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关于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韵历史进程及现状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关于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韵历史进程及现状_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能否建立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是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回顾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进程,有利于吸取经验,尽快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 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历史进程;现状 实现社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中国有9亿农民,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因此“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已取得广泛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等诸多社会问题。能否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亿万农民由“温饱”到“小康”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中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选择的养老保障模式。能否建立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是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进入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1.4岁。到2020年,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与此同时,集体养老保障以及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成为现阶段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下面我们将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方面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的探索、取得的成就以及现状。 一、新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创时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带领全国人民尽快从战争的困难中脱离出来,解决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生存问题,恢复生产。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救灾备荒、优抚安置等。随后建立了以“五保”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养老保障制度。其主要标志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制定。该《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指靠。”在整个50年代,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敬老院”,形成了集中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集体养老保障模式,这就是所谓的“五保”供养,也就是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说到新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就不能不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56年6月30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推动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创造和开展合作、互助医疗。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对农村合作医疗给予肯定。196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对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好合作医疗的经验作出批示,掀起了大办合作医疗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农民看病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这一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特点是: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生产队和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集体供养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以农村合作医疗为基本的医疗保障,着力做好优抚安置、救济救灾工作。客观地说这样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很低的,但是它成为新中国战后重建、恢复生产、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