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安虎森: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制定差别化的政策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南开大学韩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安虎森教授接受了经济中国网的专访,对当今社会中由于地区差造成的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的现象做了深入的分析。
. . 安教授认为:纳克斯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她穷。按照此命题,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穷,即资本形成不足。从资本需求方面看,由于人均收入低,人们购买力低,因而市场狭小;由于市场狭小,吸引资本投资的力度小;吸引资本投资力度小,则投资规模小,就业不充分,人均收入水平低,形成一种资本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从资本供给方面看,由于人均收入低,人均储蓄水平低;由于人均储蓄水平低,因而资本供给不足;资本供给不足反过来又降低人均收入水平。纳克斯这一命题的含义是说,穷国形成了不断积累贫困的一种恶性循环。我国一些贫困落后地区,也形成了这种恶性循环。在2000—2005年期间,我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在西部投入了1万多个亿,因这种投资,西部地区的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然而西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在加大。其实,5年间在西部投资的1万多个亿中的大部分,通过购买机器设备以及原材料的形式又回到东部来了。这就是说西部留不住资本,或者说东部的吸引力很强大而西部的吸引力很弱。现在我们考虑东部。东部历来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在原有经济基础上获得中央ZF的政策倾斜,获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活动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部。区域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即国民收入的地区分配主要取决于产业分的大小,某一区域的产业分额大,则分得的收入也就多,如果某一区域的产业分额小,则分得的收入也少。正因为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产业活动,因而东部地区分得的国民收入也就多,因而东部地区的市场规模就很大。正在上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规模很大,则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开始起作用,由这种效应而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链是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它就不断地强化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得东部地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这就是西部地区留不住资本的原因。在区域经济学中,我们常常用“黑洞”来描述某一区域强大的吸引力,可以认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已经成了“黑洞”。这种黑洞现象在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周边地区尤其明显,比如离北京很近的张家口地区是我国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邻近长三角的安徽的部分地区仍然是落后地区,可以认为这些地区可流动的要素全被黑洞吸引走了,或者说已经吸空了。很多人愿意谈论产业的扩散,就是说产业聚集在某一地区以后,由于生产成本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上升,产业开始向外转移,所以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也可能发生转移,则可以带动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际经验也证实外资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以后一般在本地滞留15—20年, 而后向其他地区转移。但外资进入长三角已经快30年了,但仍滞留在长三角地区,如果说有转移,则只能是在长三角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没有跨越长三角地区的边界。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些地区的投资回报率仍然很高,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市场规模进一步膨胀,就形成了强大的引力。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富的地区越来越富的说法是成立的,因为富的地区形成了不断自我强化的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
. . 讨论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问,如何克服西部地区这种劣势,或者说能否打破这种不断积累贫困的恶性循环。对此,我的态度是比较悲观的,在较长的时期里,这种差距依然存在,不会有明显的改观。尽管我们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口号,实施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没有发生变化,发达的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央ZF所关注的重点地区,因为目前我国经济是由东部来引领的,故“经济引擎”的增长速度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目前的区际协调发展也以不影响整体经济增长为前提。某一区域的经济增长,说白了就是总产值的放大过程,尽管这种总产值的放大可以通过原有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实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通过企业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的。企业数量的扩大,不外乎是通过两种渠道,一是本地自生的企业,二是引进的企业。在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很不完善,各种要素市场也很不完善,因而自生的企业数量较少或没有,主要依靠引进区外企业,因此引进外资就成了地方ZF的主要的工作。其实,发达地区地方ZF也如此,同时对本地企业的向外转移进行严格控制。外资大量涌入东部发达地区以后,至今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企业向外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现象就是发达地区地方ZF的严格控制和保护而造成的。区位理论告诉我们,企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将选择区内市场开放度较大的区域;当区际市场开放度很大时,企业的生产区位不稳定,将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转移。这就告诉我们,对吸引外资来讲,东部地区总是优越于西部地区。我说的悲观,就是指这种区位优势上的巨大反差。
. . 目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许多人都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块状经济”,区域间都存在一种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是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等三种效应的合力,它一般表现为聚集力。如果区域间不存在这种非均衡力,也就是不存在聚集力,或者不承认这种聚集力的存在性,则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区际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当区际存在聚集力时,如果几个区域实现经济一体化,比如现在比较热的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一体化研究等等,则实现一体化的区域的市场规模变大了,此时聚集力开始发挥作用,一体化区域以外区域的产业被一体化区域较大的市场规模所吸引,将向一体化区域内部转移,这将有利于一体化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追求的仍是效率,不是区际公平。可能有人问,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加入一体化组织以后不是同其他地区一样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了吗?是的,与没有加入一体化组织的区域相比较,确实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但注意,一体化组织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聚集力,因为实现一体化的所有区域的市场规模不可能都相同,有些区域的市场规模较大,有些区域的市场规模较小。如果一体化组织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聚集力,那么一体化内部的产业也向一体化内部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又出现市场规模较大区域和较小区域之间的反差。因此,实现一体化后,增加的收益的地区分配可能很不平衡,市场规模较小地区所分得的收益远远低于市场规模较大地区分得的收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较低,因而市场规模较小。因此,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在一体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好处是很有限的。
. . 据我们的研究,要实现区际协调发展,那么中央应制订东西部有别的差别化政策,这种差别化政策并不是指某种优惠政策,而是全面的差别化政策。比如,在西部,在20年或更长的期间,应实行地税份额高于国税份额的税收政策,使得欠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财政收入,同时修改征税的注册地原则为所有者所在地原则,则可以避免东部地方ZF因担心企业转移降低地方财政收入而对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进行限制;比如降耗减排指标上东西部要有差别,使得西部以能耗大、排污多的产业为主的省份的达标时间相对长一些;比如修改“矿产法”,部分采矿业下放给地方ZF,使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各种矿藏比较丰富的西部省份有权力从事部分矿产的开采业。同时,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高度开放,不应该限制和控制本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而欠发达地区应实行循序渐进的开放政策,这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地区高度开放投入品市场,而最终消费品市场进行适度开放。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