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要]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主要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新学说、新发现、新发明、新产品、新体制……是它的主要内容。在21世纪,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大国。邓小平同志说过:“我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时期的启蒙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对此,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和基础文化学科,当然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锻炼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不会的、不能教的,所以,创新教育不是“教创新”,而应当营造
一种环境和“土壤”,就是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具体地说,应该做到:
让孩子们去“说”。说什么呢,当然不是漫无边际,游离于课本和他们的生
活实际去谈。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有人说,语文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话有一定道理。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现在的语文教材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上完《西湖》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文中作者向大家介绍了杭州西湖的美景,你有没有去过什么美丽的地方?你想向大家介绍介绍吗?”这时,课堂上肯定会炸开了锅,孩子们会各自诉说着自己的经历,这样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联系了生活。在他们的诉说过程中也会有新的写景方法出现,这样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孩子们去“演”。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以前上课
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一下语言的精彩。其实,仅想象是难于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可采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实习时上一年级的《蘑菇该奖给谁》一课的时候,我叫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小灰兔和兔妈妈,表演一下三者的对话,目的是让他们理解这段话中的一些词语。通过表演实现了文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在语文课堂中加入了角色表演,打破了一般语文课堂中的沉闷气氛,让孩子们自己揣摩角色,创造性地再现了书本中的人物形象,同一个角色演出了不同的味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孩子们去“争”。西方有句俗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如果非要学生怎样回答一个问题,那只会让他们的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正是各人的生活阅历、人生体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在《狼和鹿》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到底是狼好还是鹿好,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这一问正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依然是见仁见智。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学生理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的思想得到碰撞,生发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东西,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二、打破思维定势,释疑解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儿童时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能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理
解、整体判断、寻找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变果为因,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
为因,引导学生由果导因,进行逆向思维,从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如学生理解了《蜗牛的奖杯》一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蜗牛不再怕奖杯被偷走,不抱着奖杯睡觉,走路还会不会那么慢?这样引导学生变果为因,由果导因,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
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讲完课文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学生会说:“乌鸦的方法不是很好,它四处寻找小石块,往返运送小石块,又累又花时间。如果找不到小石块,它就会喝不到水了。我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去附近的垃圾筒找根吸管,就会很容易喝到水了。”瞧,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
3、聚合类推,求同思维。求异固然是创新,有时求同也是创新。例如在教学《蚂
蚁和蝈蝈》时,就可以跟课外阅读《寒号鸟》相比较,通过比较,找出蝈蝈和寒号鸟的相同之处,以及它们和蚂蚁的不同之处,感悟这篇课文想要说明的道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有“求同”也有“求异”,思维异常活跃。
三、课堂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点拨是门艺术。教者点拨有方,会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
1、点拨要能凸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了,
“新”、“异”的东西太少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例如《燕子》一课,有句子对比的练习题,说说原句和修改后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他们的回答,除了简单的几句话,再也没有别的。基本上“众口一词”,毫无“标新立异”。应该说,至此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如果教师让他们联系一下实际,用上些修辞方法,可以试着思考一下。他们就会想出一些其他的说法,比如:“读原句就象吃一道加了油盐酱醋的菜,色香味俱全。而缩减后的句子显得干巴巴的,没味道!”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这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言语功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点拨要能引导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对任何问题都要从多种方向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点拨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有一位教师在教《诚实和信任》一课时,抓住“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谈谈“无人知晓”的意思。一位学生说:“就是没有人知道的意思。”其实该同学已经答对了,但老师并没有忙于评论,而是点拨道:“能联系上下文,说出不太一样的来吗?”于是,第二个学生说:“和‘天很黑能见度差’相照应,因为很黑,所以没有人看见。”第三个学生说:“从而反映了‘我的美好品质’。”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思维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点拨要能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
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造想象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开放性优势。如在教学《大松树和小松树》一课时,有位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想象一下,小松树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它又会对大松树和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学生甲说:“小松树会想我应该跟大松树道歉,说以后不再嘲笑它了,会尊敬它。”学生乙说:“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对不起,说以后还是好朋友。”学生丙还说:“小松树还要感谢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以后大山爷爷有什么事,它也会帮它的。”这里教师凭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再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以及大山爷爷的形象,全开放性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求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课文所讲事物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再造想象,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学生创新的种子,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观念、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在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来的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李顺 《中国语文教学研究新成果全书》
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李德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第6期,《语文创造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