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世界宏观经济事实联系理论的五篇文章,经济学入门必读,必读哦~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值得一读的文章,原创,共两万字。观点新颖,从最普遍的经济学原理出发来联系客观经济事实,绝不是流行观点的堆砌。五篇文章前三篇分别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汇率政策和汇率改革进程”,“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逻辑链条”,“欧洲债务危机为什么难以解决和它发生的宏观经济学机理”;第四篇把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与2008次贷危机相比较来分析,并从中洞察出美国经济社会的质的变化;最后一篇文章详细讲解了“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总量是被严重低估的”。文章主要面向的对象是经济学或金融学刚入门的同学,我深信看完这几篇文章将对您今后的学习、研究有决定性的启发意义;还面向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的经济学者,交换意见,因为文章在解释事实时非常注重多角度、深剖析,铭记经典的同时力求创新。
鄙人,本科生,在上传本5篇文章时已经基本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录取了。在二战、三战高手如云的CCER考研大军中杀出血路而出,考取410分的成绩,凭借的就是一股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狂热,寒假在家一口气写下这2万字的5篇文章,感觉几乎把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教材以外的世界都畅游了一遍,真诚希望和大家交流学习。
我注意到不少人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都是抱定教材和习题册。殊不知产生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神往在先的极端重要性。这五篇文章恰可以检验您是否足够热爱经济学现象,亦可以丰富您事实联系理论的视野。
所以不夸张地讲,它是心血,亦是入门必读之物!

中国汇率政策

我相信讨论中国的汇率政策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极其棘手的事情,因为不仅唯独这件事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去了解、感悟,而且关于这方面网络上的谣言可谓非常泛滥。所以,在下下面所讨论的,原理性、逻辑性较强,知识性较弱。比如如果下文说央行资本账管制方面外币可以流入中国但是人民币不能流出中国,是为了简便起见的大致说法。因为,事实上资本内流包括直接投资和非直接投资。直接投资就是外资流入直接开办工厂,这是比较自由的;非直接投资典型的就是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的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ors)和B股市场,其现阶段有一定的管制。而资本外流同样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很难被允许;间接投资典型的是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Investors),其和QFII一样限制较大。改革开放初期直接投资占得份额明显更大,但是随着资本账的一步步打开,间接投资将势必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资本管制是允许进不许出。另外,这里务必要特别强调一下,最近网上盛行的关于中国是“世界第一印钞大国”的被刻意渲染的传言,纯粹是拜下面两种人煽风点火所赐。一种是为售书而不择手段的经济学名嘴;另一种是缺乏汇率相关知识的跟风者。一个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致力于解决问题,是不会去刻意丑化一个身处汇率改革中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微微偏离正常的现象。尽管央行在努力减少外汇占款余额了,但是国内依靠银行业借贷投资拉动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需要时间。批评者不应忘记最近的这个十年固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超发最多的十年,但同样是通胀最小的十年。

过去

讨论汇率政策时要把握一个重要定理,叫“不可能三角”,即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固定汇率政策、完全的出入境资本流动和国内完全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这三者最多只能选择其二。这个定理之于国际经济学就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于平面几何一样重要、基本。“不可能三角”是由利率平价定理(即国际金融里的无套利理论)等基本经济学定理和它们成立的条件所深深决定了的颠扑不破的公理(注意这里称之为“公理”而非“定理”,是因为不可能三角的成立并不是建立在某些假设之上,而是几条经济学定律和它们成立的条件一起决定了这个公理的成立)。(这里略提一下,最近已经有质疑不可能三角的paper了,这些paper的突破口在“资本”上。据说有些经济学家已经证明当“资本”包括除货币之外的股权等其他资本时,不可能三角有可能被打破。不做具体讨论。)

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汇率改革这段时间里,中国就采取的是①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汇率大概是1:8。因为美元是世界最重要货币,目的一是减小中国和美元经济往来的汇率波动阻力;二是中国是一个兴旺发展的经济体,出口旺盛,若无外界压力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地阻碍出口。盯住美元则用央行人为干预的手段保证人民币不升值,有利于出口。中国既然已经采取固定汇率政策,根据不可能三角理论,接下来就是完全的资本流动和国内完全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二选其一了。中国选择了后者,也就是选择拥有自己②独立的货币政策,却③阻碍资本自由出入境流通。独立的国内货币政策也是考虑到这样更容易保增长,能灵活影响经济发展。而阻碍自由的资本流动体现在政策上就是阻止本国居民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等外币而投资于国外,但是允许外币在中国央行处兑换成人民币帮助中国投资。

我国央行怎么样具体操作以达到①②③目标呢?中国出口旺盛就代表外国对我国的货币——人民币需求旺盛,因为他们需要人民币来买中国厂家的东西,或者理解为他们需要抛出他们的美元来交换中国货物。根据价值规律人民币必然有升值压力,我国央行为实现①,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入美元而卖出人民币。为此,我国央行采取了强制结汇的政策,即强制性地买入所有出口企业赚取的外汇,给他们等价的人民币。为什么仅仅强制结汇就可以把人民币汇率稳定住呢,不妨考虑基本的经济学供需原理,把人民币看成商品,强制结汇实质上就是把对人民币的供给曲线(央行充当供给方)和对人民币的需求曲线(买中国商品的外国人充当需求方)同时向右平移相等距离。不必考虑供需曲线的形状的情况下,当然有人民币价格不变。强制结汇肯定不是中国政府首创,但是对于一个贸易顺差国它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固定汇率的手段。(读者可以开动脑筋,这种用平移供需曲线的手段来实现汇率稳定的思路,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在使用?答案是:有,香港。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所谓联系汇率就是一种比一般固定汇率制更强的一种固定汇率制。即是港币完全和美元锁死,香港的货币局想发行港币唯一的方法是用等值的美元来做储备,同理每当有美元进入香港时货币局也必须发行等值的港币。例如:美国的量化宽松使1亿美元涌入香港,这些美元欲在香港渣打银行处兑换港币投资于香港,这时渣打银行给投资者7.8亿港币,拿到1亿美金。但是如果就此结束的话,结果是:如果有很多美元涌入香港来追逐港币,这相当于对港币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对港币的供给曲线不变的话,港币将不可避免地升值。而在联系汇率制下,上述过程就不可能终止于此。渣打银行买了1亿美元后,香港货币局会强制性购买这1亿美元,给予渣打银行7.8亿港币。这样一来相当于对港币的供给曲线也向右平移相等的距离。而总的结果自然是港币兑美元汇率不变。)这样做的结果是每当有一美元的中国商品被出口,央行就要多印8块钱人民币来买这一美元。企业把赚取的8元钱在国内存贷,经过一系列货币放大机制,使M2增加近5倍,即增加40元。如果中国出口特别旺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那国内货币存量就要大增,而且净出口多意味着可供中国居民追逐的商品就少,物价就会涨上天了。接下来就是体现②的时候了,既然央行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央行就会选择对冲或者不对冲,但是我们观察到央行往往还是采取了一些对冲手段的,就是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卖出政府债券等公开市场操作来回笼货币,才使得国内物价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

综上所述就是: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出口旺盛直接导致国内物价有上涨压力。国内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③。怎么解释呢?我国阻碍国内资本往外流,另一面却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国内(改革开放初期甚至非常鼓励资本直接流入),由于中国在这30年里是一个有朝气的经济体,这就必然意味着很多美元、日元等外币流入我国购买我国股票、不动产或者直接开办工厂。这些外资想要在我国投资需要在中国央行(更具体的,可能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或者外国银行处换成人民币,又由于外国央行、商行的人民币较少或者是我国央行卖出人民币时本身比外汇市场上要便宜些,外资一般都是在中国银行处换人民币了,这样就会重复上述由于出口导致国内货币增发的逻辑,导致中国国内通胀压力增加。这时央行同样可以选择对冲或者不对冲,事实上,往往也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对冲,但是不完全。

上面的逻辑现在清楚了,总结一下就是说:在我国近些年(准确的说应该是2005年以前的,下文会提到)汇率政策下,净出口和外资流入这两个事件(分别体现在国际收支会计账上的“经常帐”和“金融与资本账”)就会导致中国国内货币超发,而且是国内货币超发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经常听说中国货币实际上是被动增发,也经常听说中国货币实际上是以外币为本位。一个数据可以被引用于此,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中,外汇储备占了3.3万亿美元,总资产为4.5万亿美元。就是说单纯由于我国央行主动超发的货币大约1.2万亿美元(考虑到央行对冲过被动超发货币,这个数目应该大于1.2万亿美元),约占总货币发行的1/4,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发行的四万亿人民币,这四万亿并不是外币本位,而是典型的债务本位货币!

懂得了上述逻辑,就可以看懂现在学术界流行的关于中国汇率政策的诸多理论。其中我举五例(不代表个人观点):

一、 中国的汇率政策实际上是外国资本对我国国民财富的洗劫。理由:外资自由进入设厂和购买中国股票,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攫取超额利润,并获得中国很多资产的所有权。而央行为避免国内货币增发过多而实行的对冲所收紧的大多是本国民族企业的资金链。这样总的结果是,央行为积累官方外汇储备而使本国民族企业的发展为外资企业的发展让路。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把中国最好的产能送给外国人让他们享用,换回的是一堆没用的绿纸。这样以来一方面吸收了很多美元又增加美国国内物资而使美国减轻通胀,另一方面换回的美元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发加重了中国通胀。

三、 中国的房地产之所以能够如此兴旺,很大一部分是外资在推动。其中,国际社会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非常重要,再加上我国国内利率管制远低于出清水平,进入的热钱相当一部分会涌向房地产。而一旦中国遭受国际游资的集体看空,人民币升值预期为负,中国很可能会重蹈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

四、 严格的金融与资本帐的管制剥夺了人民投资于国外金融市场的机会,从而把居民的储蓄圈在国内,而另一方面却允许外资进入。根据基本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国的总投资就等于国民储蓄加上外资进入量,巨大的投资才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而一旦打开资本帐管制,国民储蓄就有可能纷纷流出大陆,这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危险的。

五、 中国的汇率政策是在向美国等它的出口国输出通货紧缩。原因是:中国大规模出口产品到美国,不仅吸收了美元也增加了美国物资,尤其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廉价的物资,这使得美国国内几乎零通胀。根据费雪定理,美国名义利率就很低,实际上近些年几乎接近于零。这甚至直接催生了美国国内对房地产的非理性投资,从而引发次贷危机。

现在

下面紧接着要提人民币汇率改革了。2005年我国央行放弃了人民币兑美元的1:8的挂钩,宣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这个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到了1:6.2。

要谈论人民币汇率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好的汇率政策,之前的固定汇率政策不好么。为什么从2005年以后放弃了完全固定的汇率制了呢?原因是:1,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长期经常账户逆差而向中国施压或贸易制裁的结果;2,人民币确实被低估太多了,由于中国国内已经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了,汇率市场也需进一步市场化;3,宣布有管理的浮动是使人民币汇率接近世界外汇市场出清水平,并逐步走向人民币对其他世界货币自由兑换和最终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小步。既然升值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我国央行完全地放开资本流动管制和取消对外汇市场的任何干预,人民币会立即升上天去,届时中国出现出口企业大部分倒闭也有可能。这就需要有管理的逐步升值!这就是汇率改革的方向。

我国汇率改革后的政策就是基本依靠市场力量实行汇率的浮动,但是直接标价法下的单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幅度一旦超过1%就进行干预。我们常听说美国状告中国为汇率操纵国,是没有非议的,严格来说中国就是汇率操纵国。因为:1,本来就没有实行完全的资本流动(但是此处注意:中国不让本国居民投资国外的资本管制并不是外国人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的理由!因为外国人指责的目的是希望人民币升值更快,而不是更慢!);2,有管理的浮动就意味着汇率波动一旦超过浮动区间就会实施干预。

现在,距离2005年时光已经翻过了8个年头。人民币升值也越来越接近人民币的真实水平。我们不妨再来考虑一下“不可能三角”,因为实际也只有联系了理论才能让我们心中的逻辑更加明晰。

①固定的汇率制度

②独立的货币政策

③完全的资本流动

2005年之前,中国选择的是①②,抛弃了③;美国一直是②③;香港一直是①③,将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变。香港独特的政体和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它自己独特的选择。而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是向美国靠近:逐渐放弃①,继续保持②,逐步实现③。大国的汇率政策最后都会倾向于②③,因为随着经济的日益强大,一个国家的实际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升值;另外,一种货币做到世界货币之后必须是自由兑换的,无其他货币可盯,①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而既然①的维持不现实,那剩下的②和③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当然要并取。但是在这个汇率改革的特殊过渡时期,中国还是拥有①②,放弃的是③。

未来

现在先简明指出不可能三角中“三个角”各自的好处。

①的好处是:减少贸易中的汇率波动风险,针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利于促进净出口。

②的好处是:可以因地制宜地实现自己国家既定的经济相关目标。

③的好处是: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代表了最小的经济效率扭曲损失。

最后我们不妨一起设想一下:

如果国家消亡了,国际经济学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了。到那时:整个地球应该使用一种货币,自然达成了①;全世界共用一个央行,也自然达成了②;只要整个地球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③的达成就更不用说了。“不可能三角”将变成毫无意义的“可能三角”。荣幸的是,政治“造福”了经济学家,给他们提供了研究国际经济学的机会。任何改革都来之不易。不可能三角也只给了我们可以选择的汇改方向的可能性空间,并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过渡路径。然而在我看来,幸运的是,在这个有很多领域急需改革的国度,“汇率改革”(或货币改革)虽然国际上阻碍重重,却是国内既得利益集团阻力较小的一项改革。因为这项改革的方向权、决策权和执行权都掌握在代表中国人民最高利益的央行手里,并无旁落。

既然没有既定道路,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人民币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具体该怎么做,当然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推测和设想。假设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选择②③,加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央行都可以按市场汇率自由兑换人民币与该国货币。”这句粗体字的后半句的意思是使外国人都愿意使用人民币做国际结算,这个问题的讨论价值稍小些。现在主要讨论前半句。首先,我们面临着几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1,不可能三角任意两角在一起都不冲突吗?2,不可能三角两角在一起一定比只选择其中一角要好吗?3,我们如何从①②过渡到②③呢?

针对第一问,回答是Yes;针对第二问,回答是既然三角各有好处又互不冲突,不是为了选择第三角而故意放弃某一角的行为是不理智的;针对第三问,根据第一和第二问的答案,我们可以推测出答案: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人民币汇率单日浮动管理区间(放弃①)并同时允许本国居民在本国银行处以投资国外为目的而自由兑换外币(实行③)!

这就是理论给出的答案。可是理论毕竟有它的局限。可想而知,在实际操作中,第三问的答案一定应该避免绝对化。将来央行肯定是逐步拓宽每日汇率浮动区间以致取消,也一定是逐步增加单位时间内单位本国居民可兑换外币数额以致完全松管。然而理论强大在它毕竟可以预测央行这么做的核心思路,那就是:在有管理的浮动下使人民币汇率尽可能地接近其市场出清值,以至于最后完全松管时市场没有太大的突然波动。升值是为了顺应市场力量,管理是为了保护出口导向型民族企业、更好地顺应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转型。


由于下载有流量费,在朋友的建议下,我把文章粘下来了。但是篇幅受限,只粘了第一篇“中国汇率政策”。如果有对后面四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留邮箱给我~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