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zhaojianji
13351 36

[创新] [分享]实施中部区域创新工程,推动中部五省联动发展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8粉丝

贵宾

学科带头人

4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3
论坛币
3578086 个
通用积分
1.5200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22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53038 点
帖子
552
精华
3
在线时间
14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13
最后登录
2023-12-5

zhaojianji 发表于 2007-12-15 09:1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实施中部区域创新工程,推动中部五省联动发展

胡树华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摘 要】从全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察,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立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然而,中部还在塌陷。应围绕“一个城市群、二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四大高新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战略框架实施中部区域创新工程,通过产业链战略、城市群战略、物流网战略和大市场战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关键词】中部 创新工程 联动发展

一、引言及背景

    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是中国中部边界相连的五个重要省份,各省的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它们在东西南北的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2002年,中部五省总人口3.24亿、面积84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2.15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5.7%、8.8%和18.22%。人均GDP,全国8184元、中部6593.2元、西部5792元、东部17525元。投资、消费、出口分别占全国16.64%、19.63%、2.92%。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得改革开放先发效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GDP虽逐年增长、但与其他地区差距却不断扩大。1996-2002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总规模的增长速度高于中部;中部五省的GDP总规模与环渤海五省市的差距由1996年的2154.1亿元扩大到2002年的5892亿元;长三角的三省市总GDP规模从1998年开始反超中部,到2002高出中部2332亿元;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02年分别上升0.83、1.1、0.43个百分点,而中部下降了1.01个百分点。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的“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产业结构转换越来越困难、资源被拉空现象越来越突出,中部正在塌陷!

    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中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通过改革不断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国务院规划办在部署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中第一次将中部区域研究纳入规划专题。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作为重大软科学项目专门立题“中部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研究”,希望在发展思路、运行机制、社会联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创新与成效。围绕中部研究,中部五省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2003年4月28日,科技部在宜昌举办了五省相关领导关于中部区域创新座谈会,大家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研究与沟通,联动推进中部的创新发展。

    统计分析表明,中部GDP与全国GDP高度正相关。我们认为,从全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察,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立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中部发展必须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原则,力图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激活科技源、拉长产业链、构筑城市群、推动大物流、搞活大市场,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显然,这是一项机制大创新、资源大整合、产业大优化、社会大联动的系统的区域创新工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区域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 发展 区域 分享 工程 实施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zl89 + 8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80   查看全部评分

zhaojianji 发表于 2007-12-15 09:1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中部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中部发展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部整体呈“○”型,兼具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中部拥有长江、黄河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黄淮平原等,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养殖业基地;中部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却生产了全国28%的粮食、43%的棉花和39%的油料,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中部水电资源丰富,水利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7.7%,水利资源可开发量占全国的9.9%,具备比西部水利资源更便于开发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工业基地;中部传统工业密集,资产存量大,2002年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16.01%,是中国重要的汽车、钢铁基地。加快中部区域发展,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有利于有效发挥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增强国家内在竞争力。

    (二)中部发展是重视“三农”、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走向全面小康的最大问题是“三农”问题,中部是“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中部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2002年,中部农业劳动力为9558.5万人,约占全国29.42%,占中部五省全部人口的56.84%。而中部农业耕地面积为25977.9千公顷,只占全国的20%,低于西部18个百分点和东部5个百分点。同时,2002年中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29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75元,农民脱贫至富刻不容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西部大开发是很必要的,但难收立竿见影之效。因此,将中部地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较为现实和可行的。

    (三)中部发展是发挥优势、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要求

    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总值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第四次转移的着陆点,而中部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和经济几何中心,应该是主要着陆点之一,发展制造业机不可失。中部地区制造业主导产业中,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食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制造分别占全国总产值的11.5%、12.1%、14%、14.8%、16.2%和23.8%,处于重要的地位。武汉、郑州、长沙-株洲-湘潭、合肥、南昌-九江等增长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四)中部发展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部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北抵北京,南近香港,东邻上海,西靠重庆,处于十字形构架的核心地带。中部地区整体上形成了以“三纵三横”干线为骨架的交通网,是全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枢纽。三纵由北京—广州铁路、北京—九龙铁路、北京—珠海高速公路构成,是中部南北向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三横由连云港—兰州铁路、沪蓉高速、长江等路航构成,是中部地区东西向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这些交通干线运输能力巨大,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沟通南北、联系东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用道具

zhaojianji 发表于 2007-12-15 09:19: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中部创新工程的总体思路

    面对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高举中部崛起的大旗,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原则,围绕“一个城市群、两大经济带、三大平原农业、四大高新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总体布局,重点实施产业链战略、城市群战略、物流网战略和大市场战略,最终实现中部地区的创新发展。

    根据中部地区的区域特点和现有基础条件,加快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群建设;大力发展沿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纵横经济带所构成的“十字形”经济;依托中部三大平原——两湖平原(湖北的江汉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合肥、郑州、南昌、洛阳、株洲、襄樊等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36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高水平、大规模、集成化发展以汽车为龙头的机电制造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轻纺制造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以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形成支撑中部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集群。

四、中部创新工程的重点布局

    (一)一个城市群

    中部现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以武汉为龙头的中部城市群(见表1)内已经形成五大城市圈:武汉“1+8”城市圈(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长株潭城市圈(长沙、湘潭、株洲),昌九工业带(南昌、九江、景德镇),郑洛汴工业轴(郑州、洛阳、开封)和安徽“一城四市”经济区 (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它们对整个中部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 2001年中部城市群经济特征


    经预测,到2010年,中部城市群将有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10个、大城市49个,中等城市保持目前水平,城市人口将达到17000万以上,城市化平均水平达到50%左右,局部生产力发达的增长极地区和城市将达到70%以上。据测算,中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320万乡村人口转入城市(镇),若20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51%,将有6000万乡村人口转入城市,“三农”问题将得到根本缓解。城市群内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GDP总值占区域GDP总值的75%以上,单个城市效益平均达到200亿。未来的中部城市群将朝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加、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之间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发展。

    (二)两大经济带

    中部城市大多沿长江、京广线集聚分布,形成“十”字形构架。纵向贯通中部的京广线,连接中部21个大中城市,形成中部辐射面积最为广泛的城市带;沿着横贯中部东西向的长江,分布了中部19个大中城市,是中部城市分布最密集的经济带和创新走廊。交通密集、城市密集、经济密集是两大经济带的重要特征,也是使其成为带动中部整体经济的重点发展轴的必要条件。

    (三)三大平原农业

    突出以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鄱阳湖平原为主的三大平原农业区,培育六大优势农产品——棉花、双低油菜、小麦、水稻、肉牛肉羊、水产品等,以星火项目、支柱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产品为支撑,集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建立中部现代农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江汉平原土地面积4.6万平方公里,人口1399万人,耕地192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701万亩,粮食908万吨,占全省39%,每年调出粮食40万吨,棉花519万担,占全省59%,工农业产值占全省42%;洞庭湖区土地面积1.88万平方公里,耕地1086万亩,人口756万人,粮食产量354万吨,有效灌溉面积801万亩;黄淮平原经济区是河南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土地面积达1598万公顷,土地垦殖率达47%;淮北平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安徽全省比例41.64%;湖区土地面积2.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6万亩,人口826万人,粮食产量318万吨,有效灌溉面积751万亩,调出商品粮占全省外调粮的56%。

    (四)四大高新产业

    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合肥、郑州、南昌、洛阳、株洲、襄樊等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36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

    中部五省的高新区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止到2002年,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9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482亿元,工业总产值1294亿元。从高新区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国的53个高新区中,中部有14个。截止到2002年,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中部五省的分布具体如下:

表2 高新区在中部五省的空间分布


                            
    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地区间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很不平衡,经统计,高技术产业大约80%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占10%左右,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来看,东中西部也呈现出由高到底的梯度差异。1995年—2002年,中部五省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3.2%,低于全国20.47%的平均水平,只有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和航空航天业工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42.5%(38.58%)、14.7%(10.33%)。

    (五)五大产业集群

    中部各省主导产业既有共性也有特色,不仅形成了五大产业群(汽车、钢铁、轻纺、水电、第三产业),还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

    2001年,中部五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长率为23.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7%,其中湖北省该行业总产值达到518.4亿元,位居五省之首。其优势在于拥有武汉-襄樊-十堰汽车产业带、东风汽车、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

    中部黑色金属业的增长率为19.2%,比2000年上升6.6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4%,其中湖北省该行业总产值达到最高,为226.5亿元,典型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为武汉青山钢城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部纺织业和食品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6%、3.8%,较2000年都有所下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23.6%),其中湖北、河南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两省纺织业总产值2001年达到221.9亿元,215.2亿元,食品业总产值为528.2亿元和308.6亿元。

    中部地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拥有三门峡、葛洲坝、三峡等大型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峡工程是中国最大、世界闻名的水电工程,也是促成中国南北电力系统大联网,实现西电东送的最佳电源点。其总装机容量一千八百二十万千瓦,年发电量八百四十七亿千瓦·时,它将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电网联结成一体,进而与华南、华北、山东及东北、西北的电网联结,形成全国联网。

使用道具

zhaojianji 发表于 2007-12-15 09:2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中部创新工程的联动机制

    中部的区域创新工程,亟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联动协作机制,加强中部与国家、中部与东西部以及中部各省市之间的联动与协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举办中部论坛、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搭建中部发展的战略运筹大舞台,推进中部在计划、主体、项目、产业、资源等方面的联动,提高中部整体创新能力,从而化单个省份的优势为区域优势。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五省联席会议制度,即成立五省联动发展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各省相关领导组成,负责研究决策五省联动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组长按年由各省轮流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各省发改委、科技厅负责人组成,负责联动发展的日常事务的协调、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具有最高领导功能,能在政府层面上对中部的联动发展和相关问题进行宏观掌控和具体决策。

    (二)举办中部论坛

    为了及时保证中部五省之间的协调、沟通和交流,中部论坛的有效开展也是极为必要的。中部论坛应包括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和市长论坛,每年举行1-2次,由中部五省轮流主办,集合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的力量,对中部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和交流,通过各方声音的汇集和观点碰撞,从不同层面上为中部五省的发展提供思想来源。

    (三)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

    成立中部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是中部五省联动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智囊团,它负责调研、探讨中部发展的现状、理论与对策,为中部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六、中部创新工程的战略重点

    (一)产业链战略

    结合中部五省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采取多维协同的主体创新战略、聚类突破的龙头拉动战略、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重点倾斜的项目支撑战略,充分发挥中部五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的基础优势,推进中部产业跨越发展。

    1.多维协同的主体创新战略

    在中部五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下,形成跨地区、跨产业的产业链创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和扶持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主体、产业创新主体),以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为基础、企业创新能力的培植为核心、市场和社会环境优化为支撑,通过政府、产业、社会、市场多维协同作用,构建产业链,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从区域经济协同向核心能力协同、地域集群转向核心能力集群,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主体。

    2.聚类突破的龙头带动战略

    围绕中部地区战略产业中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其产业存量基础,由传统的按行政区划规划扶持龙头企业,向以区域核心能力、区域核心品牌、行业需求特征、高技术水平为标准进行聚类重点扶持、突破发展转变,选择并重点支持有特色优势的产业主体群,跨越行政区划、空间界限,定位于国际竞争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起跨地区、具有世界级和国内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群,形成一些有特色的区域品牌,并注重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协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乃至地方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表3 中部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分布


    3.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战略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多,但各自为战、集群水平低,总体的竞争力比较低。因此,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宜采用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模式: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产业基地,推进集群化发展;二是利用龙头企业群的核心能力和品牌延伸,适时进行产业链创新延伸,构筑产业集群区域。

使用道具

zhaojianji 发表于 2007-12-15 09:2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4.重点倾斜的项目支撑战略

    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产业基地。在支持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重大项目都投向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缺乏强有力的大项目支撑。配合极点拉动战略的实施,国家应该把中部地区具有资源、创新、产业等基础优势的重大项目(如化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向中部地区倾斜,拉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城市群战略

    中部城市群战略就是通过对中部城市结构、空间分布、发展战略的分析,并参照发达地区的现有城市发展结构,结合中部城市建设速度,制定能够优化城市结构,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效益,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城市之间协作机制的城市布局战略。它包括结构优化战略、规模效益战略和点轴圈联动战略。

    1.结构优化战略

    战略关键:第一,根据其城市的综合实力,对整个中部城市体系进行合理的层级划分,不同层级的城市确立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发展重点。第二,根据各省具备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发育程度,确立各自的重点发展方向。

    战略重点:建立点轴开发五层级模式,强化龙头、培养极点,构建开放、合理、有序、单核、多极、多层次的城市群体系(见表4)。

表4 中部城市群结构

    2.规模效益战略

    规模效益战略是基于中部城市群规模小、效益低的现状,着力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升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提高城市整体效益,从而大幅度增强城市聚集能力,促使城市化跨越发展的战略。                            

    战略重点:一是充分发挥武汉、郑州、长沙等几个大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中部大都市圈内超大、特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努力争取在2010年左右在中部建立起来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是构筑产业链,发展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城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培植各自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实现功能互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强化极点效应;

    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建设以城市为依托的科技工业园区,发挥城市科教资源优势,壮大城市规模和效益,树立城市科技实力品牌;

    四是建立双赢机制、建设共同市场。中部各个城市要实行工商联手,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种类型的交易会和订货会,加大商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从而真正在中部地区实现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3.点轴圈联动战略

    点轴圈联动战略是要在中部形成以武汉为核心,以沿长江、京广线两城市带为轴,以武汉-长沙-南昌-武汉等为圈的城市群,通过极点辐射、轴线辐射、平面辐射来实现点、轴、圈城市联动发展。

    战略关键:在提升龙头和极点城市综合实力,确立重点发展轴线,增强城市圈聚集和整体实力的同时,搞好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圈与城市圈,发展轴线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发展。

    战略目标: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组团式城市群,使城市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辐射效应达到最大化。

使用道具

zhaojianji 发表于 2007-12-15 09:2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物流网战略

    中部物流网战略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产业协调,配套环境”的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和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使物流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增长点。

    战略思路:遵循“重点突破、区域联动、分层开发”的战略思路,把中部物流建成立足中部城市群、产业带、交通网,并辐射西部、承接东部,连接全国的现代物流综合网络体系。

    战略目标:中部物流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流大市场(中部五省一体化的开放现代物流市场),二个物流增长轴(南北向轴线——京广、京九铁路和京珠高速,东西向轴线——长江水道、沪蓉高速),五个物流枢纽城市(武汉、郑州,芜湖、九江、长沙),七个城市圈物流圈(带)(武汉物流圈、荆宜物流圈、襄十物流圈、郑洛汴物流圈、芜湖-合肥-安庆物流圈、昌九景物流带和长株潭物流圈),七个物流市场(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农产品物流、煤炭物流、商贸物流、长江国际物流和快递物流)”;中部物流网战略的阶段目标为2010年基本形成以“武汉-郑州”为双轴心的中部五省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格局,2020年形成面向国际物流,通联国内各地的物流网络,中部物流网络成为中国物流网络中的分拨中心。

    战略重点:一是在层次结构上要建立三个层次的中部物流,即接口国际物流网→中部区域物流网→城市圈物流网;二是重点建立由“物流圈-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基地)”构成的中部物流网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以武汉、郑州为龙头,以长江经济带、京广京九线为增长轴,以芜湖、九江、长沙为三省物流增长级;三是立足于中部主导产业,以发展七个物流市场入手建设中部五省物流网络。

中部五省物流网络层次图

    (四)大市场战略

    中部大市场战略即要树立国际国内区内三层次大市场观,打破区域内市场分割格局,从区域整体角度规划发展市场,形成一个开放有度、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统—高效的中部区域大市场体系,实现中部市场跨越发展。

    指导思想:实现由传统商品市场向现代商品市场的转型,在指导思想上要努力实现以下五个转变:一是在服务方式上,要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二是在服务内容上,要由单一的交易服务向全方位配套服务转变。三是在交易方式上,由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四是在经营策略上,由注重价格向注重品牌转变。五是在市场形态上,由传统集贸式市场向现代商业模式转变。

    战略思路:一是按照现代物流的方式去组织市场;二是根据区域产业的特色去发展市场;三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去提升市场;四是顺应全球化发展方向去拓展市场;五是为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去创建市场。

    战略模式:在空间分布上,构建以武汉综合大商贸市场、河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全国性大市场为龙头、以省域专业大市场为骨干和地方特色小商品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在发展道路上,各省会城市应走市场规模化、专业化、综合化齐头并进的路子,各省市下属地方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市场为重点,不断做大做强;在市场发展主体动力模式上,改变五省整合前的市场自身小、规模缓慢的自然发展方式,转变为早期由五省政府联动推动、中期由政府——市场共同推动、后期由市场推动的区域市场体系展方式;在对象动力模式上,以产业的发展、产业群的形成促动市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以特色小商品繁荣搞活区域市场,通过五省联动的方式,打造快捷的交通物流网络、信息平台,营造市场环境,衍生区位优势大市场。

使用道具

zhaojianji 发表于 2007-12-15 09:2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七、实施中部创新工程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联动机制体系

    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中部必须建立广泛的、多层次的联动机制体系。中部五省通过计划、主体、项目、产业、资源等方面的联动,建立推进中部资源整合发展的互动耦合创新体系,加强中部与国家、中部与东西部以及中部各省市之间的联动与协作。

    (二)完善法规支持体系

    法规支持体系是中部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法规监控和创新政策的完善,为中部的创新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建立推进中部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要在一定的法规体制监控下,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加大执法力度;要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三)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实施中部创新工程,关键是要有人才保障。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选用、激励、流动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推动中部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挖掘本土人才,建立流动机制,引进外部人才。善于激发区域内人才存量的积极性,重点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制定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开辟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为中部服务的“绿色通道”;要注重科学教育,培养未来人才,创造优惠环境,稳定现有人才。在各类院校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育,为中部未来发展储备人才。此外,应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优厚的物资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提倡竞争的社会氛围,抑制人才流失,为中部的发展留住原动力;要强化培育意识,开发潜力人才,突出创新思想,重视拔尖人才。创造众多机会让科技人才参与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着重培养其开拓意识,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酬制度,同时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尖子人才作为重要任务。

    (四)建立资本市场体系

    中部要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要开拓中部地区资本市场深度,扩大资本规模。国家应给予中部地区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优秀上市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同时,中部各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境外投资银行;要加快推进中部地区资本市场的产权创新和工具创新,明晰资本市场运作主体的产权归属,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扩大现有证券品种,加快衍生金融工具开发;要推进中部五省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建立,加强中部地区证券经营机构网络的建设,选择在中部大城市(如武汉、长沙、郑州等)建立地方性的资本市场,争取在武汉建立二板创业市场或证券交易所。

    (五)构建金融创新平台

    通过金融主体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建立有利于中部发展的金融创新平台。要重塑金融主体,扩大金融需求;要完善金融市场,提高风险防范,尤其是要尽快设立中部的期货市场和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要建立金融信用服务体系,完善金融通讯服务体系,转变金融监管机制体系,重点抓中部金融大区网络化;要积极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工作。

    (六)构筑信息网络平台

    构建中部创新体系的信息网络平台(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保障中部创新发展的区域间信息联通、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要建设中部五省的信息共享平台,使五省之间的创新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构建中部连接其它区域的信息平台,加强五省同发达地区的信息交流。

    (七)完善物流市场网络

    完善中部创新体系的物流网络和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市场网络,推动和保障中部五省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整体运营能力,使物流产业朝着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全球化以及仓储与运输的综合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要利用科技提升物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以及地区经济的联动发展;要建设开放型市场体系,以商品市场建设为基础,以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支撑,通过中部五省之间的协调机制,对各省的区域市场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有度、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统一高效的华中大市场体系。

使用道具

newfei188 发表于 2007-12-28 18:3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章啊
目光要长远,视野要开阔,胸怀要若谷,胆量要过人;为人要真诚,做事要踏实,入世要自

使用道具

dreamers 发表于 2007-12-28 19:1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错!不错!非常支持!准备好好学习!向文章作者胡教授楼主致敬!

使用道具

香橙哦哦 发表于 2007-12-28 22:4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

赞一个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