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rthistory4
3323 22

【重奖】征集中国古代对于贸易的意义的论述  关闭 [推广有奖]

11
小白鼠 发表于 2011-11-16 23:36: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关于对外贸易的论述最先应该是荀子,不过说的不多,《管子·轻重》论述非常多,清代的蓝鼎元有专门的对外贸易思想。看看胡寄窗先生的书吧,看相关的部分就好。
下面的文章可以读读:
《16世纪至19世纪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海外贸易政策述评》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arthistory4 + 50 + 5 对论坛有贡献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热心指数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12
kongwei75 发表于 2011-11-17 00:40: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出自《史记》
可能是货殖列传?想到的第一句就是这个···

使用道具

13
mochen701 发表于 2011-11-17 08:14: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其实在我国古代主要推崇“重农抑商”的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由此,从这一历史脉络入手,从各位先贤的“抑商”论述,是否可以,窥得我国古代乃至近代以来对于商贾贸易的意义呢?
   对于重农抑商思想的阐发者,古代诸子百家论述较多,管子与韩非试为例。
   《管子·轻重篇》——诸篇原19 篇,今存16 篇。《轻重篇》在重视农业、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上,主张通过商品经济来富国、强国,提出了国家通过货币、商品的“轻重”关系来 调控经济的理论,这在先秦经济思想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至今仍然可资借鉴。
   其一,轻重理论用之于万物方面,则任何商品都如《管子·揆度篇》所说是"重则至,轻则去。。。物臧则重,发则轻"。《管子·轻重甲篇》则说:"章(障)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守之以物则物重,不守以物则物轻。"这里所说的"重"主要表现在商品缺乏、供应不足,引起涨价和人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轻",主要表现在物品供应充分和很多,价格下跌。物品"重"就会引起运地同类商品输入。"轻"则本地商品就会运销到他方。其二,轻重理论用在谷物方面,《管子·轻重篇》认为谷物与万物的轻重关系成反比。《管子·轻重乙篇》:"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管子·乘马数》载:"谷独贵独贱。桓公曰:'何谓独贵独贱'?管子对曰:'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这就是说,谷与万物的关系是,谷重万物相对轻,谷轻万物相对重。其三,轻重理论用之于货币方面,货币与万物成反比,《管子·山至数篇》说"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管子·山国轨篇》说:"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万物而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管子·国蓄篇》则说,"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其四,货币与谷物的关系,又是所谓"币重则谷轻,币轻则谷重",二者成反比。为了掌握轻重关系的规律,了解各种商品(万物)与谷物、货币与万物、谷物与货币彼此间轻重关系的比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韩非,约生于公元前280 年,卒于前233年,韩国公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辞,而长于著述。
重本抑末——韩非是重本抑末最早的提出者。这是他受商鞅耕战政策和荀子重农抑工商思想的影响,并加以发展的产物。他说: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②。上述主张说出了韩非经济管理的一个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从事末作的"商工游食之民少",办法是让其名位卑下使从事于它的人日寡,而从事"本务"农耕的人日多。值得注意的是在韩非看来农耕为本务,其他"锦绣刻画"等手工产业均被视为末。不仅如此,他把非农业活动几乎都视为应取缔的对象。商鞅的耕战政策侧重反对商贾、技艺、言谈游士。韩非则把攻击的范围大大扩大,在《五蠹篇》中把讲仁义的学士、纵横家、带剑侠士、近侍之臣、工商之臣称为五蠹,即社会的害虫,列入被禁之列。在《六反篇》中又反对贵生之士、文学之士、有能之士、辩智之士、磏勇之士、任誉之士。韩非认为这些人对耕战无益,这些人增加从事耕战的人就会减少,所以对这些人要严加禁止。
  韩非对非农业人口如此严禁,有其思想根源。重农者一般都认为农是财富的主要源泉或唯一源泉。荀子认为农业就是财富的主要源泉。法家申不害认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曰:土贵,土食之⑤ 《荀子·王制篇》。
  ①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② 《韩非子·五蠹》。
  本也。"①这种思想是农本思想的另一种表述。韩非则认为"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②,"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③。韩非子又鼓吹耕战,说农战可以做到"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又鼓吹"富国以农"④。既然国家靠农业才能富,工商业等行业是危害社会和国家的,那当然就要重农抑商,重本抑末。这是这种理论在逻辑上的必然归宿。
  韩非对非农业行业严加禁止有其时代特点。战国末年兼并战争剧烈进行,战争时有粮食有兵员国家才能存在,反之国家就要灭亡。在这种形势下,对一个国家来说耕战是最重要的,所以他鼓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在韩非看来,不能为耕战服务的行业都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所以都要加以打击和禁止。
  韩非的上述主张付诸实践,从长期来看是会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然而从他生活的战国末年这个时代看,这种思想出现则有其道理的。既然各国依赖耕战才能维持自身生存,那就可能把一切与耕战无关的行业都视为危害国家的行为。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从事耕战的人数就会减少。韩非对这些道理讲得最透彻,也最极端,所以就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秦王政正是集中全国力量于耕战,所以最后终于统一了全国。因此,可以说韩非重本抑末的思想适合了战国末年形势的需要,并对以后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反民富论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主张"富而后教",道家则以甘食、美服、安居、乐俗为其理想社会。商鞅提出国富民贫,韩非则在理论上反对民足、民富,认为足民、富民是有害的。
  韩非认为民众"财货足用"会使他们出现奢侈与怠惰,反而于他们不利。他说:夫富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财货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此虽财足用而爱厚,轻利之患也①。
  按照韩非的上述逻辑,民富以后"财货足用",则必然"侈泰",而"侈泰则家贫"。那么,应当怎么办呢?韩非说"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而民众贫困就会加倍努力。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贫困比富足好。民众个个贫困,个个加倍努力,国家当然就会兴旺。这就是韩非主张的逻辑结论。
  韩非还认为,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人贪得无厌,只有极少数人能"知足"、"知止"。在这种情况下,如把"民足"作为治国的方针,就是"不察当时之事实"的主观臆断。韩非说: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于足之外者,老聃也。今以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为皆如老聃也。故桀贵为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君人者虽足民,不足使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为足也。则虽足民,何可以治也①。
  ① 《战国策·赵策三》"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② 《韩非子·饰邪篇》。
  ③ 《韩非子·六反篇》。
  ④ 《韩非子·五蠹篇》。
  ① 《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载苏厉为齐王遗赵王书中亦云:"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
  ① 《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年版,第9 页。
  按照韩非所说的逻辑,人们不可能"知足"、"知止",夏桀贵为天子"不足于尊","不足于宝"。所以想以"足民"的方法治国,是不可能的。韩非虽然也承认像老聃那样的人是"知足"、"知止"的,但这只是少数人,多数人是不"知足"的,不"知止"的,国君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足民"是不可采取的。韩非这些论断似是而非,并不正确。须知,在一定条件下,大多数人的需求基本上可以满足。像老聃那样"知足"、"知止"和夏桀那样不知足的人都是少数人,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韩非的方法就是以个别代替一般,进而否定"足民"方针。
  韩非反"足民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认为有的人贫穷是由于奢侈、懒惰,有的人富有是由于勤俭的结果。韩非说:今夫与人相善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善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惰也。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②。韩非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侈而惰,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力而俭。在实际生活中,也确有一些人因侈而惰而贫穷,有的人因力而俭而富有,但如果把穷与富产生的原因完全归结为这一点就十分片面了。
  因为这样作恰恰掩盖了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人民贫穷的主要根源。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恰恰为他反"足民论"提供了根据,他说:"今上征■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①这就是说他反对国君向富人征税而救济穷人。这样就会造成一个永久贫穷供统治阶级驱使的贫民阶层。
  韩非还以人口自然增殖快而土地少造成的财货少为理由,论证人民不可能富足。韩非说: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②。韩非认为人口增殖快造成人多与财货寡是造成人民贫穷的重要原因。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把人民贫穷的原因仅仅归结于此,却又掩盖了造成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
  总之,韩非的经济管理思想有其自身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把法家的一些经济思想推向极端,为封建专制政治服务,力图通过经济管理造就出供统治阶级盘剥和驱使的劳动力。但韩非的经济管理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所以能为秦始皇所采用,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大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但韩非的经济管理思想有很大的片面性,完全照其理论办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社会后果,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明证。
   参考: 中国史学博人历史百科——春秋战国经济管理思想的演变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arthistory4 + 80 对论坛有贡献

总评分: 论坛币 + 80   查看全部评分

一粒微尘,随风飞去

使用道具

14
wmhqg 发表于 2011-11-17 09:56: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的海洋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出海和从广东经南海到印度、斯里兰卡的两条海上航道。但由于中印双方贸易的需求不大,且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该航线的贸易作用并不大。
在唐代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贸易基本上都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进行的。而到了唐代,随着阿拉伯人开辟了从西亚到中国南方的航线后,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蓬勃兴起。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从陆上向海上转移,陆上丝绸之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主要讨论此后的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一、 唐代至元代的海洋贸易
中世纪,西亚的阿拉伯人创建了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由于阿拉伯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以及阿拉伯人崇尚经商的习俗。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通过该条航线,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该航线上海运的逐渐兴起,并替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通道。 这条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代, 陶瓷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贸易商品, 陶瓷的贸易量甚至超过了丝绸。所以, 这条航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
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到了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到宋朝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繁荣。为加强对日益扩大的海上贸易的管理,宋朝不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扩大为主管机构市舶司,而且还把市舶司的设置从广州一地,扩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温州和江阴等地设市舶务。繁荣的海外贸易也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据记载,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万贯左右,约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5%。由此可见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程度。
在这段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陶瓷,纸张,和其它手工业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二、 元末到明代中期的海外贸易
1258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劲旅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完,从此阿拉伯人在这条航线上退却,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当同时,阿拉伯人的退却也为中国人在海外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创建了条件。因此在元初,中国的海外贸易仍然保持相当繁荣的局面。14世纪,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兴起,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东西方的交通不时受阻。并且奥斯曼帝国实行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的政策。受此影响, 全球的海洋贸易走向衰落。元末开始,倭寇扰边,在中国沿海大肆打劫。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也有些人认为这段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的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政策。这个观点是不大正确的。因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可以发现,这个海禁政策仅在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实行海禁)的实行过,而大部分时间,中国的海禁是十分松弛的。元末明初,整个世界的海外贸易已处于低潮。这时中国海外贸易衰落正是受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中国的海禁政策出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并非明太祖首创。
在这段时期,由于皇宫和中国官僚阶层对东南亚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种由官方主导的与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逐渐兴起。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这种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朝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间海外贸易衰落带来的损失。

三、 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贸易
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明代工商业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手工业品生产在世界上仍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使用道具

15
kevinion 发表于 2011-11-17 10:50: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需要看一看!

使用道具

16
lovezxx366 发表于 2011-11-17 11:0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台湾的 侯家驹先生 所著的《中国经济史》有很多的内容 推荐楼主去看看 古代关于商品贸易有很多论述 个人觉得值得一读http://baike.baidu.com/view/716699.htm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arthistory4 + 8 对论坛有贡献

总评分: 论坛币 + 8   查看全部评分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有事向人大经济论坛提问 没事逛人大经济论坛

使用道具

17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11-11-17 11:57: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料太多,单独发帖提供:
【高清】有关中国古代贸易的一些参考书(共8本.pdf)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969508

使用道具

18
小白鼠 发表于 2011-11-17 23:15: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上次看错成对外贸易了,关于贸易的论述就更多了

使用道具

19
wode1607 发表于 2011-11-18 15:15: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楚国社会的四种生产劳动者。即行商、农民、手工业者、坐贾。亦指楚社会劳动分业的习惯排列次序。《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晋随武子称赞楚国云:“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楚人的“商农工贾”与中原传统的“四民”,即士农工商,从包含的成份到排列的次第,都有不同。以商为四民之首而又商贾并列,可见楚人对商业的重视以及商贾在楚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picture.com.cn/Knowledge/nPost/nPost_64646.htm

使用道具

20
wode1607 发表于 2011-11-18 15:23: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司马迁从其财富观出发提出了自成一家的“善因论”,指出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依据客观经济规律,顺应民间经济活动的自然发展,最坏的办法是国家越俎代庖、与民争利,其观点表现出鲜明的自由主义立场。但并不全盘否定ZF对经济的调控,主张对“奸轨弄法”等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严削”以“齐之”。自由主义是贯穿斯密经济思想的一条主线,他认为利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人的利己行为会在满足自身利益
的同时使社会利益得到增进;只有自由主义政策才能打破当时有害于经济发展的种种法规,使工农商业得到自由发展,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国民财富的增长。他认为ZF应充当“守夜人”角色,但主张在市场失灵时应有所作为,ZF应具备三项基本职能,即国防、司法行政及公共事业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