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经济学菜鸟
4375 10

[其他] [转帖]一篇被”留中不发”的座谈会书面发言 [推广有奖]

  • 3关注
  • 4粉丝

大鸟

博士生

5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674 个
通用积分
29.3781
学术水平
20 点
热心指数
24 点
信用等级
14 点
经验
5642 点
帖子
281
精华
1
在线时间
14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25
最后登录
2023-11-2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说明: 2007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我在会议前约三周收到邀请信。由于早已答应参加另外一个国际会议,我复信说明不能与会,但将在会前寄送一篇书面发言。11月5日回到北京,才得知“由于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很重视这篇发言,要专门研究”,发言稿被“留中不发”,束之高阁。现在过去了50多天,尚未见到“专门研究”的结果。我决定把它公开发表,请大家批评。
  


书面发言
郝柏林
2007年10月29日


由于早已答应到新加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我无法出席这次通知甚晚而且日期完全重复的讨论会。恳请会议组织者把以下书面发言分发给与会同志,请他们批评指正。
  

2005年7、8月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的监督委员会发布了四份通报,点名或不点名地揭露了19起基金申请中的不端行为。新华社的一位记者给我发来电子信,要求采访。事实上,我是从这位记者的来信才得知这些通报。在互联网上读完通报之后,我给记者回信说:“我不准备就这些小苍蝇发表意见;现在的问题是要抓科学界领导和ZF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写下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准备了有名有姓的三件事。这位记者显然很明白自己的“边界条件”,回信曰“谢谢”,采访一事就此了案。
  

当前我国学术界中的不端行为确实相当严重,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然而,问题的根源不在下面,而在上面,在于科学界领导层和有关部门ZF官员的作风与行为,在于研究资源分配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在于科学政策和“评估”体系的误导。
  

科学界的领导和ZF官员不能仅仅以不从事不端行为来要求自己。他们应当比一般科学技术工作者更严格地律己,在学术作风上做出好榜样。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某些科学技术界领导人和ZF官员恰恰在做出不好的榜样。不首先端正高层次的学术作风,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在基层树立正确的学风。
  

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都需要全心投入、亲自做实验或做推导计算,需要长期地、连续地、反复地静心思考。目前在中国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而整天飞来飞去,出会入宴的科技“领导”和“首席”们越来越多。那些实际上无法坚持做学问而又要努力维持“科学家”面目的官员,才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真正根源。科学技术领导部门急功近利的“量化管理”则从制度和政策上加剧了这一状况。
  

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这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现任领导,从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统计(如有必要我可以提供全部论文的清单):
 




当我向院士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说:“论文署名问题国外也没有解决,我们准备组织软课题加以研究”。诚然,署名当否的“微观”界定很难,即使把作者们都请来,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容易弄清真相。然而,一年52个星期出51篇SCI文章这样的“宏观”表现,对于任何真正做过研究、写过论文的科学工作者,不需要任何调查即很明白。科学界的上层领导如此,怎么能带出下面的好作风呢?
  

我们有一些部委级甚至位置更高的“领导”,不做任何组稿和写作的辛苦劳动,却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内甚至国外出版的书上。这种“吕不韦式”的著书,在科学界以外应如何看待,我不想评论。至少,在科学界内这是不应容忍的占有他人劳动的行为。
  

有些人在担任科学技术领导部门或研究经费管理单位负责人之后,仍然不与自己原来的单位脱钩,仍在为原部门争项目、争经费、仍在保护它们在评审或评估中获得高分。管理部门的某些中层人员到基层不是调查和服务,而是颐使气指、把人民血汗支持的研究项目作为自己的“领地”和上升的阶梯(出了问题则与之完全无关,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造假事件就是近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自己的工作人员有详细的关于“利益冲突”的规定(NSF Manual Number 15.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Standard of Ethical Conduct, Last revised July 2007.),许多那里明文禁止的事情,在中国则是“办事规则”。建议有关部门把它翻译出来,发给从部委领导到办事员的全体干部,看看对我们有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如果到会,我还有更多的话。“书面发言”就此打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2 19:18: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留中不发 座谈会 Interests Conflicts interest 郝柏林 学术不端

菜鸟不菜
沙发
cloundsky 发表于 2007-12-22 19: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深表同意

使用道具

藤椅
cloundsky 发表于 2007-12-22 19: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但恐怕积重难返,外国也这样,还是中国体制下的产物

使用道具

板凳
cloundsky 发表于 2007-12-22 19: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这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位现任领导,从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统计(如有必要我可以提供全部论文的清单):

年份
SCI文章数目
年份
SCI文章数目
1985
1
1995
14
1986
1
1996
13
1987
0
1997
28
1988
1
1998
25
1989
1
1999
17
1990
1
2000
19
1991
3
2001
39
1992
5
2002
33
1993
8
2003
51
1994
8
2004
37(不全)

当我向院士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说:“论文署名问题国外也没有解决,我们准备组织软课题加以研究”。诚然,署名当否的“微观”界定很难,即使把作者们都请来,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容易弄清真相。然而,一年52个星期出51篇SCI文章这样的“宏观”表现,对于任何真正做过研究、写过论文的科学工作者,不需要任何调查即很明白。科学界的上层领导如此,怎么能带出下面的好作风呢?
我们有一些部委级甚至位置更高的“领导”,不做任何组稿和写作的辛苦劳动,却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内甚至国外出版的书上。这种“吕不韦式”的著书,在科学界以外应如何看待,我不想评论。至少,在科学界内这是不应容忍的占有他人劳动的行为。
有些人在担任科学技术领导部门或研究经费管理单位负责人之后,仍然不与自己原来的单位脱钩,仍在为原部门争项目、争经费、仍在保护它们在评审或评估中获得高分。管理部门的某些中层人员到基层不是调查和服务,而是颐使气指、把人民血汗支持的研究项目作为自己的“领地”和上升的阶梯(出了问题则与之完全无关,上海交通大学的陈进造假事件就是近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自己的工作人员有详细的关于“利益冲突”的规定(NSF Manual Number 15.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Standard of Ethical Conduct, Last revised July 2007.),许多那里明文禁止的事情,在中国则是“办事规则”。建议有关部门把它翻译出来,发给从部委领导到办事员的全体干部,看看对我们有没有一点参考价值。
如果到会,我还有更多的话。“书面发言”就此打住。

使用道具

报纸
游梦人 发表于 2007-12-22 20: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郝老说的对,中国的领导是这样!

使用道具

地板
zhenghaiping 发表于 2007-12-25 13:3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真是郝柏林的书面发言吗

使用道具

7
loveyouball 发表于 2007-12-25 22: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还是老人家为国分忧呀!敬佩!

使用道具

8
经济学菜鸟 发表于 2008-2-9 18:2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转自其QQ空间博客

菜鸟不菜

使用道具

9
goux 发表于 2008-2-14 13:2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了,上次看据说是个工程院的写的文章里面的东西比此帖更具体

使用道具

10
netcow 发表于 2008-3-14 09:4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深切地理解。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