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资料狂人
6736 24

[董晓芳] 厦大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董晓芳(Urban Economics)在线访谈预提问  关闭 [推广有奖]

21
2011wi 发表于 2016-4-1 09:25:44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记得n年前听Stephen Ross说mortgage是普通人唯一能pledge lifetime income的东东 所以housing price boom bust应该用life cycle portfolio choice+incomplete credit market之类的来解释 后来他有做这个idea么…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22
librastang 发表于 2016-4-3 16:25: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烈,导致越来越多的资源集中到一线城市,而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只能越来越空心化,我们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让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更平衡点吗?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23
jmszls 发表于 2016-4-3 23:38: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董老师
     我有三个疑惑,一直得不到实证对错。一直疑惑没有答案 。请老师予以指点。因为我看你专题是城市自然资源的,工作经历造就了不少感触 。
      疑虑一,我认为,90/70政策的恶果是“劣房”驱逐“良房”,也是十年经济泡沫和经济恶化的起点。
  90/70 是一个催生性的拐点。对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一刀切效应,把土地这种自然资源切成整齐的人工制造商品。把全国的房地产最终产品都规模化一种同质化的标准物商品。
  使得城市土地和商品房具备了类似粮食、石油等产品的一样的金融期货特性,单位价值更高,而又不具备ZF战略管控的必要性。资金密度更大,利于大资本运作,而强制性的更微小的面积划分,又把众多的更低微收入的居民(虾米)卷入市场。
  那么金融投机和泡沫化是必然而且一定发生的。也一定会自然演进发生的。

     当年一推出这个政策,我就意识到,这个政策将引发重大的经济危机。  因为90平方以下的住房,对中国家庭而言是一种无效的重复性浪费投资,是压抑当年经济扩张性需求的,重挫工业品需求和房地产良性化发展,打击城市现代化发展格局的SB政策。
     我只是意识到,人们需要的做为人的“住房” ,但是政策者强行扔个狗笼子过来,这真是扯淡的事情,违背市场交易的规律,必然会引发恶果。但绝没想到会这么严重,也没有想过延绵扩展成这么扯淡的经济危机事情。形成商品欺诈和金融欺诈的双重陷阱。
        
      1、金融泡沫风险的形成之路,银行高利贷和金融投机泡沫的形成和创新,就是起始于70/90政策。 这是我的判断。
  这个政策的第一步是将是将“ 高消费人群和普通人” 混合在一起,强行指定消费同一产品(70/90)。
  初期,这样会导致市场供应商(房地产开发商)的风险降低,商品的收益确定化提升。这种稳健的收益预期,高利贷和银行都是欢迎的,很容易拿到低利率的贷款。
  而ZF做为产品供应商之一,土地提供者的垄断效应,在这种无风险,无竞争的垄断性,也加入了负债行列。
      看似是低利率无风险的。对个人而言,房屋需要1年左右才能交付比较漫长,但是对于贷款而言,这是短而无风险的。
      启动的第一步,这个政策,改变了自发迎合市场的需求 对企业的影响,而强制进入一种单一市场模式,更改变了商品的内在价值,成为零价值产品,具备了泡沫的先决条件。

  第二步,由于高消费人群的挤压效应,而普通人群也能买得起的有限竞争,在单一模式下,出现了销售繁荣,因为没有别的可选。
  比如有100套房源,高消费群体随意的就买走50套,剩余这50套,就由普通人来竞争,并推高了价格,而这种趋势,又鼓动了一些高消费或者普通人负债抢购20套,那么剩余30套,普通人不得不继续竞争,又往上推高了。
  同时考虑到高消费者的能力,高消费者是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准备一套住房,而普通人恐怕是多人的家庭拥有一套住房。
  也就是说,这个 (70/90)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导致了一种挤压效应,人为压缩普通人的选择,迫使他们去竞争有限的产品。
  由于房地产具有较长的供应和销售周期,以及高度不透明性,地段属性。而消费者群体,也是从亿万,千万,百万,十万,万的挤压效应的递增性存在 ,越到末端,大数量群体,反而可选择的数量越少。最终较高的数量人群,追逐比较少的房屋(商品)。繁荣出现了。
   
      由于前后的时差周期,那么高消费的人群,在房屋增值的趋势下,惜售自己的旧房屋,囤积倒卖自己拿到手的房屋。
  这种情况,缓慢助力,最终形成一层,一级,一级的助推浪潮。最终形成推动性的助长和炒作,从而使得市场销售的房屋很少,对应很多的消费者。形成价格虚高。
  形象比喻,就是A股庄家拉升的过程,庄家显著拉升,拿着股票的散户多数选择不会抛售,反而卖入更多。而买了股票的人,又返身回来买入。
  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散户虽然警惕风险,不敢轻易买入。但是卖出量也少,只要“傻瓜”买入量大于卖出量,就会试一片虚假繁荣的高价。直到所有人没有钱买入股票,啪泡沫崩了。
  房地产市场更优势的在于非透明,不需要公开信息,开发商对市场上的商品数量控制能力更强。这样价格的虚高更容易维持。
  而这种虚假的紧张,导致更高密度的容积率,15,30的超级鸽子笼出现了,实际上这种商品房毫无价值。但是它却是可以在金融市场的运作下成为有价值的债券,抵押品,借到大量货币。由此进入金融创新的货币对倒增值的怪圈。
  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将更多低收入的家庭和群体卷入进来,制造更大的繁荣信息。重要的是将这些人打包抵押给银行,形成金融泡沫流转的中的润滑剂。
  因为,只要有最后一个傻瓜接盘,投机者就不会退出,一旦投机者看到傻瓜没有了,大量退出,崩盘就出现了。 人人都知道这是泡沫,但是挤出泡沫的前提是,投资者意识到没有傻瓜了,所以多数人不在意的虚假的泡沫,而在意维持这种泡沫在个人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收益。这就是某些楼盘降价,而业主前去打砸,因为一旦房价降了,会引发个人资产上的泡沫破裂,导致业主被追债。
      这个阶段就是这些被卷进来的人,出于各种个人的原因,试图在这个泡沫趋势中获得个人最大的利益,被卷入的越多,也就造成了更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是完全没有兑现的预期。但是这种预期引发的投资和利益计算却是真实存在的 。 

  第三阶段,银行和高利贷出现了,金融市场因获利而出现创新。
  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配套市场的完善、自由、诚信。会抑制风险。但我们的房地产政策和法律当时是反其道而行的。它注重GDP 货币量的追求,在政策一开始就抛弃了满足和改善人民居住条件的这个幌子。

  3.1没有杠杆融资,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根本不会这么大。
    3.2 由房地产过高的投机性利润,催生巨量资金进入对赌,高潮就是房子都不建了,有块地,就压进去,大量资金就跟风流转,再分配。最后形成空对空,漫天的纸面计划和单据就套出大量的资金利润。这个资金水池已经涌入了巨量的存量货币,而博弈的目标也不在是盖房,而是如何从这个水池中直接博弈和对赌,什么都生产就骗走更多货币。
  3.3 由于70/90原因,在最终产品上的差别很小,地段和公共设施配套成为唯一的差别,从而催生地段分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银行贷款的分级。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地段的价值分级,都是狗屎。但是这种区分依据,提供了更多金融产品上的区分和操作空间,可以获得更多金融利润。 这就给巨量资金进入,形成大的不可逆转的债务提供了条件,迫使追加更多的债务,直到加无可加的境地。
    也就是说要制造泡沫来拯救泡沫。

      3.1.1解释,首先是投资杠杆的起步,放大了投资和生产。但是由于实际商品的“零”价值 ,这种投资一开始就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投资,每一份放大的投资都是泡沫。
      实际上(70/90)最先吹起的不是消费侧的金融泡沫,而是投资侧的泡沫。
  如果没有 “ 70/90” 政策,大型房企,小资本聚集联合成型的大型房企,主导城市投融资平台的ZF发债实体。会成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主体。他们有资本优势,规模化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设计优势和管理优势。以及最终要的配套设施开发和公共设施开发的优势。
       他们的开发会改变城市结构,投资是多元,满足人的需要,是有价值的。而一刀切,70/90政策,市场上只允许“零价值”的小房子出售,大企业不仅没有优势,他们只能出售那种限定的面积,标准化的户型。这和小开发商提供的产品没区别。
  实际上越小的包工头,劣质开发商更占优势。首先1个亿的资金成本和10个亿的差别。 1亿的杠杆也更容易弄到。更不要说,让建筑商,包工头垫资,银行放贷,高利贷融资借款周转的难易差别。
     更重要的是大型开发体的周期问题。也就是说,在同质化竞争中,船小挑头快,雨后春笋一样的小开发商,更容易转型,开发出更廉价的产品。随便哪个地段一栋楼就走人,所以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小区建设 在整体城市规划中就是一弱智型的。
     低智成本才高利润。
     利用市场,打个时间差,在市场的转型空间。人们没得选择的余地情况下。大量成功投机者,带疯了这个市场。  但这仅仅是在初期,小开发商,腐败的大量涌现,比谁更卑劣,谁更差劲的情况下,开展了无下限的竞赛,因为品质都是一样的话,这么多投机者进入,资金成为缺稀的,融资成本急剧攀升,所以要越快推出成品房,缩小资金占用周期和占用量,才会降低成本。
      房子越不好卖和好卖,融资成本都是会越高,前者来自高利贷,后者来自腐败和土地财政。而中小开发商没配套能力,必然侵蚀现有居民土地,同样推高成本。
     在比烂中,大企业也是当仁不让的一样更有优势。大的资本方,拥有更多的资本,为了利润和回避风险,一样可以不要下限。
     在这场比烂的竞赛中,小开发商开局,大开发商收尾,前者玩房票,后者玩土地投机票。
     3。2.2  这就成了金融资本打包转移接力赛的问题,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套入进来。开始是房地产商借助“金融”资本炒房减轻融资压力。
     
       也许是市场本能。人们一旦达成约定和共识,而且房子是可兑换的,最终可在市场上抛售兑换的刚性 预期成立 ,那么融资拆借就成功了,投机市场和资金水池就自动形成了。有兑换退出,有接盘,有进入,有倒手,有交易,最重要有暴利,风险转嫁后看似不高,层层转嫁。一个完成的投机市场自发起来,与房地产市场开始本能的对接。
      扩大化规模,资金缺稀下,找不到融资的情况下,利用消费者资金,进而帮助消费者造假,或者干脆就是把商品房包装直接对银行获取货币。 只要能找到下家,这种房票或土地票就会流转。 而一旦可以流转,就会有人为了其中流转的利润而拼搏,投入资金。当然这种资金不是自己的最好,自己拿利润走人最好。 这就形成,金融票据拆借 ,一房多人,抵押混乱等等,简单粗暴,搞钞票 。
   
   3/33  如果说房地产票是中小玩家,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大资本和大玩家又包装推出土地票,地段的区分等级,等等套路。因为下面,有房票投机存在,形成金融风险对冲。 也就是说有 更小的接盘侠存在 。
  事情到了这一步,房子也不用盖了,直接交易土地凭证,买卖未来的期望值了。这就是纯正的金融泡沫了。

  我这个观察和疑虑 没有实证和统计分析。

  这个思路最主要形成时期,是人民币升值时候一场辩论,渐进式升值,还是一步到位升值好。我赞同一步到位升值。因为长期博弈必败,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乱拳打死老师傅。
  我假扮“国际游资”在金融管制下,就是利用中国的房地产体系来实现美元的进入和退出,最终迫使中国重蹈日本日元升值的金融败局的。  
  因为,无论当时我所知道的那个系统,都没有房地产这个系统能容纳这么多层次,信息这么不对称,渠道这么畅通,监管这样无力,融资这么自由。最重要的是,这些统一规格化的畸形产品,造就了如此大的金融水池,可以容纳巨型鳄鱼,而且是有中国银行接盘,零风险,全流通的,几乎等同于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
  票面和账面上全是海量金钱数字,但是实物和产品高度造假,太适合资金低成本流来流去。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资料狂人 + 5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5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24
jmszls 发表于 2016-4-4 12:51: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疑惑2   大空间,低密度一定会比小空间,高密度好。但是,他们都说我太不现实。

    城市中的人对空间拥挤的焦虑和独立空间的渴望,漫长的共同时间和空间的忍耐、煎熬,不安全感几乎是共同的,压倒一切的。
    在90/70 之前,就住房和城市开发上的争议上 ,应急解决这个问题的共同意识几乎是压倒一切。
    但是,就我实际感受,要解决当时住房问题,必须加大过小的楼间距。
    第一,最简单的事实。大就是好,就是佳,就是发展。
    从经济发展历史上看,社会越先进和进步,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人均占有的自由空间就是越大的。即便从动物角度看,老鼠就需要个耗子洞,狮子和大象需要的是一片草原。
    高密度的住宅体系,就是把这个城市的居民当作高密度的牛羊养殖动物来看待,鸡鸭经济价值小,空间小,牛马经济价值大,空间大。无论怎么看,都是大好。
    从市政维护和管理,发展的角度而言,大的楼间距,保证容错余地,我们不是万能的神,如果直接推高密度,万一出问题,必须有冗余空间处理。
    而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和土地空间两种要素,越大的空间,越能容纳人和经济的创造能力,让人越活越,经济自然越活越,但这一切需要更多的空间去承载。
    以空间换取时间,加快发展的速度,创造更多的工业品和商品。
    而工业品和商品也需要更多的空间去堆放。
    实际上,那时候,我就对城市中稀少的厕所和拥挤的公共交通,这种非人性的事情,感觉到忧虑。
    逛街消费,还是聚堆高活动进行消费,TM的 计算一下这得多高的成本,多么疲劳么,尤其你要练有一门神功,不吃不喝能不饿,或者吃了喝了,能憋住12小时。不仅是消费者,从业者也在无限遭罪。大量而密集的商业空间中,既没有休息空间,更不要说满足人生理需要的。
    中国人是貔貅么,还是在开展商业和工业活动中,只吃进来彻底消化,精密的机器人一样干活。
    完全是反人类的城市设计和空间供给下的畸形。
    只不过,当前生活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这么反人性,反人类的承担一切。我不知道这种反弹的后果是什么。
    但是解决的途径,必然是加大空间供给, 没有空间的供给,必然要事倍功半,在发展速度必然象急刹车一样的降速。
    现在看来,另外一个惨重的后遗症是精神上的,新一代的中国人特TM 不原意工作,不原意游荡,消费,创造,就是懒。
    这是沉重的身体劳动,累积的疾病,以及过去种种弊病的自然反应。
    另一方面,我去过很多的老年,疾病,中年劳作的家庭,尽管面积不小,合理,但TM一楼就是没阳光,然后留意到,越高密度的住宅中,阳光不仅少,几乎就是没有了。
    而后水电气热等等的生活供给的结构,MD,中国人就是被当动物养殖一样,就是在一个高密度的养殖场里。
    中产都这德性,面积更小的,更糟糕的那些贫苦家庭的面目上的麻木状态,不知愁的小孩子,叛逆的少年,疑惑不懂为什么家庭是这个样,实际上是空间问题。
    过去,都是大院平房,虽然空间糟糕,但有一些有利的条件可以提升,以及相互互助进步。现在是把过去糟糕的空间转移到楼房这个更小,更糟糕的空间之内。卫生条件是改善了,但一些进步的有利条件也消失了,被困在楼房的笼子里面了。
   我看到整个一个,一代不如一代的日益下降的糟糕通道。也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简单来说, TM 的你TM干了一辈子或者半辈子的工作(或某件事),必然知道这个工作多么不是人干的,如果有办法,你会让你的子孙从事这个职业?除非改进和提高的幅度非常大。
    但实际上另一个你不知道的选择也非常糟糕,因为整体都在比烂,你不过是从一个陷阱进入另外一个陷阱,你不熟悉的一个新坑,只会比原来更糟糕。在大环境如此下,能够脱离这种螺旋下降模式,很少,留下的人在下降,跳出新坑的还在下降。
    不是说中国人不努力,但是过去你可以零成本起步,因为有自由和随便可利用的空间多,但是现在TM的密密麻麻拥挤的全是人,都在螺蛳壳里面做道场,施展的机会极其小。
    中国人讲究风水,就TM风水不科学,也是以人的“福”的正负效应来考虑,让人最大化的幸福。
    以一楼正中间为标准,,最短日照时期,直射阳光不少于4-5个小时,上午10 -下午 2点。 住宅面积尽量在120平房米以上,每个成人家庭成员拥有1.5以上的房间数量。
    不在建设厢楼,标准体楼。 确保每套住宅有足够的阳光(热量)进入 。(或者反向的避免过度日照)
     起码让人精气神活跃起来,不是整天私宅的 ,都TM病怏怏的手无缚鸡之力。
最主要的核心 是拉开楼间距离,建设疏松的楼房住宅区,不是见缝插针式的盖楼。要严格按照这种大楼间距的方式,推进城市居民区建筑的规划和前进。
    但是,90/70 政策,直接导致见缝插针,无限缩短建筑间距的高密度住宅体系。按土地面积算钱的,密度越大,成本越低。
    实际上这些见缝插针式的盖楼,不仅导致后期单位土地上动迁的高成本,还造成了城市开发中大量的遗留孤楼。 一片新楼中,遗漏那么几个孤零零的旧楼和其中的贫困居民。
    在土地财政上,看似推高楼王地块的价值,实际上迅速缩短了土地财政的寿命期,吸干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金融融资和投资能力,单一化城市结构,推高了生活成本,重创了城市创新和发展潜力,使得城市衰败下去。
    这是我感悟的第二点,也是现在城市扩大化建设新城的趋势。

    第二,维护城市的收支平衡和发展,延续,必然要扩大城市圈和城市的范围。就是不懂得人,如果玩过城市经营游戏,也会明白,繁荣的土地越多,土地上收的税金越多。
  好的方式,就是“迫使”开发商主动去开拓和经营城市周圈的外延。 而在旧城方面,更疏松密度的升级和创新,艺术历史人文化的开发改造升级是更好的。
  简单来说,对荒野和城市外圈的自然环境的更优化和经济的改造开发是往城市财政口袋里面装钱。
  而推平城市内的土地,重新建设是在城市经济口袋内往外偷钱。
  迫使的方法,就是强制拉开建筑间距。把开发商挤出到城市核心圈的外延。以及用长周期的效应,吸引和聚集开发力量,营造新的财源系统。
  从好的方面看
  1、城市外缘的开发风险是非常高的,无论开发者和居住者都承担较大的风险。那么必须在实力,创新,主动性上,以及拉拢投资,公关政府等等方面投入更多,更大,研究的更加精细化,更高的主动性,以及战略布局,经营等种种方面。
  政府办不好的事,或者政府能办好的事,这些利己性质的经营集团,会做得更加好。只要机会和风险都公平之下。
  2、城市内的开发,属于螺蛳壳内做道场,需要更高的技术和创新水平和创新力。那么一是开发商来做,这种强制性的大间距,低密度的开发和改造方式 必然建立更高的门槛。卡住野蛮开发。
  另外就是原来居住者和富余的人群(相对富裕而言)的升级改造和改建。富人需要聚集和占据较大的空间,就会投入较多的经营好这片空间。
——————
  因为我见过,相对富裕的人群如何侵蚀,以及改造这片原有的居住地,改建的更好,也见过穷的人,原地承接廉价破败的空间,如何用劳动和有限力量把居住地改造的更好,更有建设性,但是需要空间,他们都在打通相邻单元,获得更大的空间。
    部分认同任志强说的一些富人群经营好社区,然后发现新的更好的地方因此搬走了,穷人直接接收这片成熟的社区,这种新旧房屋流转模式比较好。
    因为棚户区改造,大量建小住宅,不过是另外一个70/90的错误决策。
————
    但是经营成熟的空间,会出现热点的转型,比如今天扎堆城市搞宴会,明天就会扎堆野外某种运动。这种空间转型会越来越快,那么开发的空间越多,越大,可利用的税收空间也就越多越大。
    重要的是也会引发人们更频繁的搬迁到更好,更优化优良的地方。从而从高密度向低密度更好的方向人均居住发展。
     这种情况富人比较明显的集中凸现出来,因为它们受关注的多,成为话题中心被吹捧研究,跟风的几率大,但实际上年轻,风尚,潮流,人群基数,新闻报道,某人的异想天开的行动,言论,传言等等因素才是起因。
  富裕群体搬迁流转的越快越多,那么相对贫困的人群更容易相对低价的接盘更高的福利,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的繁荣和创造力。
    从好的方面而言,积极鼓励和引发创造性地城市中原住宅者的积极性改造力量。而政府承接,基本公共建设,以及脏乱差等等比较糟糕麻烦的地方,运用法律法规的力量来打压不良的发展。
    这样比直接干涉和改造更具有效的积极效果。
   
    原则上看,城中村发展,贫民窟中的乱建的钉子户拒拆,不会起到积极效应,现在很多拒绝搬迁和企图在拆迁中获利的问题非常尖锐。
    但是不要忘记,除了顽固的真正是因为习惯和惯性拒绝搬迁的人以外。 盲目拆迁和开发者,才是第一个偷钱的人,道义上,先行者的名不正言不顺,上梁歪了,下梁才会歪。
    当财富高度密集到一个区域内,人人都拼命在这人生中几乎唯一一个重要机遇,机会内想尽办法去争夺,而不是创造。
    而疏松开发,意味着 机会的均等性,以及更大,更多机会,资源的优化程度更高,而不适谁先拥挤到一个小的成熟配套地块,谁就能更先掠夺开发。
    因为大多数人不为了投机,或者根本没能力多次从银行贷款,谁先占据了这个坑,谁先赢。
    这种高密度就是为了抢银行贷款的坑位。而密度很低开发模式,开发商很难低成本高效率的占据贷款的坑位。 没有竞争,自然供需转变,机会不存在,矛盾和冲突自然降低。
    另外,理性谈判和非理性谈判也是关键。
    钱不是问题,但是血价一样,用性命和命价换取金钱就是严重的问题。这种犯罪计划确实难以解决,如果价格低到司法干预成本,付钱解决更符合经济方法。
    而辐射效应的存在,也会存在税务和司法干涉的理由。一个优化的地方会聚集财富共同投资改造。如果一个地方的阻力极大,就会形成恶性辐射,财富和投资远离,那么坚守者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负担自己的开销,以及周边的公共开销。
    现在,停水停电是不对的,但是却没有建立一种对话机制,明确这种开销的合理和合法性。因为大前提的低智成本的拆迁,高密度开发,本身就不具备合理,合法性,就没有对话机制的前提。  当时而言,我们处在需求,投资,上升期,这种扩大化的方式利大于弊。
    但是现在被动的由于高密度开发,城市自然资源枯竭,公共资源紧张,遗留一地废墟,金融富余资本都用掉了,负债模式下,以及市民头脑中固定和定型观念和态度。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难度加大了。
    面临的是新挑战,愿意做事挑头的人没有,愿意挑头分肉的太多。尤其是很多吃这碗饭的利益集团的人太多也是个麻烦。
    市政公共设施和开发规划开会的时候,什么高人都有,也非常有建设和独到性,对当前问题也有很多建设性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但TM 一到会议上不是哑巴,就是变身部门集团的利益的代言人,再不就跑火车瞎忽悠。这些人,清楚地知道,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冒进只是葬送自己。更是懒惰不愿意做事,做了也不讨好,何必呢。
    尽管不清楚问题根源,以及如何做好。 但是,大必然好,人性化必然好,还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所在。
    他会整体降低成本,提升个人创造力和空间价值。降低单位面积上的赋税成本。加强劳动者的体能,智力,创造更多的价值。迫使劳动者创造更高的声誉价值。
    迫使更多商业和投资活动分散,这种分散必然导致流动性,以及流动性的成本增加,但是只要不是赋税以及城市腐败成本的大幅度摊派到商业活动中。
    会出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新商机
    也就是说,密度低,还是会迫使商业化区域分流,首先会降低商业地块价值,导致商业分流,以及各种变革。 而分流的结果,就是更多的商业区域出现,打造更多的产出地块。
    加强人性化的考虑,比如公共基础设施,强制的保持卫生间和公共场所卫生间质量,数量,以及人性化休息和通道数量。
    必然迫使一部分竞争失败者,或者考虑到成本太高的优势者,搬迁分流建立新的商业据点。
    也就是说,盘活和创造流动性来,动员城市的力量来参与城市的开发改造,有钱出钱,没钱你出把力气,再不济也可以助威,来点人气鼓鼓劲。
    但是,这种趋势虽然存在了,但是一到切的打压式分流,以及小偷盗贼一样窃取行为——投机式,搞旧城区的高密度建筑和住宅商业区改造和建设,街区制也是也是这套东西。
    还是试图搞高密度,把人当作一种高效的养殖性经济动物来对待的套路。不仅仅是解决不了问题,还是会加剧问题。
    因为这套对策是 因为没钱和试图把银行的金融泡沫造成的空洞,以及财政空洞塞上。
    这套政策的致命伤在于,你不仁,休怪我不义。未能伤敌,解决问题,先搞死自己阵营和根基中老实听话的人和有限的资源,勒紧自己的上吊绳。
    比喻而言。
    ZF高尚,私营 可能不会更高尚,但是SY卑鄙的话,找不到那么多帮手,孤身对付ZF赢面不大。但是ZF带头搞出来这么卑鄙的对策,就是失道寡助,SY更卑鄙的兑付ZF 就是得道多助。
    ZF不会比SY 更聪明。因为ZF 都是公共公众,而SY独裁效率更高,更会去钻研研究,请教更多政策智囊,用心去做。
    玩心眼方面,ZF绝对不可能玩过SY ,很简单,不聪明的都死了,死的更快的SY,进化的更快。ZF虽然有绝对的力量和办法,但是只能对于个SY而言,而数目众多的SY总体实力和力量是在ZF之上的。
    相反,比较实际和走在正确路线的ZF对策为什么会成功呢。虽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打内战是SY的天然本性,如果ZF挤压的SY没有空间和机会,就会面临一个团结的SY,相反空间大了,先打内战的就是SY。
    也就是正义的SY和邪恶的SY大战。

    不过这都是我的想象,考虑的比较坏的方向。实际上当前的情况不好,但也不能说糟糕,即便是经济市场的本性而言,也有纠错的自发能力。
    因为只有好,才能会更好,多数人自发的都愿意去做的更好。为恶也是为了从中牟利,也只有养肥了,才有谋取私利的机会,也存在相好的去向。
    除了傻子,也没谁疯了就要为了玩自毁。

使用道具

25
jmszls 发表于 2016-4-5 00:12: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疑问之三 ,    大型和超大型城市的技术型的问题的解决以及难题,以及无效的自然资源浪费和配给,以及运行制度上
       是都是,没有任何可行的经济对策或者公共政策。都是技术开发再解决。
  
       空气 ,PM 2.5就不说了,实际上含氧量 更值得关心。 大型和超大型城市里面,高层建筑越多,越密集的城市会形成立体交叉管线,导致很多水资源被立体的无效的存放在城市当中。
      水是相对最典型可见的。电能也存在这种情况,热能和空气,会形成立体交叉的停滞存储现象。这几乎是难以解决的。 平面层结构相对好一点的问题是,可以裸存需求量要比立体层少一些,不必搞很多灾难冗余备份。
       消防,给水,空气,空调,供热,立体层越大越多,比平面层要多出更多的备份和准备。
       维修和鼓掌时候,这些管线和冗余备份中的资源,基本就是直接作废。所以,大型城市的自然资源永远不够,难以调节,相当于在城市位置叠加若干个空中湖泊,花园。并高耗能维持这些东西。 当然维持天然气供给一类的危险性,更是炸弹性问题,更加麻烦。
      
      而这种维持性损耗 ,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吧,任何政策性对策都不能说搞定和改善他们。在高密度空间中建设更是麻烦,有很多设计和施工,基本就是顾忌不上安全和卫生标准,能建成就谢天谢地了。   
  
        政策调节的空中楼阁。

        假定 ——  房子都是标准化的产品模式 , 房子是商用土地上长出的庄稼,无差异性的、必须性供应和需求。
        借鉴张五常早年的佃农理论,不论何种形式 ,土地的利用效率都是一样。 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化开发,企业自建,私人自筹自建 没什么区别,不论哪种制度和运行模式,结果都一样。 也就是住房问题实际上存在制度安排的无效性质。任何房地产政策都是无效的,灾难性的。      
       那么决定性的问题就是 就是技术进步和高密度的技术产品投入,以及更大的空间才能提供更高的效率。更大的公共基础建设和整治。 与任何所谓的“ 聪明 ” 的, 优良的 经济对策都毛关系没有。

       只有技术才能解决高成本和危险性,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  只有空间的恰当定义 才能搞活和提升城市单元家庭的创造和开发能力,动员更强大力量来改造城市。而又钱有人,投的起这种技术,有能力去开发类似技术,有受教育程度的思想认识  肯用和积极推动类似的技术。并有共同意愿改变和接受更 良好的建筑方式 。
  
         h很理想化 ,但是技术这东西,那那么好搞 ,空间的扩张和扩大,也不是嘴皮能推动的,但是   我   找到能走出恶心循环,进入良性循环的对策路线。
       棚户改造和平改楼,基本上没对其家庭变革和走出贫困有什么帮助。   也就不可能给城市提供更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更多的金融贡献。实际上城市升级,引农入城,这玩意靠谱么。

       贫穷有代际遗传,大多数穷人家庭都是很多人拥挤在一个屋子里面,连同各种旧物,小孩子不要说学习了,几乎都难以正常休息,更不要说有什么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机会。
       原来平房时期,家长也许可以出个门,左右交流,门口给孩子让出个空间来。这好几层楼,我看大人也懒得出门。
       棚户区改造,穷的,还是穷的一套房,比原来的更恶劣 的环境和空间 (卫生条件是一定程度改善,也就限于卫生间的升级了) 。
       而富的合法拥有更多的房子,但这也没卵用,都是五十来平米。 这种财富增长,在不脱离这种环境下或者不进行环境改造下,没什么遗传上的意义。 原来还有更频繁的人际关系空间交流,但是楼房后,被削弱了很多,孤立的更加孤立,资助生活改善的信息更加匮乏(人际传播这块)。  
       我几乎没找到  儿童和少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什么趋向积极和良好的 机遇和机会,矛盾,冲突,其他的更多。以及不良的模仿效果。 我只知道教育 这种升级路线能改变贫穷遗传 ,   但是  我看不到 这种 糟糕的70/90 高密度的 大量 8层以上的住宅密集的 开发模式,能对改变贫穷有什么帮助。

       事情不能责怪 谁  ,但是 办法总比困难多  。  不知道现在 城市对策 如何 解决此类观察的现象。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