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6286 49

《财富论——政治经济学》 [推广有奖]

21
xuguw 发表于 2015-8-2 15:28:3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8-2 15:26
《财富论——经济学原理》是总的一本,是《财富论》的价值理论基础。《财富论——微观经济学》、《财富论 ...
财富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的科学)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605116/6387677.htm



政治经济学专业必看的“百度百科”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22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8-3 10:11: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八章)  第六节    商品交换价值量


物质财富之间是难以比较的,商品产生以后,价值就产生了,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在计划经济中,价值就成为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度量了各种商品,同时通过个人收入的决定,就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此时,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由国家ZF决定,并且与商品或商品价值量完全脱离,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

然而,现实中或市场经济中,物质财富的分配,是在市场中进行的,不仅商品交换价值量由市场决定,个人收入也由市场决定,这里,没有人给商品生产者发放纸币或分配权力,而商品生产者拥有的,只是商品。此时,物质财富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当然,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此时,商品生产者的分配权力要由商品来负担,即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生产者获取社会产品的能力或权力。

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商品生产者获取社会产品的能力或权力,如商品交换价值量为10,通过商品交换,商品生产者就能从市场上获取10价值量的任意商品;商品交换价值量为20,通过商品交换,商品生产者就能从市场上获取20价值量的任意商品;商品交换价值量为30,通过商品交换,商品生产者就能从市场上获取30价值量的任意商品。这样,在市场经济中,价值,不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还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那么,商品交换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呢?当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最终是由一般生产关系即商品价值量决定。

商品交换价值量首先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如图一所示。图一中,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即商品价值量为N;曲线M为商品需求曲线。当商品供给为B时,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为N2;当商品供给为D时,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为N1。

        商品数量

              A     L

         D   

         O

          B          C  M

            ───────────→  商品交换价值量

             N1   N  N2  

图一     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不过,商品交换价值量最终是由一般生产关系即商品价值量决定。由于商品交换价值量N2大于商品价值量N,商品供给就会增加,商品交换价值量就降低,直到N,商品供给理论上才不变;由于商品交换价值量N2小于商品价值量N,商品供给就会降低,商品交换价值量就上升,直到N,商品供给理论上才不变。

使用道具

2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8-11 09:56: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四章)       第五节   生产资源开发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单纯就企业或劳动力变化而考察企业中生产成本变化规律,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而影响商品供给的生产成本,即商品生产成本的U形变化,主要是受到生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如劣质土地的利用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劣质矿产开发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
在现有生产资源条件下,商品市场生产成本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但这影响是有限的,我们一般不考察,只认为生产成本是不变的。只有当商品需求较低,因而引起商品供给较低,引起闲置资本较多时,我们才考察企业对市场生产成本的影响。而当市场上商品需求增加,需要增加商品供给时,就产生了劣质生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粮食需求增加,就需要劣质土地的开发与利用;钢材需求增加,就需要劣质铁矿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劣质生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也就增加了原材料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原材料的价格,进而增加了商品生产成本,如此反复,就引起商品生产成本成U形变化,如图一所示。
图一中,生产成本呈三角形变化规律,只是表明劣质生产资源的利用问题。由于劣质生产资源的利用,商品生产成本就增加,如劣质土地的利用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劣质矿产开发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这样,生产成本就直线上升。由于劣质生产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这一规模下,生产成本是几乎不变的,因此,随着这些劣质生产资源的利用,商品生产的增加,商品生产成本就不变,直到需要更劣质的生产资源的利用,生产成本才再增加。
              生产成本









                                                     商品数量
                    图一   生产成本增加规律
总之,对于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而言,影响商品供给的生产成本,即商品生产成本的U形变化,主要是受到生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如劣质土地的利用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劣质矿产开发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












                     第六节    生产成本的变化及其曲线

商品生产成本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而商品生产成本的U形变化,主要是受到生产资源开发的影响。这里,在不同商品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同的商品供给,而在不同的商品供给下,商品生产都存在一个商品生产成本,即在不同的商品供给下商品生产成本可能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曲线,就是在不同的商品供给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的连线。
在现有的商品市场需求条件下,大部分商品的需求,不仅满足了商品生产条件的要求,而且自然资源也能满足这些商品的需求,从而大部分商品生产能稳定地进行,即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生产成本能长期变化较小甚至保持不变。这样,我们就假定,在不同商品供给的情况下,商品生产成本的连线——商品生产成本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价格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的曲线L。
         商品数量
                    L
      
               
                     
O                       生产成本
                 图一  商品生产成本曲线
不过,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对于实物生产成本而言,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进行比较的,因此,实物生产成本曲线,是针对每一种物质财富的,即每一种物质财富具有独立的实物生产成本曲线。
在理论上,不仅可能有少部分商品的需求,不能满足商品正常生产的要求,即商品需求非常小,从而使商品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同时,商品供给与需求可能超过自然资源的现有条件,需要利用较差的自然资源。这样,就产生了生产成本的U形变化。
在商品需求不能满足商品正常生产的要求,即商品需求非常小,从而使商品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下,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中,商品生产投入的资本必须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不管商品需求是多少,这样,在商品需求较小的情况下,即商品需求不能满足最小生产规模的商品供给,商品生产成本就较高,而当商品需求增加时,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减小,如图二所示的商品生产成本曲线的AB段,这样,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是可变的了。不过,一般情况下,商品需求都能满足最小生产规模的商品供给,从而如图二所示的商品生产成本曲线的AB段常常可以忽略不计。
当商品供给与需求可能超过自然资源的现有条件,需要利用较差的自然资源时,由于较差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开发成本,包括人力成本与物质成本,这样,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增加了,即在商品需求较小的情况下,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较低,而当商品需求增加时,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上升,如图二所示的商品生产成本曲线的CD段,这样,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是可变的了。
商品数量
                                       C
                          D



                          A

                                        B
                                             生产成本
                   图二  商品生产成本曲线
不过,商品生产成本变化的情况,分为二种类型:一是商品边际生产成本的变化,表现在一条商品生产成本曲线上,如图二所示。这一类型,是由于商品供给与需求可能超过自然资源的现有条件,需要利用较差的自然资源时,由于较差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开发成本,这样,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发生变化了。二是商品边际生产成本的变化,表现在商品生产成本曲线的移动上,如图三所示。商品生产成本曲线移动的原因,与商品价值量曲线移动的原因是一样的,请参考《商品价值量曲线的移动》一节。
商品供给量
                                       L2      L      
                                                    L1
                                          
                                 


                                                         
                                    
                                   
                                                         生产成本
                    图三   商品生产成本曲线的移动
总之,在商品需求极小与极大时,从而商品供给极小与极大时,商品边际生产成本就可能会发生变化,只有商品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商品边际生产成本才保持不变,综合如上所述,商品生产成本增加的曲线,就如图二所示。
            







                  第七节     企业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前面已经指出,商品生产成本的U形变化,主要是受到生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如劣质土地的利用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劣质矿产开发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单纯就企业或劳动力变化而考察企业生产成本变化规律,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那么,在现有生产资源条件下,企业经营状况是如何影响商品生产成本的?这就是生产资料利用程度与生产效率问题。
一台缝纫机一般一个人使用,在8小时工作制下,雇用一个劳动者,就产生缝纫机16小时闲置(还不包括厂房等闲置),当然商品生产成本就高;雇用二个劳动者,就产生缝纫机8小时闲置,商品生产成本就降低了;雇用三个劳动者,就不存在缝纫机闲置问题了,商品生产成本就更低;雇用四个劳动者,就产生劳动者6小时工作制了,不考察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事实上就产生了一个劳动者闲置,也就引起生产成本增加。
如果一个劳动者连续工作时间4小时时,工作效率较高,当三个劳动者4小时轮作时,生产效率就最高,商品生产成本就最低了。
当然,如果考察厂房利用、管理费用等问题,就要考察规模经济了,例如工厂到达一定规模,缝纫工作就可实行分工协作,进行流水线工作,就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就降低了生产成本。不过,经济学理论中,考察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交换价值量时,是在最普遍的生产效率下考察商品生产成本的,也就是说,是不考察企业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的,只有在较小需求下才考察企业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即考察生产资料利用程度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使用道具

24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8-13 08:57: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今天,我修改了《财富论——政治经济学》第五十九章第十节,现在上传供大家批判。

第十节  初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设



初级社会主义建立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这是初级社会主义建立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而生产关系的总和为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因此,上层建筑的建设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上层建筑建设对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建立,即对于初级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始社会主义,明确原始社会主义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而原始社会主义解体的社会原因,就是原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不健全,产生了特权阶层。原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这一社会主义制度,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不允许或不重视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从而只是空想社会主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这些社会主义解体的社会原因,就是这些空想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不健全,产生了特权阶层,特权阶层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灭亡。因此,在初级社会主义,由于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较低,如果上层建筑不健全,产生特权阶层,也会引起初级社会主义解体,进入资本主义。

上层建筑又分为思想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而思想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建立的基础。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在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时,思想上层建筑往往是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也就为这些人服务,如原始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思想上层建筑就往往是一些人——贵族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也就为贵族服务。而在封建社会,思想上层建筑就往往是封建王朝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也就为封建王朝服务。因此,在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时,如何防止思想上层建筑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防止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为这些人服务,就成为一个话题。当然,在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时,能否防止思想上层建筑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能否防止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为这些人服务,就成为一个话题。

在一些初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此时,如果思想上层建筑是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也就为这些人服务,就会产生腐败与特权,这样的初级社会主义也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最终必将灭亡,进入资本主义,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这样,在初级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如何防止思想上层建筑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防止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为这些人服务,就成为一个话题。当然,在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时,能否防止思想上层建筑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能否防止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为这些人服务,就成为一个话题。如果在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时,能防止思想上层建筑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能防止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为这些人服务,初级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如果在思想上层建筑处于较低水平时,不能防止思想上层建筑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不能防止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为这些人服务,初级社会主义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初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但防止特权阶层产生的上层建筑建设,则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把一切权力归于人民,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政党。同时,现实中,ZF的权力是客观存在的,把一切权力归于人民,就是把人民的权力与ZF的权力完全分开,由人民的权力去控制ZF的权力。

把一切权力归于人民,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政党。如果把一切权力归于某一个人或是政党,就会产生特权阶层。把一切权力归于某一个人,当然就直接产生了特权阶层。把一切权力归于某个政党,就会产生党内营私,最终把党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产生特权阶层,原苏联等东欧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就是这样。

把一切权力归于人民,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政党。但是,政党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如何处理政党与人民的权力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政党的问题。社会主义政党不是一个政党,而是许多政党的集合体,只要承认并发展社会主义的政党,就是社会主义政党。存在各种社会主义政党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或方案,而同一种思想或方案的人们的集合体,就形成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当前,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共产党内其实存在各种派系,这些派系的发展,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当然,当前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限制着这些派系成为社会主义政党。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或方案,就同一种思想或方案的人们的集合体,就形成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而不同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或方案,由人民去选择,这样,把一切权力就归于人民,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政党了。

把人民的权力与ZF的权力完全分开,由人民的权力去控制ZF的权力,就是人民代表的权力与ZF官员的权力完全分开,人民代表不能担任ZF官员,同样,ZF官员不能担任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完全由人民选举产生,ZF首脑既可以由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也可以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初级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设本身是一个问题,上层建筑对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建立的影响又是一个问题。如果初级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为这些人服务,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就为这些人服务,这样,一方面,这样的初级社会主义,仍是空想社会主义,同时,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就影响生产力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就必将灭亡而进入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不健全的上层建筑,会引起贵族阶层的产生,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也就会促进贵族阶层的产生,也就会促进空想社会主义解体。原始社会主义解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空想社会主义的解体,则要快得多。

只有初级社会主义思想上层建筑不成为一些人的自私本性的表现,进而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不为一些人服务,把一切权力归人民,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样的初级社会主义,才能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总之,把一切权力归于人民,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是政党,同时,把人民的权力与ZF的权力完全分开,由人民的权力去控制ZF的权力。如果这样,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就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同时,一般就能防止特权阶层的产生,也就防止社会主义解体的社会原因的产生。

使用道具

25
xuguw 发表于 2015-8-14 00:17:52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越来越好的

使用道具

2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8-17 09:40: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一章)   第三节    绝对地租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因此,只要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就能形成价值。不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生产要素是否具有生产力,以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成为我们决定这一生产要素能否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判断标准。对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而言,它们都是具有生产力的,并且它们能否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能影响生产力发展,从而,它们都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也就都能形成价值。但是,在社会产品分配过程中,劳动力是多少?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是多少?我们往往是难以把握的,也不必把握,市场上就已经客观存在,只要我们从市场上抽象出它们形成价值的规律就行了。
一个生产要素是否具有生产力,以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成为我们决定这一生产要素能否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判断标准。在现实生产关系中,一些没有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也参与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因为这一生产要素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如价外税就是如此。但是,既然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现实中,只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就能形成价值,只是产生了这一生产关系是否公平的问题而已。肥沃的土地有生产力,这是没有异议的,从而,级差地租的存在是没有异议的,但是,最劣质的土地是否具有生产力,则是存在异议的,然而,现实中则存在绝对地租,因此,最劣质的土地也能形成价值,最劣质的土地是否具有生产力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绝对地租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对于商业用地而言,由于商店可以用作住房,因此,商业用地地租与住房用地地租息息相关,或者说,住房用地地租是商业用地地租的最低值,即住房用地地租是商业用地地租的绝对地租。这样,当住房价格较高时,住房用地地租是市场的产物,即住房用地绝对地租是市场的产物,是市场生产关系的产物,而级差地租是生产力的产物,当然商业用地绝对地租是市场的产物,是市场生产关系的产物,级差地租是生产力的产物;当住房价格较低时,住房用地地租就由农业用地地租,从而,绝对地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级差地租则是生产力的产物,当然,商业用地绝对地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级差地租则是生产力的产物。
那么,住房用地地租为什么是商业用地地租的绝对地租?这是因为,当商业用地地租低于住房用地地租时,就没有土地能成为商业用地了,也就是没有住房能成为商业用房了,只有当商业用地地租等于或高于住房用地地租时,一些土地才能成为商业用地,也就是一些住房才能成为商业用房,从而,住房用地地租是商业用地地租的绝对地租。



                         第四节    级差地租

对于住房用地而言,商业区与非商业区,土地地租几乎是没有区别的,住房用地的级差地租,主要是由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等决定。而商业用地的地租,则与商业区非商业区有关,因为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在工商业区域内,由于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商品销售量不同,或其它费用不同,这样,商品生产和销售,化费相同的劳动量和资本,获得不同的经济效益即不同的价值量,级差地租就产生了。
在商业区边缘,商品销售数量较低,经济效益就较差,如果在住房用地地租下,劳动者收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或商业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理论上就不能产生商业用地地租;只有当劳动者收入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或商业资本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才产生商业用地地租,此时,商业用地地租就等于住房用地地租,并且是商业用地的绝对地租。而随着向商业区靠拢,商品销售数量就越来越多,经济效益就越来越好,劳动者收入就越来越好或资本利润率就越来越高,当然,商业资本就向这些区域转移。但是,商业区的商业用房毕竟是有限的,当所有的商业用房都利用了以后,资本竞争就引起商业用地地租的增加,而劳动者收入降低或资本利润率降低,直到劳动者收入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或商业资本利润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才没有资本竞争,商业用地地租才不变。当然,随着向商业中心靠拢,商业用地地租就逐渐增加,就产生了级差地租,商业中心商业用地地租最高,即级差地租最高。
那么,这不同的价值量,是因为劳动量或资本形成的价值量不同引起的,还是土地形成的价值量引起的呢?当然,是后者引起的,而这土地形成的价值量,就是商业用地地租。

使用道具

2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9-8 07:39: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二章)   第三节    绝对地租

农业用地地租、住房用地地租与商业用地地租,都分为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工业用地地租也一样,也分为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并且,我们说,工业用地地租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这就是指绝对地租。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工业用地,是由农业生产的土地转化而来的,因此,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或者说,工业用地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地位,与农业生产的土地地租有关。由于工业的发展,与土地的土质优劣无关,因此一般来说,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的最小值,是农业生产的绝对地租与最大相对地租之和,因为只有这样,农业生产的土地才能转化为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是用于建造厂房的,当然,工业用地地租与住房用地地租一样,与土地的平整程度、地基质量、交通或地理位置等有关,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就是在最不平整、地基质量最差与地理位置最差的土地上的地租。
尽管工业用地的供给是无限的,能满足工业用地的需求,但土地所有制不同,土地供给状态就不同,也就决定了土地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即决定了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不同。
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供给就处于自由竞争状态,这样,农业用地地租即农业生产的绝对地租与最大相对地租之和,就成了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而在土地国家所有制下,土地供给就处于垄断状态,工业用地的地租就由垄断状态的生产关系决定,就是指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就由垄断状态的生产关系决定,即由国家ZF或地方ZF决定,中国的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就是这样。




                         第四节    级差地租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这里,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商品所需生产资料的价值量转移、劳动力价值量与土地地租,等等。不管是农业用地地租,还是住房用地地租与商业用地地租,土地地租就由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构成,工业用地地租,也存在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之分。
对于农业用地地租而言,级差地租由土地的生产力差别及地理位置不同形成,我们从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就可以把握,这里,土地的生产力不同,表现为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不同;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表现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同。而工业用地的级差地租,则与土地的平整程度、地基质量、交通或地理位置等有关,就表现为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同。
对于级差地租而言,由于土地供给的特点,即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不存在竞争,从而级差地租,是由于地理位置等不同产生的,这是客观存在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的决定作用。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就是在最不平整、地基质量最差与地理位置最差的土地上的地租,当然,土地较平整、地基质量较好及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商品的生产成本就较低,地租就要高些,而在土地较平整、地基质量较好及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的工业用地地租与绝对地租之差,就是工业用地的级差地租。
这里,土地所有制不同,土地供给状态就不同,也就决定了土地在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但这仅仅决定了工业用地的绝对地租不同,并不影响工业用地的级差地租,工业用地的级差地租,就由土地的平整程度、地基质量、交通或地理位置等不同引起。

使用道具

2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9-10 20:56: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四章)第四节  重农学派   
   
由于一些国家的重商主义者制定的国家政策,造成了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农业衰落,经济混乱。因此,在一些国家,如法国,产生了反对重商主义,要求重视商品生产,尤其是重视和发展农业的思想,重农学派就这样产生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在各种商品生产中,确实占有首要地位,它决定了其它产品的生产,决定了其它各项工作的展开。工业产品的生产随农产品的增减而消长;农产品的增长,使律师、医生、演员以及其他一切小手工业者得以工作。正如现代社会,要求重视能源、基础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一样,没有能源和生产资料,一切生产活动就都难以展开。但这些,都属于经济学──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没有考察商品交换的本质,因而属于古典经济学范畴。
对于政治经济学而言,重农学派的观点还是幼稚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于财富的源泉的认识上。重农学派与重商主义一样,也没有适及到商品价格或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规律的研究,他们对于价格与价值的概念,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重农学派,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这明显是错误的。这里,否定工业产品,是一种物质财富,并且是与农产品不同的物质财富,是显而易见的。而重农学派最主要的代表魁奈,用“纯产品”理论,来解释财富的源泉,从而要求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幼稚的。
根据“纯产品”理论,关于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不正确的。即认为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劳动的人──不生产阶级,他们不生产纯产品,他们的支出,是从生产阶级和从生产阶级取得收入的土地所有者阶级那里通过流通而取得的,是不正确的。首先,这实质上否定了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具有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而农产品与工业品是不同的物质财富,这是显而易见的,因而用“纯产品”理论来否定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是荒谬的。其次,“纯产品”理论,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纯产品”是生产阶级每年从再生产的财富中扣除补偿预付资本和维持经营上使用的财富基金所必需的部分之后的剩余。这里,预付资本和维持经营上使用的财富,怎样得到补偿呢?或者说他们怎样转化为土地生产物呢?重农学派没有解说。而就物质财富之间的关系而言,也不能解说。
其实,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一种自然现象。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在生产中被消费,就不再存在,即生产资料和原料,与再生产出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物质财富,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比较的,从而预付资本和维持经营上使用的财富,完全不能转化为土地生产物。预付资本和维持经营上使用的财富,能够在土地生产物上得到补偿,完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从而“纯产品”本身,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但是“纯产品”生产理论,又不是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关于商品价格或商品交换价值量运动规律的理论。“纯产品”生产理论,完全脱离了商品价格的运动,未适及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的研究。
这里,仅仅提出“纯产品”由生产阶级生产,并被土地所有者阶级占有,并且不生产阶级不生产纯产品,而是通过商品交换,获得纯产品。显然,这里,商品交换是不等价的──较多的纯产品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含较少纯产品的其它产品,一目了然是错误的。这与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过程中没有价值的形成,是多么一致!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以较高价值的商品,通过商品交换,从商人哪里获得含较少价值的其它商品,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就这样转移到商人手里了!在商人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不等价交换。当然也可用不存在商品交换,商人只是商品生产者的代理人来说辩。但现实情况是这样吗?
总之,用“纯产品”理论,来解释土地生产物是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源泉或主要来源,是幼稚的。正如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劳动是人类财富的唯一源泉或主要来源一样。不管是把“纯产品”,还是把价值,看作是人类财富的一种客观存在形式,都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财富存在的客观形式。而价值,只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而“纯产品”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不是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

使用道具

29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9-11 10:29: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五章)第十节  生产价格理论
   
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由于马克思还未发现价值仅仅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内容,必将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发生改变的。因此,一方面,生产价格理论,能较正确地反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另一方面,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会把价值看成是商品的固有属性,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既不区别价值与商品价值量,又会把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量机械地联系起来,陷入形而上学中去 。 尤其是由于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质——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形成价值。更迷惑住了马克思的眼睛。这从思想上,使马克思把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量机械地联系起来。
    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最基本见解。从而认为商品价格围绕其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规律,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和作用形式。从而认为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并不矛盾。那么,关于价值(实际指商品价值量,本节我不改述)与生产价格关系的论述,马克思的错误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由于马克思只从商品交换出发研究价值理论,从而把价值看成是商品的固有属性,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不能区分价值和商品价值量。在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上,也会陷入形而上学中去。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既然与生产价格相对应,这里价值是指商品价值量。而这商品价值量,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形成价值这一生产关系的产物。而生产价格,则是资本与劳动一起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而资本也能形成价值这一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从商品价值量──劳动价值论的产物,到生产价格,发生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演变过程,而不是什么“转化形式”。
    在资本主义一般生产关系下,当一个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分配尺度大小为一个单位价值时,资本形成的价值量就转化为平均利润。这时,商品价值量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正如商品价格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关系一样。并且我们习惯用平均利润来表示资本形成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量为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
    其次,我们从“转化”的概念谈起。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里,他是混用了“转化”的概念的。“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并且在另一种条件下,又会反过来。例如,当我们假定一个单位货币内含的价值量为一个单位价值时,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商品交换价值量。而当一个单位的价值为一个单位货币时,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就转化为商品价格。因而“转化”是相互的,实质上是同种的东西,两种不同的表述。而在劳动价值论前提下,生产价格与价值或商品价值量实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是不可能相互转化的。从商品价值量──劳动价值论的产物,到马克思所称的生产价格,实质上是一种演变——生产关系的演变,或者说,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内容已发生演变。这里,马克思只是使用了“转化”的概念,并没有解释什么叫“转化”。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下述的转化形式也是成立的。人是卵子的转化形式。泥土是木头的转化形式。因为它们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显然这二种转化形式是不成立的。
    第三,马克思用总价值量等于总生产价格,总剩余价值等于总平均利润来论证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生产价格,商品价值量转化为生产价格。首先,总价值量、总生产价格、总剩余价值量、总平均利润与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价格,是不同范畴的概念,怎么能把它们直接联系起来呢?按照劳动价值论,价值量是由劳动量决定的。而生产价格,则是由生产成本(包括工资)和平均利润构成。这里,生产价格,没有一点劳动量的影子,更不用说价值的影子了。那么,总价值量与总生产价格怎样相等呢?其次,如果说,总价值量与总生产价格,都表现为货币的表现形式,即商品价格。这时,如果说总价值量等于总生产价格。这只是由它们所度量的是同一种物质——总的社会产品所决定的。同一种物质或总产品,当然总价值量等于总生产价格。这里并不证明了什么,因为价值理论的关键,是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关键在于商品交换——分配的规律。因而用总价值量等于总生产价格来论证价值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站不住脚的。同样,也不能用总剩余价值量等于总平均利润来论证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因为,这些都是由同种物质或同样的总产品所决定的。
    第四,马克思还从商品价格或生产价格变化的基础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来考察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即论证商品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可事实上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是商品的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的建立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而生产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或价值量是没有本质的关系的。马克思举例说明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主要是用“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来解释的。
“……为了把这一点说得更清楚些,我们在为上述五个资本编制的下表中,假定不变资本各以不同的部分加入产品的产值。
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利润率        已经用掉的        商品价值        成本价格
Ⅰ80C+20V        100%        20        20%        50        90        70
Ⅱ70C+30V        100%        30        30%        51        111        81
Ⅲ60C+40V        100%        40        40%        51        131        91
Ⅳ85C+15V        100%        15        15%        40        70        55
Ⅴ95C+5V        100%        5        5%        10        20        15
合计390C+110V                110                               
平均78C+22V                22        22%                       

如果我们再把资本工-Ⅴ看作一个总资本,那么就会看到,在这个场合, 这五个资本的总和的构成是500=390C+110C,平均构成=78C+22V,仍然和以前一样; 平均剩余价值也是22。把剩余价值平均分配给Ⅰ-Ⅴ,就会得到如下的商品价格。
    资本        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        商品成本价格        商品价格        利润率        价格同价值的偏离
Ⅰ80C+20V        20        90        70        92        22%        +2
Ⅱ70C+30V        30        111        81        103        22%        -8
Ⅲ60C+40V        40        131        91        113        22%        -18
Ⅳ85C+15V        15        70        55        77        22%        +7
Ⅴ95C+5V        5        20        15        37        22%        +17

总起来说,这些商品比价值高2+7+17=26出售,又比价值低8+18=26出售,所以价格的偏离,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或者说,由于每100预付资本有平均利润22分别加入工-Ⅴ的各种商品的成本价格,而互相抵消。”(《资本论》第三卷第175——176页)。这样,平均利润率,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而产生了。但是,这里,也就产生了几个问题。首先,剩余价值能够均衡分配到各种商品上,也就是价值能均衡分配到各种商品上,价值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价值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这里,价值就是乘下“劳动量”这一政治意义了,而价值理论本身,是为了揭示社会产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也就是为了把握社会产品的分配规律。第二,价值,从而剩余价值,与使用价值一样,是商品的固有属性──马克思就这样认为的。那么,剩余价值,从而价值为什么能脱离商品而进行均衡分配呢?“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从而剩余价值──价值是能脱离商品本身的,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当然价值也就不是商品的固有属性,这脱离了劳动价值论了。因而这本身违反了劳动价值论。第三,剩余价值既然均衡分配给工-Ⅴ, 从而产生平均利润率,产生生产价格,那么商品的生产价格不就等于价值了吗?商品原有价值量再加上分配来的或减去分配掉的剩余价值,其内容还是商品价值量,这里没有其它任何成份的一分子。从而商品生产价格就等于商品价值量,而不是什么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商品的固有属性。既然生产价格就是价值量,那么劳动价值论肯定不适用了。因为,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本身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而生产价格──商品价值量,并不是由生产商品本身的劳动量形成的。从而是违反劳动价值论的。
总之,用“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来解释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不科学的。这从反面也证明了生产价格理论,是独立于劳动价值论的分配理论体系。即生产价格理论与劳动价值论是二种独立的价值理论体系。生产价格,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量。这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内容已发生了改变。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演变过程。即生产价格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产品分配形式的产生。而马克思把生产价格与价值机械地联系起来,陷入了形而上学中去。
第五,马克思起先也认为商品价值量一及其规律,是我们把握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性东西。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又认为生产价格,是我们把握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性东西。这里,价值,从而商品价值量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只存在一个“劳动”的外壳而已!也正是这样,马克思必须把价值与生产价格机械地联系起来,否则就不能自圆其说。而关于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的错误认证,从反面说明了生产价格本身,是独立于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理论体系,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十一节   中国价值理论研究现状

中国自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以来,一直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且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对于马克思阐述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几乎全盘照抄,不能有半点不同的意见,更不要说批判。所有的经济学家在价值理论上,都只是翻译家、诠释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中共十五大以后,在价值理论研究上,人们才敢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过,这些不同的意见,也还必须在劳动价值论范围内,违反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还是受到无端的压制。不管这些不同的意见是否正确,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矛盾性,就是价值理论的一个发展。下面我就当前中国价值理论研究中几个常见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评判。
一、价值的定义
价值是什么?这是当前经济学界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许多人都以马克思《资本论》中去寻找答案。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认为,价值是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什么?其实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只能以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中,寻找答案。说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那只是抽象劳动的概念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 》第一卷第51页论述到:“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这里,马克思只是认为、可用劳动的量来计量价值,而劳动或劳动时间,交不是价值。从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价值并不是劳动。否则,价值还需要劳动创造吗?所谓抽象劳动、活劳动、物化劳动,等等,本质上都是指区别于具体劳动,代表一定生产关系的人类无差别劳动,是同一意义的。正因为这些劳动,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才是无差别的,也才能凝结。否则,这些抽象劳动怎样凝结吗?即使能凝结,凝结起来又能代表什么呢?
劳动价值论,始终是关于商品交换规律的理论,这里经济学家一致的观点,也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商品价值,就是商品交换的尺度。从而,价值,本质上是指南品交换的尺度。当然,马克思在价值的定义上,也是比较混乱的,在总体上,他是区分价值与劳动或劳动时间的,认为二者是不同的东西。但是,在具体的一些论述中,他往往把价值又等同于劳动或劳动时间。在逻辑上,这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研究上的不足之处,我们怎能把这错误当成真理来把握呢?其实,关于价值概念认识的误区,不仅仅是马克思的不足,完全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的。由于从简单商品生产出发,得出劳动有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并且把价值看成是商品体内容观存在的物,而从商品交换过程中,又不可能得到价值的真正含义。从而从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开始,实质上就把价值与劳动或劳动的化身等起来。也就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不能正确区别价值、价格、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价值量之间的关系,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正因为马克思也只是从商品交换角度去研究价值理论,没有从商品交换过程深入到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从而不能揭示出科学的价值理论。价值理论,其实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是关于社会产品分配的理论。价值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尺度,本质上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价值与劳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样也就能正确区分价值、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二、形成价值的劳动范围
马克思只承认物质财富商品生产劳动能形成价值,否定纯碎商业劳动能形成价值,也否定非物质财富商品所需的人类劳动具有形成价值的能力。当前在中国,关于商业劳动的价值创造,关于其它非物质财富商品的价值问题, 经济学界已经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认为应承认商业劳动能创造价值、生产非物质财富商品的劳动也能创造价值。但是,这些劳动,为什么能创造价值呢?没有一个充分的说法。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物,是价值的载体,没有物这一载体,价值也就不存在。但为什么只有物质财富商品才具有价值呢?一方面,由于过去只认为物质财富才是人类财富的根本存在形式,因而只有物质财富才是有价值。这是物质决定一切这一哲学的产物。另一方面,当时物质财富的生产,几乎都需要人类劳动。而许多非物质商品,是非劳动产品,如名誉、地位等等。因此,否定了非物质财富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自然就否定了非物质商品具有价值。从而在价值的形成上,就排除了一些非物质商品是否具有价值的干扰。劳动价值论控制在物质商品生产上,就是一种聪明之举!也正是这,使劳动价值论陷入形而上学中去。
要承认生产非物质商品的人类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就必须对大量非劳动产品的非物质商品是否具有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否则,承认生产非物质商品的人类劳动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即劳动价值论就陷入危机之中。这一点,目前经济学界并没有回答。并且,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也不能作出回答。只有明确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或分配权力,才能作出让人信服的回答。生产非物质商品的人类劳动是有形成价值的能力,并组成商品价格或价值量的一部分;以及非劳动产品的非物质商品也具有价值或份格,这些都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三、物化劳动形成价值
价值理论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因此,价值规律是价值理论的灵魂。针对资本主义及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现实,劳动价值论是不能正确把握的。马克思用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来解释,也是形而上学的。这在中国国内,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正因为此,许多人提出了物化劳动或劳动客体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企图以此来完整劳动价值论,这是极端错误的。
首先,这种观点,已被马克思批判彻底的东西,也是一百多年来,被经济学界逐渐遗弃的东西。这一历史,已证明了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观点,都被某些人重新提起,这实在是一种幼雅。
其次,这些人把物化劳动与物区分开来,以此来论证物化劳动能形成价值。这说明,这些人还不懂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的真正意义。价值理论是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理论,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反映了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正因为这,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且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反对资本能形成价值。而这里的人,就是活人,而不是死人。当然创造价值的劳动,只能是活劳动,而不是物化劳动。物就是物,不能因为戴上“劳动”的帽子,就成为了人。正如狼就是狼,不能因为穿上衣服就变成人。
第三,假使物化劳动能形成价值,这样,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只能反映在含有物化劳动的商品交换过程中,而不是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商品价值量没有反映活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情况,现实的商品交换,不是等价交换。这种就连消费者,也有剥削劳动或价值的猜疑,因为他占有了能形成价值的物化劳动而分文不付。
第四,一种商品,需经过许多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创造出来,那么,这一商品包包含的物化劳动,到底属于哪一个劳动者的呢?这是一个不可解的问题。既然物化劳动不知道归哪一个生产者,只好归这一商品的所有者,物化劳动也就只好从人转化为物了!物化劳动能形成价值的理论也就成为谬论。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生产资料内的物化劳动能形成价值,而消费资料内的物化劳动不能形成价值,这也是不可解的。而这样的现实,必定是等量劳动时间内,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消费资料生产者的劳动(只有活劳动),就形成不等量的价值,这是不可想象的。

使用道具

3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5-9-15 10:42: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六章)   第三节   边际效用价值论批判

边际效用价值论产生,就表明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了,不过,新古典经济学只涉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当宏观经济学产生时,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就组成了近代主流经济学。由于新古典经济学与的近代主流经济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因此,就新古典经济学与的近代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就边际效用价值论批判就行了。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商品效用,确实是存在的,商品效用就是抽象的使用价值,但商品边际效用作为价值的定义,则是错误的。
首先,商品效用不能计量,说明效用不能成为价值的客观内容。
对于同一物品而言,它可能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其效用为什么会不同呢?假设谷物用来维持生命的效用为10个效用单位,为什么谷物用来养家禽是6个效用单位,而谷物用来做酒是4个效用单位呢?这是如何决定的呢?对于富人与穷人来说,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对穷人而言,谷物用来维持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富人而言,可能谷物用来养鸟,养狗是最重要的!这物品的边际效用如何决定呢?
对于一种商品,并且是同一消费者,其边际效用的确定还可以理解,但是对于不同商品而言,其物品的物质存在形式是难以进行比较的。那么,它们之间的边际效用是如何确定和比较呢?谷物的边际效用为4个效用单位,那么桌子的边际效用为什么是7个效用单位?房子的边际效用为什么是20个效用单位?这里,边际效用是指什么?如果说满足需要就是提供效用。这里,某物品的需要是多少?是怎样决定的?是由这物品的本身物理特性决定的,还是由其它因素决定的?以及不同物品的需要之间是如何进行比较的呢?凡此等等,都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必须科学解答的。
现代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已经发展到用货币来计量商品效用,这里,对于同一消费者,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是相同的,这样,对于同一消费者,由于货币,商品效用的计量得到了解决。
前面已经指出,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主观感受——抽象的使用价值,是难以比较、难以计量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个快要饿死的穷人,对一个面包的主观感觉多大?与富人相比,二者谁的效用大?因此,由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对于不同消费者而言,是不相同的,即使对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由于手中可支配收入不同,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也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决定了商品效用本质上是难以计量的,也就是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效用,不能推广应用到不同消费者身上,这样,商品效用的不可计量特性,决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了。
其次,即使商品效用是可以计量的,边际商品效用也不是价值的客观内容。一方面,商品边际效用本身,就是一个可变量 ,怎么成为价值的内容?这里,边际商品效用,只是价值量的概念,而不是价值的定义,价值的定义,应该没有量的概念,只是一种属性。
另一方面,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身,并没有解决边际效用或商品价值量是多少,边际效用还是由消费者商品需要及商品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如果需要或效用是可以确定的,那么,这仅仅是反映了商品需求与价格的关系,需要本身并不能决定边际效用量,而边际效用是要由商品供给来决定!这里商品需求是客观的,是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商品供应本身,也是一变量,不仅决定了边际效用是一变量,即商品效用决定的只是商品价格,这也就决定了边际效用不能成为价值的内容。
这里,对于劳动价值论来说,价值是劳动,价值的定义是明确的,没有量的概念,只是一种属性,并且商品价值量也是明确的,市场只是引起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而对于边际效用价值论来说,边际商品效用,只是价值量的概念,而不是价值的定义,并且边际商品效用本身也不明确,受到市场的影响。
当然,边际效用价值论,考察的就是商品价格,对于商品价格运动规律,或者说商品供给运动规律,并没有用边际效用价值论去考察,而是脱离边际效用考察商品供给运动规律的,即用商品生产成本去考察商品供给规律,进而考察商品价格运动规律,而这正是价值理论的灵魂。其实,这里,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并没有解释商品供给如何与需求相联系,即商品供给的生产成本如何与商品需求的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相联系,而这正是问题之所在。也就是说,商品价格对商品供给而言,意味着什么?商品价格对生产者而言,最终可分解为劳动者工资、土地地租与资本利润,从而,劳动者工资、土地地租与资本利润,是什么?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并没有解释,而这,正是价值理论的关键。这样,对于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货币交换时,货币所代表的是什么?正是价值问题之所在。只有明确商品生产者交换到的货币的意义,价值问题就解决了,可惜,边际效用价值论到此为止了。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发展正是这样。马歇尔认为人们内心的主观效用评价可以通过“外部”的办法解决,即可以用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愿意支付的货币多少来衡量一物的效用大小。即效用为价格,反过来价格则为效用。这里,边际效用价值论就变为纯粹的价格理论。而经济学的根本,就是研究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这样,边际效用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本质上,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只是对商品价格的一种解释,如一只羊等于40马克,则40马克就是边际效用价值量。但为什么边际效用价值量为40马克呢?效用还是没有得到衡量。
正因为设定了用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愿意支付的货币多少来衡量一物的效用大小,边际效用便变成了边际需求价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便表现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我们知道,价值理论,本身就是研究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或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或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并不能说明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因为这递减规律并没有说明价格或价值到底为多少。从而,马歇尔只好求救于商品供求关系,从商品供求关系来确定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而这本身,就违反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首先,马歇尔均衡价格的前提:供给价格会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也是完全错误的。现实情况是,许多商品生产产品数量供给增加,价格反而下降。因为尽管总劳动或总负效用增加,但分配到每个商品上的则不增加。其次,马歇尔均衡价格曲线本身说明,是机会成本决定了商品价值量,而不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因为哪一个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格,是由机会成本决定的。而机会成本最终可归结为由劳动边际生产力,资本或土地边际生产力决定,即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所决定。从而又归结到劳动创造价值、资本或土地创造价值上去,这又违反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同时,这里,各个人对某商品的主观评价——效用,哪一个效用决定商品价值量,即哪一个效用成为边际效用,并不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生产者决定的,也就是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如果某商品的边际效用,是指在某一商品总供给量下对各个需求者的效用的综合,那么,这边际效用,也只是指商品价格,而不是商品价值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里,某商品的边际效用有许多,当然这本身是指商品价格,而不是商品价值量,后者只有一个。而用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愿意支付的货币多少来衡量一物的效用大小,则更是直观,从而边际效用只是商品价格的代名词,并没有解决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
这样,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还是要在边际效用以外去解决,即从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中去解决。整个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史,都是抛开边际效用理论来研究商品价格运动规律的。这里,用边际效用来代替商品价格,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这里,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实质上已适及到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因为,收入,就是价值或其货币转化形式,所有的商品价格就是各生产要素的收入——价值或其货币转化形式的转移。这样,收入的分配,就实现了物质财富的分配,而收入本身,就是价值——分配权力!
这里,边际效用价值论者,也完全被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蒙住了眼睛,在用边际产品递减或边际效益递减来解释各要素收入的决定时,都没有考察收入与效用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只要考察了收入与效用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得出分配价值论。
同时,在用边际产品递减或边际效益递减来解释各要素收入的决定时,一方面,不管是各要素生产力单独分析,还是边际分析,都不可能得出它们的生产力是多少,商品生产是一整体。另一方面,即使存在边际产品递减或边际效益递减,也不会如萨缪尔森所言:“这样就将100%的产出,不多也不少,在所有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经济学》第十六版中文版第181页)。各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力肯定不是它们边际生产力的总和,或总产品肯定不是它们边际产品的总和,而有一个巨大的剩余产品。边际理论本身,就存在一个“消费者剩余”理论,这里,各要素优化组合后,肯定也有一个“产品剩余”,仔细观察一下也容易理解这个问题。各要素的收入,都是以边际产品为准的,当然非边际投入的各要素的收入,肯定少于它生产出的产品,从而肯定存在“剩余产品”。这样,剩余产品的分配,又成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既然主观效用是不可把握的,只有用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愿意支付的货币多少来衡量一物的效用大小,此时,货币就具有了二种意义。当然,不管是局部均衡价值理论,还是一般均衡价值理论,都是建立在商品价格的基础上。如果一般均衡理论的许多方程式,是建立在效用的基础上,则是不可解的,因为效用本身是不可把握的。而一般均衡理论本身 ,认为一般均衡价格或价值,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具体就反映在它的方程式组合上。那么这许多方程式的组合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什么呢?当然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这里,设立一个货币的效用是相同的,以此来衡量其它商品的边际效用。但这货币的效用,对于不同消费者,是不等量的,商品生产者者手中的货币,则完全不是效用!生产者对货币的需要,就是它的从社会总产品中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购买力或分配能力。而消费者失去货币,就是失去了购买力。从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不是衡量其它商品的边际效用——人们的主观感受,而是衡量其它商品的购买力或分配权力。即是货币的分配权力,把消费者与生产者联系起来,而不是效用把消费者与生产者联系起来。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xuguw + 60 + 6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60  论坛币 + 6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