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dx
34076 17

[经济学方法论] 试解经济的基本逻辑 张国忠 张丰羽 [推广有奖]

11
罗鹏 发表于 2018-12-25 10:27: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人有许多需要,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会很难受。
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可称之为效用。
自然提供的效用往往不足,这就引起了生产。
所谓生产,就是将各种间接效用转换成直接效用的过程。
生产中的人类活动,即为劳动。
而孤立的人的生产,是效率极其低下的,因此需要协作、分工、互助,这样,人类生产就从单个人的自给自足转向多个人的社会化生产。
有助于人们参加社会化生产的重要必要条件就是财产权的确立和保护。
同时,财产权的确立和保护亦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必要条件。
但是,当人们获得一定效用所支付的生产费用或购买支出远大于掠夺的费用,那么,掠夺者就会产生。
大型的掠夺者,就是国家。
而国家基于长远的掠夺收益,又为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秩序、向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产权界定和保护,以期可以收到“放水养鱼”、“养鸡下蛋”的功效。这就造成一种印象,国家是“好的”,许多利维坦主义者由此产生。
但是,当权力集中化程度很高,但权力来源的多元化程度极低时,这个大型掠夺者将从坐寇衍变为流寇,与“放水养鱼”、“养鸡下蛋”的初衷背道而驰,发展成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这就是奥尔森、诺斯和埃塞莫格鲁等人揭示的“坐寇”、“权利限制进入秩序”、“榨取式制度”的宿命。

使用道具

12
ldx 发表于 2019-1-5 08:08: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13
ldx 发表于 2019-4-26 08:06:3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齐物论

使用道具

14
ldx 发表于 2019-5-15 14:02: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章图片版
试解基本的经济逻辑(全文)_张国忠_张丰羽.png.jpg

使用道具

15
ldx 发表于 2019-6-3 08:51: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试解经济的基本逻辑 张国忠 张丰羽 (全文)第一部分

      

试解基本的经济逻辑

      

张国忠 张丰羽

      

摘要:从稀缺性这个客观存在出发,在构建“一体两翼七星阵”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的总逻辑构架、供给侧逻辑关系、需求侧逻辑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释,给出了理解经济和经济学的新形式、新方法,提出了相对价值、报偿价值、价值盈余等新概念。

      

关键词:经济逻辑总架构;供给侧逻辑;需求侧逻辑;相对价值评价;报偿价值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87(2018)05

      

      

因资源稀缺性这一客观存在,就有了“经济”问题即“节省”问题,也就有了“经济的逻辑”,即经济学。这里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现代产业的基本单位——企业为轴心,以企业生产条件、生产要素的来源作为企业面临的供给侧因素,以企业的产品走向作为企业面临的需求侧因素,模拟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设计了“一体两翼七星阵”,试解经济的基本逻辑。

      

一、经济逻辑总图式—— 一体两翼七星阵

      

(一)经济逻辑总图示

      

图1就是一体两翼七星阵。

一体两翼七星阵.jpg

      

图1  一体两翼七星阵

      

图1就是经济逻辑的总框架。它体现了以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为轴心,以左侧的资源、技术和制度为生产的基本条件,以右侧的消费、投资、政府、国外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为导向和拉动力量的一个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和机制图。

      

从形式上看,图中方框部分是整个机制运转的轴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民财富总量,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体(如国家、地区等)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集合,“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马克思:1867),由企业生产和提供。企业是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组织,他从要素市场上购买(租来)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投入生产要素并生产,在生产中改变生产要素的形式,形成产品,并通过产品出卖取得销售收入。当产品的销售收入高于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时,企业获得利润。

      

图中左侧部分,总体上可称为“供给侧”部分,它给企业提供资源、技术和制度等广义上的生产条件。资源条件或资源禀赋,既是自然赋予,也是历史过程的产物,还与受技术和制度因素影响的生产者在生产中的使用状态有关。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有效产出率(有用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资源的使用和耗费量)的重要性。资源有效产出率不仅与资源禀赋有关,也取决于技术和制度这两个更为根本性的因素。技术和制度不仅是企业生产的外界约束条件,也是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选择、能够创造和改变的影响效率的因素。所以,我们把资源、技术、制度三项放在一起,作为决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的供给侧因素。

      

图中右侧部分,总体上可称为“需求侧”部分,表示市场对企业的产品需求。其中,“政府需求”这部分由政府的商品和劳务购买计划决定,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消费、投资和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政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施加影响的变量。作为市场拉动力量,需求方的“拉动”,既是总量性的、也是结构性的。说它是总量性的,是因为它的总量,直接拉动作为各个企业产品总和的生产总量,拉动GDP。说它是结构性的,是因为各种不同种类的产品需求,决定了生产的产品结构。

      

(二)一体两翼七星阵各部分的关系

      

一体两翼七星阵的各部分是相异相依、价值相对的关系。

      

首先,需求侧、供给侧、生产方(图1中的方框部分)是相异相依的。没有需求侧,生产方和供给侧的活动则失去了意义。但仅有需求侧,没有生产,没有生产要素供给,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可以再设想一下,有生产方或没有生产方,有供给侧或没有供给侧,得出的结论也是一样的:它们相异相依,“一个也不能少”,是市场经济统一体的不可或缺的不同部分。

      

其次,需求侧、供给侧、生产方是价值相对的。经济统一体的相异相依的各部分,不仅在质上不可或缺,在量上也要相互适应。就像健康人体的五脏六腑,哪一个都不能“功能弱化”,哪一个也不能“机能亢进”。从量上看,如果对产品的需求不足,生产出来的产品过多,生产要素和产品就因数量相对过多而“边际效用”递减,边际价值就会降低。反之,则会有相反的结果。再设想一下供给侧、生产方的情况,结论也是这样:相对过剩的一方,相对价值下降;相对不足的一方,相对价值上升。

      

进一步地,看一下供给侧、需求侧和生产方各自的内部,也包含不同的部分,这些不同部分,同样是相异相依、价值相对的关系。

      

先看供给侧内部。资源不足,则产量受制约,满足不了需求侧的产品需要。资源相对充裕,但技术水平不高,或技术适用度较差,或因制度体制问题,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组织效率,产品同样满足不了需求侧的需要。这时先进的适用的技术,能保证较高效率的制度体制,就相对稀缺,并“以稀为贵”,具有相对较高的价值。这就像木桶原理,构成木桶的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限制了木桶的盛水量。

      

就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来看,制度是更根本的因素,相对价值更高。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条件下人的行为,通过界定产权(包括人们对资源和产品的控制、使用、转让和收益等排他性权利),不仅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使外部性内化、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自作自受”,形成对人的选择行为的效率激励和竞争激励,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激励人们选择和创新较为节省的实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技术。不仅如此,界定产权还能通过产权(还有产品)的自由交易和在交易中的“节省选择”,使优秀的技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然评价”和“自然优选”。显然,界定和保护产权,实现产权(包括产品)的自由平等交易,做好“守夜人”,从体制上确立保证人们进行生产性竞争而不进行掠夺性竞争的条件,是政府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之一。

      

再看需求侧内部。投资是盖厂房买机器的行为,是需求;投资完成后,形成了生产能力。要发挥生产能力,必须有对此生产能力的产品的需求。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必然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企业的预期利润。所以,消费和投资两个需求要素相异相依,其相对数量关系必然影响其边际相对价值。如果消费不增加或增加有限,而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非意愿库存过多,则投资“边际效用递减”,投资利润率预期不良,必然抑制进一步的投资。反之,消费过多而投资不足,则投资边际相对价值就会上升。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属于市场性需求,具有市场自然调节的性质。而政府需求(政府商品劳务购买和政府投资),相对来说,距“市场调节”较远,离“政府计划”较近,所以,也因其“和市场的距离”渐远而具有“边际效用递减”从而相对价值递减的性质,不宜过多。从投资看,企业投资因其“利润鞭策和竞争压力”而效率较高,政府投资因缺乏这一点,效率则相对低一些,因此,政府投资也应限于“提供公共物品”的必要范围。

      

在生产方内部,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进行。为完成生产,从质上看,不同要素之间是相异相依,相互协作的关系;从量上看,他们要相互适应,价值相对,遵循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企业的生产要素购买、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使用、产品销售三者之间,产品的设计、加工和营销三者之间,也是相异相依,价值相对的关系。

   

使用道具

16
ldx 发表于 2019-6-3 09:45: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试解基本的经济逻辑 张国忠 张丰羽 (全文) 第二部分

      

二、供给侧的逻辑——价值和资源优化配置

      

(一)价值和价值盈余

      

价值与稀缺性有关。稀缺性是指与人们的欲望相比,生活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的资源的有限性。由此得出经济学上的价值概念。在经济学上,价值是符合稀缺定义的、须付出成本和代价才能得到的、有所有者的、非免费的那些经济财物的通称,或其一般代表。企业的厂房设备、张三的家用轿车、早餐吃的面包、1000元钱,等等,都是价值。价值之为价值,首先是它们对于人类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效用),这种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既与资源和产品的实体有关,也与人们对资源和产品的心理评价有关。另一方面,价值是稀缺的,是有所有者的,要得到它们必须付出代价,或是生产此物品时的生产要素耗费(包括劳动),或是用自己的物品与他人交换。

      

价值的量是可变的。通过交换或生产,价值可以增殖,增殖部分称为价值盈余。

      

1.交换的价值盈余

      

因为资源有限而欲望无限,人们就产生了“更好利用资源,更好满足欲望”的行为选择。人们“追求更好”的行为产生价值盈余。例如,农民要用他生产的一袋粮食换裁缝做的一件服装,是因为农民认为此时此地那件服装的价值高于自己这袋粮食。同理,这一交换能够成功,也是因为裁缝认为,对自己来说,此时此地那袋粮食的价值高于自己这件服装。所谓均衡,就是相关当事人的选择达成一致,相关当事人都认为这个选择是此时此地此条件下最好的。均衡产生出行动。通过粮食和服装的交换,农民和裁缝都放弃了自己估价较低的东西,得到了自己认为价值较高的东西,都有了“价值盈余”,或“盈余价值”。像雇佣劳动这种特殊交易,其达成也在于各交易当事人在交易中能取得盈余价值。行为之产生,就在于相关当事人认为有此行为比没有此行为好。盈余,就是行为的意义。没有盈余,行为就不会产生。

      

2.生产的价值盈余

      

生产也产生价值盈余。企业买来生产要素组合起来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新的使用价值,有新的效用。在对人们有意义的生产中,产品效用高于生产要素效用。所以,从广义上来说,企业生产也是在交换,用效用较高的物品(产品)替换(或交换)了效用较低的物品(生产要素)。通过生产,企业有了价值盈余。

      

生产中生产要素的耗费,叫生产费用。交换中为达成交易和保证交易的质量所需的费用,叫交易费用。价值盈余,就是通过生产或交易,所得到的物品的效用,与为得到此物品所需的费用的差额,可简称为“利”。有时候,“利”也许难以用精确数值来衡量,但对从事生产或交易的当事人来说,“得失寸心知”。追求盈余价值,是稀缺条件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不竭动力。

      

(二)报偿价值和资源优化配置

      

1.报偿价值

      

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应该用到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地方去。

      

1844年,恩格斯曾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给价值下了另一个定义,他说,“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5页)根据这段话,我们把恩格斯定义的价值称为补偿价值,因为他是从产品的效用能否补偿其生产费用的角度来下定义的。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将会看到,这个定义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对于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效用是最终使用者对资源和产品使用价值或积极意义的感觉。费用就是生产的各种耗费。补偿价值首先解决的是物品是否值得生产的问题,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值得生产的那些物品中,哪些是值得优先生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把补偿价值概念扩展为报偿价值。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产品的效用,不仅仅是补偿了成本,而且是“超偿”了成本。用报偿价值,概念更具一般性,普适性。

      

当然,也可称之为“道偿价值”。“道”是自然规律。“道偿价值”的意思是,这个相对量值表明了成本付出者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因而得到补偿或报偿的程度。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值得生产的物品都生产,那么,应该优先生产哪些物品呢?那就要比较各类产品的报偿价值。报偿价值是个相对量,如果写一个公式,就是:报偿价值=效用/费用。根据此公式,能得出一个比例数或比率,产品效用越大,产品成本越低,比例数或比率越大,报偿强度越高,报偿价值越大。据此,可以对不同物品的报偿价值进行比较,排出不同物品报偿价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供生产选择用。

      

2.通过比较产品报偿价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是通过追逐较高的产品报偿价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面讲到产品报偿价值的初步定义,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报偿价值。产品报偿价值,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产品的成本与产品能够带来的收益的对比关系。这里的收益是广义的,包括产品的效用和通过产品销售能得到的收入。它有时指的是效用,有时指的是收入。而成本和费用,则是等同的概念。产品报偿价值,写成公式,就是:

产品报偿价值.jpg

            

不同产品间的报偿价值计算得数的比较,就是产品的相对报偿价值,或称比较报偿价值。广义地说,不同产品、不同资源、或不同行为,都可以进行自身的收益成本比较,并进行相互间的报偿价值比较,都有报偿价值和相对报偿价值。

      

产品报偿价值,以稀缺性为背景,有三个渐次递进的含义。第一,产品要有效用,效用要能够补偿生产此产品的资源耗费。第二,应该对各种不同产品的效用资源比率(产品的效用和为取得此效用所耗费的资源的比率,效用/资源)进行比较,效用资源比率较大的产品才可以优先生产。第三,市场经济中,最终使用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自己认为效用比较大的产品,由此卖家在此产品上得到的销售收入也较高。因为此产品生产所消耗的资源可用成本来衡量,所以,可以用产品的收益成本比(收益/成本)来衡量产品报偿价值,进而通过不同产品报偿价值的比较来确定应优先生产哪些产品。现实市场经济中,正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比较各类产品报偿价值、追逐较高产品报偿价值的自由竞争,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点。

      

在市场上,商品购买者是“花钱买效用”,他们通过对不同商品的相对估值(买者眼中的商品报偿价值,是欲购买的单个商品的效用与购买这个商品付出的价格的比值)的评估和比较,按“等量货币购买等量效用,或每一元钱购买的效用相等”的原则选购商品,投出“货币选票”。在“利润鞭策和竞争压力”驱动下,产品生产者不仅会在自己的生产中选择使产品报偿价值较大的生产方法,而且,当不同种类产品的在市场上报偿价值不同时,生产报偿价值较低的产品的资源,会向报偿价值较高的产品转移,即从生产前类产品转到生产后类产品。这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前类产品的价格就会因产量减少在市场上供给减少而提高,后类产品的价格就会因产量增加在市场上供给增加而下降;第二,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存在,生产前类产品的利润会增加,生产后类产品的利润会减少。这两个结果的综合作用,导致二者间相对报偿价值的变化,前类产品的报偿价值会变大,后类产品的报偿价值会变小,一直到二者报偿价值相等时为止。理论上看,这种因追逐较高报偿价值而进行资源流动和配置的竞争,其最后结果是,无论何时何处,“一分钱一分货”,每一元钱的成本无论投入或配置到哪里,都得相等的收益,这就是通过竞争自然地实现的报偿价值均衡和资源优化配置。均衡时的产业结构是最优产业结构。资源配置,上善若水。在产权界定清晰、利益边界划分明确、自由交易、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均衡的实现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这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价定律”。

      

报偿价值能解释经济景气的周期性变化。经济周期的终极原因:经济复苏或繁荣源于报偿价值的上升;经济金融危机源于报偿价值的突然崩溃;经济萧条源于报偿价值的低迷。其表现则是资产负债表之资产报偿价值的变化。

      

稀缺的现实矛盾,促使人们努力改善自身的满足状况。而在市场经济中,盈亏和竞争力量,使得每一个人努力提供对别人有较大效用且成本较低、被别人认可从而造福他人的产品,以此通过交换来改善自身的满足状况。公众对他的服务越满意,需求越迫切,他就越能更好地解决自身资源有限性和欲望无限性的矛盾。在人们这种改善自身满足状况的竞争中,稀缺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得到了优化配置。所以,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有效方式,一种自发自觉地满足目标(目的)的手段。至于人们的生活目标,行为的目的,那些人们的效用判断,则取决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体系。

      

(三)相对价值评价——经济解释的核心

      

经济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是在稀缺条件下,由相对价值评价(也称相对估价)引发的人的行为及其意义。前面我们提到价值盈余和报偿价值等价值相关概念,无论价值盈余,还是报偿价值,本质上都可由相对价值评价来解释。

      

价值盈余产生于在交换时对两种商品的效用评价不同,或在生产时对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效用评价不同,就是说,价值盈余是因对相交换的(前面说过,生产也是交换)的两种不同物品价值评价不同产生的。报偿价值是通过对产品的效用和生产产品的费用(要素耗费)的效用评价比较的结果,也是相对价值评价的产物。相对价值评价的变动是经济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

      

由相对价值评价而来的价值盈余和报偿价值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报偿价值的第一要义是补偿,收益要能补偿成本;第二要义是强度,收益成本比率越大越好。价值盈余只是一个绝对量,单纯价值盈余的多少,并不能表明经济活动的效率。只有价值盈余量和投入成本量的比较,才是一个效率概念。并且,只有两项或多项活动各自的价值盈余量和投入成本量的比值计算出来后并相互比较,才能断定一项活动的效率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各项活动的效率并在有限的投入中对项目进行优选。从这点看,作为相对量的报偿价值具有直接性,用途要大于作为绝对量的盈余价值。

      

但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入要素多元化、资本来源多元化,盈余价值要在所有这些要素投入者间分配。在分配时,盈余价值总量还是重要的。并且,盈余价值毕竟是各项活动效率计算的基础。

      

(四)金融、实体经济与供给侧效率

      

1.金融的含义

      

金融是一种跨期的价值交换。例如,融物:买100元的物品,一年后付货款,但要付110元;融资:借来100元,一年后还110元;投资:入股100元,收股息10元(又如,养儿防老);保险:人际“人情随礼,散存整取”等。这都是金融,其本质是一样的:购买一段时间内财富的留滞或使用权(利息的本质)。因为有个时间间隔,就有一个信用问题和借款人能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的问题,这就是金融的风险。

      

2.金融的功能

      

最初的金融就是如此,后来,出现了中央银行,金融就有如下两个基本功能。

      

(1)提供交易媒介——货币,通过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企业和个人的信贷渠道,提供经济运转所需的货币量。

      

中央银行以信用渠道发行货币,其去向,本质上取决于各资金需求者——各地方、各行业、各企业、各单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等——之间的融资竞争。在融资竞争中,价高者得——报偿价值排名较高者更容易得到这些能购买到其它资源的资源。

      

(2)经济单位(个人、企业)之间资金借贷和融通,利用闲置资金取得利息收入。

      

资金如水,逐利而动。通过金融市场资本流动时的补偿价值比较和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地配置货币资金进而配置货币能购买的其他资源,实现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总体的资源产出率。这是金融的本质功能。

      

3.金融与供给侧效率

      

金融这个特殊产业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金融之花植根于实体经济的土壤。

      

银企融资有如下必要逻辑支撑:(1)商业银行是企业,他追求利润,关注资产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2)融资是利用杠杆。企业关心的是用贷款这个“借力”取得更多利润。银行却更关注杠杆的支点——企业的信用,故银行称贷款为授信。(3)信用是金融的核心。欲得到融资,企业须有畅销的产品、较低的成本、顺利的资本循环周转、稳定的投资利润率。银行要对企业进行报偿价值和风险排序,以保证稳定的投资回报率。(4)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异相依的行业,银行业是也周期性产业。实体经济状况不佳,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增加时,也会惜贷慎贷。(5)银行受政府政策引导,能在损失预期将会得到补偿(政府补偿)的前提下执行政府调节实体经济的的金融政策。

      

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间的融资,本质上是企业的利润(盈余价值)在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分配。盈余价值最初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之后以不同形式在对企业生产有不同贡献(提供各类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分配,分为企业利润、银行利息、实物租金、债券利息、股息,等等。资金或资本是能够带来盈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不同形式或者不同的代表者,如债券、股票、基金、保险、存单、借据等等,这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它们的主人不停地观察选择,通过经常地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报偿价值评估和风险排序,寻找和利用有利可图的机会;它们本身不停地运动,承载着资本寻求盈余价值的使命,把资本配置到报偿价值(报偿率)较高的地方。资本流动的动力是更大的盈余价值。它们代表的是产权,关注的是受益权和投入所得比率。正是这个关注点,给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客观上提升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使用道具

17
ldx 发表于 2019-6-3 13:51: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试解基本的经济逻辑 张国忠 张丰羽 (全文) 第三部分

      

三、需求侧的逻辑——原理与政策

      

对一国各企业产品的总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对此,我们曾提出过“宏观经济学原理一页通”和“‘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见张丰羽,张国忠:“萨缪尔森苦恼”问题试解),概述了总需求决定的原理及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机制。这里换一种方式研究这个问题。

      

(一)总需求决定因素图式

      

图2是总需求决定因素分析的示意图,箭头表示逻辑路径。

总需求决定因素.jpg

            

图2 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仅从需求侧对社会总产量的影响上看,在市场经济中,“有买的就有卖的”,是需求拉动供给,总需求量决定总供给量。所以,Y(AS)=P×Q=GDP=f(AD)。因为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由其资源、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决定,所以,总需求量的增减,依一国各企业生产产品加总的实际产量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接近程度,引起物价水平P或总产量Q的变动。资源价格的变动、生产率和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变动,也会引起企业产品价格进而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变动。

      

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即出口X减去进口M)构成。需说明的是,在实际统计中,因进口货物的购买已包含在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企业和个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G之中,为避免重复计算,需减去。所以,核算时就变成了总需求AD=C+I+G+(X-M),在经济分析上,也习惯这样写。从逻辑上讲,总需求指的是对本国企业产品的总需求,而进口是对外国企业产品的购买,所以应减去。

      

(二)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中中轴式Y(AS)=f(AD)=C+I+G+(X-M)的上侧,就是消费需求因素分析的图示。据图中此部分我们分析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

      

企业的销售收入Y首先在企业、居民和政府之间分配,在Y中扣除向政府交税T,再加上政府转支付TR向企业和居民的返还,形成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考虑其他因素,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需求越大,这就是收入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其中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称为消费倾向,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称为储蓄倾向。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消费倾向的大小,与如下因素有关:收入分配。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总消费倾向越小。储蓄是“奢侈品”,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倾向变小,储蓄倾向变大。所以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比低收入者的小(注意是比重)。在收入分配差距大,高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在社会全部居民总可支配收入中占很大比重的社会中,计算社会总消费倾向时,因高收入者收入权重比较大,由此计算出的社会总消费倾向较小。收支预期。预期收入和预期支越稳定,社会保障程度越高,为了预防未来风险而储蓄的钱(预防性储蓄)越少,消费倾向越大。人口结构。通常,老年人相对其创造的财富(Y)而言消费(C)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其创造的财富(Y)而言消费(C)少。所以,老年型人口结构消费倾向比较大。

      

政府可通过调整税收、转移支付来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这就是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影响。

      

(三)投资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中中轴式Y(AS)=f(AD)=C+I+G+(X-M)的左下侧,就是投资需求因素分析的图示。

      

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就是预期的投资利润率和风险出现机率(风险概率)。若预期房价能稳定上涨,购房者就会增加。若出现技术进步、投资相关税收减免(这也是政府财政政策起作用的地方)、消费稳定增加等投资利润率的利好因素,投资就会增加。这被称为影响投资的自发性因素,在投资函数式I=e-dr中用e表示。投资函数式中的r表示利率,它是投资的资金借贷成本,如果投资资金是投资人自己的,它就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因为这笔钱不用于此投资的话,还可投往别处取得利息。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其他条件不变时,投资就越少。在市场经济中,利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决定,而货币资金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政策的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对投资进而对总需求起作用的地方。

      

(四)国外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图2中中轴式Y(AS)=f(AD)=C+I+G+(X-M)的右下侧,就是国外需求因素分析的图示。

      

进出口除了受一些自发性因素,如因资源缺乏、技术力量不足、技术水平差异而必须通过对外贸易得到他国商品和设备等因素影响外,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一国的产品竞争力。要想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需具备两个条件。产品在买者心目中的效用较大,最终使用者评价较好,产品适销对路,无“流动性滞存”问题;资源(或生产要素)的质量更好或更便宜,生产的技术条件更好,生产和交易的组织制度安排更合理,从而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更低。这两个条件合起来,就是较高的产品效用费用比,或较高的产品性价比。总之,较高的产品报偿价值。在这个相异相依的经济世界上,这是一个民族凭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孤九剑”。没有独孤九剑,不敢笑傲江湖。

      

围绕产品效用费用比,政府通过对产品的国际间流动进行关税、汇率、补贴、质检等方面的调整,来调节进出口的数量和结构,就是进出口政策。

      

除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这三个有较强自发性特点的需求外,总需求中还有一个在较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控制的需求量,这就是政府购买。它是总需求的重要部分,政府可通过调节其规模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总产量和就业,是一个财政政策变量。

      

(五)总需求各因素与总收入间的相互影响

      

通过对影响总需求的各类因素的调节,可调节总需求并进而影响国民总产量和总收入,反过来,总收入的变化也会使构成总收入各部分的如消费、储蓄、税收等发生变化,进而使总需求发生变化。收入的变化还会影响到经济中各单位的货币需求,并通过货币资金市场的供求机制使利率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到投资,影响到总需求,这又影响到产量。经济体的各部分既是相异相依,按逻辑关系发生连锁影响,又是价值相对,依相对数量关系自动的或有意识的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7.

      

[2]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5

      

[3]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4.

      

[4]张国忠,张丰羽. 应用型财经类院校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5):75-77.

      

[5]张丰羽,张国忠.供给侧效率与产业金融关系[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6):91-93.

      

[6]张丰羽,张国忠.“萨缪尔森苦恼”问题试解[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3):60-65

      

[7]张丰羽.产品相对价值与黑龙江省产业政策价值评估[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6):60-64+71

   

使用道具

18
ldx 发表于 2019-8-25 08:13: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考虑事物虚幻的形状,远比考虑它们的真正形状更重要,因为只有它们,是我们能看到并加以再现的形状。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古斯塔夫·勒庞

        思考稀缺的时代,真相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后真相时代。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