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加入WTO以来对我国金融业的状况及对策 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02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加入WTO以来对我国金融业的状况及对策 _工商管理论文
摘 要:本文从总结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分析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并提出我国金融业应对WTO的对策选择。
关键词:WTO; 金融业;混业经营
一、引论
自2001年的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已历时六年有余。六年来,加入WTO对我国的金融业方方面面带来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提供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它们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把新的经营理念、技术、服务、健康的管理带给了我们,促进国内金融业在经营方式、经营品种等方面的模仿,迫使我国的银行界改善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对我国的金融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二、加入WTO以来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提高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业,必然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竞争压力,推动我国金融业提高综合竞争素质和效率,加速我国金融业改革和服务的现代化进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就银行业来看,为了应对新一轮的竞争,通过整顿,到2004年9月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比年初下降4.39个百分点,增强了其竞争力。
2、促进了我国的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业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要按照国际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特别是要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原则、标准和方法进行经营管理。从而促使中央银行推进全方位和规范化的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从银行业来看,为了与国际接轨,银监会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 2004年9月末,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由年初的7306亿元增加到7873亿元;资本充足率比年初提高2.23个百分点。
3、有利于引进外资,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渠道。而且,一般说来,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入WTO以来,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全面的开拓,这将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
4、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迫使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会把先进的融资工具、手段带入中国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推动金融业的创新,有利于我们学习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2007年9月14日,央行宣布:“自2007年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另外,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此次加息成为2004年10月至今不到三年内的第九次上调利率,也是今年以来的第五次加息。从2004年10月29日起,央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我国朝金融市场化又迈进了一步。
(二)负面影响
1、巨大的竞争压力
外资金融机构以其资金、规模、网络的优势,构成对低成本、少风险、高效益的中间业务的抢夺;对大型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等优秀客户群的抢夺;人民币业务领域的竞争。外资金融机构将会利用其跨国经营的网络优势、创新能力与国内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群。可能的结果是国内金融机构的一批好客户被拉走了,而有风险、效益不好的甚至亏损的客户留在了国内金融机构。这主要表现在中资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的损失,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受到冲击。
2、国内金融业的优秀人才的流失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处于成本和本土优势的考虑,外资金融机构将会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而为降低经营成本,将会普遍采用人才本地化战略。人才的流失便意味着客户的转移,这对中国金融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银行三年来流失人才4503人,其中有62.4%的优秀人才流向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山东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短短一年内流失了350名骨干力量。
3、对宏观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的冲击。
这是因为,中国的外资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同国内的金融机构相比,它们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和约束较小,货币政策工具对外资银行的影响有限,比如再贷款、再贴现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窗口指导等政策性工具的作用减弱。
4、部分入世条款可能会造成垄断行为。
如我国要求只允许外国寿险公司以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且外资股比不能超过五成。但是,一些占有公共资源、带有垄断性质的国内大型企业,(如2002年9月成立的中法人寿,即由法国国家人寿牵手中国国家邮政总局组建),却试图利用公共资源或股东优势分享保险市场资源,纷纷与外资组建合资公司,从而获得超额经营利润,扭曲了合资保险的本意。
5、金融风险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
首先,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使用大量金融创新工具,这些金融工具既能带来收益,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其次,国内金融业的开放,使国内、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传染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因此,在我国原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到位的情况下,再加上入世后环境的变化,金融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混业经营
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分业经营,即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立而治,这虽然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但是,从加入WTO以来外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来看,她们在世界范围内经营业务几乎都是混业经营。如果不解决这一尴尬境地,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不利的环境。因此,突破分业经营的现有格局应成为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并且,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是世界性趋势,如日本于1998年4月实施“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开始启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2000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施细则〉》,全面推进银行混业经营制度。为适应金融业竞争的需要,混业经营可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保险和期货于一体,其优势在于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进行各种有效的投资组合。
2. 制度化、法治化
一方面,为适应入市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将会出台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我国金融业,促使我国金融业及早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还将会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或修改《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资财务公司法》、《外资金融机构法》等相应法规从而形成一套既与国际立法接轨,又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最终,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将从单一的“政府裁决”逐步转变为由WTO制定的“国际规则裁决”或我国的“法律法规裁决”。
3、国际化、市场化
加入WTO会打破中国的一些金融限制,这不仅有利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也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在国际化的竞争中成长壮大。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不仅要求在待遇上与国内金融机构一视同仁,而且包括管理法规的统一,以完善法律监管体系,从而加速了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和国际惯例的接轨。因此,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能够迅速国际化,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力的位置。
WTO以来,中国将努力逐步建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管理制度,一些主要金融资产价格将由市场决定,从而促进了利率等的市场化。中国今年的利率改革中,对利率允许下浮就是金融市场化的第一步。此外,金融政策更加透明化,也有利于市场化的发展。
4、兼并之路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银行成立时间比较短、规模小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所以它们在竞争中容易受到冲击。另一方面通过兼并重组,为银行增添了新的横向扩展的空间,还可以促使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募集资金,从而为商业银行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准备。如我国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正在筹备上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虚拟交易所的产生,对传统的证券交易所提出了挑战。因此,许多交易所已经实施了合并,结盟,改制和上市等改革计划,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市场化的进程,金融服务业将呈现出持续兼并的趋势。
5、金融信息化、金融创新发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适应加入WTO以来金融国际化的需要,金融电子信息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未来中国将建立金融数据通信网,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为全社会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结算服务;全面推广综合柜面业务系统、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等新型金融业务系统和金融信息服务系统;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开发并推广综合金融监管系统;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办公效率;建立金融计算机安全体系,保障银行业务应用系统安全运行。因此,为了金融电子信息化建设将以业务需求和金融创新为目标,完善金融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辐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超市”服务。
金融创新是一个很广的概念。这里,主要指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如电话银行、信用借记卡、代客理财设计、对外担保等新的银行产品会不断涌现,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高科技含量的新型金融工具也会引人瞩目。再比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资产证券化(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贷款证券化)等都在期待中产权制度创新。我们将再保持传统业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我国金融业应对WTO的对策选择
在2006年9月,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金融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后WTO时代的金融创新”为主题,立足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对后WTO时代中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演讲时提出,后WTO时代对中国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主要来自七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冲击和挑战。金融电子化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对中资银行传统手工操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二是新产品的冲击和挑战。如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代客理财、电子银行、银行卡等业务,对中资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产生重大冲击和挑战;三是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的冲击和挑战。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因而利润成倍增长,成本大幅下降,对中资银行依靠传统利差业务维护利润的状况将是一个重大冲击和挑战;四是体制的冲击和挑战。金融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要求商业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垂直的报告路线和矩阵式的管理,对中资银行经营体制将带来重大冲击和挑战;五是机构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单一机构面对产业、行业交叉的新形势,需要能够实现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六是观念冲击。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认识,以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不断革除旧观念,接受新理念;七是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的冲击。随着金融创新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监管体制如何适应,监管理念如何调整,监管手段如何跟进,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些冲击和挑战,中资银行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金融创新是中资银行的生命,是中资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有专家指出,以创新战略来推动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实现金融创新,就是要求金融体系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在金融体系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上有学者认为,后WTO时代的中国金融创新,由于其后发机遇,更多的或主要地是对国际标准的学习、借鉴和移植。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金融的创新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但是,处于转型与发展双重特征的中国特定约束条件使得金融创新的本身极具复杂性。在探讨中国的金融创新问题时,必须明确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及模式,并对后WTO时代金融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范式加以重点研究。
有学者提出,中国当前应着力推进商业银行业务的结构创新,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应全面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迎接结构金融时代的到来。这其中要掌握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的主导权和定价权,以债券市场为突破口扩大直接融资,为结构金融产品提供创新基础。政府要为金融创新做好法律、税收、会计、信用等方面的制度环境建设。此外,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来支持金融创新的基础建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1、利用WTO的相关原则和条款对我国金融业进行保护
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WTO的一些保护性原则和条款,对我国金融业实施适度保护政策。例如,可以控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和扩张速度。我们在审批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时,要充分考虑外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数量和规模,以确保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对外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和经营业绩等方面的考核来实行有效监管,达到适当控制其扩张速度的目的。再如,可在政策上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向不发达地区发展,以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地区性不平衡问题等。
2、健全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监管
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立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为适应WTO的需要,真正实现对外资金融机构规范化监管,金融领域应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国内与国际法律的接轨。如应该及时出台《外资金融机构法》从而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申请、资本实力、业务范围、内部管理、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处罚措施等作出明文规定,更好地保证了我国金融业的安全。
为了适应金融对外开放、金融整合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我国需要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以金融整合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为契机,建立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其它金融业务的统一金融监管机构,对现有分散的金融监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逐步解决监管重叠与监管缺位并存等问题,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推进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我国应重点加强和完善四个方面的监管:对跨国银行的监管、对资本充足性监管、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和对利率风险的监管。
3、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金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业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则是留住人才。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宿感;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建立起较为稳定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配置的制度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整套有效测度和绩效评估的技术指标和科学管理体系。留住人才并不是要制造人才流动的障碍,留人而留不住心是没有实际效应的。只有在人才的流动和竞争过程之中,积极地创造适宜金融核心人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我们才能发现和真正留住人才。
4、推进金融电子化、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和国际市场业务
金融电子化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金融业务自动化、金融管理信息化和金融决策科学化,最终建立集金融业务处理、金融信息管理和金融决策为一体的金融信息系统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适应金融创新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需要建立健全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继续推进电子商务及网上支付结算、网上银行、网络证券交易、网络保险等新型金融业务;建立现代化的综合金融监管电子系统和金融计算机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首先要认识到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的重要性,并建立一套严格、科学、行之有效的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管理考核体系,以促进中间业务和国际业务的发展。对此,国内银行业包括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应正视挑战,采取积极措施和对策,把握机遇,可以变劣势为优势。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