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6278 49

《财富论——政治经济学》 [推广有奖]

41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5-25 10:24: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近我对《财富论——经济学原理》第四十八章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第十二节,现在上传供大家批评。
第十二节   分配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由于过去我们只着眼于商品交换来研究价值理论,没有意识到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从而我们也就只能从商品及其生产过程中去研究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从商品生产过程出发,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是不能比较的,只有劳动或抽象劳动能够比较,并且从简单商品生产出发,正是劳动决定了商品交换,劳动价值论就产生了。然而,在资本主义,劳动价值论并不适用,一些人就从商品本身出发,发现商品边际效用决定着商品价格这一现象,边际效用价值论就产生了。不过,现实中许多商品效用与商品价格无关,如没有一分钱的穷人,面包对他的商品效用与商品价格无关,也就否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对于边际效用价值论,我们下一章节进行考察,本章节只考察分配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从生产力角度考察,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土地、生产资料等自然力也是物质财富的一个源泉,而物质财富生产是人类的唯一目的,人类的唯一需求就是物质财富,价值——劳动就不是人类的需要,也就没有意义。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实际上就是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劳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生产资料也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劳动价值论也就不能适用了。
即使劳动为物质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也是错误的,这不仅表现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体系也不完善,还表现在具体社会产品分配上。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并且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但是,当我们确定价值是劳动或其形形式式的存在时,也不能完善价值理论体系,这就表现在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的关系上。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那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所代表的劳动量是什么?
只有当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时,才能完善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的关系,价值理论体系才能完善。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在市场上获得的现实的分配权力;而商品价值量则是我们从市场上抽象出的一般生产关系下,生产者的劳动应该获得的分配权力。因此,分配价值论发展了劳动创造价值理论。
即使劳动为物质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当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并不是劳动且只有劳动参与分配,土地或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时,劳动价值论也是错误的。价值理论不是生产力理论,而是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理论。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当土地或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时,这一生产关系就决定了商品交换规律,也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规律,进而劳动价值论还是错误的。
当然,当劳动为物质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时,土地或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土地或生产资料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产生。只有土地或生产资料具有生产力,土地或生产资料在质与量上的增加,就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土地或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就会促进土地或生产资料在质或量上的增加,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才能成为现实。

使用道具

42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6-22 10:01: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   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影响



前一节我们指出,就劳动力的存在而言,劳动者的生产力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即如果仅仅只就劳动力的生产力而言,劳动力的购买力是不会降低的。不过,现实的市场中,也存在一些商品生产,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可能是下降的,如许多农业生产,此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就会降低劳动力的边际购买力,引起劳动力购买力曲线向下弯曲,如图一所示。

         购买力







         

         

                                      L

                                      L1



                                              就业数量

                图一  劳动力购买力递减规律

图一中,曲线L为一般商品生产的劳动力购买力递减曲线。当一些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就会降低劳动力的边际购买力,引起劳动力购买力曲线向下弯曲,曲线L1就成为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下降的劳动力购买力曲线。

不过,是商品需求下降规律决定了劳动力边际购买力下降规律,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下降,只是劳动力边际购买力下降规律的一个影响因素,因为大部分商品生产,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是不变的或几乎不变的。











第六节   平均工资



普通商品不完全竞争时,我们认为商品价格是一样的,但劳动力不完全竞争时,不同企业,同一工种或工种等级的劳动者工资可能不同,这里,劳动者工资不同,既可能是劳动强度不同的原因,也可能是劳动力不完全竞争的结果,一般不成为我们考察劳动力供给及其规律的影响因素,我们用平均工资,来考察劳动力价格水平。前面我们考察了劳动力价值量,认为劳动力价值量决定了劳动者工资,而整个社会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量减去用于再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量,就决定了劳动力价值量。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始终高于需求,在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劳动者工资始终低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者工资始终不围绕劳动力价值量上下波动,而是围绕某一数量的平均工资上下波动。把握工资运动规律是经济学的内容,当然,我们只能从市场上去考察,一般我们就用的市场上普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来取代劳动力价值量,这样,劳动者的工资围绕平均工资上下波动,并且平均工资组成商品价值量的内容。只有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始终低于需求,在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处于有利地位,劳动者工资与劳动力价值量一致,而劳动力供给稳定时期的平均工资,可以认为是劳动力价值量。

市场上普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是指已进入社会化生产的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不包括没有进入社会化生产的劳动者,如中国大量没有进入或只是半进入社会化生产的农民的收入,就不是市场上普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内容,只有当这些农民真正进入社会化生产时,这些人的收入才成为市场上普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已分工很细,不仅是存在不同商品生产的分工,还产生了种种工种,而不同工种,由于劳动强度可能不同、劳动者素质可能不同,平均工资也可能不同,这样,平均工资,还要针对不同工种区别对待。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不同商品生产的分工,由于劳动力竞争是自由的,我们用最广泛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来决定单位一般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以把握劳动形成价值的规律。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同工种之间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因此,不同工种可能存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这样,某一工种的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不是某一时刻的平均工资,而是近三年或多年的平均工资,当然要排除物价波动的影响。

同一工种不同级别,劳动者工资肯定不同,因此,平均工资,又要针对工种的不同等级分别进行计算,以正确把握平均工资或劳动力价值量,从而正确把握劳动者工资的运动,最终正确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

地理位置不同,劳动力价值量或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能不同,这样,平均工资,又要针对不同地理位置分别进行计算,以正确把握平均工资或劳动力价值量,从而正确把握劳动者工资的运动,最终正确把握商品价格的运动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









第七节      劳动力价值量决定工资的运动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并不是从0变化到无穷大的,或从无穷大变化到0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为什么呢?这是由商品价值量决定了的,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价格的运动。劳动者的工资运动也一样,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价格并不是从0变化到无穷大的,或从无穷大变化到0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这是由劳动力价值量决定了的。

当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时,已经产生了工种,由于各种工种之间单位时间内付出的劳动量可能不同,劳动力价值量就可能不同;同一工种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技能也可能不同,从而产生了工种等级,这样,不同工种等级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量也可能不同。同时,由于各种工种之间的劳动技能不同,并且许多工种之间不能相互代替,产生了各种工种的供给与需求问题。不过,各工种之间,劳动者可以通过学习,适应某工种的工作,从而可以相互代替。

当某工种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如图一所示,0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为劳动力价值量,那么,A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就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其它工种的劳动者就会通过学习,以适应这一工种的工作,这样,劳动力供给就增加,高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价格就下降,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理论上劳动力供给才不变;当某工种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如图一的B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就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此时,这一工种的劳动者就会通过学习,以适应其它工种的工作,并且转向其它工种工作,这样,劳动力供给就下降,低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价格就上升,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理论上劳动力供给才不变。

                     购买力



                                               

                              A

                                O

                                    B       劳动力购买力曲线



图一 劳动力购买力曲线     劳动力供给

总之,劳动力价值量决定劳动力价格的运动,这是劳动力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









                     第八节    劳动者工资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前面我们考察了劳动力购买力下降规律,并且指出劳动力价值量决定工资的运动。不过,对于普通商品价格而言,当商品需求低于供给时,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会降低,直到供求平衡。但是,对于劳动者工资来说,当劳动力供给高于需求时,劳动者工资下降并不会无限,到一定工资就不再下降,尽管此时劳动力供给高于需求,这是由于劳动者工资又是生产关系产物的结果。

在经济萧条时期或一些企业经营状况较差时,商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利润率较低甚至亏本,劳动力边际购买力肯定较低,但劳动者工资只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下降了,处于一定水平,下降的则是资本利润率,这就是因为劳动者工资是生产关系的产物的结果,如图一所示。

        劳动力供给

                          M

        O

        Q

        R

         P



                                      L



                      A   B       C          工资

                    图一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图一中,曲线L为劳动力需求曲线,曲线M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即劳动力价值量为B。当劳动力供给为O时,供给高于劳动者工资为B时的需求R,劳动者工资会下降,但劳动者工资只下降到A就不再下降,此时,劳动力需求为Q,仍低于供给O,劳动力供求不平衡,这就是因为劳动者工资是生产关系产物的结果。

而当劳动力供给低于某一工资下的需求时,劳动者工资会增加,直到劳动力供求平衡。如当劳动力供给为P时,供给低于劳动者工资为B时的需求R,劳动者工资会增加,直到劳动力供求平衡,这是由于资本竞争的结果。

因此,我们把握劳动者工资的运动,不仅要利用劳动力边际购买力下降规律,还要考察生产关系。

使用道具

4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8-7 08:27: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六十二章     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

普通商品供给存在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劳动力供给也存在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不过,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在市场中的表现与普通商品价格弹性的市场表现,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二者市场中价格决定原理不同的结果。
普通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生产者,根据商品市场需求主动决定的,此时,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是由于市场上商品需求变化引起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劳动力价格则由商品需求者,根据市场需求主动决定的,由于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始终高于需求,此时,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由需求者主动变化劳动力价格而产生,此时,劳动力需求不变。
由于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劳动者必须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活动与发展,因此,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是非常低的,几乎为0。
当然,现代劳动力市场中,产生了各种工种,各工种劳动力供给情况,市场中是有所不同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普通劳动力供给始终高于需求,此时,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非常低。但有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则可能高于需求,也可能低于需求,就存在一定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当然,有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可能始终低于需求,并产生劳动力供给自然垄断,如高级经理,此时,也就不存在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我们在考察普通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时,是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开始的,此时,商品供给可以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普通劳动力供给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普通劳动力供给始终高于需求,此时,我们考察普通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就要从劳动力供给最大值开始,如图一所示。
图一中,曲线L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其中曲线L最高点供给为劳动力供给的最大值。由于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劳动者必须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活动与发展,因此,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是非常低的,几乎为0。这样,当劳动力价格上升,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供给已为最大值,不能增加了;当劳动力价格下降,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供给不会下降,为最大值,这样,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劳动力供给的直线,如图一所示的曲线M,就是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劳动力供给
                           M                     L               
                                          
                                                  
                                       
                                    
                                      
                                                     劳动力价格
                                    A
                        图一     普通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当然,现代劳动力市场中,产生了各种工种,各工种劳动力供给情况,市场中是有所不同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普通劳动力供给始终高于需求,此时,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非常低,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就如图一所示。但有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则可能高于需求,也可能低于需求,就存在一定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而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即使普通劳动力供给也可能高于需求,也可能低于需求,也就存在一定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此时,我们在考察这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时,就要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开始的,此时,劳动力供给可以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二所示。

                 劳动力供给
                                    L               
                    P                       
                    Q                        M      
                     O                          N1
                    R                          N
                    S                           N2
                                                     劳动力价格
                                B D A   E  C
                        图二     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图二中,曲线L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价值量为A,曲线N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求均衡时,劳动力供给为O,劳动力价格为劳动力价值量。曲线M就为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为曲线N1,此时,劳动力价格就为C,高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就增加。理论上,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就应增加到P,但现实中,劳动力供给只增加到Q,就较长时间不变,此时,劳动力价格为E,高于劳动力价值量。
当劳动力需求降低时,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为曲线N2,此时,劳动力价格就为B,低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就降低。理论上,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就应降低到S,但现实中,劳动力供给只降低到R,就较长时间不变,此时,劳动力价格为D,低于劳动力价值量。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价格弹性产生的原因

普通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同样,劳动力供给价格弹性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不完全竞争。不过,普通商品供给不是现成的,并且可以变化,但劳动力供给,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同时,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活动与发展,因此,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可能是非常低的,几乎为0。
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下,当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供给就增加,劳动力价格就下降,直至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理论上才不变;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供给就降低,劳动力价格就上升,直至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理论上才不变。因此,劳动力价值量曲线,就是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如劳动力价值量长期不变,则劳动力价值量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劳动力价格轴的一条直线,如图一所示,曲线L就是劳动力价值量曲线,即是劳动力供给曲线,此时,劳动力价值量为B。
劳动力数量

                        L
                                   E
    P                              M

    R
    O                                       N1
    Q
    S                                  N
                                  N2

                                               劳动力价格
                    A  B    C

                   图一  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劳动力供给,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同时,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活动与发展,也就产生了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并且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可能是非常低的,几乎为0。既然劳动者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活动与发展,当然,劳动力供给就有一个最大值,我们也就从劳动力供给的最大值来考察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及其曲线,如图一所示,曲线E就是劳动力供给价格弹性为0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另一方面,现代劳动力供给,已经产生了各种工种,并且可能不是现成的,由于各工种的劳动力供给,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本,这就限制了劳动力供给,即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供给不能无限增加,从而,劳动力供给处于劳动力的不完全竞争状态。正因为劳动力供给处于劳动力的不完全竞争状态,才产生了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如图一所示,曲线N为原来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此时,劳动力供求均衡时,劳动力价格等于劳动力价值量,为B,而劳动力供给为O。由于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增加,产生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曲线N1为劳动力需求曲线。由于劳动力需求增加,引起劳动力价格增加,直至C,此时,劳动力价格C高于劳动力价值量B,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会无限增加,直至供给为P,达到劳动力供需均衡,劳动力价格又降低到劳动力价值量,为B。但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不完全竞争,当劳动力价格增加到C时,虽然劳动力价格C高于劳动力价值量B,劳动力供给也只增加到R,就不再增加,达到劳动力供求平衡。因此,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是劳动力供给不完全竞争的结果,我们把不同劳动力价格下的劳动力供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的上段。
由于工种往往具有专一性,不能用于其它商品生产,当这一工种的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由于这些工种不能用于其它商品生产,劳动力供给也就只能继续进行,劳动力供给就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如图一所示,由于市场上劳动力需求降低,产生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曲线N2为劳动力需求曲线。由于劳动力需求降低,引起劳动力价格降低,直至A,此时,劳动力价格A低于劳动力价值量B,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会无限降低,直至供给为S,达到劳动力供需均衡,劳动力价格又上升到劳动力价值量,为B。但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不完全竞争,当劳动力价格降低到A时,虽然劳动力价格A低于劳动力价值量B,劳动力供给也只降低到Q,就不再降低,达到劳动力供求平衡。因此,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是劳动力供给不完全竞争的结果,我们把不同劳动力价格下的劳动力供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的下段。
当然,产生劳动力供给不完全竞争的,还有社会原因。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这决定了劳动力之间的竞争,是不完全竞争,也就是说,劳动力价格,并不是完全以劳动力价值量为中心而上下运动的。
我们知道,劳动力价格,反映了社会产品分配的现实情况,也就是说劳动力价格成了社会产品分配的实际权力。既然价值从而劳动力价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然,劳动力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在劳动力价值量上下一定范围内,劳动者可以存在一定的忍受程度。当劳动力价格略高于或略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并不会产生劳动力大转移,即劳动力供给不会无限增加或降低,这就是不完全竞争表现。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劳动力供给产生不完全竞争的社会基础。
总之,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是劳动力供给不完全竞争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就可利用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考察劳动力供给的不完全竞争。

使用道具

44
leijy 发表于 2017-9-6 20:04: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45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0-10 08:46: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不完全竞争时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前面我们考察了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不过,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劳动力的自由竞争是理想的,不完全竞争才是现实的,劳动者工资千差万别的现象就是证明。不同工种之间的工资可能不同,同一工种不同企业的工资可能不同,同一工种不同时期的工资也可能不同。因此,劳动力不完全竞争,存在工种之间的不完全竞争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不完全竞争。不同工种之间的工资可能不同,可能是劳动力价值量不同的结果;同一工种不同企业的工资可能不同,是劳动者个人之间的不完全竞争的结果;同一工种不同时期的工资也可能不同,既可能是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工种之间的不完全竞争的结果。
这里,工种之间的不完全竞争,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与市场运动的结果,劳动力不完全竞争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就是针对工种之间的不完全竞争。而同一工种不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不完全竞争,是企业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特殊生产关系的结果,尽管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与市场运动范围内,但由于工资千差万别,我们不考察,只用平均工资来代表同一工种的劳动力价格。
有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既可能高于需求,也可能低于需求,如果劳动力存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力供给就存在一定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我们就用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考察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而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已经绝对过剩,即使普通劳动力供给也可能高于需求,也可能低于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我们也就用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考察普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与普通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一样,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生产是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劳动力供给也是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因此,我们在考察这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时,就要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开始的,此时,劳动力供给可以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一所示。
                 劳动力供给
                                      L               
                    P                   M1   
                    Q                      M      
                    O                          N1
                    R                          N
                    S                           N2
                                            N3         劳动力价格
                                B D A   E  C
                        图一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这里,我们首先要指出,劳动力供给曲线存在劳动力价值量曲线与一般平均工资曲线之分,劳动力需求曲线存在一般利润率曲线与平均利润率曲线之分,当然,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就不同。不过,考察方法是同一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本章节只用劳动力价值量曲线与一般利润率曲线来考察劳动力供求关系。
图一中,曲线L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即劳动力价值量曲线,曲线N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即一般利润率曲线,劳动力供求均衡时劳动力供给为O,当然,曲线M就为劳动力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当劳动力需求增加,曲线N1为劳动力需求曲线时,在劳动力供给为O时,劳动者工资就为C,大于劳动力价值量A,劳动力供给就增加。但是,当工资增加到E,劳动力供给就较长时间不再增加,即劳动力供求达到平衡状态,尽管此时工资大于劳动力价值量,这是劳动力不完全竞争的结果。
当劳动力需求降低,曲线N2为劳动力需求曲线时,在劳动力供给为O时,劳动者工资就为B,小于劳动力价值量A,劳动力供给就降低。但是,当工资降低到D,劳动力供给就较长时间不再降低,即劳动力供求达到平衡状态,尽管此时工资小于劳动力价值量,这是劳动力不完全竞争的结果。
当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者工资可能会增加到C,但当劳动力需求小于供给时,劳动者工资不会下降到B,而是下降到D甚至不下降,从而直接表现为一些企业利润下降甚至破产,这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同时,这里,我们就要用0利润率曲线来考察劳动力需求了。而这里,劳动者工资不下降或略下降,是确保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不进展的重要原因。
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供给的形成,与不完全竞争的商品——消费资料供给的形成,是存在区别的。对于商品供给而言,由于商品的价格在市场中是统一的,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表现为在某一商品价格下,商品生产者不参与竞争,因此,商品供给就是某一商品价格下的供给。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中,不同企业,同一工种劳动力价格可能是不同的,即劳动者工资是不统一的,这样,我们考察劳动力商品的不完全竞争,劳动者工资,仅仅是平均工资,劳动力供给则是各工资下供给的总和。





第六节劳动力垄断时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当劳动力供给垄断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如图一所示。在图中,曲线L为劳动力垄断时的供给曲线,曲线M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在劳动力极限供给下,劳动力需求只能是劳动力极限供给数量,从而达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在图中,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交点为O点,O点就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O点对应的劳动力数量,就是劳动力垄断时供给与需求的数量;O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就是劳动者的工资。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劳动力的供给,是有限度的,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垄断的供给曲线的区别,就在于劳动力供给有没有极限。当劳动力供给超过劳动力需求时,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相交点,就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从而我们就不考察劳动力供给的有限性;当劳动力供给长期低于劳动力需求时,我们就要考察劳动力供给的有限性,即劳动力供给处于垄断状态。
劳动力数量

                              
                              
                              
                              A           O      L
                                                        
                                              M     劳动力价格
                   图一   劳动力垄断时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当劳动力商品直接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如歌唱家的歌曲、足球运动员的球艺、演员的影片、家政服务的劳务,等等,此时,劳动力需求就如普通商品一样,由人们的消费规律决定,即由人们的收入、偏好或边际效用决定。此时,在劳动力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就如图二所示。在图中,曲线L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曲线M为劳动力需求曲线,曲线L与曲线M的交点O点,就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O点对应的劳动力数量,就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数量,O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就是劳动者工资。
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当劳动力商品直接成为人们的消费品时,虽然曲线L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但是,在市场中,劳动力商品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往往需要企业的参与,如足球运动员需要足球俱乐部的参与、歌唱家需要场地所有者的参与、家政劳务需要家政公司的参与。因此,市场中,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或劳动力价值量,往往包括企业的成本与利润,只是我们为了简单扼要,排除了企业的成本与利润的影响。在这里,企业的成本与利润的存在,只是产生了劳动者工资在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分割而已,同时,企业的成本与利润,只占劳动者工资的极小部分,并且,劳动者工资增加,企业的成本与利润不变或只产生很小变动。如果企业的成本与利润占劳动者工资较大部分,则不是劳动力商品直接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劳动力只是普通商品的生产要素了。如歌唱家的歌曲制成唱片时,唱片中企业的成本与利润较大,劳动者工资则较小,此时,劳动力只是普通商品——唱片的生产要素了。
劳动力数量
                                     L
                                          

                                      O
                                               M      
                     
                                劳动力价格
                 图二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消费品)
    当劳动力商品直接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并且劳动力供给处于垄断状态时,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如图三所示。在图中,曲线L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曲线M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在劳动力极限供给下,劳动力需求只能是劳动力极限供给数量,从而达到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同时,在劳动力极限供给下,由于劳动力商品直接成为人们的消费品,当然劳动者工资是市场运动的结果。图中,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交点O点,就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O点对应的劳动力数量,就是劳动力垄断时供给与需求的数量;O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就是劳动者工资。
劳动力数量

                                    

                                    O
                                              L
                                               M      
                                                      劳动力价格
                 图四   劳动力垄断时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消费品)

使用道具

4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23 10:09: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三章   二大部类商品消费

                         第一节   二大部类商品消费

对于商品生产而言,存在两大部类的商品生产,是指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的商品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的商品生产,经济学原理中我们已经考察了。其中生产资料生产是消费资料生产的物质基础。而消费资料生产则是人类生存和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就成为生产资料生产的社会基础──劳动力基础。不管是生产资料生产,还是消费资料生产,就其生产的自然属性而言,都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生产,都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料的生产,从而只是人类消费资料生产的手段。消费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从而我们说,消费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产资料生产是消费资料生产的物质基础──根本上也就成为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进行商品扩大再生产,则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为:
            (Ⅰ) 80V+16P=96M
            (Ⅱ) 72C+90V+18P=180M
            (Ⅲ) 120C+200V+80P=400M
            (Ⅳ) 300C+225V+75P=600M
            (Ⅴ) 400C+212V+200P=812M
其中,C表示生产资料折旧,V表示劳动力价值量或工资,P表示资本利润,M表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当然,I-IV四个商品生产过程为生产资料生产,生产资料总价值为1276。V商品生产过程为消费资料生产,消费资料总价值为812。
物质财富生产出以后,就是消费,当然,对于商品消费而言,也就存在两大部类的商品消费,即是指生产资料消费──第一部类的商品消费,和消费资料消费──第二部类的商品消费,其中,生产资料消费,不仅包括新增生产资料的消费,还包括生产资料折旧的消费。如上所示,生产资料折旧总价值为892,用于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为384,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总价值为812,用于人类消费(可能有部分用于商品生产)。生产资料消费的结果最终就是消费资料生产,而消费资料消费则是人类生存和活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就成为生产资料生产的社会基础──劳动力基础。
如进行简单商品再生产,则消费资料生产流程为:
            (Ⅰ) 80V+16P=96M
            (Ⅱ) 96C+120V+24P=240M
            (Ⅲ) 240C+400V+160P=800M
            (Ⅳ) 800C+600V+200P=1600M
            (Ⅴ) 1600C+848V+800P=3248M
    此时,生产资料总价值为2736,而生产资料折旧总价值为2736,新增生产资料为0,即全部生产资料用于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价值为3248,用于人类消费(可能有部分用于商品生产)。






                     第二节   劳动力价值量与资本利润

前一节我们考察了两大部类的商品消费,即生产资料消费──第一部类的商品消费,和消费资料消费──第二部类的商品消费,此时,我们是在现实的生产关系下进行考察的。那么,现实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我们先从简单商品再生产说起。
如进行简单商品再生产,则消费资料生产流程为:
            (Ⅰ) 80V+16P=96M
            (Ⅱ) 96C+120V+24P=240M
            (Ⅲ) 240C+400V+160P=800M
            (Ⅳ) 800C+600V+200P=1600M
            (Ⅴ) 1600C+848V+800P=3248M
    其中,C表示生产资料折旧,V表示劳动力价值量或工资,P表示资本利润,M表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此时,生产资料总价值为2736,而生产资料折旧总价值为2736,新增生产资料为0,即全部生产资料用于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价值为3248,用于人类消费(可能有部分用于商品生产),但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1984,资本利润为1264,当然,资本家是不能消费这些分配到的消费资料的,就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对过剩,商品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此时,资本利润就表现为大量商品——消费资料堆积。
我们认为,资本家本来就存在劳动力价值量,即劳动收入,或者说,不劳动者不得食,因此,劳动力价值量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而资本利润则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由消费资料总价值量决定的劳动者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量;由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决定的资本利润率,就是一般利润率。因此,在简单商品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利润应为0,只有在商品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存在新增生产资料,也就存在资本利润。如进行商品扩大再生产,则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为:
            (Ⅰ) 80V+16P=96M
            (Ⅱ) 72C+90V+18P=180M
            (Ⅲ) 120C+200V+80P=400M
            (Ⅳ) 300C+225V+75P=600M
            (Ⅴ) 400C+212V+200P=812M
此时,生产资料总价值为1276,消费资料总价值为812。其中,生产资料折旧总价值为892,用于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为384,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总价值为812,用于人类消费(可能有部分用于商品生产)。这里,资本总利润为389,基本上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384相当;劳动者总工资为807,基本上与消费资料总价值量812相当,这样,商品再生产就能正常进行。
当然,在商品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可以存在资本利润,但资本利润往往会过高,高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不过,我们不仅可以计量资本总利润,还可以计量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还可以计量总资本。这样,资本总利润除以总资本,就是平均利润率;生产资料总价值量除以总资本,就是一般利润率。当资本总利润小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时,即平均利润率小于一般利润率时,商品再生产就能正常进行;当资本总利润大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即平均利润率大于一般利润率时,商品再生产往往不能正常进行,需要我们调整生产关系。在二十世纪初期,资本总利润可能大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从而引起经济萧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的产生,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或可以大量增加,引起资本总利润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相当,在这里,凯恩斯主义的成功,应归功于新兴产业的增加。而现代社会,资本总利润则往往小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经济萧条往往是由于劳动者工资存款引起。
理论上,消费资料劳动者能全部消费,即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全部用于消费。不过,实际经济生活中,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分配到劳动者的一些消费资料,确实能够消费。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会产生二种情况。一方面,分配到劳动者的一些消费资料确实过多,不能消费,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劳动者由于各种原因进行货币储蓄不消费,也会产生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因此,解决消费资料消费问题,不再是资本家问题,而成为劳动者问题了。这样,在经济高涨时期,新增生产资料较多,可能大大高于资本利润,需要一定工资储蓄;在经济萧条时期,新增生产资料较少,与资本利润相当甚至低于资本利润,资本利润储蓄会引起有效投资不足;工资储蓄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







                       第三节     分配与生产的脱节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商品生产存在二大部类生产,商品消费也就存在二大部类消费,同时,已经考察了二大部类消费,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指出,资本利润是分配生产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是放在一起,成为分配的对象,二大部类生产与二大部类分配或消费是脱节的,因此,如果产生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失调,就会影响生产力发展。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是放在一起,成为分配的对象,并不是生产资料由资本去分配,消费资料由劳动者的劳动力去分配,并且,资本形成的总价值,往往高于甚至大大高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引起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失调,影响生产力发展。
不过,在现实市场经济生活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也只能放在一起,成为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分配成为生产关系的内容。此时,资本形成的总价值,是否高于甚至大大高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引起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失调,进而影响生产力发展,我们可以调研。这里,资本形成的总价值即总利润是可以调研的,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也是可以调研的。如果资本形成的总价值,高于甚至大大高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引起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失调,进而影响生产力发展,我们就可以调整生产关系,即降低资本利润,主要是降低银行存款利率,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如果银行存款利率为0,资本形成的总价值——企业主收入,还是高于甚至大大高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引起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失调,进而影响生产力发展,可能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发展已经要求生产资料不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不过,我们不能侵犯私人财产,即不能剥夺私人拥有生产资料的权利,只能通过高额遗产税,逐渐占有企业,同时,通过国有企业的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市场运动,逐渐建立高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率,由职业经理人制度来保障。






                    第四节    分配与消费脱节

上一节我们已经指出,社会产品分配与生产脱节,然而,社会产品分配,不仅与商品生产脱节,当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分配还与商品消费脱节。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只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就能形成价值,而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通过商品交换,社会产品分配得到实现,即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得到实现。然而,当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分配就产生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商品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分配权力——货币;第二阶段,就是商品生产者转化为消费者,用获得的货币购买商品进行消费,从而,第一阶段获得的分配权力——货币,就转化为商品购买力。
正因为当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分配产生了二个阶段,从而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与商品消费脱节。因为社会产品分配的第一阶段,即商品生产者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分配权力——货币的过程,是通过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获得的,即是建立在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而社会产品分配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用获得的货币购买商品进行消费,是通过另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获得商品的,即是建立在另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这样,就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与商品消费脱节。
价值尽管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是建立在交换双方的消费基础上,商品生产就建立在双方的消费基础上。但当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分配分为二个阶段,此时,商品交换就建立在一方的消费基础上,即货币的获得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消费基础上,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消费也就成为商品再生产的基础,当然,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产生影响,我们就必须考察消费者的消费问题。
这里,二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的生产关系不同,社会产品分配与商品消费脱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产生影响,通货膨胀一章中我们将进行详细研究;如果消费者对第一阶段获得的货币进行储蓄等,也就影响第二阶段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需求理论就考察这一问题。当然,第二阶段商品生产规模可能大于第一阶段,货币对第二阶段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就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与银行信用一章中我们将进行考察。

使用道具

4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23 10:10: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   生产资料消费

生产资料生产出以后,就必须消费,否则生产资料再生产就不能进行。生产资料消费,也就产生了生产资料需求,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充,二是新增生产资料的消费,即资本投资,进而产生商品扩大再生产。
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充,在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表现为价值的转移,包括机器折旧等。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当然,新增生产资料的消费,在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就表现为资本利润的产生。也就是说,在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转移,就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进而表现为生产资料需求或消费;在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产生的资本利润,就是新增生产资料的消费或需求。
不过,消费资料消费是生产资料消费的根本,不仅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是以消费资料消费为前提的,资本利润的产生,也是以消费资料消费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消费资料的消费,来考察生产资料消费或投资,从而,产生了有效投资这一概念。
有效投资有二方面意义。一方面是指有效的生产资料需求或投资。市场上存在许多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只有转化为生产资料资本,才产生有效投资。另一方面,投资生产出的消费资料,必须能够消费,才产生有效投资。
当然,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劳动者的工资储蓄,往往影响生产资料消费。在经济高涨时期,资本利润不能满足商品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储蓄往往促进生产资料消费;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对于商品扩大再生产而言,资本利润已经过多,储蓄影响消费资料消费,也就影响生产资料消费。





                   第六节       消费资料消费

消费资料生产出以后,就必须消费,否则消费资料再生产就不能进行。消费资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消费资料消费,是人类自身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消费资料消费,不仅仅是消费资料消费,还影响生产资料消费,生产资料消费是以消费资料消费为前提的。而消费资料消费,也就产生了消费资料需求。
理论上,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劳动者工资去考察消费资料消费。不过,在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是放在一起,成为分配的对象,并不是生产资料由资本去分配,消费资料由劳动者的劳动力或劳动去分配。这样,在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本是市场的主体,资本家往往会降低劳动者工资,从而,资本形成的总价值,往往高于甚至大大高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即资本利润中存在大量消费资料,引起商品生产与分配的失调,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经济萧条,影响生产力发展。
理论上,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能全部消费。不过,实际经济生活中,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分配到劳动者的一些消费资料,确实能够消费。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会产生二种情况。一方面,分配到一些劳动者的一些消费资料确实过多,不能消费,表现为分配不合理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劳动者由于各种原因进行货币储蓄不消费,也会产生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这样,就产生了有效需求这一概念。
对于小商品的需求,应该建立在劳动者工资的基础上,对于大额商品如住房的需求,个人实际收入不可能消费,为了提高有效需求,可实行转移消费或租赁消费。转移消费就是超前消费,由于会降低将来消费,或影响其它商品的消费,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超前消费,如我国商品房的贷款消费,往往影响其它商品消费。租赁消费虽然会降低对其它商品消费的影响,但会存在资金的压力,如租赁房屋建设资金存在压力。



        


                   第七节   生产资料生产先于消费资料生产

从消费资料生产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资料生产是先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于商品简单再生产而言,还没有什么经济学意义,但对于商品扩大再生产来说,则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我们认为,资本家本来就存在劳动力价值量,即劳动收入,或者说,不劳动者不得食,因此,劳动力价值量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而资本利润则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由消费资料总价值量决定的劳动者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量;由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决定的资本利润率,就是一般利润率。因此,在简单商品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利润应为0,只有在商品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存在新增生产资料,也就存在资本利润。如进行商品扩大再生产,则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为:
            (Ⅰ) 80V+16P=96M
            (Ⅱ) 72C+90V+18P=180M
            (Ⅲ) 120C+200V+80P=400M
            (Ⅳ) 300C+225V+75P=600M
            (Ⅴ) 400C+212V+200P=812M
此时,生产资料总价值为1276,消费资料总价值为812。其中,生产资料折旧总价值为892,用于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为384,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总价值为812,用于人类消费(可能有部分用于商品生产)。这里,资本总利润为389,基本上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384相当;劳动者总工资为807,基本上与消费资料总价值量812相当,这样,商品再生产就能正常进行。
随着商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为:
        (Ⅰ) 80V+16P=96M
            (Ⅱ) 88C+110V+22P=220M
            (Ⅲ) 216C+360V+144P=720M
            (Ⅳ) 600C+450V+150P=1200M
            (Ⅴ) 1200C+636V+600P=2436M
此时,生产资料总价值为2236,消费资料总价值为2436。其中,生产资料折旧总价值为2104,用于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为132,用于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总价值为2436,用于人类消费(可能有部分用于商品生产)。但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1636,资本利润为932,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132利润购买生产资料,其余800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当然,如果资本家已经不能消费这些分配到的消费资料的,也就已经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对过剩,商品再生产就已经不能正常进行,但是,由于还存在新增生产资料,商品扩大再生产就会继续进行,这里,企业起到重要影响。
一方面,市场上存在新增生产资料,并且这些生产资料往往已经进入商品生产过程,由于企业的影响,即边际生产成本小于平均生产成本,商品扩大再生产就会继续进行。另一方面,生产新增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不生产了其价值等于0,即生产新增生产资料的企业边际生产成本小于平均生产成本,因此,还会产生新的新增生产资料。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大量失业工人,以及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必将引起商品扩大再生产继续进行,如结果为简单商品再生产,则消费资料生产流程为:
            (Ⅰ) 80V+16P=96M
            (Ⅱ) 96C+120V+24P=240M
            (Ⅲ) 240C+400V+160P=800M
            (Ⅳ) 800C+600V+200P=1600M
            (Ⅴ) 1600C+848V+800P=3248M
    其中,C表示生产资料折旧,V表示劳动力价值量或工资,P表示资本利润,M表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此时,生产资料总价值为2736,而生产资料折旧总价值为2736,新增生产资料为0,即全部生产资料用于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价值为3248,用于人类消费(可能有部分用于商品生产),但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1984,资本利润为1264,当然,资本家更是不能消费这些分配到的消费资料的,就引起更大规模消费资料生产的相对过剩,商品再生产就更加不能正常进行,陷入经济萧条了,此时,资本利润就表现为大量商品——消费资料堆积。

使用道具

4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1 12:43: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第七节  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前面已经考察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不过,总需求由于各种原因会变化,也就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接下来几节就考察各种因素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本章节就考察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影响总需求的是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总供给曲线,我们就在这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如图一所示,曲线M就是总需求曲线。而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因此,我们在考察总供给与总均衡时,我们还需要引进商品价值量指数,也就是商品价值量水平。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数量

                                

                              O              

                             L1

         

                              



                             L

                                    M    M1



                                                        价格指数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与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相交一点,或者说,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图一所示,曲线L、曲线M与曲线O就相交一点。

我们已经知道,投资就是增加消费资料供给,而随着商品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如果总供给的增加,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曲线L1与曲线M1交点正好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就是均衡发展状态,这就是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这里,投资包括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土地的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等,其中,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是维持新增生产资料的生产,没有影响总需求。由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肯定小于总利润,从而,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能是利润投入。

土地投入,对于土地私有制而言,只是利润或存款转手到地主手中——最终是利润转手到地主手中,不影响总需求。而对于土地国家所有制来说,如中国,土地投入,就是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即利润或存款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由于地方财政基本上是消费支出,投资极少,从而,土地投入基本上是转化为消费支出——消费资料需求,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劳动力投入,就是增加了劳动者人数并且劳动者获得工资,当然增加了总需求。这里,工资预发制度,是投资增加总需求的根本原因。工资预发就是工资存款或利润中的消费资料的转移消费,由于投资产生了大量新增劳动者,也就较大程度增加总需求。正因此,总供给增加必然引起总需求增加,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模型中,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曲线不变,这一模型也就是错误的。

投资的结果,最终就是消费资料总供给的增加。如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由于这些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大量消费资料分配给资本,表现为资本利润,而资本家不能消费这些利润,就引起总需求较低,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就会处于萧条状态。当然,就需要新投资来满足。

同时,由于工厂的建设需要时间、投资还存在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从而,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与总供给增加,往往不同步,成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每一次扩大投资之初,大量工厂处于建设阶段,并且只存在大量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没有或只有少量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从而,总需求增加较多,如图二所示,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甚至为M3,总供给增加较少,假设不变,总供给曲线仍为曲线L1,此时,价格指数就增加。

这里,总需求增加,是投资时投入劳动力的结果,而劳动力投入多少,是由新增生产资料数量决定的,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有限,这就决定了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有限。我们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中就可以看出。

(①  30V  =  30C)

② 40C+150V+380P  =   60C + 510C1





③ 400C1+200V+212P=812M

上式中,表示20C用于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110C1用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资料C生产规模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1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最终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小,产生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

(①  30V  =  30C)

② 60C+220V+580P  =   60C + 800C1





③ 800C1+400V+424P=1624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620,总利润则是1004,由于资本利润资本家不能消费,就产生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了。

当然,短时间内,生产资料C1生产规模可以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暂时增加就较小,不过最终会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② 60C+220V+580P  =   350C + 510C1





③ 510C1+2520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472,总利润845,总和为1317;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290,总价值量为1317,总利润中存在555价值量的消费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投入——利润投入。如果新增生产资料290C,继续投资新增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不变,则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② 350C+1283V+3383P  =   4506C + 510C1





③ 510C1+252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1535,总利润3648,总和为5183;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4156,总价值量为5183,总利润小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劳动者总工资中则存在508价值量的新增生产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还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如果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则总需求高于总供给,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3,价格指数为B,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高涨状态。此时,投资则不足,需要劳动者工资存款或信用扩涨。

当然,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最终会引起消费资料生产增加。由于自然资源限制,消费资料生产增加时,会降低新增生产资料生产。投资后期,大量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转化为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总供给增加就较多,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由于存在资本利润,大量消费资料分配给资本家,由于资本家不能完全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消费资料只是用于投资——新增劳动者工资。这样,如果投资中劳动者投入,新增工资正好等于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则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5,价格指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均衡发展状态。

如果投资乏力,总需求增加就较少,假设总需求曲线仍为曲线M3,此时,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商品数量



              O  O1

                         L3

                         L2

                                

                                      

                             L1

                   

                               M4

                          M5

                              L

                                            M3

                  M  M2   M1

                                                            价格指数                                                   

                     C   A B

                  图二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前面我们考察了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影响。不过,投资以后,新增生产资料及劳动者维持商品生产,不需要再投资了,生产资料价值量及劳动者工资,都由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来实现,这样,不仅原来投资新增生产资料生产的利润——分配可能生产的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不断产生,而且还产生新利润。这些,都需要新投资来满足,要求不断生产新增生产资料与投入劳动力。当然,资本家对劳动者工资存款的还款也可能需要新投资来满足。

如果投资不足,或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不足,大量利润就成为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而资本家不能消费,也就引起总需求大量降低,总需求曲线就向左移动,如图二所示。

当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时,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如投资不足,总需求增加就较少,假设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3,此时,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由于价格指数为C,总收入也就下降,必将引起总需求下降。如果工资水平下降,必将引起总需求下降,加重经济萧条;如果工资水平不变,总收入下降主要表现为利润率下降,也就影响投资。不过,投资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增加不足,不是资本不足,如果要利润率保持不变,只有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因此,那种认为经济萧条时应该降低劳动者工资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投资不能满足消费资料供给时,也就是投资不能把资本利润——消费资料转化为劳动者工资时,就应该随时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以增加总需求。如生产周期后期应该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以增加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如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2时,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以至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到B,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总需求曲线则为曲线M4,价格指数就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

消费资料生产处于扩大再生产状态,当消费资料总供给为曲线L3时,由于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而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市场上处于动态中,如总供给为曲线L3时,已经在均衡状态获得分配,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即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4,总收入增加了。











     第八节  工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当然,随着工资水平的变化、劳动者人数的变化,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O  O1            

                             L1

         

                              

                         L2

                              L

                                        

                  M   M2 M3   M1

                                                            价格指数                                                   

                        CADB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曲线O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当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总供给只增加到曲线L2,只有劳动者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到曲线M2,价格指数为D,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高涨状态。此时,劳动者人数增加,大部分只是工厂建设及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产生的,大量新增生产资料还没有进入消费资料生产。

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如只有劳动者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不变时,总需求则只增加到曲线M3,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或B,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失衡状态,即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此时,大量新增生产资料进入消费资料生产,消费资料供给大量增加。

因此,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不仅劳动者人数增加,并且工资水平应该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即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而总需求增加到曲线M1,价格指数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第九节    消费倾向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总供给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

   商品数量

                                

                              O              

                             

         

                              L



         

                                    M2  M  M1



                                                        价格指数                                                   

                      A  B   C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则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价格指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前二节我们考察投资及工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时,就假设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此时,只有资本利润过高影响总需求。不过,现实中消费者往往存在消费倾向,产生工资存款,降低总需求,从而加速、加重了资本利润过高对总需求的影响。此时,工资存款相当于利润增加,大量银行贷款就是用于投资的,投资不仅包括资本利润,还包括劳动者工资存款,我们讲利润投资时,就包括工资存款的投资;我们讲投资不足引起利润中的消费资料需求不足,就包括工资存款引起需求不足。这样,由于银行信用的作用,即投资的作用,会增加总需求,从而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总供给与总需求会处于均衡状态,即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

本章节则是考察消费倾向改变时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降低,就会引起总需求降低,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如图一所示。

当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下降,为A,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B,此时,社会经济就处于萧条状态。商品价值量规律告诉我们,要么商品供给下降,以上升价格指数,最终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不过,由于总供给下降,总需求还要下降,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的总供给往往较低。最佳措施,就是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总需求,如提高消费倾向或增加投资,使总需求曲线上移,直到曲线M为总需求曲线。当然,增加劳动者工资,以增加总需求,是一个重要措施,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就增加。

从投资角度考察,劳动者工资存款,就相当于资本利润。在扩大投资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在经济萧条时期,就加重了资本利润过高对总需求的影响。当然,资本利润过高,资本家始终不能消费过剩的消费资料,而劳动者工资存款,则可能进行消费的。

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上升,就会引起总需求上移,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如图一所示,当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上升,为C,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B,此时,社会经济就处于高涨状态。商品价值量规律告诉我们,要么商品供给增加,以降低价格指数,最终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不过,由于总供给增加,总需求就要增加,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的总供给往往较高。当然,政府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总需求,如降低消费贷款及消费倾向或降低投资,使总需求曲线下移,直到曲线M为总需求曲线。

使用道具

49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3-21 09:04: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一章   负债经营
      
                          第一节   负债经营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企业破产不仅会引起大量劳动者失业,而且可能会降低其它商品有效需求,加重经济萧条,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企业破产。我们也已经指出,当商品价格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时,商品生产会照常进行,但这是以企业资产为自有资本为条件的。当企业资产——固定资产存在借贷资本时,如商品价格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但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就会引起企业亏本经营,最终会引起资不抵债或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引起企业破产,商品生产就不能照常进行,因此,我们要考察企业负债经营。
从会计学角度上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但从经济学上分析,负债经营也称举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因此只有通过借入方式取得的债务资金才构成经济学上的负债经营。这里,企业经常发生的应付供应单位的货款,如果没有付款,也属于负债经营,属于商业信用方式筹集的资金。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而负债经营是企业产生债务的必要条件,当然,负债经营是产生企业破产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本章节探讨企业负债经营。
既然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当然,各种债务都构成负债经营内涵,即经济学上的负债经营的内涵确定为所有符合负债经营概念要求的债务项目,不仅包括长期负债、而且也包括短期的贷款性负债。
负债经营,不仅能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更加重要的是负债经营能使企业进行一定规模的投资,从而,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负债经营的优势是明显的。
负债经营能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负债经营能给所有者带来“杠杆效应”。由于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会给每股收益带来幅度更大的波动,这即财务管理中经营论及的“财务杠杆效应”。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在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时,所有者的收益率即权益资本收益率能在资本收益率增加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增加,即产生企业主收入,因此,一定程度的负债经营对于较快地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负债经营可以从“税收屏障”中受益。由于负债筹资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使企业能获得减少纳税的好处,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在这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下,在资金总额一定时,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能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其次,对于资金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用借入资金方式筹集资金,一般要承担较大风险,但相对而言,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对投资人来说,债权性投资风险比股权性投资小,投资人相应地所要求的报酬率也低。于是,对于企业来说,负债经营的资金成本就低于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
第三,企业负债经营,能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必然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
第四,企业负债经营,有利于所有者对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中,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经营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到企业控制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不过,负债经营能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是次要的,经济学上,更加重要的是负债经营能使企业进行一定规模的投资。
现代商品生产,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需要大量资本,而企业所有者本身可能没有足够资本,只有负债经营才能使企业进行投资。这样,现实经济生活中,贷款并不是全部用于投资而获取企业主收入,大量贷款是为了激活自有资本的投资;同时,许多企业还会产生暂时性流动资金不足,大量贷款还可能用于激活现有的资本投资——固定资产。
现代商品生产,都是规模化生产,投资规模是非常庞大的,往往需要大量资本,当一些企业投资时,由于自有资本不足,就需要贷款来激活自有资本的投资,此时,我们就只能用自有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来考察资本的边际购买力,当然,企业主收入就只是自有资本的企业主收入,不包括贷款资本的企业主收入,银行利息公式为:银行利息=商品价格-(生产成本+自有资本的平均利润)。此时,资本购买力就较强。
现实中大量贷款还用于激活现有的资本投资。由于企业中大量投资都是固定资本,当企业流动资本不足时,就不能进行商品生产,而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固定资本就是一堆废物,没有什么价值,此时,我们就用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来考察资本的边际购买力了。
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边际生产成本+边际投资的平均利润,这里,边际投资的资本利润,包括自有边际资本的利润与贷款边际资本的利润,这样,银行利息公式为:
银行利息=商品价格-(边际生产成本+自有边际资本的平均利润+贷款边际资本的企业主收入)。
这里,贷款边际资本的企业主收入,有时还可以取消,银行利息公式就为:
银行利息=商品价格-(边际生产成本+自有边际资本的平均利润)
由于边际生产成本不包括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仅仅包括新增投资的价值转移,从而是非常低的,当然是有一定值的;自有边际资本也是非常低的,其平均利润也是有一定值的。这样,商品价格就决定了银行利率或资本购买力,当然,此时,资本购买力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用于激活现有的资本投资的银行贷款,其资本购买力是非常大的。这就说明,一些中小企业,当流动资金不足时,其资本购买力是较大的,但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大,又往往难以从银行贷款。
当然,负债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是产生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得知,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企业主收入,但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负债经营同样可能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大幅度下滑。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如企业资本收益率低于利率,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甚至导致亏本。
而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本,进而还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导致企业破产。
总之,从一般原理出发,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但负债经营比例究竟应该多高,这是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模式的难题。公司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盘考虑。





                        第二节   资不抵债
      
资不抵债,是指个人或企业的全部债务超过其资产总值,以致不足以清偿债权人的财务状况。资不抵债的着眼点是资债比例关系及因此而产生的风险,其偿还能力仅以实有财产为限,不考虑信用、能力等其他的偿还能力。计算债务的数额,也不考虑是否到期,均纳入总额之内。
当企业正常生产时,由于企业利润率高于利率,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当然,此时也不会引起资不抵债的。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引起利润率低于利率;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引起资金损失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本,进而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负债经营比例究竟应该多高,这是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模式的难题,公司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盘考虑。一般来说,负债率越低,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小;负债率越高,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小,企业负债率可以较高;资本利润率越低,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高,企业负债率就应该较低。
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将资不抵债作为法人公司的破产界限。这一法律的深层次理由就在于资合公司的本质。 资合公司与人合公司相对,是对人合公司的超越和发展,公司的信用不再依赖于股东的个人信用,而是依赖于由股东认缴的归公司法人独立拥有的资本。为了确保公司独立法人的财产基石,围绕着公司的资本形成了大陆法系公司法中经典的资本原则,即资本的真实交纳原则和资本维持原则。其中,资本维持原则的最低界限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维持原则,即公司至少应当拥有相当于注册资本数额的资产。当公司净资产为零时,即意味着股东的原始出资(即注册资本)被全部亏尽,公司作为一个资合公司的财产基石已不复存在,此时股东要么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方式来拯救公司,要么只能面对客观现实——破产。否则,公司继续经营下去则意味着公司的全部风险将由公司债权人承担,这对公司债权人而言显然是不公正的。
不过,对于资不抵债,应当通过一个不同于一般资产负债表的特殊报表来确定,即建立资不抵债报表。在设立该报表时,在对公司的资产作价值评估时,须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进行预测和考虑。当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乐观状态,则公司资产的价值按照继续经营价值来衡量,建立资不抵债表;如果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悲观状态,则公司资产的价值只能按照清算价值(该价值一般低于资产的帐面价值)来衡量,建立资不抵债表。不过,当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乐观状态时,如果按照继续经营价值所设立的资产负债报表显示公司的资产仍不能覆盖公司的全部债务,则公司仍达到了破产界限。此时,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乐观状态的责任,应该由股东来负担,而不是由债权人来负担,因此,公司股东应当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向公司注入新的资本,或者寻找新的股东请求其加入公司、并以此为公司带来新的资本,使资本总值大于债务。如不成,则只好面对公司破产了。
中国的国有企业具有一个新特点,即中国国有企业自有运营资金一直较少,尤其是过去“拨改贷”体制下设立的企业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采用资不抵债的破产标准会导致许多国企破产。保护国企是应当和必要的,不过保护方式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否则最终只会带来国有资产的更大损失。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股东应当每年从公司盈利中提取必要的盈余公积、公益金等留存给公司自身,以便实现公司资本的积累。这样,对于国家垄断性企业,政府可以提取垄断利润以增加财政收入,但对于一般股份公司,尤其是对于自有资金很少的国企,作为股东代表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留存利润的方式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于自有资金极少的国企,如果通过留存利润的方式还不能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可以直接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如贷改拨)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过,对于长期资不抵债、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生存的国企,政府应当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及早解决问题,而在解救无望的情况下,及早实行破产应当是一种最理性的选择,否则,一味拖延下去只能带来更多国有资产的损失。
当然,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实践中难以进行,往往是当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才发现资不抵债。因此,我国新《破产法》第2条中,未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而是规定应当同时满足另一条件,即清偿不能。








                        第三节   清偿不能
      
我国新《破产法》第2条中,未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而是规定应当同时满足另一条件,即清偿不能。清偿不能与资不抵债,是有区别的。清偿不能是一个法律概念,其着眼点是债务能否在需要清偿的时点及时支付,即对于已到清偿期限,而且已受清偿请求之债务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处于全面地、长期地不能清偿之财产状态,构成了企业破产的一个原因。
而资不抵债仅是指债务超过资产的状态,它仅以债务人的资产作为考察的依据,而不考虑其信用、技术和劳力等因素,因此,资不抵债并不必然导致清偿不能。在我国,资不抵债并不必然造成企业破产的原因,只有当债务人资不抵债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时,才能构成破产的原因。
清偿不能作为破产界限,是从公司的外部性出发,容易把握;而资不抵债作为破产界限则是从公司的内部性出发,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因此,两者结合有机地构成了公司法、破产法中的一对概念。当一个公司逐渐步入将触及到众多利益的破产境地时,这一对概念无疑构成了两个严密的监控时点。
正因为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因此,破产法中应明确公司董事对资不抵债的责任。在实行授权资本制的英美法系中,资不抵债就仍然是一个基本概念,是公司进入清算、整顿、或破产的一个分水岭。英国著名的法官Street在判例中明确说到,从现实意义上讲,在公司资不抵债之时,公司的财产是公司债权人的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财产。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214节规定,当公司接近资不抵债时董事负有使公司进入清算程序的法定义务;若董事违背这种义务仍然经营公司并使公司最终资不抵债,则在公司解散过程中法院可以责令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个人责任。
当公司接近资不抵债时,董事负有使公司进入清算程序的法定义务。此时,如果公司能够通过贷款等各种方式清偿到期的公司债务,则公司即可不必进行破产。这在实践中虽然很可能导致许多公司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清偿到期债务,借以规避破产,但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已经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就应该负担企业破产带来的责任。
总之,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实践中难以进行,往往是当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才发现资不抵债。因此,资不抵债与清偿不能二者结合,有机地构成了公司法、破产法中的一对概念。当一个公司逐渐步入将触及到众多利益的破产境地时,这一对概念无疑构成了两个严密的监控时点。                 

使用道具

5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3-21 09:05: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  企业破产对社会的影响

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我们是用平均利润率来考察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的,当企业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当企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时,商品供给就增加。这样,是不会产生企业破产的。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这样,当商品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即亏本时,企业照样进行产品生产,就是由于边际生产成本小于平均生产成本。
企业破产,表面看是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结果,实质上则是产品生产过剩或相对过剩,引起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或边际商品价值量的结果。我们知道,追逐资本利润是资本家的本性,是市场效率所在。然而,追逐资本利润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边际生产成本小于平均生产成本,当商品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即亏本时,一些企业照样进行产品生产,因为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这一情况,一方面,会降低失业增加就业,对社会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企业照样进行产品生产会拖累大部分企业,当商品价格更低时,就会引起大部分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引起经济危机与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萧条来临之前,如何调整好产业结构,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现代企业商品生产的一个特点,就是负债经营,这就为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契机。如果企业没有债务,当商品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即亏本时,一些企业就照样进行产品生产,只有当商品价格低于边际商品价值量,企业才会结束商品生产,此时,大部分企业就处于破产边缘。这样,当商品价格更低时,就会引起大部分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引起经济萧条。而当企业负债经营时,尽管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但如果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就要破产,这样,在经济萧条来临之前,企业就破产了,也就能降低经济萧条产生的风险,企业破产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制手段。
当然,企业破产会引起大量工人失业,在经济高涨时期,这些劳动者失业,很快会被新产生的企业消化掉,但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劳动者失业会长期存在,并且企业破产会降低有效需求,引起经济萧条难以复苏。
这里,企业破产,尽管会降低某一商品供给,但是,由于失业者的需求,其它商品生产者可能不能替代,或者说这一商品需求可能不能转化为其它商品需求,也就会降低其它商品有效需求,加重经济萧条。
不过,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这里所说的司法程序包括三种:和解、重整和破产清算。其中,和解与重整,表示企业没有倒闭,从而,不能把破产案件简单地归结为清算倒闭事件。这样,在经济萧条时期,我们应该着重和解与重整,即当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时,可和解与重整,避免企业清算倒闭,从而避免产生劳动者失业,保持有效需求,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节   ZF的对策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即劳动者工资长时间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就引起社会有效需求低于商品供给,就可能产生经济萧条了。不过,商品需求低于供给,仅仅是可能产生经济萧条,只有当企业产生以后,经济萧条才成为现实。
在企业产生以前,当商品供给高于需求时,通过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运动,即当商品供给高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就降低,商品需求就增加,达到商品供求平衡。而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直到商品价值量。因此,企业产生以前,是不会产生经济萧条的。只有当企业产生以后,由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大大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时,只要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就照常进行,商品供给不降低,商品价格就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萧条就产生了。
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商品价格较低,大量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甚至处于亏本状态。如果企业没有负债,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时,只要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就能照常进行,不会引起企业破产。
但是,由于现代企业,负债经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但负债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是产生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即经济萧条时,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如企业资本收益率低于利率,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甚至导致亏本。
而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在经济萧条时期,大量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本,进而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引起资不抵债与清偿不能,导致企业破产。
企业破产会引起大量工人失业,在经济高涨时期,这些劳动者失业,很快会被新产生的企业消化掉,但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劳动者失业会长期存在,并且企业破产会降低有效需求,引起经济萧条难以复苏。
这里,企业破产,尽管会降低某一商品供给,但是,由于失业者的需求,其它商品生产者可能不能替代,或者说这一商品需求可能不能转化为其它商品需求,也就会降低其它商品有效需求,也就加重经济萧条。
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ZF应该慎重对待企业破产。一方面,我们知道,对于资不抵债,应当通过一个不同于一般资产负债表的特殊报表来确定,即建立资不抵债报表。在设立该报表时,在对公司的资产作价值评估时,须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进行预测和考虑。当然,在经济萧条时,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不管企业经营状态如何,都应该是呈乐观状态的,即公司资产的价值按照继续经营价值来衡量,建立资不抵债表。
另一方面,在经济萧条时期,我们应该着重和解与重整,即当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时,甚至商品价格高于企业边际生产成本时,可和解与重整,避免企业清算倒闭,从而避免产生劳动者失业,保持有效需求,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经济萧条时期,对于处于困境的企业,可实行部分税收缓缴的政策,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部分税收免缴政策,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利于企业恢复生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9 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