星阅读最近十年的内容,谁有完整的内容呢? 15、菲利普费雪《怎样选择成长股》可读性 * * * * 希望能够有机会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一定会读这本书的,但是我觉得因为巴菲特和芒格的因素,菲利普费雪有点儿被高估,虽然这个观点非常有价值。成长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芒格坦陈在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只有再保险领域这么一个从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所以在这个领域,每个投资者都应该如履薄冰,怎么谨慎都不过分。 16、查理芒格《所有的东西》可读性 * * * * * 呵呵,有点儿标题党了!查理芒格的演讲、西斯科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会上的问答、采访、给股东的信等等,凡是查理芒格直接出品的东西,我觉得都有必要好好读一下,而且还应该读很多遍,有读不懂的地方先放一放,读不懂芒格不丢人。但是包括芒格说自己允许在其办公室里匍匐前进的传记作家在内的写芒格的书都不怎么样,当然也可能不是人家水平不行,而是除了流水账和芒格的演讲没有那些像巴菲特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的东西。有很多杰出的投资思想家,也有很多杰出的投资大师,但是离我们最近而且两者兼而有之的就应该算是芒格和索罗斯了,他们的理想和巴菲特们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成为思想家的愿望比成为福布斯富豪要强烈的多,不过不幸的是,他们的这个愿望和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希望成为富豪一样很难实现了。 17、乔尔格林布雷特《你能成为股市天才》可读性 * * * * 作者是典型的采用定量价值型的投资者,一直希望探索出一条回报优于指数但风险小于定性选股的新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是做到了这一点,我认为在这个领域所谓的大师多属于瞬间烟花型,或者跳大神巫师型,但是作者绝对是个另类,值得一读。 18、乔尔格林布雷特《哥伦比亚商学院讲义》可读性 * * * * * 这个讲义是真正的教材,算是《你能成为股市天才》的实践篇吧,作者就采用最简单的ROE和EV/EBIT选股。这个指标怎么样我觉得并不重要,对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来说,价值在于除了选股和指数投资之外,还可以有另外的可能,算是定量的价值方法,其实指数本身也没有什么可神秘的。 19、张志雄《投资大家比尔米勒》可读性 * * * * 比尔米勒在价值投资领域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实践典范。比尔米勒强调选择低市盈率,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指标,都快被大家忘记并抛弃了,但是比尔米勒用了几十年并取得了优异的回报。因此工具是一方面,如何使用工具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在这方面15年打败标普500指数的比尔米勒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不过最近几年比尔米勒的日子不怎么好过。 20、马丁惠特曼《攻守兼备》可读性 * * * * 这是三十多年前出的书。作者不仅管理基金,也在大学教金融学。作者还出过一本书叫《价值投资》,都是说价值投资的,那个年代正好处于73/74年的特殊时期,因此对于价值投资来说,应该有非常的历史借鉴价值。 21、张志雄《投资大家菲利普凯瑞》可读性 * * * 价值投资的一大因素就是要长寿,在这一点上菲利普凯瑞做的很出色,活了101岁。看来巴菲特和芒格还有很高的天花板啊!经历的了20次经济衰退、30多次牛熊市的菲利普凯瑞对于价值投资最有发言权啊!不过这本张志雄编的书读起来很拗口,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太笨,还是翻译太不聪明。 22、安东尼波顿《安东尼伯顿的成功投资》可读性 * * * * 被称为欧洲的彼得林奇,或者是欧洲的巴菲特,称号无所谓,但是在美国一统天下的投资领域,安东尼的业绩还是很耀眼的,他和彼得林奇是同事。但是退休比人家晚了十几年,相同的都是退休之后开始出书。看来基金的工作还真不是猴子掷飞镖,至少比猴子忙碌得多。 23、曹仁超《三部曲》可读性 * * * * 说的就是《论战》《论势》《论性》。老曹是为数不多的业余投资者应该阅读的本土投资人。老曹是个靠自己投资赚钱并获得成功的典范。这三本书读起来都很有趣儿,一本是写他的方法,一本是写他的思想,一本是写他的个性。另外,老曹是个很不以巴菲特为然并公开表达的公众人物,这和国内所有职业投资者言必称巴菲特正好相反。而事实上,从投资哲学的角度,其实前者要比后者巴菲特得多。 24、尼古拉塔勒布《黑天鹅》可读性 * * * * * 这是一本畅销书,严格说这并不是一本专门谈投资的书。但是应该是所有投资者的必读书。因为畅销,大家都知道,因此不作具体介绍了。 25、艾伦冯库思等《投资学》可读性 * * * * 你可以不使用投资组合、期权定价公式、MM理论,但是作为投资者,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应该读一读这些号称现代金融和投资的理论。因为至少,随着国内投资市场的发展,业余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地面对使用这些武器的对手,如果你认为股市也是博弈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而且如果你读过概率和简单的微积分,其实不太难,江湖传书总是有点儿妖魔化。 26、珍妮特洛尔《查理芒格传》可读性 * * * 芒格经常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就是“应该简单但是不要过度简单”,而这部写芒格的书,确实有点儿太简单了。如果你不仅对于芒格理论和方法感兴趣,还对芒格的家事甚至一些几十年前的细节感兴趣的话,倒是不妨一读。 27、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年鉴》可读性 * * * 写芒格确实太难了,所以本来预期就不高。但是这本书除了装帧是我关于投资的书最豪华的一本之外,乏善可陈,不过里面给巴菲特和芒格的漫画形象倒是十分可爱,真相拷贝下来贴在哪里。而我买的这本还是简装版,那本300多元的精装本得精致到什么样子,还真想象不出来,如果你想收藏几十年的话,可以买来,否则的话,建议你省下这些买书的钱。我觉得芒格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呵呵! 28、多尔西《寻找投资护城河》可读性 * * * * 我读的是先出的港版,当时还没有出简体中文版。巴菲特从来就没有对自己的护城河理论做过系统和完整的说明和阐述,这给我们这些价值投资者很多产生疑问和错误的可能性。多尔西的归纳虽然不怎么准确,但是简单易用,比如规模、成本、流程、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等等,而把产品、管理层等非护城河因素也都罗列分析了一番。应该和巴菲特的本意出入不大吧。我的建议是如果想读一定要读简体版,如果你不是广东人的话。 29、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可读性 * * * * 这本书精炼描写了美国从1776年独立到2004年的投资历史,我还特意因此观看了纪录片《华尔街》。这是业余投资者绝对应该一读的投资历史,因此建议大家不仅阅读,还应该记住。这对于我们阅读其他投资思想和大师将非常有帮助。好像是比尔格罗斯说过吧,在他的床头放的不是什么投资大师和投资理论的书,而是这样的历史的书籍,认真琢磨琢磨吧。 30、爱德华李费佛《股票做手回忆录》可读性 * * * * * 这是我喜欢的最早的关于投资的书,很多人都很喜欢,我想这也是它能流传近百年的原因吧。不过一定要读地震出版社的版本,其他的版本不是翻译太可笑,就是丢帐落节。多过三个版本,很多遍,但是依然乐此不疲。我曾认真思考过除了主人公的言行和作者的文笔吸引人之外,作者采取的小说的描写角度也很有深意。书中随处都是都是黄金般的言辞和实例,可以预测再来100年仍然是本畅销书。 31、尼德霍夫《投机教父回忆录》可读性 * * * * * 尼德霍夫非常真实,他开篇就说读者不要指望他会因为稿费而把自己的投资秘籍告诉你,而且一旦诉诸大众的投资秘籍其实就不再起作用了。他毕业于哈佛,从小喜欢一切和赌博相关的事情,并且及其擅长体育运动,壁球竟然拿过世界冠军。作为世人瞩目的投机家,他给自己的第一个评价却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读过书之后我相信这是真实的,而不是作秀。就像某某扑克大师说的那样真正的赌博者承担的风险是极其低的。这样的回避风险的赌的思想一直贯彻到他的生活和投资的全部。 32、忻海《量化投资》可读性 * * * * 这是一部“偷窥”量化投资的书,因为没有量化投资者会公开自己的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即使是过时的东西也尽量保密。而且这些科学家们的反侦察能力可要远远强于那些共同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作者的从业经历和是中国人的这个特点,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像我这样的业余投资者也可以读得懂。 33、古斯塔夫勒磅《乌合之众》可读性 * * * * 这是一本一百年前的书,但是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丝毫不比现在的教科书,比如也很不错的《社会心理学》逊色,尤其是前半部分。我们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永远高估,不信就读一读、试一试。 34、罗伯特汉格斯特龙《股票投资大智慧》可读性 * * * 作者也是《沃伦巴菲特之道》的作者。从芒格的格栅思维模式和比尔米勒的实用主义的价值投资观开始,作者介绍了和投资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包括物理学的平衡理论,生物学的进化论,社会学的复杂适应系统,心理学的行为金融理论,哲学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我觉得还缺少一项,就是常识。这虽然不是什么理论,但是对于投资一点儿也不比一些高深的理论价值低。使用交叉学科知识或者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琢磨”投资,是我一向比较关注的。我认为对于投资来说,尤其是长期投资,研究的广度要比深度有用的多。 35、张化桥《一个证券投资分析师的醒悟》可读性 * * * * 这本书是真实的,就像彼得林奇退休后写的第一本书一样,因此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很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因为,为了销售和赚钱,大多数投资业内的书籍都会神圣化(伪装成“善”的)或者高深化(别人做不到)自己的理念和方法,类似巫师的装腔作势。张化桥说这两三年好像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我很相信,其实投资不是技巧而是思考的游戏,因此和大乘佛教一样,进步不是模拟和渐进的,当然需要积累而非空想。 36、伯恩斯坦《投资新革命》可读性 * * * 在投资领域,伯恩斯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忽视的。这本书介绍了不少投资理论、大师和一些里程碑的事件,有一定的可读性。 37、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可读性 * * * * 罗伯特希勒这本名书研究的是投机性市场行为、人类的易犯错误性和资本主义体系的不稳定性。他的研究数据都扣除了通货膨胀,是一个理智的策略。非理性繁荣这个词,已经成为金融投资领域的畅销词汇。 38、马尔泰尔《巴菲特和索罗斯》可读性 * * * * 这是一本当时看来一般的书,都没有被我列入枕边的常读书里面。但是后来重读读,才发现以前的判断是不对的,这是一本怎么也不应该被轻薄的书,和大多数靠巴菲特、索罗斯赚版税的作者不一样,马克泰尔的比较式思考很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看来怎么读书,还真很重要。 39、罗杰洛文斯坦《拯救华尔街》可读性 * * * 这个名字有点儿耸人听闻,但是长期资本公司却一直是投资业大家有兴趣谈论的话题,当然一个原因是因为长期资本因为失败而被曝光的原因吧。我做了一个长期资本和复兴技术的比较,其实有很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结论和疑问。 40、张志雄《投资大家杰瑞米格兰桑》可读性 * * * * GMO的杰瑞米格兰桑,最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回归平均值。回归和趋势,是所有投资方法遵循的两个主要基础之一。如果同时在看看明斯基的不稳定金融假说,就会理解的更深入。 41、张志雄《投资者文摘》共48本书可读性 * * * 和史记差不多了,共四集,48本书,每本60元,这算作广告吗?呵呵。我只买到后36本,当然还没能读完,而且其中也不乏没什么价值的内容。但是确实有很多不错的文章,限于篇幅不介绍了。 42、索罗斯《金融炼金术》可读性 * * * 很久之前是慕名买了这本书,但是读了很长时间还没有读完。另外有很多内容无法理解,读书像考古,有的时候的猜,呵呵!不过索罗斯想靠这本书成为哲学家应该没那么容易。索罗斯的反身性、谬误和开放社会三个观点中最感兴趣的是反身性。 43、加利斯洛夫斯基《投资丛林》可读性 * * 读了,然后忘了。不知道这个号称加拿大的巴菲特想说些什么。 44、格雷厄姆《证券分析》可读性 * * * 读了很多遍,但是没一次读完,所以对前半部分印象最深,呵呵!我觉得投资环境和会计准则完全不同了,我无论如何也踏不进去这个七八十年前的河流里,也罢!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多读《聪明股票投资人》吧。 45、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可读性 * * * * 这本书的可读性还不错。通过格雷厄姆的成长经历,从侧面进一步领悟低估式价值投资,还是很有益处的。另外主要的是,与《证券分析》相比,容易读得多。 46、吴晓波《吴敬琏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可读性 * * * 作者的文笔很好,吴敬琏也有很多可说的。不过读了之后,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记住了另外几个第一辈的中国的经济学家,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敬。至于和投资的关系嘛?总有一些间接的吧。 47、哈里登特《下一个大泡泡》可读性 * * * 这本书和作者都是非常棒的机会主义者,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不过就内容本身,我觉得适合在飞机上读读,毕竟谁能预知未来呢? 48、丹尼尔斯特奇曼《从800万到200亿》可读性 * * 介绍老虎基金和朱利安罗伯茨的,和介绍长期资本、复兴技术的两本书相比,差不少。 49、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经济学》可读性 * * * 上当了,作者原来是弗里德曼的儿子,一个不错的物理学家,但是后来还是传承了他老爸的衣钵,教授经济学。不过书写的不错,值得茶余饭后读读。像个教科书的业余伴读资料。 50、亚当斯密《超级金钱》可读性 * * 不是国富论的作者,当然!一个不错的经济学家。可惜这本书不是作者的经典之作。 51、大卫斯文森《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可读性 * * 除了动态平衡之外,没有读到什么新观点。和作者管理的全球最牛的大学捐资基金的业绩相比,这本书微不足道,文字也不吸引人。 52、张维迎《市场的逻辑》可读性 * * * 张维迎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编这部书的时候,正好处于他的事业低谷。张是一个典型的市场派,信奉奥地利学派,幸好生在这个年代,否则就一定近牛棚了。不过和很多御用文人相比,值得尊敬,也值得阅读。 53、拉斯特韦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可读性 * * * 没有读过哈耶克、米赛斯等关于经济周期的经典书籍,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关于经济周期最好的书之一了。而且读者没有针对专家和学者,针对普通的读者,因此很适合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阅读了。 54、索罗斯《索罗斯带你走出经济危机》可读性 * * * 中文书名是典型的标题党,和英文书名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内容还可以,如果你没有耐心认真读完《金融炼金术》的话。 55、张志雄《投资大家麦嘉华》可读性 * * 我不清楚麦嘉华为什么会这么红?难道就因为他预测准了一次金融危机吗!其实理智下来想一想。从概率和回归平均值的价值投资角度,我们现在更应该听听上一次没有预测准确的大师的警告。内容不怎么样,麦嘉华是靠卖投资建议混生活的,对于香港很了解。 56、康瑞思《投资狂人》可读性 * * * 这是介绍阿拉伯王子的投资传奇故事,经典案例是在低谷时投资花旗银行。不过估计读者们看了之后都不会怎么服气,都会有“如果我也是王子则也会如何如何的想法”,呵呵! 57、珍妮特洛尔《巴菲特如是说》可读性 * * * 和其他以巴菲特为生的财经作家不同,作者是以“如是说”这个模式的复制赚钱,“如是说”了很多投资大师,但是和同样介绍巴菲特的《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相比,肤浅了很多。 58、朱晓芸《奥马哈之雾》可读性 ** 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出自女作家之手,也是介绍巴菲特的,号称是要纠正大家是如何误读巴菲特的,其实误读巴菲特的可能正是作者。奥马哈其实没有雾,是作者心中或者至少眼前有雾。但斌还给她写序,不知为什么。我猜想如果让张志雄写,一定不会。 59、查尔斯麦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和全面癫狂》可读性 * * * 如果不了解人类历史上的包括郁金香、密西西比、南海等癫狂事件,应该读一读,不过太厚了,得读很长的时间。 60、查尔斯埃里斯《长线》可读性 * * 写资本集团的发展史,写的一般。不过资本集团虽然鲜为人知,但是却相当有影响力。
2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7999tv 推荐 :牛奶可乐经济学
7999tv 2014-8-5 15:20
内容简介 《牛奶可乐经济学(完整版)》的部分内容就来自学生写的这些短文(当然弗兰克教授作了修改),另一部分是他自己写的。20世纪9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进修时,朋友告诉我,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经济学课讲得生动、活泼,极受同学欢迎,于是我也去听。果然教室里常有一阵阵大笑,应该是有什么幽默的妙语,可惜我的英语听力太差,讲原理还能连蒙带猜听下来,幽默的话听懂得少,只能陪着干笑,且慢了半步。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上课时经常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经济现象写下来,并用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写得好的常受到表扬。 《牛奶可乐经济学(完整版)》的内容是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并通过这些事例和解释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这也是弗兰克教授讲授经济学的方法。这种讲法同学爱听,写出书来,读者也爱看。 这本书关注的是我们在现实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高于男模特。 中国名酒招商网 http://www.7999.tv 推荐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祸害中国
乐趣公司 2014-8-1 11:48
当今祸害中国最甚者依然是极端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入侵。 自从资本主义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的是灾难深重的屈辱的历史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50789page=1fromuid=5145122
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考研数学、考研英语、经济金融考研真题下载
wwyz233 2014-7-21 10:51
近年考研数学、考研英语、经济学金融硕士考研真题下载地址 http://www.51jrlk.com/thread-8200-1-1.html
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
乐趣公司 2014-7-16 15:18
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谈资本,其实揭露的是资本家,马克思是要消灭资本家,而不是毁灭资本 根本问题并非在于资本主义的正确与否,而是背后操弄主导这种资本主义的那些人的本性。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30983page=1fromuid=5145122 人们,一直把资本主义误认为只是追求利益的事情,这根本是错的,资本主义并不等于人们太过追求利益。人们追求利益,与资本主义根本没内在关系。就象人们现在普遍用手机来赚钱,但手机并不等于专门是赚钱工具一样。同样,科技是人们观察世界的工具与手段,但人们往往拿它来害人,难道你就认为科技是专门拿来害人的吗? 因此,不能把资本主义与谋利直接划等号。而人们之所以指责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它太使人唯利是图了,太自私自利了。但这些,都是误解了资本主义了。 一件东西,你拿它来做何用就有何用,但你不该把这件东西定义为非此用莫属。比如,一把刀,你拿它来切猪肉就有切猪肉的用,你拿它来杀@!!人就有杀@!#人之用,但你不能将刀专门定义成杀!@¥人工具哦。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30533page=1fromuid=5145122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区域经济学专业国外学术期刊目录
gagugagu 2014-6-30 20:23
1、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核心A++)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urban-economics/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好经济学理论功底。 2、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核心A+)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好经济学理论功底。 3、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核心A+)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67-9787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好经济学理论功底。 4、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核心A)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435-5957 5、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核心A+)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基础 http://joeg.oxfordjournals.org/ 6、Regional Studies(核心A)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 http://rsa.tandfonline.com/toc/cres20/current 7、Urban Studies(核心A)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 http://usj.sagepub.com/ 8、Economic Geography(核心B)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ISSN)1944-8287 9、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核心A)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专业的学生。 http://rsa.tandfonline.com/toc/rsea20/current 10、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核心A)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 http://www.envplan.com/A.html 11、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核心B+)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 http://policy.rutgers.edu/cupr/rrs/ 12、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核心B) 适合阅读对象: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专业的学生。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0498/
个人分类: 转载|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曼昆和诺奖得主萨金特列出的经济学本科&研究生必备的数学知识!
gagugagu 2014-6-30 20:20
国内经济学研究生普遍的数学基础是考研的3门课: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那国外的呢? 2006年5月23日,曼昆回答了一个学生的邮件问题“Advice for Aspiring Economists”.第2天,曼昆回信“ Which math courses? ”给出了他认为的经济学学生必备的数学知识。而2011诺奖得主萨金特给出的经济学研究生建议学的 更多 数学科目。 估计这就是得了诺奖与没得诺奖的区别之一。。。 曼昆 在自己的博客 http://gregmankiw.blogspot.com/2006/05/which-math-courses.html 里回答了一个学生下面的邮件问题 Tuesday, May 23, 2006 Advice for Aspiring Economists A student from abroad email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Do you have some hints for me, how to become a good economist? Here is some advice for, say, an undergraduate considering a career as an economist. 1. Take as many math and statistics courses as you can stomach. 2. Choose your economics courses from professors who are passionate about the field and care about teaching. Ignore the particular topics covered when choosing courses. All parts of economics can be made interesting, or deadly dull, depending on the instructor. 3. Use your summers to experience economic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pend one working as a research assistant for a professor, one working in a policy job in government, and one working in the private sector. 4. Read economics for fun in your spare time. To get you started, here is a list of recommended readings. 5. Follow economics news. The best weekly is The Economist. The best daily i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6. If you are at a research university, attend the economic research seminars at your school about once a week. You may not understand the discussions at first, because they may seem too technical, but you will pick up more than you know, and eventually you’ll be giving the seminar yourself. You may find some other useful tidbits in this paper of mine. 曼昆第2天回信,认为本科生经济学学生应该学习的数学有 Wednesday, May 24, 2006 Which math courses? In response to my previous post offering advice to aspiring economists, a student emails me: Since the time allocation is limited, I can take only some math courses and the problem is that I am not sure which courses are most important for a successful economist and which course I should take first. Can you possibly suggest for me a list of math courses that a typical economics student should take step by step? Here is one plan of action: Calculus Linear Algebra Multivariable Calculus Real Analysis Probability Theo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Game Theo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re is, of course, some flexibility about the order of courses. Check the prerequisites at your school to figure out the right sequencing. 而诺奖得主萨金特给出的经济学研究生建议学的更多 数学科目,网站如下 https://files.nyu.edu/ts43/public/math_courses.html Math courses for NYU students Essential Courses for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Courant V63.0121 Calculus I Derivatives, antiderivatives, and integrals of functions of one real variable. Trigonometric, inverse trigonometric, logarithmic and exponential functions. Applications, including graphing, maximizing and minimizing functions. Areas and volumes. V63.0122 Calculus II Techniques of integration. Further applications. Plane analytic geometry. Polar coordinates and parametric equations. Infinite series, including power series. V63.0123 Calculus III Functions of several variables. Vectors in the plane and space. Partial derivatives with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Lagrange multipliers. Double and triple integrals.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Surface and line integrals. Divergence, gradient, and curl. Theorem of Gauss and Stokes. V63.0140 Linear Algebra Systems of linear equations, Gaussian elimination, matrices, determinants, Cramer's rule. Vectors, vector spaces, basis and dimension, linear transformations. Eigenvalues, eigenvectors, and quadratic forms. Advanced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 Courant If you want to go to graduate school,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take a course in real analysis. After that, courses in probability theory, Markov chain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robably in that order will be very useful. V63.0141 Honors Linear Algebra I - identical to G63.2110 Linear spaces, subspaces, and quotient spaces; linear 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ce; basis and dimensions. Linear transformation and matrices; dual spaces and transposition.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Determinants. Quadratic forms and their relation to local extrema of multivariable functions. V63.0142 Honors Linear Algebra II - identical to G63.2120 V63.0233 Theory of Probabil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random phenomena occurring in the natural,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xioms of mathematical probability, combinatorial analysis, binomial distribution, Poisson and normal approximation, random variables an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generating functions, Markov chains applications. V63.0234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and techniques of modern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ta in the quantitative sciences.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mpling; normal popul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chi-square, t, and F distributions; hypothesis testing; estimation; confidence intervals; sequential analysis; correl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of variance. Applications to the sciences. V63.0250 Mathematics of Finance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s of finance. Topics include: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application pricing and quadratic. Interest rates and present value. Basic probability: random walks, central limit theorem, Brownian motion, lognormal model of stock prices. Black-Scholes theory of options. Dynamic programming with application to portfolio optimization. V63.0252 Numerical Analysis In numerical analysis one explores how mathematical problems can be analyzed and solved with a computer. As such, numerical analysis has very broad applications in mathematics, physics, engineering, finance, and the life sciences. This cours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subject for mathematics majors. Theory and practical examples using Matlab will be combined to study a range of topics ranging from simple root-finding procedures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V63.0262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irst and second order equations. Series solutions. Laplace transforms. Introduction to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Fourier series. V63.0263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Many laws of physics are formulated as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simplest examples, such as waves, diffusion, gravity, and static electricity. Non-linear conservation laws and the theory of shock waves are discussed. Further applications to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V63.0282 Functions of a Complex Variable Complex numbers and complex functions.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auchy-Riemann equations. Cauchy's theorem and the Cauchy integral formula. Singularities, residues, and Laurent series. Fractional Linear transformations and conformal mapping. Analytic continuation. Applications to fluid flow etc. V63.0325 Analysis I The real number system. Convergence of sequences and series. Rigorous study of functions of one real variable: continuity, connectedness, compactness, metric spaces, power series, uniform convergence and continuity. V63.0326 Analysis II Functions of several variables. Limits and continuity. Partial derivatives. The implicit function theorem. Transformation of multiple integrals. The Riemann integral and its extensions. V63.0375 Topology (optional) Set-theoretic preliminaries. Metric spaces, topological spaces, compactness, connectedness, covering spaces, and homotopy groups. These are very useful courses for applied work in econometrics, 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applie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y describe the foundations of methods used to specify and estimate dynamic competitive models. Just as in jogging, I recommend not overdoing it. Rather, find a pace that you can sustain throughout your years here. You will find that taking these courses doesn't really cost time, because of your improved efficiency in doing economics. There are many other courses that are interesting and useful.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just to get started acquiring the tools and habits these courses will convey Math courses for Stanford students Distinguished Stanford graduates such as David Kreps and Darrell Duffie contributed important new ideas in economic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ir careers partly because they are creative and partly because they were extraordinarily well equipped in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tools. Math Department Math 103, 104, Linear algebra Math 113, 114 Linear algebra and matrix theory Math 106,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s of a complex variable (especially useful for econometrics and time series analysis) Math 124,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processes Math 130,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Math 103, 104, Linear algebra Math 131,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Math 175, Functional analysis Math 205A, B, C, Re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Math 230A, B, C, Theory of Probability Math 236, 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Engineering Economic System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EESOR 313, Vector Space Optimization. This course is taught from `the Bible' by the author (Luenberger). The book is wonderful and widely cited by economists EESOR 322, Stochastic calculus and control Statistics Stat 215-217, Stochastic processes (Cover) Stat 218, Modern Markov chains (Diaconis) Stat 310 A, B, Theory of probability (Dembo) 另外这个问题在著名的math.stackexchange 网站上也有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见 http://math.stackexchange.com/qu ... onomics-phd-student
个人分类: 转载|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爱情经济学解释
陈默cxx 2014-5-12 17:58
初恋:   幼稚型产业,指在人生过程中,尚未拥有实现规模经济所需的经验或技术的 恋爱。在学校里,该产业通常需要教师或家长的保护,施以教育与责罚等关税壁 垒。其结果通常是无疾而终,并被认为是宏观调控的成功案例。   先动优势: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为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拥有他人不可比 拟的优势。价值悖论通常于此时发挥作用,一箪食,一瓢饮,皆为莫大收益。这 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亲吻的总效用,而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失恋:   在不完全竞争、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经济必然不稳定。令狐冲原来颇得岳灵 珊芳心,在华山派可谓如鱼得水,但自林平之到华山之后,他的卖方市场受到双 重冲击,根据最大收益原则,买主岳不群和岳灵珊最终选择了林平之,即为其中 一著名案例。   多角恋:   多角恋是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发生的。该商品是稀缺资源,该经济形式属于 开放经济,其结果必将产生大量的失恋者。最后胜利的人通常遭受赢者的诅咒, 即最高标价者为该商品支付超过它所值价钱,于是为之抑郁愤懑,并将因收益小 于预期利润而影响后期恋爱的质量。败者将依成本最小原则行事,选择价格相对 较低的商品。   失恋者:   分摩擦性失恋和周期性失恋两种。前者因技术经验不足引起暂时性失恋,在 改善以后有重新上岗机会,令狐即是吸取了经验教训,遂被魔教公主任盈盈购买。 也有部分经验丰富者为寻求更理想配偶进行工作转换而产生,例如楚留香、陆小 凤等人。周期性失恋则由总需求水平低下造成。   婚姻:   长期交易,女性在GDP 连续衰退之前,一种孤注一掷的选择。该交易的特 点是一次买断,套期保值。也可能是男性在为性交与繁衍后代费用的权衡中,广 度经济式的选择——即同时生产性事和子息的成本低于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 本。隶属封闭经济。   丈夫:   归宿,一项或多项税收最终的经济负担者。双重收费的受害者,要为购买婚 姻的权利支付一定的初始费用,向岳家支付彩礼及体力、孝心;还要为购买妻子 单独支付使用费,即每个月工资奖金上交。   离婚:   夫妻双方或一方认为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对于他或她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成本 高于收益的行为,在此前提下可能提出不再合作的意向。其诱因可能是丈夫、妻 子各方面质量下降引起的价格衰退,或者是有另外更大的买方市场的出现,即婚 外恋的产生。
个人分类: 经济学|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加里·贝克尔辞世,走好,经济学帝国的凯撒!
912726421 2014-5-7 12:12
据ABC新闻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贝克尔(Garys Becker)教授于美国当地时间2014年5月4日谢世,享年83岁! 加里·S·贝克尔(Garys Becker) 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波茨维尔。1951年,贝克尔在普林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贝克尔与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都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但科斯的科研成果主要是论文,而贝克尔则是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不仅如此, 贝克尔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方面最富有独创思维的人之一,他常常把普通观察到的明显不相关的现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开拓经济分析的新视野。 在 他所有的论著中,《生育率的经济分析》是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创始之作;《人力资本》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是席卷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 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家庭论》1981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时被该社称为是贝克尔有关家庭问题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代表 作。因而,这三部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经典性”论著,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方经济学者把贝克尔的时间经济学和新的消费论称为“贝克尔革命”。 贝克尔开辟了一个以前只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他在扩展经济学的疆界方面所做的一切是其他经济学家所不及的,是新学术领域的开拓者。 也 正是如此,沙克尔顿将贝克尔称为“作为帝国创建者的经济学家”贝克尔善于把经济理论运用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把经济理论运用到过去同市场力量没有联系的领 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犯罪学和生物学等。他在研究人类行为时,总是力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和观点去揭示其经济动因,在分析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因 素时,始终把经济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在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人类行为方面,贝克尔是一个成功的先驱者。 又一诺奖 巨星陨落,走好, 经济学帝国 永远的凯撒!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信息社会经济学关于经济波动的思想(转载的)
lonhg 2014-5-6 14:09
信息社会经济学关于经济波动的思想 1、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以生产力状况为基础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用不同生产力状况来区分,生产力发展速度或知识涌现速度能够成为描述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状况的一般化衡量标准。信息社会经济学将生产力状况简单区分为知识涌现速度 “慢”与 “快”两个阶段,“慢”指新知识的产生通常是偶然或意料之外的,不足以引起人们预期,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是以既定知识为基础的,通常处于很少变化的、循环往复的状态之中,人们通常也能够获得有关充分知识或信息,因此知识或信息的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忽略;“快”则表明新知识的产生具有持续性,已是常态并已纳入社会的预期,经济活动将以不断变化的知识为基础,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人们也已很难具有相关的充分信息,知识或信息的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不再能被忽略。根据这种规定,社会发展历史被划分为相应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分别称为物质社会与信息社会,现代经济问题研究都应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进行讨论。 2、关于经济波动   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持续涌现的科技成果的冲击是导致现代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涌现或经济活动变化的持续性,具体的经济波动机制取决于新知识流的持续性冲击和社会经济对这种持续冲击的应对调整。新知识涌现速度快到一定的程度,经济运行的相应调整将处于调整方向和调整机制都不断变化的、持续的调整状态之中,经济波动本质上可归纳为经济活动变化的持续性与经济关系调整的滞后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识的涌现具有非重复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种特征使得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必然出现波动,且具有不可预期和无规律的特点。   本质上讲,信息社会经济学认为经济波动的实质乃是知识传播速度跟不上知识创新速度的必然现象,如果经济传播速度快于知识增长速度,则经济完全可能达到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经济波动就只可能是一次性的、随机的、偶然的、不可预期的因素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就起作用了,遗憾的是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对经济波动的解释应该以信息社会背景为基础。
个人分类: 学习|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答@qi509:关于“剩余价值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Yale721 2014-5-3 16:36
“剩余价值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这是学术界的一种认识,但这个认识并不妨碍我证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 我提出这个证明的目的并不限于改变一种经济学理论,而在于由此导出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并不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他们的共产党宣言宣称的暴力革命就是没有根据的,因此一切依靠这样的革命上台执政的政党并不当然具有真正的合法性。政权问题只能够回归到人民的同意这个基于近代以来由欧洲人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的认识上来。 我写的文章的全部题为《否马克思主义论》,本文仅仅是其中的一章,全文电子书可以在这里下载:(https://onedrive.live.com/view.aspx?cid=A19A0DA0D5907953resid=A19A0DA0D5907953%21130app=WordPdf)。 关于马克思之剩余价值学说的错误的讨论,更多的内容请看个人微博:http://weibo.com/yale2015
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6 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