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5445 57

《财富论——经济学原理》 [推广有奖]

51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15 09:27: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十八章    市场的失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性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这个研究任务就决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局限性。一方面,既然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当然,微观经济学就是研究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排除了没有参与商品生产的劳动者的,也就没有考察失业问题。传统认为,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这一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也就没有生产力不足引起失业的问题了。
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是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并没有考察这一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在企业没有产生以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还仅仅表现在商品价格的波动上,市场不会失灵。当企业产生以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不仅表现在商品价格的波动上,还会通过企业的破产来表现,进而引起经济发展的波动,市场就失灵了。
第三,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货币成为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当商品生产者转化为消费者时,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获得的分配权力也就转化为商品购买力,产生了商品需求。然而,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仅仅根据市场上存在的商品需求,即有效需求,来考察商品需求规律,也就产生了不足,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并不把货币——分配权力用于购买商品,而是进行贮蓄,也就引起商品有效需求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就产生影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应对,微观经济学并没有进行研究。
第四,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假设土地地租与资本利润是分配生产资料的结果,即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工资则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即用于购买消费资料的。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土地地租与资本利润可能会高于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即资本家会分配到大量消费资料,资本家本人不能消费,也就引起消费资料有效需求不足,对社会经济发展就产生影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应对,微观经济学并没有进行研究。





                        第二节   市场的失灵

你知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吗?这就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到商品价值量,理论上商品供给不再增加;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直到商品价值量,理论上商品供给不再降低,这就是市场的调节作用,理论上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大萧条,那么,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什么市场会失灵,引起经济大萧条呢?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产生商品生产相对过剩,而直接原因则是企业的产生,诱导原因则是金融危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还是主要产业,农民的收入直接影响着社会购买力。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引起农民的购买力较低,也就影响了工业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工业生产规模,例如影响纺织业与皮革业的发展规模。二十世纪初工业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商品生产规模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工业品需求不仅来源于工人,还来源于农民,也就是说,工业品的分配,不仅涉及到工人,还涉及到农民。但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引起农民的购买力较低,也就影响了工业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工业生产规模,此时,如果工业生产盲目扩大,就会产生商品生产相对过剩。当然,反过来,较低的工业品生产规模又影响农产品的需求,引起农产品价格较低。
不过,依照商品价值量规律,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会引起商品生产相对过剩,即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直到商品价值量。然而,企业的产生,改变了商品价值量规律,即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时,商品供给并不降低,也就产生商品生产相对过剩了,这是由于边际成本较低的结果。因此,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经济大萧条的直接原因是企业的产生,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当然,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经济大萧条的诱导原因则是金融危机。但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则是商品生产相对过剩与企业的产生,正因此,金融危机仅仅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经济大萧条的诱导原因。
经济萧条仅仅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市场失灵还表现在其它方面。例如市场上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垄断,影响了社会产品分配的公平性,也影响市场效率,而市场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等外部性原因,也是市场自身不能解决的;一些厂家对产品的过度宣传,影响了消费者利益,是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等等。
既然市场会失灵,就需要我们去解决,也就是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就是指导政府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节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就是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作基础,从而不能就物质财富即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分配,而考察有效需求与有效投资,即不能就生产资料生产而考察有效投资;不能就消费资料需求而考察有效需求,仅仅是就货币而考察有效需求与投资,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与无效投资扩大并存的情况,如中国2008年3万亿货币供给,引起了房地产投机性需求,即产生大量无效投资,进而没有产生有效需求。
就劳动价值论而言,把价值看成与物质财富一样的东西,此时,物质财富的分配就是价值的分配,当然,价值的分配就是物质财富的分配,当然,就只能仅仅就价值的分配而考察有效需求,产生了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利润过高的结论。但是,在经济高涨的相当长时间内,资本利润照样很高,并没有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只有在经济高涨后期,才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劳动价值论并不能回答。
就边际效用价值论而言,认为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当然就不能就物质财富即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分配,而考察有效需求与有效投资,即不能就生产资料生产而考察有效投资;不能就消费资料需求而考察有效需求,仅仅是就货币而考察有效需求与投资,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与无效投资扩大并存的情况。
只有在科学的分配价值论指导下,宏观经济学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发展,才能回答一切经济现象。在经济高涨的相当长时间内,资本利润虽然很高,但没有引起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此时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结果,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不仅决定了资本利润较高,而且扩大了就业,引起有效需求扩大。而在经济高涨后期,由于自然资源有限,包括劳动力有限,商品扩大再生产不能无限扩大,甚至不能扩大,决定了资本利润不能无限增加,甚至不能增加,而现实的社会产品分配,资本利润是无限扩大的,就引起资本利润过高,劳动者工资过高,引起有效需求不足。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并且,资本利润(包括土地地租)应该是分配生产资料(包括用于生产的消费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就物质财富即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分配,而考察有效需求与有效投资,即能就生产资料生产而考察有效投资;能就消费资料需求而考察有效需求,而不会仅仅就货币而考察有效需求与投资,不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与无效投资扩大并存的情况。当然,资本利润是用于投资的,而现实是许多资本利润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劳动者工资是用于消费的,而现实是许多劳动者进行贮蓄,这里,我们只要分清主次即可。一方面,许多时期,资本利润过高,存在部分资本利润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这样,现实中许多资本利润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正好符合这一分配现状。另一方面,确实现实中许多资本利润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但这些消费往往被劳动者贮蓄所替代,不会影响投资,相反,劳动者工资贮蓄则往往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宏观经济学中只考察劳动者工资贮蓄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现代商品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者离开生产资料就一事无成,即使能源与原材料的生产也是如此,因此,生产资料增值是有效投资的根本。但是,有些投资又是不需要多少生产资料的,这就是服务业,因此,服务业投资成为增加有效投资的一个重要手段。供给产生需求,服务业投资又成为增加有效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四节   政府的作用

既然市场会失灵,就需要我们去解决,也就是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就是指导政府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知道,市场是最有效率的,那么,政府干预市场,是否会引起市场效率降低?只要不是计划经济,政府不直接决定商品生产数量与价格,市场干预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市场效率就不会降低,相反会增加。
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交换过程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政府干预市场,就是改变市场上的生产关系,当然,市场就会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运行,因此,市场干预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市场效率就不会降低。
市场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如经济萧条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此时,我们就要判断经济萧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是由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还是贮蓄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或者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引起商品需求种类较少而产生的。例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力水平较低引起商品需求种类较少而产生的,还是由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由于科学技术力水平较低引起商品需求种类较少,而机器大工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力参与商品生产,就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大量劳动者需要就业,大量劳动者就业就会引起商品生产过剩。同时,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劳动力价值量由消费资料生产决定,当时农民的收入较低,工人收入也较低,大大低于劳动力价值量,引起商品有效需求不足。这里,科学技术力水平较低引起商品需求种类较少,是自然科学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当时农民与工人的收入较低,市场不能解决,但政府是能够解决的。如果当时农民与工人收入有较大提高,经济大萧条就会有所改善,社会生产力就会较高。当然,市场就会在新的生产关系基础上运行,市场效率不会降低。
现代社会,劳动者存在大量贮蓄,这贮蓄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会引起经济萧条。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可通过商品扩大再生产来增加有效需求,而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商品扩大再生产不仅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还受到劳动力供给的限制,只有主要通过降低贮蓄才能增加有效需求。此时,降低贮蓄,市场是不能解决的,只有政府能解决,这里,降低贮蓄并不涉及市场,也就不会影响市场效率。
市场失灵还表现在其它方面。例如市场上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垄断,影响了社会产品分配的公平性,也影响市场效率,而市场本身并不能解决,只有政府通过反垄断法来解决;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等外部性原因,也是市场自身不能解决的,只有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来解决;一些厂家对产品的过度宣传,影响了消费者利益,是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只有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来解决,等等。这些,都不会降低市场效率,相反会提高市场效率。

使用道具

52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15 09:28: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十九章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第一节  总论

微观经济的经济细胞,是商品,微观经济学,就是研究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的科学。而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就是企业,从抽象内容来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但从具体内容来说,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企业发生、发展与破产的科学,而维持或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就从考察企业开始。
传统经济学往往把研究企业的内容,当成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这是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完全明确的结果。传统经济学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专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始的,此后,没有人考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纽带是什么,没有明确企业的产生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从而,没有明确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企业发生、发展与破产的科学,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就是企业。只要明确从抽象内容来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但从具体内容来说,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企业发生、发展与破产的科学,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就是企业,也就不会把研究企业的内容当成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了。
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在市场上,受到商品价格的制约,从而发展生产力,需要调整社会生产关系,这样,宏观经济学,也就产生了。这里,单个商品生产力发展,在市场上,受到商品价格的制约,引起经济萧条,企业,起到枢纽的作用。如果没有企业的产生,当商品价格上升时,劳动者就向这一商品生产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就增加;当商品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就转移出这一商品生产,这一商品生产就减小,但其它商品生产就增加,不会产生经济萧条。但是,当企业产生以后,当商品价格上升时,资本与劳动者就向这一商品生产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就增加;当商品价格下降时,由于企业不能任意转移商品生产,资本与劳动者就不能转移出这一商品生产,只会产生企业破产与劳动者失业,这样,这一商品生产减小了,但其它商品生产不会就增加,相反,由于一些企业破产,引起商品需求下降,从而会引起其它商品生产下降,从而会产生经济萧条。因此,企业,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枢纽,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第二节        商品交换过程     

在考察企业以前,我们还必须先考察商品交换过程。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当然,商品交换过程,对于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而言,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或所有者而言,商品交换的实现,表示获得了社会产品分配权力,从而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这里,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价格——货币,对于商品所有者或生产者而言,是从社会获取社会产品的权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品交换的实现,表示获得了社会产品,从而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这里,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价格——货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失去从社会获取其它社会产品的权力。因此,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但是,这里,由于货币的产生,商品生产与社会产品分配,是脱节的。
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的实现,社会产品分配就得到实现,即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但是,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以后,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仅仅表示劳动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货币,劳动者还没有完成社会产品分配,只有当劳动者用货币去购买商品时,社会产品分配才得到实现,此时,劳动者也转化为消费者,从而,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分为二个过程。这里,当土地与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就不仅是劳动者,还包括土地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
在物物交换时期,商品交换的实现,不仅商品生产者获得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而且获得了社会产品,从而,社会产品分配就得到实现,即劳动者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统一的,这里,商品所有者直接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分配权力,并且在商品交换中得到实现。不过,由于物物交换的实现是比较困难的,也就不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
但是,当等价物或货币产生以后,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等价物或货币,社会产品分配还没有得到实现,只有当劳动者用货币去购买其它商品时,社会产品分配才得到实现,此时,劳动者也转化为消费者,从而,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分为二个过程。不过,货币的产生,使商品交换容易进行,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这里,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实现了一次产品分配,社会产品分配,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配完成的;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商品交换的实现,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从而产生了另一次分配。这里,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在前,参与产品分配在后,生产与分配是脱节的。对于实物分配来说,如我国过去农村生产队的产品分配,它是针对产品生产结构进行的,也就是针对每一个产品分别进行的,生产者对产品没有选择,当然不会产生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统一的问题。但是,对于社会产品分配而言,由于生产与分配的脱节,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此时,生产者转化为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由消费者自己决定,这样,就可能产生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商品,作为社会产品,成为分配的对象,但对于商品生产者或所有者而言,还没有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只有当商品交换完成,并获得货币以后,才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例如社会上存在四个商品生产者:A、B、C、D,他们商品生产某一时刻的状态如下:在这一时刻,A商品生产者正在生产商品,手中有30元钱(为消费者);B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B商品(为生产者),手中没有钱;C商品生产者也正在生产商品,手中有30元钱(为消费者);D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D商品(为生产者),手中没有钱。如下表所示。
                           A          B          C           D
30元钱    30元产品    30元钱    30元产品
此时,B商品与D商品为分配对象,总价值为60元;参与分配的是A商品生产者与C商品生产者,总分配权力为60元,即B商品生产者与D商品生产者没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如A商品生产者购买B产品,C商品生产者购买D产品,则通过商品交换,A商品生产者拥有了B产品,手中没有了钱,但 A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A商品(成为生产者);B商品生产者手中有30元钱(成为消费者),但正在生产商品;C商品生产者拥有了D产品,手中没有了钱,但 C商品生产者已生产出30元C商品(成为生产者);D商品生产者手中有30元钱(成为消费者),也正在生产商品。如下表所示。
                           A           B           C           D
30元产品    30元钱    30元产品    30元钱
此时,A商品与C商品为分配对象,总价值为60元;参与分配的是B商品生产者与D商品生产者,总分配权力为60元,即A商品生产者与C商品生产者没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
这里,商品作为分配的对象,当然,商品生产在前,而商品生产者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是在后面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实现。
注意: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实现了一次产品分配,这一分配,是建立在其它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配完成的,从而,处于动态分配状态;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从而产生了另一次分配。这样,在市场上,无数次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同时,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问题。从而,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的,但社会产品分配结构,则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这里,商品生产在前,产品分配在后,生产与分配脱节,同时,社会产品分配结构,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结构基础上,因而,商品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可能存在矛盾,产生经济萧条。当然,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获得,还存在再分配问题,这使社会产品分配结构更复杂。
正因为当货币产生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实现与社会产品分配是不统一的,就使经济萧条的产生成为可能。当货币产生后,货币不仅是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货币还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保证。如果商品价格得以实现,商品生产就能正常进行;如果商品价格不能实现,商品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由于货币具有贮藏功能,即一些货币所有者,尤其是资本家,获得货币以后,不进行消费或投资,就会引起社会产品生产相对过剩,这是特殊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此时,一些商品价格不能实现,商品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就可能引起经济萧条。
不仅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不协调会引起经济萧条,而且,商品生产,一般是扩大再生产,即商品生产规模增加了,商品——分配的对象增加了,而分配权力——货币,是由原来的生产规模决定的,即会小于分配对象——商品的总价值量。此时,如果没有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或货币供给增加,就会引起商品需求不足,长期下去,就会引起经济萧条。如商品生产某一时刻的状态如下:
                           A          B          C           D
30元钱    40元产品    30元钱    30元产品
这样,商品交换以后,就会多出10元B产品,即B商品需求不足。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或纸币发行与商品生产速度或企业发展关系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的任务了。
总之,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而商品生产,既是商品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者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基础,没有商品生产,劳动者就没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同时,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实现了一次产品分配,这一分配,是建立在其它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配完成的,从而,处于动态分配状态;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从而产生了另一次分配。这样,在市场上,无数次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同时,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问题。从而,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的,但社会产品分配结构,则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这里,商品生产在前,产品分配在后,生产与分配脱节,同时,社会产品分配结构,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结构基础上,因而,商品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可能存在矛盾,可能产生经济萧条。



      

使用道具

5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15 09:29: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节    企业的产生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一次商品交换的实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实现了一次产品分配,这一分配,是建立在其它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整个社会产品分配,就是通过无数次这样的分配完成的,从而,处于动态分配状态;对于商品所有者或劳动者而言,仅仅得到了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商品价格或货币,从而产生了另一次分配。这样,在市场上,无数次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同时,产生了社会产品分配问题。从而,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的,但社会产品分配结构,则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这里,商品生产在前,产品分配在后,生产与分配脱节,同时,社会产品分配结构,是建立在消费者偏好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结构基础上,因而,商品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可能存在矛盾,产生经济萧条。
但是,仅仅是商品生产结构与分配结构存在矛盾,还不会产生经济萧条。在《财富论——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已经知道商品需求下降规律:商品需求随着商品价格上涨而降低,反过来说:商品需求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当商品需求下降时,商品价格下降,商品需求就增加,不会引起经济萧条——商品生产萎缩。
那么,商品生产为什么不能正常生产,产生经济萧条呢?只有当企业产生,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经济萧条——商品生产萎缩的产生才成为现实,因而,企业的产生,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当商品需求下降时,商品生产者可以降低商品价格,以增加商品需求,从而维持商品生产;或者,商品生产者转移到其它商品生产,劳动者充分就业,不会失业,整个社会经济不会萎缩,不会产生商品生产是否正常进行这个问题,即不会产生经济萧条问题。微观经济学,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考察商品生产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也没有考察企业的产生对商品生产的影响,只是在劳动者充分就业——劳动者能自由转移的条件下考察商品生产的,即在商品生产能正常进行或正常转移的情况下考察商品生产的。
但是,现代社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既是获得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主体,也是商品生产基地,没有企业,商品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当然劳动者就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当商品需求下降时,理论上,企业也可以降低商品价格,以增加商品需求,从而维持商品生产。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决定了商品价格下降,会引起企业亏本,最终引起企业减产、停产或破产,从而商品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由于生产资料是劳动者参与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就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当然,企业破产,就引起劳动者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失业就产生了,商品生产就萎缩了,经济萧条就产生了。
总之,企业产生,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经济萧条——商品生产萎缩的产生才成为现实。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尽量维持企业的生存,即维持商品生产,从而要求我们科学对待商品生产过剩,区别商品生产绝对过剩与商品生产相对过剩。对于商品生产绝对过剩的产品,我们要减少商品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对于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产生,我们则要研究产生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国家宏观调控。




产生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相对于个人购买力而言的相对过剩;一是相对于群体购买力而言的相对过剩。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生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主要是相对于群体购买力而言的相对过剩。此时,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进行商品扩大再生产,以提高群体购买力水平、扩大商品需求,从而维持企业的商品生产。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生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原因,主要是相对于个人购买力而言的相对过剩,因此,提高消费者个人的购买力,是维持企业商品生产的重要措施,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如住房、医疗费、汽车等。
我们知道,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是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之和,而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价值的规律,是由社会一般生产关系决定的。由社会一般生产关系决定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之和,我们称之为商品价值量,即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这里,由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商品交换价值量或商品价格,在市场上,是不能人为降低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商品,由于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较高,引起商品价格较高,商品需求较小,往往不适应国家政策,如我国医疗费、将来的房地产价格、公共汽车票价、电费等,从而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以降低这些商品的价格,提高这些商品的需求,维持这些商品的生产,即维持一些企业的生存。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进行商品扩大再生产以提高群体购买力水平,已不大可能,对一些商品进行国家财政补贴,以降低这些商品的价格,提高这些商品的需求,维持这些商品的生产,即维持一些企业的生存,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当然,对一些商品进行国家财政补贴,以降低这些商品的价格,提高这些商品的需求,维持这些商品的生产,即维持一些企业的生存,这只是一个暂时政策。从长期来说,是需要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即增加一部分人——主要是产业工人的收入,以提高一些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从长期来说,提高产业工人的工资,以增加商品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里,共同富裕,应成为发达国家一项基本国策,这既是一个福利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当然,对一些商品进行国家财政补贴,以降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政策,也不能滥用,当前我国的汽车补贴与减税,就值得商榷。对一些商品进行国家财政补贴,以降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政策,适用于需求较低,不仅引起商品需求低于供给,而且商品价格已较低,引起商品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当前,我国汽车行业,不仅需求较高,而且汽车行业的资本利润率也较高,即汽车价格与汽车商品价值量相比是较高的,此时,对汽车补贴与减税,就值得商榷。当然,如果建立在环境政策基础上对汽车补贴与减税,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即可对一些汽车补贴与减税,也可对一些汽车增税,根据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情况,实行后者较好。同时,对汽车补贴与减税,只是一个暂时政策,应尽快由税收政策调整来补充。
这里,不同的收入水平,商品需求结构是不同的,因为可支配收入决定了消费者的商品购买力。对于中低档服装,需求主要建立在普通产业工人——低收入水平人群的基础上的,增加中低档服装的需求,就是扩大再生产,增加普通产业工人的人数,即增加农民就业。对于高中档服装,则是建立在较高收入人群的基础上的,增加高中档服装的需求,就需要增加一些人的收入,即调整社会生产关系。
最后,我们考察一下题外的问题,即我国钢铁产能是否过剩的问题。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了!是不是真的过剩了?
现在,我国许多人没有住房,许多人没有电冰箱、洗衣机,这些,都需要钢铁的!这也证明了我国钢铁产能并没有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如何处理这一相对过剩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国家生产力发展规划、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等。也正因为我们没有正视我国钢铁产能没有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从而难以解决小钢厂问题。由于我国钢铁产能并没有绝对过剩,只是相对过剩,不仅小钢厂存在市场,而且一些地方ZF也有小钢厂存在的理由:发展经济难道有错吗?当然靠行政权力,是难以消除的。只要明确:小钢厂的问题,不是产能过剩问题,而是国家能源政策问题与环境问题,我们就会有的放矢,小钢厂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如改变国家能源政策与环境政策,建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恶化小钢厂存在的市场环境,就能解决小钢厂问题。如提高能源价格,降低小钢厂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增加小钢厂存在的成本。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是难以解决小钢厂问题的。




                      第四节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微观经济学考察了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也就涉及到企业问题。不过,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等问题,因此,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我们也就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企业。
现在,我们都把企业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来考察,这是值得商榷的。确实的,商品是在企业中生产与交换的,并且,企业能提高商品生产效率,但是,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是考察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对于商品供给,不管是企业,还是手工作坊,仅仅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场所,产生了商品生产成本,企业能提高商品生产效率,也就影响商品生产成本。但是,商品生产成本,不仅仅是企业的影响,主要还是生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如劣质土地的利用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劣质矿产开发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因此,企业仅仅是商品生产成本的一个影响因素,不过,就商品供给规律而言,我们是就企业正常进行商品生产来考察的,即静态考察商品生产的,进而商品生产成本是不受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只有在商品供给极少时,才考察企业的影响,生产成本的变化,主要考察生产资源开发等因素,因此,企业也就不是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一个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等问题,因此,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我们也必须动态考察商品生产,这样,我们也就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企业。当然,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属于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涉及企业的,仅仅是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问题。
我们知道,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经济细胞,此时,商品是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单元而存在。然而,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商品仅仅是血和肉,不能成为一个单元而存在的,只有企业才能成为一个单元而存在,因此,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包括劳动者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息息相关。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劳动者就业与经济增长;企业停产、减产与破产则导致劳动者失业与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就是通过对企业的影响而发生作用的。因此,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抽象上看,是整个社会经济及其发展,包括劳动者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等问题,从具体上看,就是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而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就是资本投资。





                第五节  企业是提供消费者的主要场所

我们一般都明白,企业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场所,它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从而向人们提供商品或服务。但是,企业其实也是向市场提供消费者的场所,也就是提供劳动者就业的主要场所。
企业生产的消费资料归谁消费,当然是劳动者包括资本家。这里,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产物,而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产物。我们知道,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分配过程,而分配的结果就产生消费,当然,企业中的劳动者包括资本家,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企业是提供消费者的主要场所,同时,劳动者工资的特点是资本家在商品生产与交换以前就已经预付,并且,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消费资料生产与消费就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就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能。
消费资料生产,企业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各种生产资料及消费资料生产本身又需要一定时间,而劳动者工资一般是按月支付的,因此,消费资料生产与消费就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投资首先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当经济萧条时,增加投资,就能增加有效需求,也就能促进经济复苏。
但是,投资最终还是要增加消费资料供给的,当消费资料生产得到实现时,消费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也就可能产生,如何避免这一矛盾,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使用道具

54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23 10:05: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一章   负债经营
      
                          第一节   负债经营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企业破产不仅会引起大量劳动者失业,而且可能会降低其它商品有效需求,加重经济萧条,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企业破产。我们也已经指出,当商品价格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时,商品生产会照常进行,但这是以企业资产为自有资本为条件的。当企业资产——固定资产存在借贷资本时,如商品价格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但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就会引起企业亏本经营,最终会引起资不抵债或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引起企业破产,商品生产就不能照常进行,因此,我们要考察企业负债经营。
从会计学角度上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但从经济学上分析,负债经营也称举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因此只有通过借入方式取得的债务资金才构成经济学上的负债经营。这里,企业经常发生的应付供应单位的货款,如果没有付款,也属于负债经营,属于商业信用方式筹集的资金。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而负债经营是企业产生债务的必要条件,当然,负债经营是产生企业破产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本章节探讨企业负债经营。
既然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当然,各种债务都构成负债经营内涵,即经济学上的负债经营的内涵确定为所有符合负债经营概念要求的债务项目,不仅包括长期负债、而且也包括短期的贷款性负债。
负债经营,不仅能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更加重要的是负债经营能使企业进行一定规模的投资,从而,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负债经营的优势是明显的。
负债经营能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负债经营能给所有者带来“杠杆效应”。由于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会给每股收益带来幅度更大的波动,这即财务管理中经营论及的“财务杠杆效应”。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在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时,所有者的收益率即权益资本收益率能在资本收益率增加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增加,即产生企业主收入,因此,一定程度的负债经营对于较快地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负债经营可以从“税收屏障”中受益。由于负债筹资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使企业能获得减少纳税的好处,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在这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下,在资金总额一定时,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能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其次,对于资金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用借入资金方式筹集资金,一般要承担较大风险,但相对而言,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对投资人来说,债权性投资风险比股权性投资小,投资人相应地所要求的报酬率也低。于是,对于企业来说,负债经营的资金成本就低于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
第三,企业负债经营,能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必然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
第四,企业负债经营,有利于所有者对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中,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经营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到企业控制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不过,负债经营能给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是次要的,经济学上,更加重要的是负债经营能使企业进行一定规模的投资。
现代商品生产,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需要大量资本,而企业所有者本身可能没有足够资本,只有负债经营才能使企业进行投资。这样,现实经济生活中,贷款并不是全部用于投资而获取企业主收入,大量贷款是为了激活自有资本的投资;同时,许多企业还会产生暂时性流动资金不足,大量贷款还可能用于激活现有的资本投资——固定资产。
现代商品生产,都是规模化生产,投资规模是非常庞大的,往往需要大量资本,当一些企业投资时,由于自有资本不足,就需要贷款来激活自有资本的投资,此时,我们就只能用自有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来考察资本的边际购买力,当然,企业主收入就只是自有资本的企业主收入,不包括贷款资本的企业主收入,银行利息公式为:银行利息=商品价格-(生产成本+自有资本的平均利润)。此时,资本购买力就较强。
现实中大量贷款还用于激活现有的资本投资。由于企业中大量投资都是固定资本,当企业流动资本不足时,就不能进行商品生产,而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固定资本就是一堆废物,没有什么价值,此时,我们就用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来考察资本的边际购买力了。
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边际生产成本+边际投资的平均利润,这里,边际投资的资本利润,包括自有边际资本的利润与贷款边际资本的利润,这样,银行利息公式为:
银行利息=商品价格-(边际生产成本+自有边际资本的平均利润+贷款边际资本的企业主收入)。
这里,贷款边际资本的企业主收入,有时还可以取消,银行利息公式就为:
银行利息=商品价格-(边际生产成本+自有边际资本的平均利润)
由于边际生产成本不包括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仅仅包括新增投资的价值转移,从而是非常低的,当然是有一定值的;自有边际资本也是非常低的,其平均利润也是有一定值的。这样,商品价格就决定了银行利率或资本购买力,当然,此时,资本购买力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用于激活现有的资本投资的银行贷款,其资本购买力是非常大的。这就说明,一些中小企业,当流动资金不足时,其资本购买力是较大的,但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大,又往往难以从银行贷款。
当然,负债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是产生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通过上述分析得知,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企业主收入,但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负债经营同样可能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大幅度下滑。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如企业资本收益率低于利率,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甚至导致亏本。
而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本,进而还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导致企业破产。
总之,从一般原理出发,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但负债经营比例究竟应该多高,这是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模式的难题。公司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盘考虑。





                        第二节   资不抵债
      
资不抵债,是指个人或企业的全部债务超过其资产总值,以致不足以清偿债权人的财务状况。资不抵债的着眼点是资债比例关系及因此而产生的风险,其偿还能力仅以实有财产为限,不考虑信用、能力等其他的偿还能力。计算债务的数额,也不考虑是否到期,均纳入总额之内。
当企业正常生产时,由于企业利润率高于利率,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当然,此时也不会引起资不抵债的。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引起利润率低于利率;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引起资金损失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本,进而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负债经营比例究竟应该多高,这是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模式的难题,公司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盘考虑。一般来说,负债率越低,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小;负债率越高,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小,企业负债率可以较高;资本利润率越低,引起资不抵债的风险就越高,企业负债率就应该较低。
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将资不抵债作为法人公司的破产界限。这一法律的深层次理由就在于资合公司的本质。 资合公司与人合公司相对,是对人合公司的超越和发展,公司的信用不再依赖于股东的个人信用,而是依赖于由股东认缴的归公司法人独立拥有的资本。为了确保公司独立法人的财产基石,围绕着公司的资本形成了大陆法系公司法中经典的资本原则,即资本的真实交纳原则和资本维持原则。其中,资本维持原则的最低界限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维持原则,即公司至少应当拥有相当于注册资本数额的资产。当公司净资产为零时,即意味着股东的原始出资(即注册资本)被全部亏尽,公司作为一个资合公司的财产基石已不复存在,此时股东要么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方式来拯救公司,要么只能面对客观现实——破产。否则,公司继续经营下去则意味着公司的全部风险将由公司债权人承担,这对公司债权人而言显然是不公正的。
不过,对于资不抵债,应当通过一个不同于一般资产负债表的特殊报表来确定,即建立资不抵债报表。在设立该报表时,在对公司的资产作价值评估时,须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进行预测和考虑。当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乐观状态,则公司资产的价值按照继续经营价值来衡量,建立资不抵债表;如果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悲观状态,则公司资产的价值只能按照清算价值(该价值一般低于资产的帐面价值)来衡量,建立资不抵债表。不过,当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乐观状态时,如果按照继续经营价值所设立的资产负债报表显示公司的资产仍不能覆盖公司的全部债务,则公司仍达到了破产界限。此时,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呈乐观状态的责任,应该由股东来负担,而不是由债权人来负担,因此,公司股东应当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向公司注入新的资本,或者寻找新的股东请求其加入公司、并以此为公司带来新的资本,使资本总值大于债务。如不成,则只好面对公司破产了。
中国的国有企业具有一个新特点,即中国国有企业自有运营资金一直较少,尤其是过去“拨改贷”体制下设立的企业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采用资不抵债的破产标准会导致许多国企破产。保护国企是应当和必要的,不过保护方式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性,否则最终只会带来国有资产的更大损失。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股东应当每年从公司盈利中提取必要的盈余公积、公益金等留存给公司自身,以便实现公司资本的积累。这样,对于国家垄断性企业,政府可以提取垄断利润以增加财政收入,但对于一般股份公司,尤其是对于自有资金很少的国企,作为股东代表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留存利润的方式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于自有资金极少的国企,如果通过留存利润的方式还不能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可以直接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如贷改拨)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过,对于长期资不抵债、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生存的国企,政府应当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及早解决问题,而在解救无望的情况下,及早实行破产应当是一种最理性的选择,否则,一味拖延下去只能带来更多国有资产的损失。
当然,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实践中难以进行,往往是当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才发现资不抵债。因此,我国新《破产法》第2条中,未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而是规定应当同时满足另一条件,即清偿不能。








               

使用道具

55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23 10:05: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节   清偿不能
      
我国新《破产法》第2条中,未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而是规定应当同时满足另一条件,即清偿不能。清偿不能与资不抵债,是有区别的。清偿不能是一个法律概念,其着眼点是债务能否在需要清偿的时点及时支付,即对于已到清偿期限,而且已受清偿请求之债务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处于全面地、长期地不能清偿之财产状态,构成了企业破产的一个原因。
而资不抵债仅是指债务超过资产的状态,它仅以债务人的资产作为考察的依据,而不考虑其信用、技术和劳力等因素,因此,资不抵债并不必然导致清偿不能。在我国,资不抵债并不必然造成企业破产的原因,只有当债务人资不抵债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时,才能构成破产的原因。
清偿不能作为破产界限,是从公司的外部性出发,容易把握;而资不抵债作为破产界限则是从公司的内部性出发,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因此,两者结合有机地构成了公司法、破产法中的一对概念。当一个公司逐渐步入将触及到众多利益的破产境地时,这一对概念无疑构成了两个严密的监控时点。
正因为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因此,破产法中应明确公司董事对资不抵债的责任。在实行授权资本制的英美法系中,资不抵债就仍然是一个基本概念,是公司进入清算、整顿、或破产的一个分水岭。英国著名的法官Street在判例中明确说到,从现实意义上讲,在公司资不抵债之时,公司的财产是公司债权人的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财产。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214节规定,当公司接近资不抵债时董事负有使公司进入清算程序的法定义务;若董事违背这种义务仍然经营公司并使公司最终资不抵债,则在公司解散过程中法院可以责令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个人责任。
当公司接近资不抵债时,董事负有使公司进入清算程序的法定义务。此时,如果公司能够通过贷款等各种方式清偿到期的公司债务,则公司即可不必进行破产。这在实践中虽然很可能导致许多公司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清偿到期债务,借以规避破产,但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已经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就应该负担企业破产带来的责任。
总之,作为公司外部人的第三人很难知道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将资不抵债单独作为一种破产界限,实践中难以进行,往往是当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才发现资不抵债。因此,资不抵债与清偿不能二者结合,有机地构成了公司法、破产法中的一对概念。当一个公司逐渐步入将触及到众多利益的破产境地时,这一对概念无疑构成了两个严密的监控时点。


                                         


                       第四节  企业破产对社会的影响

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我们是用平均利润率来考察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的,当企业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当企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时,商品供给就增加。这样,是不会产生企业破产的。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这样,当商品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即亏本时,企业照样进行产品生产,就是由于边际生产成本小于平均生产成本。
企业破产,表面看是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结果,实质上则是产品生产过剩或相对过剩,引起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或边际商品价值量的结果。我们知道,追逐资本利润是资本家的本性,是市场效率所在。然而,追逐资本利润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边际生产成本小于平均生产成本,当商品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即亏本时,一些企业照样进行产品生产,因为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这一情况,一方面,会降低失业增加就业,对社会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企业照样进行产品生产会拖累大部分企业,当商品价格更低时,就会引起大部分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引起经济危机与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萧条来临之前,如何调整好产业结构,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
现代企业商品生产的一个特点,就是负债经营,这就为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契机。如果企业没有债务,当商品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即亏本时,一些企业就照样进行产品生产,只有当商品价格低于边际商品价值量,企业才会结束商品生产,此时,大部分企业就处于破产边缘。这样,当商品价格更低时,就会引起大部分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引起经济萧条。而当企业负债经营时,尽管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但如果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就要破产,这样,在经济萧条来临之前,企业就破产了,也就能降低经济萧条产生的风险,企业破产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制手段。
当然,企业破产会引起大量工人失业,在经济高涨时期,这些劳动者失业,很快会被新产生的企业消化掉,但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劳动者失业会长期存在,并且企业破产会降低有效需求,引起经济萧条难以复苏。
这里,企业破产,尽管会降低某一商品供给,但是,由于失业者的需求,其它商品生产者可能不能替代,或者说这一商品需求可能不能转化为其它商品需求,也就会降低其它商品有效需求,加重经济萧条。
不过,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这里所说的司法程序包括三种:和解、重整和破产清算。其中,和解与重整,表示企业没有倒闭,从而,不能把破产案件简单地归结为清算倒闭事件。这样,在经济萧条时期,我们应该着重和解与重整,即当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时,可和解与重整,避免企业清算倒闭,从而避免产生劳动者失业,保持有效需求,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节   政府的对策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即劳动者工资长时间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就引起社会有效需求低于商品供给,就可能产生经济萧条了。不过,商品需求低于供给,仅仅是可能产生经济萧条,只有当企业产生以后,经济萧条才成为现实。
在企业产生以前,当商品供给高于需求时,通过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运动,即当商品供给高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就降低,商品需求就增加,达到商品供求平衡。而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直到商品价值量。因此,企业产生以前,是不会产生经济萧条的。只有当企业产生以后,由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大大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时,只要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就照常进行,商品供给不降低,商品价格就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萧条就产生了。
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商品价格较低,大量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甚至处于亏本状态。如果企业没有负债,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甚至低于平均生产成本时,只要高于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商品生产就能照常进行,不会引起企业破产。
但是,由于现代企业,负债经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但负债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是产生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即经济萧条时,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如企业资本收益率低于利率,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甚至导致亏本。
而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在经济萧条时期,大量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亏本,进而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引起资不抵债与清偿不能,导致企业破产。
企业破产会引起大量工人失业,在经济高涨时期,这些劳动者失业,很快会被新产生的企业消化掉,但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劳动者失业会长期存在,并且企业破产会降低有效需求,引起经济萧条难以复苏。
这里,企业破产,尽管会降低某一商品供给,但是,由于失业者的需求,其它商品生产者可能不能替代,或者说这一商品需求可能不能转化为其它商品需求,也就会降低其它商品有效需求,也就加重经济萧条。
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该慎重对待企业破产。一方面,我们知道,对于资不抵债,应当通过一个不同于一般资产负债表的特殊报表来确定,即建立资不抵债报表。在设立该报表时,在对公司的资产作价值评估时,须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进行预测和考虑。当然,在经济萧条时,对公司的继续可经营性的预测,不管企业经营状态如何,都应该是呈乐观状态的,即公司资产的价值按照继续经营价值来衡量,建立资不抵债表。
另一方面,在经济萧条时期,我们应该着重和解与重整,即当商品价格高于边际商品价值量时,甚至商品价格高于企业边际生产成本时,可和解与重整,避免企业清算倒闭,从而避免产生劳动者失业,保持有效需求,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经济萧条时期,对于处于困境的企业,可实行部分税收缓缴的政策,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部分税收免缴政策,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利于企业恢复生机。

使用道具

5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1 12:42: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第十节  银行信用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银行信用的作用有二个,一是投资贷款,从而增加投资;二是消费贷款而增加消费。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投资与消费倾向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这一节不再重复,本章节着重考察存款、还款与消费贷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总供给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

   商品数量

                                

                              O              

                             

         

                              L



         

                                    M2  M  M1



                                                        价格指数                                                   

                      A  B   C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则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价格指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前二节我们考察投资及工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时,就假设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此时,只有资本利润过高影响总需求。不过,现实中消费者往往存在储蓄倾向——产生银行存款,就降低总需求,如图一所示,曲线M2成为总需求曲线。此时,价格指数就为A,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B,如果没有银行信用的作用,社会经济就处于萧条状态。

我们不考察投资贷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只考察消费贷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消费贷款并不影响总供给,从而曲线L仍为总供给曲线;银行消费贷款当然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如果消费贷款适宜,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果消费贷款过多,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则价格指数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时,总需求高于总供给,价格会上升,直到价格指数为C,也就产生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因此,消费贷款应该适度,结合投资贷款考察,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当然,贷款是需要还款的。投资贷款由于是用资本利润还款的,而资本利润——分配给资本家的消费资料,资本家本来就不能消费,从而,投资贷款不影响以后的总需求。相反,如果存款的劳动者消费了,则促进了消费——消费部分资本利润。

但劳动者是用工资还款的,也就影响以后的劳动者需求,也就可能降低以后的总需求,这就是超前消费。当然,如果存款者消费了——这就是滞后消费,或者又贷款消费了,还款就没有影响总需求。

总之,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每一次分配,就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在完全消费的前提下。银行信用改变了消费者:贷款是存款者消费改为贷款者消费;还款则是贷款者消费改为存款者消费或再贷款者消费。新增劳动者首次消费——工资,在分配上是资本家贷款消费。







银行信用对投资——生产资料需求的影响









         第十一节  货币发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我们假设工资水平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就不变,即劳动力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O     O1 

                                          

         

         

                              M



                            

                                    L       L1      



                                                        价格指数                                                   

                     A    B   

                        图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工资水平不变,并且商品价值量指数为A,则曲线O就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当总需求曲线为曲线L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不过,当总供给不变,并且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变化,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一所示。这里,我们只考察货币发行过多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当货币发行过多时,总需求就增加,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曲线L1就成为总需求曲线,此时价格指数就为B,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

如果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即劳动力价值量不变或工资水平不变,总需求增加,只表现为资本总利润增加。如果货币发行不再增加,由于资本利润不用于消费资料消费,最终必然引起总需求降低,曲线L又成为总需求曲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当然,现实情况要么是资本家增加投资,总供给增加,劳动者总人数增加,最终在某一总供给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当然也可能是劳动者货币工资增加,即劳动力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增加或劳动力价值量指数增加,也就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为B,利润率保持不变,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如图一所示。总需求曲线也就不变,曲线L1为总需求曲线,价格指数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现实情况更是二者都产生,即资本家增加投资,总供给增加,劳动者总人数增加,劳动者工资又增加,即劳动力价值量指数或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最终在某一总供给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十二节   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我们假设工资水平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就不变,即劳动力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O  O1            

                             L1

         

                              

                         

                              L

                                        

                  M     M2   M1

                                                            价格指数                                                   

                        CA B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工资水平不变,曲线O就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当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不过,工资水平不变,并不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或劳动力价值量不变。工资水平由资本家决定,而劳动力价值量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即消费资料生产水平决定。

这里,劳动力价值量指数,反映了劳动力价值量水平,由价格指数基数时期的劳动力价值量来衡量。由于资本利润率变化不大,劳动力价值量指数决定了商品价值量指数。

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如只有劳动者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不变时,总需求则只增加到曲线M2,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或B,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失衡状态,即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此时,大量新增生产资料进入消费资料生产,消费资料供给大量增加。

因此,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不仅劳动者人数增加,并且工资水平应该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即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而总需求增加到曲线M1,价格指数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商品价值量指数B下的工资水平,就是劳动力价值量指数。

此时,工资由资本家决定,但这一决定可能引起总需求低于总供给,引起经济萧条。而劳动力价值量指数由生产力水平决定。

我们把各种总供给时的商品价值量指数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曲线,如图二所示。

   商品数量

                             O            

                                                

                             L1

         

                              L2



                               L

                                    M   M2  M1



                                                          价格指数                                                   

                         AB C

                  图二  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曲线

图二中,当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为A,此时,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当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此时,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2,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当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1,商品价值量指数为C,此时,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我们把各种总供给时的商品价值量指数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曲线O。

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规律,反映了劳动者工资增加规律——劳动力价值量增加规律。













   











                   第十三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缓冲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经常处于不完全均衡状态,此时,是否会引起市场混乱呢?即产生一些人买不到商品或一些商品被废弃。一般不会,因为存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缓冲因素。

首先,价格缓冲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就上升,总需求就下降,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就下降,总需求就上升,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总需求曲线,就是价格缓冲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果。

其次,银行信用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劳动者工资的存款,降低了总需求;而银行消费贷款,也就增加了总需求。例如一些人为了购买住房而存款,当然就降低了住房需求;而当住房银行贷款时,就增加了住房需求,当然,银行信用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前面我们用总需求曲线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这是长期的结果,但短期内商品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企业库存就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在一定价格下,当商品需求低于供给时,企业就增加一定库存;当商品需求高于供给时,企业就降低企业库存。

第四,现代社会,商店成为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商店内存在大量的商品,当然,商店也就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使用道具

5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3-21 09:02: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章    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

                         第一节    企业的产生

企业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场所,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从而向人们提供商品或服务,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不过,商品生产与交换并不是一开始就在企业中进行的,企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商品生产与交换最早应该是农业中的家庭经济的结果,随着手工业的产生,才产生家庭小作坊。只有第一次技术革命,包括各种纺织机械的革新、蒸汽机与机器的产生,现代生产企业才真正产生。当然,商业是最活跃的经济行业,现代商业企业则要比现代生产企业的产生要早得多,不过,只有现代生产企业的产生,我们才认为企业产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各种纺织机械的革新及没有蒸汽机与机器的产生,现代生产企业就不能产生;如果没有汽车生产技术、电视机生产技术等的产生,企业也就不能发展。现代各种企业的存在,都是各种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当然,企业既然是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场所,当然,这些生产要素需要结合的原因,也就是企业产生的一个原因。
一方面,劳动者不拥有土地与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等,是企业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等是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就一事无成,因此,劳动者只有出场劳动力,才能进行商品生产。资本家虽然拥有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自身并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只有与劳动力结合,才能参与商品生产。而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了,企业就产生了。历史上,企业产生的原因,就是劳动者不拥有土地与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另一方面,企业适应生产力发展,因此,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产生。因此,即使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生产力发展也要求企业产生,高级社会主义就是这样。
首先,现代商品生产,是大规模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单个劳动者既不拥有全部生产资料,也不能进行商品生产。而企业不仅能为大规模商品生产筹集资金,还能为大规模商品生产招募劳动力,企业就产生了。例如,开发一架新商用飞机需要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与大量劳动力;研究与开发一个新的计算机微处理器,则需要几十亿美元资金与大量科研人员。这些,都只有企业才能完成,因此,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产生。
其次,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即规模经济是企业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有效率的生产,需要专业化的机器、产房、装配线与劳动分工。研究表明,汽车的有效率生产要求至少达到每年300000辆的生产量,当然,只有企业才能做到这一点。
总之,企业产生的历史原因,就是劳动者不拥有土地与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但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企业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节     企业的发展与分类

现实的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生产活动基本上都发生在多种多样的企业之中,从最小的个人企业主制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支配经济活动的大公司。不过,企业产生之时,企业是非常少的,并且基本上是个人企业主制的小企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才越来越多,一些企业的规模才越来越大,产生了大公司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各种纺织机械的革新及蒸汽机与机器的产生,现代生产企业就不能产生;如果没有汽车生产技术、电视机生产技术等的产生,企业也就不能发展。现代大部分企业的存在,都是各种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根据实践的需要,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对企业进行多种不同的划分。以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即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或股份公司;以投资者的不同分:内疚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按所有制结构可份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按股东对公司负责人不同分;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按信用等级分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人合兼资合公司;按企业归属分母公司与子公司、按规模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按经济部门可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每种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小企业具有灵活性,能够向市场提供新产品,获取利益,也能迅速退出市场,减少损失。但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缺点是不能从分散的投资者手中筹集到大量资本,从而不能迅速壮大。而大公司能够从银行、债券持有者和股票市场筹集大量资本,从而积累起几十亿元资本。
  

           
         


               
                          第三节  企业生产成本

在考察企业生产成本以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白:微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概念与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概念,其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中,我们需要考察商品简单再生产,此时,劳动者为市场运动主体,当然,商品生产成本,就只是商品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资料,组成商品价值量或交换价值量的生产成本,就只是商品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虽然资本为市场运动主体,但我们往往用商品价值量规律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此时,商品生产成本与劳动者工资各为独立的一极,互不影响,为了保证概念的同一性,也就继续使用简单商品再生产中的生产成本概念。
但是,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只是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不需要研究简单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而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我们在研究资本主义企业运动规律时,往往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并且用边际理论来研究,此时,企业商品生产投入的,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劳动力,与土地地租,都成为企业生产成本。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包括各种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劳动者工资与土地地租。为了与微观经济学生产成本的区别,我们特称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为企业生产成本,不过,在使用中,我们往往省略企业二字,直接称为生产成本,也就产生企业商品价值量这一概念。   
                  

使用道具

5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3-21 09:03: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   企业商品价值量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而商品价值量就是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品价值量,是在一般生产关系下,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之和。这里,商品生产与交换,可能涉及许多企业。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用商品价值量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此时,商品价值量等于生产成本+劳动力价值量+平均利润。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到商品价值量;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直到商品价值量。理论上,这里,商品供给增加,就表示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而商品供给降低,就表示企业破产或减产,因此,商品价值量就是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们往往用边际理论来考察企业运动规律的,也就产生了企业生产成本概念。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劳动者工资与土地地租,当然,商品价值量就是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资本平均利润之和了,而企业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利润之和。
这里,我们考察一下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的机会生产成本概念。机会生产成本就是投资其它商品生产所能获得的收入,当然,这一收入是就是企业资本的平均利润,因此,机会生产成本就是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资本平均利润之和,当然,机会生产成本概念,其实就是企业商品价值量概念。






                        第五节  会计生产成本

微观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只是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是不包括劳动者工资、土地地租,更不包括借贷资本利息,借贷资本利息属于资本利润的内容。而宏观经济学中,理论上生产成本不仅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劳动者工资,还包括土地地租。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借贷资本利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或破产,因此,往往把借贷资本利息也计入生产成本,这也就是会计生产成本。这样,会计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转移、劳动者工资、土地地租等,还包括借贷资本利息,当然,平均生产成本也是平均会计生产成本,也包括借贷资本利息的。
企业正常生产时,借贷资本也能获得平均利润,而企业主收入是企业进行借贷资本的动力,而微观经济学正是在企业正常生产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因此,借贷资本利息属于资本利润的内容,不属于生产成本。
宏观经济学是考察整个社会经济及其发展,包括劳动者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等问题,从具体上看,就是考察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由于现代企业,机器等生产资料,具有专一性,如果不进行商品生产,就一文不值,只有进行商品生产,这些生产资料才具有价值,因此,宏观经济学考察生产成本时,有时是不考察整个企业资本利润率的,只考察企业能否继续进行商品生产,即考察企业边际资本利润率是否大于平均利润率,甚至在企业亏本与生产资料损失之间进行平衡,进而对就业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此时,借贷资本利息就对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产生影响,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就包括借贷资本利息,成为企业生产成本,就称为企业会计生产成本。
就企业会计生产成本而言,借贷资本本金往往成本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往往只考察企业自有资本的投入,即企业商品价值量=会计生产成本+企业自有资本平均利润。
在经济萧条时,降低借贷资本利息,也就降低了企业会计生产成本,许多企业也就能继续进行商品生产,也就避免了劳动者失业。





                        第六节    企业破产

微观经济学中,当商品价格低于边际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就表示企业减产了,但并不存在企业破产,但现实中却存在企业破产,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企业存在负债经营的结果。正因此,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其负债达到或超过所占有的全部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不抵债的企业行为。企业破产原因就是指认定债务人丧失债务清偿能力,法院据以启动破产程序、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法律标准,即引起破产程序发生的原因。
因此,企业破产判定标准就是:1、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支付不能),这是现金流标准。当然,这些债务是金钱或可以金钱评价的债务。债务已到清偿期而不能清偿,同时是相当时期内持续不能偿还,从而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2、债务超过资产(或资不抵债) ,这是资产负债表标准。负债超过实有资产,此时,债务不论是否到期都算。当然是不考虑信用、能力等可能的偿还因素的。3、停止支付债务,这是外在行为标准。对到期的金钱债务停止制度,并持续一定期间,包括明示、默示等各种行为。这是债务人依主观意志作出的外部行为,非财产客观状况。
当然,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这里所说的司法程序包括三种:和解、重整和破产清算。其中,和解与重整,表示企业没有倒闭,从而,不能把破产案件简单地归结为清算倒闭事件,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期,和解与重整,更加重要。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02:00