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insight
7133 27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推广有奖]

11
insight 发表于 2009-7-27 17:58: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在2002年--2007年间,年均吸纳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约1080万,
这几年间的GDP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农民工的工资大幅上升,超过
了城镇职工工资的上升幅度..有理由认为,年均1100万是未来数年内能
够从农村转移出的最大数量.此外,从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当第
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和社会总就业人数之比低于50%左右时,就是标志
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的结束,工资水平的上升就变得不可避免。
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和社会总就业人数之比低于30%左右时,如果
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普通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中国的农民工短缺始于2003年,这一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社会总
就业人数之比刚好从上一年的50%下降到49.1%.有理由相信当中国第
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社会总就业人数之比下降到30%以下时,农村劳动力
的供应会进一步减少.2007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社会总就业人数
之比为40.8%.从2003年开始年均下降约2%.如果照目前年均转移1100万
的速度,这一比例将在2013年以前下降到30%以下.由于目前遭遇金融危
机,转移速度下降,我们假设这一比例将在2015年前后下降到30%以下,从
2016年起,能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数量最多为年均800万,从2021年起
能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数量最多为年均600万,从2021年起能从农村
转移出的劳动力数量最多为年均450万

2007年二,三产业平均人均产值为49497元.GDP增加一个百分点的产
值为2495.29亿元.增加一个百分点的产值约需增加非农就业岗位500万.
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中国经济在劳动力供应限制下的最大增长速度.

             转移劳力  新增劳力   吸纳新增转移劳力GDP增长率
2010      1100           600                      3.2                                       
2011      1100           386                      2.97
2012      1100          166                       2.53
2013      1100          32                         2.26
2014      1100         -137                      1.93   
2015      1100          72                         2.34
2016       800          -95                         1.41
2017       800          -588                       0.42
2018       800          -306                       0.99
2019       800          -188                       1.22
2020       800          957                         3.51
2021       600          884                         2.97
2022       600         -610                       - 0.02
2023       600         -1103                     -1.1
2024       600         -666                       -0.13
2025       600         -1271                     -1.34
2026       450         -1371                     -1.8
2027       450         -1145                     -1.39


用吸纳新增转移劳力GDP增长率加上除开新增劳力的人均产值增长率,
即可得到未来中国经济在劳动力供应限制下的最大增长速度.

             吸纳新增转移劳力GDP增长率  人均产值增长率  增长率
2010                  3.2                                              6                      9.2
2011                  2.97                                            6                      8.97
2012                  2.53                                            6                      8.53
2013                  2.26                                            6                      8.26
2014                  1.93                                            6                      7.93
2015                  2.34                                            6                      8.34
2016                  1.41                                            6                      7.41
2017                  0.42                                            6                      6.42      
2018                  0.99                                            6                      6.99
2019                  1.22                                            6                      7.22
2020                  3.51                                            5                      8.51
2021                  2.97                                            5                      7.97
2022                 -0.02                                            5                      4.98
2023                 -1.1                                              5                      3.9
2024                 -0.13                                            5                      4.87
2025                 -1.34                                            5                      3.67
2026                 -1.8                                              5                      3.2
2027                 -1.39                                            5                      3.61

使用道具

12
insight 发表于 2009-7-31 17:05: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上是按所有新增劳动力全部就业来计算的而且没有计算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农业近十年来的长期增长率约为4%,加上农业的因素实际增长
率还会更低一点.但在眼下金融危机肆虐,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新增劳动
力的减少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完全可以接受7%左
右的增长率而不用太担心失业问题,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平稳接受一千
亿美元的顺差减少.此外,由于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的价格正在变
得更敏感.以下是笔者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计算出各年城镇职工工资占当
年GDP的百分比.

           工资总额     占GDP之比
1978     568.9        15.6
1979     646.7        15.9
1980     772.4        16.9
1981     820           16.76
1982     882           16.57
1983     934.6        15.67
1984     1133.4      15.72
1985     1383         15.34
1986     1659.7      16.15
1987     1881.1      15.60
1988     2316.2      15.40
1989     2618.5      15.41
1990     2951.1      15.81
1991     3323.9      15.26
1992     3939.2      14.63
1993     4916.2      13.91
1994     6656.4      13.81
1995     8100         13.32
1996     9080         12.76
1997     9425.3      11.93
1998     9296.5      11.07
1999     9875.5      11.01
2000     10656.2    10.74
2001     11830.9    10.78
2002     13161.1    10.94
2003     14743.5    10.85
2004     16900.2    10.57
2005     19789.9    10.80
2006     23265.9    10.98
2007     28244       11.31

从以上可以看出城镇职工工资总额占GDP之比最高是在1980年
为16.9%,此后由于受体制变化和劳动力供给增加等因素影响一路
下滑,在2004年下滑到最低点10.57%.此后连续上升到2007年达
到了11.31%.

此外,从1999年开始城镇工资总额上涨幅度一年比一年高.

              
              工资总额上涨幅度
1999        6.2
2000        7.9
2001        10
2002        11.2
2003        12
2004        14.6
2005        17.1
2006        17.6
2007        21.4
以上数据无不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拐点已经来临,经济增长的成
果正在向劳动者更有利的方向变化,只要未来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
增长速度,中国的内需会逐渐增强.中国在购买美债之前会有更多选
择.

使用道具

13
szdcd 发表于 2009-8-4 08:28: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天天造假,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

使用道具

14
uc_sjtu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9-8-4 08:54: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拐点没那么容易来,现在的大学扩招造成一大批适龄青年把青春浪费在学校里面,很多地方社会闲散青年满街都是。等经济下滑这种人会更多。
某些地区出现劳动力不足部分原因是现在的九零后没有以前那么容易满足,工资少的不干,脏活累活不干,无聊的也不干。最终会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但是这些人总要有出路,不是投入企业就是投入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比如现在的大小黑帮就吸收了很多这样的劳动力。
所以不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足造成人口红利减少,而是新一代无产阶级的觉悟大大提高,忍受剥削的意愿下降。还是好好想想怎么缓和阶级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吧。

使用道具

15
insight 发表于 2009-8-13 16:43: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szdcd :天天造假,可以永远持续下去 !

如果你是说"被长工资"的话,我认为那还在可控误差范围内,关于工资问题
统计局现在自己承认了存在统计范围过小的问题.我写完这节后,第二天早
上醒来,突然想起日本的GDP约为500万亿日元,工资总额约为200万亿日元,
占GDP的40%,中国的工资总额和GDP之比为何会差这么多,反复查看之下
才发现.

                              
                      1978       1990       1995      2000     2006      2007   

就业人员     40152      64749     68065   72085   76400    76990
第一产业     28318      38914     35530   36043   32561    31444
第二产业     6945        13856     15655   16219   19225    20629
第三产业     4890        11979     16880   19823    24614   24917

职工人数     9499        14059      14908  11259    11161   11427

同工资总额相对应的是职工人数,而不是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以07年为例,
统计范围应包含二.三产业就业总人数4.5546亿人,实际只包含了1.1427亿人
,
只有实际数的四分之一.如果将07年工资总额28244亿乘以4,得到的工资
总额为112976亿,占07年GDP249529亿的45.3%.07年用支出法统计的
居民消费为92458亿,据李扬和殷剑峰等测算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为20%,
以92458亿除以0.8等于115572.5亿,占07年GDP249529亿的46.3%,与
上述结果相近.说明统计局的统计范围虽有问题,但任然可以算一个有参考
意义的大样本.并无太多离谱之处.

只是我在上一节中犯了一个错误,试图用工资总额占GDP之比下降来说明
劳动力供过于求.其实工资总额可能一直在增长,但考虑到取消住房分配等
福利的减少,工资总额的上升并不能代表收入的增加.事实上以支出法计算
的消费占GDP之比一直在下降从1978年的62.1%到2007年的49%.不过,
我坚持认为最近几年的工资上涨速度持续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标志着劳
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

使用道具

16
insight 发表于 2009-8-13 17:12: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uc_sjtu


某些地区出现劳动力不足部分原因是现在的九零后没有以前那么容易
满足,工资少的不干,脏活累活不干,无聊的也不干。最终会成为真
正的无产阶级。但是这些人总要有出路,不是投入企业就是投入无产
阶级革命事业,比如现在的大小黑帮就吸收了很多这样的劳动力。
所以不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足造成人口红利减少,而是新一代无产阶
级的觉悟大大提高,忍受剥削的意愿下降。还是好好想想怎么缓和阶
级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吧。


如果九零后只有脏活累活,工资又少又无聊的活干,说明产业升级太慢了,
中国也没什么希望,阶级矛盾一触即发,中国是不会有什么和谐社会的.
不过中国提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国外的资本集团是很害怕的,那是要抢他
们的饭碗啊!中国人想生产衬衫或皮鞋是没人来争的,如果要想造飞机,
你等着瞧吧,到时候登场的可就不是胡士泰这种小角色了.所以,要么产业
升级自主创新成功国内和谐国外不和谐,要么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失败,
国外和谐,国内不和谐.

使用道具

17
erict 发表于 2009-8-14 16:43: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刘易斯拐点还未完全到来。但留给中国的时间并不多,3年

使用道具

18
insight 发表于 2009-8-15 16:52: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另外比较一下GDP的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可以发现



图:1987-2008年是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08年GDP增速下降而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1.6%,扣除消费物价涨幅
5.9%,实际增长15.7%.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1%,但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增长逐月加快,

                   名义增长率   消费物价涨幅  实际增长率
1--2月     15.2%               -0.3%                 15.5%
3月        14.7%              -1.2%                 15.9%
4月        14.8%              -1.5%                 16.3%
5月        15.2%              -1.4%                 16.6%   
6月        15.0%              -1.7%                 16.7%
7月        15.2%              -1.8%                  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比GDP增长速度快一倍还多.也可从
侧面证明工资上涨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标志着劳动力市场拐
点的到来.

另据国务委员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的研究发现:

在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 M1的月度同比指标,出现了三个
谷底和三个峰顶。三个谷底清晰地出现在1998年6月、2002年1月
和2005年3月;三个峰值出现在2000年6月、2004年4月和2007
年2月。其中第二个峰顶比较平坦。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
现了三个谷底和三个峰值。三个谷底都比较平坦,大致出现在1999
年4月、2002年11月和2006年3月;三个峰值比较清晰,出现在
2001年5月、2004年7月和2008年2月。在前三个周期中,狭义
货币同比增幅的三个谷底和峰值均基本持平,因此波幅没什么趋
势性变化。但是,CPI的三个谷底却依次抬高2到3个百分点,三
个峰值依次抬高3到4个百分点,因此波幅有增大趋势.

以上研究证明近十年来通涨中的非货币因素明显增加.笔者认为
劳动力价格的持续大幅上升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由此推测,如不及时收紧宏观经济政策,中国未来可能面临极严重的
通涨.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美国第二季度单位
劳工成本折合成年率下降5.8%,创下2001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大降幅.
笔者推测美国人的工资收入占GDP的60%,美国面临的是严重通缩
的威胁,美联储的退出时间将明显滞后于中国央行.所以,中国还将不
得不面对输入性通涨

使用道具

19
insight 发表于 2009-8-21 16:40: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此外,到07年为止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从4千万到1亿不等.
如果以低限计算,中国农村劳动力将在2012年从过剩转为不足.但由
于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远高于农业,人均收入也高于农民在家务农,
劳动力转移并不会因此中断.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农产品需求的大幅
增加和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在经济高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时,
价格上涨速度会更快.中国农业将面临前所未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但,中国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过度到美国式的大规模经营
阶段.如何在小农耕种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正在成为亟待
解决的问题.其中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尤为关键.粮食市场
在国际上是四大粮商寡头垄断的市场,而且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投书
金融时报不点名批判中国在海外租地搞变相掠夺,和美国发展生物质
能源等举动来看,国外对我国粮食问题上的算计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使用道具

20
insight 发表于 2009-9-8 08:57: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由于统计局关于工资的统计面太小,笔者根据日本的相关资料,计算
了日本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


           GDP      增长率 工资总额  工资总额/GDP  求人倍率
55年   8369.5      --         3404.1     40.67%                --   
56年   9422.2    6.8%     3923.4     41.63%                --
57年   10858.3  8.1%     4432.9     40.82%                --
58年   11538.3  6.6%     4914        42.58%                --
59年   13190.3  11.2%   5558.3     42.14%                --
60年   16009.7  13.3%   6483.1     40.49%                --        
61年   19336.5  11.9%   7670.2     39.67%                --         
62年   21942.7  8.6%     9151.7     41.7%                  --
63年   25113.2  8.8%     10672.5   42.5%                  --
64年   29541.3  11.2%   12475.8   42.23%                --
65年   32866     5.7%     14528.2   44.2%                0.64
66年   38170     10.2%   16811.9   44.04%              0.74
67年   44730.5  11.1%   19320.1   43.19%              1.00
68年   52974.5  11.9%    22514     42.5%                1.12
69年   62228.9  12.0%   26500.7   42.59%              1.30
70年   73344.9  10.3%   31942.2   43.55%              1.41
71年   80701.3  4.4%    37867.7    46.92%              1.12
72年   92394.4  8.4%    44096.3    47.73%              1.16
73年   112498.1 8.0%   55235.8    49.1%                1.76
74年   134243.8 -1.2%  70087.7    52.21%              1.20
75年   148327.1 3.1%   81678.2    55.07%              0.61
76年   166573.3 4.0%   92120.9    55.3%                0.64
77年   185622    4.4%   102896.8  55.43%              0.56
78年   204404.1 5.3%   111163.6  54.38%              0.56
79年   221546.6 5.5%   120120.3  54.22%              0.71
80年   240969.2 2.8%   129720.3  53.8%                0.75
81年   259034    2.9%   140199.7  54.12%              0.68
82年   271887.8 2.8%   148152.3  54.49%              0.61
83年   282803.3 1.6%   155798.6  55.09%              0.60
84年   300940.8 3.1%   164364.8  54.62%              0.65
85年   323541.2 5.1%   171794.5  53.10%              0.68
86年   338674    3.0%   179096.8  52.88%              0.62
87年   352530    3.8%   185286.8  52.56%              0.70
88年   379250.4 6.8%   196102.4  51.71%              1.01
89年   408534.7 5.3%   210267.3  51.47%              1.25
90年   440124.8 5.2%   227350.5  51.66%              1.40
91年   468234.4 3.4%   245653.4  52.46%              1.40
92年   480492.1 1.0%   253686.4  52.80%              1.08
93年   484233.8 0.2%   259212.9  53.53%              0.76
94年   486551.7 1.1%   264356.3  54.33%              0.64
95年   493588.1 2.0%   268977.4  54.49%              0.63
96年   504261.9 2.7%   272736     54.09%              0.70
97年   515249.1 1.6%   278943.7  54.14%              0.72
98年   504842.9 -2.0%  275264.9  54.52%              0.53
99年   497628.6 -0.1%  269764.8  54.21%              0.48
00年   502989.9 2.9%   271075.3  53.89%              0.59
01年   497719.7 0.2%   269127.6  54.07%              0.59
02年   491312.2 0.3%   262536.1  53.44%              0.54
03年   490294    1.4%   258676.8  52.76%              0.64
04年   498328.4 2.7%   256465.5  51.47%              0.83
05年   501734.4 1.9%   258575.8  51.54%              0.95
06年   507364.8 2.0%   263727.1  51.98%              1.06
07年   515806.6 2.3%   264670.4  51.31%              1.04
08年   507538.3 -0.7%  265478.8  52.3%                0.88

日本工资总额/GDP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从55年--69年的15年间
工资总额/GDP从40.67%上升到42.59% 只轻微上升了1.56%,变化很小.
但在此后的5年间突然从42.59% 跳升到52.21% ,跃升了9.62%此后随
经济周期不断波动,但大都基本稳定在52%--55%的范围内.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14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