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igervane
5237 19

[CFA] 华尔街的中国精算界精英 -- 次贷泡泡的根源?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3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 个
通用积分
0.06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70 点
帖子
1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8-2
最后登录
2022-12-6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h2>华尔街的中国精算界精英</h2><h2>(转自中国经济时报)</h2><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8682">一个人的死亡和公司生存曲线 <br/><br/>来自中国的金融硕士,如何在十年内帮助华尔街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2万亿美元的市场 <br/>  对于爱情和死亡关系的思考,帮助李祥林在1997年发明了一个金融数学模型。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模型将推动一个金融市场的发展。&nbsp;&nbsp;<br/><br/>  夫妻俩因为同样的生活习惯,多年的亲密相处,不仅习性慢慢相近,生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一个人死亡之后,另外一个人今后几年内死亡的概率提高。这种名叫“破碎的心”<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F%D6%CF%F3">现象</span>,对于保险业出售人寿保险和夫妻联合的年金相当重要。&nbsp;&nbsp;<br/><br/><br/>  在李祥林看来,这种夫妻之间生命的联系和债券市场中一个公司倒闭之后对另外一个公司的影响是相通的。他的模型就描述一定<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E%AD%BC%C3">经济</span>环境下,公司倒闭的相互关联性。&nbsp;&nbsp;<br/><br/>  “一个公司的毁约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的死亡,而公司的生存曲线和人的死亡表是一样的。”李祥林对《第一财经日报》说。&nbsp;&nbsp;<br/><br/>  李祥林的模型刺激了信贷衍生债券市场的爆炸式发展。这种市场是基于公司债券和对破产信用的保护。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这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市场,而现在,全球银行业衍生债券市场上流通着价值上万亿美元的信贷衍生产品。&nbsp;&nbsp;<br/><br/>  来自中国江苏的数量分析专家&nbsp;&nbsp;<br/><br/>  李祥林,42岁,身材高大,说话带点中国南方口音。在北美多年的生活以及专业的原因,使他用<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D3%A2%D3%EF">英语</span>表达思想非常流畅。因为信用衍生债券市场在中国几乎还没有起步,很多专业的名词在中文里很难表达。李祥林在华尔街数量分析领域颇有名气,最近美国媒体介绍了他和他的模型,使这个数量分析专家广为人知。&nbsp;&nbsp;<br/><br/>  李祥林的家乡是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父亲曾经是一名警官,李祥林是家中八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在国内分别读完了数学的本科以及金融的硕士。1987年,李祥林来到了加拿大,在那里取得了<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9%A4%C9%CC%B9%DC%C0%ED"><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9%A4%C9%CC">工商</span><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9%DC%C0%ED">管理</span></span>的<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B%B6%CA%BF%D1%A7%CE%BB">硕士学位</span>。后来本来要回国的李祥林改变了对未来的设计,他在加拿大又读了精算专业,考取了初级精算师,最后又获得了统计学的博士学位。&nbsp;&nbsp;<br/><br/>  “大部分人是先学了理工科,再去学经济,我是来回走了两三遍。”李祥林笑着说。&nbsp;&nbsp;<br/><br/>  故事的开始是基于对信用的重新认知。&nbsp;&nbsp;<br/><br/>  “信用衍生债券把信用本身当做一个产品来交易,是证券业的革命性变化。”李祥林说。&nbsp;&nbsp;<br/><br/>  传统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购买了公司的债券,也就承担了这个公司毁约的风险,而信用衍生债券就是把投资者的风险出售,以各种组合在市场流通。相对于传统债券的单一买卖,它几乎可以无限制地交易下去。&nbsp;&nbsp;<br/><br/>  李祥林的模型帮助预测在特定的信用衍生品下,投资者能期待什么样的回报、怎样定价、风险有多大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降低风险。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投资者都已经开始用这个模型来做交易,每天仰赖这个模型运作的交易达到上百亿美元。&nbsp;&nbsp;<br/><br/>  “李的模型让产生和交易衍生债务抵押债券(CDOs,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变得容易很多,”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商学院研究金融风险的教授凯文(KevinDowd)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论,“而且他的模型很快就成为这个产业的当前标准。”&nbsp;&nbsp;<br/><br/>  从爱情故事到公司关联模型&nbsp;&nbsp;<br/><br/>  1996年,李祥林当时还在加拿大的皇家商业银行工作。这家银行虽然小,但在信用衍生证券方面可以算是先驱。&nbsp;&nbsp;<br/><br/>  “那时候信用衍生证券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李祥林说,“每天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考虑。”&nbsp;&nbsp;<br/><br/>  投资银行界在那时开始讨论这样一个概念,即把企业债券汇集在一起,构成债券的联合体。基于债券联合体的CDOs,将债券联合体的信贷风险以债券发行的形式转移给信贷债券的下游投资者,下游投资者的购买者可以得到定期的现金补偿。 <br/><br/>当债券联合体产生信贷损失时,高风险(低信贷等级)分支首先以降低现金回报的方式,承受损失直至该分支的预定损失饱和点,从而延滞较高信贷等级分支的信贷损失。这恰恰是CDOs市场如此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nbsp;&nbsp;<br/><br/><br/>  不过当CDOs最先在业界出现的时候,怎样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预估多重毁约的可能性,成为它最基本的技术挑战。李祥林的模型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nbsp;&nbsp;<br/><br/>  2000年,已经到华尔街的金融咨询公司(Risk Metrics.Group)工作的李祥林在《固定收入杂志》(Journal of Fixe d Income)上发表了这个模型。&nbsp;&nbsp;<br/><br/>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贷风险债权化是金融界的大势所趋,”瑞士再保险公司资本管理与咨询分公司量化分析师孙东宁博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联<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BD%E1%B9%B9">结构</span>模型的适时提出,为结构化的信贷衍生产品估价和风险控制的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应当说,李祥林博士的关联结构模型为整个信贷衍生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nbsp;&nbsp;<br/><br/>  李祥林的模型为许多新型信贷金融产品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例如以“合成CDOs”(synthetic CDOs)下所保险的债务衡量,这个十年前还不存在的市场,到今年年底将会增长到2万亿美元。&nbsp;&nbsp;<br/><br/>  现在,李祥林在一家叫做 Barclays Capital 的银行做全球信用衍生债券数量分析的管理。&nbsp;&nbsp;<br/><br/>  “我所从事的事业,其实是把做学问和金融市场连在了一起。”李祥林说</div><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div class="t_msgfont" style="VISIBILITY: inherit;">这个报道应该是在次贷危机前写的,现在倒过去看,真是很有讽刺意味;其实模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忽视了最基础的一点,就是经济不同时期的违约率是大相径庭的,基于经济景气时期违约率的模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经济趋弱甚至衰退的时期;CDS把原本由贷款机构承担的违约风险以链条的方式转嫁到了整个金融市场,而经济景气时期签订的CDS本身就低估了违约风险,这种担保的高杠杆特性对担保方的伤害随着违约率的逐渐上升不断加深(评级下降-&gt;需要更多的抵押担保-&gt;资金链紧张);很显然,在经济发生转折时的违约率变化是最致命的,因为那时候大家的杠杆基本上都是最高(不仅仅是CDS,贷款机构通过债务抵押债券融资的杠杆也很高),违约情况稍有恶化,就都够喝一大壶的了;更糟糕的是,以数十万亿美元计的信用衍生市场,却基本上都是通过柜面交易完成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清算机构,事实上也极度缺乏任何监管,等到发现违约率上升想做对冲的时候,都难以找到交易对手。</div><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div class="t_msgfont">这么说起来,如此大的一个市场,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海水漫延上来一下子坍塌也不奇怪了...</div><div class="t_msgfont"></div><div class="t_msgfont"></div><div class="t_msgfont"></div><div class="t_msgfont"></div><div class="t_msgfont">李博士的那篇开创性论文放在附件里了,俺非常缺论坛的金币,象征性地收取1个,大家捧个场吧,多谢啦!</div><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div class="t_msgfont">&nbsp; 256718.pdf (119.03 KB, 需要: 1 个论坛币) </div><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6 13:48:06编辑过]

<br>clzu
&nbsp;金钱&nbsp;+50
&nbsp;应kuhasu要求由他奖励100论坛币&nbsp;2008-10-27 12:24:25
<br>clzu
&nbsp;金钱&nbsp;+50
&nbsp;应kuhasu要求由他奖励100论坛币&nbsp;2008-10-27 12:24:3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华尔街 Obligations Obligation Collateral Nottingham 精算 精英 华尔街 泡泡

沙发
2007404104 发表于 2008-10-16 13: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藤椅
kuhasu 发表于 2008-10-17 12: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p>凭这段话我个人奖励你100论坛币,回复里设置个出售贴吧</p><p></p><p>这个报道应该是在次贷危机前写的,现在倒过去看,真是很有讽刺意味;其实模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忽视了最基础的一点,就是经济不同时期的违约率是大相径庭的,基于经济景气时期违约率的模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经济趋弱甚至衰退的时期;CDS把原本由贷款机构承担的违约风险以链条的方式转嫁到了整个金融市场,而经济景气时期签订的CDS本身就低估了违约风险,这种担保的高杠杆特性对担保方的伤害随着违约率的逐渐上升不断加深(评级下降-&gt;需要更多的抵押担保-&gt;资金链紧张);很显然,在经济发生转折时的违约率变化是最致命的,因为那时候大家的杠杆基本上都是最高(不仅仅是CDS,贷款机构通过债务抵押债券融资的杠杆也很高),违约情况稍有恶化,就都够喝一大壶的了;更糟糕的是,以数十万亿美元计的信用衍生市场,却基本上都是通过柜面交易完成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清算机构,事实上也极度缺乏任何监管,等到发现违约率上升想做对冲的时候,都难以找到交易对手。</p><p>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a href="http://www.pinggu.org">http://www.pinggu.org</a>) 详细出处参考:<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72556-1-1.html">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72556-1-1.html</a></p><br>clzu
&nbsp;金钱&nbsp;-50
&nbsp;扣除相应论坛币&nbsp;2008-10-27 12:25:48
<br>clzu
&nbsp;金钱&nbsp;-50
&nbsp;扣除相应论坛币&nbsp;2008-10-27 12:26:37

使用道具

板凳
hlt717 发表于 2008-10-20 23:0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好的文章,现在想想,精算师的责任很重呢!

使用道具

报纸
tigervane 发表于 2008-10-23 08: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kuhasu</i>在2008-10-17 12:07:00的发言:</b><br/><p>凭这段话我个人奖励你100论坛币,回复里设置个出售贴吧</p><p></p><p>这个报道应该是在次贷危机前写的,现在倒过去看,真是很有讽刺意味;其实模型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忽视了最基础的一点,就是经济不同时期的违约率是大相径庭的,基于经济景气时期违约率的模型结果,显然不适用于经济趋弱甚至衰退的时期;CDS把原本由贷款机构承担的违约风险以链条的方式转嫁到了整个金融市场,而经济景气时期签订的CDS本身就低估了违约风险,这种担保的高杠杆特性对担保方的伤害随着违约率的逐渐上升不断加深(评级下降-&gt;需要更多的抵押担保-&gt;资金链紧张);很显然,在经济发生转折时的违约率变化是最致命的,因为那时候大家的杠杆基本上都是最高(不仅仅是CDS,贷款机构通过债务抵押债券融资的杠杆也很高),违约情况稍有恶化,就都够喝一大壶的了;更糟糕的是,以数十万亿美元计的信用衍生市场,却基本上都是通过柜面交易完成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清算机构,事实上也极度缺乏任何监管,等到发现违约率上升想做对冲的时候,都难以找到交易对手。</p><p>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a href="http://www.pinggu.org/">http://www.pinggu.org</a>) 详细出处参考:<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72556-1-1.html">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72556-1-1.html</a></p></div><p></p>谢谢啦!我在原帖里面已经设置了出售帖,不过似乎没什么人感兴趣,sigh

使用道具

地板
liudas2001 发表于 2008-10-24 10: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p>感谢楼主</p>

使用道具

7
zjl_zz2000 发表于 2008-10-25 11: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

使用道具

8
kuhasu 发表于 2008-10-27 00: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p>你把这个回复改改成出售贴吧</p><p>或者麻烦斑竹帮着转下</p>

使用道具

9
stevesue 发表于 2008-10-27 15: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

使用道具

10
tigervane 发表于 2008-11-3 09:1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kuhasu!</font></strong>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10-6 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