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论文致辞
  • 试论现代传播语境下的网络话语特征_论文范文​

    试论现代传播语境下的网络话语特征_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从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传媒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的共同特征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话语特征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话语的碎片化、可写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关键词:传媒话语;碎片化;可写性;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术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备忘录,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话筒、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1]。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主要是现代社会所公认的大众媒介意义上的传媒话语,即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及本文的核心第四媒体网络。 一、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特征 (一)话语的广泛性政治民主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传媒内部话语关系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由单一政治维度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多向维度转变的发展,传媒容纳并呈现政治、经济、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话语形式,根据自己的意图与模式给予改造和再组织。 这种话语的广泛性特征,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地理范畴以及社会范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话题与话语开放促进了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尤其对私人领域生活的渗透。一方面,鸡鸣狗盗的琐碎之事可以成为媒介向公众哗众取宠的工具,另一方面,对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的关注也成为以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话语的广泛性与开放在网络中表现更为显着。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更受到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二)话语的直观性消费经济下的媒介的视觉转向 市场经济严格说来就是消费经济。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其市场运行及生产行为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口号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和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当前我国传媒呈现出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这种消费主义倾向,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 正是在这种消费经济的影响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媒介的一个显着变化就是视觉形象(包括图像和活动影像)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的读图时代早已来临,电子媒体的影像时代也已到来。这表明形象已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此即媒介的视觉转向。 媒介的视觉转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力张扬,在形式上就表现为传播符号的视觉化。形式上的表现主要集中于文本形式的变革。报纸的彩版、大量的图片、耀人眼目的标题,电视技术的更新以及时尚、另类等元素的介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图片专题,都有利于形成视觉冲击力,刺激人们的消费欲。 (三)话语的世俗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提出,我国当代传媒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平民化色彩浓厚、凸现平民意识、表达对平民的关怀的新闻报道和节目,从以《第七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的兴起并形成规模效应,更加凸显了传媒话语的世俗性。这种世俗化的倾向以平民的内容为关注焦点,以娱乐化的手段制造话题,虽然备受争议,却也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普遍欢迎。 所有的传播行为都有两个指向:一是披露事实,告知情况的指向,一是传受双方相互交流、互动的指向。后一指向认为,传播是相互关系的协调,而非对立。这一指向使传播从权力话语转向身份认同话语,主要是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不是阶级身份的认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更强调情感、体验和娱乐。就连党报也从过去强调政党的声音,发展到现在强调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大多党报都将本地新闻放在了重要位置,本地新闻的数量在所有新闻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高达40%以上,报道的角度也有了新的解读。如报道城管部门的技术革新,不仅从官方的角度,更是从百姓的视角,看到了各种问题诸如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违章搭盖、油烟扰民等,都可以在短至数十秒内反映给监督和指挥中心。这就切合了城市化、市民化、个性化的需求。正是在关注世俗平民,报道世俗生活,追求世俗价值,表达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当代媒介在价值追求上更强调人在感性上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而实现受众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二、网络话语世界的话语独特性 (一)网络话语的碎片化 在传统新闻中,一个报纸版面或广电新闻栏目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往往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连续报道必须在不同的时间段以不同的文本样式提供给受众,客观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都割裂了新闻本身的内在联系,使动态的事件扭曲成静态的画面。这使传统媒体更重视新闻作品本身内部的组织,强调要素的完整。然而在网络新闻中,时间和空间统一在一起,各种新闻与评论的不断加入使新闻基本沿着事件的发展而成为变化着的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伴随着新闻的过程化,网络话语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网络新闻在追踪当前发生的事件时,往往以很短小的篇幅出现,它们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断,必须与其他报道联系起来才称得上有头有尾。如网络中的滚动消息通常是一句话新闻。彭兰认为,网络新闻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频繁的动态更新,容易形成新闻的‘瞬时化‘或‘碎片化‘:一些新闻在网站中转瞬即逝,事后很难查证;一些新闻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各个片断,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新闻事件的本质。 应该说,碎片化拆散了传统新闻的完整性,代之以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既是内容的不完整,也是深层意义架构的不完整。与传统新闻相比,新闻文本碎片化造成了更多的文本间隔、差异和矛盾,使传统新闻追求的意义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这就削弱了新闻作者对文本的控制,使受众在建立对事件的理解结构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另外,如果从互文的新闻报道网络的角度看,反而会观察到其丰富的一面。其实,碎片化的现象在电视新闻频道中也存在着。但相对于电视的瞬间即逝和线性刚力,网络新闻因为其异步性和海量信息,使这些碎片可以长时间共存。正如网络专题以超文本方式对信息的聚合。对照梵?迪克的假设性新闻图式结构,网络新闻可以说是将完整的新闻结构拆开,以各种方式重组,使文本间呈现出分裂又融合的景观。 (二)网络话语的可写性 在网络新闻时代里......一个重要的新角色进入到了信息传播领域:那些阅读、观看、利用新闻信息的人。由于参与信息传播的门槛已经完全消除,被采访对象如今有可能在报道中加入新的信息,新闻报道表面上是个已经完成了的作品,实际上却永远没有完成。网络改变了原本完整自足的文本观,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可写文本。在这一可写文本中,作者已死,文本是动态开放的网络,能指在各种互文中游移;读者获得了作者的地位,阅读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无限多元。 微博的流行,使普通网民更方便地成为了新闻的发出者。人们争先恐后的发表最新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意见,成为了新闻的生产力,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社会生存现实。具有网民特性的专职网络记者又根据网民提供的信息发掘新闻,将微博的信息融入到专业的新闻文本中去,成为开放的新闻的组成部分。 另外,网络新闻专题多姿多彩的超文本结构 彻底改变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结构,在文本构成上,不仅有文字文本,还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甚至影视文本,并且各个文本间及每个文本之中的词语、句子都能与其它文本交错互连。运用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专题实现了多种文本的平面组合和互通,构成一个有声音、图画、动画、影视、文字等各种传播介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信息网络形态,文本的互文特征在此得到很好体现。 (三)网络话语表述的自由化 比较传统媒体与网络话语的表述特征,网络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话语权力,话语的表述因而也更加自由与多样。正如前文所述,网络话语生产突破了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因而无论从话题的选择上,还是话语的具体表述上,都表现得更加自由、大胆。 一方面,各大网络媒体纷纷开设专题,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不仅是海量的信息,更有海量的文字,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文字顺序把相同的信息说出来,体现出表述的自由。在网易的滚动专题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标题不同,但内容一样的重复报道,并安排在同一个专栏之中,这种现象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中是不允许存在的。它出现在网络中,显得理所当然,并能强化这一新闻的力度。另一方面,在话题和语言的选择上,网络可以说包罗万象,体现出更为宽松的自由度。无论是高雅、严谨的书面语言,还是低俗、下三烂的口语表达,都在网络中得到集中而完全的呈现,这更是传统媒体中所不可能出现的。在对这种自由的把握中,人们各抒己见,平等对话,形成了一个众语喧哗的乌托邦世界。 总之,网络话语的种种特征形成了网络的独特文化,也就是说网络文化实际上是通过传媒话语生产、实践与控制而形成的。这种生产、实践与控制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其他形式的话语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密切关系,但仍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蔡敏.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 [2] 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

  • 高中语文课堂多元化导入的实践_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课堂多元化导入的实践_论文范文 【摘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设计,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精巧的导语设计,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然融入新内容,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有意无意出现抵制情绪,教学效果当然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 高中 语文 导入 多元化 实践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 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_论文范文​

    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_论文范文 [摘 要]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作者外出听课学习、深入全旗一线教师的课堂,对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多样化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改的关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 初中; 历史; 课程改革; 教学; 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为2009年即将进入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 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 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 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 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 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 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 运用“均衡理论”探索高校职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_论文范文​

    运用“均衡理论”探索高校职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_论文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职称评审工作都结台学校自身特点,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职称申报与评审办法,有些高校还引用科学计量学的指标和方法,建立了职称评价指标体系,使高校职称评审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用均衡理论分折高校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1.指标体系的评价要素设置过于简单和模糊。按照均衡理论的要求,作为一项评价制度,其评价要素的设置应涵盖所有评价内容,且要素之间要实现最佳组合。现行的高校职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政治素质与工作态度;第二,实际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第三,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第四,学历和资历 实际在职称评价中,往往只注重了第三、第四方面的评价+而对第一、第二方面的评价则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硬(学历、资历)、两软(真实水平、工作业绩)的现象,未能实现各评价要素的最佳组合,导致有学历、有资历,但业绩平平、水平一般的人容易达标,而学历、资历差一些,能力、业绩较强的人却难以人围,容易造成论资排辈的倾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2. 评价要素的量化赋分不尽科学合理。按照均衡理论的要求,各评价要素如果不能科学合理的反映一定的量,它就失去了比较的客观基础,因而也就谈不上各评价要素之间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在高校职称评价工作中往往只重视教学与科研的数量要素而忽视了质量要素在实际评审时,教学与科研的质量要素只能凭评审者的主观意志决定取台,确定高低,难以体现职称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3. 陈旧单一的表头方式欠缺科学性。目前高校在职称评审表决时,多采用定性投票,投票人只有同意、不同意和弃权三种选择,因而导致评审工作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影响了评审的质量,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现职称评价工作的最大效用化,是职苇If改革工作追求的目标,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用均衡理论的观点分析,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均衡理论中的边际效用原理.台理设置指标体系的评价要素。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是指在所消费的物品中增加一单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或者说,它是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多(步)消费一单位物品或劳务所引起的总效用或总满足的增加(减少)数。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其评价要素数量有其内在的客观要求,当设置要素数量恰好等于其内在要求量时,就能为实现评价效用极大化提供基础依据;如果所设置要素不能反映其内在要求量,就谈不上实现评价效用最大化。因此,在设置职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时,要充分体现边际救用原则,力求使所设置要素最大限度地宴现其局延性.并涵盖职称评价项目的所有内容。为此,高校设置职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起码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表现,包括道德品质、教风师德、敬业精神、责任感、事业心、创新意识、团结共事精神、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业务水平和能力,包括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发挥情况、业务水平提高和知识更新等方面的情况;工作实绩及贡献,包括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完成的科研工作数量及质量,担任行政职务情况、获得的荣誉称号等;资历,包括学历、专业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等。此外,还应设置些个别考核评价项目要素,如反映教师业务水平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考试,外语水平考试以及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等,力求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为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莫定基础。 2. 科学台理地确定评价要素分值.为实现评价效用的极大化提供依据。有了评价要素,而无确定的要素分值,或各要素分值之间不能形成一种均衡的比倒关系,实现评价嫂用的极大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职嚣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之后,赋分就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因为其结果对教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例如,某一要素分值超过实际价值,教师就会对该要素格外关注;相反,价值被低估的要素将会受到冷落。科学合理地确定各评价要素的分值,并使之形成一种均衡的比例关系,是建立科学的职称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关于评价要素的赋分方法,科学计量学有关着作中介绍了多种,但由于各高校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投有一种方法能完全适用于哪所高校。因此应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有关方法,花大力气研究教师职称评价要素的赋分方法,减少随意性,增加科学性。 在研究教师职称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要素赋分时,下列问题值得探讨: (1)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职称评审是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认定,水平需要一定的数量作为前提,但是,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是用数量可以堆砌的.必须有一定的质量,对于学术水平来说,成果质量比数量更为关键。因此,科研成果的数量分值和质量分值不能作简单的转换,应当分别规定一个最低分值线,若达不到质量最低分值线,数量分值再高也不能进八评审范围。 (2)教学工作量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教学工作量容易统计,而教学效果则难以考核。现在高校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教学分值的鞍为普遍的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教学工作量的多少确定教学的基础分值,然后采用学生评价为主,结台学校职能部门与本单位同事的评价给课程评定级别,确定质量系数,基础分值乘以质量系数即为教学分值。这种方法还是一种量的转换办法.最终结果还是以教学工作量取代了教学效果,没有考虑到把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独立的评价要素。如何处理教学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的确是高校职称评价与考核中的一个难题,但是,对于像教学效果评价这样具有导向意义的问题更应该加强研究。只有寻找到既科学又可行的方法,教学效果才可能真正进人评价指标体系。 "" 1"

  • 德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症结与策略_论文范文​

    德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症结与策略_论文范文 一、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中国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有些德国教师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德语课堂教学的方式就像是一条单行线的道路。这种课堂教学最严重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说话的时间,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而且中国的教师通常以课本为中心,以致教科书在中国的课堂上有着权威地位。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书本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通常会将一大半的课堂时间,用来解释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 德语课堂教学的安排,基本都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几乎从来没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安排一堂课或课堂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德语教学法,通常只注意到一种形式上的语言知识,而语言的交际能力往往被忽视,这样,很多学生听与说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又直接导致了学生创造性与独立性的缺乏。 2.德语教材的编写与目前的教学形式不相适应德语专业的教材编写,有时候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高校德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有的还是十几年前所编写的,缺乏对形势的适应性与实用性。而外语教材是有时效性的,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有些教材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许多德语教材面向的都是德语通用型人才的培养,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对于今后从事不同职业方向的人,有时还必须再进行一段时间与其职业相关的专业德语知识的培训,而这方面的德语教材又十分缺乏。 3.全新教学法的采用与高校德语教学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中国的德语课堂教学也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许多学校也在尝试进行德语的教学改革。有些教师己逐渐开始在教学中运用以交际为重的教学法,德语教学的听说法和视听法也正在逐步得到采用。 但在大多数学校,越来越多的新教学方法在被采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往往只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比如:这几年许多高校都在推行探究式教学法和自主学习,这应该是素质教学的一种,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但是,如果只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为目的,为探究而探究,那就是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误区。个别教师上课时讲得花里胡哨,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对德语教学来说却没有任何帮助,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现在中国高校的德语专业学生,进大学时几乎都是零基础的学生,大学四年时间要掌握一门全新的外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课堂教学的时间就显得尤其珍贵 如果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占用很多课堂教学的时间,就势必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这些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如果完全不讲解课文的语法和词汇,学生反而很难对课文中出现的复杂的语法现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4.应试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矛盾冲突现在,有的学校的德语教师自始至终都把学生通过专四和专八考试作为德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工作和唯一目标。这样,虽然有的学校专四和专八考试的通过率都很高,但是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 这对于今后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使用德语的能力和适应性帮助并不大。 二、对德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学习德语的主动性不够很多学生选择学习德语,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德语或德语文学。多数学生都是出于一种找工作的职业原因。比如希望学了德语将来能进机关或公司做文员,能当一名翻译或从事涉外的导游等。也有的则是因为父母要他们去选择学习德语。至于高校外语系里,二外选学德语的学生,通常只是因为学校有这个要求,或者只是为了积累学分。 近几年来, 由于德语专业的扩招和新设德语专业的学校增加,市场对于德语人才的需求已明显供过于求,这对于学德语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多数学生学习德语的动机本来就和自己的兴趣无关,因此学习上就更没有主动性,也缺乏自觉性了。而且,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确实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精神,德语的实际应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 2.德语教材编写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德语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现在像德语这样的小语种教材,其组织编写与出版都存在着问题。由于编写一本新的合适的德语教材, 同编写一本英语类的其他教材一样,需要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而德语教材的销售量却相对要少得多。因为这类教材的总体销售量比较少,所以出版社就没有积极性去组织各类德语等小语种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对于出版社来说,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所以德语教材的更新也无法像其他教材那样迅速。 3.德语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教学的积极性目前高校的德语教师,大多都是原来德语专业的学生,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站到讲台上来,几乎都没有经过任何关于教学法和教学论的培训。尤其是许多年轻教师,特别缺乏德语教学法方面的知识。虽然对德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已开始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重视,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针对德语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这类机构。一方面德语教师需要教学论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中国又缺乏这方面的师资。 目前在德语教师培训方面,歌德学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歌德学院所做的一切,尤其是所介绍的课堂教学法,有很多都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中国德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德国人的有些教学方式,在中国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并非都是适合的。 除了缺乏对德语教师的专业培训外,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前德语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普遍缺乏。它体现在许多德语专业的教师上课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备课,这实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一次歌德学院的培训中,一位德国教师和中国的德语教师讨论应该如何上好德语课,教师应该如何备课等等。结果在场的一位中国教师说: 老师,您说的这些其实我们都知道,只是如果我们每次课都像您说的那样去备课,那我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上其他的课。他的发言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认同。因为中国的教师一周都有很多的课,而且有时候还是很多不同的课程,都需要分别备课,如果每门课都如此投入,根本应付不过来。 4.教师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有的德语教师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所以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把中学的教育理念用在了大学里,对高校德语学生也推行应试教育。以致他们始终把专四和专八考试作为他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因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作为一名德语教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习最新的教学法和教育学理论,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学生的语言教学方法,使我们高校培养出来的德语人才,真正成为这个社会需要与适用的人才。 具体的建议与对策是: 1.由国家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专门力量,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语教学法》和《德语教学论》,改变中国德语教学至今仍没有整体理论作指导的现状。 要总结和推广目前各高校中现有的德语教学经验,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放在德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在德语课堂教学中,适当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精神,对现有的德语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2.目前,教育部外语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国范围的针对德语青年教师的教学法与教学论的培训。这一培训对于目前我国青年德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个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长期对德语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德语师资培训和师资质量提高的问题。 3.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材编写应该更加强调其实用性,而提高阶段的教材应该更加强调其多样性。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专门编写一些与多媒体教学相配套的不同类型的适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德语教材。另外,还可以用中文编写~ 些供德语专业学生学习的、有关德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或辅助读物。在教材编写与出版方面,必须由国家来加大相应的投入,尤其是要资助小语种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4.制定新的政策,调动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要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发言权,学校要真正把教师的教学问题,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要把对教师科研方面的考核,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中来。 5.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固然值得推广,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这种方法,一定要具体课程具体分析,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德语专四和专八考试虽然重要,也确实是考核考查的一种办法,但它不应该作为德语教师唯~的关注点,并贯穿于整个德语教学的始终。德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把培养社会上真正适用的各类德语人才,作为德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 中国油画风景的材料与技法演变_论文范文​

    中国油画风景的材料与技法演变_论文范文        中国早期油画风景的发展与当时中同画发展现状有其网缘关系。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油画风景。中国画在世界上有它独一无二的地位取决于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特有的国画材料如绢、纸、笔、墨等,造就了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同画中墨分五色,用矶渲染,青绿点苔,可见古人很早就十分关注材料的艺术语言。早在隋唐时期山水风景画就有金碧山水和破墨山水之分。唐宋以后山水风景画更是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中国人特有的哲学和文化根基,尤其是在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文人情慷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景画山水画。而油画风景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其材料与技法的运用对于国人来说显然是初触之稚。加之当时的社会现状与中国画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导致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尤为显得缓慢。旱期写实油画风景画材料与风格成因清朝时期政府一向视夷邦民族的科学文化为异端但在被洋人竖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对两方科学文化才略有清酿。此时,东西方力量的对比早已不在一个天平上了。由于在国际上地位的丧失,中闹剧白不能与两万绘幽相Ut;故。如果说清朝中期人们看待郎士宁用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同画填进的西方元素还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那么当时西方绘画对中国本土国画的冲击已经是任何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所无法回避的了。当然,郎士宁的绘画不能完全视作中国油画风景的正式开端,但无疑是对后来中同油画风景的出现起到一个必要的铺垫。中间油画风景的真正兴起是自清末开始,与中国画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康有为最先关注到了中国国画地位衰落的问题。他游历两欧啕观摹r许多欧洲大师的作品,对其逼真写实的油画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认为中国自唐宋之后中国画丧失写实自然地精神,过于走向笔墨趣味的玩开. 难以竞争过西方美术。对于清代绘画的同循守旧,康有为提出了合中西而为副学新纪:必须用西方写实绘画去改良中国国《这种科学美术的观念导致f中国近现代油画的写实趋向。在这样一种思潮的影响下,汹画的引进自然只会关注写实的描绘时的画家只关注了油画本身的形式语言而忽略F对两方汹画材料本身进一步的深入探索,致使油画语言在中同发展的单一化和忽视作品与质量关系的研究。当时中国风景向主要偏于吸收印象派的写实技巧并以欧洲学院派为画正法形式的追求,画家对两方绘画材料广泛的拍探究。现代画家李铁夫、李毅士、李叔同、冯钢百等是中同最早学习西方油画的中国画家。据称,李铁夫是第一位去西方学习油画很成功的画家。他先入美国,随美国画家W.M.蔡斯和丘沙金学习油画,后又去英国研习油画。李铁夫也主要受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一些油画风景画主要以写生为主,油画本身的风格、材料、形式较为单一化。徐悲鸿是康有为的门生电作为后来巾同写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在学习西方油画的问题上,更主张走写实的道路。他所提倡的写实主义美术思想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影响,也同时主导了后来副坛的写实风格创《风景》( 1936)、《鸡足III寺院》(1942)、《银杏树》(1943)等.他带来的是从法同巴黎学习到的西方学院派风景愣式l困l法。徐悲鸿的油画风景画讲究中两融合,其立足点是有着严格透视的两方传统的写实学院派。就其作品本身大都是在接画法气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占今最致意于画色。达·芬奇殆太罩精明暗,不肯如恒人以精色敷有光处,层次既多,如油如色,互起一种化学作用,历久淡处失其彩。普鲁东则冈敷画底太厚,上面画干时,底尚不干,而外层绘时色太薄,干殊宜。逮最初敷底色干时.画面必裂,愈干愈裂、初未计及也。从技法层面上说.徐悲鸿的这一观点使他选择了油田l的直接画法.这是后来中同油画长期以来只关注对自然的直接写生与油画技法的在接l回i法原因之一。同样,刘海粟的画风基本是印象派的写实风格. 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散点透视阁式.开始用中同圆的观念来改造从两方学来的油画风景画,中两绘画的精华,在我的创作中得到完美统一。海粟作于1922年的《北京前门》就已绎显示出了油画风景画民族化的端倪。作品除吸收印象派的色彩表现于法外,线条粗扩,用笔大刀阔斧,古朴庄重。其后的不少画黄山的油画风景画在H5黄山云海》等作品除了用笔大胆外,颇有东方国画的味道义具有西方的表现主义画风。但同样他的大多数作品在油画的笔法与色彩上关注较多。颜文梁的汹画风景画更是如此,如《浦江返航》、《傍晚灯光雪影》是继承了典型的印象派莫奈、毕沙罗外光写实的直接画法。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始了与同属社会主义工作的前苏联展揽。文化事业的交流和学习。美术界采用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中同油画的专业化,由此培养了大批画家,苏联风景的油画模式开始在中国扎下深深的根基。这种模式以学院派方法为基础,融入了印象派的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留学苏联归来的肖峰、全山石、李夭祥、张华清,徐明华等把这种苏派油画风景传播到全国各地,主导美术界苏派印象派写实画风与技法近兰十年。苏派风景提高了中同油画家对风景写实的技巧,但也造成了中国油画风景材料与技法陷入单一相因的案自之中。

  • EMBA论文答辩时间_论文范文​

    EMBA论文答辩时间_论文范文 很多高级管理人员在EMBA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重点放在论文内容的准备上。其实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想要在EMBA教育专业论文答辩上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成绩的话,关于论文答辩的时间是一定要考虑的。 每年同期同班的参加EMBA论文答辩的高级管理人员人数是比较多的,但是论文答辩的总时间是有限制的,因此分配给每一个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论文答辩的时间也是有严格限制的。相信这一点,高级管理人员在参加论文答辩之前,你的导师应该会提到这些。 而且站在EMBA论文答辩考官的角度来看的话,如果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没有时间观念的话,那么在事业上的发展肯定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对于这类高级管理人员,即使是在后期参加答辩的时候表现比较优秀,最终的考试结果也不会很理想。 提到合理控制高级管理人员论文答辩的时间,关键主要是在高级管理人员的自我论文叙述以及总结上。 论文叙述 高级管理人员在进行论文简述的时候,关于时间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最好是能够把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间,不能超过十分钟。而在这几分钟时间里,高级管理人员要把自己应用到的知识点以及技术都清晰剪短的叙述出来。 论文总结 高级管理人员在进行论文总结的时候,应该要把自己的重点放在自己在参加这次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点,以及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样进行解决的。关于时间的控制,最好也能控制在五分钟以内。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能够合理的控制论文答辩的时间以及节奏,那么在参加EMBA毕业论文答辩的过程中,肯定是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成绩的,最起码顺利的通过该院校的论文答辩考核;那么你就离EMBA学位证更近一步了。

  • 新公共管理视角的中国财政支出之实证分析_论文范文​

    新公共管理视角的中国财政支出之实证分析_论文范文       提要: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政府机构及公共财政规模的有限化和缩小化已成为逻辑上的必然趋势。基于此,结合协整分析思想构建中国财政支出模型,对中国财政支出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实证结果发现,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下,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近年来正在逐步走向优化。针对现实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中,有必要将新公共管理理念纳入视野。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国财政支出;实证分析 一、问题切入滥觞 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以全新的思路引发了公共部门管理全方位的实质性变革,并且以不可抗拒的迅速、姿态席卷了整个世界。可以说,目前几乎全世界范围内的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成就,都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是这场运动的阶段性结果。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质是行政管理改革,而公共行政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联动关系:一方面,公共财政收支是整个行政体制得以运行的经济基础,没有财政支持政府就无法实现其各项职能;另一方面,公共行政各项职能的到位履行,尤其是资源配置职能的有效实现,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的规模与结构,而且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新公共管理运动引发的行政体制各个层面的改革,也自然给公共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政府经济职能的优化及运行机制的调整,尤其是对于政府规模的限制。 中国学界20世纪末开始关注世界新公共管理运动,并不断深入介绍和研究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动态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对新公共管理认识和思考的不断深入,国内学界自然而然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讨中行政改革能否及如何借鉴该模式。而当时正处于中国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酝酿时期(我国于1998年底正式提出公共财政的改革目标模式) ,决策者和大多数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是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注意力集中于公共财政建设本身;加之学界尚没有揭示中国公共财政框架建设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相关性,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部门实践中深受瓦格纳定律及其理论的影响,存在着对提高财政两个比重的误解,各级财政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的片面认识,并且财政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探析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经济发展与财政规模变迁的规律,已成为理论发展和实践进步的客观要求,对于深入探索中国公共财政建设走向意义重大。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公共财政规模受限的规范分析 新公共管理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否定,重新厘定了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关系,主张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非划桨,认为政府职能主要是进行宏观方面的掌舵,而具体的划桨职能则可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完成。换言之,新公共管理倡导在特定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主张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力量的作用。总结来看,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对政府职能有针对性的大规模卸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公共财政规模的缩减,具体分析路径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首先,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政府经济职能的优化直接限制 了政府机构及公共支出规模。本着市场效率天然的优于政府规制的理念,新公共管理倡导在政府规制在经济领域的退出,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放松规制对政府经济职能进行了优化,直接导致了政府规制成本的大幅度缩减[ 1 ] 。同时,新公共管理还将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民营化改革作为政府的重要举措,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出售或并购、补助和凭单、政府淡出等多种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不仅减少了相应领域的政府雇员人数,而且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第二,新公共管理通过实施公共人事制度改革直接缩减了政府机构及财政支出规模。与传统行政模式下采用僵硬的人事制度不同,新公共管理推崇弹性人力资源管理,重视提高在人员管理及其他人事环节上的灵活性,主张采用私营部门弹性管理制度并按功绩制晋升[ 2 ] 。这不仅有利于促使公务员更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降低行政成本的直接效应。加之同时政府预算制度也在变革,零基预算正在取代传统的预算方式,政府预算不再以惯例和权力为标准,而是以需求为导向,官僚的预算最大化行为必将被逐渐遏制。 第三,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分权化改革间接限制了政府机构及公共支出规模。新公共管理对传统以官僚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提出了批判,针对官僚制的传统弊端,提出了分权制改革路径。分权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建立决策与执行分开的执行局实现,其基本的做法是把原有的大部中的负责执行的部门独立出来,成立执行局,实行经理(首席执行官)负责制。执行局拥有人事自主权与财政自主权,对执行采用合同式管理,承担具体政策执行与提供服务职能,集技术性、专业性、监管性和服务性于一体,业务相对独立,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序列但归口政府部门管理[ 3 ] 。分权制改革有效缩小了官僚机构的规模和集中化程度,改变了以往的机构庞大、职权交叉、部门林立、责任不清的状况,对财政规模限制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第四,新公共管理通过公共产品供应机制改革间接限制了政府机构及公共支出规模。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公共产品(服务)市场化,提倡公共服务供给者多元并存,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私营机构和其他各类非政府组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部分取代政府机制的作用,强调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使用,从而追求公共服务的最佳供给[ 4 ] 。 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将自身从不必要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这些措施毫无疑问将有效控制和降低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 除上述四点之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是导致财政支出大规模缩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此,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政府机构及公共财政规模的有限化和缩小化已成为逻辑上的必然趋势[ 5 ] 。在公共财政建设和优化的进程中,必须将这一特殊背景纳入分析框架。 三、中国当前公共财政变迁的实证分析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考察中国公共财政规模及结构的变迁,数据选取的起始年份应该为1994年。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从1994年正式实行分税制开始,中国的宏观经济体制的市场化特征才从实质上更加突出,并且发展到现在一直具有连续性。因此,在相关分析中1994年往往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同时,所有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财政年鉴》,鉴于2007年在财政收支科目实施了较大改革,特别是财政支出项目口径变化很大,数据与往年不可比,因此实证分析的数据终止年份为2006年。另外,关于具体指标的选择,考虑到是实际的财政规模,因此选取的是财政支出指标。 

  • 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刍议_论文范文​

    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刍议_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高等数学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现在各种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建设,高等数学作为一个传统学科,必然有其历史留下的弊端,尤其是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就能迎刃而解。高等数学的课程改革主要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实践应用为突破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 高等数学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年以来,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各学科发展和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而这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实施与数学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目标,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能力等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教材的选择上看,目前国内的高等数学教材千篇一律,改动的地方少而又少,有些理论和观点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因此这样的教材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掌握和了解数学的最新动态。理论过时还在沿用。这样学生掌握不到最新的知识,因此学起来非常被动。另外,从学校的教学改革上,数学的教学内容和计划课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常年都是一样的东西,知识的陈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采用什么培养目标和手段教学。尤其是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中的岗位培养目标是这几年新提出来的。就是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些年一直是热点问题,也是各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里的工与学是相关联的,工是手段,学是目的。周济部长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和专业课相比较而言,基础学科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造成同一个老师讲课,同一个教室听课,有的学生意犹未尽,有的学生不尽如意。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增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教师大量时间反复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项目教学模式,把高等数学分为两个项目:基础项目和专业实践项目。基础项目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讲授的是最基本的内容。专业实践项目应是由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确定,同时参考其他系的专业教师意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比如,工民建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和识图、画图相关的数学知识,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计算类的数学知识。这样,数学水平不一样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基础项目或专业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专业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和专业、毕业岗位联系紧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的目的就可以实现。 3、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学一直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一本书一只粉笔加一块黑板,而且教师一言堂,以自我为中心,在黑板上不断进行演练和计算,忽视学生的感受,本来高等数学就有些枯燥,极易造成学生不愿听讲,这种方法更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的培养。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 3.1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数学模型的教学、数学竞赛,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投影设备,可以让数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克服枯燥无味的缺点,加深学生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这里尤其指出的是数学建模大赛。它的创立为全国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宗旨是: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该竞赛每年9月(一般在中旬某个周末的星期五至下周星期一共3天,72小时)举行,竞赛面向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不分专业。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数学建模大赛已成为现代高等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手段。 3.2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以前我们认为高等数学和中小学数学一样,就是大量做题,离不开书本,我们恰恰忽视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学会应用,在实践中培养数学意识。需要教师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例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首先,结合数学基本的知识,应用AUTOCAD绘图软件,进行绘制图形,然后,进行加工计算然后固定毛坯材料。 总之,高等数学的改革终究是为了一个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怀远.数学价值的多面性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杨骞,涂荣豹.数学教育的价值与数学教育改革[J].学科教育,2003(2).

  • 有关计算机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对比试验_论文范文​

    有关计算机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对比试验_论文范文       教室授课与机房授课这两种教学形式的选择问题 仅是计算机动画设计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许多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2-3]。为此,笔者在20092010学年第2学期结合计算机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对这两种教学形式进行了一次对比教学试验,以观察比较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的优劣。 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由于新旧教学大纲的交替,出现了计算机动画设计同时对两个年级的学生开课的情况。根据学校2004年版的旧教学大纲,计算机动画设计的教学对象为计算机2007级l、、3、4班;而在2007年版的新教学大纲中,该课程更名为三维图形设计,改在第四学期开课,教学对象为计算机2008级1、2、3、4班。两门课程名称不同,教学对象的年级不同,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基本一致,且都由笔者代课。这给我们的教学试验提供了条件。下面我们就对此次对比教学试验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 对比试验的设置我们按照该学期计算机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教学分成了两个对比试验组:教室组和机房组。教室组教学对象为计算机2007级1、2、3、班,共67人,其理论课教学在教室进行;机房组教学对象为计算机2008级1、2、3、4班,共70人,所有课程都在机房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教室组与机房组的计算机动画设计学时都为40学时,每周4学时,20学时理论教学,20学时实验。两组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基本一致。理论教学中介绍三维图形和三维动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讲解三维图形建模和动画制作的各项基本技术;而实验内容包括一系列练习基本技能的小实验和个大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对于理论教学介绍的每种动画技术,都会安排宵~2个小实验进行练习,而最后的6个综合性实验则由易到难,练习学生对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的对比安排对于教室组,前20学时为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后20学时为在机房进行的实验课。练习基本技能的小实验是在前2O学时的理论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以课下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完成的,而6个综合性实验则集中在最后的20个实验学时中完成。 对于机房组,理论课是在机房进行。由于理论课和实验都是在机房进行,因此理论教学与实验基本是穿插进行。当讲解完一种动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技能后,就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小实验。最后当主要动画技术都讲完后就集中进行6个综合性的实验。 评价指标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的考核成绩。本课程的考核由两部分组成:期终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期终成绩为6个综合性实验的评分;平时成绩为平时小实验+考勤的评分。考核成绩以五分制来计。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还设计了学生自主性、提问难度和实验动手能力三项主观指标以及综合性实验的完成率这项客观指标。 三项主观指标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抽样打分,之后统计而来,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于提问难度来说,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大都是教师已经讲过的最基本的操作问题,那么就评为一般或较差;、如果问题有一定难度,并经过了自己的认真思考,就可评为好或较好。除以上评价指标外,我们还对两组的教学进度进行了比较。 对比试验的结果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除平时成绩这一项基本持平外,教室组的评价明显好于机房组。在综合性实验的完成率上,教室组也明显优于机房组。图给出了两组完成6个综合性实验人数占各组总人数百分率的对比情况曲线图(统计数据中剔除了许多明显抄袭完成的实验)。从图中看出,教室组超过70%的同学都完成了6个综合性实验,而机房组只有30%的同学能够完成全部6个综合性实验。两组都按时完成了所有授课内容。机房组在理论课授课时需要在课上留出一定时间供学生练习,这减少了教师讲述的时间。但相比于教室组,由于其可以边演示边教学,学生相对来说能更快地接受教学内容,使得教师讲授更为容易,相对来说节省了讲述的时间。 试验结果的分析教学对比的试验结果与我们事先的预期相差较大。我们预期机房教学与教室教学各有优势,两者在各项指标上应互有高下,差距不大。但没有想到教室组在主要指标上都占据了较明显的优势。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仔细观察,我们认为造成这种试验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室授课在课程实验上比机房授课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进行练习基本技能的小实验时,教室组采取了课下作业的形式,即让学生自己课下完成实验。这样做看似缺少了教师的在场指导,但却逼迫学生必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来完成实验。这造成的现象是,课下总有很多学生就上次布置的实验来主动问问题,许多问题都是他们在亲自动手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旦解决了,他们往往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喜悦感;而学生之间就实验问题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显然,经过自己思考和努力的实验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基本动画技术。在后来进行综合性实验时,教室组学生由于具有很好的基础, 能够迅速进入综合设计阶段。相反,机房组教学中,学生是看着老师的演示学习的,老师演示完后就布置实验,并要求在课上完成。 这样学生有问题可以在机房中直接提问。这看似方便了学生学习,却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很多学生只要有一点儿问题就会提问,而很少能够自己沉下心去主动思考,主动钻研,缺乏独立完成实验的锻炼;而且学生总是急于在课堂上完成实验作业,往往对问题不求甚解,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这使得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掌握非常不好。在后来进行综合性实验时,机房组学生陷入了对基本技能的重新学习之中。许多学生重新问起了有关基本技能的操作问题,大量时间浪费在了补课上,严重影响了实验进度。 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教室组学生在自己主动思考下完成了实验,有一种独立完成设计作品的成就感,能够更好地激发其对动画创作的兴趣;而学习兴趣则使其具有了更强的学习主动性。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机房组学生成就感较弱,兴趣也不足。在进行综合性实验时, 由于碰到了太多的基础问题,使许多学生感到难度太大,失去了兴趣而完全放弃。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并非否定了机房教学的优势。 事实上,在机房授课中,我们观察到学生确实能够更直观、更快地理解操作技能,这使教师更容易达到讲授目的。我们相信,如果教师能够在机房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学生行为加以引导,激发其主动性,将有可能避免此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充分地发挥出机房教学的优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这次针对教室授课和机房授课两种教学形式的对比试验结果令人深思。试验结果及本文的分析表明:教室授课虽然缺少了教师在机房的演示和直接指导,却由于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而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固然重要,但也可能对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学习中最主要因素还是学生的主动性。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主动去思考,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学于段越来越先进,这显然对教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先进教学条件的优势,并避免其所带来的副作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只是对机房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初步试验和讨论,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对如何克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所带来的负作用这个问题的探讨。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不记笔记,但记笔记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可训练其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又如:使用计算机写作的优点自不用说,但其负作用是使现在的年青人的书写能力明显下降。本文可以作为‘个抛砖引玉之举,以期引起更多教育界同仁对类似问题的关注与探讨。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