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z-zhang
3784 0

[转帖] 推荐文章:改造我们的研究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6粉丝

副教授

6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74587 个
通用积分
1.2009
学术水平
60 点
热心指数
74 点
信用等级
40 点
经验
22686 点
帖子
609
精华
0
在线时间
4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8-19
最后登录
2023-6-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改造我们的研究

经过多年来对我国与发达国家战略学术界交流的观察和思考,我们认为我国战略学界存在以下现象:

●重认识、轻操作

●重引进、轻创造

●重结果、轻过程

●重个体、轻团队

●重定性、轻定量

战略规划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观点。

战略问题研究的逻辑应该是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再回到实践。科学的真正发展,体现为用更好的观念、更好的方法,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实践意识和问题意识,就像氧气一样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或缺。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研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天马行空有余、落地生根不足。根源是认识脱离实际,对我军的研究脱离我军实际,对外军的研究脱离外军实际。脱离了这两个实际,大量似是而非的抽象观点飘在半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飘在半空中的学术研究,就像不结果实的花朵。其实这些观点连花朵也不如,既不好看又不中用。

我国学术界就军事变革问题、信息与军事问题提出的大量新概念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新概念的提出虽然反映了思想的活跃,但存在着严重的“从概念到概念”、“从思想到思想”的问题。例如一体化、信息化,毛泽东同志说过“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离开实际的军事使命和作战训练任务,脱离战争与战略的基本原理,空谈各种大而化之的“化”,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尤为糟糕的是,有相当多的概念和思想来源于外军特别是美军,并且是脱离美军建设实际所拿来的术语,似通非通。例如,“全谱主导”,既不符合中文习惯,也没有真正体现在美军文献中的含义,是一个经常看到的不知所云的翻译错误。在此无意否定研究人员为推动中国军事改革所做出的贡献,指出这个现象,是为了从研究者以及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考察这个困境,找到走出困境的路子,使军事研究成为一个有标准、有途径、有模拟、有实践的过程,一个可评估、可验证从而可纠错的过程。

经过观察和思考,为了更好地在研究中把握实践意识和问题意识,我们亟待解决六大问题,或者说与国外最好的研究工作相比,我们存在六个环节上的差距:假设、框架、过程、标准、手段、协调。前三个主要是个体性问题,后三个主要是集体性问题。

第一,假设问题。它指在一般情况下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明确的看法之下隐含的观念基础和思维习惯。对假设性问题关注不够导致我们的学术研究缺少前提性反思。关于军事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军事与国民经济、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军事领域的前提性问题。前提性问题往往以不言自明的假设存在于研究人员的头脑中。假设不适当,有可能导致步步被动,甚至全盘皆输。

第二,框架问题。所谓框架就是与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相对应的思路。它可以明晰地单独出现在一项研究里,也可以隐含在研究内容里,对观点和信息起组织作用,是具有高度应用性的方法和原则。一个优良的研究框架,可以在各研究项目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在政策准备与学术研究之间建立桥梁。我们有大量对世界局势、对国际关系、对军队建设的看法,但是由于缺少明晰的思维框架,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观点和研究工作。实际上,框架清楚了,各种观点和信息就定位了,观点的新旧深浅、信息的有余不足也就明确了,学术研究工作就能够在既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系统深入的进展,相当于“心照不宣”地形成了研究秩序。

第三,过程问题。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在认识性问题与操作性问题的研究上比例失调,绝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停留在怎么样、怎么看的问题上,很少触及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深入到怎么办的问题,就不能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产生效果。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以及战略评估的方法与工具,属于最重要的过程性问题。当代安全领域的突出特征是危机动因的复杂性、危机爆发的突然性和危机后果的战略性,事先的准备,如周密的预案,不会面面俱到地关照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因而处置当代安全危机重在建立健全灵敏高效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方向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好坏。过程就是方向,预案就属细节。从关注结果到兼顾过程与结果,把战略规划过程和计划制订过程本身当做问题来研究,是深入推动战略学研究的时代性要求。

第四,标准问题。战斗力是军事领域的恒常标准,也是指导军事学术研究的根本标准。说到底,军事变革问题是有关战斗力变化的幅度和速度的问题。战斗力的变化来自战斗力要素和体系的变化,体现为战斗力生成模式和战斗力运用方式的变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战略规划和执行问题,也就是战略领导和管理问题;战斗力运用方式是作战计划制订和执行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决定性因素都是人的因素。一切学术标准来源于战斗力标准,围绕战斗力标准展开研究就把握住了军事学术研究的根本。

第五,手段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模型、模拟工具和方法的运用。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中国军队与发达国家军队在信息化水平上的差距,远远大于中国与外国在信息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为什么?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国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潜力,在某个领域的技术难题,在另外一个天地里乃是成熟和常用的技术,脱离社会这个军事的母体,不可能高效迅捷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切勿过度寻求模型模拟系统的“客观”和“自动计算”。战略决策的理论和实践表明,离开主观的判断和选择就没有战略决策。战役以上的模型模拟系统,也离不开主观的设想和人为的设定。国外最先进的战略评估方法和工具,总体上并未超出钱学森同志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有效的手段往往是常识的积累和有序的运用。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玄而又玄的纯理论探讨,不适于军事学术这类注重实用性的研究。

第六,协调问题。战略的素养是积累而来的。高贵的进化总是需要漫长的累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代人的能力也有限。复合性人才难得,复合性机制是关键。解决了假设、框架、过程、标准和手段问题,还要解决协调问题。整合就是力量。既然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未来作战将是联合作战,那么研究人员就应该率先实现研究工作的联合,在学术研究中加强协调意识,成为联合的表率。

最后需要指出一点,是风气。真心实意,真积力久,真知灼见,是战略学术研究的根本。个体的修养与开明的环境相结合,才能共同推动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在战略思维上,我们有优秀的历史,有辽阔的未来,怎样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这是当代战略研究人员的职责。在世界战略思维的舞台上,并不存在一个物质性的制高点,相反它是研究人员齐心协力构建出来的。

走自己的道路。

(吕德宏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部主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理论和实践 学术研究 战略规划 战略研究 战略决策 文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