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与圣光同在
5034 33

[创新发展] [讨论]达人们给我指点一下迷津吧。 [推广有奖]

21
amakesi 发表于 2008-7-25 14: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剥削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剥削对于未来社会来说是不应该存在的,但对于封建社会,对于小资产阶级来说,它是进步的。

使用道具

22
与圣光同在 发表于 2008-7-25 16:2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zerana在2008-7-25 13:16:00的发言:

宗教和科学的问题很大啊。我只能简单谈谈,由于没有研究过,只是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对。

科学探索就是盲人摸象,科学家就是盲人,这个世界就是象,每个人都只能摸到一面,然后发表看法。所摸到的那一面,就是通常所谓的抽象出来的一面,假定了其他情况不变。但是大象到底是否是那一面呢?每个人看法不同。有些看法能达到一直共识,这就是教科书里面的内容,有些无法共识,就是学术前沿。科学命题的真谛在于可证伪性,成立都是条件性的,一旦超出条件,能否成立就需要另外思考。

宗教也是研究这头象,但是,方法和科学不同。科学是盲人摸,宗教则是一个睁着眼睛的人在讲,这个人就是上帝或其他类似的神。盲人的观点乱七八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但这是因为他们是盲人。而上帝具有眼睛,他一下子看到了这头象,然后就知道了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就会告诉盲人:你们都错了,象应该是这样这样的。这就是布道。但是,很不幸,如果盲人能看见,就一切都明白了。但盲人看不见,因此,上帝最多就是告诉他们象的样子,但没有办法证明。因为上帝最多就是带盲人到处摸摸,但还是不能让盲人清楚的知道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因此宗教是不可证伪的。因为上帝讲了一个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命题,而不是抽象在某一个面。

但是科学家并不这样看。他们可以通过试验证明在某些情况下上帝的命题是错误的。例如摸到的肚子明明像一堵墙。因此很多科学家并不信这个睁眼上帝。由于上帝无法证明,因此他的方法关键在于相信二字。在无法证明的情况下,相信他的人就不会很多,因此上帝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代理人制度。上帝从此不出现了,而是让代言人布道。代言人也是盲人的一员,但相信上帝的命题,并为上帝到处宣传这个命题。在代言人制度下,所有的盲人都无法找到上帝去证明那个命题,尽管上帝的命题听起来很引人入胜。到此,上帝最终解决了把真相告诉大家的方法,并且规避了证明带来的麻烦。

上面我们假设上帝是只有一个。事实上,真正的上帝一定只有一个,因为这个象就那么一个。即使有几个睁眼人,他们看到的象必定是同一个,因此观点不会有矛盾。但是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上帝真主佛主和法轮大王?而且观点都不一样?宗教间的冲突想来都是血腥的,一旦冲突,什么仁慈博爱都抛弃。每一个宗教派别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都错的,但每一个都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如果每家上帝都能找到,一起讨论讨论就好了,关键是在代理人制度下,没有一家上帝能被找到,因此各代理人形成集团开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到这里为止,现实中宗教命题的矛盾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

1、代理人产生风险,他并没有代言上帝,而是代言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

2、如果没有代理人风险,那么上帝本身并没有看到象。因为看到象以后肯定是观点一致(既然是上帝,就要假定睁眼的人不是什么弱智,而是相同的正常人)。或者说,上帝本身就是盲人之一,他只是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观点是对的,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3、如果没有代理人风险,而且上帝看到象了,但上帝在胡说八道,迷惑众生。但由于上帝不具有可追索性,因此没人知道他在胡说八道,也没有人能证明他“一定”是在胡说八道。

除开和政治的关联性,就宗教本身而言,我觉得一半是知识,一半是感受。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是瞎子,没有宗教是跛子。牛顿为名,很多科学家最终都对宗教有所研究或者感悟。我还不能理解那些伟大科学家为何最终对宗教如此重视。也许是当掌握了人类所有现成的科学知识之后,继续往前走就没有任何指引了吧。我听说,伟大的科学突破不来自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自然的感受。也许这样,科学史上,宗教,哲学和普通科学的关系才如此微妙。我也是最近在和人讨论的时候意识到的,但那些科学大师的认识我们恐怕永远也体会不到。

ps:你好像有点科学主义倾向。而且,你觉得“证伪”真的那么重要吗?

使用道具

23
与圣光同在 发表于 2008-7-25 16: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amakesi在2008-7-25 14:38:00的发言:

剥削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剥削对于未来社会来说是不应该存在的,但对于封建社会,对于小资产阶级来说,它是进步的。

对了,你那个“中等水平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简单介绍一下。我突然好像觉得当中有部分内容很有意思,昨晚半夜突然来的灵感。

使用道具

24
zerana 发表于 2008-7-25 19:3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与圣光同在在2008-7-25 16:23:00的发言:

除开和政治的关联性,就宗教本身而言,我觉得一半是知识,一半是感受。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是瞎子,没有宗教是跛子。牛顿为名,很多科学家最终都对宗教有所研究或者感悟。我还不能理解那些伟大科学家为何最终对宗教如此重视。也许是当掌握了人类所有现成的科学知识之后,继续往前走就没有任何指引了吧。我听说,伟大的科学突破不来自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自然的感受。也许这样,科学史上,宗教,哲学和普通科学的关系才如此微妙。我也是最近在和人讨论的时候意识到的,但那些科学大师的认识我们恐怕永远也体会不到。

ps:你好像有点科学主义倾向。而且,你觉得“证伪”真的那么重要吗?

拿佛教来说,由于无法证伪性,因此,信佛者如何去认识世界呢?问佛主?但找不到他。因此佛教徒的研究方法不是假设什么情况然后再考虑,而是讲究悟。如果你从没有吃过苹果,想知道苹果的味道,别人告诉你这么这么,你是永远无法理解的。一旦你某天吃到了苹果,突然发现原来是这个味道,而这种味道,你是无法精确描述给别人听的。你突然发现的那一刹那就是悟道。禅宗只讲究悟,另外一些入世佛派讲究修然后悟。佛说的大智慧,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就是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了。你说的一半是知识,一半是感受,估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爱因斯坦的“没有科学是瞎子,没有宗教是跛子”,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从科学的源头看。我们现在拿到博士学位,那叫Ph.D.,哲学博士,所有科学领域的博士都是这个称呼,那是因为最初他们都来自哲学领域。在亚里斯多德时代,物理学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但哲学由一个特征,就是形而上。一旦物理学科发展的庞大而且比较具体,就会从哲学中分出来,形成单独的学科,成了形而下。这就是很多大科学家最终会以哲学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的根源。而哲学和宗教相比,又非常接近。

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有了很多发现,但发现越多,发现不懂得东西越多,长期努力寻找那头象,结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象太复杂了,根本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时候就很悲观,然后你发现上帝知道象,你就觉得相信上帝很有感情上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最终会走到这里。

证伪问题,是否重要?看你在哪个领域认识世界。如果你试图用科学方法去理解认识世界,证伪当然重要。如果你用科学以外的方法理解这个世界,证伪当然不重要。你可以吃苹果悟道。如果一群人中间只有你见过苹果,也只有你吃过苹果,你可以给别人讲苹果是什么味道,但他们中间永远没有人能对你的命题证明或者证伪,除非他也吃了苹果。

我学经济学,当然用证伪思路。当然也不排斥其他方法。有一点是确定的,宗教最多让你能感悟味道,但决对无法让你精确描述味道,精确描述进而实用化是科学的特长。经济学是形而下的学科,科学主义最适合。

使用道具

25
与圣光同在 发表于 2008-7-25 20:4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zerana在2008-7-25 19:32:00的发言:

拿佛教来说,由于无法证伪性,因此,信佛者如何去认识世界呢?问佛主?但找不到他。因此佛教徒的研究方法不是假设什么情况然后再考虑,而是讲究悟。如果你从没有吃过苹果,想知道苹果的味道,别人告诉你这么这么,你是永远无法理解的。一旦你某天吃到了苹果,突然发现原来是这个味道,而这种味道,你是无法精确描述给别人听的。你突然发现的那一刹那就是悟道。禅宗只讲究悟,另外一些入世佛派讲究修然后悟。佛说的大智慧,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就是知道象是什么样子的了。你说的一半是知识,一半是感受,估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爱因斯坦的“没有科学是瞎子,没有宗教是跛子”,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从科学的源头看。我们现在拿到博士学位,那叫Ph.D.,哲学博士,所有科学领域的博士都是这个称呼,那是因为最初他们都来自哲学领域。在亚里斯多德时代,物理学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但哲学由一个特征,就是形而上。一旦物理学科发展的庞大而且比较具体,就会从哲学中分出来,形成单独的学科,成了形而下。这就是很多大科学家最终会以哲学的方式思考这个世界的根源。而哲学和宗教相比,又非常接近。

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有了很多发现,但发现越多,发现不懂得东西越多,长期努力寻找那头象,结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象太复杂了,根本无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时候就很悲观,然后你发现上帝知道象,你就觉得相信上帝很有感情上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最终会走到这里。

证伪问题,是否重要?看你在哪个领域认识世界。如果你试图用科学方法去理解认识世界,证伪当然重要。如果你用科学以外的方法理解这个世界,证伪当然不重要。你可以吃苹果悟道。如果一群人中间只有你见过苹果,也只有你吃过苹果,你可以给别人讲苹果是什么味道,但他们中间永远没有人能对你的命题证明或者证伪,除非他也吃了苹果。

我学经济学,当然用证伪思路。当然也不排斥其他方法。有一点是确定的,宗教最多让你能感悟味道,但决对无法让你精确描述味道,精确描述进而实用化是科学的特长。经济学是形而下的学科,科学主义最适合。

宗教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是理解而不是知识)大约会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启蒙,也不一定都是被作为逃避的出路。科学史上,这种启蒙发生了好几次了。那个,我不知道你说的“科学主义”的内涵是什么,似乎不是一般我们理解的“科学主义”。在我看来,“科学主义”的名声可不是那么好的。

我不想详细地哲学式地讨论“证实”和“证伪”。我就说一些经验之谈。“证伪”的说法,我觉得,和“证实”一样没有一劳永逸的意义。因为我是念物理出身的,所以感觉很深刻。在物理学内部,大多数人都支持对任何一个理论都没有一劳永逸的“判决性实验”。个中内容不详细谈了。我以前也认为既然被“证伪”了,那理论一定是错的;后来发现不一定是这样。较为直接的例子就是,很多被“证伪”的理论,其核心却可以被在新框架复活,很多曾认为被实验“判决”的理论,能卷土重来。(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燃素”和“熵”的尴尬关系。)所以,对于我而言,一般地,“证实”和“证伪”都不是“判决性”的,都只是“证据”而不是“证明”。可能也是部分这个原因,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比较谨慎的学者,都用类似“被支持”和“不被支持”之类的语言来描述对理论的判断。谁都不想在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被后人作为笑柄。前几天我同学做的计量结果不敢妄言说“证明xx观点是错的”之类。我笑他说:“那你做一大堆能告诉我什么肯定的结论?”他也就尴尬笑笑。(当然也包括计量本身包含的技术缺陷。)附带地,别说经济学,就算物理学中也有大量的理论不能被“证伪”而被淘汰,大量理论不能被“证实”却是主流。那个谁,(有名的量子物理学家,名字我忘了……)不是有名言吗,大意就是“一个理论被淘汰,不是因为持有这个理论的人被说服了,而是信仰另一个理论的人成长起来了。”—— 所以,在科学中钻得越深,越发现,“严谨,逻辑,事实”并不总是科学不断开拓的武器,相反有大量的大胆猜想和自由的联想先形成理论,然后以逻辑的形式武装起来,最后去找事实。——一些前沿理论都有这个情形。它们甚至不仅找不到事实,连逻辑都不完备,但理论却被广泛使用。经常物理学家会告诉你说:“它是对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反例。”——他们就是信而已。

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我感觉你有点拘谨。作为科学精神,这点无疑是对的。但对于开拓和突破,这种执着也许会从潜意识影响你思想的自由。是我朋友的老师告诉他的。我很以为然。美国人确实是大胆。

使用道具

26
zerana 发表于 2008-7-25 23: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说的没有错。和我的不矛盾啊。哈哈。以前被证伪的理论能卷土重来,但只能在新框架里面。这就是不同啊,条件变了,考虑的因素变了,但主要精神可以复兴。如同古典和新古典,凯恩斯和后凯恩斯。如果能在旧框架里复活,那只能说明以前所谓的证伪是有问题的。

没有判决性试验,正好支持了波普尔的科学主义啊。科学主义臭名远洋,但科学领域的人都在遵循。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就是一个例子,p值小于5%,拒绝起来就有底气了。如果15%,你能说接受吗?当然不能,只是没有在10%上拒绝而已。无法拒绝的值多的是。所以精髓在于证伪,而不是在于证明。证伪才能让人的认识前进,知道不对才能去寻找。就像我们根本不知道**主义不对,所以也不会去寻找。

我从来不认为科学的主要发现是靠逻辑的。我一直认为,直觉用于创造,逻辑用于推演。所以科学研究要灵感啊。有了灵感才能推演。靠逻辑获得的科学发现一般都是二流的,因为已经不是第一锄头了。这第一锄头已经被别人用灵感挖过了。逻辑工具只是把东西变得更严谨而已,然后由此推演一些二流成果。

使用道具

27
与圣光同在 发表于 2008-7-26 11: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zerana在2008-7-25 23:53:00的发言:

你说的没有错。和我的不矛盾啊。哈哈。以前被证伪的理论能卷土重来,但只能在新框架里面。这就是不同啊,条件变了,考虑的因素变了,但主要精神可以复兴。如同古典和新古典,凯恩斯和后凯恩斯。如果能在旧框架里复活,那只能说明以前所谓的证伪是有问题的。

没有判决性试验,正好支持了波普尔的科学主义啊。科学主义臭名远洋,但科学领域的人都在遵循。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就是一个例子,p值小于5%,拒绝起来就有底气了。如果15%,你能说接受吗?当然不能,只是没有在10%上拒绝而已。无法拒绝的值多的是。所以精髓在于证伪,而不是在于证明。证伪才能让人的认识前进,知道不对才能去寻找。就像我们根本不知道**主义不对,所以也不会去寻找。

我从来不认为科学的主要发现是靠逻辑的。我一直认为,直觉用于创造,逻辑用于推演。所以科学研究要灵感啊。有了灵感才能推演。靠逻辑获得的科学发现一般都是二流的,因为已经不是第一锄头了。这第一锄头已经被别人用灵感挖过了。逻辑工具只是把东西变得更严谨而已,然后由此推演一些二流成果。

也不是矛盾不矛盾,分个输赢之类。主要就是大家讨论一下。我主要是不同意那种,简单地把不能证伪的思想一律不加思考地拒绝或者一棒打死。如果具体一点,比如马克思的理论,我们能不能讨论一下关于马克思理论的“证实”或者“证伪”问题。这样可能会更方便讨论。

使用道具

28
zerana 发表于 2008-7-26 14:3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要证伪马是很简单的,只要马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不是一个神学家。

最简单的方法是寻找马的假设,然后你跳出马的假设去看马的结论。问题是,国内很多马专家都是在证明和维护马的假设,而不是跳出去。因为马的假设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使用道具

29
与圣光同在 发表于 2008-7-26 15: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zerana在2008-7-26 14:31:00的发言:

要证伪马是很简单的,只要马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不是一个神学家。

最简单的方法是寻找马的假设,然后你跳出马的假设去看马的结论。问题是,国内很多马专家都是在证明和维护马的假设,而不是跳出去。因为马的假设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愿闻其详。不过如果你觉得是个政治问题,不方便就不用谈了。

还是回到“证伪”。我觉得“证伪法”同样不可靠。比如你告诉我杯子里的是水,于是我用筷子戳了一下,发现是固体。于是我告诉你,“证伪”了你的理论。但事实上,杯子里的是冰。也就是说,就算不考虑实验的技术问题,“证伪”本身也是在一系列推断和命题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例子中有,“液体是筷子戳不动的”“水不是固体”“冰不是水”等一系列或明或暗的条件命题。原则上,我们不能够判断到底是中间的推论错误,还是命题本身的错误。

我承认,这肯定和我受到的教育背景有关。因为物理实验中,我们都采用直接的证实方法。如果结果和理论预测不一致,一般地,我们首先怀疑的不是基本理论,而是实验本身,然后怀疑推论过程。

我不是说“证伪”原则上不可行,因为有著名的“证伪”实验推动新的理论诞生。但也存在事后让人嘲笑的“证伪”实验。我觉得它和逻辑“证明”,实验“证实”一样,不可以迷信或者无限拔高这一法则。都只是可供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证据”。而不是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最终审判。

使用道具

30
zerana 发表于 2008-7-26 20: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与圣光同在在2008-7-26 15:38:00的发言:

愿闻其详。不过如果你觉得是个政治问题,不方便就不用谈了。

还是回到“证伪”。我觉得“证伪法”同样不可靠。比如你告诉我杯子里的是水,于是我用筷子戳了一下,发现是固体。于是我告诉你,“证伪”了你的理论。但事实上,杯子里的是冰。也就是说,就算不考虑实验的技术问题,“证伪”本身也是在一系列推断和命题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例子中有,“液体是筷子戳不动的”“水不是固体”“冰不是水”等一系列或明或暗的条件命题。原则上,我们不能够判断到底是中间的推论错误,还是命题本身的错误。

我承认,这肯定和我受到的教育背景有关。因为物理实验中,我们都采用直接的证实方法。如果结果和理论预测不一致,一般地,我们首先怀疑的不是基本理论,而是实验本身,然后怀疑推论过程。

我不是说“证伪”原则上不可行,因为有著名的“证伪”实验推动新的理论诞生。但也存在事后让人嘲笑的“证伪”实验。我觉得它和逻辑“证明”,实验“证实”一样,不可以迷信或者无限拔高这一法则。都只是可供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证据”。而不是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最终审判。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40908-1-1.html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