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5444 57

《财富论——经济学原理》 [推广有奖]

31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2-17 16:58: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配价值论与价值分配是根本不同的。
价值分配,一般是在劳动价值论或边际效用价值论下,把价值看作分配的对象,与物质财富一样,进而产生社会对价值的分配。如社会存在二个产品,一是电视机,一是生产电视机的机器。如电视机价格为1000元,社会共生产了100台电视机,价值共100000元;机器价格为10000元,社会生产2台新的机器,价值共20000元。此时,就产生总共120000元价值供给分配。如资本总利润为40000元,资本家除了分配到2台机器外,还分配到20000元电视机,即20台电视机;劳动者工资则为80000元,是80台电视机。
这里,如要改变生产关系,则是改变这总共120000元价值的分配。如资本利润为20000元,即只分配到2台机器;劳动者工资为100000元,分配到100台电视机。此时,我们设定电视机与机器的价格不变。
而分配价值论是一价值理论,即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此时,价值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不是分配的对象,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物质财富。如社会仍存在二个产品,一是电视机,一是生产电视机的机器。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如电视机价格为1000元,社会共生产了100台电视机,价值共100000元;机器价格为10000元,社会生产2台新的机器,价值共20000元。此时,就产生总共120000元价值的物质财富供给分配。如资本总利润为40000元,资本家除了分配到2台机器外,还分配到20000元电视机,即20台电视机;劳动者工资则为80000元,是80台电视机。
这里,如要改变生产关系,则是改变这100台电视机与2台机器的分配。如资本利润为2台机器,劳动者工资为100台电视机。假设社会产品总价值仍为120000元,由于电视机与机器生产的有机构成不同,电视机与机器的价格一般会发生改变。这我们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的考察就可看得明白。
这,也就是说,前面说的价值分配,如要改变生产关系,假设社会产品总价值仍为120000元,由于电视机与机器生产的有机构成不同,假设电视机与机器的价格不变的前提是不成立的,这也证明了劳动价值论或价值分配是错误的,价值始终不是分配的对象。

使用道具

32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2-18 11:40: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可以分解为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流程与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如进行商品扩大再生产,假设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为:
            (Ⅰ) 80V+16P=96M
            (Ⅱ) 72C+90V+18P=180M
            (Ⅲ) 120C+200V+80P=400M
            (Ⅳ) 300C+225V+75P=600M
            (Ⅴ) 400C+212V+200P=812M

其中,C表示生产资料折旧,V表示劳动力价值量或工资,P表示资本利润,M表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以上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可分解为一个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流程与一个扩大再生产流程,其中简单再生产流程为:

        (Ⅰ) 20V+4P=24M
            (Ⅱ) 24C+30V+6P=60M
            (Ⅲ) 60C+100V+40P=200M
            (Ⅳ) 200C+150V+50P=400M
            (Ⅴ) 400C+212V+200P=812M

这里,五个公式相加,就产生总公式:512V+300P=812M。这就是说消费资料总价值量由资本总利润与劳动者总工资构成。         

分解的消费资料或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为:

        (Ⅰ) 60V+12P=72M
            (Ⅱ) 48C+60V+12P=120M
            (Ⅲ) 60C+100V+40P=200M
            (Ⅳ) 100C+75V+25P=200M

四个公式相加,就产生总公式:295V+89P=384M。这就是说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由资本总利润与劳动者总工资构成。这样,假设社会产品总价值仍为120000元,由于电视机与机器生产的有机构成不同,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电视机与机器的价格一般会发生改变。

假设原来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流程的总公式为:70000V+30000P=100000M;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的总公式为:10000V+10000P=20000M。此时,资本总利润为40000元,分配到2台机器与20台电视机。

如生产关系发生改变,资本利润只能分配到2台机器,则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流程中的资本总利润应该等于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中的劳动者总工资,假设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流程中的资本总利润为3X,则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中的劳动者总工资为3X。由于劳动者工资水平相同,则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流程中的劳动者总工资为21X;由于资本利润率相同,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中的资本利润为X。这样,21X+3X+3X+X=120000,X=120000/28=30000/7

这样,生产关系改变后,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流程的总公式为:90000V+90000/7P=(100000+20000/7)M;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的总公式为:90000/7V+30000/7P=120000/7M。此时,电视机价格就为(1000+200/7)元,机器价格为60000/7元。资本总利润为120000/7元,只分配到2台机器;劳动者总工资为(100000+20000/7)元,分配到100台电视机。

这,也就是说,前面说的价值分配,如要改变生产关系,假设社会产品总价值仍为120000元,由于电视机与机器生产的有机构成不同,假设电视机与机器的价格不变的前提是不成立的,这也证明了劳动价值论或价值分配是错误的,价值始终不是分配的对象。分配的对象,只能是物质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分配价值论是唯一正确的价值理论。

使用道具

3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4-23 08:11:1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七节      劳动力价值量决定工资的运动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并不是从0变化到无穷大的,或从无穷大变化到0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为什么呢?这是由商品价值量决定了的,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价格的运动。劳动者的工资运动也一样,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价格并不是从0变化到无穷大的,或从无穷大变化到0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这是由劳动力价值量决定了的。

当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时,已经产生了工种,由于各种工种之间单位时间内付出的劳动量可能不同,劳动力价值量就可能不同;同一工种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技能也可能不同,从而产生了工种等级,这样,不同工种等级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量也可能不同。同时,由于各种工种之间的劳动技能不同,并且许多工种之间不能相互代替,产生了各种工种的供给与需求问题。不过,各工种之间,劳动者可以通过学习,适应某工种的工作,从而可以相互代替。

当某工种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如图一所示,0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为劳动力价值量,那么,A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就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其它工种的劳动者就会通过学习,以适应这一工种的工作,这样,劳动力供给就增加,高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价格就下降,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理论上劳动力供给才不变;当某工种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如图一的B点对应的劳动力价格就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此时,这一工种的劳动者就会通过学习,以适应其它工种的工作,并且转向其它工种工作,这样,劳动力供给就下降,低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价格就上升,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理论上劳动力供给才不变。

                     购买力



                                               

                              A

                                O

                                    B       劳动力购买力曲线



图一 劳动力购买力曲线     劳动力供给

总之,劳动力价值量决定劳动力价格的运动,这是劳动力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









                     第八节    劳动者工资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前面我们考察了劳动力购买力下降规律,并且指出劳动力价值量决定工资的运动。不过,对于普通商品价格而言,当商品需求低于供给时,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会降低,直到供求平衡。但是,对于劳动者工资来说,当劳动力供给高于需求时,劳动者工资下降并不会无限,到一定工资就不再下降,尽管此时劳动力供给高于需求,这是由于劳动者工资又是生产关系产物的结果。

在经济萧条时期或一些企业经营状况较差时,商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利润率较低甚至亏本,劳动力边际购买力肯定较低,但劳动者工资只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下降了,处于一定水平,下降的则是资本利润率,这就是因为劳动者工资是生产关系的产物的结果,如图一所示。

        劳动力供给

                          M

        O

        Q

        R

         P



                                      L



                      A   B       C          工资

                    图一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图一中,曲线L为劳动力需求曲线,曲线M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即劳动力价值量为B。当劳动力供给为O时,供给高于劳动者工资为B时的需求R,劳动者工资会下降,但劳动者工资只下降到A就不再下降,此时,劳动力需求为Q,仍低于供给O,劳动力供求不平衡,这就是因为劳动者工资是生产关系产物的结果。

而当劳动力供给低于某一工资下的需求时,劳动者工资会增加,直到劳动力供求平衡。如当劳动力供给为P时,供给低于劳动者工资为B时的需求R,劳动者工资会增加,直到劳动力供求平衡,这是由于资本竞争的结果。

因此,我们把握劳动者工资的运动,不仅要利用劳动力边际购买力下降规律,还要考察生产关系。

使用道具

34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5-13 11:45: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    生产者博弈的市场分析



对于象棋对垒,是二个人进行博弈,即二人博弈,并且是精英决定博弈的结果,而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博弈则主要是二边博弈,一边是消费者,一边是生产者。对于商品生产垄断的生产者博弈,比较简单,不是我们考察的对象,我们只考察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并且主要考察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对生产者博弈的影响。

这样,生产者博弈的一个特点,就是二边博弈。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博弈的对象,都是商品市场,即生产者博弈的对象是同一的,因而生产者之间,不仅没有输赢与和的关系,而且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市场就是他们的联系纽带,因此,更精确地说,生产者博弈的一个特点是多人非合作性的双边博弈。由于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因而,生产者博弈只有共同赢利与共同亏本的结果。当然,由于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与管理水平不同,生产成本就不同,产生的赢利水平也就不同,从而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也决定生产者博弈的结果,引起生产者博弈存在赢利多少与亏本多少的问题。

市场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生产者博弈是非常复杂的。商品生产与销售垄断,为生产者合作性博弈,不仅产生产品分配不公平,还往往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市场效率,需要我们予以控制。而我们考察的重点,是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后面我们将举例分析。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也存在生产者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生产者“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生产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也就是销售全部商品,从而,商品价格是供求平衡的产物,这就是“纳什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自己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进而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在这里,非合作性的博弈,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是以不完全信息博弈为前提的,从而确定价格以销售全部商品,进而影响其他人的价格政策。这里,生产者会一致行动,但这一致行动经常会被打破,也就打破纳什均衡,产生新的纳什均衡。而生产者一致行动被破坏的根源,则是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的变化。因为生产者又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决定商品生产,进而影响商品供给,影响商品价格,也就产生新的纳什均衡,这是自由竞争的条件,也就是商品供给规律即商品价值量规律决定纳什均衡。

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也是非合作性博弈,不过,存在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二种情况。这里,一定商品价格下就有一定需求,这是生产者完全信息博弈产生的一个市场基础,是生产者博弈的一个特点。由于一定价格下都有一定需求,生产者就会首先确定较高价格,销售一部分商品,以获取较高利润。当然,商品必须全部出售或处理,是生产者博弈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生产者博弈的结果,也就决定了价格大战的产生。因此,这一博弈,是以生产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博弈为前提的。

其他博弈,如象棋博弈,考察的是博弈双方的关系,当然一般是精英决定博弈的结果,但是,对于生产者投资博弈,考察的则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博弈的生产者一方,当然,博弈的结果是生产者博弈的总和,从而生产者投资博弈的特点是劣者决定博弈结果,这是生产者博弈的另一个特点。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利润是分配生产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当然,资本利润的存在,决定了资本家必须投资,也就必须进行投资博弈,这也就决定了经济萧条的产生。

这里,如果生产者都是精英,都能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生产,但是,由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产生,也就决定了许多商品扩大再生产不能进行。因此,一方面,只有生产者博弈中,存在许多劣者,才产生经济增长。如果生产者都是精英,由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产品过剩的产生,也就决定了许多商品扩大再生产不能进行,也就不存在经济增长了。另一方面,生产者投资博弈中的劣者,短期利益决定了他的行为,这必然引起供给大于需求,引起经济萧条。这里,投资的存在,决定了生产者投资博弈,并且决定了经济萧条的产生,而劣者决定生产者投资博弈的结果,也就使经济萧条成为现实。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能预测到何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精英是非常少的,而能把这一预测运用到经济活动中的精英,则更加少了。而且,或多或少的精英,会被资本投资束缚,不得不进行短期投资活动,更不要说精英的利益往往与短期利益相联系。因此,生产者投资博弈的结果,也就使经济萧条成为现实。

总之,资本的存在,决定了生产者必须投资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仅表现为某一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表现为整个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针对投资的博弈,生产者博弈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即博弈的结果或商品生产规模,是各个博弈结果之和。不同生产者的博弈水平不同,即使存在精明的博弈者,是以最大消费量为博弈前提,但由于存在不精明的博弈者,以当前利益为前提,最终还是导致供给大于有效需求,引起经济萧条。







                    



                         第六节   纳什均衡





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最常用的就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这里,非合作性博弈并没有否定博弈者一致行动,相反,正是这一致行动产生了纳什均衡。生产者博弈也会产生纳什均衡,不过,博弈环境不同,最优战略就不同。

生产者博弈,我们考察的主要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二边博弈,并且还主要考察生产者这一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其他生产者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

由于生产者博弈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销售全部商品是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手段,这里,不仅获取最大利润是商品价格问题,销售全部商品也是商品价格问题,从而,生产者博弈,考察的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当然,纳什均衡的结果就是生产者实现在一定价格下销售全部商品或获取最高利润。

前面我们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时,是假定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博弈不一定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最大赢利的基础上,因此,商品价格不一定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A



             B                               L



                                                   商品价格

                           E  C     D

                   图一 商品供求平衡

图一中,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N为商品需求曲线,当商品供给为A时,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均衡价格为C。但是,对于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往往不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基础上的,生产者往往决定商品价格为D,商品需求就为B,此时,生产者博弈均衡时,商品供求并不平衡。只有当生产者销售B量商品后,才降低价格,直到A,此时又销售A-B量商品,从而获得商品供求平衡,生产者也就获得高额利润。

如商品生产成本为E,如以商品供求平衡价格出售,利润只有A*(C-E),就较少。而生产者博弈则产生较多的利润,为A*(C-E)+B*(D-C)。因此,生产者博弈获得了高额利润。

在这里,当生产者决定价格为D时,就是建立在“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生产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的,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政策来进行决策,即按照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从而产生纳什均衡。

不过,正是因为商品价格的决定,是按照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从而商品价格不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也就必然引起商品供给高于需求的状态,也就必然会打破形成的纳什均衡,形成新的纳什均衡。







                     









                     第七节     商品供给对纳什均衡的破坏作用



对于价格大战中,现在的一些人,眼睛只看到价格大战,而没有看到价格大战前的生产者博弈,从而不能看到生产者博弈的本质与结果。生产者博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价格大战博弈的结果,正是为了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前一节我们考察了纳什均衡,也就是考察了生产者博弈获得了超额利润。但是,这一超额利润,不是建立的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的,因此,纳什均衡必将会被破坏。

我们一般认为,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如图一所示。对于非合作性博弈,是以消费者信息完全为前提的,即消费者购买价格最低的商品,因此,生产者行为必须一致。同时,生产者必须全部出售商品,是商品生产能正常进行的条件。但是,对于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如果是完全信息博弈,生产者博弈不一定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最大赢利的基础上,因此,商品价格不一定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除了一些不容易保存的商品或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可能存在毁灭以外,如牛奶与青菜,其它商品供求必须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从而商品供求平衡是生产者博弈的必然结果,这样,追求超额利润的生产者博弈必然产生供给过剩,商品供求平衡就决定了这生产者博弈的均衡经常会被破坏,从而,商品供求平衡,往往是二次博弈甚至是多次博弈的结果,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A



             B                               L



                                                   商品价格

                              C     D

                   图一 商品供求平衡

图一中,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N为商品需求曲线,当商品供给为A时,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均衡价格为C。但是,对于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往往不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基础上的,生产者往往决定商品价格为D,商品需求就为B,此时,生产者博弈均衡时,商品供求并不平衡。只有当生产者销售B量商品后,才降低价格,直到A,此时又销售A-B量商品,从而获得商品供求平衡,生产者也就获得高额利润,当然此时的生产者博弈,就表现为价格大战。价格大战的结果,生产者博弈也就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因此,商品供给决定了生产者博弈的均衡状态。

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最常用的就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其他生产者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是以消费者信息完全为前提的,即消费者购买价格最低的商品,因此,生产者行为必须一致。同时,生产者必须全部出售商品,是商品生产能正常进行的条件,也就产生均衡价格。

然而,现实中,生产者并不一定全部出售商品,即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往往不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基础上的,这就产生有条件的纳什均衡,即这一生产者博弈必然引起商品供给高于需求的状态,也就必然会打破形成的纳什均衡,形成新的纳什均衡。

价格大战,生产者博弈如何均衡?在这里,当生产者决定价格为C时,就是建立在“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的,在商品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下,每一个厂商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政策来进行决策,即按照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从而生产者以出售全部商品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也就产生价格大战,当然,价格大战也会产生纳什均衡。

价格大战,是以大战前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为前提的,也是以商品供给高于需求为前提的,即以过剩商品为前提的,没有过剩商品,价格大战就不能进行,从而,价格大战表面看是生产者获得较低利润,实质上是生产者获得高额利润。

从现实的价格大战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生产者博弈往往还利用了消费者的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以求获得更多的利润。如价格大战往往在一些节日或销售季节进行,以求产生消费者的价格弹性,也就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纳什均衡是建立在“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生产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的,从而生产者博弈是二边博弈,但只有博弈人数或厂家往往不是很多的,这样才能达成共识,如电视机、洗衣机与住房等等,参与博弈的厂家并不多,从而虽然没有协议但达成了共识,从而产生生产者博弈以谋求更多利润。如果厂家较多,如圆珠笔、毛巾、台灯等等生产,则难以达成共识,商品价格基本上就由商品需求决定,不会产生价格大战这样的生产者博弈。



使用道具

35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5-13 11:51: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五节    生产者博弈的市场分析



对于象棋对垒,是二个人进行博弈,即二人博弈,并且是精英决定博弈的结果,而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博弈则主要是二边博弈,一边是消费者,一边是生产者。对于商品生产垄断的生产者博弈,比较简单,不是我们考察的对象,我们只考察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并且主要考察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对生产者博弈的影响。

这样,生产者博弈的一个特点,就是二边博弈。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博弈的对象,都是商品市场,即生产者博弈的对象是同一的,因而生产者之间,不仅没有输赢与和的关系,而且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市场就是他们的联系纽带,因此,更精确地说,生产者博弈的一个特点是多人非合作性的双边博弈。由于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因而,生产者博弈只有共同赢利与共同亏本的结果。当然,由于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与管理水平不同,生产成本就不同,产生的赢利水平也就不同,从而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也决定生产者博弈的结果,引起生产者博弈存在赢利多少与亏本多少的问题。

市场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生产者博弈是非常复杂的。商品生产与销售垄断,为生产者合作性博弈,不仅产生产品分配不公平,还往往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市场效率,需要我们予以控制。而我们考察的重点,是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后面我们将举例分析。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也存在生产者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生产者“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生产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也就是销售全部商品,从而,商品价格是供求平衡的产物,这就是“纳什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自己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进而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在这里,非合作性的博弈,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是以不完全信息博弈为前提的,从而确定价格以销售全部商品,进而影响其他人的价格政策。这里,生产者会一致行动,但这一致行动经常会被打破,也就打破纳什均衡,产生新的纳什均衡。而生产者一致行动被破坏的根源,则是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的变化。因为生产者又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决定商品生产,进而影响商品供给,影响商品价格,也就产生新的纳什均衡,这是自由竞争的条件,也就是商品供给规律即商品价值量规律决定纳什均衡。

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也是非合作性博弈,不过,存在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二种情况。这里,一定商品价格下就有一定需求,这是生产者完全信息博弈产生的一个市场基础,是生产者博弈的一个特点。由于一定价格下都有一定需求,生产者就会首先确定较高价格,销售一部分商品,以获取较高利润。当然,商品必须全部出售或处理,是生产者博弈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生产者博弈的结果,也就决定了价格大战的产生。因此,这一博弈,是以生产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博弈为前提的。

其他博弈,如象棋博弈,考察的是博弈双方的关系,当然一般是精英决定博弈的结果,但是,对于生产者投资博弈,考察的则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博弈的生产者一方,当然,博弈的结果是生产者博弈的总和,从而生产者投资博弈的特点是劣者决定博弈结果,这是生产者博弈的另一个特点。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利润是分配生产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当然,资本利润的存在,决定了资本家必须投资,也就必须进行投资博弈,这也就决定了经济萧条的产生。

这里,如果生产者都是精英,都能根据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生产,但是,由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产生,也就决定了许多商品扩大再生产不能进行。因此,一方面,只有生产者博弈中,存在许多劣者,才产生经济增长。如果生产者都是精英,由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产品过剩的产生,也就决定了许多商品扩大再生产不能进行,也就不存在经济增长了。另一方面,生产者投资博弈中的劣者,短期利益决定了他的行为,这必然引起供给大于需求,引起经济萧条。这里,投资的存在,决定了生产者投资博弈,并且决定了经济萧条的产生,而劣者决定生产者投资博弈的结果,也就使经济萧条成为现实。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能预测到何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精英是非常少的,而能把这一预测运用到经济活动中的精英,则更加少了。而且,或多或少的精英,会被资本投资束缚,不得不进行短期投资活动,更不要说精英的利益往往与短期利益相联系。因此,生产者投资博弈的结果,也就使经济萧条成为现实。

总之,资本的存在,决定了生产者必须投资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仅表现为某一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表现为整个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针对投资的博弈,生产者博弈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即博弈的结果或商品生产规模,是各个博弈结果之和。不同生产者的博弈水平不同,即使存在精明的博弈者,是以最大消费量为博弈前提,但由于存在不精明的博弈者,以当前利益为前提,最终还是导致供给大于有效需求,引起经济萧条。







                    



                         第六节   纳什均衡





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最常用的就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对手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这里,非合作性博弈并没有否定博弈者一致行动,相反,正是这一致行动产生了纳什均衡。生产者博弈也会产生纳什均衡,不过,博弈环境不同,最优战略就不同。

生产者博弈,我们考察的主要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二边博弈,并且还主要考察生产者这一边——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其他生产者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

由于生产者博弈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销售全部商品是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手段,这里,不仅获取最大利润是商品价格问题,销售全部商品也是商品价格问题,从而,生产者博弈,考察的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当然,纳什均衡的结果就是生产者实现在一定价格下销售全部商品或获取最高利润。

前面我们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时,是假定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博弈不一定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最大赢利的基础上,因此,商品价格不一定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A



             B                               L



                                                   商品价格

                           E  C     D

                   图一 商品供求平衡

图一中,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N为商品需求曲线,当商品供给为A时,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均衡价格为C。但是,对于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往往不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基础上的,生产者往往决定商品价格为D,商品需求就为B,此时,生产者博弈均衡时,商品供求并不平衡。只有当生产者销售B量商品后,才降低价格,直到A,此时又销售A-B量商品,从而获得商品供求平衡,生产者也就获得高额利润。

如商品生产成本为E,如以商品供求平衡价格出售,利润只有A*(C-E),就较少。而生产者博弈则产生较多的利润,为A*(C-E)+B*(D-C)。因此,生产者博弈获得了高额利润。

在这里,当生产者决定价格为D时,就是建立在“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生产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的,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政策来进行决策,即按照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从而产生纳什均衡。

不过,正是因为商品价格的决定,是按照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从而商品价格不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也就必然引起商品供给高于需求的状态,也就必然会打破形成的纳什均衡,形成新的纳什均衡。







                     









                     第七节     商品供给对纳什均衡的破坏作用



对于价格大战中,现在的一些人,眼睛只看到价格大战,而没有看到价格大战前的生产者博弈,从而不能看到生产者博弈的本质与结果。生产者博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价格大战博弈的结果,正是为了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前一节我们考察了纳什均衡,也就是考察了生产者博弈获得了超额利润。但是,这一超额利润,不是建立的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的,因此,纳什均衡必将会被破坏。

我们一般认为,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如图一所示。对于非合作性博弈,是以消费者信息完全为前提的,即消费者购买价格最低的商品,因此,生产者行为必须一致。同时,生产者必须全部出售商品,是商品生产能正常进行的条件。但是,对于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如果是完全信息博弈,生产者博弈不一定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最大赢利的基础上,因此,商品价格不一定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除了一些不容易保存的商品或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可能存在毁灭以外,如牛奶与青菜,其它商品供求必须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从而商品供求平衡是生产者博弈的必然结果,这样,追求超额利润的生产者博弈必然产生供给过剩,商品供求平衡就决定了这生产者博弈的均衡经常会被破坏,从而,商品供求平衡,往往是二次博弈甚至是多次博弈的结果,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A



             B                               L



                                                   商品价格

                              C     D

                   图一 商品供求平衡

图一中,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N为商品需求曲线,当商品供给为A时,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均衡价格为C。但是,对于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往往不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基础上的,生产者往往决定商品价格为D,商品需求就为B,此时,生产者博弈均衡时,商品供求并不平衡。只有当生产者销售B量商品后,才降低价格,直到A,此时又销售A-B量商品,从而获得商品供求平衡,生产者也就获得高额利润,当然此时的生产者博弈,就表现为价格大战。价格大战的结果,生产者博弈也就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因此,商品供给决定了生产者博弈的均衡状态。

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最常用的就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战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优战略以回应其他生产者的战略。”也就是说,所有人的战略都是最优的。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是以消费者信息完全为前提的,即消费者购买价格最低的商品,因此,生产者行为必须一致。同时,生产者必须全部出售商品,是商品生产能正常进行的条件,也就产生均衡价格。

然而,现实中,生产者并不一定全部出售商品,即生产者非合作性博弈,往往不是建立在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的基础上的,这就产生有条件的纳什均衡,即这一生产者博弈必然引起商品供给高于需求的状态,也就必然会打破形成的纳什均衡,形成新的纳什均衡。

价格大战,生产者博弈如何均衡?在这里,当生产者决定价格为C时,就是建立在“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的,在商品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下,每一个厂商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政策来进行决策,即按照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从而生产者以出售全部商品的价格政策来决策,也就产生价格大战,当然,价格大战也会产生纳什均衡。

价格大战,是以大战前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为前提的,也是以商品供给高于需求为前提的,即以过剩商品为前提的,没有过剩商品,价格大战就不能进行,从而,价格大战表面看是生产者获得较低利润,实质上是生产者获得高额利润。

从现实的价格大战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生产者博弈往往还利用了消费者的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以求获得更多的利润。如价格大战往往在一些节日或销售季节进行,以求产生消费者的价格弹性,也就获得更多的利润。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纳什均衡是建立在“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生产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的,从而生产者博弈是二边博弈,但只有博弈人数或厂家往往不是很多的,这样才能达成共识,如电视机、洗衣机与住房等等,参与博弈的厂家并不多,从而虽然没有协议但达成了共识,从而产生生产者博弈以谋求更多利润。如果厂家较多,如圆珠笔、毛巾、台灯等等生产,则难以达成共识,商品价格基本上就由商品需求决定,不会产生价格大战这样的生产者博弈。

使用道具

3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5-25 10:05: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近,我对《财富论——经济学原理》第五十四章进行修改,增加了第四节。现在上传供大家批评。

第四节  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分配,但是,我们知道,各种生产资料之间是不能比较的,资本是如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劳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价值,成为其它生产要素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生产资料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产生与发展的。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且只有劳动才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此时,就赋于各种生产资料商品交换价值量,这些劳动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成为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各种生产资料,就凭借商品交换价值量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产生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的资本形成价值规律。最终,资本参与分配形成的价值量,与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一起,成为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劳动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量,也成为土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土地具有生产力,各级土地的生产力不同,引起农产品产量不同,产量之差就形成实物地租。而当市场上劳动形成的农产品商品交换价值量后,就成为货币地租的价值基础,最终成为土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使用道具

3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5-25 10:15: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近,我对《财富论——经济学原理》第五十四章进行修改,增加了第四节。现在上传供大家批评。

第四节  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分配,但是,我们知道,各种生产资料之间是不能比较的,资本是如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劳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价值,成为其它生产要素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生产资料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产生与发展的。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且只有劳动才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此时,就赋于各种生产资料商品交换价值量,这些劳动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成为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各种生产资料,就凭借商品交换价值量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产生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的资本形成价值规律。最终,资本参与分配形成的价值量,与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一起,成为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劳动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量,也成为土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土地具有生产力,各级土地的生产力不同,引起农产品产量不同,产量之差就形成实物地租。而当市场上劳动形成的农产品商品交换价值量后,就成为货币地租的价值基础,最终成为土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使用道具

3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5-25 10:17: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近,我对《财富论——经济学原理》第五十四章进行修改,增加了第四节。现在上传供大家批评。

第四节  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参与了社会产品分配,但是,我们知道,各种生产资料之间是不能比较的,资本是如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劳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价值,成为其它生产要素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生产资料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产生与发展的。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且只有劳动才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此时,就赋于各种生产资料商品交换价值量,这些劳动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成为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各种生产资料,就凭借商品交换价值量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产生等量资本形成等量价值的资本形成价值规律。最终,资本参与分配形成的价值量,与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一起,成为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劳动形成的商品交换价值量,也成为土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土地具有生产力,各级土地的生产力不同,引起农产品产量不同,产量之差就形成实物地租。而当市场上劳动形成的农产品商品交换价值量后,就成为货币地租的价值基础,最终成为土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价值基础。

使用道具

39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6-18 09:08:1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今天我对《财富论——经济学原理》“第四十八章  劳动价值论批判”增加了一节,现在上传。



第八节  劳动价值论的危害性



由于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一观点,不仅正适应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具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这样,劳动价值论,不仅成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灵魂,并且成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基石,成为马克思的基本政治观点。由于马克思集中于劳动价值论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研究,被劳动价值论的革命性──揭示资本主义剥削为劳动剥削的革命性所冲昏了头脑,就不再深入研究价值理论,在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上,也就陷入形而上学中去。

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因而,经济学,必须科学反映社会市场经济的现实,否则就是谬论。当然,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上,否则就是不科学的,必会遭到历史的惩罚,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生产力发展。一方面,从价值理论本身来说,劳动价值论不能解决商品交换价值量与商品价值量的矛盾。另一方面,从生产力发展来说,劳动价值论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或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是客观的,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劳动价值论下,资本利润就是剥削劳动的结果,当然是不应该存在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只有在分配价值论基础上,我们不仅能科学解决商品交换价值量与商品价值量的矛盾,也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由于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或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是客观的,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资本也能创造价值,当然资本利润的存在就没有剥削了,就可以存在了。

就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而言,劳动价值论的危害性主体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价值论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或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是客观的,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劳动价值论下,资本利润就是剥削劳动的结果,当然是不应该存在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此时,企业利润的存在与否,就由一些领袖来决定了,而不是由科学理论来说明。同时,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也不重视企业利润的积累,从而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力发展情况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劳动价值论不适应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资本利润是剥削劳动的结果,此时,不管是私人资本还是国家资本,其利润都是剥削劳动的结果,这样,存在劳动剥削的生产关系,怎么能最大程度地发展生产力呢?当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社会主义理论就没有理论基础,一旦国家权力被一些流氓无产阶级掌握,社会主义发展就会产生曲折。

第三,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不仅资本利润是剥削劳动的结果,而且劳动者为企业的主人,就不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分配体制与管理体制的改革。

国有企业利润是劳动者创造的,理论上就应归企业职工,然而,现实是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已经非常高了,如庞大的企业利润归职工,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样,企业利润分配就成为一个问题,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同时,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不仅劳动且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并且,劳动者还是企业的主人,这样,劳动者是企业主人,而国家ZF又管理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混乱才怪,当然也就难以改革了。

只有突破劳动价值论的束缚,才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分配价值论的创立,正好为我国突破劳动价值论束缚提供了机会。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生产要素能形成价值,当然,国有企业利润,是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不是国有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国有垄断企业的企业垄断利润,不仅是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还是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改革国有企业的分配体制了。

既然国有企业利润,是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当然,我们就能用资本利润来参与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使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科学化;既然国有垄断企业的企业垄断利润,不仅是国有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还是国家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当然,我们就能不仅用资本利润来参与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还用国家权力来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如垄断权招标制度,使国有垄断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科学化。

另外,不仅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劳动者是企业主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中,负责企业市场经营责任的,才是企业的主人,这是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原则,违反这一原则,就会遭到惩罚。一般来说,资本或者资本所有者,负责企业经营责任,从而是企业的主人,除非劳动者成为企业经营责任的负担者。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职工不负责企业经营责任,却说是企业的主人,引起一些企业职工只图为自己谋利益,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明确职工不是国有企业的主人,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

第四,既然资本利润是剥削劳动的结果,发展私人企业始终就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发展私人企业,不就是增加剥削劳动吗?这样,在我国,私人经济就难以发展,也就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分配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是生产关系的产物。这样,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只要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生产要素就能形成价值,从而,资本利润是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不是剥削劳动的结果。当然,生产关系是否优越,就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即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唯一标准。

既然资本利润是社会产品分配的结果,不是剥削劳动的结果,而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唯一标准,当然,发展私人企业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也就能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了。


第五,价值理论的根本,是发展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错误,就阻碍了经济学的发展,不要说阻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微观经济学——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研究,生产价格理论就是一个表现。

使用道具

40
1993110 发表于 2017-6-18 10:53: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6-18 09:08
今天我对《财富论——经济学原理》“第四十八章  劳动价值论批判”增加了一节,现在上传。
你这个都是小孩子过家家,玩尿泥,不亦乐乎,沾沾自喜。



1,你的分配价值论,其中的价值,到底是个什么意思,什么东西。


2,土地,机器,等等,到底能不能劳动,能不能生产,能不能创造。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