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gch2003
27606 59

[经济学教育] 国内经济学名师介绍 [推广有奖]

  • 6关注
  • 23粉丝

贵宾

草民经济学教授

院士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1016207 个
通用积分
66.4864
学术水平
62 点
热心指数
79 点
信用等级
46 点
经验
42034 点
帖子
546
精华
16
在线时间
73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4
最后登录
2023-8-29

gch2003 发表于 2007-9-15 15: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现阶段,国内经济学研究与教育情况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一少部分朋友来说,选择出国接受教育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但是大部分朋友接受经济学教育可能还是在国内。一方面,在我们国家现阶段,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需要纯理论的进步,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经济学研究能够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意见,为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我们本土问题也许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研究的本土化,也只有实现研究的本土化,我们才有可能被国际主流所认可,毕竟,做纯理论的研究要进入国际主流难度还是很大很大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国外受过比较严格经济学训练的老师的回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日益国际化,规范化,国内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国内也有不少在各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的经济学名家;能够接受这些名师的指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现有一想法,就是希望各领域的朋友能把本学科的做的比较好的,同时又在国内任教或者工作的学者的个人简介,研究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的简单介绍能贴出来,让我们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希望朋友们能在下面贴上你们认为的比较优秀的学者的情况。希望大家支持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内经济 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教育 有意义的事 经济学 名师

虔诚的经济学爱好者
gch2003 发表于 2007-9-16 00:0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先贴几个,大家继续啊。

蔡洪滨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武汉大学数学本科 1988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1991

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硕士 1997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 1997

研究领域:

产业组织,博弈论,公司金融,企业理论, 制度分析, 政治经济学, 试验经济学等

主要研究成果: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Bargaining on Behalf of a Constituency”, 2000,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92:234-273.

“Delay in Multilateral Bargaining under Complete Information”, 2000,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93:260-276.

“Capital Budgeting and Compensation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Moral Hazard”, with Antonio Bernardo and Jiang Luo, 2001,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1:311-344.

“A Theory of Joint Asset Ownership”, 2003,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4:62-76.

“Inefficient Markov Perfect Equilibria in Multilateral Bargaining”, 2003, Economic Theory, 22:583-606.

“War or Peace”, 2003,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Vol. 2: No. 1, Article 2. http://www.bepress.com/bejeap/contributions/vol2/iss1/art2.

“State Corroding Federalism”, with Daniel Treisman, 2004,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819-843.

“Capital Budgeting in Multidivisional Firms: Information, Agency and Incentives”, with Antonio Bernardo and Jiang Luo, 2004,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7: 739-767.

“Agency Problems and Commitment in Delegated Bargaining”, with Walter Cont, 2004,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13:703-729.

“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 Decentr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 with Daniel Treisman, 2005,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817-830.

“Incentive Compatible Collusion,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with Uday Rajan, 2005,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6:37-52.

“Over-communication in Strategic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Games”, with Joseph Tao-Yi Wang, 2006,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56:7-36.

“Reserve Price Signaling”, with John Riley and Lixin Ye, 2006, forthcom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Motiva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a Firm,” with Antonio Bernardo and Jiang Luo, forthcoming,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Did Decentralization Caus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with Daniel Treisman, forthcoming, World Politics.

中文期刊文章(Publications in Chinese Journals)

“竞争会加剧公司隐瞒利润吗?-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蔡洪滨,刘俏,肖耿, 2006, 经济学报, 2:15-45.

“中国企业信誉缺失的理论分析”, 蔡洪滨,张琥,严旭阳, 2006 (9),经济研究,pp85-93。

中文书中章节(Book Chapters in Chinese)

“中国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估计与分析”,录于《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厉以宁等编,1993。

龚六堂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88年9月-1992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本科,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

1992年9月-1994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武汉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9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宏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公共财政与中国经济

研究成果:

(一)已经发表的论文

[1] Endogenous Time Preference, Infl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Forthcoming in: Journal of Economics.

[2] Factor Mobility and Dispersion in Marginal Products: A Case on China.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3] Laplace Transform for Solving Linearzing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Forthcoming in: Economics Letters.

[4] The Existence Theorem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2005(1)

[5] Comments on “Dynamic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6(2003):1026-1033.

[6] Military Spending and Stochastic Growth (with Heng-fu Zou)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8(1), 153-170.

[7] Effects of growth and Volatility in Public Expendi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with Heng-fu Zou).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2002), 379-406.

[8] A Fiscal Federalism Approach to Optimal Tax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s in a Dynamic Model. In: Development of Modern Statistics and Related Topics.

[9] Optimal Tax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in a Dynamic Model with Multiple Levels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6 (2002), 1975-2003.

[10]Fiscal Federalism, Public Capital Form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4(2003), 471-490.

[11]Direct Preferences for Wealth, the Risk Premium Puzzle, Growth, and Policy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6(2), 243-270..

[12]Dynamic Analysis of Foreign Aid, Foreign Borrowing,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1), 105-118..

[13]Money, Social Status,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a Cash-in-Advance Model.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3(2), 284-293.

[14]Applications of Hamiltonian and Laplace Transform in an Economic Growth Model.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20B(2000), 442-450.

[15]Foreign Aid Reduces Domestic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creases Foreign Borrowing: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2000), 147-164.

[16]Optimal Taxation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Multiple Levels of Governments.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10(2), 33-38.

[17]Local and Global Stability for the Infinite-Horizon Variation Problems.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3(1998), 278-284.

[18]Optimal Control System Governed by a Class of Nonsmooth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2(1997), 339-346. (国际数学和数学科学杂志, 美国)

[19]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与银行,《管理世界》(即将发表)

[20]中国地区间生产效率差异与全要素(TFP)增长率分解:1978-2003. 《中国社会科学》(即将发表)

[21]资本收入税与社会福利.《经济科学》(即将发表)

[22]不完全劳动市场、政府干预与失业率. 《财经问题研究》(即将发表)

[23]幼稚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其政府政策的分析.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即将发表)

[24]新古典模型中收入和财富分配持续不平等的动态演化. 《经济学(季刊)》(即将发表)

[25]多级政府的税收. 《经济学动态》,2005年11月

[26]政府政策评价的改变:从增长极大到福利极大。《经济学动态》,2005年10月

[27]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 《财经问题研究》,2005(8).同时被光明日报理论版转摘。

[28]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经济学(季刊)》,2005年10月

[29]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茨涅兹假说. 《经济研究》2005年第四期

[30]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 《金融研究》.2005年5月

[31]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 《金融研究》.2005年9月

[32]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季刊)》,2005年3月

[33]基本RBC方法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试验,《世界经济》.

[34]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与波动的研究——引入人力资本后的RBC模型,《经济学(季刊)》,2004年10月

[35]地区差距、要素流动与财政分权,《经济研究》,2004.

[36]贴现因子、偏好和行为经济学,《财经问题研究》,2004(8)

[37]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移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04(1).

[38]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 ——中国经济的RBC分析, 《世界经济》,2004(4)

[39]风险溢金难题与无风险利率难题,《经济学动态》,2003(6).

[40]基本RBC方法模拟中国经济的数值实验.《世界经济文汇》,2004(2):41-52。

[41]最优增长模型及其发展,《经济学动态》,2004(2).

[42]财政分权框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3(1).

[43]多级政府框架下的税收理论,《中国科学基金》,2002(5).

[44]经济学和金融研究方法和前沿,《经济研究》,2001(8).

[45]经济增长的“不定性”,《经济学动态》,2002(1).同时被收录于《复杂性科学最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46]财政政策与价格水平的决定,《经济研究》,2002(2).

[47]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经济研究》,2002(8).

[48]带货币的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学动态》,2002(6).

[49]世界经济学家是如何排名的?《经济学动态》,2001(5).

[50]政府公共开支的增长和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学动态》, 2001(9).同时收录于《管理科学最新进展》。科学出版社。

[51]最优税率、政府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52]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外经济援助,《经济研究》,2001(4):29-40.

[53]政府花费、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和内生经济增长,《中国科学基金》,1(2000):15-18.

[54]政府花费改变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税务研究》,2(2000):12-16.

[55]政府花费改变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经济数学》,17(2000):31-37.

[56]政府花费增加与实际利率改变的理论分析,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 Edited by Gu Jifa, 2000:233-239.

[57]发展中国家中国外资本的引进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对策》,16(1999):12-15.

[58]国外经济援助的理论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1'(1999):40-47.

[59]偏微控制问题的增广 Lagrange 乘子算法的并行实现, 《武汉大学学报(自科版) 》, 5 (41) 1995: 563-568.

[60]加工安排问题的优化方法及其自组织并行实现,《武汉大学学报(自科版) 》, 3 (41)1995

[61]劳动力供给带弹性的 Solow 模型, 经济数学》,1(12)1995:40-45.

[62]偏微控制问题的增广 Lagrange 乘子算法, 《武汉大学学报(自科版) 》, 1(43)1997

[63]状态约束下的抛物控制问题的罚函数方法, 《数学物理学报》, 2(17) 1997:170-175.

[64]不可微凸规划问题的值函数的可微性,《数学杂志》,3(1998):285-289.

(二)现已出版的著作:

1.《经济增长理论》, 2000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 2000年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高级宏观经济学》, 2001年3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4.《动态经济学方法》,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 《公共财政理论》,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黎安 北京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88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经济学学士

1991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

2002年 斯坦福大学经济系, 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

政治经济学 产业组织 经济转型与发展 中国经济

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英文论文

[7]. "Political Connections, 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 (with Hongbin Li, Lingsheng Meng, and Qian Wa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forthcoming

[6]. "The Long-Term Health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1959-61 Famine in China" (with Yuyu Che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6: 659-681,2007, lead article.

[5] “Incentive Contracts and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Rural China" (with Hongbin Li and Scott Rozell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5(1): 109-124, 2007.

[4]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 (with Ye Chen and Hongbin Li), Economics Letters 88: 421-425, 2005.

[3]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with Hongbin Li),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1743-1762, 2005.

[2] "Parental Childcar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Hongbin Li, Xianguo Yao, and Junsheng Zhang), Applied Economics, 37 (18): 2067-2076, 2005.

[1] “How Prudent Are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 Consumers?” (with Yuyu Chen) Topics in Macroeconomics: Vol. 3: No. 1, Article 4. 2003.

中文论文

[21].“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20].“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 ”(与张维迎、顾全林和汪淼军合作),《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6卷第4期

[19].“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与汪淼军、张维迎合作)《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18]. “中国轿车行业的合谋与价格战”(与王皓合作),《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

[17].“地区放权与经济效率:以计划单列为例”(与史宇鹏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6].“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与王鹏合作),《中国会计评论》2006年第2期

[15].“信誉的价值:以网上拍卖交易为例”(与张维迎、顾全林、沈懿合作),《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14].“中关村科技园区制造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1995-2003”(与张维迎、顾全林、姜烨合作),《经济学报》2006年第2卷第1辑

[13].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与王鹏合作),《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12]. “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与汪淼军、张维迎合作),《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1].“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与陈烨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10].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与张维迎、顾全林合作),《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9].“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与李宏彬、陈烨合作),《经济学报》2005年第1卷第1辑

[8].“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证据”(与罗凯合作),《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3期

[7].“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转载,入选《中国经济学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

[6].“经济转型中的企业退出机制”(与张维迎、顾全林合作),《经济研究》2003年 第10期

[5].“从大学理念与治理看北大改革”(与柯荣柱合作),《学术界》2003年第5期;另收录《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4].“从信息经济学看当前假冒伪劣现象”(与崔兆鸣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 第3期

[3].“假冒伪劣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与崔兆鸣合作),《经济科学》1995年第5期

[2].“郭鹤年的经营管理艺术和风格”(与郑学益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交易的制度结构”,《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7期

著作章节:

[1].“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组织和制度变迁理论”,第九章,《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胡代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本书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国家的理性重建:布坎南的国家理论”,第十章,同上书

[3]. "Firm Dynamics in Economic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Science Park", (with Q. Gu, H. Li, W. Zhang), in Haiyang Li (eds), Growth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s Emerging Marke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MA: Northampton. 2006.

著作:

[1].《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课题,张维迎、刘鹤主编,本人为该课题组副组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边缘地带的小农: 中国贫困的微观解理》(与沈红、陈胜利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译著:

[1].《比较制度分析》 青木昌彦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年。

书评:

[1].“评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一书”,《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3年第二卷第二期,第539-548页。

虔诚的经济学爱好者

使用道具

gch2003 发表于 2007-9-16 00:0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李维安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93年4月—1996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商学(管理)博士

1988年9月—1993年7月,南开大学(与一桥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博士

1985年9月—1988年6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

公司治理  企业集团治理  网络组织

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公司治理中文论文[独著或第一作者]

(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

1. “股权、董事会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卷调查报告”,《管理世界》,1999年第6期

3.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企业信用”,《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1期

4. “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5期

5. “基于信息范式中权力主体行为的公司治理机制:一个理论模型”,《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2期

6. “大股东股权竞争与监事会治理”,《经济社会制度比较》,2006年第3期

7. “IT治理及其模型的比较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8. “未预期盈利、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基于2000-2003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5年第3期

9. “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一个公司治理视角”,《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0. “如何构造适合国情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论我国监事会的功能定位”,《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2期

11. “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及其解说”,《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

12. “试论知识型企业的制度创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3. “日本公司治理:变革与启示”,《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3期

14.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企业生存战略”,《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1期

15. “论国有股权的安定性构造”,《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6. “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形式的硬化机制”,《南开经济研究》,1987年第3期

17. “分工二重性新探”,《求是学刊》,1987年第5期

(二)中国公司治理评价研究

18.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19.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治理指数与企业业绩”,《管理世界》,2005年第9期

20.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21. “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与相关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22.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基于中国1149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2期

23. “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2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3期

25. “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评价与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9期

26. “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7.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第3期

28. “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1期

29.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绩效倒U形曲线关系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8期

(三)网络治理研究

30. “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与价值创造”,《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1. “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网络治理--基本的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2期

32.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网络治理的观点”,《当代财经》,2002年第10期

(四)集团治理研究

33. “中国传媒集团公司治理模式探析”,《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4. “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规模起点、治理边界及子公司治理”,《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4期

(五)跨国公司治理研究

35. “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倾向成因分析:基于股权结构战略的视角”,《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36. “中外合资企业母公司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六)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研究

37. “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38. “保险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改革”,《保险研究》,2005年第4期

39.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研究”,《南开学报》,2005年第1期

40.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2003年第1期

二、公司治理外文论文

1. Li Wei-an. An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Evaluation, Governance Index (CCGINK)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n 2003,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7, Vol.1 (1): 1-18.

2. Li Wei-an. The Market-oriented Governance Model of SOES’: China Perspective, Corporate Ownership & Control, 2006, Vol.3 (4): 108-122.

3. Li Wei-an, Niu Jian-bo, Ran Fan-sheng.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Shareholder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e: The Evidence from China, Pro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13th) Lille, France, October 5-7,2006, Vol.2: 760-769.

4. Li Wei-an. Network Governance as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nceptual-Framework and Research Positions.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Georgia USA, August 15-17, 2003.

5. Li Wei-an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Firm Strategy towards the New Economy: Networked Governance Perspectiv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Proceeding, 2002.

6. Justin Tan, Shaomin Li, Weian Li. Building Core Competencies in a Turbulent Environ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irm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Transitional Economy. Managing Global Transitions, 2006, Vol.4 (3):197-214.

7. Li Wei-an et al., Researches on Complexity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 Challenges to Complexity Proceeding, 2002.

8. Program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CM 2001), 5-7 May,2001

9. Li Wei-an.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Enterprises’ Survival Strategy. IFSAM Management Conference’99 in Beijing, July7, 1999.

10. Li Wei-an. How to Better Manage China’s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 Transition, 1999, Vol.10, (4): 5-7.

11. 中国企業統制制度の転型、「東瀛求索」(日),1999年10号

12. “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型”,(波兰文),Przedsiebiorstwo na RYNKU Kaptialowym,ISBN 83-86370-0706,1999年

13. 中国産業構造と産業政策の新展開、CPU View &Vision(日),Vol.6 October ,1998

14. 市場経済移行期のガバナンス制度、「世界経済評論」(日),1996年06月号

15. 中国市場経済移行期のガバナンス「一橋論叢」(日),1997年5月

16. 中国株式会社に関する考察:A•B株の一本化についての分析「三田商学研究」(日),Vol.38, No.2,1995年3月

17. 国有企業改革におけるM&Aと法人株持ち、「一橋論叢」(日),1997年10月

18. 計画経済の企業統治制度に関する考察 : 比較企業統治制度論の視点から「三田商学研究」(Mita business review)(日),Vol.39, No.2,1996年6月

19. 关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实证分析、「三田商学研究」(日),2005,Vol.48, No.41,植竹晃久退任纪念论文专刊

20. 日中ガバナンス問題の比較研究、「一橋大学イノベーション研究センター刊」(日),1997年10月

三、公司治理学术著作

1. 《公司治理》(第一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第一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第一作者),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 《股份制的安定性研究》(独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企业活力理论与评价》(第一作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7. 《美国的公司治理:马奇诺防线》(第一作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8. 《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9. 《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探索》(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四、公司治理日文著作

1. 《中国の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独著),税務経理協会,1998

2. 《21世紀日本企業の経営革新:コーポレート・ガバナンスの視点から》「共著」,中央大学出版部),2004年

3. 《現代企業の所有•支配•管理》「共著」,ミネルブァ書房,1999年

五、公司治理高校教材

1. 《公司治理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非盈利组织管理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公司治理教程》(第一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点评》(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六、公司治理论文集

1. 《公司治理理论精要》(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 《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七、公司治理译著(包括教材)

1. 《公司治理前沿》(经典篇)(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2. 《董事会运作手册》(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3. 《公司治理与问责制》(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永续经营—杰出家族企业的生存法则》(主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5. 《自上而下—永恒的层级管理》(主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6. 《高管商学院:公司治理》(主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7. 《公司治理(第二版)》(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8. 《公司治理(EMBA教材系列)》(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9. 《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原书第二版)》(主译),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10. 《有效沟通》(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 《突破惯性思维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 《公司董事指南》(主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贾根良 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制度与演化经济学

主要著作:

1.独著:《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独著:《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合著:《东亚模式的新格局——创新、制度多样性与东亚经济的演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合著:《新比较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5万字。

5.合著:《亚洲金融危机启示录》,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

6.主编:《发展经济学》(南开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教材),2003年7月版。

主要论文:

(一)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

1.《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2.《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3月14日,No.532。

3.《哈佛大学经济学改革活动》,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5月9日

(二)演化经济学

4.《重新理解东亚模式: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2002年第6期。

5.《演化经济学:现代流派与创造性综合》,《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

6.《进化经济学:开创新的研究程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3期,国内第一篇系统介绍和评价演化经济学的论文。

7.《进化经济学的思想源流》,科学时报,1999年7月7日,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1999年第9期。

8.《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I)》,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1999年第5期。

9.《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II)》,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1999年第5期。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报酬递增对经济学意味着什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6期。

(三)制度经济学及企业、产业理论

11.《重新认识旧制度学派的理论价值》,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卷1999年第10期。

12《经济转轨中的文化传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摘要转载。

13.《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14.《制度变迁理论:凡勃仑传统与诺斯》,经济学家,1999年第5期。

15.《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中国工业经济, 2001年第9期。

16.《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4期,摘要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5期。

17.《自组织创新网络与科技管理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8.《 科学经济学的兴起与最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四)发展经济学与东亚研究

19.《韩台企业间技术网络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20.《日韩金融危机的体制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一作者,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卷1998年第9期。

21.《“新熊彼特”技术变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2.《创新体系与东亚模式的精髓》,南开学报,2001年第5期,1万6千字。

23.《东亚经验与东亚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24.《日本经济体制的危机及其变化趋势》,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第一作者,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卷2000年第3期。

25.《长周期变动、新重商主义与亚洲金融危机》,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五)中国经济及中国经济学

26.《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传统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

27.《鞍钢宪法的历史教训与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思考》,南开学报,2002 年第4期。

(六)其它

28.《女性主义经济学评述》,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9.《发展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南开教育论丛,1998年第3期。

30.《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经验总结》,南开教育论丛,2001年第1-2期合刊。

31.《混合所有制研究:现实主义方法论的新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2.《创新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政策的挑战》(合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

沈坤荣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后,荷兰蒂尔堡(TILBURG)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现任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领域:

国民经济 宏观经济 经济增长 资本市场 企业战略

学术成果:

出版《中国经济增长论》、《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等个人专著和合作著作8部;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World Economy & China》、《China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刘志彪

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重要著作
《社会主义市场的系统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经济政策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产业经济管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产权、市场与发展:乡镇企业制度的经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现代产业经济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经济结构优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长三角托起中国的制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重要的学术论文
“当前企业行为的动态分析”,《经济研究》,1986第10期
“部门内贸易:动因、形成与中国现状”,《经济研究》 1992 年第4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4第2期
“以产业原则规范市场和完善宏观管理”,《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论买方市场垄断”,《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基于无形资源的竞争优势”,《管理世界》,2003年第2期。
“行业特征、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创业型雇员的进入行为与竞争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Impact of Investment, depreciation on joint venture taxes JPRS-CEA-86-038(USA) April,1986
O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ndustry Trade in China ,Managing Business in the 1990s Hong Kong April,1994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Business Review 1997 Jan 1998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Entrepreneurship, Front. Econ. China(2006)1:1-13,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Verlag 2006

周立群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市场经济运行、企业组织理论

主要著作:

《国有财产组织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89—1995各卷 (分栏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合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分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001年版;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经济学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报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创新、整合与协调: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前沿报告》(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主要论文:

《刺激与约束——论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 《经济研究》1989.9
《市场态势企业行为.运行效绩》 《学习与探索》1991.1
“Consumption at Public Expense in China”, CHINA MAIL Vol.4.No.4 1991
《资源配置与组织优化》 《经济学家》1992.3
《财产权利的要素,结构与规则》 《经济学动态》1993.1
《论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结构与特征》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0
《由没有财产权的占有者向法人产权实体的转换》 《社会科学战线》1993.6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a New Structure of State-Owned Asset”,NAKAI ECONOMIC STUDIES No.3-4,1995
《论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制度的衔接与替代》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6.8
《企业家理论的支点与职业企业家的培育机制探讨》 《学习与探索》1998.3
《组织研究与组织经济学》 《经济学动态》
《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1998.5
《新组织形式:企业与市场之超越》 《经济学家》1998.4
《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社会科学战线》1998.5
《论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天津社会科学》1998.4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南开学报》1999.2
《企业经营者的演变轨迹与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培育》 《南开学报》2000.3
《农村“分包制”组织形态分析》 《天津社会科学》2000.4
《实施股票期权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2000.6
《启动东业西移 推动西部开发》 《教学与研究》2000.12
《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 《经济研究》>2001.1
《经济转型与体制转型》 《天津社会科学》2001.3
《企业家理性、非理性与相对理性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02.1
《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中的契约选择》 《经济研究》2002.1
《经理人市场:供求与交易关系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2002.4
《中国大陆私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新特点》 《经济展望》(台湾)2002.9

《加快我国传统制造业重整与产业提升的建议》 《经济要参》2003.12

《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03.2

《为什么选择了“准一体化”的基地合约》《中国农村观察》2004.2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4.10

《区域差异、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改革》2005.1

Comperehensive Conclusions on the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China (1990-200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4 2005

《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探析及政策选择》《改革》2006.3

卢 锋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致福轩之友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85年),英国利兹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年)。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经济学原理、管理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发展。

研究领域和专长

中国粮食经济和政策;国际粮食市场;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史。

近年发表物

(1)英文论文:

“Grain versus food: a hidden issue in China’s food policy debate”, World Development Vol. 26, No. 9, pp. 1641-1652, 1998. USA (Word Files 252KB, PDF FIles 100KB)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grain import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5, No. 3, pp. 275-289, 1993. UK

“Output data on animal products in China: How much are they overstated ------ An assessment of Chinese statistics for meat, eggs and aquatic products” Working Paper Series (English) No. E1998004,July 1998.(Word Files 95KB, PDF FIles 51KB)

“China’s grain and food sector: prospects and policy issues” in Shigeru Itoga (ed.) APEC: Cooper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81-126,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 Japan 1998.

“China''''''''''''''''''''''''''''''''''''''''''''''''''''''''''''''''s grain trade policy and its domestic grain economy”,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Series (English) No. E1997002, May 1997.(Word Files 222KB, PDF Files 88KB)

“Feed demand and its impact on grain economy in China”,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 pp. 208-213, Published by OECD Paris, 1997. (Word Files 37KB, PDF Files 36KB)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hina’s food trade pattern: A third option for China’s food policy adjustment”,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 pp. 255-271. Published by OECD Paris, 1997.

“Grain versus food: a hidden issue in China’s food policy debate”, Economic Division Working Papers (East Asia), 1996/2, RSPAS, ANU, Australia.

“Agricultural policies, markets and trade in China(1996)”, Agricultural policies, markets and trad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Monitoring and evolution 1996 , Published by OECD Paris, 1997.

"China''''''''''''''''''''''''''''''''''''''''''''''''''''''''''''''''s Net Grain Import (1960-1989)",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 Leeds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 07/95, 1995, UK.

(2)中文学术性杂志论文:

1、“透析棉价——我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分析与压库减亏对策探讨”,国际贸易,1992,12

2“国际棉价长期波动趋势和周期性——我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分析与压库减亏对策探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系列(中文版)C1999028,1999年11月3日

3“三次粮食过剩(1984-1998)——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演变过程的备择解释”,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60期,第33-42页,1999年9月29日。 (Word Files 384KB, PDF Files 430KB)

4“应当实事求是地认识粮食过剩问题”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5月)。

5“粮食亏损的根”资本市场,1999年第4期第48-53页。

6“粮食亏损的深层根源”调研世界,1999年第3期第6-12页。

7“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编:中国经济学(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8“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战略与管理 1998年第6期。

9“我国若干农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中国农村经济 1998年第10期。

10“我国水产品产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管理世界 1998年第5期。

11“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与粮食禁运风险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第32-47页。(Word Files 102KB, PDF Files 770KB)

12“美国1980-1981年的粮食禁运:粮食武器有效性的一次失败检验”,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3“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重新思考的认识前提”,中国农村观察, 1997年第3期, 第7-17页。

“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 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

14“如何认识‘民以食为天’”, 改革 1996 年第5期。

姚 洋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经济学季刊》主编。北京大学地理学学士(1986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8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96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研究领域

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

著作和译著

黄平、姚洋、韩毓海:《我们的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

顾昕、高梦滔、姚洋:《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

Garnaut, Ross, Ligang Song, Stoyan Tenev, and Yang Yao. Ownership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World Bank, 2005.

汪丁丁、韦森、姚洋:《制度经济学三人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刘一皋、王晓毅、姚洋:《村庄内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Ross Garnaut, Ligang Song, Yang Yao and Xiaolu Wang,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1.

姚洋(校者):《博弈论》(Tirole and Fudenberg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姚洋(校者):《博弈与信息》(Eric Rasmuse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赖平耀、姚洋、邢予青(译者):《民主制度的经济理论》(Anthony Downs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论文

英文

Bromley, Daniel and Yang Yao. “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 There Lesson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World Economics, April–June 2006, 7(2): 73-96.

Gao, Mengtao, and Yang Yao. “Gender Gaps in Access to Healthcare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6, Vol. 55(1): 87-107.

Garnaut, Ross, Ligang Song, and Yang Yao.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China.” China Journal, January 2006, Issue 55: 35-66.

Song, Ligang and Yang Yao. “Impacts of Privatiz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English edition, forthcoming.

Yao, Yang. “Chinese Privatization: Causes and Outcome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05, Vol. 13(1): 66-80.

Guo, Kai and Yang Yao. “Causes of Privatization in China: Testing Several Hypothes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5, Vol. 13(2): 211-238 (lead paper).

Yao, Yang. “Land Tenure Choice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Rational versus the Political Model.” Land Economics, 2004, 80(4): 477-488 (lead paper).

Yao, Yang. “Political Process and Efficient Institutional Change.”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2004, 160(3): 439-453.

Rong, Zhao and Yang Yao.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and the Demand for Electric Appli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 14(2): 131-141.

Carter, Michael and Yang Yao. “Local versus Global Tests of Separability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 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Effect of Land Transfer Righ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3): 702-715.

Li, Jing and Yang Yao. “EgalitarianLand Distribution and Labor Migration in Rural China.” Land Reform, Land Settlement and Cooperatives, FAO, 2002(1): 80-91.

Wang, Yueping and Yang Yao. “Market Reform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Enterprises in China.”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 18(2002), Nos. 1-3: 197-211.

Yao, Yang. "Building Support for Policy Change by Improving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Case of Shunde." Transition Newsletter, Vol. 12(2): 13-15.

Yao, Ya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Lease Market in Rural China.” Land Economics, 2000, Vol. 76(2): 252-266.

Yao, Yang. “Rural Industry and Labor Market Integration i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 Vol. 59: 463-496.

Shanwen Gao and Yang Yao.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ly Optimal Outcomes in the Process of Dissolving Public Enterpris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 10 (1), Spring 1999: 41-58.

Deininger, K., B. Davis, Y. Yao, and P. Olinto. “Land Markets and Land Reform under Multiple Market Imperfe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Vol. 80 (5): 1160-1160.

Liu, Shouying, Michael Carter, and Yang Yao. “Dimensions and Diversity of Property Rights in Rural China: Dilemmas on the Road to Further Reform.” World Development. 1998, Vol 26(10): 1789-1806.

中文

姚洋、高梦滔,“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惠及穷人”,《中国社会政策》,2006年,225-247页。

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和大国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7-8月号。

沈艳、姚洋,“村庄选举和收入分配-来自8省48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97-105页。

孙昂、姚洋,“劳动力的大病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国农村的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1期,26-36页。

高梦滔、甘犁、徐立新、姚洋,“健康风险冲击下的农户收入能力与村级民主”,《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21-32页。

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15-25页。

姚洋,“泛利性国家”,《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6辑,第1-10页。

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7-31页。

郭凯、姚洋,“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因:对五个假说的检验”,《世界经济》,2004年12月号。

姚洋,“以市场替代农民的公共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Vol. 43(5)。

Michael Carter、姚洋,“工业化、土地市场和农业投资”,《经济学季刊》,2004年,Vol. 3 。

高梦滔、姚洋,“性别、生命周期与家庭内部健康投资”,《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

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姚洋,“集体决策中的理性模型和政治模型”,《经济学季刊》,2003年,Vol. 2 (3)。

姚洋,“政治过程和有效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Vol. 1 (1): 第1-16页。

姚洋,“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第71-79页。

李菁、林毅夫、姚洋,“信贷约束、土地和不发达地区农户子女教育投资”,《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6期,第10-26页。

姚洋,“对惩罚婚外情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季刊》,2002年,Vol. 1 (4): 977-984页。

容昭、盛来运、姚洋,“中国农村耐用消费品需求研究”,《经济学季刊》,2002年。

杨雷、姚洋,“石器时代的规则”,《经济学季刊》,2002年,Vol. 1 (3): 654-670页。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第13-19页。

姚洋,“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经济学季刊》,2001年,Vol. 1 (1): 207-217页。

王春华、姚洋,“农地配置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农村经济文稿》,2001年第1期。

姚洋,“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第32-42页。

姚洋,“发达地区村庄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2期。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秋季号。

赖平耀、姚洋,“沟通与交易”,《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第43-48页。

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第11-19页。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54-65页。

姚洋、支兆华,“政府角色定位与企业改制的成败”,《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页。

姚洋,“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土地市场的活动”,《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与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姚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第1-10页。(获第二届“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

姚洋,“小农与效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12月号。

虔诚的经济学爱好者

使用道具

gch2003 发表于 2007-9-16 00:04: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海 闻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英之杰讲座教授),中心副主任(兼),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1991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主要学术领域

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主要著作和译著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管理中的经济学》(和林双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乡镇企业研究》,主编,中华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1月

《现代工商管理丛书》12册,(与尹尊声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与易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著)(译校),中国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2002年(第五版),2006年(第六版)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主编)(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国际经济学译丛》(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国际贸易》(与林德特、王新奎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今日自由贸易》(巴格瓦蒂著)(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论文

“加入WTO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3-4期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第119期,被《外贸与商检》2000/1、《现代商业银行》2000/1、《中国国情国力》2000/2、《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2先后转载

“贸易逆差的差异——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方法探析”,《国际贸易》2000年第3期

《台湾经济发展与农业政策的变化》,收录于《台湾的启示》,文贯中、赵玉琪主编,纽约东方新闻出版社,1992年9月。

“How Successful Has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 Been” (with Woo, Fan, and J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8, 410-437, 1994.

“Decentralized Socialism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Lessons from China in the 1980’s” (with Fan and Woo), in M. Guitian and R. Mundell (ed.),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China, Washington D.C, IMF, 1996.

“Agricultural Policy Adjust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Peter Drysdale and Song Ligang (ed.), China and WTO: Strategic Issues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ustralia-Japan Research Center and Rouledge, London, 1998.

“The WTO and China’s Objectives as a World Trading Power”, in James A.. Dorn (ed.), China in the New Millennium: Market Reform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to Institute,1998.

“The Impact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h Kaifeng Zhong), CCER Working Paper No.E1999010 & No.E1999010.1 , June, 1999.

“Discrepancies in International Data: An Application to China-Hong Kong Entrepot Trade” (with Feenstra, Woo, and Ya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99.

“The U.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It’s Size and Determinants”, (with Feenstra, Woo and Yao), NBER Working Paper 6598, June 1999.

“Global Impact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with Zhao and Luo), China’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Repercussions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Edited by Kyung Tae Lee et al, KIEP, Korea, 2002.

“China’s FTA Policy and Practice” (with Li), 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spects for a Northeast Asian FTA, Edited by Yangseon Kim et al, KIEP, Korea 2003.

“The Short-Term Impact of SAR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forthcoming, (with Zhao, Wang, and Hou), Asia Economic Papers, Vol. 3, Issue 1 - Winter 2004.

“A Bilateral or Trilateral FTA?” (with Zhang), Strengthen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Edited by Yoon Hyung Kim et al, KIEP, Korea, 2004.

李坤望

南开大学博士 经济学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主要著作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经济全球化:过程、趋势与对策》;

《APEC研究:方式、运行、效果》;

《The Effect and Strategy of China`s Trade Liberalization》

《APEC区域内贸易增长的因素分析》

佟家栋

南开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 经济学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

主要著作

专著、教材:
1)《贸易自由化、保护贸易与经济利益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个人专著)
2)《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比较研究》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9年7月(主编)
3)《国际经济学》(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主编)
4)《国际经济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教材,第二主编)
5)《股票价格变动与经济运行的关系—以美国为例的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博士论文)
6)《国际贸易系列教材》主编,本人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年
7)《国际技术贸易》主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8)《世界经济发展报告》1996年,1997-1998年,1998—1999年,1999-2000年 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主要论文: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六期。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导报》2000年第七期。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参加APEC区域合作的关系”《天津商院学报》(高校文摘转载)2000年第一期。
4、“人民币汇率变动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及其限制条件”《南开学报》1999年第六期 5、“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南开学报》1998年第一期。
6、“An Analysis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Regime Reform” Birmingham University Press 2000.
7、“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国际经济学思考”(论文集论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8、“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引进外资的权衡”《世界经济评论》1997年第二期。
9、“中国在APEC单边行动中率先降低关税的部门和产品选择”外交部咨询报告1996年。
10、“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外交部咨询报告 1997年。
11、“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通货膨胀原因的探讨”《经济研究》1996年第一期。
12、“中国的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南开学报》1995年第三期。
1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世界经济》1995年第三期。
14、“中国复关过程中市场准入障碍的探讨”《南开经济研究》1994年第四期。
15、“中国复关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1993年第三期。
16、“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引进外资的关系”《南开经济研究》1993年第四期。
17、“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中贸易自由化过程的探讨”《南开经济研究》1992年第六期。
18、“中美建交十年贸易关系的基本估价”《中美建交十年论文集》美国大使馆主编,1991年。
19、“人民币贬值效应的探讨”《南开经济研究》1990年第二期。
20、“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二期。
21、“论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
22、“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升级的动力机制”《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一期。
23、《欧洲联盟的货币财政政策》(论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4、“中国与欧盟发展经贸关系的基础和障碍探讨”《国际经贸研究》1996年第六期。
2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EU Trade relation and Its Future” 《Dialogue between EAST and WEST》1998。
26、“乌拉圭回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关系”《南开学报》1995年第三期。
27、“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探讨”《世界经济文汇》1995年第一期。
28、“绿色汇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四期。
29、“欧洲共同体的间接税协调”《南开学报》1988年第二期。
30、“欧洲共同体的税收协调问题”《南开经济研究》1986年第一期。

华民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

主要论文

1社会主义企业行为:控制—收益分配系统,经济研究,1987/07

2西方混合经济制度中的国家与市场,世界经济文汇,1992/04

3市场经济改革——经济高效率的必然选择 ,学术月刊,1993/05

4战后西方国家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西方国家金融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世界经济文汇 ,1994/01

5中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学术月刊,1996/04

6中国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非均衡分析,经济研究,1997/11

7经济增长方式———关于中国的模型,经济研究,1997/02

8面对欧元,中国该如何选择?,国际经济评论,1998/Z6

9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课题——“产权软约束”, 世界经济文汇,1999/06

10经济全球化——中国准备好了吗?,国际经济评论,1999/Z5

11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增长方式与制度结构,世界经济文汇,2000/02

12开放经济条件下财富溢出效应与政府开支,世界经济文汇,2001/03

13经理激励、信息制造与股市效率,经济研究,2001/05

14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2

15对美国经济的再认识,国际经济评论,2002/06

16“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新认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17中国经济增长究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世界经济,2005/03

18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6/02

19世界经济失衡:概念、成因与中国的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1

汪丁丁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师范学院数学学士(1982年),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1984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

汪丁丁文集

[01] “恩垂”的泡沫与均衡

[02]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03] 从麦当劳餐纸说起

[04] 大国之道

[05] 读书的“捷径”

[06] 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07] 经济学与自由——由“五常之谤”看经济学家的人格表演

[08] 经济制度的真正涵义是什么?

[09] 名牌里的“租”

[10] 企业家、经济学家与媒体的分工

[11] 让心灵在所有方向上充分涌流

[12] 世纪之交,义利之辩

[13] 收益递增与社会进步

[14] 锁入效应与“英雄史观”

[15] 网络幽灵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16] 信仰的经济学

[17] 学术中心何处寻

[18] 知识经济的制度背景——“知识经济”批判

[19] 知识论视角下的哈耶克——推荐《哈耶克传》中译本

[20] 自由:一段脚踏实地的叙说

周其仁

北京大学、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悟宿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82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硕士(1993年)博士(2000年)。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

研究领域

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人力资本与企业理论,竞争、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著有农民收入系列文章,电信重组系列评论,《企业和企业家研究》、《三种私人资本和中国经济(5-9)》、《企业家人力资本经验研究(1)》等著作。

杨瑞龙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1987年在南京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丹麦奥登塞大学(Odense University)访问进修。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杨瑞龙在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非均衡经济理论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已出版了《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面对制度之规》、《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等多本专著,个人独立完成的专著有5本、与他人合著专著7本、主编专著5本、译著3本;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12篇论文。其主要理论贡献如下:
在《产权明晰化与双层股份制模式》(《经济研究》1988年第二期)等论文中,具体设计了双层股份制模式,那就是通过在政府、国有资产委员会、控股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设置多级委托代理关系,解决政企不分、产权模糊等问题。这一改革思路在后来国家体改委设计的改革方案以及深圳、上海等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二期)等论文中,运用现代企业理论证明了在国有控股条件下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很难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提出了国有企业应按照其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改革思路。这种分类改革战略思考与后来党中央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思想相吻合。
在与周业安等的合作的《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经济研究》1997年第一期)、《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三期)等论文以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中对“资本雇佣劳动逻辑”、 “工资侵蚀利润”等命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阐述了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模式。这些学术思想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一期)等三篇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系列论文以及一篇关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自费开发到“国批”开发过程的案例分析中, 提出了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过渡依次经过供给主导型、中间扩散型和需求诱致型三种制度变迁方式的假说,并加以验证。该系列成果被认为处于我国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
杨瑞龙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学术专著《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在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相互脱节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作为联结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桥梁,系统地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这是一本被认为是在国内研究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的经典性学术著作,先后重印三次,被引用率高,在经济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瑞龙论文的被引用率和被转载率较高,经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杨瑞龙分别在1998年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论文总被引排序中列于全国前十位中,其中《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理论含义》一文分别在1998年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被引论文排序中列于前十位中。2000年杨瑞龙的论文被引总次数为78次,总排名第四名;在2000年经济学科的论文被引次数总排名中并列第二名,被引次数72次。根据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1994年至2001年的5300种学术类核心与专业特色期刊,在收入的中青年经济学家的论文数量,杨瑞龙在樊纲之后列第二名;杨瑞龙的论文被引用365次,在张维迎、林毅夫、樊纲之后排列全国中青年经济学家第四名。杨瑞龙被《中国市场》评为“影响中国市场的25位经济学家”之一,还被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财富时报》等授予十大中华经济英才“最具影响奖”。

杨瑞龙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二期)获经济学最高奖—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的第一章获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策选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三本专著分别获北京市第三、四、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两本专著分别被评为北京市第五、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宏观非均衡的微观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等奖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和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黄少安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青年经济学家,主要研究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和经济研究院(中心)创始人。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和农村经济等。

主要研究成果:

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发表一系列论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4篇,《经济研究》发表15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著作和教材2部。

主要专著和主编教材:

1、个人专著《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2、个人专著《产权.人权.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主编专著《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多维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4、主编教材《国有资产管理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

主要论文:

1,《英国谷物法论争的重新解释及其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

2、《中国大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3、《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新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5、《非正规制度、消费模式与代际交叠模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6、《交易成本对易货经济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7、《两主体情形下合作剩余的分配》 《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8、《悬赏广告的法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9、《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0、《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11、《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及政府在变革进程中的角色》,《经济研究》,2000年第10

12、《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解释》,《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13、《国有企业集团内部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多维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

14、《四元主体联合创新中国铁路体制》,《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15、《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准土地股权”》,《经济研究》,1995年第7

16、《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研究报告》,《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17、《也谈国有股权的管理范围》,《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

18、《论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与产权企业制度创新》,《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

19、《关于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新华文摘》,1997年第9期。

20,《省属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依据和原则》,《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

盛洪

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和1990年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来山大前,一直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年被评为副研究员。2001年7月,作为高级人才引入山大经济研究中心。他是国内颇有影响的青年经济学家,已经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7篇、《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发表论文3篇、《管理世界》发表论文5篇,还发表3篇英文论文,出版专著多部。

盛洪文集

[01] “将迁徙自由重新写入宪法”研讨会

[02] 公共选择与法官裁决

[03] 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伦理观念

[04] 理解公司制度

[05] 惟知行义,命在其中

[06] 宪政经济学与宪政改革——代为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文版序

[07] 遵循规则,直到伤害自己

虔诚的经济学爱好者

使用道具

谢谢你的介绍

使用道具

醉心 发表于 2007-9-17 18:1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那些在国外二流期刊以上没发过论文的能不能先不列?

使用道具

gch2003 发表于 2007-10-1 01:4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希望大家能继续帖啊,对大家都有帮助的啊。
虔诚的经济学爱好者

使用道具

王新永 发表于 2007-10-2 12:3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错 ,帮助很大

使用道具

muzhou 发表于 2007-10-2 16:3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在学校读书的最好还是听听你们学校有名的老师的课

哪个才是真正有用的

别的 如果来做报告还是可以听听的

至于他什么头衔

没什么好关心的

特别是一些国内什么什么教授

可能做了很多学问

但说不好  看书那有那么多心思看这些不是很出名的人的书啊

[em05][em05][em05]

使用道具

黄昏饮者 发表于 2007-10-4 16:1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想请教一下:楼主判断所谓的“经济学名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仔细对照了楼主所列出的这些名师,他们对我国的经济学作出的贡献有哪些呢?

高鸿业老师、黄达老师、刘国光老师他们算不算名师?

香港的郎咸平老师又算不算名师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